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本

本(本)是什么意思

  •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古書典故辭典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新唐书·陆象先传》卷一百一十六:“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庸人:愚庸的人。扰之为烦:谓自惹麻烦。第:但,只。简:清静太平。亦简说作“庸人自扰”。

  • 叶落粪本-古書典故辭典

    叶落粪本

    树叶落下,化为肥料,仍为根所吸收,喻事物终必归于本源。《荀子·致仕》:“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又作“叶落归根”。比喻不忘本源。

  • 民惟邦本-古書典故辭典

    民惟邦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为,是。

  • 舌本强-古書典故辭典

    舌本强

    舌根僵硬,形容不善谈论,语言迟钝。《晋书·殷仲堪传》:“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 衣食者民之本-古書典故辭典

    衣食者民之本

    亦作“衣食为本”。衣服与食物是人民生活的根本。《盐铁论·力耕》:“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 善本-古書典故辭典

    善本

    书籍中印刷或校勘精良,或稀见难得的本子,称为“善本”。《宋史·王洙传》:“子钦臣,平生为文至多,所交尽名士,性嗜古,藏书数万卷,手自雠正,世称善本。”雠正:即“校正”。

  • 强本节用-古書典故辭典

    强本节用

    指重视农业,节约费用,《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本:古以农业为根本。

  • 当行本色-汉语成语大词典

    当行本色dāng háng běn sè

    当行:内行。 指做诗文内行,无须矫揉造作,自能显示本来面目。明·王骥德《曲律·杂论》:“当行本色之说……盖本于宋严沧浪之说诗。沧浪以禅喻诗,其言:‘禅道在妙语,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也作【当行出色】。《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师老爷……越发谈得高兴了,道是今年的会墨,那篇逼真大家,那篇当行出色。”(会墨:科举时考卷文章。)

  • 邦以民为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邦以民为本bāng yǐ mín wéi běn

    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682页)。

  • 本来面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本来面目běn lái miàn mù

    原是佛家用语,指人本有的心性,自己的本分。《景德传灯录·卷四·袁州蒙山道明禅师》:“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后用以指原来的样子。明·王守仁《观傀儡次韵》:“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

  • 本末倒置-汉语成语大词典

    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

    本:树根。末:树梢。 比喻把根本和枝节、主要和次要搞颠倒了。宋·朱熹《答吕伯恭》:“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梁实秋《雅舍小品续集·树》:“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

  • 本末源流-汉语成语大词典

    本末源流běn mò yuán liú

    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 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荀子·富国》:“十年之后,年谷复孰(熟),而陈积有余。是无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宋·陈亮《与韩无咎尚书》:“本朝二百年之间,学问文章,政事术业,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

  • 本盛末荣-汉语成语大词典

    本盛末荣běn shèng mò róng

    树根发达,枝叶才能繁荣。比喻对待事物要着重于根本。汉·班固《泗水亭碑铭》:“源清流洁,本盛末荣。”

  • 本性难移-汉语成语大词典

    本性难移běn xìng nán yí

    见【江山易改,禀性难移】(505页)。

  • 变本加厉-汉语成语大词典

    变本加厉biàn běn jiā lì

    本:原来。厉:迅疾,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语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后多用以指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万一后人援以自解,乃至变本加厉,讵非二公之遗憾哉!”章炳麟《商鞅》:“自萧何作《九章》始……若汉唐及今变本加厉之法,则皆萌芽于何。”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不是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而是照旧不变甚至变本加厉的无益于国有益于敌的财政经济政策。”

  • 不安本分-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安本分bù ān běn fèn

    本分:本身应尽的职责和应守的规矩。 不务正业,不守规矩。《歧路灯》第六十四回:“这个谭绍闻莫非是年伯后裔?但宗宗匪案,都有此人脚踪,定然是个不安本分……的后生。”《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二回:“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将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将该管太监一并惩办。” 也作【不守本分】。《金瓶梅》第一回:“结识的朋友,也都是帮闲抹嘴,不守本分的人。” 又有【不安其位】。指不安心所在的职位。《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那九省大小官员,听得他来,个个不安其位。”

  • 不惜工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惜工本bù xī gōng běn

    不惜:不吝惜。工本:制造物品所用的成本。 形容决心办某件事情,即使花费再多,也在所不惜。《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

