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是什么意思
亡人自存-古書典故辭典
亡人自存
牺牲他人,以图保存自己。《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今战国反覆仪、秦之术,杀人自生,亡人自存,经之所疾。”仪、秦:指战国时的策士张仪、苏秦。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古書典故辭典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连皮都没有了,毛长在何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倚存的基础,就无法存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同“焉”,哪儿。傅:同“附”。
舌尚存-古書典故辭典
舌尚存
战国时张仪故事。《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游说诸侯,楚相怀疑其盗璧,执之,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名存实亡-古書典故辭典
名存实亡
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灭亡。唐代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齿亡舌存-古書典故辭典
齿亡舌存
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常拟(chuāng窗)“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拟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后用“齿亡舌存”比喻凡物刚强的容易摧折,柔软的常获保全。
爱礼存羊-汉语成语大词典
爱礼存羊ài lǐ cún yáng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中所需要的祭羊。比喻有意地保留已经不大起作用的事物。语本《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宋·陈亮《国子》:“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爱礼存羊,以有待也。”
百不一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百不一存bǎi bù yī cún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也作①【百不存一】。唐·岑羲《为敬晖等论武氏宜削去王爵表》:“英藩贤戚,百不存一。”明·张岱《西湖梦寻·序》:“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也。”②【百无一存】。《初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元(原)来江陵渚(zhǔ)官一带地方,多被……残灭,里间人物,百无一存。”
存而不论-汉语成语大词典
存而不论cún ér bù lùn
也作【存而不议】。见【六合之外,存而不论】(631页)。
存荣没哀-汉语成语大词典
存荣没哀cún róng mò āi
见【生荣死哀】(934页)。
存十一于千百-汉语成语大词典
存十一于千百cún shí yī yú qiān bǎi
在千百中间只存下来十个或一个。指绝大多数已经失去,只有很少的幸存。语本《文选·陆机〈叹逝赋〉》:“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廓:广大。)
存亡继绝-汉语成语大词典
存亡继绝cún wáng jì jué
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断绝的后嗣再续。《谷梁传·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将军……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也指保存绝学,不使失传。章炳麟《致国粹学报社书》:“国粹学报社者,本以存亡继绝为宗。”
存亡绝续-汉语成语大词典
存亡绝续cún wáng jué xù
是生存还是灭亡;是断绝还是延续。形容局势万分危急,已到最紧要关头。《新中国未来记》第二回:“其实我新中国之存亡绝续,皆在此一点。若除了这点,我这部六十年史亦无处讲起了。”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我们民族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国共两党亲密地团结起来呵!”
存亡未卜-汉语成语大词典
存亡未卜cún wáng wè bǔ
卜:占卜,料定。 是活着,还是死了,无法料定。《初刻拍案惊奇·顾阿秀喜舍檀那物》:“糟糠之妻,同居贫贱多时,今遭此大难,流落他方,存亡未卜。”《镜花缘》第十回:“孙儿跟在军前,存亡未卜。”《说唐》第七回:“每日思念先兄,为国捐躯,尽忠战死,撇下寡妇孤儿,不知逃往何方,存亡未卜。” 也作【未卜生死】。《说岳全传》第六十六回:“我母亲兄弟等一门家属,俱流往云南,未卜生死。”
荡然无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
荡然:空无所有的样子。 形容原有的东西全部失去。《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袁(世凯)于戕杀国会之后……使民国政制,荡然无存,澔(hào)澔新邦,悬为虚器。”(澔澔:同“皓皓”,盛大的样子。) 也作【荡然一空】。《宋史·杨偕传》:“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肢尽废,首面心腹独存也。”
鹅存礼废-汉语成语大词典
鹅存礼废é cún lǐ fèi
指古礼具体形式已失,犹存实物以表其意。《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古来卑晚见尊长都有个贽见礼……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作鹅存礼废了。”
救亡图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救亡图存jiù wáng tú cún
