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术

术(術)是什么意思

  • 不学无术-古書典故辭典

    不学无术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通“无”。后因称人识见浅陋、没有学问为“不学无术”。

  • 不学无术-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学:学问。术:道术,技艺。 本指不能学古,所行不合道术。《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无)术,暗于大理。”后泛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宋史·寇准传》:“(寇准)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此时制台正想振作有为……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也作【不学无知】。《新五代史·李鏻传》:“鏻不学无知,不足以备九卿。”

  • 心术不正-汉语成语大词典

    心术不正xīn shù bù zhèng

    心术:居心。 指存心不端正。《三国演义》第十九回:“(陈)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红楼梦》第八十五回:“那小芸二爷也有些鬼鬼头头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 又有【心术不定】。指心计难以捉摸。《水浒全传》第十九回:“不想今日去住无门!非在位次低微,且王伦只心术不定,语言不准,难以相聚。”

  • 单复之术-中华成语大词典

    单复之术dān fù zhī shù

    复:双重。指兵家正规作战及出奇制胜的双重战术方略。(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臣知无古人单复之术,加卒奉大略,伀矇狼狈。”

  • 心术不正-中华成语大词典

    心术不正xīn shù bù zhèng

    心术:心思运用的方术。《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后指用心、居心(多含贬义)。不正:不良。比喻居心不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三侠五义》第八十三回:“不多时,只见带上了个欺心背反,蓄意谋奸,三角眼中流泪,一片心术不正的总管马朝贤来。”

  • 回天乏术-中华成语大词典

    回天乏术huí tiān fá shù

    回天:让天回旋,引申为扭转局面。乏:缺乏。术:办法。没有让天回旋的办法。比喻无法挽回局面。也作“回天无力”。(近代)秋瑾《秋瑾集·词·昭君怨》:“恨煞回天无力,只学子规啼血。”

  • 不学无术-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术:本领、方法。指不爱学习,没有知识,没有本领。比喻没有学识和才能。《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五回:“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 教亦多术-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教亦多术

    【源出】:

    《孟子·告子下》

    【解释】:

    教,教诲;术,方法。教诲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就是我不屑于教诲的,也是对他的一种教诲。原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用法】:

    说明教育方法是不固定的,应因人施教。

    【例句】: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政治思想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复杂的,因此要懂得教亦多术的道理,善于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 不学无术-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不学无术

    【源出】:

    《汉书·霍光传》

    【解释】:

    学,学习;术,技能。不学习,没有本领。原文:“然光不学亡术,于大理。”本指霍光不学古代治国知识,行事不合道术。后演变为今义。

    【用法】:

    表示没有学问、修养。

    【例句】:

    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 仁心仁术-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仁心仁术

    【源出】:

    《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

    仁心,仁爱的心肠;仁术,仁政的方法。孟子对齐宣王说,具有仁心,施行仁术的人,就可称王天下。

    【用法】:

    指孟子的“仁政”思想。

    【例句】: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封建统治者在权利欲膨胀下,根本无所谓仁心,也不可能施仁术。

  • 驻颜有术-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驻颜有术

    【源出】:

    晋·葛洪《神仙传》

    【解释】:

    驻,留住;颜,颜容;术,方法。有方法使容颜不衰老。原文:“草木诸药,能治百病,补虚驻颜,断榖益气。”

    【用法】:

    比喻善于保养身体,容貌不衰老。

    【例句】:

    她已是中年,容貌还这么娇美,真是驻颜有术。

  • 不学无术-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不学无术bùxuéwúshù

    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博学多才、学有专长、多才多艺(有的人自诩~,其实不学无术。)

  • 不学无术-新编成语词典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学:学识,学问。术:技能。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形容人毫无本领。北周·庾信《答赵王启》:“信不学无术,本分泥沉。”〔例〕他整天游手好闲,是个不学无术的败家子。

    〔近义〕胸无点墨 〔反义〕满腹经纶

  • 不学无术-中华词典宝库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释义】:

    术:技艺,技术,引申为能力、本领。原指没有学术,因而不明关于大局的道理。现指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成语出处】:

    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无)术,暗于大理。”

    【例句】:

    ①《伟大转变和重新学习》:“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②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五六回:“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 回天乏术-中华词典宝库

    回天乏术huí tiān fá shù

    【释义】:

    回天:形容力量大,能扭转很难挽回的局面;乏术:缺少灵验的方法。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成语出处】:

