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隱)是什么意思
言隐于荣华-古書典故辭典
言隐于荣华
意谓至理名言被华美的辞采所掩没而不显。《庄子·齐初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成玄英疏:“荣华,浮辩之辞,华美之言也,只为滞于华辩,所以蒙蔽至言。”道隐于小成:道家认为自己所主张的大道被各家的小成所掩没。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即此义。
罗隐题破-古書典故辭典
罗隐题破
唐代诗人罗隐猜测某一件事物而常常能言中,所以借以说命中注定如此。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罗昭谏隐,新城人,博物能诗,……然性做睨,好议评威否,探隐命物,往往奇中。故至今杭人称前定不爽者,犹云‘罗隐题破’也。”
素隐行怪-古書典故辭典
素隐行怪
身居隐逸之地,而行为怪异,以求名声。《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郑玄注:“言方乡辟害隐身而行诡谲,以作后世名也。”
索隐行怪-古書典故辭典
索隐行怪
求索隐暗的事情,做着怪迂的行径,以求名声。《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颜师古注:“《礼记》载孔子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
豹隐-古書典故辭典
豹隐
比喻隐居山林。汉代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化陶三年,名誉不兴,其妻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唐代骆宾王《送侯四》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
探赜索隐-古書典故辭典
探赜索隐
《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大乎龟。”赜(zé责):幽深莫测。隐:隐秘难见。古人相信卜筮,认为能帮助探索幽深隐秘的道理。后泛指探究深奥的义理或搜索隐秘的事迹。
隐不违亲-古書典故辭典
隐不违亲
谓虽隐居山林也不放弃奉养父母的职责。《后汉书·郭太传》:“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隐君子-古書典故辭典
隐君子
隐居的君子,即隐士。《史记·老庄中韩列传》:“老子,隐君子也。”“隐”与“瘾”谐音,旧时也借以嘲讽有鸦片烟瘾的人。
隐若敌国-古書典故辭典
隐若敌国
谓后汉吴汉智勇善战,威重若敌对之国。隐:威重的样子。《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隐居放言-古書典故辭典
隐居放言
避世隐居,任意高谈阔论。《论语·微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身中清:指他们的行为符合廉洁之道。废中权:指他们处在乱世则自己废弃免祸,符合权变之道。
隐恶扬善-古書典故辭典
隐恶扬善
隐:隐讳。扬:表扬,隐讳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朝隐-古書典故辭典
朝隐
不隐于山林而隐于朝廷,即身为朝官,行同隐士。汉代扬雄《法言·渊骞》:“或问:‘柳下惠非朝隐者欤?’曰:‘君子谓之不恭。古者高饿显,下禄隐。’”《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唐李贤注引应劭曰:“老子为周柱下史,朝隐终身无患,是为上也。”
恻隐之心-汉语成语大词典
恻隐之心cè yǐn zhī xīn
恻隐:同情。 指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怜悯的心情。《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然当其澄然在中,满腔子皆恻隐之心,无有条理可见,感之而为四端,方可言理。”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至多不过是假装跛脚,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埋名隐姓-汉语成语大词典
埋名隐姓mái míng yǐn xìng
见【隐姓埋名】(1302页)。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汉语成语大词典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mò x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
见:同“现”。显:显现。 指尽管是极幽隐、极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有比这再明显具体的了。《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歧路灯》第三十九回:“惠老是画匠,如医书上会画那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心肝叶儿。”
难言之隐-汉语成语大词典
难言之隐nán yán zhī yǐn
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 很难说出口的隐衷。《歧路灯》第七十七回:“姜氏到了巫氏楼下,只是偷瞧床上帐幔被枕,细看巫氏面目脚手,此中便有无限难言之隐。”《啼笑因缘》第十五回:“家树叹了一口长气,不曾答复她的话。何丽娜以为他有难言之隐,又不便问了。” 也作【难伸之隐】。(伸:同“申”,申述,表白。)《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往往见那些巨族大家,多半礼重于情,久之情为礼制……姑媳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
泥中隐刺-汉语成语大词典
泥中隐刺ní zhōng yǐn cì
泥巴里隐藏着针刺。比喻貌似忠诚老实,心怀诡诈。《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看玄德公面皮,将这厮抢下楼去,这厮敢泥中隐刺。”