  • 反本还原-汉语成语大词典

    反本还原fǎn běn huán yuàn

    见【返本还原】(282页)。

  • 反本溯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反本溯源fǎn běn sù yuán

    见【追本溯源】(1409页)。

  • 返本还原-汉语成语大词典

    返本还原fǎn běn huán yuán

    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昏迷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谪贬人世的仙人又回到天上。《元曲选·无名氏〈度柳翠〉楔子》:“返本还原,同登佛会。”《镜花缘》第六回:“百花仙子忙向众仙道谢拜领……以备他年返本还原之用。”一般用于表示回复到原来的状况。 也作【反本还原】。《西游记》第十一回:“急着太医院进安神定魄汤药,又安排粥膳。连服一二次,方才反本还原,知得人事。”

  • 将本图利-汉语成语大词典

    将本图利jiāng běn tú lì

    将:用,拿。本:本钱,用来做生意、生利息的资财。图:谋取。利:利息,利润。 用本钱通过交易获得利润。指用正当的贸易手段赚钱。《元曲选外编·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可不道吃酒的望醉,放债的图利,也则是将本图利来。”《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要知道我们开了这座店,将本图利,也不是容易。” 也作【将本求利】。(求:求取。)《八十一梦·第八梦》:“他笑道:‘也没有什么不便,我们将本求利,大小是场生意,不过钱赚得多一点罢了。’”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汉语成语大词典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guó yǐ mín wéi běn,mín yí shí wéi tiān

    天:指关系生存的首要条件。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语本《史记·郦食(yì)其(jī)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况在战争日,粮食更居先。” 也单作【民以食为天】。《文选·潘岳〈藉田赋〉》:“高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又《寿陶守》云:‘春雨悭时,千金斗粟,民仰使君为食天。’民以食为天,寻常语耳。‘为食天’更隽而新。”《中国传统戏曲剧本选集·〈串龙珠(京剧)〉第四场》:“想民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今当春暖时令……本州贷以耕牛,大家也好安居乐业也。”

  • 看家本事-汉语成语大词典

    看家本事kān jiā běn shì

    看:守护。 指最拿手最厉害的一着。《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这场吵,真吵到都老爷把个看家本事拿出来了,大家才得安静。”

  •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liè guān huǐ miǎn,bá běn sè yuán

    冠:帽子。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源:水源。 毁裂冠冕,拔树根,堵水源。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源),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伯父:周王对同姓诸侯大国国君的称呼。)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魏书·孝庄帝纪》:“乃有裂冠毁冕之心,将为拔本塞源之事。”《南齐书·高帝纪》:“桂阳负众,轻问九鼎,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也单作①【裂冠毁冕】。比喻蔑视礼法。《后汉书·逸民传论》:“是时裂冠毁冕,相携而去者,盖不可胜数。”也比喻毁灭华夏文化,背离民族传统。(因古代以冠冕作为华夏文化的象征。)宋·胡铨《上高宗封事》:“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胡服。”②【拔本塞源】。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清·林则徐《致沈鼎甫函》:“惟有竭其愚悃(kǔn),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愚悃:真心诚意。中原:指中国。巨患:指鸦片流毒中国的祸患。)章炳麟《儒术真论》:“惟仲尼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天为不明,知鬼神为无,遂以此为拔本塞原之义,而万物之情状大著。”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汉语成语大词典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mín wéi bāng běn,běn gù bāng níng

    邦: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矧(shěn)邦畿千里之内,拥黄图而供玉食,惟民是藉。”(矧:况且。)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九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要人民安乐,先要让他们衣食无缺。” 原作【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乃,是。)《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也单作①【邦以民为本】。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②【民为邦本】。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鸿翱书》:“民为邦本,执事于本末之分,顺逆之理,亦曾熟思而审处之乎?”吴晗《海瑞罢官·九》:“民为邦本口头讲,袒官虐民好人装,为虎作伥欺皇上,昼行愧影夜愧床。”

  • 木本水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木本水源mù běn shuǐ yuán

    木:树根。源:源头。 比喻事物的根本或由来。语本《左传·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责晋侯曰:‘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谋主也’”。《歧路灯》第一回:“正是:木本水源情惟切,陆鞭水棹(zhào)岂惮劳。”(棹:摇船用具。)《镜花缘》第十六回:“以木本水源而论,究竟我们天朝要算万邦根本了。” 也作【木有根,水有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三十六章:“他说他不会不懂得‘木有根水有源’的道理。”

  • 木落归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木落归本mù luò guī bēn

    见【树高千丈,落叶归根】(972页)。

  • 强本节用-汉语成语大词典

    强本节用qiáng běn jié yòng

    本:根本,指农桑。 增强、发展农桑,节约费用。语本《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 清源正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清源正本qīng yuán zhèng běn

    见【正本清源】(1367页)。

  • 三句话不离本行-汉语成语大词典

    三句话不离本行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

    行:行当,职业。 指言谈话语总离不开自己的职业范围。《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来送给人看。”茹志鹃《出山》:“你看我三句话不离本行,说来说去,说到我本行的业务上来了!” 也作【三句不离本行】。《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可是不是呢?”