    清·冯起凤《昔柳摭谈·秋风自悼》:“先是,生受馆乡村,闻女将缔姻,窃料绝难成就。后探得的耗,万箭攒心,脏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术。”

    【例句】:

    梁启超《侠情记传奇·纬忧》:“我家家传将种,系出清门,先君爱国如焚,回天无力,因把我姊弟两个从幼教育,勖以国民责任,振以尚武精神。”

  • 心术不正-中华词典宝库

    心术不正xīn shù bù zhèng

    【释义】:

    心术:居心。指居心不良。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九回:“操曰:‘公台别来无恙!’(陈)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例句】:

    《红楼梦》八五回:“那小芸二爷也有些鬼鬼头头的。什么时候又要看人,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

  • 不学无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不、无:没有。学:学问。术:技术。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亡wū:通“无”。闇àn:愚昧不明。)原指霍光不学古而无道术。后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此时制台正想振作有为。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例〕让一切胸怀远大、刻苦好学的人永远骄傲和自豪,让那些目光如鼠、不学无术的人感到惭愧和羞耻。

  • 返魂乏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返魂乏术fǎn hún fá shù

    返魂:还魂,起死回生。乏术:缺少方法。指人死无法救活,即不能死而复生。〔例〕人死了就不能复活了,再高明的医生也是返魂乏术的。

  • 回春之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回春之术huí chūn zhī shù

    回春:本指冬尽春来,比喻医道高明,能治愈难治之症,挽救垂危的病人。术:医术。指起死回生的医术。〔例〕家父病重,全仰仗老大夫回春之术了,无论如何请屈驾出诊几趟。

  • 回天乏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回天乏术huí tiān fá shù

    回天:扭转自然,变死为生,挽救危亡。乏:缺少。术:灵验的方法,高超的手段。指挽救危亡,缺少高超的手段。比喻无法使最艰险的局势好转过来。也比喻缺少灵验的医术使垂危的患者起死回生。〔例〕在旧社会,许多有识之士不是看不出病根之所在,然而,救国有心,回天乏术,徒唤奈何?

  • 教亦多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教亦多术jiào yì duō shù

    术:方式方法。教育人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指必须灵活地因人施教,不可老用一种死方法。《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仁心仁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仁心仁术rén xīn rén shù

    仁心:仁爱的心肠。仁术:儒家称施行所谓仁政的策略;旧时也指医术。以仁爱之心行仁政之术。也指以仁爱之心行医术(颂扬医生之语)。

  • 心术不正-中华成语大辞典

    心术不正xīn shù bù zhèng

    心术:居心。居心不正派。指思想奸诈、狡猾,不老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 驻颜无术-中华成语大辞典

    驻颜无术zhù yán wú shù

    驻:停留。颜:容颜。术:方法。没有一个好办法能保留人的容颜,使之青春常在。〔例〕驻颜无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越来越苍老了。

  • 孔子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大辞典

    孔子的学术思想

    研究孔子学术思想的专著。王荫铎著。此书“从天道鬼神观、心性问题、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六艺和历史学说等各个方面进行翔实的解释、分析、批判,试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索孔丘学派的形成和其思想学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物质基础和其阶级性,最后予以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该书认为,孔子的天道鬼神观是矛盾的,他怀疑鬼神的存在,又不否定祭祀鬼神的宗教;天道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而天命观则又有唯心主义的色彩。孔子提出心性问题,认为顺性情去培养即可具有善的品质。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倡言以古代君子为风范,学习他们的道德品质。仁是道德的中心与总汇。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孝悌为本,维护宗法制度。孔子的经济思想是维持均平,以稳定民心安定社会。书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及为宗法制服务的术艺教育的内容也作了较周详的评述。该书认为,“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中国早期奴役制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以村公社(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与宗法制为上层建筑的反映。”孔子思想“是氏族关系发展到大家长制阶段下的产物,而不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它是伴随宗法制度在中国的长期残存而被封建社会兼收并蓄,并改造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95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再版,有所增订,并易名为《孔子学术思想新探》。

  • 术事-诸子百家大辞典

    术事

    汉陆贾《新语》上卷篇名。术事当为“述事”,即说事。该篇集中阐述国君应行仁政、应节俭廉明的思想。陆贾首先提出,帝王之功,当思之于身,即从自身做起。舜弃黄金,禹捐珠玉,道取其至要。崇尚俭约,反对淫邪。这样才能“上明而下清,君圣而臣忠。”又提出要因时制宜的思想,他说:“言古者合之于今,述远者必考之于近”,“求远者不可失之于近。”所以“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以“因世而权行”故也。

