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举

举(舉)是什么意思

  • 一举千里-古書典故辭典

    一举千里

    一飞千里。比喻前程远大。《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

  • 一举成名-古書典故辭典

    一举成名

    唐代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于时公舅袁高为给事中,方有重名,爱且贤公,然实未尝以干有司。公一举成名而东。”金代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本谓一次科举(指中了进士)就出了名,后来泛指做成一件事就出了名。

  • 一举两得-古書典故辭典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情而能同时得到两种好处。汉代班固等撰《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可谓一举而两得者也。”《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增广穷人之业,以辟西郊之田,此又农事之大益也。”

  • 百举百捷-古書典故辭典

    百举百捷

    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 时绌举嬴-古書典故辭典

    时绌举嬴

    亦作“时诎举嬴”。国家财力衰竭而犹举事奢侈。绌:不足。嬴:通“嬴”,有余。《史记·韩世家》:“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嬴’。”裴骃《集解》:“徐广曰:‘时衰耗而作奢侈。’”

  • 延颈举踵-古書典故辭典

    延颈举踵

    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盼望的殷切。《庄子·胠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嬴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嬴粮:裹粮,装足粮食。趣:同“趋”。

  • 举笏击蛇-古書典故辭典

    举笏击蛇

    《宋史·孔道辅传》:“(孔道辅)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为州将事事。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咸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笏:朝笏,也叫“手板”,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或象牙、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举笏击蛇”称孔道辅胆识过人。

  • 举案齐眉-古書典故辭典

    举案齐眉

    汉代梁鸿和孟光相敬如宾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古时盛食物的有脚的托盘。后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 举扇一撝-古書典故辭典

    举扇一撝

    形容傲慢的样子。《南史。萧子显传》:“颇有才气。及掌选,见九流宾客,不与流言,但举扇一撝而已。”撝(huī挥)通“挥”。

  • 举棋不定-古書典故辭典

    举棋不定

    喻作事犹豫不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耦:通“偶”,指下棋的对手。

  • 孟光举案-古書典故辭典

    孟光举案

    东汉孟光敬重丈夫梁鸿的故事。详见“举案齐眉”条。

  • 拔山举鼎-汉语成语大词典

    拔山举鼎bá shān jǔ dǐng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多用青铜制成。 能拔起山,举起鼎。形容力气极大。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gāng)鼎”;“力拔山兮气盖世”。(扛:用两手举。)《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拔山举鼎千斤力,自古英雄说霸王。”(霸王:项羽自号西楚霸王。)《黑籍冤魂》第一回:“任你是拔山举鼎的英雄……只要烟瘾一发,顿时骨软筋酥,连一些气力都没有。”也作【扛鼎拔山】。《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你就有扛鼎拔山的气力,断抬举不起那稀烂的东西。” 又有【拔山盖世】。形容力大无比,无人匹敌。明·张岱《募造无主祠堂疏》:“千古英豪,后裔沦没,非越郡孤魂一祭,则拔山盖世之雄,几几乎其为若敖之鬼矣。”郭沫若《楚霸王自杀》:“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

  • 百端待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百端待举bǎi duān dài jǔ

    百端:百种。这里指许许多多的项目。举:兴办。 要兴办的事很多。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经济建设是百端待举,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