  • 舍本逐末-汉语成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舍:放弃。逐:追求。 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只追求细枝末节。原指忽视农桑,从事工商。比喻轻重主次颠倒。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硾纸》:“花样虽妙,纸质粗松,舍本逐末,可发一笑。”钱玄同《随感录·四五》:“有些成语和譬喻,为胡适之先生所举的‘舍本逐末’,‘无病呻吟’之类,原可以用得。”

  •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shù dé wù zī,chú è wù běn

    树德:树立德惠。滋:繁滋。本:根本。 施行德惠一定要广泛充分,消除邪恶一定要连根铲除。《尚书·泰誓》:“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又有【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臣闻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又单作【除恶务尽】。《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维我有众,一乃心力,除恶务尽,共建厥勋。”鲁迅《吊与贺》引无名氏《吊丧文》:“自宜除恶务尽,何容姑息养奸?”

  • 探本穷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探本穷源tàn běn qióng yuán

    见【追本溯源】(1409页)。

  •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汉语成语大词典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庸人:平凡无所作为的人。自扰:自己扰乱自己。 天下本来安宁无事,而平庸的人却自找麻烦受搅扰。语本《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清·钱泳《履园丛话·考索·动》:“陆象先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扰之者,庸人也,非君子也。”梁启超《惟心》:“天下之境,无一非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实无一可乐可忧可惊可喜者,乐之忧之惊之喜之,全在人心,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也作【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召:招惹。)《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也单作【庸人自扰】。茅盾《色盲》:“那么,再不要想她,再不要庸人自扰罢!”《创业史·题叙》:“他甚至很自信,嘲笑地看着娘老子庸人自扰的样子。”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汉语成语大词典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

    源:源头。本:树根。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源)”。毛泽东《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 一本万利-汉语成语大词典

    一本万利yī běn wàn lì

    形容用少量资本赚得大量利润。《何典》第七回:“遂把那章书卷起,收拾些老本钱,合个起家伙计,办了许多出手货……虽不能一本万利,却也不减对合利钱。”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说要办实业,想开一个一本万利的肥皂厂。”冯雪峰《狼的骗术》:“老伯伯,你这注买卖,一定是一本万利的。”

  • 一本正经-汉语成语大词典

    一本正经yī běn zhèng jīng

    正经:庄重,正派。 形容态度很庄重、很严肃。有时指做作的正经,带有讽刺意味。曹禺《日出》第一幕:“陈白露(一本正经地):咦,你不认识,这是我的爸爸。”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她介绍得很熟练,但她一本正经的神态,和她那圆鼓鼓的红脸颊很不相称。” 也作【一板正经】。《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元元本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元元本本yuán yuán běn běn

    元元:探索元始。本本:追求根本。 原指探清事物的本源。《汉书·叙传下》:“元元本本,数始于一。”颜师古注:“张晏曰:数之元本,起于初九之一也。”《文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dān)见洽闻。”(殚:尽,博。洽:广。)明·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盛有元元本本,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祖龙:秦始皇。) 也作【原原本本】。《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四回:“绰最与州、邢二将有些心病,原原本本,未免迁怒到栾盈身上。”清·汪琬《广西巡抚右副都御史郝公墓志铭》:“每发论则原原本本,洞见前贤精蕴。”后指事物从始到终的全过程或全部情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三回:“有一天县里接了一个呈子,是告一个盐商的,说那位盐商从前当过长毛,某年陷某处,其年掠某处,都叙得原原本本。”李六如《〈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序》:“虽只限于记述,没有分析和批判,却是一本原原本本、老老实实的真实史料。”

  • 原原本本-汉语成语大词典

    原原本本yuán yuán běn běn

    见【元元本本】(1334页)。

  • 照本宣科-汉语成语大词典

    照本宣科zhào běn xuān kē

    宣:宣读。科:科条,条文。 原指道士念经。照经书原原本本宣读。现比喻死板地照书本或现成的文稿宣读。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现在有些教师希望每一篇课文都有人给写出类似教案的文章来发表在刊物上,让他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那就完全不对了。”