  • 心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心术

    《管子》篇名,论述心灵对道和德的领悟体验。分上、下篇,上篇重在论道,下篇主要论德。上篇采用有经有传的结构方式,前面简要提出论点,后面逐句加以阐述。对于道、德、义、礼、法均有明确的定义,概括颇为准确。除此之外,一是论因应之道,二是论虚素为本。因是对外物无损无益,以其形而为之名,舍己而随物。应是感而后动,不为物先。虚指去掉好恶智巧,恬愉无为。下篇论述如何修德治心。“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不作欲望的奴隶,是篇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提出对各种情感加以节制。“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虽然本于道家的自然无为而立论,但对儒家的礼乐观亦有吸收。

  • 心术上-诸子百家大辞典

    心术上

    《管子》篇名。《管子》第36、第37两篇,皆以“心术”为名。第36篇称为《心术上》,第37篇称为《心术下》。心术为何意?在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心术指的是人的心理态度;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讲人的内心修养方法;有人说此文是研究君王无为而治的统治术的;有人认为此文是研究人的认识问题,是思维术。《心术上》文简而内容十分丰富,上述理解可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文中对“心术”曾有一解释,即“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窍”指九窍,仅就此一字面解释而言,心术是指心与九窍的关系,是研究“心”如何管辖“九窍”。但其寓意,远不止此。文中论述较为集中的问题,是“道”、“德”、“求道”三者间的关系问题。修德为载道,静因、无为以求道。静因、无为,都是指求道应从道、从事物本身出发,不应夹杂主观偏见。德为道之舍。德不纯净,道则不入其舍。故若要得道,必须先修其德。《心术上》一篇之中,有经有解,前经后解,一一对应。经简要古朴,解较为浅显丰满。似不同时、不同人所作。《心术上》与《心术下》虽同名,然文义不相衔接。《心术下》与《管子》第49篇《内业》多相重复。对于《心术上》出于何家之手,学术界多有争论。郭沫若认为该文出自宋钘、尹文;张岱年认为该文是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所著。

  • 内储说上七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内储说上七术

    《韩非子》中的篇名。“储”为积聚之义;“说”指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韩非汇集了大量的这方面的内容,因篇幅过多,故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储说”又分为“上”、“下”两个小部分。“内储说上”的副标题为“七术”,列举了君主的七种统治之术。内外“储说”诸篇,皆分为“经”、“说”两部分,“经”指论点,“说”是为说明论点所举的例证。本篇指出君主有七种控制臣下的方法。其一谓“众端参观”,即从许多方面验证臣下的言行。其二谓“必罚明威”,即对罪犯坚决惩罚以显示君主之威。其三谓“信赏尽能”,即信守诺言对立功者进行赏赐以使臣下竭尽才能。其四谓“一听责下”,即逐一听取臣下的言论并督责他们的行动。其五谓“疑诏诡使”,即故意传出可疑的命令或使用诡诈的手段来考察臣下是否忠诚。其六谓“挟知而问”,即君主拿已经了解的事来询问臣下以测试其言行的真伪。其七谓“倒言反事”,即君主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或做与本意相反的事情来刺探臣下的阴谋。总之,本篇论点鲜明,所述故事具有典型性,对于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 主术训-诸子百家大辞典

    主术训

    《淮南子》中的篇名,主要讲述为君之道。首先,作者认为,君主要实行无为政治,无为并非凝滞不动,而是指要按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治理国家,要“事省”而“求寡”。指出“民者国之本”,而政苛则民乱,所以主张爱惜民力,减轻赋税,反对苛法烦刑。其次,作者认为,人主要善于“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使人尽其才,同时要所任得人。本篇还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在法律面前贵贱平等,即使国君也不能违法擅断。本篇的目的仍然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术。

