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罪

罪(罪)是什么意思

  • 下车泣罪-古書典故辭典

    下车泣罪

    下车见罪人而泣,比喻行宽仁之政。汉代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梁书·王僧孺传》:“解网祝禽,下车泣罪。”

  • 吊民伐罪-古書典故辭典

    吊民伐罪

    亦作“伐罪吊民”。慰问苦难的百姓,讨伐犯罪的暴君。《孟子·梁惠王下》:“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归市者:做买卖的人。《宋书·索虏传》:“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魏明帝曹睿《榴歌行》:“伐罪以吊民,清我东南疆。”

  • 伐罪吊民-古書典故辭典

    伐罪吊民

    见“吊民伐罪”条。

  • 负荆请罪-古書典故辭典

    负荆请罪

    见“负荆”条。

  • 问罪-古書典故辭典

    问罪

    古代两国打仗,先宣布对方罪状,以为出师征伐的理由。《北史·隋炀帝纪》大业八年诏:“况乎甘野誓师,夏开承大禹之业;商郊问罪,周发成文王之志。”后引伸指严厉责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心渐宁帖。”

  • 委罪-古書典故辭典

    委罪

    推卸罪责,加于别人。《晋书·王裒(póu掊)传》:“父仪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遂引出斩之。”仪:王裒之父王仪,官司马。东关之役,三国时东吴诸葛恪在东关徐塘击败魏师。东关在今安徽巢县东南。

  • 捶楚求罪-古書典故辭典

    捶楚求罪

    指滥用刑罚,逼人招供。《渊鉴类函·冤狱》:“捶楚之下,何求不获;虽皋陶听之,犹谓死者有余辜。”皋陶:传说中舜帝的最高法官。听:治。

  • 不知者不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知者不罪bù zhī zhě bù zuì

    由于事先不知道而触犯,就不责怪。《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韩)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带罪立功-汉语成语大词典

    带罪立功dài zuì lì gōng

    带着罪过建立功劳,用以赎罪。带也作“戴”。《警世通言·李谪仙罪草吓蛮书》:“讨了一道赦敕,亲往东市开读,打开囚车,放出(郭)子仪,许他带罪立功。”《红日》第十四章:“把那个团长教训一下,放回去!要他戴罪立功!” 也作【带罪图功】。(图:谋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四章注[1]:“由于蔡济民是他的旧部,极力为之开脱……叫他戴罪图功。”《红岩》第二十一章:“这一次,实际上是带罪图功,所以他更缺乏信心。” 又有【戴罪自效】。(效:报效。)《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朝旨把言、鲁逮问。丁雨汀革职戴罪自效。”

  • 戴罪自效-汉语成语大词典

    戴罪自效dài zuì zì xiào

    见【带罪立功】(204页)。

  • 吊民伐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吊民伐罪diào mín fá zuì

    吊:慰问。 抚慰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语本《孟子·滕文公下》“诛其君,吊其民”。《宋书·索虏传》:“吊民伐罪,流泽五部。”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周发:周武王姬发,曾讨伐殷纣王,灭商。殷汤:商汤王子天乙,曾讨伐夏桀王,灭夏。)《塞上行·行纪·忆西蒙·十二》:“他们未上台时,总是些‘吊民伐罪’、‘解除民众痛苦’的口号,上台以后,大权在握,问题倒有些麻烦。” 也作①【伐罪吊民】。《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宋书·檀道济传》:“伐罪吊民,正在今日。”②【伐罪吊人】。(人:唐人避讳,改“民”为“人”。)唐·陈子昂《谏用刑书》:“比者刑狱纷纷复起,以督察为理,威刑为务,愚臣昧焉,窃恐非三皇五帝伐罪吊人之意也。”

  • 二罪俱罚-汉语成语大词典

    二罪俱罚èr zuì jù fá

    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西游记》第八回:“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

  • 伐罪吊民-汉语成语大词典

    伐罪吊民fá zuì diào mín

    也作【伐罪吊人】。见【吊民伐罪】(232页)。

  • 罚不当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罚不当罪fá bù dāng zuì

    当:适合。 所作的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一般指处罚过重。《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用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个劣,谁个不劣,谁个最甚,谁个稍次……都有极明白的计算,罚不当罪的极少。”

  • 非战之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非战之罪fēi zhàn zhī zuì

    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常用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梁书·侯景传》:“臣涡阳退衄(nǜ),非战之罪,实由陛下君臣相与见误。”(衄:挫败。)

