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筑城或筑墙的用具。干,夹板两旁支撑的木柱。
板 [ bǎn ] 1.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 如 案板。板子。木板。板上钉钉。 2.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 如 檀板。鼓板。一字一板。荒腔走板。 3. 不灵活,少变化。 如 死板。呆板。 4. 露出严肃或不高兴的表情。 如 板着脸。 5. 见“老”字“老板”。
榦 [ gàn ] 1. 古代筑墙时于夹板两边所竖的起固定作用的木柱。《説文•木部》:“榦,築牆耑木也。” 2. 主干。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木部》:“榦,‘一曰本也。”四字今補。” 3. 胁;躯体;骸骨。《集韻•翰韻》:“榦,體也。” 4. 柘木。《書•禹貢》:“杶榦栝柏。” 5. 柄。《玉篇•木部》:“榦,柄也。” 6. 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曷”、“怎么”。《詩•大雅•韓奕》:“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榦 [ hán ] 1. 指井垣、井栏或井栏上支撑辘轳的构件。《集韻•寒韻》:“𩏑,《説文》:‘井垣也。”或作榦。”又“榦,井上木。”
板榦,出于《左传·宣公十一年》,古代筑城或筑墙的用具。榦,夹板两旁支撑的木柱。《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猎 城 沂 ,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榦……事三旬而成,不衍於素。” 晋 张华 《博物志·异闻》:“ 代城 始筑,立板榦,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於泽中自立。” 唐 柳宗元 《终南山祠堂碑序》:“乃徵土工、木工、石工,备器执用,来会祠下,斩板榦,砻柱础,陶瓴甓,筑垣墉。” 清 钱谦益 《故叔父山东按察司副使春池府君行状》:“公蒐军实,缮板榦,具舟车,偫糗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