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背)是什么意思
力透纸背-古書典故辭典
力透纸背
形容书法道劲有力,或形容写作诗文立意深刻,工力很深。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芒刺在背-古書典故辭典
芒刺在背
喻恐惧不安。《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骖乘,陪在旁边的车。
亚肩叠背-古書典故辭典
亚肩叠背
形容人多而又拥挤,肩并肩,背挨背。《水浒》第一二〇回:“只见一簇人亚肩叠背的围着一个汉子,赤着上身,在那阴凉树下,吆吆喝喝地使棒。”
汗流浃背-古書典故辭典
汗流浃背
大量出汗,湿透背脊,形容恐惧、惊惶时的状态。浃:湿透。《后汉书·伏皇后纪》:“(曹)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胜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虎贲:宫廷卫士。浃:亦作“洽”。一作“汗牛洽背”。
扼亢拊背-古書典故辭典
扼亢拊背
掐住咽喉,按住后背,谓制其要害。《汉书·娄敬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也。”亢(gāng刚):喉咙。亦作“搤咽拊背”。
背水之阵-古書典故辭典
背水之阵
背水置阵,使士卒前临大敌,后退无路而拼死作战。汉韩信击赵,以此大败赵军。诸将以为背水阵不合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说法,而竟能获胜,问韩信是什么原因。“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常可得而用之予!”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背城借一-古書典故辭典
背城借一
在自己的城下与敌决一死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杜预注:“欲于城下,复借一战。”亦作“借一”。《南史·梁武帝纪》:“群竖猖狂,志在借一。”
背谲-古書典故辭典
背谲
一作“背”。太阳旁外出的气。比喻臣子背离其君。《淮南子·览冥训》:“君臣乖心,则背谲见于天。”
搤咽拊背-古書典故辭典
搤咽拊背
见“扼亢拊背”条。
腹背之毛-古書典故辭典
腹背之毛
比喻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后汉书·孟尝传》:“杨乔荐尝曰:‘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彩,不扬华藻,实羽翮之美用,非徒腹背之毛也。’”
挨肩擦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挨肩擦背āi jiān cā bèi
形容紧紧挨着。也形容很多人拥挤不堪。《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有时亦到廷章书房中吃茶,渐渐不避嫌疑,挨肩擦背。”《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四回:“黑押押的六房,恶碜(chěn)碜的快手,俊生生的门子,臭哄哄的皂隶,挨肩擦背的挤满了丹墀。”(恶碜碜:狞恶。) 也作①【挨肩叠足】。宋·陈亮《又甲辰秋书(答朱熹)》:“行路之人皆得以挨肩叠足,过者不看,看者如常。”②【挨肩擦膀】。《元曲选·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官街官道,你走的,我也走的。你怎么偏要挨肩擦膀……抢我的银子?”③【挨肩叠背】。明·周楫《西湖二集·宋高宗偏安耽逸豫》:“那时自龛山以下,贵邸豪民,彩幕绵亘三十余里,挨肩叠背,竟无行路。”
背暗投明-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暗投明bèi àn tóu míng
见【弃暗投明】(787页)。
背城借一-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城借一bèi chéng jiè yī
又有【背城一战】。见【收拾余烬,背城借一】(963页)。
背道而驰-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
驰:奔跑。 朝着相反的方向跑。比喻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完全相反。语本《韩非子·难势》“是犹乘骥駬(ěr)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王先慎注:“骥駬并千里马,乘而分驰,违背必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吾性情为词所陶冶,与无情世事,日背道而驰。”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他所推想的事物……有些却仍不免和事实完全背道而驰了。”
背恩忘义-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恩忘义bèi ēn wàng yì
见【忘恩负义】(1075页)。
背井离乡-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井离乡bèi jǐng lí xiāng
见【离乡背井】(606页)。
背水为阵-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水为阵bèi shuǐ wéi zhèn
水:指河流。 背对着河摆开阵势。比喻决一死战。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陈:阵。)《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也作【背水结阵】。梁启超《新民说》第十七节:“项羽沈舟破釜以击秦,韩侯背水结阵以败楚,彼其众寡悬殊,岂无兵力不敌之危境哉,然奋其胆力,卒以成功。”
