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己)是什么意思
责己重以周-古書典故辭典
责己重以周
意思是对自己应全面严格地要求。唐代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人一己百-古書典故辭典
人一己百
别人一学所能成功的事,自己则用百倍的功夫学。有自强不息则不落人后的意思。《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己一视-古書典故辭典
人己一视
对人对己同等看待。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盖己为侍从台谏,则能攻宰相之失;己为宰相,则能受侍从台谏之攻。此正无意无我,人己一视之道。”
士为知己者死-古書典故辭典
士为知己者死
好男儿可以替知己的朋友去死。汉代刘向《说苑·复恩》:“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衽:衣襟。
求人不如求己-古書典故辭典
求人不如求己
求别人不如求自己。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孝宗幸天竺,至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又见观音像手持念珠。问曰:‘何用?’曰:‘要念观音菩萨。’问:‘自念则甚?’曰:‘求人不如求己。’”
知彼知己-古書典故辭典
知彼知己
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方。这是古代兵法家的术语,意谓熟知敌我双方的情势。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梯己-古書典故辭典
梯己
同“体己”,个人的私蓄。清代翟灏《通俗编》卷十:“《心史》:‘元人谓自己物,则曰梯己物。’《元典章》:‘押马人员,于中夹带梯己马匹,出使经过州县,中间要做梯己人情。’如此类甚多。《山房新语》:‘尝见周草窗家藏徽宗在五国城写归御批,有云可付与体己人者,即所谓梯己。’”
爱如己出-汉语成语大词典
爱如己出ài rú jǐ chū
就像对待自己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明·周楫《西湖二集·假邻女诞生真子》:“果然方氏爱如己出,抚养成人长大。”《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她出世半岁,就丧了父亲,一岁半时,就随母来到邓家。母亲自然是爱的,后父也爱如己出。”
安分守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安分守己ān fèn shǒu jǐ
安于本分,遵守合于自己身分的规矩。《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红楼梦》第七十二回:“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的,再别胡行乱闹了。” 也作①【守分安常】。(安常:安于常态。)《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那些百姓,如果要守分安常的,凿井耕田,纳有限太平租税,又何等的不快活!”②【安分守命】。(守命:谨守命运的安排。)《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一回:“你安分守命,别要再生妄想了。”③【守分安己】。 又有【甘分随缘】。(随缘:随遇而安。)《元曲选·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如今……少柴也那缺米,常则是甘分随缘,粗衣粝(lì)食。”(粝:粗糙的米。)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汉语成语大词典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bān qǐ shí tou dǎ zì jǐ de jiǎo
比喻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也比喻自作自受,自食恶果。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我在一九三八年十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经说过:‘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六十年的变迁》第七章:“还不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为着反对北洋军阀,拉拢西南实力派唐继尧、陆荣廷他们,搞了个军政府。”
不能自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能自己bù néng zì yǐ
已:结束。 自己无法中止自己的感情或行动。《追求·一》:“无怪这身为大时代中一小卒的曼青,要弄到悲怆不能自己了。”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汉语成语大词典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
能够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过去用以表示很不容易得到知己朋友。谢觉哉《知己难》:“别人知道我,知道我的生活、经历,一直到心灵深处的思想。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独出己见-汉语成语大词典
独出己见dú chū jǐ jiàn
与众不同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见解。《续小五义》第一回:“且说黑妖狐智化与小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议,独出己见,要去王府盗取盟单。” 也作【独抒己见】。(抒:表达;发表。)清·刘熙载《艺概·文概》:“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
反求诸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反求诸己fǎn qiú zhū jǐ
求:追究。诸:“之于”的合音。 回转头来检查自己。后来用以表示严格要求自己。《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宋·朱熹《沧州精舍谕学者》:“何况望其更能反求诸己,真实见得,真实行得耶!”
夫己氏-汉语成语大词典
夫己氏fú jǐ shì
犹言那个人,不指名是谁。《左传·文公十四年》:“终不曰公,曰夫己氏。”杜预注:“犹言某甲。”清·赵翼《杂书所见》:“何处夫己氏,作吏印悬肘,望门计民赀,掩取鱼入笱(gǒu)。”(笱:捕鱼的竹笼。)柳亚子《赋诗遥奠邓择生先烈》自注:“廖先生(仲恺)遇害,夫己氏实为谋主。吾头可断,此语不可易也!”