  • 正本清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正本清源zhèng běn qīng yuán

    正:扶正,匡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源:水源。 扶正根部,清理源头。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式明王度:示明王法。)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水害》:“一旦治水,而欲正本清源,复其故道,怨者必多,未为民便也。”贾芝《李大钊诗文集·前言》:“因此,考察和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考察它们的发展规律,既要正本清源,又不可失之粗暴和简单化。” 原作【清原正本】。《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

  • 追本溯源-汉语成语大词典

    追本溯源zhuī běn sù yuán

    本:树根。溯:逆水而行,引申为追索(根源)。 比喻追索事情的根源。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塞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本志:指《新青年》杂志。德谟克拉西:“民主”的音译。塞因斯:“科学”的音译。) 也作①【追本求源】。《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林则徐)便把那鸦片当作仇人一般,把洋商恨得要不的,追本求源,于是想严查鸦片,禁止入口。”②【探本穷源】。《新体广注小仓山房尺牍·例言》:“凡引出处,有一典而见于数书者,以时代在前者为主,先举之典,或未详尽,则旁引他书明之,此探本穷源之意也。”③【反本溯源】。康有为《大同书》己部:“昔之人孔之乎,渊渊深思,盖知之矣,故反本溯源,立胎教之义,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

  • 民为邦本-中华成语大词典

    民为邦本mín wéi bāng běn

    邦:国家。本:根本。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宋)苏舜钦《诣匦疏·景佑五年》:“则又民为邦本,末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陆九渊《与陈絬书》:“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恤哉?”也作“民惟邦本”。《元史·岳柱传》:“民惟邦本,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

  • 一本万利-中华成语大词典

    一本万利yī běn wàn lì

    本:本钱。利:利润。一分本钱,万分利润。形容本小利大。(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四回:“只怕一本万利,加息还咱哩。”(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如今这样算,你老爷拼出三年的浇用,我可以给他去走条路,虽然不能说是一本万利,这两三倍的利钱是有的。”

  • 报本返始-中华成语大词典

    报本返始bào běn fǎn shǐ

    报:报答。本:根本,本源。返:回。始:初,原来。回想当初知恩报本。比喻报恩寻源,不忘根本。《礼记·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zī:谷类)盛,所以报本返始也。”

  • 一本正经-中华成语大词典

    一本正经yī běn zhèng jīng

    一本:表数量。指文件、奏章、书籍簿册等的一件或一册。正经:规矩、正派。庄重、规矩。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用以比喻态度庄重严肃(有时也含有讥讽意味)。(现代)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经验是,人来要我帮忙的,他用‘互助论’,一到不用,或要攻击我了,就用‘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说’;前后一对照,真令人要笑起来,但他却一本正经,说得一点也不自愧!”(现代)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中国文学史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顽(玩)意儿,不是一本正经(的)。”(现代)巴金《春》五:“其实让它摆在那儿不去理它,它一点用处也没有’。沈氏坐下来一本正经的说,她感到一种满足。”

  • 本性难移-中华成语大词典

    本性难移běn xìng nán yí

    本性:本来的品性。移:改。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时间养成的癖性,不大容易改变。比喻习惯的顽固性。(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贪财的本性难移,作恶的山河易改。”(现代)巴金《家》二:“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作“本性难易”。(明)臧懋循《元曲选·关汉卿〈窦娥冤〉二》:“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易。”

  •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华成语大词典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jì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

    江山:山河。本性:指多年形成的品性(思想、习惯、作风等)。山河的自然面貌容易改变,而人的天赋本性却不容易改变。极言人的性格既已形成是很不容易改变的。(明)臧懋循《元曲选·〈谢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难移。”也作“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现代)鲁迅《鲁迅书信集·致赵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照本宣科-中华成语大词典

    照本宣科zhào běn xuān kē

    宣科:道士念经。指照着本子念条文。比喻死搬教条。(明)臧懋循《元曲选·关汉卿〈西蜀梦〉三》:“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现代)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

