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郡国学

郡国学(郡國學)是什么意思

  • 郡国学-诸子百家大辞典

    郡国学

    汉至南北朝时期以行政区划“郡”、“国”为范围的地方官学。始创于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汉时的蜀地(今四川省)还是蛮夷之俗,蒙昧未开。文翁是位儒者,被派做蜀郡太守后,想借中原文化开发蜀地,于是遣郡县之开通小吏10余人,去京师太学留学,或学经传,或学律令,数年后,这10余人返蜀,文翁即委派他们各种优差,以示鼓励。凡文翁赴下面各县邑巡视时,也率他们同行,令其传授经验,因此影响日增。后来文翁在蜀郡兴办官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毕业时量才录用。这样一来,蜀郡教化大起。汉武帝为嘉奖文翁的成绩,曾下令天下郡国仿照文翁的办法兴学,“郡国皆立学校官”。到平帝时,郡国学得以普遍设立,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汉书·平帝纪》云“郡国曰学”。置经师一人。汉元帝时,郡国学有所发展,朝廷颁布“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汉书·儒林传》),即郡国经师俸禄大约为百石,俸月十六斛,享受中等官吏的待遇。东汉时,郡国学设置较普遍,边陲僻壤都建有学校,诸如西北的武威,东北的辽东,西南的九真(即今越南河内以南)等地都设立了郡国学。汉代郡国学设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以推行道德教化为主,学习儒经,注重礼教,教师称郡国文学官,或称文学祭酒、文学师、文学掾史、文学主事掾等。学生称文学弟子,或称郡学生。郡国学在魏晋时期时兴时废,北朝时渐趋发达。北魏文帝(466)时制定“郡国学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