  • 齐民要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齐民要术

    简称《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农业科学专著,也是世界上有影响、有系统的农业科学名著。作者是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现在通行的本子大概在北宋崇文院刻本前就已定型。《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著录十卷。现在最早的版本是北宋崇文院刻本,仅存卷五、卷八两卷。后有据崇文院刻本抄的手抄本,即日本金泽文库旧抄卷子本,缺卷三。这两个北宋刻本现在都保存在日本。明抄南宋本即《四部丛刊》影印本则是全本。明刻本有马直卿湖湘刻本和毛晋津逮秘书刻本,这两个刻本错误较多。清刻本有张海鹏学津讨原刻本和袁昶渐西村舍刻本。清代的校勘稿本较多,其中有吴点校的稿本、刘寿曾稿本、丁国钧等多种稿本,现在的整理本有石声汉的《齐民要术今释》和《齐民要术选读本》,日本人有西山武一和熊代幸雄合译的《齐民要术》,以及缪启愉的《齐民要术校释》等。此书共10卷92篇,约11万余字,内容共分3部分:序言、杂说、正文。序言是全书的总纲,揭示了作者编纂此书的宗旨。杂说记述了我国中古时代农业生产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92篇正文的内容结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传资料。此书摘引了先秦、两汉及魏晋文献资料达一百多种,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这些文献资料包括《诗经》、《周礼》、《礼记》、《尔雅》、《管子》、《孟子》、《吕氏春秋》、《史记》、《说文解字》、《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这些文献资料大都与农业生产有关。二是农谚资料。作者对农谚很重视,书中引述农谚达二三十条之多,前面都标有“谚曰”、“歌曰”字样。这些歌谣都是前人生产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三是生产经验资料。这些生产经验来自农民群众之中,有些是作者通过调查访问得来的,所谓“询之老成”就是这个意思。四是自身实践经验资料。有些记述来自作者自己的生产实践,是作者通过观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即所谓“验之行事”。该书对农业生产门类的记载相当广泛,如土地的耕种、施肥和田间管理,农作物的种植、收割,蔬菜、瓜类、果树的裁培,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等,几乎都论述到了。此外,如对酒的酿造和食品加工,包括酱的制作等,书中都作了系统记载。可以说,此书是记述我国中古时期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

  • 九章算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九章算术

    中国现传古算书中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子部天文算法类算书之属。九卷。原本久佚。《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在宋代元丰年间刊本、四部丛刊本等。不著撰人名氏。它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由许多人补充和修改、逐渐完备成形的。本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果,它从各类测量和计算问题中选出了246个例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九章。其内容包括了初等数学中算术、代数以及几何的大部分。本书特点是,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应用性的实践。在叙述方法上,也是从实际应用的问题中抽出数学命题。有魏晋时期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隋唐时期就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并被定为教科书。它还经印度和伊斯兰国家传入欧洲,对文艺复兴时期前后的世界数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诸子百家大辞典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学术史,清末梁启超撰。原为梁氏任教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时所编讲义。因叙述约自明天启三年(1623)至民国十二年(1923)间约三百年的中国学术史,故名。为梁氏继《清代学术概论》之后所著的又一部清代学术史专著。全书共16章,每章均有标题。第一章反动与先驱,叙述明亡前二三十年的学术史。二章至四章为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自清初叙至清末,探讨清代政治与清代学术的关系。五章为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六章清代经学之建设。七章两畸儒。八章清初史学之建设。九章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十章实践实用主义。十一章科学之曙光。十二章清初学海澜漾余录。十三章至十六章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分专题介绍小学、校注古书、辨伪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历算学、物理学、工艺学、医学、乐曲学等方面的贡献。《清代学术概论》侧重介绍经学的历史,对清代程朱学派介绍一带而过,不介绍学者生平,此书列专章介绍史学、科学、宋学并详叙学者其生平。全书重点介绍清初学者,对清中、晚期学者不做专门介绍。又列表格附于各章中。此书为《清代学术概论》的姊妹篇,一直受学者们的重视。十三章至十六章曾先行连载于1924年6至9月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1卷12、13、15至18诸号,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单行本,又有《饮冰室合集》本,1985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与《清代学术概论》合为1册。

  • 儒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儒术

    指儒家的学术思想。即儒学。“儒术”之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下》:“用儒术令士卒。”《荀子·富国》:“儒术诚行,则天下大(泰)而富。”儒术在先秦时期作为诸子学术之一,参与百家争鸣,与其他诸家之辩难相当激烈,如《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言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见论战之一斑。然先秦时代儒术并不为君王所重视。秦靠法家思想强大其国,最终完成统一之业,儒术竟遭排斥。汉初,“(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至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史记·礼书》),自此,儒术作为封建帝王君人南面之术,贯穿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影响甚巨。参见“儒学”条。

