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質)是什么意思
文质彬彬-古書典故辭典
文质彬彬
谓文同质两者和谐地结合。《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文采。质:质地。
羊质虎皮-古書典故辭典
羊质虎皮
比喻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汉代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说:同“悦”战:发抖。《后汉书·刘焉传论》:“羊质虎皮,见豺则恐。”参见“虎皮羊质”条。
虎皮羊质-古書典故辭典
虎皮羊质
外表似虎,实质是羊,比喻外强中干。汉代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戟,忘其皮之虎矣。”说:同‘悦’。战,战慄,参见“羊质虎皮”条。
斧质-古書典故辭典
斧质
亦作“斧锧”,古代刑具。古代杀人时,置人于铁砧上,以斧斫之,叫“斧质”。质:铁砧。《韩非子·外储说左》:“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唐代颜师古注:“质,谓鍖(砧)也。古者斩人,加于鍖上而斫之也。”
浊质凡姿-古書典故辭典
浊质凡姿
谓姿质平常。清代洪升《长生殿·闻乐》:“想我浊质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侥幸也。”亦用于喻指品德,才能的凡庸。
金相玉质-古書典故辭典
金相玉质
汉代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相:质。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
虎皮羊质-汉语成语大词典
虎皮羊质hǔ pí yáng zhì
见【羊质虎皮】(1228页)。
蕙心兰质-汉语成语大词典
蕙心兰质huì xīn lán zhì
蕙、兰:都是香草名。 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原作【蕙心纨质】。(纨:精致洁白的细绢。)《文选·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也作①【兰心蕙性】。宋·柳永《玉女摇仙佩》:“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况且他(她)虽说是个乡村女子,外面生得一副月貌花容,心里藏着一副兰心蕙性。”②【蕙质兰心】。宋·柳永《离别难》:“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又有【兰姿蕙质】。比喻女子姿容美丽。元·施君美《幽闺记·少不知愁》:“兰姿蕙质,香肌称罗绮。”
金相玉质-汉语成语大词典
金相玉质jīn xiàng yù zhì
金相:黄金般的外表。玉质:宝玉般的本质。 比喻诗文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也比喻人才秀外慧中。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无匹:无敌。罔极:无穷。刊灭:磨灭。)《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两旁分列楹联,左首八字,是‘天上神仙,金相玉质。’右首八字,是‘女中豪杰,说礼明诗。’” 也作【玉质金相】。《文选·刘峻〈辨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奇才而莫用……湮灭而无闻者,岂可胜道哉!”
蜕化变质-汉语成语大词典
蜕化变质tuì huà biàn zhì
蜕化:指虫类脱皮。 比喻好人腐化堕落而变坏。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三》:“不用说地主出身的人现出了原形,就是贫农出身的余栋臣,后来也蜕化变质,成为拥有几房妻妾和许多田产的地主。”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一些坏人,钻到我们队伍里面的坏分子,蜕化变质分子,这些人……穷凶极恶,严重地违法乱纪。”
文质彬彬-汉语成语大词典
文质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
文:文采。质:本质。彬彬:谐调配合。 形容人既有文采又很质朴。后多指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唐·王勃《三国论》:“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章炳麟《学变》:“文质彬彬,徐干庶几也。”又指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清·王夫之《尚书引义·毕命》:“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故文质彬彬,而体要立矣。”清·黄子云《野鸿诗的·九三》:“高(适)、岑(参)、王(维)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彬彬。” 又作【文质斌斌】。《隋书·文学传序》:“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羊质虎皮-汉语成语大词典
羊质虎皮yáng zhì hǔ pí
质:本性,本质。 原指羊披上虎皮,但怯弱的本性并无改变。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yuè),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说:同“悦”,喜欢。战:发抖。)后用以比喻外强中干或徒有虚名。《后汉书·刘焉传论》:“所谓羊质虎皮,见豺则恐。”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高雨农序》:“羊质而虎皮,但见其可狎,不见其可畏。”清·郑珍《巢经巢诗钞·卷七·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李、杜与王、孟,才分各有似,羊质而虎皮,虽巧肖仍伪。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士。” 也作①【羊质虎形】。《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三回:“看似新机勃发,政局昌明,其实是徒袭皮毛,未得精髓,羊质虎形,济什么事?”②【虎皮羊质】。柳亚子《感事四首》:“虎皮羊质终难假,地下元勋悔已迟。”
玉质金相-汉语成语大词典
玉质金相yù zhì jīn xiàng
见【金相玉质】(526页)。
质而不俚-汉语成语大词典
质而不俚zhì ér bù lǐ
质:质朴。俚:粗鄙,不文雅。 质朴而不至于鄙俗。多用以形容文章的语言风格。《汉书·司马迁传赞》:“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清·汪琬《校正东都事略前序》:“其词质而不俚,繁而不秽。”