如有隐忧-汉语成语大词典
如有隐忧rú yǒu yǐn yōu
忧:愁苦,忧愁。 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若隐若现-汉语成语大词典
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
形容看不真切或事态发展不明朗。《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伸着头往外张望,见两盏红灯,若隐若现。”《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巴金《关于〈家〉》:“那时的生活就若隐若现地在我的脑里浮动了。” 又有①【若明若暗】。形容模糊不清。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②【若有若无】。形容难于捉摸肯定。韬奋《抗战以来·究竟怎样》:“在‘主人’和‘陪客’的心目中,除国民党外,其他党派似乎都在若有若无之间。”叶圣陶《书的夜话》:“说这话的是一本破书,没有封面,前后都脱落了好些页,纸色转成灰黑,字迹若有若无。”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汉语成语大词典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tàn zé suǒ yǐn,gōu shēn zhì yuǎn
赜:幽深不明。索:求。钩:钓取。致:达到。 探讨幽渺处,索求隐晦处,钩取深奥处,推致辽远处。指探索事物的隐秘内情或深邃义理。《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wěi)亹者,莫大乎蓍(shī)龟。”(亹亹:勤勉貌。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人迷信,用以占卜。)汉·王符《潜夫论·卜列》:“及周史之筮敬仲,庄叔之筮穆子,可谓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矣。”晋·夏侯湛《昆弟诰》:“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图纬六艺,及百家众流,罔不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梁启超《国文语原解》:“夫律者,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 也单作①【探赜索隐】。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探颐索隐,何谓为妄。”②【钩深致远】。章炳麟《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历史学里头,钩深致远,参伍比校,也比前代进步。” 也简作【钩深索隐】、【探赜钩深】。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然(谢灵运)大抵多发天然,少规往则,称性而出,达情务进,钩深索隐,穷态极妍。”《清朝野史大观·卷十·李孝臣之文行》:“李君博观强记,探赜钩深,卓然有本之学。” 又有【探赜洞微】。(洞:透彻,深入。微:隐微,幽微。)《清朝野史大观·卷九·毛西河杂记》:“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
隐恶扬善-汉语成语大词典
隐恶扬善yǐn è yáng shàn
隐:隐讳,隐蔽。扬:宣扬,表扬。 不谈别人的坏处,只宣扬别人的好处。《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迩言:浅近的话。)《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想道:‘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读通鉴论·晋愍帝·六》:“此教人使谏之难,君子之所虑,而隐恶扬善,乐取于人之所以圣与!” 也作①【遏恶扬善】。(遏:遮蔽。)《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孔颖达疏:“遏匿其恶,褒扬其善。”三国·魏·阮籍《通易论》:“是以君子一类求同,遏恶扬善,以致其大。”②【掩恶扬善】。(掩:遮盖。)《梁书·侯景传》:“乃还寿春,曾无悔色,祇奉朝廷,掩恶扬善。”
隐晦曲折-汉语成语大词典
隐晦曲折yǐn huì qū zhé
隐晦:不明显。 说话写文章含糊其词,拐弯抹角,使人费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隐若敌国-汉语成语大词典
隐若敌国yǐn ruò dí guó
隐:威严庄重的样子。敌:匹敌,相当。 仪态之威严庄重好像能与国家相匹敌。旧时形容大臣对国家举足轻重,极受倚重。语本《后汉书·吴汉传》“诸将见战陈(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李贤注:“隐,威重之貌。言其威重若敌国。”唐·吕温《凌烟阁勋臣赞·尉迟鄂公敬德》:“天地之内,指麾无前,熊威虎力,隐若敌国。”
隐姓埋名-汉语成语大词典
隐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指隐匿自己的行迹。也指不使人发现自己的真名实姓。《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此话说至此,明露着叫展爷从此后隐姓埋名,再也不必上开封府去了。”《四世同堂·四十五》:“现在,那些人有的已经逃出北平,有的虽然仍在北平,可是隐姓埋名的闭户读书,不肯附逆。” 也作【埋名隐姓】。《老残游记》第七回:“京城里镖局上请过他几次,他都不肯去,情愿埋名隐姓,做个农夫。”
隐约其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隐约其辞yǐn yuē qí cí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辞:也作“词”。 指说话语意不明或躲躲闪闪,吞吞吐吐。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终老隐居-汉语成语大词典
终老隐居zhōng lǎo yǐn jū