各抒己见-汉语成语大词典
各抒己见gè shū jǐ jiàn
抒:抒发,表达。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暴风雨前》第一部分:“文明合行社的志士们,在这空气里,自然也在各抒己见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二章:“张勋公然发出哿(jiā)电反对惩办帝制祸首,电报说:‘君主民主,主张各有不同,无非各抒己见。’” 也作①【各抒己意】。《清朝野史大观·卷四·军机领袖》:“惟同入奏对时,尚能各抒己意,略事补救。”②【各抒所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四章:“段(祺瑞)以内阁名义发表艳电分致参加徐州会议的各省督军说:‘……嗣后国家大计,诸公有所献替,幸其各抒所见,剀切直陈。’”
各执己见-汉语成语大词典
各执己见gè zhí jǐ jiàn
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谢瑞卿……遂着差人到东京与子瞻(苏轼)相见。两人终日谈论,各执己见,不相上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四章:“府、院之间各执己见,送过来退回去一连有好几次。”刘少奇《论党内斗争·四》:“比如,有些同志对于某一次的战斗……各执己见,不停止地争论下去。” 也作【各持己见】。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堪舆》:“然此辈执术疏,谋生急,信口欺诈,言人人殊,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 又有【各执一词】。(一词:一种说法。)《九命奇冤》第二十三回:“他两个是中表至亲,为何结讼?又且各执一词……也不能断说谁虚谁实。”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八章:“两个人在公堂上各执一词,互相争辩。”
孤行己见-汉语成语大词典
孤行己见gū xíng jǐ jiàn
见【一意孤行】(1267页)。
固执己见-汉语成语大词典
固执己见gù zhí jǐ jiàn
顽固坚持自己的偏见或成见。《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王维舟《我的回忆·十二》:“经再三的劝说,但张国焘固执己见。” 又有【固执不通】。《暴风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巴金《苏堤》:“我看见……船夫又是如此固执不通,便极力开导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汉语成语大词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í lín
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中国,现在也指世界各地。比邻:近邻。 四海之内有人同自己精神感情相通,虽远在天涯,也感到如同近邻一样。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也单作【天涯若比邻】。指国际交往增多,彼此接近了、互相了解了。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尔之学说》:“今则天涯若比邻矣,我国民置身于全地球激湍盘涡最剧最烈之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háo bù lì jǐ, zhuān mén lì rén
从不考虑怎样于自己有利,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己溺己饥-汉语成语大词典
己溺己饥jǐ nì jǐ jī
溺:这里指使其被水淹。 想到天下有人受饥饿、被水淹,就像是自己使他们受饥饿、被水淹一样。形容对人民的痛苦深切同情,把解除人民的痛苦引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本《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也作【己饥己溺】。明·李贽《焚书·答周柳塘》:“盖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当任己饥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斵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欲:想要,希望。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元曲选外编·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休为一朝之忿……平白地要把邻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红旗谱》卷一:“他说:‘那个不行,大伯!你不是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吗?’” 也作①【己所不欲,勿加诸人】。《尸子》卷上:“恕者,以身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加诸人。”②【己所不安,勿施于人】。《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洁己奉公-汉语成语大词典
洁己奉公jié jǐ fèng gōng
见【克己奉公】(572页)。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汉语成语大词典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jiè tā rén jiǔ bēi,jiāo zì jǐ kuài lěi
块垒:土块积砌成堆,比喻抑郁不平之气。 指利用某种事物来达到排遣愤懑的目的。语本《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恭)问王大(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垒块:同“块垒”。)刘孝标注:“言阮皆同相如,而饮酒异耳。”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也简作①【以酒浇愁】。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孤蓬一何闷,以酒浇其愁。”②【借酒浇愁】。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徐天啸》:“夫人刘吟秋……自经死。天啸笃于伉俪,抑郁寡欢,乃借酒浇愁,动辄大醉。”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汉语成语大词典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jiǔ féng zhī jǐ qiān bēi shǎo,huà bù tóu jī bàn jù duō
好朋友相逢,千杯酒尚不足;说不到一块,半句话也嫌多。《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伤时子〈苍鹰击·斥佞〉》:“(生白)足下请便罢,俺要失陪了。(拱送介)请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也作【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元·高则诚《琵琶记·几言谏父》:“自古道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好笑我爹爹不顾仁义,却道奴家把言语冲撞他。”清·洪昇《长生殿·骂贼》:“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也单作【酒逢知己千杯少】。《红岩》第十章:“酒逢知己千杯少。这杯薄酒,请醉兄务必赏光。”