  • 不可枚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可枚举bù kě méi jǔ

    也作【不可殚举】、【不可指数】、【不可悉数】。见【不胜枚举】(95页)。

  • 不胜枚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胜枚举bù shèng méi jǔ

    枚:个。 不能一一列举。形容为数很多。《清朝野史大观·卷二·满人遗俗》:“又有一俗,人死后赤身露体,敷以牛油,悬之林杪,投之幽谷,以招鸟兽之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女神》中所用的典故,西方的比中国的多多了……是属于神话的;其余属于历史的更不胜枚举了。” 也作①【不可枚举】。明·袁宏道《去吴七牍·乞归稿一》:“待罪一年有余,职之罪状殆不可枚举。”清·侯康《文笔考》:“诸如此类,不可枚举。”②【不可殚举】。(殚:尽,全。)梁启超《墨学微》第二章:“《墨子全书》中,如此论者,连篇累牍,不可殚举。” 又有①【不可指数】。(指数:用指头数。)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②【不可悉数】(悉数:完全列举。)梁启超《王荆公传》第十章:“荆公所开水利,不可悉数,其大者曰浚黄河、清汴河。”③【举不胜举】。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无行”》:“公开告密,卖友求荣,买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④【莫可指数】。《清朝野史大观·卷二·圆明珍物》:“古今希世之珍,充牣(rěn)其中,莫可指数。”(牣:满。)

  • 不识抬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识抬举bù shí tái jǔ

    抬举:称赞、推荐、提拔。 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多用于指责人。《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在他们看来,我大概是一个最不识抬举的人!” 又有【不中抬举】。《说唐》第六十三回:“叔宝也怒道:‘不中抬举的小畜生!’”

  • 大举进攻-汉语成语大词典

    大举进攻dà jǔ jìn gōng

    大规模地出兵,主动向敌方攻击。《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三回:“因吴佩孚此时目光,已从军事移到政治方面,也不大举进攻。”周恩来《评马歇尔离华声明》:“七月以后,中共在蒋介石大举进攻之下,犹与美国调人不断寻求妥协之道。”

  • 多此一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多此一举duō cǐ yī jǔ

    举:动作,行动。 这一举动是多余的。表示完全用不着这样。清·侯方域《南省策·二》:“以愚意论之,奇士固断断乎出贿赂之外,真才亦未必不在人情之中,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四十八回:“袁植道:‘本来是多此一举,谭氏(延闿)破坏省宪,罪有应得……偏有什么和议出来,要推谭氏来做省长。’”《子夜·九》:“如果荪甫没有放弃成见的意思,那也不必多此一举了!”

  • 纲举目张-汉语成语大词典

    纲举目张gāng jǔ mù zhāng

    纲:网的总绳。比喻事物最主要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提起网的总绳撒出去,所有网眼随即张开。比喻做事抓住要领就可以带动全面。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语本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七回:“纲举目张,百度俱理。”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

  • 荐贤举能-汉语成语大词典

    荐贤举能jiàn xián jǔ néng

    见【选贤与能】(1202页)。

  • 举案齐眉-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案齐眉jǔ àn qí méi

    案:古时用以进食的有短脚的木托盘。 端饭时把托盘举得和眉毛相齐。语本《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原指尊敬丈夫,后也形容夫妻相敬相爱。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内子朱,贤而善事其夫,每举案齐眉,则相敬如宾。”《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若不嫌我烟花贱质,情愿举案齐眉,白头奉侍。” 也作【齐眉举案】。元·于伯渊《点绛唇》套数:“言行功容,四德三从,孟光合配梁鸿。怎教他齐眉举案劳尊重,俏书生别有家风。”明·张岱《天保九如》:“齐眉举案,相对如宾。”《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张金凤却又是个幽娴贞静,不为私情所累的,想到‘春兰秋菊因时盛,采撷谁先占一筹’这两句诗,觉得自己齐眉举案,已经是一年了。”

  • 举不胜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不胜举jǔ bù shèng jǔ

    见【不胜枚举】(95页)。

  • 举仇举子-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仇举子jǔ chóu jǔ zǐ

    见【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1063页)。

  • 举错必当-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错必当jǔ cuò bì dàng

    措施完全得当。《史记·秦始皇本纪》:“举错必当,莫不如画。”(错:通“措”。画:谋划,筹划。)

  • 举措失当-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措失当jǔ cuò shī dàng

    失当:不恰当。 举动措施不得当。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敌军调动忙乱,举措失当,两队优劣之势,也就不同于前了。”《动摇·十》:“接着又有县农协,县工会,店员工会的联席会议,宣布县长举措失当,拍电到省里呼吁。”

