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辭)是什么意思
子罕辞宝-古書典故辭典
子罕辞宝
战国时宋国大夫子罕辞谢别人赠的宝玉,以保持自己操守的故事。《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勿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玉人:治玉的匠人。
不能赞一辞-古書典故辭典
不能赞一辞
不能添助一言,形容文章的精妙。《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赞,或作“措”。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秋风辞-古書典故辭典
秋风辞
汉武帝所作的乐府诗篇名。《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汉武故事》曰:‘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帝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辞云:“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班女辞辇-古書典故辭典
班女辞辇
汉成帝的宠姬班倢伃婉言拒绝与帝同坐一车游后庭以谏的故事。《汉书·外戚·班倢伃》:“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倢伃。’”辇(niǎn捻)指皇帝所坐的车。樊姬:春秋时楚庄王夫人。曾有以不食禽兽之肉谏王嗜猎,使王改过勤于政事。
廋辞-古書典故辭典
廋辞
亦称“廋(sōu搜)语”,“谜语”的古称。《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宋代孙觌《何嘉会寺丞嫁遣侍儿袭明有诗次韵》:“廋语尚传黄绢妇,多情好在紫髯翁。”
卑辞重币-汉语成语大词典
卑辞重币bēi cí zhòng bì
卑辞:谦虚恭敬的言词。重:厚。币:礼物的通称。 指用谦恭的言词、丰厚的礼物以示诚意。《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汉·桓宽《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礼,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晋·葛洪《神仙传·刘安》:“乃天下道书,及方术之士,不远千里,卑辞重币请致之。” 也作【卑礼厚币】。(卑礼:谦恭的礼遇。)《史记·魏世家》:“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痛史》第二十回:“县令作色道:‘朝廷卑礼厚币来延聘他,他在宋朝有多大的前程,要装模做样,高蹈远引,这便是不中抬举了。”
不辞而别-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辞而别bù cí ér bié
没有告辞就离开了。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也作【不辞而行】。沈从文《萧萧》:“过了半个月,花狗不辞而行,把自己所有的衣裤都拿去了。”
不能赞一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能赞一辞bù néng zàn yī cí
赞一辞:说一句话。 不能提出一点意见。指文章写得极其完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后也用以表示事情做得圆满,挑不出一点毛病。
不以辞害志-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以辞害志bù yǐ cí hài zhì
辞:作品的词、句。志: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原意是不要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中:“余之所拟,聊以人名起兴,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也指写作时应以立意为主,不要一味追求形式和修辞。 也作【不以词害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不赞一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不赞一辞bù zàn yī cí
指出于推托等原因而一句话也没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李大人看了不赞一辞,赵大人看了仍旧交还司员。”
传闻异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传闻异辞chuán wén yì cí
异辞:说法不一。 今文学派《公羊》家原用以指记录年世远近不同的事,措辞有所不同。后转指史事辗转相传,说法不一。《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传闻异辞。”(不日:不说日期。)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晋灵公使人贼赵宣子,左氏谓触槐而死者鉏(xú)麑(ní),《公羊》以为壮士刎颈而死。传闻异词(辞),以何为信?”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乌栖曲》,有人说是传闻异辞;实际上贺知章同时见到《蜀道难》与《乌栖曲》。”
辞不达意-汉语成语大词典
辞不达意cí bù dá yì
见【词不达意】(本页)。
辞人才子-汉语成语大词典
辞人才子cí rén cái zǐ
见【词人才子】(本页)。
奉辞伐罪-汉语成语大词典
奉辞伐罪fèng cí fá zuì
奉:遵从。辞:言辞,旨意。 遵奉严正的旨意讨伐有罪的人。《国语·郑语》:“若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韦昭注:“奉正辞,伐有罪,故必胜也。”《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多劝权迎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过甚其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过甚其辞guò shèn qí cí
指话说得夸张过分,与实际情况不符。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中国的西北角·祁连山北的旅行·十二》:“惟人口多至‘十万家’,虽有文人过甚其辞之嫌,而人口之稠密,当可看出。” 也作【过甚其词】。阿英《〈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可惜有的部分写得过于夸张了,反而使读者感到是过甚其词。”邓拓《高甲戏的艺术特色》:“现在如果有人说,高甲戏的舞台,主要是丑角的舞台,这决非过甚其词。”
绝妙好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绝妙好辞jué miào hǎo cí
辞:文辞、诗文。 极为高妙美好的诗文。《世说新语·捷悟》:“魏武(曹操)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齑:切碎或捣碎的腌菜、酱菜。臼:舂米的器具。辞:也作“辤”。)明·李贽《初潭集·夫妇》“柳下惠妻诔(lěi)其夫曰‘……夫子之諡,宜为惠兮’”,评语:“绝妙好辞。” 也作【绝妙好词】。清·许印芳《与李生论诗》:“文人笔端有口,能就现前真景,抒写成篇,即是绝妙好词。”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论诗答问·二》:“绝妙好词,古人尚焉。”
口谐辞给-汉语成语大词典
口谐辞给kǒu xié cí jǐ
谐:诙谐,说话有趣。辞给:吐辞敏捷。 善于说诙谐话,用词很新鲜。《汉书·东方朔传》:“上(汉武帝)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颜师古注:“给,捷也……好作问之,故动作之而问以言辞也。”
利口巧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利口巧辞lì kǒu qiǎo cí
利口:形容会说话。巧辞:善于言辞。 形容能言善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利口巧辞。” 也作①【利口辩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②【利口辩给(jǐ)】。(给:敏捷。)《痛史》第二十一回:“你这不过是利口辩给,强词夺理罢了。甚么大义不大义?”
