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


拼音
săn qǔ
注音
ㄙㄢˇ ㄑㄩˇ

散曲sǎn qǔ

  1. 曲的一种体式,没有宾白科介,便于清唱: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形式。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英a type of verse;

分解意思

  • 拼音 sàn,sǎn 部首 攴 总笔画 12

    散 [ sàn ] 1.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 如 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2. 分布,分给。 如 散布。散发(fā)。天女散花。 3. 排遣。 如 散心。散闷(mèn)。 4. 解雇。 如 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散 [ sǎn ] 1. 没有约束,松开。 如 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 2. 分开的,分离的。 如 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 3. 零碎的。 如 散碎。散装。散页。 4. 中医称药末。 如 散剂。丸散膏丹。

  • 拼音 qū,qǔ 部首 曰 总笔画 6

    曲 [ qū ] 1. 弯转,与“直”相对。 如 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2. 不公正,不合理。 如 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 3. 弯曲的地方。 如 河曲。 4. 偏僻的地方。 如 乡曲。 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 如 酒曲。曲霉。 6. 姓。 曲 [ qǔ ] 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 如 曲艺。曲话。 2. 歌的乐调。 如 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

引证文献

  1. 曲的一种体式。盛行于 元•明 两代。和诗词一样,可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有时也专指小令。

国语辞典

散曲sǎn qǔ

  1. 对剧曲而言,凡无科白而只供清唱的,称为「散曲」。盛于元代,又分小令与散套二种。

网络解释

散曲 (中国文学)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翻译

  • 英语 verse or song form from Yuan, Ming and Qing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