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良对策(舉賢良對策)是什么意思
举贤良对策-诸子百家大辞典
举贤良对策
又名“贤良文学对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文》)。本文是西汉政治家晁错被荐举为“贤良”时,回答文帝策问的一篇策文,文中全面阐发了他的一系列政见,是体现其法治思想的纲领性文章。文中分析了五帝“配天地”,三皇“明于人情”,五霸属国任事于“直言极谏”之臣,说明五帝的大臣不如五帝,五帝就亲理国家大政;三王时君臣都很贤能,便共理国政;五霸不如他们的大臣,就委任大臣治理天下。从而强调文帝要亲理政事,不能大权旁落。其次,本文重点总结了秦王朝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秦兼并天下的原因在于“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二世而亡”的教训在于“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从而要文帝“兴利除害,变法易故”。文载于《汉书·晁错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文》。
举贤良对策-诸子百家大辞典
举贤良对策
亦称《贤良对策》。西汉名儒董仲舒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对汉武帝下诏举选时策问的对策。它是一篇以哲理为根据的政治论文。从“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王权是神授的,所以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又认为天意尊阳而卑阴,阳为德,阴为刑,因此王者当政任德教而不任刑罚。依据这一“天道不变”的原则,在教育方面主要阐述了如下三个问题:“对策”一中强调“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它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对策”二中主张“兴太学”以“养士”和重选举以取士。它说:“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对策”三提出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为汉代文教政策奠定了基础。它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上述思想深受汉武帝赏识,并在执政中采纳,对汉代乃至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术思想、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贤良策》见于《汉书·董仲舒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