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葭


拼音
chuī jiā
注音
ㄔㄨㄟ ㄐㄧㄚ

吹葭chuī jiā

  1. 古代候气之法,以葭莩灰填律管之内端,气至则灰散。《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分解意思

  • 拼音 chuī 部首 口 总笔画 7

    吹 [ chuī ] 1. 合拢嘴唇用力出气。 如 吹打。吹灯(a.把灯火吹灭;b.喻人死亡;c.喻失败、垮台)。吹毛求疵。吹鼓手(a.办婚、丧事时吹奏鼓乐的人;b.胡乱吹捧和宣扬别人的人)。吹灰之力。 2. 说大话。 如 吹牛。吹嘘。 3. 类似吹的动作。 如 吹拂。风吹草动。 4. (事情)失败。 如 吹台。 5. 消息流传,鼓动宣传。 如 鼓吹。

  • 拼音 jiā 部首 艸 总笔画 12

    葭 [ jiā ] 1. 初生的芦苇。 如 葭芦。葭莩(❶芦苇中的薄膜;❷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如“葭葭之亲”)。 2. 古同“笳”,一种乐器。

引证文献

  1. 古代候气之法,以葭莩灰填律管之内端,气至则灰散。

    《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唐•杜甫 《小至》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明•高启 《至日夜坐客馆》诗:“旅踪犹泊梗,阳气又吹葭。”

国语辞典

吹葭chuī jiā

  1. 古代将葭莩灰放置在律管内,以占知季候。若某节气至,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便飞动起来,故称节气变换为「吹葭」。见《续汉书志·第一·律历志上》。唐·杜甫〈小至〉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也作「吹灰」。

网络解释

吹葭

解释

古代候气之法,以葭莩灰填律管之内端,气至则灰散。《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唐 杜甫 《小至》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明 高启 《至日夜坐客馆》诗:“旅踪犹泊梗,阳气又吹葭。”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