终老:直到老死,一辈子。 指隐居直到老死。《宋史·刘爚(yuè)传》:“爚从(朱)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为终老隐居之计。”
若隐若现-中华成语大词典
若隐若现ruò yīn ruò xiàn
若:好像。隐:隐藏、消失。现:出现。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含糊不清,不明朗。(唐)李世民《大唐三藏经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福而长今。”(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坐。”也作“若隐若显”。《宣和画谱·山水三》:“(黄齐)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灭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隐晦曲折-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晦曲折yīn huì qū zhé
晦:昏暗。隐晦:不明显。曲折:拐弯抹角。昏暗不明,拐弯抹角。形容说话或办事含糊晦涩,转弯抹角。(现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杂文形式就不应该简单地和鲁迅的一样,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隐约其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约其辞yīn yuē qí cí
隐约:模糊、不明显。辞:说话、言辞。言辞模糊不清。形容故意把话说得躲躲闪闪,含糊不清。(清)平步青《霞外据屑·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者也,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埋名隐姓-中华成语大词典
埋名隐姓mái míng yǐn xìng
埋:隐没。隐:藏匿,指隐瞒姓名,不让人知道。《雍熙乐府·卷五·点绛唇〈归隐〉》:“我子待埋名隐姓无荣无辱无烦无恼。”也作“隐姓埋名”。(明)臧懋循《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源〉一》:“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稼学耕稼。”
潜踪隐迹-中华成语大词典
潜踪隐迹qián zōng yǐn jì
潜:潜伏、深藏。踪:行踪、踪迹。隐:藏匿、隐藏。迹:足迹、踪迹。深藏踪迹,形影不露。形容潜伏起来,不让人知道行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你们因何不耍不顽,一个个都潜踪隐迹?”也作“隐迹潜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二回:“见是行者落下云来,却又收了宝杖,一头淬下水,隐迹潜踪,渺然不见。”
隐迹埋名-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迹埋名yǐn jì mái míng
隐迹:隐藏自己的踪迹。埋:埋掉,指隐瞒起来。名:姓名。隐藏自己的行迹,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形容不暴露自己的姓名踪迹。(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屈于下流,着某随处体察采访。”也作“隐迹藏名”。(明)王錂《春芜记·访友》:“他因世无知己,隐迹藏名。”
隐忍不言-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忍不言yǐn rěn bù yán
隐:隐藏、隐瞒。忍:忍耐、忍受。不言:不说出来。隐瞒起来,忍着不告诉别人。形容把事情藏在心里,忍着不说出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零六回:“只是凤姐现在病重,况他所有的什物,尽被抢抄,心内自然难受,一时也未便说他,暂且隐忍不言。”
隐姓埋名-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隐、埋:藏匿。隐瞒起自己的真实姓名。形容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他不是别人,则他便是谢金莲,看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九回:“如若答应下来,你只好隐姓埋名,从此再别想出头了。”
恻隐之心-中华成语大词典
恻隐之心cè yǐn zhī xīn
恻:悲伤。恻隐:由别人的痛苦和不幸引起的同情心。表示同情怜悯的心情。《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晋)熊远《广昌乡君丧宜废冬至小会表》:“君于卿大夫,此葬不食肉,此卒哭不举乐,恻隐之心,未忍行吉事故也。”也作“恻怛之心”。(前奏)苻朗《符子》:“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
探赜索隐-中华成语大词典
探赜索隐tàn zé suǒ yǐn
探:寻求。赜:深奥、玄妙。索:搜寻。隐:隐秘。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搜寻隐秘的事迹。《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空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大亹亹(wěi,勤勉)者,莫大乎蓍(shī,草名)龟。”(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由此而言,探赜索隐,何为无妄。”也作“探奥索隐”。(宋)张君房《云笈七籤》卷一:“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隐恶扬善-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恶扬善yǐn è yáng shàn
