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是什么意思
女校书-古書典故辭典
女校书
校书本为东汉及三国时职官名,后代又称能诗文的女子为“女校书”。又五代何光远《鉴戒录》十:“蜀人呼营妓为女校书。”唐代胡曾《赠薛涛》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薛涛为唐代名妓,因此后人又称能作诗文的妓女为“女校书”。但“万里桥边”一诗,有人说是元稹所作,有人说是薛涛所作。
犯而不校-汉语成语大词典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犯:触犯。校:计较。 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晋书·潘尼传》:“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摸金校尉-汉语成语大词典
摸金校尉mō jīn xiào wèi
校尉:古代武官。 专门掠取财物的官员。《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huī)突,无骸不露。”(发丘:发掘坟墓。隳突:毁坏奔突。)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一幅破画儿、呆字、旧铜炉、破磁瓶,都道是戴嵩牛、韩于马、吴道子人物、小李将军山水、汉鼎周彝、哥窑瓶碗,借此吓诈……不啻摸金校尉,何殊发丘中郎。”(戴嵩、韩干、吴道子:都是唐代画家。小李将军:即李昭道,唐代画家。)
犯而不校-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犯而不校
【源出】:
《论语·泰伯》
【解释】:
犯,触犯;校(jiào叫),同“较”,计较。对别人触犯自己不予计较。原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用法】:
表示肚量宽,被人触犯,也不计较。
【例句】:
“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将校-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将校jiàngxiào
将官与校官——军卒
犯而不校-中华词典宝库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释义】:
犯:触犯。而:古汉语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校: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成语出处】:
《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例句】: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犯而不校-中华成语大辞典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犯:触犯。校:计较。指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旧时剥削阶级常用以麻痹劳动人民。)《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辨误〕“校”不能念成xiào。〔例〕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不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鲁迅全集·六》)
摸金校尉-中华成语大辞典
摸金校尉mō jīn xiào wèi
摸:用手探取。校尉:古代军官的职称。劫掠财物的军官。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不啻摸金校尉,何殊发丘中郎。括尽前朝翰墨,搜尽历代彝章。”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诸子百家大辞典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孟子谓“明人伦”的具体措施。《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按,庠、序、校,据《仪礼》、《周礼》、《礼记》、《左传》诸书,皆为乡里学校名称,犹今之地方学校。学,国学,相当于今之大学。意谓(在老百姓生活有着落后)便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陈列实物进行教育的意思。乡里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大学,则三代都称学。兴办学校的目的都是为了彰明人与人之关系的准则。孟子以“明人伦”为教育的目的。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人伦明,则孝悌申,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得以确立,并经学校教育使老百姓接受与实践,就会使人人相亲相爱,“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从而实现仁政理想。
论衡校释-诸子百家大辞典
论衡校释
中国近代学者吴承仁(1884-1939)著。吴承仁,字俭斋。本书是吴承仁先生的一部遗著。遗稿中有吴先生的手稿和经人抄写的正稿各一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老子校诂-诸子百家大辞典
老子校诂
道家经书。马叙伦著。4卷。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前附《老子称经及篇章考》、《老子老莱子周太史儋老彭非一人考》、《老子姓氏名字乡里仕宦生卒考》。书末附《老子失文》、《老子核定文》及老子校诂引用书目。此书是一部以校勘为主的书,以清毕沅经训堂刊唐傅奕校定本为底本,吸收了前人的校勘成果,采用了许多重要的版本进行校勘,征引类书及其他各书中《老子》的引文进行比较,并参以己意,作出判断。本书引用资料较为丰富,对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平经合校-诸子百家大辞典
太平经合校
