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或)是什么意思
或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或然huòrán
存有可能,但不一定实现这种可能——必然(寓~于或然之中)
间或-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间或jiànhuò
有时候,偶然——时常(这个地方在霉雨季节里~下雨,间或有些晴天,也是半阴半晴,气压很低。)
兵镜或问-诸子百家大辞典
兵镜或问
清代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兵学范畴的著作。2卷。邓廷罗撰。该书先于康熙年间由映旭斋首刻,为《兵法全书》三种之一;同治年间重庆桐石山房重刻,为《兵镜备考》附刊本。另有耒鹿堂、停云阁等多种刻本。邓氏从《孙子》及其他兵学文献中归纳出31对常用范畴,其中包括:反映战争观的,如王霸、天人;有关治军之道的,如用舍、道法、赏罚;有关用兵之道的,如奇正、虚实、进退等。邓氏对这些范畴结合历代史实和帝王将相之言论,分别加以论述,力求于同处求异,于异处求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表现出作者较高的军事理论水平。该书在中国古代兵家著作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价值。
或-诸子百家大辞典
或
墨家逻辑用语。《墨子·小取》所列七种论式之一,相当于选言判断、选言推理。《小取》:“或,不尽也”。不尽,有所选择。作为判断,“时或有久,或无久”(《经上》);“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经说上》)。作为论式,“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经上》),可推出结论“非有久”,为由肯定到否定的选言论式。一说相当于特殊判断,与“尽”(全称判断)相对。尽,全部断定;不尽,只断定一部分。
黄马骊牛三(或黄马、骊牛,三)-诸子百家大辞典
黄马骊牛三(或黄马、骊牛,三)
先秦时期的名辩命题,见《庄子·天下》。黄马与骊(黑)牛,只是“二”;加上对这黄马骊牛的命名即黄马骊牛类的概念,这就是“三”。这一命题与“鸡三足”命题属同类性质的命题。反映了对概念转化推演的认识。
祸福人或召之也-诸子百家大辞典
祸福人或召之也
肯定祸福由人,否定天命。此语出自《吕氏春秋·应同篇》,意思是吉凶祸福是由人自身招致的,不是上天有意惩罚人们,这就否定了天人感应论。作者由此认为,国家的混乱也是人为造成的。攻打混乱的国家,对攻打者有利,攻打混乱的国家符合道义,符合道义进攻的国家就荣耀。因此,割地献宝,言辞卑谦,不足以制止别国的进攻,只有把国家治理好,才能制止别国的进攻。这里实则宣扬自力图强的思想。
不可或缺-学生必备工具书
不可或缺bù kě huò quē
【解词】 或:稍微,一点儿。
【解义】 一点儿都不能缺少。形容非常重要。〈褒〉
【例句】 船这种交通工具在沿江人民的生活中是~的。
不可或缺-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不可或缺bùkě-huòquē
【释义】:
偏正 一定不能缺少的。张贤亮《小说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燃料,另有一种票,或是凭证购买,老百姓将这种证俗称‘煤本儿’。”△多用于很需要方面。
多言或中-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多言或中duōyán-huòzhòng
【释义】:
主谓 多种说法,或许能够说到。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0:“凡我同志,庶几于此者,要在细求真诀,务以师授,不可以谀闻浅说、多言或中之义,所希企及矣。”△用于言语方面。·
呼之或出-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呼之或出hūzhīhuòchū
【释义】:
见“呼之欲出”。宋·苏轼《郭忠恕画赞》:“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yúzhěqiānlǜ,huòyǒuyīdě
【释义】:
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论兵书》:“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zhìzhěqiānlǜ,huòyǒuyīshī
【释义】:
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多言或中-中华成语辞海
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òng
或:有的。指多方言之,就有可能中的。《云笈七签》卷七〇:“凡我同志,庶几于此者,要在细求真诀,务以师授,不可以谀闻浅说、多言或中之义,所希企及矣。”
呼之或出-中华成语辞海
呼之或出hū zhī huò chū
见“呼之欲出①”。
莫或余毒-中华成语辞海
莫或余毒mò huò yú dú
指再也没有人能加害于我了。现多用指可以恣意作为,毫无顾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战于城濮。楚败,统帅子玉自杀。晋文公听说后,高兴地说“莫或余毒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华成语辞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rén gù yǒu yī sǐ,huò zhòng yú tài shān,huò qīng yú hóng máo
固:本来。每个人都难免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羽毛还轻。谓人应有正确生死观。激励人为正义事业献身。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多言或中-成语辞海
