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意思
墨家的教育思想-诸子百家大辞典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是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在当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其创始人为墨翟,后学中杰出者有禽滑釐等人。墨子及其高足禽滑釐虽然都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但却不囿于旧说,敢于创新,建立了与儒家完全相对立的墨家私学。墨家的教育宗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这是墨家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中“一以贯之”之道。墨家的教育目的,是期望通过教育使为君上者成为兼爱之君,百官成为为民兴利除害之官,农与工肆之人成为各善其事者。从而实现天下人皆“兼相爱,交相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社会。墨家的教育对象虽然包括“王公大人”,但主要是指“徒步之士”。他们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如《鲁问》篇中有一段记载:鲁国南边的乡野有个叫吴虞的人,他冬天做陶工,夏天耕作,自比于舜。墨子闻名而特地采访了他。吴虞不客气地对墨子说:“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墨子反问他:“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结果,吴虞只好回答:“教人耕者其功多。”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因此他们主张要给劳动者以教育。墨子说:“凡天下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节用中》)所以,墨家私学招收的学生多数是来自于社会中、下层,大部分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者。这是墨家私学与儒家私学的不同点之一。墨家私学的培养目标是“贤士”或“兼士”。所谓“贤士”或“兼士”,即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者(《墨子·非命下》)。墨子把道德教育放在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墨家所讲的道德,虽然也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方面的伦理道德,但更为强调的是做一个“贤士”或“兼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其具体内容:①要“知义”。所谓“知义”,即是要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具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崇高理想。他们认为衡量一个人的藏否,主要看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所谓“不仕无义”。②要“言必信,行必果”(《墨子·兼爱下》)。“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提倡“君子以身戴行”(《墨子·修身》)。要言行一致。③要具有刻苦耐劳,以自苦为快的精神;要具有舍己为人,乃至损己而利人的精神;要具有为天下兴利除害,置个人生死于度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即“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孟子·尽心上》)。所以“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施踵”(《淮南子·泰族训》)。④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墨子说:“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修身》)意即没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就不可能用理智去克服感情,只有用理智克制感情,才能成为一个知义、行义而道德高尚的人。墨家十分重视智育。不仅重视智育,而且扩大了智育的内容,把自然科学知识引入教学。这是墨家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又一不同之点。《墨子》一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教著作,是墨子及其后学者的一部教育与教学的言行录,或者说是墨家的一部基本教科书。仅就《墨子》一书看,墨家在教学内容上确实涉及了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有关于逻辑学、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机械制造等方面较系统的科学知识。墨家把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做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与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这是很可贵的。墨家把教学论建立在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强力而为”、“察类明故”及重视实验等教学原则与方法。他们认为人的知识来源有三条途径:即“闻知”、“说知”、“亲知”。所谓“闻知”,是指由他人传授而获得的知识;所谓“说知”,是指经过推理而获得的知识;所谓“亲知”,是指根据个人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而获得的知识。从而提出了他们的三表法。三表法既是他们的教学方法论,也是他们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一表是,认识与研究万事万物或教学,必须“有本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墨子·非命上》)。就是说,判断事物或论说必须论证有据。而古代圣王和历史文献记载的间接经验却是有力的证据。第二表是,认识与研究万事万物或教学,必须“有原之者”,“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墨子·非命上》)。就是说,判断事物或讲说仅凭古人的间接经验还不够,还必须考察广大群众耳目所能接触的直接经验。第三表是,认识与研究万事万物或教学,必须“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就是说,只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来判断事物或讲说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它同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看它是否有实际效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墨家的三表法虽然有它的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不严密、不科学的地方,但却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对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价值的。墨家十分重视逻辑思辨,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墨家在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他们明确地提出了“察类”和“明故”这样两个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的重要概念。所谓“察类”,主要是区别同类和异类。只有“察类”(知类),才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区别。但“察类”(知类)是为了进一步“明故”。所谓“明故”,即是追求原因,掌握“物之所以然”之理。只有“明其故”,才能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他们主张当学生不满足于知其然,而要求知其所以然时,教者就必须做“明故”的工作。墨子说:“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墨子·非攻中》)所以,墨子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讲述各种事物变化的原理,善于运用抽象、概括,即归纳、总结的方法,讲述某些科学知识,揭示某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墨家教学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他们依据其认识论建立的教学论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品德的修养,才能的增长,完全有赖于自强学习和实践。所谓“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极力主张“强力而行”,“强力而为”。他们提倡“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耕柱》)。所谓“君子力事日强”,“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墨子·修身》)。主张独立思考,“述而且作”。所谓“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墨子·耕柱》)。儒墨两家虽然都主张力行、强为,但墨家所谓的行与为,同儒家所谓的行与为,其内含有很大变化。儒家所谓的行与为,主要是指政治伦理道德行为,而墨家所谓的行与为,却包括了参加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墨家教学论的另一个突出特色,就是他们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其中包括实际观察与实际操作。墨子曾有效地运用了实验教学法。他在光学研究与教学上,就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多次实验,从而使学生掌握光的照射、物体的阴影、倒影以及球面镜的有关知识。关于影的大小原理,亦是墨子带领学生通过“立竿测影法”的实验,并经过反复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总之,墨家代表了新兴自由手工业者、农民和小私有者的利益与要求。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中,洋溢着“济人利事”的精神,含有要求平等、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对中国古代科技与科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墨家的教育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直到近代才引起一些学者们的注意和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