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武經七書)是什么意思

  • 武经七书-诸子百家大辞典

    武经七书

    宋代官方校勘颁行的中国古代兵法丛书和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共25卷,含《孙子》3卷、《吴子》2卷、《司马法》3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3卷、《尉缭子》5卷、《黄石公三略》3卷、《六韬》6卷。校辑者朱服、何去非等。朱服,宋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任国子监司业;何去非,宋浦城(今属福建)人,武学博士、兵学家。书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前后。刊刻版本甚多,现北宋刻本已佚,存世有南宋孝宗或光宗时刻本,藏日本静嘉堂。国内有民国《续古逸丛书》影静嘉堂藏本、清影宋抄本等,皆足珍贵。南宋以后,此书之注家蜂起,历明、清而不衰,存世之作约在70种以上。较有影响的如:宋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王守仁等《新镌标题武经七书》、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等。《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构筑起中国古典兵学理论体系,既肯定了兵学的正统地位,又确立了儒学对兵学的领导地位,对后来兵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七书》及其注本很早就传入日本等国,为中国兵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 武经七书直解-诸子百家大辞典

    武经七书直解

    一题《武经直解》。明代影响较大的《武经七书》注解本。著者刘寅,字拱宸,明太原崞县(今山西浑源县西)人,洪武四年(1371)进士,精通兵法。该书传世版本较多,其中以明成化年间赵英刻25卷附录1卷本、明嘉靖刻19卷本、明崇祯刻张居正增订12卷本具有代表性。清、民国时亦多翻刻本。刘氏之注解,参用历代注家之言,以仁义节制为规矩准绳,出奇用巧则令学者自得。在《七书》各篇之下有解题,每句之下有释意,并引证大量史实以为映证,通俗畅达。对《七书》文字,间有校订。明、清注《武经七书》者,对此书多有仿效。

  • 新镌标题武经七书-诸子百家大辞典

    新镌标题武经七书

    又称《新镌朱批武经七书》、《新镌武经七书》。明代较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本。7卷。著者王守仁、胡宗宪等。王守仁,明代心学的代表;胡宗宪,字汝贞,明绩溪人,曾任兵部右侍郎,率兵抗倭。此书有明嘉靖刻本、天启茅震东刻朱墨套印本,1978年被收入台湾《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中。正文眉端有标题和注释,《七书》各篇之后有评语。其标题多着眼关节,注释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富于哲理。评语既剖析《七书》各篇的思想内容,发掘其理论精髓,亦反映出著者的军事思想。王氏在注释中融心学于兵学,如指出将帅须摒弃杂念,具一片报国丹心,方能统筹全局,正确运用兵法。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中是很独特的。

  • 武经七书汇解-诸子百家大辞典

    武经七书汇解

    清代较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解本。7卷,首末各1卷。著者朱墉,该书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怀山园初刊。后于康熙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光绪二年(1876)、光绪二十年等多次改订重刊。朱氏注释兼采群说,综汇而成,征引书目达91种,标列注释前贤计83人。其注重视提纲挈领,眉目清晰,且文义浅显,便于一般武闱士子阅读。对《武经七书》在清代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 武经七书-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武经七书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朝廷鉴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下武备废弛,军人不懂兵法战阵,于是兴武备,建武学,设武举。命曾公亮等采辑古代兵法及本朝的计谋方略,以五年的时间编成一部百科性的兵书,皇帝亲自写序,名叫《武经总要》,这是以“武经”命名的第一部兵书。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又将武经中的《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刻印行世,命名为《武经七书》。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武举考试则按七书命题。《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古代兵书的代表作,是古代军事理论的精华。它的颁定确立了兵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它的颁定,对于七种兵书的流传和利用,对于我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把《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始于宋,盛于明。形式上,有“讲义”、“直解”、“开宗”、“辑注”、“汇解”、“全解”等;内容上有解题、解字、解意、史证等;时间上,以宋代施子美的《七书讲义》为最早;质量上,以明代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为最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