道教典籍。170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今人王明编。汉代曾先后流传3种《太平经》:西汉成帝时有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末有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均已佚。明《正统道藏》收录的《太平经》只有残存的57卷。此书以《正统道藏》的《太平经》为底本,以《太平经钞》及他书所载《太平经》文为辅进行校补,征引的典籍计27种,是现存最完备的校本。该书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社会的情况,是经较长时间积累、不同手笔的增修而成。上承老子遗教,并受汉代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在宇宙生成论方面,主张原初物质——元气产生天地万物,天地人三才都是从元气自然而然化生而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或是对立物相互联结、相互依存,或是对立物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方面转化。但它只承认对立物相互依存的同一性,没有理会对立物相互排斥的斗争性,且把变化看作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有些言论反映农民善良的愿望、主张自食其力,财物公有。还提出要任用贤才,公平办事,减省刑罚,反对穷奢侈靡。本书前列合校引用书目,后有附录,收《太平经佚文》、《太平经复文序》、《太平经著录考》、《太平经校后杂记》。
抱朴子内篇校释-诸子百家大辞典
抱朴子内篇校释
校勘注释《抱朴子·内篇》的著作。中华书局1985年增订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1辑,20卷。王明撰。《序言》部分对葛洪其人及《抱朴子·内篇》的价值有颇为详尽的介绍。《附录》1列清严可均辑《抱朴子·内篇佚文》,《抱朴子·内篇序》(葛洪撰),《抱朴子外篇自叙》,《晋书·葛洪传》。《附录》2收入孙星衍《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抱朴子内篇目录》,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葛洪撰述书目表》。本校释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与其他10余种书籍参校。或采用前人校语,标明出处;或断以己意,迳作校语。《抱朴子》向无注本行世,此书先校后释,注解简明扼要。汇校和注释,于此书均属首次,然已有集大成的性质。
管子集校-诸子百家大辞典
管子集校
书名。郭沫若整理、校订《管子》的著作。初版于1959年科学出版社印行。初版问世后,作者作了若干文字订正。于1984年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5-8卷。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在《管子集校·叙录》中说:“《管子集校》为已故许维遹教授所着手纂集,原名《管子校释》。”又说:“稿本三分之一业经闻一多教授参校”。许维遹原稿19册,约40万字。郭沫若吸收了许维遹、闻一多遗稿的研究成果,又搜集众多《管子》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汇集校释,最终写成130余万字的《管子集校》。“集校”汇集了历史上的许多学者与许、闻等专家的校释成果,是目前研究《管子》的最有价值的工具书。
管子校正-诸子百家大辞典
管子校正
对《管子》注释、校正的著作。《诸子集成本》,24卷。相传《管子》是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唐房玄龄(今皆认为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原本86篇,今存76篇,分为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16篇。其中《经言》内的《牧民》、《形势》、《权修》、《乘马》等篇是管仲思想的记录,保存管仲的遗说。《内言》中的《大匡》、《中匡》、《小匡》记载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和《国语·齐语》的记载基本一致,是关于管仲遗事的记述。全书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历数、地理、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知识。其中《轻重》等篇对经济问题的阐述颇为充分,有关生产、分配、消费、财政等方面均有涉及。《心术》、《白心》、《内业》等篇,保存一部分道家关于气的学说。《水地》篇提出以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度地》专论水利,《地员》专论土壤。在宣传法家思想时,一方面强调法制,同时又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兼重礼与法,与商鞅、韩非一派法家有所不同。戴望校正时,将原注及刘绩的注列之篇首,时亦出己意。此书前有刘向《叙录》。明赵用贤序、清潘祖荫序,以及《管子文评》。刘向《叙录》、《汉书·艺文志》皆列《管子》86篇,隋唐史记亦有著录。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所著《管子集校》收罗详备,可供参考,科学出版社刊本。
孙子兵法校释-诸子百家大辞典
孙子兵法校释
民国时期较有成就的《孙子》校解本。陈天启撰。该书于1941年由成都国魂书店初版,后以舛误过多,经作者修订后,由中华书局于1944年和1947年两次出版。书首有《中国战争原理——孙子兵法述要》、《孙子兵法考证》和《先秦诸子战争观》三文,正文包括对十三篇原文的校订和文义解释。作者将《孙子》的战争原理归纳为战争论、战本论、战争指导论、统御论、将才论、战争方略论、战斗原则论等10个方面,在《孙子》军事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孙子校释-诸子百家大辞典
孙子校释
反映当代中国《孙子》研究水平的校释著作。吴九龙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9月初版,1991年1月再版,1991年6月第3版。该书由《孙子》原文、校记、注释、译文等部分组成,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参校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等80余种文献,吸收历代《孙子》版本校勘和文字注释的成果。注释则博采众家之长,审慎追溯词语本义。该书初版还附录有英、法、德、日、意5个语种的《孙子》译文,第一次实现了世界主要语种的《孙子》译文同书排列。
吕氏春秋校正-诸子百家大辞典
吕氏春秋校正
又作《吕氏春秋新校正》、《吕氏春秋辑校》,《吕氏春秋》校注本之一,共26卷,附考1卷,清毕沅著。主要版本有《经训堂丛书》本、《二十二子》本、《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等。毕沅,字纕蘅,号秋帆,自号灵岩山人(1730-1797),江苏镇洋(今太仓)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以经史为主,旁及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此书以元至正刻本为底本,以明李瀚本、许宗鲁本、宋启明本、刘如宠本、汪一鸾本、朱梦龙本、陈仁锡《奇赏汇编》本为参校本,对《吕氏春秋》原文作了全面细致校勘,纠正了旧刻本中的不少错误,被学术界公认是《吕氏春秋》最有成就的校勘本,后来学者校注《吕氏春秋》,大都以此书为底本,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吕子校补-诸子百家大辞典