情见乎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情见乎辞qíng xiàn hū cí
见:表现。 思想感情表现于文辞之中。《周易·系辞下》:“爻(yáo)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爻: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表示交错和变动。)孔颖达疏:“圣人之情见乎爻象之辞也。”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见乎辞,言高则旨远,辞约则义微,此理之常,非隐之也。”(彰:使显明。考:考知。)清·朱彝尊《陈纬云〈红盐词〉序》:“余糊口四方,多与筝人酒徒相狎,情见乎词(辞)。”(筝人:以演奏音乐为生的人。狎:亲近。)
外交辞令-汉语成语大词典
外交辞令wài jiāo cí lìng
辞令:交际场合应对的话语。 指外交上应对得体的话语。有时泛指大面上得体好听的应付话。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写上一篇十分娓娓动听的文告或书信,去劝告那些恶魔停止侵略呢?还是挑选几个最会演说、最长于外交辞令的人,去向他们游说,说动他们的良心,自动放下屠刀不再宰割中国呢?”
万死不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万死不辞wàn sǐ bù cí
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命效劳。《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同书第四十四回:“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兴唐传·闹花灯》第五回:“尤俊达说:‘单二哥,真要到那一天,你给我个信,我一定出来给你帮忙,为了大业,是万死不辞。’” 又有【万死不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上为国家效力,下报父仇,臣万死不恨!”
雄辞闳辩-汉语成语大词典
雄辞闳辩xióng cí hóng biàn
见【高谈阔论】(351页)。
修辞立诚-汉语成语大词典
修辞立诚xiū cí lì chéng
修辞:本指提倡文教,后指修饰文辞。诚:真实。 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宋·朱熹《答巩仲至》:“所谓修辞立诚以居业者,欲吾之谨夫所发以致其实,而尤先于言语之易放而难收也。”章炳麟《与邓实书》:“(张)皋文、(曾)涤生,尚有谖(xuān)言,虑非修辞立诚之道。”(谖:欺诈。) 原作【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朱自清《论标语口号》:“古人说‘修辞立其诚’,标语口号要发生领导群众的作用……有一丝一毫的不诚都是遮掩不住的。”
义不容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义不容辞yì bù róng cí
义:道义。容:容许。辞:推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聊斋志异·小梅》:“女曰:‘妾受夫人谆嘱,义不容辞;但匹配大礼,不得草草。’”《呼家将》第十二回:“大郎见了妹子,说道:‘贤妹,愚兄将你配与呼世子成亲,这是义不容辞的事。若非世子救你回来,我们一家性命早早被庞家害死哩。’”《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赶快去,常兄,义不容辞!’牛金星怂恿说。”
隐约其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隐约其辞yǐn yuē qí cí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辞:也作“词”。 指说话语意不明或躲躲闪闪,吞吞吐吐。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与世长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与世长辞yǔ shì cháng cí
辞:告别。 同人世永远告别了。婉言死去。《赵子曰》第二十二:“屋里的犯人时常有不等再开门,就在铁门后与世长辞了!”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联大学生潘琰小姐已经胸部被手榴弹炸伤……便于当日下午五时半在云大医院的病榻上,喊着‘同学们团结呀!’与世长辞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患:愁,担心。 想给人加上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语本《左传·僖公十年》“(晋侯)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公:指晋侯。子:指里克。)《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九回:“里克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臣闻命矣!’”郭沫若《吕布(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他既要除掉吕氏,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 也单作【欲加之罪】。《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后序》:“夫为君子者,故尝寡过,小人欲加之罪,则有可诬者,有不可诬者,不能遍及也。”
在所不辞-汉语成语大词典
在所不辞zài suǒ bù cí
在:处于,属于。 表示处于某种境况,决不退缩、推辞。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二章:“若认为该做,即努力以赴,苦干到底,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郭沫若《古书今译的问题》:“我不愿作天下的乡愿,嘲骂、抨击原是在所不辞了。”《八十一梦·第三十六梦》:“我墨翟处心救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又有【在所不惜】。(惜:顾惜,吝惜。)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章:“送一次礼,典卖借贷,都在所不惜。”
属辞比事-汉语成语大词典
属辞比事zhǔ cí bǐ shì
属:连缀,组织。比:排列。 组织文辞,类列史实。《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夫属辞比事,乃为通谈。”(通谈:老生常谈。)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属辞比事,劳逸宜均。”
不能赞一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能赞一辞bù néng zàn yī cí
赞:帮助。比喻文章写得很好,别人提不出一点儿意见。也常用作自谦的话。(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丘作《春秋》该写的都写了,该删的都删了,“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也作“不赞一辞”。