背信弃义-汉语成语大词典
背信弃义bèi xìn qì yì
背:违背。 不守信用,抛弃道义。《洪波曲》第九章:“反动派的背信弃义,还有一件更令人怒发上指的事,出在西安。”《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一章:“末了,他痛苦而抱怨的说:‘谁料想到,美蒋竟会这样背信弃义呢!’” 也作【弃信忘义】。《北史·周本纪》:“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汉语成语大词典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dāng miàn yī tào,bèi hòu yī tào
见【口是心非】(579页)。
倒背如流-汉语成语大词典
倒背如流dào bèi rú liú
背:背诵。 把书或文章等倒过来背诵,熟练得像流水一样顺畅。形容已读得滚瓜烂熟。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扼喉抚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扼喉抚背è hóu fǔ bèi
扼喉:掐住喉咙。抚背:捺住背脊。 比喻控制住敌人的要害。语本《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háng)、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亢:吭,喉咙。)隋·卢思道《为隋檄陈文》:“巨舰高舻,顺流东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 也作【拊背扼喉】。《新唐书·薛大鼎传》:“说帝绝龙门,军永丰仓就食,传檄远近,据天府,示豪杰,为拊背扼喉计。”
拊背扼喉-汉语成语大词典
拊背扼喉fǔ bèi è hóu
见【扼喉抚背】(261页)。
腹背受敌-汉语成语大词典
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
前后两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魏书·崔浩传》:“(刘)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宋·陈亮《酌古论·韩信》:“而又知左车奇兵实已断后,欲使吾腹背受敌,始可全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五十二章:“如果湘军一定要与直军较量高低,则广东北伐军乘机而入,湖南就会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 又有【腹背夹攻】。《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一回:“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
拱肩缩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拱肩缩背gǒng jiān suō bèi
耸着双肩,弯着背脊。形容恭谨谄媚或怕冷、疲惫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他拱肩缩背地说:‘那个姓史的叫作史莲峰。’” 也作【拱肩缩颈】。《锻炼·六》:“昏黄的灯光下却只看见几个拱肩缩颈的难民。”
辜恩背义-汉语成语大词典
辜恩背义gū ēn bèi yì
见【忘恩负义】(1075页)。
刮毛龟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刮毛龟背guā máo guī bèi
从乌龟背上刮下毛。比喻事情难望成功。宋·苏轼《东坡》:“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王十朋集注引赵次公曰:“龟背上刮毡毛,谚语也。”邓雅声《口号·简漱渠》:“往事回头尽黯然,刮毛龟背不成毡。”
汗流浃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汗流浃背hàn liú jiā bèi
浃:湿透,遍及。 汗水流遍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后汉书·伏皇后纪》:“(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唐·郑谷《代秋扇词》:“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鲁迅《范爱农》:“天热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 也作【汗出浃背】。《汉书·杨敞传》:“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虎背熊腰-汉语成语大词典
虎背熊腰hǔ bèi xióng yāo
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健壮。《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这厮倒是一条好汉……哦,是虎背熊腰。”《隋唐演义》第十六回:“西边坐着一个虎背熊腰、仪表不凡的大汉。”《镜花缘》第九十五回:“只见里面有两个少年大汉迎了出来,一个面如重枣,一个脸似黄金;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 也作【虎体熊腰】。《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
黄发鲐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黄发鲐背huáng fà tái bèi