  • 清源正本-中华成语大词典

    清源正本qīng yuán zhèng běn

    清:清理。源:水源、源头。正:使之正、整顿。本:树根、根本。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比喻从根本上进行彻底改革或解决问题。(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源)正本之论,删定律令。”也作“正本清源”、“正本澄源”、“澄源正本”。(唐)房玄龄等《晋书·武帝纪》:“思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清史稿·程含章传》:“欲治河南,必以治河为先务。正本清源之道,在河员大法小廉,实行修筑,加以堤防,自能久安长治。”(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高祖记》:“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有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宋)陈亮《附朱熹〈寄陈同甫书〉》:“而其所以培壅木根,澄源正本,为异时发挥事业之地者,益光大而高明矣。”《宋史·吴泳传》:“杜渐防微,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

  • 拔本塞源-中华成语大词典

    拔本塞源bá běn sè yuán

    拔:拔掉。本:根本。塞:堵塞。源:水源。拔掉根本,堵塞源泉。比喻从根本上毁灭。《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源,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唐)房玄龄等《晋书·郗鉴传》:“贼臣祖约、苏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诛……拔本塞源,残害忠良,祸虐蒸黎。”

  • 追本穷源-中华成语大词典

    追本穷源zhuī běn qióng yuán

    追:寻找。本:树木的根,根本。穷:探求到底。源:水的源头、起因。寻找根本,探求起因。比喻细致深入地探求事情的根源。(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由华商发售。”也作“追本溯源”。

  • 崇本抑末-中华成语大词典

    崇本抑末chóng běn yì mò

    崇:崇尚。本:根本、树根,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抑:抑制、压抑。末:末节,树梢,我国古代以工(手工)商业为末。崇尚农业发展,限制发展工商业。比喻社会生产发展的片面性。(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元史·食货志一·农桑》:“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 返本还源-中华成语大词典

    返本还源fǎn běn huán yuán

    返:返回。本:根本。还:回到。源:水泊、水流起头的地方。返回根本,回到源头。形容回到原来的地方或回复原来的样子。(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八·瑞州洞山梵言禅师》:“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也作“返本还原”、“返本穷源”、“返本还元”。(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程理所谓性之本,与夫反(返)本穷源之性,是也。”(明)臧懋循《元曲选·无名氏〈度柳翠〉楔子》:“那时看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直至人间点化柳翠,返本还元,同登佛会。”(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六回:“即时返本还原,复得金铙一副。”

  • 变本加厉-中华成语大词典

    变本加厉biàn běn jiā lì

    变:改变。本:原来。加:更加。厉:强烈。变得比原来更加强烈。本意谓比原来更加发展。后谓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八回:“久而久之,变本加厉,就闹出这邪说诬民的举动来了。”

  • 背本趋末-中华成语大词典

    背本趋末bèi běn qū mò

    背:背离。本:根本,古代常以农业为本,今泛指主要的。趋:追求。末:末节,古代以工商为末,今泛指次要的。背离根本,追求末节。原指弃农经商。后用以比喻轻重倒置,颠倒主次。(汉)贾谊《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 本末倒置-中华成语大词典

    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

    本:树根、根本,引申为主要的。末:树梢、末节,引申为次要的。倒:颠倒。置:放置。把树根树梢位置放倒了。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关系。(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近代)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第三章:“今本末倒置若此,其危及国家统一之基础,又何怪焉。”

  • 舍本事末-中华成语大词典

    舍本事末shě běn shì mò

    舍:丢弃。本、末:古代以农为本,以工(手工)商为末。事:从事。原指弃农经商。今用以形容颠倒主次,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只抓住枝节。《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也作“舍本问末”、“逐末舍本”。《战国策·齐策四》:“岂舍本而问末者耶?”《隋书·礼仪志四》:“四日,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以所疾,宜谨察之。”

  • 舍本逐末-中华成语大词典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舍:丢弃。本:根本。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因指农业,引申为主要的。逐:追逐,引申为逮住、抓住。末:细微末梢,中国古代常以商、工(手工)为末,因指工商,引申为次要的。丢弃根本,追求末节。原指弃农从商,后引喻为颠倒主次,不抓主要问题,只顾细微末节。(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叙》:“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所之从。”也作“弃木逐末”。(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下》:“富人藏钱满室,犹无厌足;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 褫其华衮,示人本相-中华成语大词典

    褫其华衮,示人本相chǐ qí huá gǔn,shì rén běn xiàng

    褫:剥夺。华:华丽。衮:古代君王的礼服。示:显示。本相:真面目。剥去华丽的外衣,显示本来的面目。比喻戳穿伪装,揭露阴谋。(现代)鲁迅《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