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火)是什么意思
飞蛾赴火-古書典故辭典
飞蛾赴火
亦作“飞蛾投火”或“飞蛾扑火”。比喻自取灭亡。《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元代无名氏《谢金吾》杂剧第三折:“我已曾着人拿住杨景、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
井中求火-古書典故辭典
井中求火
喻不明事理。《战国策·韩策》:“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不吃烟火食-古書典故辭典
不吃烟火食
道家以为神仙是不吃烟火烧煮的食物的,因以喻人有道气或仙气。《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也用以比喻诗文的格调超尘绝俗。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卷九引《直方诗话》:“(张)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火牛-古書典故辭典
火牛
战国时齐国田单系灌油苇把于牛尾,以火烧苇把,纵牛击燕军获胜的故事。《史记·田单列传》:“燕军围即墨,田单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因含枚击之,燕军大骇败走。”枚: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状如箸,含在口中。
火宅-古書典故辭典
火宅
佛家语,比喻烦恼的世俗人间《法华三昧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以火救火-古書典故辭典
以火救火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不仅不能制止,反而更助长其威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水深火热-古書典故辭典
水深火热
比喻人民在暴政下生活困苦。《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古書典故辭典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州官:古时一州的长官。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冶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遂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可以为非作歹,而百姓的正当言行也要受到种种限制。
芋火-古書典故辭典
芋火
煨芋的火,唐代李泌与懒残和尚的故事。唐代衡岳寺明瓒禅师性懒,常吃众僧的残食,所以号懒残。李泌尚未显达时,曾在寺中读书,半夜里悄悄地去谒见懒残,懒残拨开火,取出煨芋请他吃,并对他说:“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然当了宰相,封为邺侯。事见《邺侯外传》。宋代苏轼《次韵毛滂法曹感雨》诗:“他年记此味,芋火对懒残。”
向火乞儿-古書典故辭典
向火乞儿
烤火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张九龄见朝之文武僚属趋附杨国忠,争求富贵,惟九龄未尝及门,杨甚衔之,九龄常与识者议曰:‘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烬灰冷,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不远矣。’”
负薪救火-古書典故辭典
负薪救火
亦作“抱薪救火”。抱负着柴去救火,使火更大。比喻想除灾,反使灾害更大。《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乱弱甚矣。”
交梨火枣-古書典故辭典
交梨火枣
即交梨与火枣,道教称神仙所食的两种果品,即仙果。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州官放火-古書典故辭典
州官放火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捞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冶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为田登忌讳别人道着他的名(登),连灯也得改称“火于是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后世饥刺在上者依势胡作非为而禁止在下者的正当行动。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如茶如火-古書典故辭典
如茶如火
比喻军容之盛。《国语·吴语》:“为万人以为方阵,皆白常、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茶;王亲乘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后人以此形容热烈或旺盛。茶(tú途):是一种开白花的茅草。常:画有日月的旗。旂:画有交龙的旗。矰(zēng增):箭。:画有鸟隼的旗。又作“如火如荼”。
观火-古書典故辭典
观火
比喻见事明白透彻。《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孔安国传:“我视汝情,如观火。”
远水不救近火-古書典故辭典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缓不济急。《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束缊请火-古書典故辭典
束缊请火
《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汝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谢:辞别。女:汝,你。缊(yùn晕):碎麻。束缊:搓乱麻为引火绳。请火:乞火。“束缊请火”比喻为他人解除困难或向人求助。
玩火自焚-古書典故辭典
玩火自焚
玩火者反倒烧死自己。比喻做坏事的人自食恶果。《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抱薪救火-古書典故辭典
抱薪救火
亦作“负薪救火”。《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后以“抱藉救火”比喻没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救:“止”义。
炉火-古書典故辭典
炉火
