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鹬蚌相爭)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古書典故辭典
鹬蚌相争
鹬(yù育):水鸟名。《战国策·燕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喙(huì会):鸟兽的嘴。后遂以此喻两者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参见“渔翁得利”条。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华成语大词典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鹬:涉禽类鸟,嘴细长而直,腿长而细,涉行浅水沼泽地。蚌:河蚌,软体动物,生活在淡水中,用腮呼吸,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外壳。相:互相。争:争持。渔人:打鱼的人。得:获得。利:好处、利益。水鸟与河蚌争持不下,打鱼的人将其同时猎获而得到好处。比喻两方争持不下,第三者趁机从中得利。《战国策·燕策二》载: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到赵国去劝阻出兵。他给赵惠王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我来贵国路经易水的时候,一只蚌正张开两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用它那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长嘴夹住了。水鸟说:“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再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也活不成了。”双方争持不下,谁也不肯相让,这时一个捕鱼人走来,毫不费力将它们一齐捕获。这个故事就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这正叫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也作“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明史·外国·占城》:“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如必出兵苦战,胜负不可知,而鹬蚌相持,渔人得利,他日悔之,不亦晚乎。”也可省作“鹬蚌相持”、“鹬蚌相争”或“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新编成语词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一种细长嘴的水鸟。据载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到赵国为燕国做说客,劝阻赵国出兵。苏代对赵惠王说:“这次我路过易水时,见一只河蚌张开壳在晒太阳,一只鹬去啄它的肉,被蚌钳住了嘴。鹬说:‘今明不下雨,你将成为死蚌。’蚌也对鹬说:‘今明你的嘴出不去,你也会成为死鹬。’双方争持不下,结果被渔夫一起捉去了。”苏代讲完这件事,又说:“现在,赵国要打燕国,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王听后,认为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见《战国策·燕策》。后因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何必自相残杀呢。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华词典宝库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释义】:
鹬:一种长嘴的水鸟。蚌: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的壳,可以开合。渔:捕鱼。鹬和蚌互相争持,捕鱼的人从中得到好处。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例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官司岂是容易打的。自古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到收场想一想,总是被没相干的人得了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华成语大辞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一种长嘴的水鸟。鹬和蚌互相争持不下,让老渔翁把它们一齐捉了。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使第三者趁机而得利。《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曝:晒太阳。禽:同“擒”。)北朝·齐·杜弼《檄梁文》:“鹬蚌相持,我乘其弊。”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李都管本欲唆孙寡妇、裴九老两家与刘秉义讲嘴,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也作“渔人之利”。参看“坐收渔利”。
鹬蚌相争-诸子百家大辞典
鹬蚌相争
出自《战国策·燕二》。赵国将攻打燕国。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一说为苏秦兄)作为燕王的说客游说赵惠王说,我经过易水时看见鹬和蚌打作一团,难解难分。渔夫趁机把他们一块捉走了。“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苏代以鹬、蚌喻燕、赵两国,以渔父喻强秦,提醒赵王不要忘记秦才是燕、赵的共同敌人。从而促使赵王中止了对燕的军事行动。这则寓言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合纵与连横的斗争以及合纵联盟内部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在解决矛盾时应区分主次。这是这则寓言所蕴含的哲理。“鹬蚌相争”作为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学生必备工具书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词】 鹬:一种长嘴的水鸟。
【解义】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也作“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中记载,蚌在张开壳晒太阳的时候,鹬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双方争执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
【例句】 当我和丽丽为了那个玩具猫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阿文偷偷溜进来把它拿走了,这真是~。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简明成语词典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鹬:一种长嘴水鸟。鹬和蚌互相争斗,打鱼的人得了利益。比喻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到好处。[也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鹬蚌相争yùbàng-xiāngzhēng
【释义】:
见“鹬蚌相悖,渔人得利”。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
【释义】:
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张健行《她需要从这里开始》:“他们希望这三个人争风吃醋地闹起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作“蚌鹬争衡”。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yùbàng-xiāngzhēng,zuòshōuyúwēngzhīlì
【释义】:
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唐史演义》:“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汉英成语词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ia quarrel which benefits only a third party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让第三者得到利益,两败俱伤,例两国交战,互不相让,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第三国大做军火生意。
A war between two countries with neither side giving in,is like the story of the fight between the heron and the mussel which in the end benefited the fisherman only.In the case of two countries fighting each other it is the third country which benefits from the huge profits made from the sale of arms.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汉语成语分类词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一种长嘴的水鸟。鹬和蚌互相争持,老渔翁正好把它们一起捉了。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让第三者得利。《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中华成语辞海
鹬蚌相争yù bàng xiāng zhēng
同“鹬蚌相持”。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成语辞海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鹬:长嘴的水鸟。渔人:打鱼的人,喻第三者。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也作“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国军事名言辞典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和蚌互相争持,老渔翁正好把它们一起捉了。比喻双方争执不下,让第三者得利。鹬:一种长嘴的水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