  • 风流罪过-汉语成语大词典

    风流罪过fēng liú zuì guò

    旧指生活上的细小过失。《北齐书·郎基传》:“性清慎,无所营求,曾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唯颇令写书。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元曲选·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你唤尉迟恭来,寻他些风流罪过,则说他有二心,将他下在牢中。”也指因男女关系而犯的过错。宋·黄庭坚《满庭芳》:“又须得,樽前席上成双。些子风流罪过,都说与,明月空床。”

  • 奉辞伐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奉辞伐罪fèng cí fá zuì

    奉:遵从。辞:言辞,旨意。 遵奉严正的旨意讨伐有罪的人。《国语·郑语》:“若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韦昭注:“奉正辞,伐有罪,故必胜也。”《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多劝权迎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 负荆请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bēi)着。荆:荆条,打人的荆杖。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认罪,愿受责打。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后指主动向对方认错赔礼,请求给予惩罚。《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六十年的变迁》第八章:“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 该当何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该当何罪gāi dāng hé zuì

    应该办什么罪!常用以斥责人有罪。《孽海花》第二回:“你还想引诱良家子弟,该当何罪?”《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湖北卷·楚剧〈乌金记〉第三场》:“胆大刘寡妇,自不小心,出了人命,该当何罪?”朱自清《阿河》:“你们教她的好事,该当何罪?”

  • 将功赎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将功赎罪jiāng gōng shú zuì

    将:用,拿。赎:抵偿。 拿功劳来抵偿罪过。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高杰无礼,本当军法从事,但时值用人之际,又念迎驾之功,暂且饶恕,罚往开、洛防河,将功赎罪,今日已离扬州。”《镜花缘》第十回:“以善抵恶,就如将功赎罪,其中轻重,大有区别,岂能一概而论。” 也作①【将功折罪】。(折:抵。)《元曲选·无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权饶你将功折罪,点起人马,随我追赶去来!”《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虢射曰:‘未出兵,先斩将,于军不利。姑赦令从征,将功折罪。’惠公准奏。”②【将功折过】。《元曲选外编·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若是狄青夺将衣袄车来,将功折过;若夺不将回来,二罪俱罚。”③【将功补过】。《旧五代史·钱镠传》:“既容能改之非,许降自新之路,将功补过,舍短从长。”《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诸君或世受国恩,或为今上所识拔,均应同心戮力,将功补过,以报陛下。”④【以功补过】。《晋书·王敦传》:“以导之才,何能无失!当令任不过分,役其所长,以功补过,要之将来。”

  • 功首罪魁-汉语成语大词典

    功首罪魁gōng shǒu zuì kuí

    魁:为首的。 功勋数第一,罪责列为首。语本《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集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云:‘……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章附注【5】:“功首罪魁,后世自有公论。”

  • 怀璧其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怀璧其罪huái bì qí zuì

    怀中带有美玉,因而致祸。比喻人因多财而得祸。《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杜预注:“人利其璧,以璧为罪。”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嫉害。宋·张扩《谢人惠团茶》:“修贡之余远分寄,怀璧其罪渠敢当。” 也作【怀璧为罪】。《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孙)权悦,乃遣(华)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 立功赎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立功赎罪lì gōng shú zuì

    建立功劳以抵销罪过。《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赵衰应曰:‘当革职,使中立功赎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情愿收取芜湖、太平关、建德等处,立功赎罪。”

  • 弥天大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弥天大罪mí tiān dà zuì

    最大的罪恶。《元曲选·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纵有那弥天罪,也难赎。”《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九回:“你若不是造下弥天大罪,你为甚的却将四五千金的与人?”《孽海花》第二十九回:“你自己犯了弥天大罪,私买军火,谋为不轨,还想赖么?” 也作【迷天大罪】。《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范汝为造下迷天大罪,不过乘朝廷有事,兵力不及。”《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什么迷天大罪?”

  • 迷天大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迷天大罪mí tiān dà zuì

    见【弥天大罪】(本页)。

  • 赏功罚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赏功罚罪shǎng gōng fá zuì

    奖赏有功的,惩罚有罪的。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水浒全传》第四十七回:“如今新近又立了铁面孔目裴宣做军政司,赏功罚罪,已有定例。”

  • 滔天大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滔天大罪tāo tiān dà zuì

    滔天:漫天。 指极大的罪恶。毛泽东《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政府逮捕冈村宁次和内战罪犯的谈话》:“你们犯了滔天大罪,这笔账必得算一算。”《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他心痛已极,眼泪已夺眶而出:‘说是犯了啥子滔天大罪,逮去就要短五寸的。’”

  • 畏罪潜逃-汉语成语大词典

    畏罪潜逃wèi zuì qián táo

    害怕判罪而偷偷逃走。郭沫若《吕布(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延安平剧研究院《逼上梁山》第二幕第十九场:“林冲在野猪林遇救,解到沧州,董超、薛霸畏罪潜逃啦!”