一辞莫赞-中华成语大词典
一辞莫赞yī cí mò zàn
赞:帮助。形容文章写得好,没什么可以修改的。也用以表示自谦,对别人的文章提不出一点意见。
属辞比事-中华成语大词典
属辞比事zhǔ cí bǐ snì
属:连缀、接连。辞:文辞。比:排列、排比。事:记事。用文辞把史实一一排列记叙下来。泛指撰文记事。《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绝妙好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绝妙好辞jué miào hǎo cí
原指(三国·魏)杨修释曹娥碑背面题字的隐语。后用以赞美诗文的绝妙。(唐)苏颋《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衔凄固托,抚疾何成,愧不得绝妙好辞,披文而相质耳。”参见“黄绢幼妇”。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yù jiā zhī zhuì,hé huàn wú cí
欲:心里想。患:担心。辞:言词、说法,指借口。想加罪,还担心找不到借口?比喻随心所欲地强加罪名,诬害好人。《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大夫里克杀了公子奚齐和卓,接着又杀了大夫苟息。晋惠公即位就把里克杀了,事前并派人告诉里克:“没有你,我不可能当国君,尽管这样,可你连杀两个国君、一个大夫,我做你的国君不是很危险吗?”里克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那出参的考语,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第十回:“这个事,本不敢说一点毛病没有,就算是一点毛病没有,那从前古人说的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求钦差谅情看事,这山东在工的大小人员就感恩不浅了。”
义不容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义不容辞yì bù róng cí
义:泛指道德规范或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不容:不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指为了道义上的责任而不容推辞善举。(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张孝基道:‘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现代)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这是地方上的公益,伯申自然义不容辞。”
在所不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在所不辞zài suǒ bù cí
在:基于。所:处所、地方,引申为处境、情况。辞:不接受。不辞:不能不接受。基于这种情况下不能推辞。表示决不推辞。
情见乎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情见乎辞qíng xiàn hū cí
情:情感、情义。见:即“现”,表现、显露。乎:文言介词,“于”的意思。辞:言辞。形容真挚的情意从言辞中流露出来。《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见乎辞。”
万死不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万死不辞wàn sǐ bù cí
辞:推辞。就是死一万次也不推辞。比喻决心效力至死也不推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辩口利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辩口利辞biàn kǒu lì cí
形容以犀利的言辞,显示了善于辩论的口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浮语虚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浮语虚辞fú yǔ xū cí
浮:飘浮、不扎实。虚:不实在、虚夸。形容说话虚浮空泛,不扎实。(汉)刘珍《东观汉记·卷二十三·隗嚣传》:“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振振有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振振有辞zhèn zhèn yǒu cí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有辞:总有话说的。形容自以为有理而说个不休。(现代)鲁迅《准风月谈·外国也有》:“那么,我们和外人折冲樽俎的时候,就更加振振有辞了。”也作“振振有词”。
含糊其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含糊其辞hán hú qí cí
含糊:不清楚、不明确。话说得含含糊糊。形容故意躲躲闪闪不把话说明确。(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也曾问过,无奈她含糊其辞,只说在个‘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住。”
隐约其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隐约其辞yīn yuē qí cí
隐约:模糊、不明显。辞:说话、言辞。言辞模糊不清。形容故意把话说得躲躲闪闪,含糊不清。(清)平步青《霞外据屑·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者也,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郑重其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郑重其辞zhèng zhòng qí cí
郑重:严肃认真。其:代词,他。辞:说话。指说话十分严肃认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这举人不是我荐中的,并且不是主司取中的,竟是天中的。”
不辞辛苦-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辞辛苦bù cí xīn kǔ
辞:推辞。不推辞辛苦。比喻不怕辛苦。(唐)《敦煌变文集·卷五·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忍热受寒,不辞辛苦。”也作“不辞劳苦”。(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我给他送东西,为大爷的事不辞劳苦,我所以敬他,又怕人说瞎话,所以问你。”
不谋同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谋同辞bù móu tóng cí
谋:商量。辞:言词、说的话。虽没有事先商量,但说的话却一样。比喻表达完全一致。(汉)班固《汉书·叙传上》:“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