质疑问难-汉语成语大词典
质疑问难zhì yí wèn nàn
提出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或互相讨论。语本《东观汉记·贾宗传》“每宴客,令与当世大儒司徒丁鸿问难经传”。《汉书·陈遵传》“(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清·顾炎武《与友人辞往教书》:“必如执事所云,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即不能尽依白鹿之规,而其遗意须存一二。”(执事:旧时书信中用以称对方,表示尊敬。白鹿:指庐山白鹿洞书院。) 又有【执经问难】。(执:拿着。经:经典书籍。)《后汉书·儒林传序》:“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古今小说·穷马周遭际卖(duī)媪》:“每遇门生执经问难,便留住他同饮。”(:一种蒸饼。)
出疆载质-中华成语大词典
出疆载质chū jiāng zài zhì
疆:边界、国界。出疆:出国。质:同“贽”,古代初次拜见长辈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所送的礼物。原指带着见面礼到外国去。后指投靠外国,出卖民族利益。《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金相玉质-中华成语大词典
金相玉质jīn xiàng yù zhì
金相:黄金般光彩照人的相貌。指外表、形式。玉质:美玉般靓丽莹晶的实质。指内容。比喻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完美。《诗经·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文质彬彬-中华成语大词典
文质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
文:文采、修养。质:质地、本质。孔子提出的做人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具,可谓君子。彬彬:指文雅而有礼貌。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文明礼貌。《语论·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也作“彬彬文质”。(明)苏子文《群音类选·绣襦记·催子赴试》:“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蜕化变质-中华成语大词典
蜕化变质tuì huà bàn zhì
蜕化:指昆虫的幼虫蜕皮后,增大形体或变为另一种形态。后引申为人的品质变坏,腐化堕落。变质:指品质的改变。蜕皮变形,品质改变。比喻人的品质变坏,腐化堕落。
羊质虎皮-中华成语大词典
羊质虎皮yáng zhì hǔ pí
质:本性。羊质:羊的本性,引申为懦弱。虎皮:老虎的皮。羊披上虎皮本质也依然是懦弱的。形容外表威武,实际软弱无用。(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论》:“所谓羊质虎皮,见豺则恐。”(元)汪元亨《折桂令·归隐》:“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也作“虎皮羊质”。(明)李祯《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而本官虎皮羊质,狼子野心,弗思载笔摘辞,尽其职业,惟务饮酒食肉,苟度岁时。”(宋)徐铉《马徐公年七十六行状》:“貂冠蝉冕,虎皮羊质。”
羊质虎皮-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羊质虎皮
【源出】:
汉·扬雄《法言·吾子》
【解释】:
质,本质。意思是披着老虎的皮,但本质还是羊。原文:“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用法】:
比喻外表变了,本质并没有变。
【例句】:
在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国民党兵,为了迷惑群众,冒充解放军,可是,他们羊质虎皮,改不掉本性,对群众的态度很恶劣,很快就被群众识破了。
金相玉质-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金相玉质
【源出】:
汉·王逸《离骚序》
【解释】:
相,质地。王逸赞扬《离骚》是金相玉质,百世都没有可与匹敌的文章,声名永垂,永远不会刊灭。原文:“所谓金相玉质,百岁无匹,名器罔极,永不刊灭者也。”
【用法】:
本形容事物质地精美,如同精雕细琢的金玉,今多用以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
【例句】:
古往今来,浩繁的文学作品中,固然有不少平庸之作,但也有很多作品金相玉质,读后给人以极高的美的享受。
蕙心纨质-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蕙心纨质
【源出】: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
【解释】:
蕙,香草名;纨,精致洁白的细绢。心灵似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原文:“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用法】:
比喻人的品德高洁(多用于女子)。
【例句】:
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端庄娴淑,蕙心纨质,受人喜爱。
文质彬彬-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文质彬彬
【源出】:
《论语·雍也》
【解释】:
文,文采;质,实质,质地;彬彬,形容配合适当。人的外表文采和精神实质配合适当。原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应具有的风度。后用以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用法】:
形容斯文的男性。
【例句】:
这位客人文质彬彬,给人一个极好的印象。
质疑问难-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质疑问难
【源出】:
《管子·七臣七主》东汉·王充《论衡·问孔篇》
【解释】:
质,询问;难(nàn南去声),诘责,辩驳。提出疑问,反复进行探讨辩论。原文:“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事,则事多。”“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后四字成典。
【用法】:
指出疑难问题,请人解答或互相辩论。
【例句】:
他们成立了一个研究会,数周一会,质疑问难。
