借古讽今(借古諷今)是什么意思
借古讽今-中华成语大词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借。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指责。假借古时候发生的事情,来影射、讥刺、攻击现实。
借古讽今-中华成语大辞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托。讽:讥讽,讽刺。假托古代的事物来影射讽刺现实。〔例〕他新编的历史剧,大有借古讽今的味道。
借古讽今-学生必备工具书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解词】 借:假借。讽:讽刺,讥讽。
【解义】 借古代的事情来讽刺攻击现实。
【例句】 用~的方法说明事情是可取的。
借古讽今-汉语新成语词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指借评论古代是非以讽刺现实。张抗抗《国魂》:“因为父亲曾经发表过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中赞扬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书,被认为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简明成语词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托。讽:讥讽。假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来影射讽喻现实。[也作]借古喻今[近]以古讽今
借古讽今-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借古讽今jiègǔ-fěngjīn
【释义】:
连动 假借评论古代的是非来影射讽刺现实。[例〕他热心于公众事业,常借古讽今触及时弊,而激浊扬清,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常用于借题发挥讽喻现实方面。 直言不讳
借古讽今-汉英成语词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resent
假托古时候的事物、情节来影射、讽刺今日的现实,例在封建专制的王朝统治下,文人只能以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揭露、讽刺统治者的腐败。
Under the feudalistic rule of past dynasties scholars could only write about the past to criticize and expose the decadence of the present in an indirect way.
借古讽今-汉英成语词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use the past to disparage the present
假托古时候的事物、情节来影射、讽刺今日的现实,例在封建专制王朝统治下,文人只能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揭露、讽刺或抨击统治者的腐败。
During the feudal dynasties,scholars could only write about the past to satirize and expose the decadence of the present in an indirect way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同义成语词典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借古讽今 jiè gǔ fěng jīn
借古喻今 jiè gǔ yù jīn
〔同〕其中有三字相同,都有“借托古代的事物来影射现实”的意思;前后两截均为动宾结构,两截之间为连动关系;在句中多作谓语,亦作定语等。
〔异〕【借古讽今】“借”,假托。“讽”,讥讽,讽刺。借古代的事物来影射、讽刺、攻击现实。语义重。例:①该刊“编者按”明确指出,这些散文是“拿现代的眼光,来叙述历史上的大小事情,目的是借古讽今”。(陈福康《〈郑振铎散文选集〉序言》)②还说咱们的《雍正王朝》罢,老百姓为什么爱看?说白了,无论借古讽今也好,微言大义也罢,就是因为解气、解渴、解恨。(碧珂《没有“公仆”,“公主”也将就——歪批〈雍正王朝〉》)③怀古这种特殊的政治抒情诗,一般说来,总要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倾向性,许多作品还寄托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所谓“借古讽今”,所谓“拿古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就是这个意思。(赵庆培《唐人怀古绝句欣赏》)
【借古喻今】“喻”,晓喻,譬喻。借托古代的事物来比喻、说明今天。例:①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周振甫《诗词例话·用事》)②编写历史故事,往往要借古喻今,激扬斗志,这样才有意义。(唐枢等《中华成语熟语辞海·借古喻今》)③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借古讽今-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托。假托古代的事物来讽刺、批评现实。
借古讽今-中华成语辞海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托;讽:讽刺。假托古代事物来影射现实。
借古讽今-成语辞海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托。讽:以委婉的语言讽刺。即假借评论古代的事物,来讽刺当代的事情。
借古讽今-成语典故辞典
借古讽今jiè gǔ fěng jīn
借:假托。讽:讽剌。假托评论古代的是非来影射、讽刺现实。
含沙射影 指桑骂槐 借古喻今
厚今薄古
“讽”,共六笔;左旁讠,两笔,,一笔连写,右旁风,中间从乂,不作又;不要读作fèng。
一九四一年在重庆,郭沫若写了不少历史题材的戏剧,借古讽今,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反人民的本质,抒发人民的心声。(苏叔阳:《大地的儿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