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是什么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华词典宝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释义】:
天时:指有利于进攻的天气、时令。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指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人心的背向。
【成语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诸子百家大辞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关于用兵为政的著名见解。《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按,天时,当指阴阳寒暑宜于攻战与否。地利,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致。孟子论兵革,强调人的因素,以民心向背为决定胜负之关键,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自有其合理因素及进步意义。尤值得称道者,孟子由“天时”、“地利”、“人和”之关系而引申递进,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堪为对人类战争史、思想史之一大贡献。参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条。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诸子百家大辞典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们对文德与武力关系的认识。语见《险固》篇。在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坚持《孟子》“固国不以山川之险”的观点,提出要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即使无山川之险,金城之固,也可以达到“中国无狗吠之警,而边境无鹿骇狼顾之忧”的境地。他们认识到良好的政治和稳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无疑是正确的。但过于僵化地理解“在德不在固”的主张,完全取消武备,则十分迂腐。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针锋相对地提出“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竖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坚持“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这一看法则更为合理。
地利不如人和-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地利不如人和dìlìbùrúrénhé
【释义】:
主谓 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汉·桓宽《盐铁论·险固》卷4:“文学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用于条件方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华成语辞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dì lì bù rú rén hé
天时:指节气、气候、时日干支等情况,古人打仗前都要占卜,观察吉凶,得天时才行动;地利:所处的地理形势;人和:得人心。指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对战争条件的一种认识,一种战略思想。语源于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意为作战时有好的气候条件,不如占据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军队内人心和、团结一致。指军队内部的团结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好的作战气候条件,不如战略上的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不如军队内部团结一致。意谓军队内部团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占据地理优势不如内部的团结,使用武力不如施以文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