  • 举鼎绝膑-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鼎绝膑jǔ dǐng jué bìn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多用青铜铸成。绝:断。膑:膝盖骨。 比喻力不胜任。语本《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比赛举鼎,绝膑”。意思是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折断了膝盖骨。章炳麟《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举鼎绝膑,亦不敢以怨他人。”

  • 举国若狂-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国若狂jǔ guó ruò kuáng

    举:全。 全国上下纵情欢乐,像发狂似的。语本《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zhà)。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蜡:古代一种年终祭祀。)《老残游记》第二回:“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

  • 举国上下-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国上下jǔ guó shàng xià

    指全国各地区、各阶层,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试观我国今日政治之现象与社会之情态:纪纲荡然,百事丛脞(cuǒ),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而国事堕于冥冥。”

  • 举例发凡-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例发凡jǔ lì fā fán

    见【发凡起例】(273页)。

  • 举目无亲-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目无亲jǔ mù wú qīn

    抬眼一看,见不到一个亲人。形容人地生疏。宋·苏轼《与康公操都官书》:“乡人至此者绝少,举目无亲故。”《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今日患难之际,举目无亲,见了近邻,分明见了亲人一般。”《说唐》第九回:“家嫂寡居异乡,只有此子,出外多年,举目无亲。” 也作【举目无依】。(依:依靠。)元·施君美《幽闺记·逆旅萧条》:“这几日身子虽觉渐安,争奈举目无依,萧条旅馆,好生感伤人也。”

  • 举棋不定-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

    举起棋子不知这一着该怎么走法。比喻临事犹豫不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耦:同“偶”,指下棋的对手。)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草创之初,正名最难,望大雅君子,悉心商榷,勿哂其举棋不定也。”《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阁老大人,大敌当前,难道还可以举棋不定。” 也作【举措不定】。《动摇·十一》:“此间过去一切事的大毛病,还在没有明白的认识,遇事迟疑,举措不定。”

  • 举世闻名-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世闻名jǔ shì wén míng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八章:“后任李冰(及其子)继续了张若的事业,尤其是筑成了举世闻名的伟大都江堰工程,为人民创造了福利,并至今犹保有水利工程上的科学价值。”

  • 举世无双-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世无双jǔ shì wú shuāng

    也作【举世无敌】。见【盖世无双】(338页)。

  • 举世瞩目-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世瞩目jǔ shì zhǔ mù

    瞩目:注视。 全世界的人都注意着。形容某一重大事件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1980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公开审判,是举世瞩目的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举手加额-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手加额jǔ shǒu jiā é

    见【额手称庆】(260页)。

  • 举手投足-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手投足jǔ shǒu tóu zú

    投足:踏脚。 一抬手一踏脚。泛指人的一举一动。也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语本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汪曾祺《落魂》:“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是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明·袁宏道《去吴七牍·乞改稿三》:“台台何惜一举手投足,嘘将灭之寒灰,莞垂折之枯条,使得生入乡里,免至委骸沟壑流弃道路耶?”

  • 举手摇足-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手摇足jǔ shǒu yáo zú

    举一下手,摇一下足。由动作轻易引申为时间短促,犹言“一霎时”、“顷刻”。也比喻稍有举动。明·归有光《送太仓守熊侯之任光州序》:“若军兴之际,赏罚注措,一举手摇足之间,而死生存亡于是焉系。”

  • 举手之劳-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手之劳jǔ shǒu zhī láo

    一举手那样的辛劳。比喻不费力气。宋·赵善括《贺林侍郎启》:“冒陈迫悃,幸仁人在上,倘不惜投足举手之劳,庶孤迹有归。”

