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


拼音
jiǔ wěi hú
注音
ㄐㄧㄡˇ ㄨㄟˇ ㄏㄨˊ

九尾狐jiǔ wěi hú

  1. 传说中的奇兽。喻奸诈善媚惑的人。

分解意思

  • 拼音 jiǔ 部首 乙 总笔画 2

    九 [ jiǔ ] 1.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 如 九归。 2. 泛指多次或多数。 如 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 拼音 wěi,yǐ 部首 尸 总笔画 7

    尾 [ wěi ] 1.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 如 尾巴。尾鳍。鸟尾。 2. 末端。 如 排尾。船尾。尾声。尾骨。尾灯。尾数。尾音。结尾。扫尾。虎头蛇尾。 3. 在后面跟。 如 尾随。尾追。 4. 量词,指鱼。 如 三尾鱼。 5.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尾 [ yǐ ] 1. 特指马尾(wěi )巴上的毛。 如 马尾罗。马尾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2.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 如 三尾儿(雌蟋蟀)。

  • 拼音 hú 部首 犬 总笔画 8

    狐 [ hú ] 1. 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毛赤黄色,性狡猾多疑,遇见攻击时肛门放出臭气,乘机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称“狐狸”)。 如 狐臭(腋下臭气)。狐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狐疑(多疑)。狐媚(曲意逢迎,投入所好)。狐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亦喻对故乡的思念)。 2. 姓。

引证文献

  1. 传说中的奇兽。

    《山海经·南山经》:“﹝ 青丘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郭璞 注:“即九尾狐。”
    古人认为是祥瑞的征兆。 汉•王褒 《四子讲德论》:“昔 文王 应九尾狐,而 东夷 归 周。”

  2. 喻奸诈善媚惑的人。

    引宋•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陈彭年 被 章圣(宋真宗 )深遇……时人目为九尾狐,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

国语辞典

九尾狐jiǔ wěi hú

  1. 传说中的祥兽。形如狐而九尾。见《山海经·南山经》

  2. 宋真宗时,陈彭年性奸谄,时人称为「九尾狐」。见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后比喻阴险奸佞的人。

    例如:「像秦桧这样的奸臣,称之为九尾狐亦不为过。」

  3. 书名。清无名氏著。叙妓女胡宝玉风骚善媚,别有许多魔力的秽史。

网络解释

九尾狐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九尾狐是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常用来象征祥瑞。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而后传至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传说世平则出为瑞也。《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而《宋书·符瑞志》则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但是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而早期也有吃人的凶恶形象。

翻译

  • 英语 nine-tailed fox (mythological creatur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