  • 问罪之师-汉语成语大词典

    问罪之师wèn zuì zhī shī

    见【兴师问罪】(1181页)。

  • 下车泣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下车泣罪xià chē qì zuì

    下车向遇见的罪人流泪。旧时用以颂扬封建统治者的“仁政”。语本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梁书·王僧孺传》:“幸圣主留善贷之德,纡(yū)好生之施,解网祝禽,下车泣罪。”(贷:饶恕。纡:屈曲,引申为俯身赐予。)

  • 兴师问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兴师问罪xīng shī wèn zuì

    问罪:宣布对方的罪状而加以讨伐;后引申为严厉责问。 起兵讨伐有罪者。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hào)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蒲韧《二千年间·八》:“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没有得到契丹方面的允许,即上书称孙,耶律德光大怒,借口兴师问罪。”也指集合人去严厉责问。蒋光慈《田野的风》:“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 又有【问罪之师】。指对有罪者进行讨伐的军队,或进行严厉责问的人。《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辰:辰时,约当上午八、九点钟。)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汉语成语大词典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进谏或提出批评的人不会因说话而获罪,听话的人却应从中得到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九四》:“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亦风人之遗意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也作【言之无罪,闻之足戒】。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jué)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谲谏:用比喻暗示的方法提意见,不直言。)也单作【言者无罪】。章炳麟《致汪康年书》:“斯诚定哀微辞,言者无罪。”原作【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文选·卜商〈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后汉书·李云传赞》:“若夫托物见情,因文载旨,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宋史·张洞传》:“英宗即位……命考试开封进士,既罢,进赋,题曰《孝慈则忠》。时方议濮安懿王称皇事,英宗曰:‘张洞意讽朕。’宰相韩琦进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英宗意解。” 又作【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诫:警戒。)《魏书·程骏传》:“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此古人用《诗》之本意。”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患:愁,担心。 想给人加上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语本《左传·僖公十年》“(晋侯)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公:指晋侯。子:指里克。)《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九回:“里克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臣闻命矣!’”郭沫若《吕布(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他既要除掉吕氏,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 也单作【欲加之罪】。《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后序》:“夫为君子者,故尝寡过,小人欲加之罪,则有可诬者,有不可诬者,不能遍及也。”

  • 罪不容诛-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不容诛zuì bù róng zhū

    诛:杀死,判处死刑。 处死都不足以抵偿他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语本《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后汉书·孔融传》:“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欺君罔上,罪不容诛。”(罔:欺骗。)《李自成》第一卷第九章:“你身入贼伙,罪不容诛。” 也作①【罪不胜诛】。明·沈德符《野获编·鼎甲同为庶常》:“以上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②【罪不容死】。《平鬼传》第一回:“倘有恶贯满盈,罪不容死的,生擒前来,再以阴间刑法治之。”

  • 罪大恶极-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大恶极zuì dà è jí

    罪恶严重到了极点。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矧(shěn)如(秦)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其可赦乎?”(矧:况且。)章炳麟《致伯中书九》:“今日之事,政府贿赂公行,割弃领土,实属罪大恶极。”毛泽东《论政策》:“对于叛徒,除罪大恶极者外,在其不继续反共的条件下,予以自新之路。” 又有【罪恶滔天】。(滔天:漫天,弥天。)《明史·乔若雯传》:“故辅魏广微,罪恶滔天,致先帝冒桓、灵之名,罪不下忠贤。”清·林则徐《密陈以重赏鼓励定海民众诛灭敌军片》:“实属罪恶滔天,亟宜痛加剿办。”《烈火金钢》第十七回:“本来嘛,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是罪恶滔天,田大姑对他们也是恨之入骨。”

  • 罪恶贯盈-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恶贯盈zuì è guàn yíng

    见【恶贯满盈】(261页)。

  • 罪恶昭著-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恶昭著zuì è zhāo zhù

    昭、著:明显。 指罪恶很大很明显,尽人皆知。宋·赵善括《严赏罚奏议》:“虽纵欲以害民,怙势而贪利,罪恶昭著,无从上达。”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豪劣绅中罪恶昭著的,农民不是要驱逐,而是要捉他们,或杀他们。”