晋代葛洪《神仙传》:“少君于安期先生,得神丹炉火之方。”道家谓炼丹汞之术为炉火。炼丹成功时,炉火会发生纯青的火焰,后则以“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程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古書典故辭典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无端受连累的意思,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五引《风俗通》:“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参见“殃及池鱼”条。
咸阳火-古書典故辭典
咸阳火
秦汉之际,项羽军攻入秦都咸阳,纵火焚烧,世谓之“咸阳火”。《晋书·成帝康帝纪》:“凶徒既纵,神器阽危,京华无敖庚之资,宫室类咸阳之火。”唐代吴融《废宅》诗:“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灰。”
贺失火-古書典故辭典
贺失火
失火本应吊问却反而祝贺,以示引此为警戒的意思。《韩诗外传》十:“晋平公之时,藏宝之台烧,士大夫闻者,皆趋车驰马救火。三日三夜,乃胜之。公子晏独奉束帛而贺曰:‘甚善矣!’平公勃然作色曰:‘珠玉之所藏也,国之重宝也,而天火之。士大夫皆趋车走马而救之,子独束帛而贺,何也?有说则生,无说则死!’公子晏曰:‘何敢无说!臣闻之,王者藏于天下,诸侯藏于百姓,农夫藏于囷庾,商贾藏于箧匮。今百姓乏于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虚耗而赋敛无已,收大半而藏之台,是以天火之。’”
破壁燎火-古書典故辭典
破壁燎火
鲁男子破壁点火以接待邻妇投宿的故事。清张英《渊鉴类函·墙壁三》:“鲁男子夜大雨,有邻之嫠妇因风雨坏屋投栖焉,男子乃破壁,燎火以达旦。”后以此比喻暗室不欺的君子。
钻燧改火-古書典故辭典
钻燧改火
意为随着季节的变换改用不同的木头来取火。燧:取火之木。古代有“钻木取火”的记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裴骃《集解》引马融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檩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参见“槐火”条。
救火扬沸-古書典故辭典
救火扬沸
水沸滚时只管高扬沸水而不去抽薪灭火,比喻只治标不治本,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司马贞《索隐》:“言本弊不除,则其末难止。”
断火-古書典故辭典
断火
犹禁烟,旧俗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三天,一概冷食,称寒食。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引陆翙《邺中记》:“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千粥。”介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从晋文公重耳出亡,后不愿受赏,同母入山隐居,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做官,他坚决不出,被烧死。
槐火-古書典故辭典
槐火
古代钻木取火,所用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叫“钻燧改火”,冬天用槐木或檩木,称“槐火”。《论语·阳货》:“钻燧(suì碎)改火。”汉代马融注:“冬取槐檩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唐代王勃《王子安集》:“槐火灭而寒气消。”参见“钻燧改火”条。
敲冰求火-古書典故辭典
敲冰求火
敲开冰块从中取火,比喻不可能的事。《大光明藏经》:“师曰:‘敲冰求火,论功不逢。’”
膏火自煎-古書典故辭典
膏火自煎
油膏因为能够照明而反使自身受到煎熬,比喻祸害由才而招或自财而起。《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熬。”晋代阮藉《咏怀》诗:“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薪尽火传-古書典故辭典
薪尽火传
柴烧尽,火种传,比喻道术学业师弟相传。详见“薪传”条。
篝火狐鸣-古書典故辭典
篝火狐鸣
篝(gēu沟):竹笼。把灯火放在竹笼中,使其隐约发光,象磷火的样子;又装作狐的嗥叫,使人疑为鬼怪显灵。秦末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事以动众起义。《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后用以指策谋起义或谣言惑众。
避火浴血-古書典故辭典
避火浴血
唐代徐敬业杀马剖腹藏卧其中,避开了火烧的故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二:“徐敬业年十余岁,好弹射,英公每曰:‘此儿相不善,将赤吾族。’射必溢镝,走马若灭,老骑不能及。英公常猎,命敬业入林趁兽,因乘风纵火,意欲杀之。敬业知无所避,遂屠马腹伏其中,火过,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英公:即李勣,徐敬业的祖父,唐代的开国功臣。本姓徐,赐姓李,封英国公,故称。
拔诸水火,登于衽席-汉语成语大词典
拔诸水火,登于衽席bá zh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
拔:拉出来。诸:等于“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 把人从水火里拉出来,放在床席之上。旧时比喻解救陷于绝境的人民。明·宋濂《阅江楼记》:“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也作【出于水火,登之衽席】。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把薪助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把薪助火bǎ xīn zhù huǒ
比喻增加对方的力量或是助长事态的发展。《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刘备自从入川……其意甚是不善。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又有【泼油救火】。《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
抱薪救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抱:抱着。一说抛。薪:柴火。 抱着柴火去救火。比喻消灭灾害的方法不对,反而使灾害扩大。《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汉书·董仲舒传》:“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挑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 也作①【负薪救火】。《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②【抱薪趋火】。《鬼谷子·摩篇》:“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按,《意林》卷二引作“抱薪赴火”。)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汉语成语大词典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