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òng
多言:多方面讲。或:有的。中:打中目标。即多方面言之,有的可击中目的。
容或有之-成语辞海
容或有之róng huò yǒu zhī
容:或许,可能。即或许有过这样的事情。
敌之不能猝胜者,惟或用牵法也-兵法谋略辞典
敌之不能猝胜者,惟或用牵法也
对于不能迅速打败的敌人,只有用牵制的办法来对付它。见于《兵经百篇·牵》。
牵制是一种用兵艺术,就是以兵力或火力吸引和拖住敌人,使敌分散注意力或产生错觉,难以集中使用兵力、火力。它是战场上实现自己力量平衡、破坏敌人力量平衡的砝码,巧妙地使用牵制力量,才能“分人之兵”,以利于我主要力量在主要方向上的作战。牵制的目的不是消灭敌人,而是为了拖住敌人;不是独立的行动,而是为了减轻敌人对我正面战场或主要作战方向的压力。因此,在力量的对比上,一般都是以我的少部力量牵制敌人的大部力量;在战法上多是以袭扰、游击等,造成敌人后顾之忧,使其无法脱身。
善兵者,或假阳以行阴,或运阴以济阳-兵法谋略辞典
善兵者,或假阳以行阴,或运阴以济阳
善于用兵的将帅,有的借助公开的行动来掩护隐蔽的行动,有的用隐蔽的行动来帮助实现公开的行动。见于《兵经百篇·阴》。
大凡一切用于敌人的计谋,都有个示假隐真的问题。按照通常的逻辑,隐藏与公开,看来互相排斥,实则相反相成。古人以“阴阳燮理”论述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认为:阴与阳在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中达到统一,在相互依存中相互包含,所以有“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的说法。这成了军事上施法用谋的一条重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公开的行动中,可以隐藏最深的秘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成语典故辞典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qīn qī huò yú bēi,tā rén yì yǐ gē,sǐ qù hé suǒ dào,tuō tǐ tóng shān ā
语出东晋·陶渊明《挽歌》(这是陶渊明晚年为自己拟作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一作“来”)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jiāoyáo音焦尧。)马为仰天鸣,风为(一作“声”)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zhāo音招)。千年不复朝,贤达无(一作“将”)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一作“己”)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幽室:墓穴。
余:多;富余。歌:唱歌。山阿:山陵。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他人早已欢唱忘却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托体山陵同化而已。有人把“他人亦已歌”的“歌”解释为唱挽歌,本句的意思就成为:他人跟亲人同样哀悼。
“戚”,从戊从上从小。“人”,不要写作“入”。“已”,不要写作“己”或“巳”。“死”,从歹从匕。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多言或中-古今成语大词典
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ònq
说话虽多,或有可取之处。《云笈七签》七〇:“凡我同志,庶几于此者,要在细求真诀,务以师授,不可以谀闻浅说,多言或中之义,所希企及矣。”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古今成语大词典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
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
一着或失,竟莫能救-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一着或失,竟莫能救
“大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譬如弈棋,两敌均焉,一着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胜败,率由一误而已,况多失者乎!”凡是作战,假如敌人不发生错误,我们又怎能打败它呢?比如下棋,双方势均力敌,如果偶然走错一着,就会使全局无法挽救。历史上战争的胜败,大多是由于一次错误所造成,何况多次发生错误呢!意谓指挥作战务必小心谨慎,力求避免失误。着:同“招”。
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
人的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究竟走那条路,全看自己怎么安排!之:语助词。安:怎样。处(chǔ楚):安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固:必定。或:有的。
凡素未交兵,两不相习,或用一军以观其强弱、虚实,谓之尝战-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凡素未交兵,两不相习,或用一军以观其强弱、虚实,谓之尝战
