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進士)是什么意思
不栉进士-古書典故辭典
不栉进士
唐代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栉(zhì志):男子束发的梳篦。后用来喻称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栉:梳、篦,指梳头发。古代男子把头发梳成髻,用簪子簪住。进士:过去科举名目,由举人会试中的佼佼者产生,应试的都是男子。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指有才学的女子。(唐)朱揆《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不栉进士-中华成语大辞典
不栉进士bù zhìjìn shì
栉:古代男子束发用的梳篦。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不用梳篦束发的进士。指通晓经史,富有才华的女学者。唐·刘讷言《谐噱录》:“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进士-诸子百家大辞典
进士
周朝指可进授爵禄者。《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进士之名,源于周朝贡举制,“乡举里选,辨官论材,盖成周之制也。”(《册府元龟·贡举部》)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说:“贡举之制,自周始于乡大夫,而升之司徒、司马,已有选士、造士、进士之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此后,进士遂成为科举取士之科目,沿袭至清。唐制,应举者称“举进士”,放榜合格者称“成进士”,凡在礼部考试者皆称“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分进士为五甲。明、清两代,进士为考中者的专称,由贡士经殿试录取者为进士,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诸子百家大辞典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视贤才重于国宝的思想。《墨子·亲士》:“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意为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亲士》篇以夏桀和纣王忽视网罗人才,最终导致自己被杀,失去天下为例,说明人才的极端重要性。
不栉进士-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不栉进士bùzhì-jìnshì
【释义】:
偏正 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指有才学的女子。唐·朱揆《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多用于描写女子有才。
不栉进士-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栉:梳篦,束发用具。女子常用。进士:科举时代殿试考取的人,即才学出众者。比喻极有文才的女子。唐·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不栉进士-中华成语辞海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栉:梳头发,古代男子将发梳成髻,用簪子簪住;进士: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应试者皆男子。不束发插簪的进士。指极有文才的女子。清·王韬《淞隐漫录·华璘姑》:“父母尤钟爱之,每谓人曰:‘此吾家不栉进士也。’”
推贤进士-中华成语辞海
推贤进士tuī xián jìn shì
推举贤德之人,进献学者能人。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驾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不栉进士-成语辞海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栉:古时男子束发用的梳篦。“不栉”即指女子。旧指非常有才学的女子。
推贤进士-成语辞海
推贤进士tuī xián jìn shì
推:推荐,推举。贤:有德才的人。进:引进,推荐。士:有才学的人。即推荐有德行的人,引进有才学的人。唐·姚崇《答张九龄书》:“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不栉进士-古今成语大词典
不栉进士bù zhì jìn shì
栉:指梳头。古代男子将头发绾成髻,用簪簪住。不栉:梳头发时不绾髻插簪。借指女子,此指有才华的女子。唐·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清·王韬《淞隐漫录·华璘姑》:“……父母尤钟爱之,每谓人曰:‘此吾家不栉进士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