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正名

正名(正名)是什么意思

  • 正名-诸子百家大辞典

    正名

    ①儒家关于正定名实关系的政治伦理学说。孔子主张治理国政,首先应当“正名”。“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维护宗法制的礼乐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以卑凌尊,以下犯上,“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为纠正“名实相怨”有悖名分的现状,将正名学说引入治国理政的范畴,视为从政者的当务之急,意在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与道德纲纪。战国末期,荀子继承发展早期儒家的正名学说,作《正名》篇,提出了系统的正名理论。荀子指出,“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荀子认为,“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战国末期已是“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形成了“贵贱不明,同异不别”的混乱局面,为使民不惑,减少辨讼,谨守名约,荀子提出,“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异同。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荀子不仅强调名、实相符的制名原则,还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一些概念作了划分,主张“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把“名”划分为“单名”、“兼名”、“共名”等,可谓荀子正名理论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名实混乱或不符,荀子提出制名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②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关于名实关系的一个原则。孔子最早提出“正名”:“为政必先正名”(《论语·鲁论》),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旨在以周礼为正名标准,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约束人们循名守分,不得逾越。“正名”在战国末期扩大为辨正一切事物名称的逻辑要求。后期墨家认为“正名者,彼、此”(《墨子·经说下》),提出“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的正名要求,反对“彼且此也,此亦可彼”的不正之名。公孙龙提出了自己的正名宗旨:“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公孙龙子·名实论》);并确定了“物其所物而不过”、“实其所实而不旷”、“位其所位”而不出的正名原则;阐述了“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同上)的正名方法。公孙龙深化了先秦时期“正名”问题的逻辑内容。韩非、荀子各自从法家和儒家的立场上阐述了有关“正名”的理论。

  • 正名以明义-诸子百家大辞典

    正名以明义

    西汉经学家董仲舒封建名教思想的命题。他说:“名者所以别物也。亲者重,疏者轻;尊者文,卑者质;近者详,远者略。文辞不隐情,明情不遗文。人心从之而不逆,古今通贯而不乱,名之义也。……万物载名而所生,圣人因其象以命之。然而可易也,皆有义从也。故正名以明义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意思是说,“名”的意义在于分别物类,如亲重疏轻,尊文卑质等,也就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名分之义。他认为社会各等级的人都要服从名号形式,根据名号所确定的自己的身分行事,处理相互关系,遵守封建的伦理规范。董仲舒的这种学说成为我国封建名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 正名审分-诸子百家大辞典

    正名审分

    《吕氏春秋》中的两个篇名,也是有关名辩的术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大都十分重视“正名学说”。“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凡乱者,刑(形)名不当也”(《正名》)。《吕氏春秋》提出的任务是正百官之名,审百官之职,从而达到“正名审分,是治之辔也”(《审分》),从而在政治上避免“不正其名,不分其职,乱莫大焉”的局面。另一方面,在逻辑上,“正名审分”就是要求形诸语言的思维做到名实相符。其一,“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审分》),做到以实审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审名》。其二,“督名审实”,“不可以虚名为之,必有其实”(《审应》)。

  • 必也正名-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必也正名bìyězhèngmíng

    【释义】:

    其他 要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语出《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唐·萧定《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旧以泰伯之庙在于苏台,而制季子之祠像设东面,非由典礼,谅无取焉,必也正名。”△多用于名分方面。

  • 正名定分-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正名定分zhèngmíng-dìngfèn

    【释义】:

    并列 正,通“证”,验证;定,确定。辨证名分,以符合事实。钱钟书《围城》2:“享受了丈夫的权利当然正名定分,该是她的丈夫,否则她为什么肯尽这些义务呢?”※分,不读作fēn。△多用于描写处世方面。

  • 正名责实-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正名责实zhèngmíng-zéshí

    【释义】:

    并列 正,通“证”,验证;责,求。辨正名称以符合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褒义。→循名责实

  • 必也正名-中华成语辞海

    必也正名bì yě zhèng míng

    必:必须;正名:正其名义,辨正名分,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指必须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使名分端正。宋·王谠《唐语林·方正》:“公怒,明日召澥,让之曰:‘久闻公名,故超礼分相召,何忽而不至?’澥曰:‘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中丞自有宾僚,某走吏也,安得同宴?’”

  • 正名定分-中华成语辞海

    正名定分zhèng míng dìng fèn

    摆正名分,使名实相符。

  • 正名责实-中华成语辞海

    正名责实zhèng míng zé shí

    正:使之端正;责:要求做成某事或行事达到一定标准。辨正名称以求得与事实相符。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 正名责实-成语辞海

    正名责实zhèng míng zé shí

    正名:辨正名称。责:责求。实:实际。即辨正名称以责求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 正名责实-古今成语大词典

    正名责实zhèng míng zé shí

    以其名义正确无误,必须符合实际。宋·岳飞《乞改襄阳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

  • 正名定分-古今成语大词典

    正名定分zhèng míng dìng fèn

    端正名义,定出身分。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做‘唠叨家’的。”

  • 必也正名-古今成语大词典

    必也正名bì yě zhéng míng

    为政之道,必先正定名分。《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说:卫国君主(灵公)等你去治理国家,你先干什么?’孔子说:“一是要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因为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