  • 罪该万死-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该万死zuì gāi wàn sǐ

    罪恶大到应该处死一万次。形容罪大恶极。有时用作自责之词。《东周列国志》第一百〇二回:“损兵折将,罪该万死。”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附录:“曾国藩辈无情地杀戮这样大量的民族精华,不是穷凶极恶罪该万死的民贼是什么?” 也作①【罪当万死】。《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忘生触死:颜师古注:“忽忘其生而触死罪也。”犯隆指:触犯圣旨。指,同“旨”。)②【罪应万死】。《晋书·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③【罪合万死】。《北史·杨播传附杨愔》:“专辄之失,罪合万死。” 又有【万死犹轻】。处死万次,惩罚也太轻。常用作自责之词。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

  • 罪魁祸首-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魁祸首zuì kuí huò shǒu

    魁:头目,首领。 指作恶犯罪的首要分子。清·无名氏《续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但是风俗,焉能在考拔人文中,就能转移?非大人振作一番,严办几个罪魁祸首,使民方有所畏惧。”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环顾中国,比量是非,断定他是阻碍新文化的罪魁祸首。”

  • 罪孽深重-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孽深重zuì niè shēn zhòng

    孽:罪恶,罪过。 形容罪恶极重。多用于谴责自己。《聊斋志异·鲁公女》:“罪孽深重,死无归所。”《说岳全传》第七十二回:“臣因罪孽深重,致受阴愆。”郭沫若《落叶》:“他只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只想一心一意预备着消灭罪愆,完全泯没了自己的要求。” 也作【罪逆深重】。宋·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罪人不孥-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人不孥zuì rén bù nú

    孥:妻室和子女。 治罪止于本人,不株连妻室和子女。《孟子·梁惠王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朱熹集注:“孥,妻子也。恶恶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罪人不孥。若讯实同情者及之,无则善视抚慰之,以开其自新之路。” 也作【罪人不帑(nú)】。(帑:古同“孥”。)《史记·孝文本纪》:“罪人不帑,不诛无罪。”

  • 罪疑惟轻-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疑惟轻zuì yí wéi qing

    疑:不能确定。惟:同“唯”,只有。 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孔颖达疏:“罪有疑者,虽重从轻罪之;功有疑者,虽轻从重赏之。”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罪疑惟轻,则冥途有重返之魂;罚当其咎,则单门无连染之人。” 也作【罪疑从轻】。《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 罪有应得-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有应得zuì yǒu yīng dé

    指违法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咸丰季年三奸伏诛》:“发往新疆效力,均属罪有应得。”郭沫若《虎符》第四幕:“如姬:……公子无忌的兵符是真的。他要杀死晋鄙,是因为晋鄙不服从,合了符,还要多生枝节,这是罪有应得。” 又有【咎有应得】。(咎:归罪,责备。)鲁迅《朝花夕拾·后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追求·八》:“但转念后,却也承认了自己是咎有应得。”

  • 罪在不赦-汉语成语大词典

    罪在不赦zuì zài bù shè

    赦:赦免。 指罪行极重,不能得到赦免。《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论之科刑,罪在不赦。”清·黄宗羲《蒋氏三世传》:“(王)直罪在不赦。”《好逑传》第十回:“但闺中细女,不识忌讳,一时情词激烈,未免有所干犯,自知罪在不赦,故俯伏台前,甘心毕命。”

  • 罚不当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罚不当罪fá bù dāng zuì

    罚:处罚。当:相当、相称。指所给的处罚跟所犯的罪不相称。《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宋)张孝祥《微驳成闵按劾部将奏》:“然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

  • 将功折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将功折罪jiāng gōng zhé zuì

    将:拿、用。折:抵销、折抵。拿功劳抵偿罪过。(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我这两个孩儿,当日有功,今日有罪,也合将功折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山儿,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若拿不得,二罪俱罚。”也作“将功赎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 立功赎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立功赎罪lì gōng shú zuì

    立功:建立功劳。赎罪:抵消罪过。建立功劳,赎抵罪过。指根据功劳的大小,减免刑罚,以赎其罪。(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赵衰应曰:‘当革职,使立功赎罪。’”(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王孝查传》:“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明)汤显祖《南柯记·朝议》:“周弁乃附马至交,两次荐举,斩周弁恐伤附马之心,不如免死,立功赎罪。”