淑质英才-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淑质英才
【源出】:
《后汉书·祢衡传》
【解释】:
淑,善良;淑质,善良的品质;英才,才能出众。品质好,又有才能。原文:“(祢衡)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用法】:
形容才德兼优。
【例句】:
他年年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可以说是淑质英才,前程远大。
本质-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本质běnzhì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现象(透过~看本质)
物质-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物质wùzhì
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有时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第二性的。)
实质-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实质shízhì
本质——现象(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不看问题的实质。)
质-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质zhì
质量——量(我国轻工业生产要从以~取胜转到以质取胜这样一个方向上来)
质变-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质变zhìbiàn
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质变又是~的必然结果。)
质朴-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质朴zhìpǔ
朴实;不矫饰——华丽(文字~/衣着~)
蜕化变质-新编成语词典
蜕化变质tuì huà biàn zhì
蜕化:昆虫等脱皮后往往变为另一种形态,比喻变质。形容人的思想、立场发生质的变化。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例〕有些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经不起考验,贪污受贿,蜕化变质了。
〔近义〕腐化堕落 〔反义〕洗心革面 脱胎换骨
文质彬彬-新编成语词典
文质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
文:文采。质:本质。彬彬:配合谐调。既有文采又很质朴。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例〕他看上去文质彬彬,其实性格是很暴躁的。
〔近义〕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文质彬彬-中华词典宝库
文质彬彬wèn zhì bīn bīn
【释义】:
文:文采。质:质地。彬彬:配合适当;现形容文雅。指既有文采,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后多形容态度端庄,举止文雅。
【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句】:
①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②清·李汝珍《镜花缘》一五回:“唐敖看见尹玉生得文质彬彬,极其清秀。”
质疑问难-中华词典宝库
质疑问难zhì yí wèn nàn
【释义】: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提出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或互相讨论。
【成语出处】:
汉·班固《汉书·陈遵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
【例句】:
①清·徐枋《与曾青藤书》:“则吾之再质之止山,正欲止山之再有以教我,此即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②郭沫若《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他们对于质疑问难的人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蕙心纨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
蕙:香草名。纨:精致洁白的细绢。心灵似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人的品德高洁。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也作“蕙心兰质”、“兰质蕙心”。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例〕周家的姑娘,蕙心纨质,温柔娴雅,求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金相玉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金相玉质jīn xiàng yǜ zhì
相:外表。质:内里。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完美。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也作“玉质金相”。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胡小宝小传》:“二爱仙人花榜特科,评为玉质金相。”〔辨误〕“相”不能念成xiāng。〔例〕你的这篇大作,金相玉质,完美无缺。
金玉其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金玉其质jīn yǜ qí zhì
质:品质。指人的品质如金似玉,无比高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兰质蕙心-中华成语大辞典
兰质蕙心lán zhì huì xīn
见“蕙心纨质”。
舍文求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舍文求质shě wén qiú zhì
舍:舍弃。文:文采。质:朴实。不重文采,而求朴实。〔例〕赵树理的作品舍文求质,具有独特的风格。
淑质贞亮-中华成语大辞典
淑质贞亮shū zhì zhēn liàng
