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思想(孟子教育思想)是什么意思
孟子教育思想-诸子百家大辞典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行“仁政”。他从其行“仁政”的政治思想出发,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说:“善政不如善教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还把孔子的人性观推向唯心主义,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先天的本性中即存在仁、义、礼、智道德意识,即所谓的“善端”。他认为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扩充”、“存养”,即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先天的善性。孟子还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经验,认为教育具有明人伦的重要作用。他说:“夏曰庠,殷曰序,周曰校,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是通过教育明人伦,发扬光大人的善性,培养推行“仁政”的人才。因此,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在德育方面,孟子从其唯心主义性善论出发,认为德育的任务与意义在于“保存”和“扩充”人先天的善性。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孟子·告子上》)关于德育内容,孟子更为注重“仁”与“义”的品德修养。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又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从而他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和“舍生取义”的大丈夫精神。关于品德修养方法,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苟志于仁,无恶矣”的思想,强调树立居仁由义的崇高志向和意志磨炼。或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己矣。”(《孟子·尽心上》)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也。”(《孟子·告子下》)反对自暴自弃,他说:“自暴者,不可与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他说:“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孟子还继承发挥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思想,把“反求诸己”视为品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他虽然主张“反求诸己”,但并不排斥向他人学习,接受别人的劝导和影响。他以子路、大禹为例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禹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在教学方面,孟子提出了如下的主张:欲其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又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重思存疑。这是孟子教学思想的特点。他把耳目之官与心之官割裂开来。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因此,他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告子上》)。还主张专心有恒,反对“一曝十寒”“功亏一篑”的学习态度。提倡循序渐进。他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学习要一步一步地积累知识、经验,打好基础,有了厚实的底子,然后才能有大成就、大进益。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告子上》)。教亦多术。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战国时期,而且对后日教育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