  • 举无遗策-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无遗策jǔ wú yí cè

    也作【举无遗算】。见【算无遗策】(992页)。

  • 举贤任能-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贤任能jǔ xián rèn néng

    见【选贤与能】(1202页)。

  • 举一反三-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反:类推。 拿已知的事理推知相类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角。不复:指不再教导。)朱熹注:“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说文〉举一反三之例》:“古人著书,举一可以反三,故文简而义无不该。”(该:通“赅”,完备。)清·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记·自序》:“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 也作①【举隅反三】。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至于论及文辞工拙,则举隅反三,称情比类。”②【一隅三反】。清·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乾初括磨旧习,一隅三反。”

  • 举一废百-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一废百jǔ yī fèi bǎi

    原意是抓住一点,废弃其他。后也指兴办了一件事而废弃了很多事。《孟子·尽心上》:“所恶(wù)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清·李渔《闲情偶寄·音律第三》:“今单提某句为‘务头’,谓阴阳、平仄断宜加严,俊语可施于上,此言未尝不是,其如举一废百,当从者寡,当违者众。”

  • 举直错枉-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直错枉jǔ zhí cuò wǎng

    举:选拔,任用。直:指正直的人。错:废置,罢黜。枉:指邪曲的人。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曲的人。(一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者之上。)语本《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读孔圣之微言,思举直而错枉;观王珪之确论,欲激浊以扬清。” 另有【举枉错直】。任用邪曲的人,罢黜正直的人。《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可不道举枉错直民不服。”

  • 举止大方-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止大方jǔ zhǐ dà fāng

    一举一动十分自然,毫不拘束或做作。《老残游记》第九回:“此女子举止大方,不类乡人。”

  • 举止失措-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止失措jǔ zhǐ shī cuò

    措:放置,安放。 一举一动不知怎样才好。《宋史·陈彭年传》:“事务既丛,形神皆耗,遂举止失措,颠倒冠服,家人有不记其名者。”《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命。”

  • 举止言谈-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止言谈jǔ zhǐ yán tán

    行为和言论。《镜花缘》第七十一回:“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近来看姑娘那举止言谈,早把冷森森的一团秋气化成了和蔼蔼的满面春风。” 也作【言语举止】。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 举重若轻-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重若轻jǔ zhòng ruò qīng

    举起重东西就像举起轻东西那样容易。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冰心《我的学生》:“我凝视着她,‘真好玩’三字就是她的人生观,她的处世态度,别的女人觉得痛苦冤抑的工作,她以‘真好玩’的精神,‘举重若轻’的应付了过去。”

  • 举足轻重-汉语成语大词典

    举足轻重jǔ zú qīng zhòng

    只要动一下,就足以改变两边的轻重分量,使之失去平衡与均势。形容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可以影响全局。语本《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二章:“而且袁世凯一死,他(冯国璋)在东南半壁‘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随之而消失。”《子夜·十九》:“然而现在风景不殊,人物已非了!现在他和赵伯韬立在敌对的地位了!而且举足轻重的杜竹斋态度莫测!”

  • 毛举瘢求-汉语成语大词典

    毛举瘢求máo jǔ bān qiú

    见【吹毛求疵】(166页)。

  • 毛举细务-汉语成语大词典

    毛举细务máo jǔ xì wù

    毛举:琐碎列举。 琐琐碎碎地列举些无关大体的细微事情。《宋史·陈桷(jué)传》:“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 又有【毛举庶务】。(庶务:多种事情。)《读通鉴论·晋惠帝·一》:“其以世事为心者,则毛举庶务以博忠贞干理之誉,张华、傅咸、刘毅之类是已。”

  • 同时并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同时并举tóng shí bìng jǔ

    在同一时间内一起进行。《暴风雨前》第四部分:“在今年中秋前后,于泸州、叙府、成都这三个地方同时并举,只要一处成事,我们在四川就算有了立足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章:“吴(佩孚)进攻河南前,曾与阎锡山……等相约同时并举。”

  •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汉语成语大词典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

    也作【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见【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1063页)。