  • 师术有四-诸子百家大辞典

    师术有四

    荀子谓为师之道有四条标准。《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认为,作为教师,自当有广博的知识,因而不把“博习”包括在“四术”之内。意谓教师应以“博习”为任教的当然条件,此外尚应具备让人敬畏的尊严,老者的经验与信念,善守师说不凌不乱,言语精微而皆中伦理的教学方法与能力。儒家主张“师严道尊”,并将教育置于“建国君民”的首要位置,认为教师有“正礼”的作用,因而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 人主之心术说-诸子百家大辞典

    人主之心术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历史观的一个思想命题。朱熹认为天理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而三纲五常又是人的本心的显现,所以人心非常重要,其中帝王的心术更是天下万物的大根本:“天下万事有大根本,……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答张敬夫》,《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五)又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戊申封事》,《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意思是说,天下万事都本原于帝王的心术,即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最大根本。这实际上是以帝王一人的动机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在朱熹看来,帝王心术的正邪决定事情的正邪,“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同上)是帝王心术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政治的好坏,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 霸者之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霸者之术

    陈亮对凭借赏罚治理天下的统治术的概括。语出《陈亮集》卷四《问答下》七。陈亮认为,人生来有各种欲望,人要满足这些欲望,就有各种追求。这就需要君长以权柄加以限制,不能让人各肆其欲。他说:“君制其权,谓之赏罚;人受其极,谓之劝惩。”(同上)他认为放弃赏罚的手段而求为君之道,是一种迂腐的做法,霸者不为。陈亮说:“外赏罚以求君道者,迂腐之论也。执赏罚以驱天下者霸者之术也”。(同上)陈亮关于霸者之术的思想,表现出他的重事功的功利主义倾向。

  • 道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道术

    ①《庄子·天下》:“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学问,亦即对绝对真理、普遍规律的掌握,是全面的知识,能够把握整体的方法。同篇又称:“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言百家之学各得道之一隅,不能相通,失于片面,道术的整一、全面性遭到割裂。②《云笈七签》卷45:“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道教法术的概称,包括占卜、符箓、祈禳、禁咒、炼丹等。

  • 黄老之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黄老之术

    亦称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指黄老学派的学术思想及治世方策,其基本主张是:“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经法·名理》)“审名察形,刑恒自定。”(《十六经·顺道》)强调守道任法,无为而治,是道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汉初统治者颇尚此术。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史记·曹相国世家》)。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汉书·陈平传》)“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汉初此术大盛,对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经济起过积极作用。

  • 道术德行出于贤人-诸子百家大辞典

    道术德行出于贤人

    道术和德行是由贤人提出的。管仲学派的社会历史观。语出《管子·君臣下》。文中说,古时候世界上没有君臣尊卑的区别,也没有夫妻配偶的婚姻,人们像野兽一样群居在一起,凭力气相互征战。聪明的欺诈愚笨的,强大的欺凌弱小的,老、幼、孤、独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与帮助。因此,聪明人就依靠众人的力量来禁止强暴行为,使强暴之人被制止。聪明的人为民众兴利除弊,规正民众的德行,民众就把聪明人当作老师。由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即“道术德行,出于贤人”。“道术德行出于贤人”的看法不合于历史唯物主义,但比起天命观要进步。后来的韩非等人,对历史也持同样的看法。

  •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诸子百家大辞典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

    商鞅关于治国要掌握赏罚规律的重要思想。语出《商君书·算地》。原文是:“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意思是说,圣人考察职权,来掌握政权;考察规律,来役使人民。商鞅这里所说的规律,指的是国君掌握着赏罚的权柄,能够使人获取功名。赐人以爵位,这是给人以名,国君就能够使人民肯为朝廷牺牲;赏人以禄,这是给人以利,国君就能驱使人为其效力。这就是说,统治者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关键在于掌握赏罚权柄,它是统治者治国的方法和权术。统治者掌握了治国之术,国家就能治好,否则就会治乱。商鞅告诫统治者要掌握治国之术,是法家一贯的思想。