没有交战过的双方,彼此不了解情况,可以先派出一部分兵力查明敌人的强弱、虚实,这叫做“战斗侦察”。《武备集要》还指出:“尝战不可大战,不可久战,少尝即收归;且必设接应救援之军,以备缓急。”少尝即收归:查明敌人的情况就回来。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曰暮,或伏于深革,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曰暮,或伏于深革,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
大凡作战,如果用少量的兵力对付众多的敌人,一定要利用黄昏的时候,或者在深草丛中设置伏兵,或者在谷口隘路截击敌人,这样战斗就一定能胜利。邀:迎候,半路拦截。隘: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谷。
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那些狂奔乱跳的马却往往能日行千里;那些受到世俗讥讽的人却常常能建立功名。说明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踶(dì帝):踢。负俗:不能适应世俗,受到人的讥刺。
无有者故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无有者故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
在没有力量的条件下,要故意虚张声势;不打算行动时,要故意装作要行动的样子;力量不足时,要故意显示力量有余,或者故意虚设疑阵迷惑敌人。此属于“虚则实之”谋略的运用。
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意谓追击敌人不要停留,如果敌人在中途停下来,那就应该慎重加以考虑。
为谋于未然,聪者或莫听-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为谋于未然,聪者或莫听
在事态还未酿成之前就要采取措施,聪明的人在声音未发出之前就预计到了。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说明消灭敌人的作战比争城夺地更重要。同时指出:“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灾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
一般地说,正兵应该先用,奇兵应该后用。但是也有奇兵先用而正兵后用的,究竟哪个先用、哪个后用,总要以能战胜敌人为主。
必须使工农分子加进军队去当兵或当官长(首先入军校)的方法普遍施行-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必须使工农分子加进军队去当兵或当官长(首先入军校)的方法普遍施行
必须使工农分子加入军阀军队去当兵或当官长(首先入军校)的方法普遍施行,作为瓦解军阀军队的一种具体工作形式。
困兽何须杀,遗雏或可招-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困兽何须杀,遗雏或可招
对陷于绝境的敌人何必要杀光呢,残敌遗类或许能够招附。困兽:喻陷于绝境的敌人。遗雏:遗留的残敌或后代雏:幼儿。或:也许。招:使敌投降归顺。
君子或出或处,可以不见用,用必措天下于治安-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君子或出或处,可以不见用,用必措天下于治安
君子生临人世,可以不被启用,一旦启用,就要使天下归于安定。喻指军人为国尽忠的情怀。君子:有才德的人。或出或处:指在人世上的遭遇。出:出仕。处:隐退。措:安置。治安:指政治清明,国家安定。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
“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以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和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这说明,“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术上的防御手段,离开直接或间接协助进攻,则毫无意义-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战术上的防御手段,离开直接或间接协助进攻,则毫无意义
说明“一切都环绕于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术上采取防御,是为了辅助进攻或为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主力之保存或丧失,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主力之保存或丧失,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主要由战斗主力的保存或者丧失来决定,队伍存在而地盘丢失的,地盘仍然可以由人去夺得;地盘存在而人员伤亡贻尽,那么,一定会导致人员和地盘都丧失。说明在战争中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敌之不能猝胜者,惟或用牵法也-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敌之不能猝胜者,惟或用牵法也
意为对于不能迅速打败的敌人,只有用牵制的方法来对付它。
等待、观望或互不信任的卑劣军队,在战斗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一致与协同-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等待、观望或互不信任的卑劣军队,在战斗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一致与协同
说明各部队乃至每一个指挥员的政治热情和责任心,是搞好作战协同的极重要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