吕子校补
《吕氏春秋》校注本之一,共2卷,清梁玉绳著。主要版本有《清白士集》本、《式训堂丛书初集》本、《校经山房丛书》本、《槐庐丛书二编》本和《周秦诸子斠注十种》本。另有《续补》一卷,陈其荣辑,附在《槐庐丛书二编》本、《周秦诸子斠注十种》本后。梁玉绳,字曜北,自号清白士,浙江钱塘人,乾隆增贡生,毕生致力学问研究,擅长考订,主要著作有《史记志疑》、《人表考》等。此书在清毕沅校本的基础上,又列出二百六十余条疑文,参考其他版本、专著、类书及古籍进行考订,其中不乏精义。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吕氏春秋补校-诸子百家大辞典
吕氏春秋补校
《吕氏春秋》校注本之一,共一卷,清茆泮林撰,主要版本有《鹤寿堂丛书》本。此书针对《吕氏春秋》十二纪月令正文与《礼记·月令》正文和朱熹注《吕氏春秋》十二纪月令正文之异,断定现在通行的《吕氏春秋》十二纪正文和注文都经后人改易,据此作者列出三者正文之不同,结合郑玄注、朱熹注和毕沅校,以案语的形式,进行校正考订,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见解,对研究考订十二纪月令正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后附有《慎人篇》、《离谓篇》、《用民篇》三条校注。
吕氏春秋汇校-诸子百家大辞典
吕氏春秋汇校
《吕氏春秋》校注本之一,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合著,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首先列举《吕氏春秋》疑难之句,然后以清毕沅校本为底本,以元至正本、李瀚本、许宗鲁本、张登云本、姜璧本、宋邦乂本、刘如宠本、汪一鸾本、凌雅隆本、朱梦龙本、黄之审本、日本版宋邦乂本、陈继儒本、吴勉学本为校本,并校勘、校注了近现代《吕氏春秋》专著24种,征引各种类书20种,各种古籍旧注26种,是当时《吕氏春秋》最新的校注本,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书前有著者的《叙例》、《引书要目》、《版本书录》,书后附有《佚文辑校》、《补校宋本太平御览》和《吕氏春秋旧本序跋》15种。
吕氏春秋校释-诸子百家大辞典
吕氏春秋校释
《吕氏春秋》校注本之一,共26卷,陈奇猷著,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陈奇猷,1917年生于广东韶关,北京辅仁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光华大学、诚明大学教授,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编审。此书以清毕沅《吕氏春秋校正》本为底本,广校元、明刻本及日刻本达12种,还校核唐宋类书、《吕氏春秋》专著及各种古籍126种,对前人诸家之说,作者详加考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纠正误传谬说,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在思想内容、音韵训诂方面多有发明。在每篇校注开头都指明该文为何家何派之作,虽然难称尽允,但初创之功,诚不可灭。此书是现代人研究《吕氏春秋》较有成就的学术专著之一。
淮南旧注校理-诸子百家大辞典
淮南旧注校理
吴承仕(1884-1939)撰。吴承仕,字检斋,安徽歙县昌溪人。清末举人。专治经学、小学,著述甚丰。承仕鉴于《淮南子》旧注传写久讹,而前人勤治本文,于训说未曾注意,故汇集众本,并采集前人撰述,证以唐宋类书,对《淮南子》许慎、高诱旧注进行校勘清理,校其短长,理其淆乱,不涉及《淮南子》本文。本书包括《淮南旧注校理》三卷,《校理之余》一卷,后者是依据蜀刊《道藏辑要》本校理所得,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印证。本书1924年曾刻印出版,1985年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是《吴检斋遗书》之一。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诸子百家大辞典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宋程颢(1032-1085)所写奏稿。收入《二程集》。提出兴建学校、延聘儒师、改革选士标准的主张。认为宋建国已百余年,“儒者之学几于废熄”,皆因“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因此建议朝廷重视、提倡教育,兴建学校。以厚礼延聘德业充备、笃志好学者为教师,使士之愿学者、民之俊秀者入学,“凡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入学。在京者入太学,在外者各入其所在州之学”。从“小学洒扫应对”教起,直至“修其孝悌忠信”。选士应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者”为标准。如果按上面主张去做,则“天下风俗将日入醇正”。
学校贡举私议-诸子百家大辞典
学校贡举私议
南宋朱熹(1130-1200)撰写的文章,批评当时学校荐人制度的弊病,提出改革办法。朱熹指出古之乡学国学,教以德,举以贤。而当时乡举解额不均,太学舍选捷径,使诸子趋利而奔。而教学不以德,“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以诗赋取士,使举子重言辞轻德举,“流弊已极”。经史考试方法使举子就易避难,只读“科举中选之文”,非通本经。为此朱熹主张,“均诸州之解额,以定其志。立德行之科,以厚其本。罢去词赋,而分诸本经子史时务之年,以齐其业。又使治经者必守家法,命题者必依章句,答义者必通贯经文,条举众说而断以己意。学校则遴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专教导,以实来学之士。”认为如此可以使“教明于上,俗美于下,先王之道得以复明于世”。
王弼集校释-诸子百家大辞典
王弼集校释
