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四戰)是什么意思
四战-古書典故辭典
四战
四面都受敌攻战。《后汉书·吕布传》:“宫因说邈曰:‘……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宫:陈宫。邈(miǎo秒):指陈留大守张邈。顾眄:目光斜视。这里的“四战之地”,是说陈留处于平原地带,无险可守。
四战之地-汉语成语大词典
四战之地sì zhàn zhī dì
指兵家屡争的四面通达之地。指战略地位重要。《史记·赵世家》“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张守节正义:“倍战,力攻也。韩国四战之地,军士惯习,倍于余国。”《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李贤注:“陈留地平,四面受敌,故谓之四战之地也。” 又有【四战之国】。《史记·乐毅列传》:“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司马贞索隐:“言赵数拒四方之敌,故云‘四战之国’。”张守节正义:“东邻燕、齐,西边秦、楼烦,南界韩、魏,北迫匈奴。”
四战之地-实用分类典故辞典
四战之地
【源出】:
《史记·乐毅传》
【解释】:
指兵家屡争的四面通达之地。也作“四战之国”。原文:“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用法】:
形容某地战略地位重要。
【例句】: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中华成语大辞典
四战之地sì zhàn zhī dì
指处于强敌中间,兵家必争,随时可能同四面的敌人作战的国家或地区。汉·司马迁《史记·乐毅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也指四方平坦,无险可守,易受战争冲击的地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四战之地-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四战之地sìzhànzhīdì
【释义】:
见“四战之国”。《后汉书·荀彧传》:“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四战之国-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四战之国sìzhànzhīguó
【释义】: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四战之国’。”△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中华成语辞海
四战之地sì zhàn zhī dì
指可四面拒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豪。”也作“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中华成语辞海
四战之国sì zhàn zhī guó
见“四战之地”。四面受敌的地方。《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哉!”
四战之地-成语辞海
四战之地sì zhàn zhī dì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即四面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易受攻击之地。也指四面受敌或四方必争之地。也作“四战之国”。
四战之地-古今成语大词典
四战之地sì zhàn zhī dì
四面受敌攻击之地。《后汉书·吕布传》:“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反而受制,不以鄙乎。”
四战之国-古今成语大词典
四战之国sì zhàn zhī guó
指四面受敌的国家。《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拒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
四战之地-中国军事知识辞典
四战之地
语源于《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又见于《后汉书·荀彧传》:“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意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四面受到攻击的地方。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四面受敌的国家要重视坚守作战,背靠着海的国家要重视进攻作战。四战之国:四面受敌的国家。负:背靠着。贵:重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