淑:善良,美好。质:品质。贞:坚贞。亮:指亮节。善良的品质,坚贞的节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引孔融《荐祢衡表》“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
天生丽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天生丽质tiān shēng lì zhì
丽质:秀丽的姿质。天生秀丽的姿质(对聪明美丽的女性的赞美之词)。唐·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例〕她是天生丽质,不用修饰打扮,就那样动人。
蜕化变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蜕化变质tuì huà biàn zhì
蜕化:昆虫脱壳而改变原来形态。比喻人由好变坏。〔辨误〕“蜕”不能念成tuō或suì。〔例〕有些人在革命年代中勇敢坚定,但进城以后,经不住考验而蜕化变质了。
文质彬彬-中华成语大辞典
文质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
文:文采。质:质地。彬彬:文质兼备的样子。指品学兼优、温文儒雅的样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元·郑德辉《㑇梅香》楔子:“那生他文质彬彬才有余。”〔例〕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羊质虎皮-中华成语大辞典
羊质虎皮yáng zhì hǔ pí
质:本性,实质。本是一只羊,却披上老虎的皮。比喻外表吓人而实际无用。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战:发抖。)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论》:“羊质虎皮,见豺则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例〕侵略者张牙舞爪,其势汹汹,其实不过是羊质虎皮,吓人而已。
幽闺弱质-中华成语大辞典
幽闺弱质yōu guī ruò zhì
幽:深。闺:旧时少女的居室。质:体质。深闺之中的柔弱女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自己年纪可也不小了,家中又碰见这样飞灾横祸,不知何日了局。致使幽闺弱质,弄得这般凄凉寂寞。”
鱼质龙文-中华成语大辞典
鱼质龙文yú zhì lóng wén
质:实质。文:文采,指外表。外表是龙,其实是鱼。比喻有外貌而无实际。晋·葛洪《抱朴子》:“鱼质龙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见獭即悲。”
玉质金相-中华成语大辞典
玉质金相yù zhì jīn xiàng
见“金相玉质”。
援疑质理-中华成语大辞典
援疑质理yuán yí zhì lǐ
援:引证,引用。质:问。提出疑难,探问究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例〕我多次到王教授家去请教,援疑质理,王教授都非常耐心,而且讲解得很透彻。
质朴无华-中华成语大辞典
质朴无华zhì pǔ wú huá
质朴:朴实。华:华丽,这里指华而不实。朴实而毫无虚夸。〔例〕他为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质朴无华。
质疑问难-中华成语大辞典
质疑问难zhì yí wèn nàn
质:质询,询问。质疑:提出疑问。问难:对搞不清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分析或辨论。提出疑难问题请人解答或相互讨论。《东观汉记·贾宗传》:“每宴客,令与当世大儒司徒丁鸿问难传经。”汉·班固《汉书·陈遵传》:“竦(张竦)居贫,无宾客,时有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与友人辞往教书》:“必如执事所云,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即不能尽依白鹿之规,而其遗意须存一二。”〔辨误〕“难”不能念成nán。〔例〕教师要充分利用辅导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非气质无以为性-诸子百家大辞典
非气质无以为性
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颜元人性论的命题。他反对程朱学派的性二元论,认为天命之性是不存在的,人性就是气质之性。关于气质之性,他说:“耳目、口鼻、手足、五脏、六腑、筋骨、血肉、毛发俱秀且备者,人之质也,虽蠢,犹异于物也;呼吸充周荣润,运用乎五官百骸,粹且灵者,人之气也,虽蠢,犹异于物也;故曰:‘人为万物之灵’,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灵而能为者,即气质也,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也。”(《存性编》卷一《性理评》)人的机体及其机能、属性就是气质,也就是气质之性。气质极为重要,没有气质也就无所谓性,性和气质是统一的。颜元反对“天命之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把人性归结为“气质之性”,这也是片面的。
性、情、才、气质,一理而异其名也-诸子百家大辞典
性、情、才、气质,一理而异其名也
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颜元关于气质问题的论述。他认为,性、情、才和气质四者是同理而异名:“仁、义、礼、智,性也;……何由而名为仁、义、礼、智也?以发之者知之也,则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发者情也,能发而见于事者才也;则非情,才无以见性,非气质无所为情、才,即无所为性。是情非他,即性之见也;才非他,即性之能也;气质非他,即性、情、才之气质也;一理而异其名也。”(《存性编》卷二《性图》)情,即情感是性的显现。才,是性的本能。然而性与情、才都在于气质,没有气质就没有性,也没有情、才。这里,颜元把人性归结为气质之性,即把人还原为自然的人,是片面的观点。
气质无偏恶-诸子百家大辞典
气质无偏恶