王弼著作的校定注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楼宇烈著。汇集并校释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例略》、《论语释疑》,计5种著作。王弼主要著作《老子道德经注》和《周易注》都以注经形式出现,故此书将《老子道德经》及《周易》原文一并收入。《论语释疑》是对《论语》的注释,在辑录佚文时也将《论语》有关原文收入。王弼注《周易》的卦、爻辞、《文言》、《彖》、《象》,其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由晋韩康伯注。韩注基本是继承和发挥王弼的思想,并征引王弼的言论,所以附于王弼《周易注》后面。《周易略例》原有唐邢注,也录入此书。校释只限于王弼注文部分,而对《周易》、《老子》及《论语》诸书,则仅录原文而已,句读、标点均按王弼注文之意而定。所用底本及参校版本除选国内善本外,尚有日本人校正本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前言》部分对王弼哲学思想有较为系统的论述,《附录》有《魏志·钟会传》注中的王弼、何晏传,以及其他古籍有关王弼事迹的材料。该书收录现存所有的王弼著作,校释审慎详尽,收罗颇为广泛,是研究王弼思想的必读之书。
蒙古学校例-诸子百家大辞典
蒙古学校例
元代蒙古国子学条例。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诏立京师蒙古学,并订此条例,共十一条。规定:在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宿卫官员中,选优秀子弟入国子学,教授以蒙古语言译出的《通鉴节要》;“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听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顺治地方各学校例-诸子百家大辞典
顺治地方各学校例
清代顺治九年(1652)所做关于府州县学管理的规定。其内容:(1)各省府、州、县提调官应严束学生,按季考校。(2)凡学内殿、堂、斋、房损坏,应即办料兴修。(3)其斋夫、膳夫、学粮、学田等项,以时拨给,不许迟误克减。(4)生员除干谒渎扰例应处治外,宜以礼相待,勿得横肆凌侮。
校-诸子百家大辞典
校
夏代的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孟子》曰:“校者,教也。”《说文》解释:“校从木,交声”。古代交声字多含有教的意思。《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说明校为乡学。西周时期,校依然是设在“党”里的地方学校。据《周礼》记载:“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汉代将设在县、道、邑和侯国的地方学校统称为“校”,校置经师一人。
犯而不校-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犯而不校fànér′bùjiào
【释义】:
联合 被人触犯却不加计较。语出《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歧路灯》:“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归。”※校,不读作xiào。△描写人心胸开阔,不与人计较。→逆来顺受 唾面自干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不平则鸣 针锋相对。也作“犯而勿校”、“犯之不校”。
犯而勿校-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犯而勿校fàn′érwùjiào
【释义】:
见“犯而不校”。
犯之不校-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犯之不校fànzhībùjíào
【释义】:
见“犯而不校”。《宋史·齐廓》:“廓宽柔恭谨,人犯之不校。”
校短量长-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校短量长jiàoduǎn-liángcháng
【释义】:
见“较短量长”。唐·韩愈《进学解》:“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校短推长-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校短推长jiàoduǎn-tuīcháng
【释义】:
见“较短量长”。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婪伊侈谋,将易储皇。公陈不可,校短推长。”
摸金校尉-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摸金校尉mōjīn-xiàowèi
【释义】:
偏正 古代的武官。转指专门掠夺索取财物的官员。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又持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贬义。多用于贪官。
循名校实-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循名校实xúnmíng-jiàoshí
【释义】:
见“循名责实”。《晋书·刘弘传》:“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元邱校尉-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元邱校尉yuánqiū-xiàowèi
【释义】:
偏正 狐的别称。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狐》:“元邱校尉,狐也。”△中性带褒义。
犯而不校-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犯:触犯。校:计较。人家触犯了我,我也不和他计较。语出《论语·泰伯》。
犯而不校-中华成语辞海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别人违犯或欺侮了自己也不进行报复或不予计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晋·潘尼《安身论》:“故远绝荣利,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也作“犯而勿校”。
犯而勿校-中华成语辞海
犯而勿校fàn ’ér wù jiào
见“犯而不校”。
校短量长-中华成语辞海
校短量长jiào duǎn liáng cháng
谓权衡人物的长处和短处。唐·韩愈《进学解》:“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也作“校短推长”。
校短推长-中华成语辞海
校短推长jiào duǎn tuī cháng
见“校短量长”。
摸金校尉-中华成语辞海
摸金校尉mō jīn xiào wèi
校尉:古代武官。专门掠夺财物的官员。《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同年而校-中华成语辞海
同年而校tóng nián’ér jiào
同相提并论。章炳麟《文学说例》:“马刘二代,斯类实繁。体若骈枝,语反简核;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而校乎?”