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清·王无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夫欲救亡图存,非仅恃一二才士所能为也;必使爱国思想,普及于最大多数之国民而后可。”
颗粒无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颗粒无存kē lì wú cún
颗粒:一颗一粒。 形容粮食已经完全用尽或拿光。《镜花缘》第五十一回:“船上米粮,都被劫的颗粒无存,如今饿的头晕眼花,那有气力还去拿篙弄柁?” 又有【颗粒无收】。(收:收成。)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五章:“定额租(包租、纳租)稍轻,但不论虫伤天旱,颗粒无收均须照纳。”
共存共荣-汉语成语大词典
共存共荣gòng cún gòng róng
共同存在,共同繁荣。多用以粉饰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八十章:“(张学良)通电就职时列举四项方针:(1)停止内战,(2)外交上采取睦邻主义,冀达共存共荣目的,(3)……”
过化存神-汉语成语大词典
过化存神guò huà cún shén
圣人所过之处,人们无不被感化;圣人心中所存,都是神圣的。旧时用以极力称颂古代帝王和孔子的仁德与神圣。语本《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朱熹集注:“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其诸:或者,大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汉语成语大词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í lín
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中国,现在也指世界各地。比邻:近邻。 四海之内有人同自己精神感情相通,虽远在天涯,也感到如同近邻一样。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也单作【天涯若比邻】。指国际交往增多,彼此接近了、互相了解了。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尔之学说》:“今则天涯若比邻矣,我国民置身于全地球激湍盘涡最剧最烈之场。”
岿然独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岿然独存kuī rán dú cún
形容经过各种考验后仍然挺立着,独自保存下来。《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huī)坏,而灵光岿然独存。”(隳:毁坏。)宋·许(yǐ)《彦周诗话》:“(郑周卿)丙午、丁未年,知郓州中都县,连年与盗贼鏖战,岿然独存。”清·汪琬《重修报恩寺记》:“迩来百余年来,田俱不可复问,而殿宇亦倾圮(pǐ)并尽,惟塔犹岿然独存。”(圮:毁坏,倒塌。)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汉语成语大词典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liù hé zhī wài,cún ér bù lùn
存:保留。论:讨论。 原意是超出天地四方以外的理,非言语所能说清,所以搁下不谈。后泛指对于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成玄英疏:“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非神口所辩,所以存而不论也。”《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阙所疑可矣。” 也单作【存而不论】。表示保留意见不加评论。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东郭顺子,无择存而不论。”(东郭顺子:春秋时人,卫国田子方之师。无择:田子方之字。)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丙午丁未》:“其说尽可存而不论。”朱自清《看花》:“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②【存而不议】。唐·独孤及《仙掌铭并序》:“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名存实亡-汉语成语大词典
名存实亡míng cún shí wáng
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容斋续笔·卷十一·兵部名存》:“名存实亡,一至于是。”
目击道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目击道存mù jī dào cún
眼睛一看,就已领悟“道”的所在。形容能对某种道理极快地心领神会。语本《庄子·田子方》“仲尼曰:夫若人者,目击而道存矣”。郭象注:“目裁(才)往,意已达。”《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籍)啸闻数百步”刘孝标注:“《竹林七贤论》曰:‘籍归,遂著《大人先生论》,所言皆胸怀间本趣,大抵谓先生与己不异也。观其长啸相和,亦近乎目击道存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汉语成语大词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焉:哪儿。附:依附。 皮都没有了,毛长在哪儿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章炳麟《答梦庵》:“训故未通,而以微言相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也作【皮不存而毛焉附】。梁启超《墨学微》第一章:“然此果足为有命说之根据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则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哪儿。傅:通“附”。)《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dí)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详,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guó)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片瓦不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片瓦不存piàn wǎ bù cún
