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公(至公)是什么意思
至公无私-汉语成语大词典
至公无私zhì gōng wú sī
见【大公无私】(191页)。
至公无私-中华成语大辞典
至公无私zhì gōng wú sī
至:大。大公无私,不谋求一点儿私利。汉·马融《忠经》:“中者,中也,至公无私。”
至公-诸子百家大辞典
至公
崇高的道德规范。此词出自《吕氏春秋》的《贵公篇》和《去私篇》。《贵公篇》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去私篇》说:“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至公”这里是指达到公的最高境界。“至公”虽然被人们所推崇,但“公”所包含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则是不同的。《贵公篇》主张君主治理国家要做到“必先公”,然后才能实现“天下平”。而达到“至公”的标准是“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明显带有道家理想的色彩。而《去私篇》中的“至公”标准是尧舜禅让帝位不与其子、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和钜子腹诛暴不避其子。应该指出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公”的内容和评价标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烙印。
一秉至公-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一秉至公yībǐng-zhìgōng
【释义】:
见“一秉大公”。《文明小史》60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至公无私-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至公无私zhìgōng-wúsī
【释义】:
并列 至,极,最。非常公正,没有丝毫私心。宋·苏轼《乞将章疏付有司札子》:“数年已来,亲见陛下以至公无私治天下。”△褒义。多用于赞颂高尚品行方面。→大公无私 假公济私。也作“至公无我”。
至公无我-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至公无我zhìgōng-wúwǒ
【释义】:
见“至公无私”。
一秉至公-中华成语辞海
一秉至公yī bǐng zhì gōng
见“一秉大公”。
至公无私-中华成语辞海
至公无私zhì gōng wú sī
即大公无私。旧题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田大至公无私,议将此树砍倒,将粗本公为三截,每人各得一截,其余零枝碎叶,论秤分开。”也作“至公无我”。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士大夫为吏者,当以至公无我处之,事自理,民自服。”
至公无我-中华成语辞海
至公无我zhì gōng wú wǒ
见“至公无私”。
赏罚者至公之道也-兵法谋略辞典
赏罚者至公之道也
赏罚的原则就是大公无私。见于《明太祖宝训·明赏罚》。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处于权力宝塔顶端的皇帝、诸侯、贵族享有各种特权,被剥削阶级则处于无权无势的最底层。奴隶社会“刑不上大夫”的规矩,在封建社会实际上仍旧保持着。属于特权阶层的人,可荫袭官爵,犯罪也可获得轻微处理,甚至逍遥法外。对于出身低贱者、疏远者,虽有功也不赏,或大功小赏。如有罪则处以重典,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枉加杀戮。当然,也有些英明的治国治军者,为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比较注意赏罚公道。如唐高祖李渊在霍邑之战得胜后,论功行赏。有些军吏认为那些新召募的兵卒不会受到与李渊的老部下同样的对待。李渊却说:“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遂不分亲疏,一律据战功授奖。
一秉至公-古今成语大词典
一秉至公yī bǐng zhì gōng
指言行皆持以至公为心,毫无私心杂念。清·钱泳《履园丛话》六:“范氏故有义庄,积逋累累,不能资族中,咸推先生为主奉,清厘整顿,一秉至公,不三十年增置良田一千八百余亩。”(逋bū:欠交,拖欠。)
至公无私-古今成语大词典
至公无私zhì gōng wú sī
公与私不两立。至公之人,没有私心杂念。旧题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七》:“统体之道,在乎至公无私,与天下均其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