戢:停止。 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情况下及时止息,就会把自己烧掉。语本《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唐·朱敬则《谏除滥刑疏》:“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夹注:“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古人之所以三致意者在此。”
不食人间烟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食人间烟火bù shí rén jiān yān huǒ
烟火:指熟食。 迷信说法,神仙和修道者可以不吃熟食。比喻有出世之想。也用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九·王直方〈诗话〉》:“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李清照)《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簟:坐卧用的席子。)
不通水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通水火bù tōng shuǐ huǒ
形容街坊邻里不相往来。《汉书·孙宝传》:“杜门不通水火。”(杜门:闭门。)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趁火打劫-汉语成语大词典
趁火打劫chèn huǒ dǎ jié
趁:乘机。 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闻一多《愈战愈强》:“除了存心利用抗战来趁火打劫之外,我们老百姓果真是怕败的话,就早已都投汪精卫去了。”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曾皓:到了我们家这个时候,‘墙倒众人推’……他们不趁火打劫,逼得你非答应不可,怎么会死心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汉语成语大词典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殃:灾祸。池:指护城河。 比喻无辜波及而蒙受灾祸。语本《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猨,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在另外一部分无所谓的士兵,觉得皂白不分,势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也单作【殃及池鱼】。宋·胡继宗《书言故事·灯火类》:“无故被祸,云殃及池鱼。”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汉语成语大词典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
见【拔诸水火,登于衽席】(24页)。
撮盐入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撮盐入火cuō yán rù huǒ
撮:用手指拈取细碎物品。 撮盐放进火里,马上发出爆炸。比喻性情急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水浒》第十三回:“为是他性急,撮盐入火,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当先厮杀,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锋’。”
厝火积薪-汉语成语大词典
厝火积薪cuò huǒ jī xīn
厝:同“措”,放置。薪:柴。 把火放在堆积的柴草底下。比喻潜藏着极大的祸患。语本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五回:“既同处厝火积薪之会,当愈励挥戈返日之忠。” 也作【积薪厝火】。明·张岱《越绝诗小序》:“积薪厝火,其焰立见,革除之际,已食其报矣。”
刀耕火种-汉语成语大词典
刀耕火种dāo gēng huǒ zhòng
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古代山区农民播种前,常先伐去林木,然后烧去野草,以灰做肥料,就地下种。宋·许观《东斋纪事·刀耕火种》:“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且多在冈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则所收必倍,盖史所言刀耕火种也。”清·魏源《湖广水利论》:“湖广无业之民,多迁黔、粤、川、陕交界,刀耕火种。” 也作①【火耕水耨(nòu)】。(耨:除草。)《史记·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裴骃集解引应劭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火耕水耨,郡阙婺女之精。”(阙:疑为“辟”之讹。婺女:古星名。粤地为牵牛婺女之分野。)②【刀耕火耨】。《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③【火耨刀耕】。唐·罗隐《别池阳所居》:“火耨刀耕六七年。”
蹈赴汤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蹈赴汤火dǎo fù tāng huǒ
见【赴汤蹈火】(33页)。
蹈汤赴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蹈汤赴火dǎo tāng fù huǒ
见【赴汤蹈火】(331页)。
灯蛾扑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灯蛾扑火dēng é pū huǒ
见【飞蛾投火】(289页)。
电光石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电光石火diàn guāng shí huǒ
见【石火电光】(948页)。
电火行空-汉语成语大词典
电火行空diàn huǒ xíng kōng
闪电之火行于太空。比喻极为迅速,并为人所仰见。《洪波曲》第十五章:“我对于周公(恩来)向来是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洞若观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洞若观火dòng ruò guān huǒ