房屋都被毁坏,连一片好瓦也没剩下。《宋史·钱若水传》:“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材木匮乏。城之甚劳,未见其利。” 也作【片瓦不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那婆子被蒋家打得片瓦不留,婆子安身不牢,也搬在隔县去了。”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qīng shān bù lǎo,lǜ shuǐ cháng cún
比喻历时长久,永远留存。也形容来日方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求同存异-汉语成语大词典
求同存异qiú tóng cún yì
谋求彼此共同之点,同时保留不同意见。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常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目前只要大体过得去,可以求同存异,那些不同的将来再讲。”《革命回忆录(1)·烽火丹心》:“为首一个共同目标,求同存异,共同抗日。”《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第二辑)·光辉的业绩,杰出的贡献》:“‘求同存异’的方针终于为与会各国代表所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团结。”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汉语成语大词典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qù cū qǔ jīng,qù wěi cún zhēn
去掉粗糙的,留取精粹的;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毛泽东《实践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李亚农《欣然斋史论集·总序》:“一切具有健康的生理机能的人,都应努力于吸收营养而排除毒素,一切具有健全的理智的人,也应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努力。” 也单作①【去伪从真】。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人,翕(xī)然尊古,有周风雅,再阐今日。”(翕然:和谐一致的样子。)②【去芜存精】。(芜:芜杂。)李欣《“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自己不能去芜存精,走了不少弯路。”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汉语成语大词典
去其糟粕,存其精华qù qí zāo pò,cún qí jīng huá
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840页)。
去食存信-汉语成语大词典
去食存信qù shí cún xìn
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守信义。语本《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梁书·侯景传》:“或杀身成名,或去食存信,比性命于鸿毛,等节义于熊掌。”
生死存亡-汉语成语大词典
生死存亡shēng sǐ cún wáng
生存或者死亡。比喻事体极其重大,情势十分危急。《四世同堂·十五》:“城外的治安便差不多完全交给农民们自行维持,而农民们便把生死存亡都交给命运。”《红日》第十六章:“说下去,生死存亡的关头,有话说尽的好!”《烈火金钢》第十九回:“他自己的生死存亡,他早就扔在脖子后头了。” 原作【死生存亡】。《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又有①【生死关头】。面临活着或者死去的关键时刻。《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时我的生死关头,不过只争一线。”柳亚子《题曼殊〈说部〉》:“生死关头不刹那,流波消受懊依多。”郭沫若《楚霸王自杀》:“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②【生死攸关】。(攸:所。)形容事情极为重要。指关系到生存或死亡。《建国以来短篇小说·赵自〈第二双眼睛〉》:“明天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③【生死所关】。《塞上行·行纪·忆西蒙·十四》:“最初我以为被人把我们生死所关的‘沙漠之舟’偷去了,悲观心理,异常浓厚。”
适者生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适者生存shì zhě shēng cún
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126页)。
硕果仅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硕果仅存shuò guǒ jǐn cún
硕果:大的果子。 唯一留存的大果子。比喻留存下来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韬奋《抗战以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一方面却眼巴巴地望着硕果仅存的几个‘生活’分店被暴风雨似的摧残着。”《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五》:“据蒙古人的报告,有约二百人的间谍……生还者,仅有一人。而此硕果仅存之一人,亦未及作成报告而死。” 也作【硕果独存】。清·侯方域《彭容园文序》:“今则曾未须臾,而生死聚散、升沉显晦之变不可胜穷,而彭子获以硕果独存,岂非天哉!”