据为己有-汉语成语大词典
据为己有jù wéi jǐ yǒu
占据国家、集体或别人的东西,归于自己所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三章:“(张勋)并将陇海路自徐州以东的广大地区据为己有,这些地区都属江苏,冯国璋久已不能容忍。” 也作【占为己有】。《聊斋志异·刘姓》:“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克己奉公-汉语成语大词典
克己奉公kè jǐ fèng gōng
克己:严格约束自己。奉公:奉行公事。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后汉书·祭(zhài)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又有【洁己奉公】。(洁:廉洁。)《文明小史》第十三回:“万想不到果真总督大人还要当(dàng)当,总算得洁己奉公第一等好官了。”(当当:到当铺里典当财物。)
克己复礼-汉语成语大词典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复礼:回复到礼。礼: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约束自己,使一切言行符合于“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朱熹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返)也。”汉·班固《东都赋》:“克己复礼,以奉终始。”清·高珩《〈聊斋志异〉序》:“夫人但知居仁由义,克己复礼,足为善人君子矣。”
露才扬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露才扬己lù cái yáng jǐ
显露才能,炫耀自己。汉·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唐·杨绾《条奏贡举疏》:“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喧腾于当代。”清·朱彝尊《史馆上总裁第四书》:“彝尊愚闇,匪敢露才扬己,暴人之短,惟是史当取信百世,讵可以无为有?故敢述其所闻。”
瞒心昧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瞒心昧己mán xīn mèi jǐ
昧:隐瞒、泯没。 昧住自己的良心做坏事。《元曲选·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欺天负人,瞒心昧己,神明也不保佑。”明·张岱《家传》:“公后语人曰:‘不以张肃之作元,此瞒心昧己事也。’”(作元:作为第一名录取。)《三侠五义》第五十五回:“吃喝完了,把他们送往咱们那个瞒心昧己的窟儿里一关,也不叫人家出来,又不叫人家走。” 也作【昧己瞒心】。《元曲选·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你最是昧己瞒心泼小儿。”《初刻拍案惊奇·张员外义抚螟蛉子》:“况且骨肉之间,如此昧己瞒心,最伤元气。”
昧己瞒心-汉语成语大词典
昧己瞒心mèi jǐ mán xīn
见【瞒心昧己】(653页)。
排斥异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排斥异己pái chì yì jǐ
排斥:排除,驱逐。 排挤、清除与自己意见不同或非本集团的人。梁启超《王荆公传》第十二章:“然于诸君子之妄自尊大,排斥异己,非直不敢附和,且以为中国近数百年来学术之不发达,厥由程、朱之徒务束缚人思想自由实尸其咎。”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要求从政治上军事上改造那些由国民党统帅部直接领导的经常打败仗,经常压迫人民和经常排斥异己的军队。” 也作【排除异己】。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章:“明年诸葛恪被杀后,孙峻、孙綝兄弟相继专权,更加残暴,排除异己,淫污宫廷。”
欺己欺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欺己欺人qī jǐ qī rén
见【自欺欺人】(1418页)。
求人不如求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求人不如求己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
求别人不如求自己。语本《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宋·张端义《贵耳集》:“(宋)孝宗幸天竺,有辉僧相随……又看观音像,手持数珠。问曰:‘何用?’曰:‘念观世音菩萨。’问:‘自念则甚?’对曰:‘求人不如求己。’”(幸:特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清·郑燮《题画·篱竹》:“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汉语成语大词典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qǔ rén zhī cháng,bǔ jǐ zhī duǎn
吸取别人的长处,以补救自己的不足。廖沫沙《‘长短相较’说》:“这个专栏名之曰《长短录》,就有“长短相较”的意思。同时,也还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思。取长补短……以大家之长,来补作者之所短。” 也作【取人之长,救己之短】。《清朝野史大观·卷四·清流党之外交观》:“一般科第之家,犹以尊王室攘夷狄套语,诩(xǔ)诩自鸣得意,绝不思取人之长,救己之短。”(诩诩:说大话的样子。) 也简作【取长补短】。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进步。”李欣《不拘一格用人材》:“对干部深入全面了解,量才使用,取长补短,这是领导者应有的责任。” 又有①【裁长补短】。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安道(戴逵)诗虽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袁宏)之亚乎?”②【绝长继短】、【绝长补短】、【绝长续短】。(绝:截。)古时计算土地面积时的常用语。《墨子·非命上》:“汤封于毫(b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毫:古都邑名,在今河南境内。)《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史记·楚世家》:“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战国策·楚策四》:“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③【截长补短】。(截:截断,割断。)把长的部分割下来接补短的。也比喻用长处来补短处。明·朱叔《三度小桃红》第一折:“他更有截长补短的钉人钉,掂斤抹两的称人星。”梁启超《新民说》第十四节:“截长补短以统计之,而一国之总岁费过于总岁殖是也。”④【取长弃短】。指取其长处,舍其短处。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而不为诵读所误。”(瑕瑜:玉的斑点和玉的光采,比喻事物的缺点和优点。)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语成语大词典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ruò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表示只要做了坏事,终究是隐瞒不住的。《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却不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侠五义》第七十一回:“俗言:‘若要入不知,除非己莫为。”那日倪太公得了此子,早已有人知道。” 原作【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也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一回:“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又有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有此语。②【若要不闻,除非莫言】。《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一回:“自古道:‘若要不闻,除非莫言。’”