循名校实-中华成语辞海
循名校实xún míng jiào shí
同“循名责实。”《普书·刘弘传》:“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犯而不校-成语辞海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犯:触犯。校:计较。即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要计较。《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也作“犯而勿较”。
摸金校尉-成语辞海
摸金校尉mō jīn xiào wèi
校尉:古军官名。指掠夺百姓财物的军官。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素其情-兵法谋略辞典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素其情
必须从“五事”“七计”等客观实际出发,分析、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孙子兵法·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谓“五事”,就是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所谓“七计”,就是指看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将帅指挥高明、天时地利有利、法令能贯彻执行、武器装备精良、兵卒训练有素、赏罚严明。“五经”“七计”包括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开创了唯物主义预测战争胜负的先河。孙武提出的这一预测方法,是从对敌我双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比较出发,进而推定谁的计谋巧妙、谁的指挥有方、谁的有利条件较多,最后判断胜利属于何方的一个完整过程。它体现了孙武朴素唯物论的战争观,在古代兵法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犯而不校-成语典故辞典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语出春秋·孔丘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犯:侵犯。校:计较。被人侵犯也不计较。
逆来顺受 唾面自干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针锋相对
“犯”,共五笔;右旁㔾,两笔,第一笔从横折钩,下面不封口,不要写作巳或己。“不”,不要写作“不”。“校”,不要读作xiào;不要写作“较”。
“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犯而不校-古今成语大词典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胸怀宽大,不计较他人触犯自己。《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颜渊)尝从事于斯矣。’”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三官保》:“(保)见人谦抑巽顺,犯而不校,卒为善士。”
青巾校尉-古今成语大词典
青巾校尉qīng jīn jiào wèi
泛指武官。汉光武建武三年,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唐·韩嶰《送刘将军》:“青山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
校短量长-古今成语大词典
校短量长jiào duǎn liáng cháhg
犹比长论短,衡量人的优点和不足。唐·韩愈《进学解》:“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大校-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大校
“军衔”的一级。校官中的第一等级。
上校-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上校
“军衔”的一级。校官中的第二等级。
中校-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中校
“军衔”的一级,校官中的第三等级。
少校-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少校
“军衔”的一级,校官中的第四等级。
军队院校-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军队院校
培养军队各级军事、政治和专业干部的学院、学校的统称。按训练任务区分为指挥院校、政治院校、后勤院校、专业院校等。
孙子集校-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孙子集校
李炳安著。1959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本书所校只是《孙子》十三篇正文,各家注释凡与校订正文无关者,一般从略。本书正文,采辑众说,不专一家,衡其长短,择善而从。凡正式引录孙子本文,校勘时必须提出取拾的依据,凡文字出入较大或与理解孙子原意关系较大者,多经研究,加入辨证;对其错误显著或无关紧要者,则只指明错误或不当,或只录原文或注释,不加阐述;至于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方能决定者,则只提出疑问或意见,不轻易改动本文。本书对研究孙子在文字的校勘上提出一些有参考的价值。
孙膑兵法校理-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孙膑兵法校理
张震泽撰。1982年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以文物出版社原简影印孙子兵法释文注释线装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理,本着善者采之,疑者正之,缺者补之,间出己见,立说务求有据的原则。本书正文依影本,审视文字,根据文意,互相校勘。每篇之后附以简短说明,略述本篇残存情况,简文、简次、断简缀合之调整变动及有关问题。书后附原简摹本,以资参考。
抗大校风-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抗大校风
毛泽东同志1938年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制定的校风,即: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