死生存亡-汉语成语大词典
死生存亡sǐ shēng cún wáng
见【生死存亡】(935页)。
危急存亡之秋-汉语成语大词典
危急存亡之秋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秋:日子,时期。 指情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清·黄宗羲《征君沈耕岩先生墓志铭》:“有明之辅臣,以夺情见劾者三人,曰李贤、张居正、杨嗣昌。贤与居正,当天下无事之日,所失不过一身;嗣昌当危急存亡之秋,所关乃在社稷。”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三节:“当法国危急存亡之秋,能以一呼披靡天下,内平内乱,外敌俄普奥三大敌,无他,能用其国民,使怀必死之志以报国。” 也作①【危急存亡之时】。《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然危急存亡之时,有不得不如是者。”②【危急存亡之交】。(交:交接。指关键时刻。)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在已治已安之时,人人不管国事,尚且不可,况今日在危急存亡之交者哉。” 也简作【危急存亡】。非常危险紧急,关系到生存与灭亡。鲁迅《两地书·二七》:“当这个危急存亡,不顾性命的时候,还不振作起精神来,一致对外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wù jìng tiān zé,shì zhě shēng cún
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适:适应。 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观点。原指生物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来也有人移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苦斗·四七》:“我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忽略那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也单用①【物竞天择】。严复《原强》:“此天演家言所谓物竞天择之道,固如是也;此吾前者所以言四千年文物,俯然有不终日之势者,固以此也。”鲁迅《琐记》:“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②【适者生存】。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于有限之面积中,而容无限之品类,其势固不可以不竞争,竞争之结果如何,即前节所述适者生存之公例是也。”鲁迅《导师》:“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又有【物竞天择,优胜劣败】。清·黄遵宪《梅水诗传序》:“自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说行,种族之存亡,关系益大。”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苟不自新,何以获存?”孙中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第四章:“本物竞天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新陈代谢,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
心存芥蒂-汉语成语大词典
心存芥蒂xīn cún jiè dì
芥蒂:本指细小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满或不快。 指心里对人对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绪。语本《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六回:“若在平时,吴佩孚定要反对,此际却心存芥蒂,貌为客气……并将亲自到保(定)祝嘏(gǔ)。”(嘏:福。) 也作【心中芥蒂】。《东周列国志》第一百〇二回:“信陵君虽则于心无愧,度王心中芥蒂,终未释然,遂托病不朝。”
一息尚存-汉语成语大词典
一息尚存yī xī shàng cún
一息:一口气息。 一口气还没有断。表示只要还活着。《论语·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可谓远矣。”吴玉章《辛亥革命·跋语》:“只要一息尚存,我一定和年轻的同志们一起,为把祖国建设成一个无限繁荣和无比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献出我仅有的一分微薄的力量。”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汉语成语大词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yùn yòng zhī miào,cún hū yī xīn
存乎:在于。 运用得灵活巧妙,全在于细心思考体会。《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玩弄起来,似乎很不容易摩捉。”毛泽东《论持久战》:“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所谓‘运用之妙’。”
坛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华成语大词典
坛用之妙,存乎一心yùn yòng zhī miào,cún hū yī xīn
存乎:在于。心:思考。运用的奥妙,全在于用心思考。意思是优秀的指挥员,应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多动脑筋,灵活地运用战术谋略进行指挥。《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无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治乱存亡-中华成语大词典
治乱存亡zhì luàn cún wáng
治:安定。乱:祸乱。存:生存、存续。亡:灭亡、亡国。安定、祸乱、生存、灭亡。即治理得好则安定生存,反之则发生祸乱甚至灭亡。指国家命运。《吕氏春秋·察微》:“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不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汉)班固《汉书·杜周传》:“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也作“治乱兴亡”。(唐)令狐德棻等《周书·苏绰传》:“衰弊则祸乱交兴,淳和则天下自治。治乱兴亡,无不皆由所化也。”
存亡继绝-中华成语大词典
存亡继绝cún wáng jì jué
存:生存。亡:灭亡。继:继续。绝:断,消失。使灭亡的国家复存,断了的后嗣得以接续。《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荀子·王制》:“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也作“继绝存亡”、“继绝兴亡”、“存亡绝续”。《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植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唐)房玄龄等《晋书·刘琨传》:“如蒙录,继绝兴亡,则陛下更生之恩,望古无二。”(现代)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我们民族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国共两党亲密的团结起来呵!”