隐:隐讳、隐瞒。恶:坏处。扬:宣扬。善:好的,指好人好事。隐讳人的坏处,宣扬人的好处。比喻多正面宣传,传播好人好事。《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知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也作“掩恶扬善”。《艺文类聚》卷二十二引(三国·魏)曹羲《至公论》:“夫世人所谓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大义;作明同好,朋友之至交。”(宋)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铭》:“专务掩恶扬善,以德报怨,出于至诚,并非勉强者,天下称之。”
退隐-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退隐tuìyǐn
旧时官吏退职回家隐居——出仕(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决心退隐回乡,不肯~。)
隐-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yǐn
隐藏不露——现(时隐时~)、露(隐而不~)、扬(隐恶~善)、显(花纹隐而不~)
隐蔽-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蔽yǐnbì
借旁的事物来遮掩——公开(地下工作者都隐蔽在敌人内部,有时也要参加~的活动。)
隐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藏yǐncáng
藏起来不显露——暴露(要注意隐藏好,不能~在敌人面前。)、败露(做坏事是隐藏不住的,迟早一定要~。)
隐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晦yǐnhuì
文章讲话的内容表达不明显,使人不易领会——鲜明(这篇文章主题~)、露骨(他说得太~了,一点也不隐晦。)、显豁(文章写得~)
隐瞒-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瞒yǐnmán
把真象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承认、坦白(有了问题应当主动~,不应隐瞒。)、告发(有人为他隐瞒,也有人去~。)、揭发(看来实在隐瞒不住了,她这才下了决心去~。)
隐没-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没yǐnmò
隐蔽,渐渐看不见——出现(队伍时而隐没在树林中,又时而~在山冈上。)、显现(远处的山峦时而隐没,时而~。)
隐姓埋名-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姓埋名yǐnxìngmáimíng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出头露面(应该~了,不须再隐姓埋名。)
隐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隐约yǐnyuē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十分清楚——清楚(我们老远就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大楼,又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就看得更~了。)
难言之隐-新编成语词典
难言之隐nán yán zhī yǐn
隐:隐情,藏在心中的事。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或原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总觉得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例〕对离婚这件事,他有难言之隐,所以始终避而不谈。
〔近义〕有口难言
隐姓埋名-新编成语词典
隐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隐:隐瞒。埋:隐藏。把自己的真名实姓隐瞒起来。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一:“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种。”〔例〕经商失败后,他便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田园生活。
〔近义〕隐迹埋名 〔反义〕抛头露面
隐约其辞-新编成语词典
隐约其辞yǐn yuē qí cí
隐约:不清晰,不明显。辞:言词,话语。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不肯明说。清·平步青《霞外捃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授意献汝,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例〕每次问起她考试成绩,她总是隐约其辞的。
〔近义〕含糊其辞 闪烁其辞 〔反义〕直言不讳 直截了当
恻隐之心-中华词典宝库
恻隐之心cè yǐn zhī xīn
【释义】:
恻隐:对受苦受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之:古汉语助词,相当于“的”。对不幸的人所产生的同情心
【成语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告子上》:“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例句】:
①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五:“虽然有时似乎受伤,其实并不,至多不过是假装跛脚,聊以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可以从容避匿罢了”②明·施耐庵《水浒传》一三回:“且说山东济州郓城县新到任一个知县,姓时,名文彬,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难言之隐-中华词典宝库
难言之隐nán yán zhī yǐn
【释义】:
