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


拼音
yǔ yú liáng
注音
ㄩˇ ㄩˊ ㄌㄧㄤˊ
繁体
禹餘糧

禹余粮yǔ yú liáng

  1. 中药名。又名禹粮石。为一种褐铁矿矿石。性微寒,味甘涩,有涩肠、止血功能。相传夏禹治水时弃其余粮于江中,化为此石,故名。见《太平御览》卷九八八引《博物志》

  2. 麦门冬的别名。参见“禹葭”。

  3. 蒒草的别名。

分解意思

  • 拼音 yǔ 部首 禸 总笔画 9

    禹 [ yǔ ] 1. 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 如 禹域(指中国的疆域)。 2. 姓。

  • 拼音 yú 部首 人 总笔画 7

    余 [ yú ] 1. 文言代词,我。 如 “余将老”。 2. 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如 剩余。余粮。余兴。余悸。余孽。节余。余生。余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余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3. 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 如 十余人。 4. 后。 如 “劳动之余,欢歌笑语。” 5. 农历四月的别称。 6. 姓。

  • 拼音 liáng 部首 米 总笔画 13

    粮 [ liáng ] 1. 可吃的谷类、豆类等。 如 粮食。粮仓。粮荒。弹尽粮绝。 2. 作为农业税的粮食。 如 公粮。钱粮。

引证文献

  1. 中药名。又名禹粮石。为一种褐铁矿矿石。性微寒,味甘涩,有涩肠、止血功能。相传 夏禹 治水时弃其余粮于江中,化为此石,故名。见《太平御览》卷九八八引《博物志》

  2. 麦门冬的别名。参见“禹葭”。

  3. 蒒草的别名。

    引晋•张华 《博物志》卷六:“海上有草焉,名蒒,其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稔熟,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粮。”

国语辞典

禹余粮yǔ yú liáng

  1. 植物名:(1)​ 麦门冬。句下宋·邢昺·疏:「麦门冬,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2)​ 蒒草。明·李时珍。

    《尔雅·释草》:「虋冬」《本草纲目·卷二三·谷部·蒒草》:「释名:自然谷、禹余粮。」

  2. 一种中药。常呈大小圆石片或砂粒,胶附在褐铁矿上,中间有空处,含黄色黏土,匀细清洁。产在池泽山岛中的石类。相传大禹战胜,弃余粮,化而为石,故有此称。

    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〇·金石部·禹余粮》:「时珍曰:『石中有细纷如面,故曰余粮,俗呼为太一禹余粮。』」

网络解释

禹余粮

禹余粮,中药名。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