  • 智术能法之士-诸子百家大辞典

    智术能法之士

    韩非所赞扬的法家人物。出自《韩非子·孤愤》:“故智术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这里的“绳”,指木工所用的墨线,以此来喻指法制。韩非指出君主只要能够任用智术之士,那么朝廷里的贵重之臣必定会遭到法令的制裁。关于智术之士的特点,韩非指出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做到“远见而明察”,所以他们在执法的时候可以“烛私”,即洞察隐私。关于能法之士的特点,韩非指出,他们能够做到“强毅而劲直”,所以在执法的时候可以“矫奸”,即矫正奸邪行为。本篇指出,智术能法之士和“重人”有着尖锐的矛盾。所谓重人,即朝廷里的贵重大臣。他们“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可以不听君主的命令而擅自行事破坏法令,可以破坏国家的法令来谋取私利,可以耗费国家的钱财以图私家之便,其势力能够控制君主。韩非明确指出智术能法之士和在朝廷中当权的贵重之臣是势不两立的,他们之间是“不可两存之仇”。韩非建议君主能够罢黜贵重之臣而重用智术能法之士。

  • 安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安术

    韩非所论使国家安定的方法。出自《韩非子·安危》。韩非指出,有七种使国家安定的方法。一是根据是非而定赏罚;二是依照善恶而予以祸福;三是罪人的生死要依法度而决定;四是依据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上的好恶来判断人的贤良或不肖;五是任用人的时候只考虑他是愚蠢或是智慧,不管别人的诽谤或赞美;六是衡量事物用客观标准而不凭主观猜度;七是要守信用而不用欺骗的手段。韩非法治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国家安定,他所提出的七种使国家安定的方法,核心内容是君主必须掌握法度,一切要依法行事,而不能凭主观好恶。

  • 七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七术

    韩非所论君主控制臣下的七种方法。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在韩非的法治理论中,“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他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和法一样,术也是君主所不可或缺的“帝王之具”(《定法》)。但是,“术”也可以为奸臣所用,韩非在《八奸》即指出“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在本篇中,韩非指出了七种为国君所用的控制臣下的方法。其一是“众端参观”,即从多方面验证臣下的言行。其二是“必罚明威”,即坚决惩罚罪犯以显示君主的权威。其三是“信赏尽能”,即遵守赏赐有功者的信用以使臣下为君主竭尽才能。其四是“一听责下”,即分别听取臣下的陈述以督责其行动。其五是“诏疑诡使”,即君主故意传出可疑的命令并使用诡诈的手段以考察臣下是否忠诚。其六是“挟知而问”,即拿已经了解的事情询问臣下以测试臣下言行的真伪。其七是“倒言反事”,即君主说与本意相反的话和做与实情相反的事情以刺探臣下的阴谋。在《内储说上》中,韩非曾列举大量事例来说明这七种方法的作用。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韩非还曾指出“安术有七”(《安危》),认为君主有七种可以用来使国家安定的方法,这与《内储说上》所述君主专门控制臣下的七术,有所不同。

  • 乱亡之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乱亡之术

    韩非对于主张减轻刑罚而行仁义之类的学说的评述。又称“乱国之术”、“乱术”。出自《韩非子》各篇。《六反》说:“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五蠹》说:“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忠孝》说:“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乱世绝嗣之道也。是故贤尧、舜、汤、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术也。”韩非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由于能够考虑长远的大利,所以便下狠心采用法治,而抛弃宣扬仁义者关于相互怜爱的说法。因此,韩非认为,行仁义、轻刑罚之类的主张便是使国家乱亡的说教。在《五蠹》中,韩非指出,虽然“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是国家却愈益贫穷,其原因就在于“言耕者众,执耒者寡”,所以明主应当根除空谈说教。在《忠孝》中,韩非指出儒家所宣扬的尧舜之道容易被臣下利用来篡夺君权,“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另外还有些所谓的讲究气节的“烈士”,他们“进不臣君,退不为家”,是些扰乱世道断绝后嗣的人。君主如果以尧、舜、汤、武为贤并且肯定烈士的话,那便是行使国家混乱的说教。韩非通过对于“乱亡之术”、“乱国之术”、“乱术”等的抨击,阐明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诸子百家大辞典

    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韩非关于君主统治理论的阐述。语出《韩非子·五蠢》:“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这里的“一”为专一之义。韩非认为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应当是专一地采用法治,而不追求辩智;坚定地采用统治之术,而不崇尚诚信。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国家的法令就不会败坏,朝廷中众多官员就不会出现奸邪。对于这个命题里的“智”,韩非专门解释道:“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智,指的是辩说之士的微妙言辞。这些言辞,就是上等智慧的人也难以知晓它的意思。如果用这样的微妙之言来治理国家,那么普通民众是没有办法认识它的。所以说国家应当专一用法治理,不要追求什么辩智之辞。韩非还强调君主只要“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君主只要凭借权势操掌统治之术就够了,不必仰慕什么诚信。韩非此论的目的是要从这个角度说明“术”的重要作用。