  • 罪加一等-中华成语大词典

    罪加一等zuì jiā yī děng

    罪:这里指犯法行为。加一等:加重一个等级。指量刑定罪时,比一般的加重一个等级。(现代)老舍《茶馆》第一幕:“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 罪人不孥-中华成语大词典

    罪人不孥zuì rén bù nú

    罪:刑罚、惩处。孥:妻室儿女。加于人的刑罚只及本身,不连累妻室儿女。比喻只惩处当事人而不株连。《孟子·梁惠王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 罪以功除-中华成语大词典

    罪以功除zuì yǐ gōng chú

    以:用。功:立功。除:减、抵。犯的罪行可以用立功来抵减。比喻立功赎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义。”

  • 罪有应得-中华成语大词典

    罪有应得zuì yǒu yīng dé

    应得:应该。指受到惩罚完全应该。比喻对罪犯量刑恰当,或指办坏事的人受到应有惩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现代)端木蕻良《曹雪芹》二十;“张德明虽已伏法,允、允祀夙有犯上逆迹,罪有应得,惩治他俩,世人不会觉得意外。”

  • 赏功罚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赏功罚罪shǎng gōng fá zuì

    赏:奖励。功:功劳、功绩。罚:惩处。罪:犯罪。奖励有功的,惩罚犯罪的。比喻赏罚严明。(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元)无名氏《射柳垂丸》第三折:“陈纲纪赏功罚罪,受黜陟同荷圣恩。”(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回:“与死者发丧,周给其家属,赏功罚罪,以安众心,蓄养锐气,再进兵伐许。”

  • 兴师问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兴师问罪xīng shī wèn zuì

    兴师:大规模出兵。问罪:声讨、责问罪行。起兵讨伐。(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藩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现也泛指对人动怒指责。

  • 问罪之师-中华成语大词典

    问罪之师wèn zuì zhī shī

    问罪:古代交战前,先宣布对方的罪状,予以谴责,作为出兵进攻的理由。师:军队。指谴责并讨伐犯罪者的军队。(唐)杜牧诗:“慷慨匡时略,从容问罪师。”(宋)辛弃疾《美芹十论·察情第二》:“亶之弑,亮尝惧我有问罪之师。”

  •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yù jiā zhī zhuì,hé huàn wú cí

    欲:心里想。患:担心。辞:言词、说法,指借口。想加罪,还担心找不到借口?比喻随心所欲地强加罪名,诬害好人。《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大夫里克杀了公子奚齐和卓,接着又杀了大夫苟息。晋惠公即位就把里克杀了,事前并派人告诉里克:“没有你,我不可能当国君,尽管这样,可你连杀两个国君、一个大夫,我做你的国君不是很危险吗?”里克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那出参的考语,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第十回:“这个事,本不敢说一点毛病没有,就算是一点毛病没有,那从前古人说的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求钦差谅情看事,这山东在工的大小人员就感恩不浅了。”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中华成语大词典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言者:说的,泛指提意见,或提建议的人。闻者:听的(指当事者)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戒。善意提意见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指出的错误或缺点,也应该引以为戒。比喻虚心听取意见。《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五·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 替罪羊-中华成语大词典

    替罪羊tì zui yáng

    替:替代。罪:犯法行为、罪过。替代罪过的羔羊。原指古代犹太教祭礼中替人承担罪过的羊。现用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 负荆请罪-中华成语大词典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负。荆:荆条,灌木名,古时用其作刑杖。请罪:请求处罚。背着刑杖,请求处罚。表示真诚认错赔罪。(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国大将廉颇居功自傲,不服身居相位的蔺相如,并多次羞辱蔺相如,蔺为顾全大局多次退让。后来廉颇自省,知道自己错了,便“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明)臧懋循《元曲选外编·高文秀〈渑池会〉三》:“若相如语言之中为国呵,我则做小,负荆请罪。”

  • 责躬罪己-中华成语大词典

    责躬罪己zé gōng zuì jǐ

    责躬:责备自己。躬:自身。罪己:归罪于己。指责备并归罪于自己。(唐)令狐德棻等《周书·武帝纪上》:“集百僚于大德殿,帝责躬罪己,问以论政得失。”

  • 罪己责躬-中华成语大词典

    罪己责躬zuì jǐ zé gōng

    罪己:归罪自己。责躬:责备自己。形容归罪自己,责备自己。(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九·论语》:“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