假以辞色-中华成语大词典
假以辞色jiǎ yǐ cí sè
假以:凭借。辞:言辞。色:润色。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用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的态度来对待。谓表示友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王安居无事,辄复吟哦。女曰:‘妾有良言,不知肯嘉纳否?’问:‘何言?’曰:‘从此不作诗,亦藏拙之一道也’。王大惭,遂绝笔。久之,与明珰渐狎。告芳云曰:‘明珰与小生有拯命之德,愿少假以辞色。’”(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这就难了。不比馆子里跑堂的,还可以去上馆子,假以辞色,问他底细;这厨子是虽上他的馆子,也看不见的,怎样打听呢。”
不辞而别-中华成语大词典
不辞而别bù cí ér bié
辞:告辞。别:离开、走了。不告辞就离开了。形容不打招呼就走了。(现代)老舍《老舍短篇小说选·不成问题的问题》:“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也作“不辞而去”。(明)臧懋循《元曲选·郑德辉〈王粲登楼〉一》:“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去了。”
与世长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与世长辞yǔ shì cháng cí
与世:和世界。辞:辞别。长辞:永远告别。和世界永远告别。指死去了。(现代)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五十八回:“况且老病缠绵,悲怀莫诉,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眼见得是要与世长辞了。”
善为我辞-中华成语大词典
善为我辞shàn wéi wǒ cí
善:妥善地、好好地。为:替、帮助。辞:辞谢、说辞。好好地替我辞谢。多用以请人帮助代为说辞。《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地名)宰(县官)。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子罕辞玉-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子罕辞玉
【源出】:
《左传·襄公十五年》
【解释】:
辞,辞谢。子罕辞谢玉石。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受。那人说给琢玉的工匠看过,是宝玉,所以才敢奉送的。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却以玉为宝。你若送给我,两个宝都丧失了,不如双方都保持宝贝。
【用法】:
称赞廉洁的官员。
【例句】:
贪官污吏只愁别人不送礼,拿子罕辞玉之事与他们相对照,他们就显得渺小得很了。
辞尊居卑-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辞尊居卑
【源出】:
《孟子·万章下》
【解释】:
辞,推辞;尊,尊位;卑,卑下。推掉高的职位,甘居低下的地位。原文:“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用法】:
表示谦逊。
【例句】:
所以他在外洋,虽赶不上辞尊居卑的大彼得,却可以算乐善好施的小孟尝。(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五十七回)
欲加之罪,何息无辞-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欲加之罪,何息无辞
【源出】:
《左传·僖公十年》
【解释】:
欲,想;患,担心;辞,语言,这里指借口。要把罪过加在别人头上,不愁找不到借口。原文:“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用法】:
指随意诬害人。
【例句】:
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究竟也要拿着人家的罪案,才有话好说啊。(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
娴于辞令-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娴于辞令
【源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解释】:
娴(xián闲),熟练;辞令,言词。很会讲话。原文:“(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作“善于辞令”。
【用法】:
指讲话有一套艺术。
【例句】:
他善于辞令,让他去办交涉,定会成功。
辞严义正-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辞严义正
【源出】:
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解释】:
辞,言辞;严,严肃,严正;义,道理。措词严肃,道理正当。原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也作“义正词严”,“辞严意正”。
【用法】:
指严正的语言或文词。
【例句】:
他的话义正词严,使人没法反驳。
谈辞如云-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谈辞如云
【源出】:
《后汉书·符融传》
【解释】:
话辞象天上的云一样,又多变化又快。原文:“融幅巾奋袖,谈辞如云。”
【用法】:
形容议论多而变化又快。
【例句】:
他很善于辩论,谈辞如云,倏忽万变,许多人都辩不过他。
巧言偏辞-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巧言偏辞
【源出】:
《庄子·人间世》
【解释】:
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花巧的话。意如花言巧语。原文:“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用法】:
指花言巧语。
【例句】:
他用巧言偏辞,掩饰自己的罪过,竟使一些人相信了。
淫辞邪说-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淫辞邪说
【源出】:
《孟子·滕文公下》
【解释】:
淫辞,夸大失实的言辞。夸大失实的言辞,荒谬的学说。原文:“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用法】:
指夸大失实的言辞。
【例句】:
①孟子把杨朱、墨翟的学说都认为是淫辞邪说,是出于门户之见。
②我们不要轻信一些二三流杂志的所谓纪实文学,其中许多是淫辞邪说。
辞退-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辞退cítuì
解雇——聘请(~专家/~顾问)、招聘(~教员)
辞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辞职cízhí
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就职(宣布~/发表~演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