清楚明白,好像看火一样。比喻观察事物十分清楚。语本《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孔安国传:“我视汝情如视火。”孔颖达疏:“言见之分明如见火也。”明·张岱《公祭张噩仍文》:“噩仍谦和柔婉,未尝以一语忤人,而胸中月旦,洞若观火。”梁启超《管子传》第十一章:“惟管子以宏达之识,密察之才,其于百物之情状,视之洞若观火,而躬筦(管)其机以开阖之。”鲁迅《〈守常全集〉题记》:“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 也作【明若观火】。唐·陆贽《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明若观火。”
飞蛾投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飞蛾投火fēi é tóu huǒ
比喻自取灭亡。语本晋·支昙谛《赴火蛾赋》:悉达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诚哉斯言,信而有征也”。《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我已曾着人拿住杨景、焦赞两个,正是飞蛾投火,不怕他不死在手里。”《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偏偏的又投了这凶僧的一座恶庙,正所谓‘飞蛾投火,自取焚身’。” 也作①【飞蛾扑火】。《水浒全传》第五十八回:“正是飞蛾扑火身倾丧,怒鳖吞钩命必伤。”②【灯蛾扑火】。《大智度论》:“愚痴多者,如灯蛾扑火。”《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六回:“灯蛾扑火,自取灾殃。”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fēng gāo fàng huǒ,yuè hēi shā rén
风高:风很大。 旧时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风高放火,月黑杀人,无粮同饿,得肉均分。”《说唐》第十二回:“这齐国远自幼落草,只晓得风高放火,月黑杀人,那里晓得圆情的事?” 也简作【月黑风高】。指凶恶天气。
烽火连天-汉语成语大词典
烽火连天fēng huǒ lián tiān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形容战火到处燃烧。峻青《乡音》:“他自然没经过当年他祖父经历的那种关山万里四处流浪的苦难日子,也记不得他父亲一代所参加过的那种烽火连天狼烟遍地的战争年月。”
负薪救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负薪救火fù xīn jiù huǒ
见【抱薪救火】(43页)。
赴火蹈刃-汉语成语大词典
赴火蹈刃fù huǒ dǎo rèn
蹈:踩。 投身熊熊大火,脚踩锋利刀刃。形容奋不顾身,不畏艰险。《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汉·刘向《说苑·指武》:“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者也。”
赴汤蹈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
汤:烧开的水。蹈:踩。 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比喻不避任何艰险。北齐·刘昼《新论·辨乐》:“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金史·刘炳传》:“九日,修军政以习守战。自古名将料敌制胜,训练士兵,故可使赴汤蹈火,百战不殆。”周立波《王震将军记》:“为了他们的号召,他是可以赴汤蹈火的。” 也作①【蹈汤赴火】。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章炳麟《答梦庵》:“人果学佛,蹈汤赴火,必有王学之长,而放诞诪(zhōu)张之病,庶其获免。”(诪张:欺骗。)②【赴蹈汤火】。《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③【蹈赴汤火】。《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灵应传》:“蹈赴汤火,旁雪不平,乃宝之志也。”④【探汤赴火】。晋·傅玄《傅子·贵教篇》:“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⑤【探汤蹈火】。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⑥【赴汤投火】。《三侠五义》第十二回:“别说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愿意的。” 原作【如赴汤火】。《韩诗外传》第一卷:“虽居乡里,若坐涂炭,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干柴烈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干柴烈火gān chái liè huǒ
形容情欲的急切。也形容情绪的高涨。《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二回:“谁知魏三封是干柴烈火,如何肯依?”《星火燎原(七)·千军万马下太行》:“战士们的情绪就象一盆干柴烈火,旺盛极了。一路高唱战歌……向赞皇城进发!” 也作【烈火干柴】。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这烈火干柴怎地瞒?”
隔岸观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隔岸观火gé àn guān huǒ
在河这边观看对岸失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漠不关心,袖手旁观。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他原是在隔岸观火呀。”
急如星火-汉语成语大词典
急如星火jí rú xīng huǒ
星火:指流星。 急迫得像一闪而过的流星一样。宋·王明清《挥麈录》卷二:“竭泽而渔,急如星火。”《二刻拍案惊奇·叠居奇程客得助》:“朝廷急调辽兵南讨,飞檄到来,急如星火。”《烈火金钢》第十四回:“上一回说的是何大拿叫着解文华上了桥头镇;齐英带着孙定邦和丁尚武到各村去作组织动员。这两方面都是急如星火,各有定策。” 也作【急于星火】。(于:比。)《文选·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金史·温迪罕缔达传》:“州县长吏不知爱养其民,督责征科,鞭笞逼迫,急于星火。”梁启超《政闻时言·矛盾之政治现象》:“现政府之练兵,皆类是矣,派士官学生以千数,督促三十六镇之成立,急于星火,设陆军部,设军谘处,设禁卫军,派考察军政大臣,岁岁绎骚,日不暇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