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舍法(三舍法)是什么意思
评三舍法及庆历法之长短-诸子百家大辞典
评三舍法及庆历法之长短
宋末元初马端临著。收入《文献通考》42卷。文章认为三舍法虽有中年考校、九年大成的形式,但却只不过是“试之以浮靡之文,而诱之以利禄之途”的本质。不过,三舍法要求“明经必至于通一艺,试文而必至于历三舍”,则使士子既怀荣途可慕之心,又不得不久坐精其学业。庆历法不限修业年限与通经程度,且没有对优异者特别提拔的待遇,使“科场罢日,则生徒散归,讲官倚席”,庆历兴学之法,沦为科举附庸,不久而废。有清武英殿《三通》本、《万有文库》、《十通》合刻本。
三舍法-诸子百家大辞典
三舍法
“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宋代太学分层教学,选拔人才以至取士的制度。始创于王安石。熙宁四年(1701),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各以锡庆院、原国子监、武成王庙为讲堂。外舍招收初入学者,初不限额,熙宁五年定为700名,元丰二年(1079年)增至2000人。外舍生每年经考核,成绩一、二等者升入内舍。内舍生200员。元丰时增为300员。每两年举行一次内舍试,凡成绩达优、平二等,升补为上舍生。上舍生100员,学习二年后举行上舍试,由政府派员主持,按科举省试办法举行。成绩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下等者免解。元符二年(1099)后,三舍法逐步推广到州学。崇宁三年(1104)罢州县发解与省试,取士皆由学校按三舍法升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