  • 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韩非政治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具体论述散见于《韩非子》各篇。较为典型的有:“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难三》)“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同上)“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可见,韩非所说的术,是对君主控制臣下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特点恰好与法形成鲜明对照。首先,它不像法那样“编著之图籍”,而是“藏于胸中”的一种不成文的心计;其次,它又不能像法那样“莫如显”,而是要尽可能“不欲见”,甚至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让知道;第三,它也不像法那样是臣民们所共同遵行的一种准则,而是君主所独操的一种技能。术论在战国时期很盛行,术论的提出和发展,与君主独裁政治的加强和封建官僚制度的推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术有君驭臣之术,也有臣弄君之术。韩非术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韩非主张依法用术,法术并用,“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灵也。”(《定法》)他否定了申不害用术而“不擅其法”以及商鞅行法而不用术的做法,认为“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同上)因此,韩非所谓的“术”是与法紧密配合的统治臣民的方法。其二,韩非从维护君主专制的立场出发,将“术”仅仅限定为君主驭臣之术,并为此着力加以阐述,其主要部分有:(一)虚静无为,深藏不露;(二)诱以利禄,威以刑罚;(三)审合形名,参验是非;(四)量功授官,程能授事;(五)众端参观,听无门户;(六)挟知而问,倒言反事;(七)防臣备内,奖励告奸;(八)下必坐上,士不兼官;(九)设置暗探,持之三节;(十)作斗以散朋党,深一以警众心。总的说来,韩非的术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积极的考核任用臣下的方法;另一类则属于搞阴谋、耍手段的权术。因此,简单地否定韩非的术论是不全面的。其实韩非术论中的阴暗,正是封建专制政治阴暗的一种反映。

  •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诸子百家大辞典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桑弘羊的经济思想。语出《盐铁论·通有》。桑弘羊列举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等富庶之都,认为它们“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也。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意谓这些都市的富庶繁华不在于能生产谷物,而是因为地处交通要道,工商业发达所致。因而致富之路不在劳动筋骨,而在开动脑筋、找出最切合实际的治理策略;获大利益在于因地势之利发展工商业,而不在致力于农耕。这也是桑弘羊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六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六术

    将领治军用兵应坚持的6条原则。见于《荀子·议兵》篇:“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意即制度威严,号令明确;奖惩分明,赏罚有信;坚固营垒,清野财物;进退安稳,行动迅速;窥敌观变,探明实情;遇敌决战,必按明了之情行事。该篇认为,通晓此“六术”是力争行动无过失,事后不反悔的关键,也是为将者必须掌握不可怠忽的重要内容。

  • 用兵之术,知变为大-诸子百家大辞典

    用兵之术,知变为大

    《虎钤经》主张灵活运用兵法理论的思想。语见《三才应变》篇。中国古代兵学发展至宋代,逐渐趋于定型化,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而宋王朝从“将从中御”的目的出发,采取种种办法约束将帅行为,甚至战前由皇帝赐予阵图,不给将帅根据战场需要机断处置的权力。为此,《虎钤经》明确提出不要拘泥于古法,而要“知变”,即在“观彼动静”、“观其逆顺”的前提下,分清利弊得失,“择利而从之”。在对古代战法的继承上,它还提出了“逆用古法”的主张,说那些只知道机械地仿效前人成法的战斗,往往不会取胜;而“反古之法”,方可奏效。这一思想对当时陈陈相因的兵学理论,具有积极的影响。

  • 方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方术

    《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唐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术甚多。”在先秦,方术本指道术,即治道的方法,后来泛指方士所施诸术,包括医、卜、星、相等,也称方技。《后汉书·方术列传》把卜筮、阴阳推步之学、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铃决之符列入方术范围,并云:“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唐代《艺文类聚·方术部》把养生、卜筮、相、疾、医等列入方术范围。宋代《太平御览·方术部》包括养生、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等。后世医术从方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而方术的内容范围更为庞杂,几乎成了一切宣扬非理性的神秘之术的总称,也成为一切宣扬迷信学说的代名词。