隐: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明说的事情或原因。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二:“郎君有何难言之事,频频叹息?”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十二戒》:“而卖者之情急于买者,有难言之隐焉。”
【例句】:
张恨水《啼笑因缘》一五回:“家树叹了一口长气,不曾答复她的话。何丽娜以为他有难言之隐,又不便问了。”
泥中隐刺-中华词典宝库
泥中隐刺ní zhōng yǐn cì
【释义】:
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
【成语出处】: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隐刺,他又不曾道节外生枝。”
【例句】:
元·朱凯《黄鹤楼》第三折:“看玄德公面皮,将这厮抢下楼去,这厮敢泥中隐刺。”
若隐若现-中华词典宝库
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
【释义】:
若:如,好像。好像消失了,又好像出现了。形容看不真切或事态发展不明朗。
【成语出处】:
唐·李世民(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福而长今。”
【例句】:
①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②巴金《关于〈家〉》:“那时的生活就若隐若现地在我的脑海里浮动了。”
时隐时现-中华词典宝库
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
【释义】:
隐:隐没。现:出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形容忽明忽暗或时有时无的景象。
【成语出处】: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五:“其闻林森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现),使画工极思不可图。”
【例句】:
《学会记‘实’》:“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清晰可辨,建筑各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映照。”
隐恶扬善-中华词典宝库
隐恶扬善yǐn è yáng shàn
【释义】:
隐:隐讳;扬:宣扬。指一种对人宽厚,有涵养的处世态度。
【成语出处】:
汉·戴圣《礼记·中庸》:“舜好问则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例句】: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②茅盾《谈歌颂光明》:“对于政治社会现象亦然,该歌颂的歌颂,该暴露的暴露,亦无所谓隐恶扬善。”
隐姓埋名-中华词典宝库
隐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释义】:
隐瞒真实姓名,不让外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底细。
【成语出处】:
南朝·齐·王融《出家善门颂》:“澡身浴德,晦迹埋名,将安宝地,谁留化城。”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一折:“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做庄家学耕稼。”
【例句】:
①老舍《四世同堂》四五:“现在,那些人有的已经逃出北平,有的虽然仍在北平,可是隐姓埋名的闭户读书,不肯附逆。”②《三侠五义》七九回:“如若答应下来,你只好隐姓埋名,从此再别想出头了。”
隐约其辞-中华词典宝库
隐约其辞yǐn yué qí cí
【释义】:
约:不清楚,不明显。形容说话或写文章躲躲闪闪。
【成语出处】: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史各传回护处》:“自必扬其善而讳其恶,遇有功处辄迁就以分其美,有罪则隐约其词以避之。”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例句】:
①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②《官场现形记》五一回:“刁迈彭隐约其辞,似乎嫌张太太一个钱不肯放松。”
害忠隐贤-中华成语大辞典
害忠隐贤hài zhōng yǐn xián
忠:忠良,忠心保国的臣子。隐:隐藏,埋没。贤:贤能,德才兼备的人。残害忠良,埋没贤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难言之隐-中华成语大辞典
难言之隐nán yán zhī yǐn
难言:难以说出口。隐:隐衷,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苦衷。难以说出口的隐衷。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总觉得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若要问其所以然之故,却是给妇人女子弄出来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例〕他不愿说,大概是有难言之隐吧,你最好不要再追问了。
若隐若现-中华成语大辞典
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
若:好象。隐:隐藏。现: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事物模糊不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伸着头往外张望,见两盏红灯,若隐若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例〕在那浓密的小树林的后面,若隐若现地有一间小房子,我以为这里有什么人家,赶忙向那里走去,到了跟前才发现,它原来是一座残破不堪的小土地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