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鄭衛之音)是什么意思

  • 郑卫之音-古書典故辭典

    郑卫之音

    见“郑音”条。

  • 郑卫之音-汉语成语大词典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春秋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它与孔子提倡的“雅乐”相违背,故受儒家的排斥,后被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miǎn)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冕: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后代专指帝王的礼帽。)《史记·太史公自序》:“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也指靡丽的文风。《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史》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也作【郑卫之声】。明·归有光《沈次谷先生诗序》:“孔子论乐,必放郑卫之声。”

  • 郑卫之音-中华成语大词典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郑、卫:中国古时的郑国、卫国。指古时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后被作为“淫靡之乐”或“靡丽文风”的代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蕃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录者,亦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

  • 郑卫之音-中华成语大辞典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郑、卫:春秋时两小国。音:音乐。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讫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旧时用“郑卫之音”作为淫靡之乐的代称。

  • 郑卫之音-简明成语词典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后来指代淫靡之乐或靡丽文风。语本《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近]靡靡之音[反]慷慨悲歌

  • 郑卫之音-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郑卫之音zhèngwèizhīyīn

    【释义】:

    偏正 郑卫,春秋时郑国、卫国。①民间俗乐,不同于雅乐,故被贬斥为淫靡之音。语出《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后汉书·循吏传序》:“(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②靡丽的文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纪》,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贬义。多用于形容粗俗的音乐。→靡靡之音 正声雅音。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 郑卫之音-中华成语辞海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春秋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其活泼轻快,与孔子提倡的雅乐相背离,故受儒家排斥,作为“淫靡之乐”或“靡丽文风”的代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也作“郑卫之曲(声)”。

  • 郑卫之音-成语辞海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郑卫:春秋时二国名。原指春秋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不同于雅乐,故称为淫糜之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 郑卫之音-古今成语大词典

    郑卫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相传为靡靡之音,实际是春秋时郑、卫两国的民间歌曲,因其未入儒家《雅》乐,故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汉书·礼乐志》:“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音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