舍己从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舍己从人shě jǐ cóng rén
放弃个人看法,服从公论。也指放弃自己的利益而顺从别人的愿望。《尚书·大禹谟》:“嵇于众,舍己从人。”(嵇:考察。)宋·朱熹《近思录》卷五:“舍己从人,最为难事。己者我之所有,虽痛舍之,犹惧守己者固,而从人者轻也。”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舍己从人,近于贬节。”
舍己救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舍己救人shě jǐ jiù rén
指牺牲自己去拯救别人。康式昭、奎曾《大学春秋·一一》:“许瑾舍己救人的事迹激励着班上的每一个同学。”余华《呼喊与细雨》:“将舍己救人用在我弟弟身上,显然是夸大其词。弟弟还没有崇高到愿意以自己的死去换别人的生。”
舍己为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舍己为人shě jǐ wèi rén
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论语·先进》“吾与点也”朱熹注:“曾点之学……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康有为《大同书》戊部:“凡此抑慈舍痛,舍己为人,皆夺自立之人权,悖平等之公理者也。” 也作【舍己成人】。(成:助成。)《三侠五义》第三十八回:“仁兄知恩报恩,舍己成人,原是大丈夫所为。”
身不由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身不由己shēn bù yóujǐ
由:听从,顺从。 自身言行已由不得自己作主。《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鲁迅《伤逝》:“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红旗谱》卷三:“江涛看韩福有些急躁,说:‘没办法,群众劲头大,我现在是身不由己。’” 也作【身不由主】。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王大郎两脚已是夹伤,身不由主,士兵扶将出去。”《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二回:“小安子身不由主,只得随他进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汉语成语大词典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nǚ wèi yuè jǐ zhě róng
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指有某种才能的人。悦:喜爱,古作“说”(yuè)。容:打扮。 士人为深知自己的人效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战国策·赵策一》:“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故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 也作【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悦)己者容。” 也单作【士为知己者死】。汉·刘向《说苑·复恩》:“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首:“去竟死公署中,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固其所也。”
事不关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事不关己shì bù guān jǐ
事情与己无关。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也作【事不干己】。(干:涉及。)《老残游记》第五回:“外人去,叫做‘事不干己’,先有个多事的罪名。”王家棫《世家》:“四面的债务迫到贤少身上,贤少除了一天到晚躺在烟榻上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你们看怎样办吧’,仍似乎事不干己的那个样子。”
损人不利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损人不利己sǔn rén bù lì jǐ
损害别人,对自己却没有好处。《何典》五回:“醋八姐之见钱眼开,牵钻鬼之损人不利己,俱世间常事,何足怪哉?”巴金《秋·一二》:“她又说:‘不过我不明白他们心里究竟想些什么?为什么专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损人利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损人利己sǔn rén lì jǐ
损害别人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元曲选·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坐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只要损人利己,岂知人有百算,天只有一算。”清·魏源《湖广水利论》:“损人利己且不可,况损人并损己乎?” 也作①【损人利我】。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前此之持通商政策者,以是为损人利我之一机关。”②【损人益己】。《旧唐书·陆象先传》:“严刑树威,损人益己。”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汉语成语大词典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tān tiān zhī gōng,yǐ wéi jǐ lì
贪图天的功劳,把它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把别人的、集体的功劳都算到自己头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置:建立,安排。诬:欺骗。)《史记·晋世家》:“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唐·刘知几《史通·序例》:“夫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苟楷模曩贤,理非可讳,而魏收作例,全取蔚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也单作【贪天之功】。《水浒后传》第三十四回:“岂敢贪天之功,遂尔僭妄。”