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用以称代老人。 指长寿老人。《尔雅·释诂上》:“黄发、鲐背、耈(gǒu)老,寿也。”(耈:老年人。)郭璞注:“黄发,发落更生黄者。鲐背,背皮如鲐鱼。皆寿考之通称。”唐·李德裕《唐武宗会昌二年上尊号玉册文》:“藩卫邦伯,黄发鲐背。” 原作【黄发台背】。(台背:同“鲐背”。)《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郑玄笺:“黄发台背,皆寿征也。”孔颖达疏:“发有黄色之发,台有台文之背。” 也作【黄耈台背】。《诗经·大雅·行苇》:“黄耈台背,以引以翼。”又有【鲐背苍耈】。(苍:灰白色。这里指头发的颜色。)明·张岱《奇字问序》:“犹之天台、雁宕,五泄洞岩,近在鞋靸下,天下人裹粮宿舂,千里来游;问之山下里人,鲐背苍耈,多有不至者。”
鸡胸龟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鸡胸龟背jī xiōng guī bèi
形容胸骨向前凸出,背部向后隆起。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凶,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其实当作‘奚匈句(gōu)背’。然言鸡、龟者亦无谬误。所以名鸡,以奚匈故;所以名龟,以句背故。”自注:“四川称曲背为‘句背’。”
离乡背井-汉语成语大词典
离乡背井lí xiāng bèi jǐng
背:离开。井:上古之制,八家为井,引申为家乡。 离别家乡。《元曲选·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她)在何处愁听。”《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抛撇了家小,离乡背井,二千多里来到这个馆。” 也作①【背井离乡】。《元曲选·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背井离乡,卧雪眠霜。”明·高濂《玉簪记·寄弄》:“小生看此溶溶夜月,悄悄闲庭,背井离乡,孤衾独枕,好生烦闷!”②【离乡别井】。《中国的西北角·祁连山北的旅行·八》:“不但俗人充满了保守家乡的思想,历代知识分子也多视离乡别井为畏途。”
力透纸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力透纸背lì tàu zhǐ bèi
本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以形容诗文的工力极深。语本唐·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意在笔先,力透纸背。”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冷水浇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冷水浇背lěng shuǐ jiāo bèi
比喻一下子使人扫兴或彻底失望。《歧路灯》第七十九回:“我再说一句冷水浇背的话:这正是灯将灭而放横焰,树已倒而发强芽。”梁启超《三十自述》:“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韬奋《抗战以来·对宪政的最后挣扎》:“在‘来宾’们好象冷水浇背,不胜寒心。” 也作【冷水浇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戏曲剧本选集·〈柳荫记(川剧)〉第六场》:“晴空霹雳响一声,冷水浇头怀抱冰。”
芒刺在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芒刺在背máng cì zāi bèi
芒刺:植物果实、茎叶上的细刺。 芒刺扎在脊背上。形容心里恐慌不安,很不自在。《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cān)乘,上内严惮(dàn)之,若有芒刺在背。”(骖乘:在马车上尊者的位置右边陪乘;古时乘马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右边有人陪着。内:心中。惮:怕。)《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九回:“众人见他同去,虽甚‘芒刺在背’,却好怎样当面逐他?” 也作【芒刺在身】。《创业》第十三章:“他觉得那个姓周的在背后盯住他,使他有如芒刺在身,脊梁骨痒痒,可又不敢回头。”
摩肩挨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摩肩挨背mó jiān āi bèi
见【比肩继踵】(51页)。
人心向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人心向背rén xīn xiàng bèi
向:归向。背:背离。 指人民心意的归向或背离,拥护或反对。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四年》:“人心向背,久当自携。”《读通鉴论·东晋元帝·一》:“即此而人心向背之几可知矣。”
收拾余烬,背城借一-汉语成语大词典
收拾余烬,背城借一shōu shí yú jìn,bèi chéng jiè yī
收拾:收聚,整理。余烬:火烧之后的剩余。比喻残存的兵力。借一:借此一战。 收拾残余的力量,在城下跟敌人决一死战。《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灵应传》:“将欲收拾余烬,背城借一。”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十节:“时国论纷纷未决,咸欲收拾余烬,与奥军背城借一。” 原作【收合余烬,背城借一】。《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杜预注:“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也单作【背城借一】。《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只有背城借一,与国存亡。” 又有【背城一战】。唐弢《东南琐谈》:“并兵出关,背城一战,败不徒死,此下策也。”
鲐背苍耇-汉语成语大词典
鲐背苍耇tái bèi cāng gǒu