救亡图存-中华成语大词典
救亡图存jiù wáng tú cún
亡:危亡。图:谋求。存:生存。指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清)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夫欲救亡图存,非仅恃一二才士所能为也;必使爱国思想,普及于最大多数之国民而后可。”
片甲不存-中华成语大词典
片甲不存piàn jiǎ bù cún
片:铠甲上的鳞片。甲:铠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衣,是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连铠甲的一枚鳞片也没有剩下。形容全军覆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杀彼片甲不存,方知我等利害。”也作“片甲不留”、“片甲不回”。《孤本元明杂剧,阙名〈开诏救忠〉头折》:“俺父子每竭力尽忠,杀番兵片甲不回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三十二回:“欲等番兵到来,杀他个片甲不留。”
存心不良-中华成语大词典
存心不良cún xīn bù liáng
存心:早有这种心思。不良:坏,孬。早怀有孬心眼。比喻心地阴暗居心不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零六回:“他不服查账,非组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舍生存义-中华成语大词典
舍生存义shě shēng cún yì
舍:放弃。生:生命,生存。存:保存,维护。义: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维护正义事业。(唐)李百药《北齐书·孙搴等传赞》:“赞曰:彦举驱驰,才高行詖,元康忠勇,舍生存义。”
存亡安危-中华成语大词典
存亡安危cún wáng ān wēi
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安危:使非常危险的安全下来。形容关键时刻显示了回天本领。《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当作“随”)。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硕果仅存-中华成语大词典
硕果仅存shuò guǒ jǐn cún
硕果:大果子,比喻成果或成就。硕、大。仅:惟一。存:留。惟一留存下来的成果或成就。比喻极其稀少宝贵的人或物。(现代)老舍《茶馆》第二幕:“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
求大同,存小异-中华成语大词典
求大同,存小异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
求:寻求。大:原则的、主要的。同:一致、共同。存:保存、保留。小:次要的、非主流的。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比喻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合作一致。也作“求同存异”。
名存实亡-中华成语大词典
名存实亡míng cún shí wáng
名:名声或名义。存:存在。亡:不存在。名声(或名义)存在,而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形容空有其名。(唐)韩愈《昌黎集·卷三十一·处州孔子庙碑》:“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华成语大词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海内:四海之内,古时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今指全世界。存:有。知己:知心朋友。天涯:天边。若:像。比:靠近、挨着。邻:邻居。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唐)王勃《王子安集·卷三·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存亡绝续-中华成语大词典
存亡绝续cún wáng jué xù
存:生存。亡:灭亡。绝:断绝。续:继续。是生存,还是灭亡;是断绝,还是延续。形容局势万分危急。(现代)《周恩来选集·上卷·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我们民族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国共两党亲密地团结起来呵!”
危急存亡之秋-中华成语大词典
危急存亡之秋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危急:危险而急迫。存亡:生死关头。秋:日子、时期。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形容形势急迫,危险至极。(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片瓦无存-中华成语大词典
片瓦无存piàn wǎ wú cún
片瓦:一片完整的瓦。无存:没有留下来。连一片完整的瓦也没有。形容房屋全部毁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那婆子被蒋家打得个片瓦不留。”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成语大词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焉:哪里、何处。附:附着、存在。皮都不存在了,毛还能附着在哪里呢?比喻根基或基础没有了,建筑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就无法存在。(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倘若朕的江山不存,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闻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焉附”)?’”
去伪存真-中华成语大词典
去伪存真qù wěi cún zhēn
去:除去。伪:假的。存:保留。真:真实。剔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方法。(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十二·褒禅溥禅师》:“权衡在手,明镜当台,可以崔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现代)毛泽东《实践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立此存照-中华成语大词典
立此存照lì cǐ cún zhào
立:立下、设立。此:这。存:保存。照:察看、查考。立下这个字据,保存起来,作为以后查考的依据。过去常用于契约、照会、凭证等文书。也作“在者存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
危急存亡之秋-中华成语大词典
危急存亡之秋wēl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危:危险。急:急迫。存:生存。亡:死亡。之:文言代词“的”。秋:季节、时期、日子。危险急迫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了。比喻事关生存死亡的紧急关头。(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作“危急存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源出】:
《左传·僖公十四年》
【解释】:
存,存在;焉,哪儿;附,依附。皮都不存在了,毛还能依附在哪儿呢?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后“安傅”作“焉附”。
【用法】:
比喻失去依托的事物不能存在。
【例句】:
有生产,有财富,才有税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是工厂办不下去,还有什么税收可言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