推己及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推己及人tuī jǐ jí rén
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语本《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物:指他人。)清·张惠言《承拙斋家传》:“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
先人后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先人后己xiān rén hòu jǐ
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语本《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自流宕(dàng)已(以)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流宕:飘泊。)朱敏《深情忆念周伯伯》:“这也表现了他先人后己、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
兴不由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兴不由己xìng bù yóu jǐ
见【心不由主】(1167页)。
修己治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修己治人xiū jǐ zhì rén
治人:治理老百姓。 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好地治理百姓。宋·朱熹《〈大学章句〉序》:“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严于律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严于律己yán yú lǜ jǐ
律:约束。 严格要求自己。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也作①【严以律己,宽以字人】。(宽:宽厚。字:爱。)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律己,宽以字人。”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然这个宽不是没有原则的。”③【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忆邓拓·邓拓和人民日报》:“报纸遇到批评的时候……老邓总是严于责己,宽以待人,主动承担责任,不使别的同志感到压力。”
以己度人-汉语成语大词典
以己度人yǐ jǐ duó rén
度:忖度,推测。 用自己的心思猜度别人。《韩诗外传》卷三:“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徐信动了个恻隐之心,以己度人道:‘这妇人想也是遭难的,不免上前问其来历。’”
以天下为己任-汉语成语大词典
以天下为己任yǐ tiān xià wéi jǐ rèn
天下:指全国,也指全世界。 把国家的兴亡、天下的安危,当作自己的责任。指胸怀治国救民的大志。《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位兼将相,遂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
占为己有-汉语成语大词典
占为己有zhàn wéi jǐ yǒu
见【据为己有】(556页)。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汉语成语大词典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
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明·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相公既侥幸得一次,怎么见得便侥幸第二次不得?几曾见中进士的都是饱学秀才……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何典》第十回:“你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两个养发强盗,又不是三头六臂,……就这等怕如折捩?” 也作①【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②【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水浒全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是三头六臂。”③【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若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政由己出-汉语成语大词典
政由己出zhèng yóu jǐ chū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赞》“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章炳麟《为民报封禁事移让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书·三》:“独有为贵大臣告者,台阁之上,政由己出,龙行虎步,高下在心,欲将《民报》永远禁止,则直令永远禁止耳。”
知彼知己-汉语成语大词典
知彼知己zhī bǐ zhī jǐ
彼:对方。 对对方(多指敌人)和己方的情况都很了解。《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殆:危险,失败。)《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我同你们洪总督打了几年仗,原以为他知彼知己,谁晓得他竟然不认识我李闯王是甚么样人!” 也作【知己知彼】。《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清·魏源《都中吟》:“知己知彼兵家策,何人职司典属国?”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
知己知彼-中华成语大词典
知己知彼zhī jǐ zhī bǐ
彼:对方。既了解自己一方的情况,又了解对方的情况。形容兵家欲取得胜利,首先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也作“知彼知己”。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中华成语大词典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háo bù jì jǐ,zhuān mén lì rén
毫:丝毫,一丁点儿。专门:一心一意。形容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对别人有利,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现代)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克己奉公-中华成语大词典
克己奉公kè jǐ fèng gōng
克:克制,约束。奉公:奉行公事。比喻时刻约束自己,按政策法规奉行公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唐)李延寿《北史·魏本纪》:“自今牧首温良仁俭,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岁积有成,迁位一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