  • 五星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五星术

    《汉书·天文志》:“凡五星所聚宿,其国王天下:从岁以义,从荧惑以礼,从填以重,从太白以兵,从辰以法。以法者,以法致天下也。三星若合,是谓惊立绝行,其国外内有兵与丧,民人乏饥,改立王公。四星若合,是谓大汤,其国兵丧并起,君子忧,小人流。五星若合,是谓易行,有德受庆,改立王者,掩有四方,子孙蕃昌。”五星指金、木、水、火、土5个行星。古人认为五星为“天之五佐”,可佐天行德。阴阳家、五行家和星命术家都很重视五星术,根据五星的位置变化来推测人事的吉凶和王朝的兴衰,宣扬迷信的思想。

  • 术数-诸子百家大辞典

    术数

    又作“数术”,《汉书·艺文志》:“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术指方术。数指气数、数理,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古人把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事的吉凶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术数加以归纳、推理,这样术数就成为推测人事吉凶祸福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手段。《汉书·艺文志》把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列入术数范围,后世把凡是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进行占卜术的,都纳入术数范围。如星占、蓍占、龟占、杂占、卜筮、相命、六壬、起课、拆字、堪舆、择日、奇门遁甲等,是宣扬迷信思想的工具。

  • 五行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五行术

    指依据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演化事物的古代法术。葛洪《神仙传》说:“章震者,王子也。师桑子,精于五行之术,能立起风雷云雨,化草艾为龙虎六畜,能分形为数百千人,能步行江海,能使人见千里外物,能咒水治病立愈,入崆峒山白日飞升天。”成为宣扬封建迷信的骗人工具。

  • 京房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京房术

    《明史·方伎传》:“(全寅)年十二岁而瞽,乃从师学京房术,占祸福多奇中。”西汉学者京房著《京氏易传》3卷,创立了今文《易》学,以通变说易,好言阴阳灾异,把自然界的灾变同人事吉凶祸福附会在一起,进行占卜活动,后世因此把占卜星相等方术称作京房术,是阴阳五行家常用的方术之一。

  • 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诸子百家大辞典

    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重视术的思想。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说,国君有“术”,就能够控制臣下,没有“术”,就会被臣下所控制。这里的“术”,就是君主如何控制臣下、治理国家的办法。具体来说,君主首先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权势,赏善罚恶,使臣下就范。还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个工具,来控制臣民的行为,使其行动限制在法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同时,君主还要善于因人制宜,用人所长,吸取众人的智力,为自己治国服务。这样,国君就能够将臣下牢牢驾驭在自己手中,使其竭尽全力,为己效力。相反,如果君主没有这些制人之术,就会反过来被臣下所控制,导致大臣专权、欺瞒君主等情况的发生,政权就不可能稳固。

  • 独尊儒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独尊儒术

    汉代统治者定儒学为指导思想、为教育内容的文教政策。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盛行,但自惠帝四年废除“挟书令”之后,儒学也慢慢发展起来。汉武帝即位后,依靠儒生治国,推行儒学。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不使并进。建元五年(前136)下令置儒家五经博士,罢免其他诸子、传记博士,列儒家经典为官学,将儒家经学提高到国家唯一尊崇的正统地位。元朔五年(前124)为五经博士设弟子50人,逐渐发展为官方最高学府太学。至此,儒家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成为选拔统治人才的主要标准。学者不由此不得进身仕途。参见“罢黜百家”。

  • 教亦多术-诸子百家大辞典

    教亦多术

    孟子的教育方法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提出“教亦多术”。多术,多种方法,意谓教育要灵活多样。孟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君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之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或及时点化,如时雨使之滋长,或熏陶使之成为有德行之士,或善为指导成为有通达才能的人,或只管其所问,排其所难,解其所惑或采取“私淑弟子”的形式。《学记》发展为“长善救失”,张载主张教人“尽其材”。

  • 不学无术-学生必备工具书

    不学无术bù xué wú shù

    【解词】 学:学问,知识。无:没有。术:技术,才能,本领。

    【解义】 没有学问,没有才能。〈贬〉

    【出处】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通‘无’)术,暗于大理。”

    【例句】 这么一个~的人竟然做了大官,真是没有道理。

    【反义】 博学多才

  • 动大手术-汉语新成语词典

    动大手术dòng dà shǒu shù

    动手术,医学用语,指医生用刀、剪等器械在病人身体上进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技术。手术有大小之分,动大手术则工作量大,危险也大,,现在常用动大手术比喻对某个单位的彻底整顿。例:“这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是烂完了,非动大手术不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