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颜元关于气质问题的论述。他从理气一致、形性一体的观点出发,反对气质之性是恶的说法,他说:“若谓气恶,则理亦恶,若谓理善,则气亦善。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乌得谓理纯一善而气质偏有恶哉!”(《存性编》卷一《驳气质性恶》)理气是一致的,怎么能说理是善的而气质有偏恶呢?颜元认为气质之性是纯善的,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他说:“气质清浊厚薄,万有不同,总归一善。至于恶,则后起之引蔽习染也。”(《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所谓“引蔽习染”,是指由于外物的引诱而受蒙蔽,产生不良习性,如此积习渐渍而成为恶。颜元认为人的恶性恶行是后天“引蔽习染”所致,这含有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他把气质之性归结为性善,则是一种抽象人性论和先验道德论。他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阶级社会里“恶”的阶级内容及其根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诸子百家大辞典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论文质关系。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是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针对当时各有所偏的现象以及或以文胜、或以质胜的情况,按照孔子正名的要求便都不成其为君子。所以孔子才重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主张,表明文质均不可偏废。这一主张也贯穿着孔子的中庸思想,即:既不要偏于文,又不要偏于质,而要得其中,这样才适当,人民才有所效法,而名副其实地起到君子的作用了。后来“文质彬彬”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诸子百家大辞典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子贡关于文质并重的思想命题。出自《论语·颜渊》。棘子成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即君子只要有个好的本质就够了,还要文采干什么?子贡对他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贡认为,本质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这两类皮革就很少区别了,因此文质并重,不可偏废。关于文质关系,孔子曾主张文质兼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如果不可兼得,则宁取质而舍文。”子贡则力求文质兼得。
气质之性-诸子百家大辞典
气质之性
张载提出的由于人所禀受的气的偏正不同,所形成的善恶相混的人性名之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相对。天地之性是至善至美的,气质之性是恶的,至少是善恶相混的。“性未成则善恶混”。张载对气质之性有个解释:“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材)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惟其能克己则为能变,化却习俗气性,制得习俗之气。”(《经学理窟·学大原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气质之性是由物质本性、生物本性所决定的生存本能。如人的饮食男女,皆为气质之性。他在《正蒙·诚明篇》中说:“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这里说的“攻取之性”即“气质之性”,也就是前面讲的“习俗之气”、“习俗气性”。张载认为气质之性是不好的,它可能兼含善恶,不纯洁。但人经过修养,可以改变气质之性。“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经学理窟·气质》)气质之性这一概念后来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几乎每个理学家都对它发过议论。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诸子百家大辞典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人性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分为两种:“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并且这两种性是有分别的:“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篇》,《张载集》)气质之性是有形体之后才有的;天地之性并不是有形而后始有的。在君子看来,气质之性是可以不认作性的。又说:“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同上)气的本来状态是湛然纯一的,然而凝结为形体之后,又互相攻取,互相排引。如饮食臭味,就是攻取之性。“湛一”之性即“天地之性”,“攻取之性”即“气质之性”。还说:“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同上)“天地之性是不偏的,人受之而又要能反回“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有偏颇,使人有性格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气质之性”有善与不善之别。张载之所以分别上述二性,是为了提倡回归本来具有的“天地之性”,修养成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圣人,这种观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学者先须变化气质-诸子百家大辞典
学者先须变化气质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人性论的观点。张载认为“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正蒙·诚明篇》,《张载集》)又说:“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寿夭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气质虽有恶,但可经过修养而变化。他十分重视人性的改造和提高,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根本原则:“为学大益,……不得见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张载集》)一个人要重视学习,学习首先要改变气质之恶,这样才能保持人性中天赋的“天地之性”,如果以“天地之性”为自己之性,从而使自己的人性与天道、天德相合,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这一命题即是要人们的气质行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教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