见【黄发鲐背】(461页)。
驼背羊髯-汉语成语大词典
驼背羊髯tuó bèi yáng rán
髯:胡须。 脊背弯曲像骆驼的背,胡须长而白像山羊的胡子。形容老头儿的形象。《歧路灯》第九十四回:“果然有五六个驼背羊髯的老民上前。”
望其项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望其项背wàng qí xiàng bèi
项:颈的后部。背:背脊。 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常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七回:“好个陆锦……他已窥破喜奎和小崔儿的深情密爱,万万不是本人所能望其项背。”《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后行·三》:“论庙的外观气势,愣寺可以勉强与之伯仲,而塔尔寺不能望其项背。”《中国的西北角·成兰纪行·十二》:“其摄影之成绩,以记者观之,恐非泛泛者所能望其项背。” 也作①【望其肩项】。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议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②【望其肩背】。清·段《〈聊斋志异〉序》:“先乎此、后乎此之类书,无虑汗牛充栋,竟无能望其肩背者。”
膝痒搔背-汉语成语大词典
膝痒搔背xī yǎng sāo bèi
见【隔靴搔痒】(359页)。
向声背实-汉语成语大词典
向声背实xiàng shēng bèi shí
向往声名,背离实际。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士安(皇甫谧)作《高士传》,具说箕山之迹;令升(干宝)作《搜神记》,深信叶县之灵。此并向声背实,舍真从伪。”(箕山之迹:《史记》关于唐尧的记载,并无许由其人,后来却传说许由隐于箕山,尧要把帝位相让,他不受。叶县之灵:楚国有叶君祠,是叶公诸梁的庙,后来却传说是汉明帝时的叶县县令王乔的庙,并说他曾乘飞凫入朝。〉
项背相望-汉语成语大词典
项背相望xiàng bèi xiāng wàng
项:颈的后部。 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chèn)。”(疾疢:疾病,弊病。)李贤注:“项背相望,谓前后相顾也。”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此三十年中,新旧递嬗(shàn),思潮消长,骚人词客,项背相望。”
挨肩擦背-中华成语大词典
挨肩擦背āi jiān cā bèi
挨:贴近。擦:触、碰。人多得肩挨肩、背触背。形容人多拥挤。《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错认尸》:“当日闹动城里城外人都得知,男子妇人,挨肩擦背,不计其数,一齐来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每每花朝月夕,士女喧阗,稠人广众,挨肩擦背。”也作“挨肩迭背”。(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二折:“挨肩迭背人争望,只为我行止端庄。”
背井离乡-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井离乡bèi jǐng lí xiāng
背:背向、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人口聚居地。指出走,离开故乡。(明)臧懋循《元曲选·马致远〈汉宫秋〉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也作“离乡背井”。(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背城借一-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城借一bèi chéng jiè yī
背城:背对着城池。借一:借此一战(决战)。在自己的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也比喻跟敌人的最后决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也作“背城一战”。(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背水一战-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
背水:背靠江河,没有退路。比喻只有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求生存。(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出井陉口,让军队背水列阵,使将士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求胜,结果大败赵军。后来将领们问韩信为什么要背水列阵?韩信回答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啊!《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腹背受敌-中华成语大词典
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
腹背:腹在前,背在后,引申为前后。受敌:有敌人。前后两面都有敌人。形容受到敌人的两面夹击,战争态势严峻。(北齐)魏收《魏书·崔浩传》:“(刘)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抵背扼喉-中华成语大词典
抵背扼喉dǐ bèi è hóu
抵着脊背,扼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置敌于死命。(唐)李世民《赐癤诏》:“抵背扼喉,塞其归路。”
扼肮拊背-中华成语大词典
扼肮拊背è āng fǔ bèi
