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之辩(名實之辯)是什么意思
名实之辩-诸子百家大辞典
名实之辩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论和研究。春秋时,邓析提出“按实定名”、“循名责实”(《刑名》)的主张。孔子提出以名正实,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主张恢复周礼。墨子提出“取实予名”。后期墨家详细分析了名实关系:“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经说上》),“有实也,而后谓之;无实也,是无谓也”(同上)。“名”的作用在于“拟实”、“举实”。尹文以“形”为“实”,强调“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大道》)。公孙龙在《名实论》中系统地考察了名实关系,指出“夫名,实谓也”,名之于实应该“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实之于名应该“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以“白马非马”之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迹府》)。荀子提出了“约定欲成”、“稽实定数”的观点。韩非提出了“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生”(《韩非子·功名》)的思想。西晋欧阳建指出,名实关系犹如“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期与为二矣”(《言尽意论》)。明清之际王夫之对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名实之辩作了总结:“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姜斋文集·知性论》)。名实之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形成和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