  • 齐眉举案-汉语成语大词典

    齐眉举案qí méi jǔ àn

    见【举案齐眉】(553页)。

  • 轻而易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

    形容很容易做到。《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yóu)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輶:轻。鲜:少。克:能。)鲁迅《论人言可畏》:“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

  • 轻举妄动-汉语成语大词典

    轻举妄动qīng jǔ wàng dòng

    妄:胡乱。 轻率从事,鲁莽行动。语本《韩非子·解老》“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结论》:“我辈非徒曰慕之、曰学之而已,摹其貌而失其真,不有其所长,而借口于其所短以自固,则……轻举妄动无忍耐性者,何不可自言学加里波的。”《动摇·六》:“既然省里来电,严命民众团体不得轻举妄动,街上的童子团纠察队的步哨为什么尚未撤去呢?”

  •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汉语成语大词典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shí nián chuāng xià wú rén wèn,yī jǔ chéng míng tiān xià zhī

    十年窗下:指长期闭门攻读。 长时间在家刻苦攻读,无人过问,一旦取得功名,天下皆知。金·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彩云归·二六》:“你总算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了!不是说还要派你出国考察吗?” 又单作①【一举成名天下知】。《元曲选外编·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想着那对寒窗受苦辛,跳龙门夺富贵……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一日身及第。”后来也指因完成某事而有了名气。《叶秋江》第七章:“于是卜耀祖命令他的喽啰去占领将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山洞。”②【一举成名天下闻】。《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焙茗道:‘一举成名天下闻!如今二爷(中了举人)走到那里,那里就知道的,谁敢不送来!’” 也简作【一举成名】。唐·韩愈《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谁想张生一举成名,得了河中府尹。” 又有①【十载寒窗】。(寒窗:指勤苦读书处所。)《元曲选外编·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想伊每十载寒窗,平生指望,登春榜。”②【十年读书】。指长期努力于学问。《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记)》、《汉(书)》事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汉语成语大词典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wài jù bù qì chóu,nèi jǔ bù shī qīn

    举:推荐。亲:亲属。 推举外面的人,即令是仇人也不遗弃;推举身边的人,即令是亲属也不漏失。形容办事公正。《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午:祁奚的儿子。)同书《僖公二十一年》:“叔向曰:‘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也作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尸子》卷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③【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孔子家语·儒行解》引“辟”作“避”。)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史记·晋世家》:“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⑤【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也简作【举仇举子】。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

  • 轩然霞举-汉语成语大词典

    轩然霞举xuān rán xiá jǔ

    像云霞高高飘举。形容俊美潇洒。语本《世说新语·容止》“海西(晋废帝)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司马昱)来,轩轩如朝霞举”。(轩轩:同“轩然”。)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白名播海内,玄宗见其神气高朗,轩然霞举,上不觉忘万乘(shèng)之尊。” 也作【轩轩韶举】。(韶:虞舜时的乐舞。这里表示高雅美好的意思。)《世说新语·容止》:“林公(支遁)道王长史(濛):敛衿(jīn)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道:称说。敛:整理。衿:同“襟”。)

  • 延颈举踵-汉语成语大词典

    延颈举踵yán jǐng jǔ zhǒng

    延:伸长。举:抬起。踵:脚后跟。 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殷切盼望的样子。《庄子·胠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延颈举踵,喁(yóng)喁然皆争归义。”(喁喁:指众人向慕,如群鱼之口向上。)明·袁宏道《潇碧堂集之十八·尺牍·冯尚书座主》:“方春卿之命下,凡在门下士,无不延颈举踵,且庆且慰者。” 也作【延颈企踵】。(企:踮起脚后跟。)《汉书·萧望之传》:“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二节:“今意大利之国民,无不额手延颈企踵倾耳拭目以待命于殿下者。”

  • 言语举止-汉语成语大词典

    言语举止yán yǔ jǔ zhǐ

    见【举止言谈】(555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