肮:同“吭”,喉咙。掐住喉咙,摁住脊背。比喻控致要害制敌死命。(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肮、拊其背,不能全其胜也。”也作“扼喉抚背”、“抚背扼喉”。(隋)卢思道《为隋檄陈文》:“巨舰高舻,顺流东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薛大鼎传》:“义旗初见,于龙门竭高祖(李渊),因说:‘请勿攻河东,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则足食足兵。既总天府,据百二之所,斯亦拊(同抚)背扼喉之计。’”
力透纸背-中华成语大词典
力透纸背lì tòu zhǐ bèi
笔力能穿透纸的另一面。形容书法的刚劲有力。后也用以形容文章立意深刻,语言犀利。(唐)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十四·述张长史十二笔意》:“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背信弃义-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信弃义bèi xìn qì yì
背:违背。信:信用。弃:丢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丢弃道义。形容说话不算数,待人处事不讲道义。(唐)李延寿《北史·周本纪下》:“背惠怒邻,弃信忘义。”(现代)《周恩来选集·上卷·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看到希特勒德国对于苏联所进行的背信弃义的疯狂进攻……”
人前背后-中华成语大词典
人前背后rén qián bèi hòu
人前:当着人的面。背后:背着人。原指当人的面或背着人都是一致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后也用以指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行为。
背暗投明-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暗投明bèi àn tóu míng
背暗:背弃黑暗。投明:投向光明。背弃黑暗,投向光明。形容摆脱邪恶,走向光明新生。(明)臧懋循《元曲选·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岂不闻高鸟相良木而栖,良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作“弃暗投明”。
鸡胸龟背-中华成语大词典
鸡胸龟背jī xiōng guī bèi
鸡胸:前胸像鸡一样外凸。龟背:驼背。形容人凸胸驼背。(近代)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胸,呼如鸡匈(胸),遂有‘鸡胸龟背’之语。其实当作‘奚匈句背’。然言鸡龟者亦无谬误。所以名鸡,以奚匈故;所以名龟,以句背故。”
解手背面-中华成语大词典
解手背面jiě shǒu bèi miàn
解:放开。解手:分手。背面:背对着背,各奔东西南北。形容大家离别走向四面八方。(唐)韩愈《昌黎集·卷二十二·祭河南张员外文》:“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
汗流浃背-中华成语大词典
汗流浃背hàn liú jiā bèi
浃:湿透。流的汗把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常用以形容惶恐或惭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今虑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亦作“流汗浃背”、“汗出洽背”。《新五代史·杂传·司空棫》:“张彦之乱,命判官王正言草奏诋斥梁君臣,正言索不能文辞,又为兵刃所迫,流汗浃背,一齐皆叩头求哀。”(汉)班固《汉书·王陵传》记载:汉文帝刘恒一次上朝问右丞相周勃,一年判决多少案子,周答不上,又问一年出入多少钱粮?“勃又谢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芒刺在背-中华成语大词典
芒刺在背máng cì zài bèi
芒刺:麦芒或草木茎叶、果壳上的小刺。背:脊背上。像芒刺扎在背上一样难受。形容惶恐不安。(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宣帝(刘询)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虎背熊腰-中华成语大词典
虎背熊腰hǔ bèi xióng yāo
虎背:背宽厚如虎。熊腰: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高大魁梧,体格健壮。(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五回:“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也作“虎体熊腰”、“熊腰虎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又第九十七回:“视之,身长九尺,面黑睛黄,熊腰虎背。”
背道而驰-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道而驰bèi dào ér chí
背:背面、反面、相反。道:道路、方向。驰:原指车马疾行,后泛指奔驰、跑。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二十一·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迩远。”(现代)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虽然很像背道而驰,其实倒是心心相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