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杖

杖(杖)是什么意思

  • 兵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兵杖bīng zhàng

    【释义】:

    亦作“兵仗”。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杖及书千余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侯王晖等获兵杖数万。”清·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杖及鞍辔、行帐诸事。”

  • 器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器杖qì zhàng

    【释义】:

    兵器。武器的总称。器,器械;杖,兵器。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击刺驰射,皆尽复夷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明史·流贼传·李自成》:“官军败于罗家山,尽亡士马器杖。”亦指棍棒之类。

  • 手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手杖shǒu zhàng

    【释义】:

    行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多用竹、木、藤茎或金属制成。

  • 鸩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鸩杖jiū zhàng

    【释义】:

    杖头刻有鸠鸟的手杖,为老年人所用,取其鸠鸟不噎之说。《后汉书·礼仪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糜粥。……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丛薄中,时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

  • 九节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九节杖jiǔ jié zhàng

    【释义】:

    传说仙人用的手杖,亦泛指手杖。晋·葛洪《神仙传·王遥》:“遥有竹箧,……一夜大雨晦瞑,遥使钱以九节杖担此箧,将钱出,冒雨而行,遥及弟子衣皆不湿。”唐·杜甫《望岳》诗:“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剪灯余话·天台访隐录》:“喜君涉险来相访,问旧频扶九节杖。”清·朱彝尊《清流关》诗:“细路缘秋毫,石角竦殊状。舍我一两车,拄此九节杖。”

  • 藜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藜杖lí zhàng

    【释义】:

    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晋书·山涛传》:“魏帝赏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 杖临-实用委婉语词典

    杖临

    用于对尊贵的客人到来的敬辞。“杖”,一般指手杖,通常为长者所用,也别有风度。

  • 杖-孙子兵法词典

    杖zhàng

    【释义】:

    拐杖。《行军篇》:“杖而立者,饥也。”杜佑注:“倚仗矛戟而立者,饥之意。”

  • 杖-古文观止词典

    杖zhàng

    【词性】:名词

    一、拐杖(1)。《归去来辞》: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插了拐杖去除草、培苗。

    二、泛指棍棒(2)。《梓人传》:右执杖。——右手拿着一根木棒。《梓人传》:挥其杖曰“斧!”——挥着他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

  • 杖-古文观止词典

    杖zhàng

    【词性】:动词

    执持,拿(1)。《苏秦以连横说秦》:迫则杖戟相撞。——双方迫近就拿着戟互相撞击。

  • 杖履-古文观止词典

    杖履zhàng lǚ

    【词性】:动词

    老人出游须持杖着履,故以此指老人出游(1)。《凌虚台记》: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太守陈公出游在它下面逍遥自在地散步。

  • 灯草拐--杖不定-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灯草拐--杖不定

    【释义】:

    歇后语。灯草拐:灯草茎做的拐杖。杖:拄。灯草拐质软,拄不定。比喻做不了主,当不了家。《金瓶梅词话》四六:众人领了来见李娇儿,娇儿说:“我灯草拐--杖不定,你还请问你爹去。”问雪娥,雪娥亦发不敢承揽。

    ⊙灯草拐

    《醒世姻缘传》九六:侯、张道:“虽是这们说,财帛又没在你手里,他不肯,你也就‘灯草拐’了。”

  • 丢了拐杖--受狗的气-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丢了拐杖--受狗的气

    【释义】:

    歇后语。叫化子凭拐杖打狗,丢了拐杖,狗就要扑了上来。骂人话,意即受你这狗的气。《梼杌闲评》一二:印月道:“有辣面三碗。你去对奶奶说声,好请他来相会。”七官道:“打得我好,我代你说哩!”印月道:“你看丢了拐杖就受狗的气。你不去我自家去。”

  • 杆面杖儿吹火--节节不通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杆面杖儿吹火--节节不通风

    【释义】:

    歇后语。杆面杖:也作擀面杖,一般为实心木棒,中间无孔,无法通风吹火。比喻完全行不通。也比喻对某事完全是外行,一点也不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七一:昨夜之时,一变,变做个火鸦。火鸦之计不行,又一变,变做个火鼠。火鼠之计不行,又一变,变做个火蛇。火蛇之计不行,又一变,变做个火龟。火龟之计又不行,这再叫做不变。这再是变得不如意,不知怎么,就是个杆面杖儿吹火--节节不通风。

    ⊙赶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赶面杖:擀面杖。《冷眼观》一六:那举子看了半晌,犹如乡下人拿着赶面杖吹火,连一窍都不通,只得又去请问主人是何解说?

  • 卖杖摇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卖杖摇铃

    【释义】:

    指没有多少医术的江湖医生,专靠骗人过活。《金瓶梅词话》六一:老拙适才不敢说,此人东门外有名的赵捣鬼,专一在街上卖杖摇铃,哄过往之人,他那里晓的甚脉息病源。

  • 明火执杖-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明火执杖

    【释义】:

    杖:武器。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形容公开抢劫。也形容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干坏事。《续金瓶梅》二:若要恶取,如今趁着大乱,没有王法,传将咱的十弟兄来,明火执杖,打开门把吴月娘、玳安杀了,把小玉卖了,财物众人平分,你我多得一半。《红楼梦》一一一:营官着急道:“并非明火执杖,怎算是盗。”

    ☉明火执仗

    《野叟曝言》四二:这样近京之地,公然就有绿林,占据山城水泊,四出剽掠。德州河下凶徒,明火执仗,劫夺宫女。天津卫大盗劫牢,杀死景王府长史家属,至今无获。

  • 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刺

    【释义】:

    木杓当火杖虽短,但比用手拨剌还强。比喻人虽然没有材料,没有本事,但多少总还有点用处,总是个帮手,比没有要强一些。《金瓶梅词话》四五:俺姑娘房里那孩子,休要领出去罢。俺姑娘昨日晚夕,又打了他几下。说起来还小哩,恁怎么不知道。吃我说了他几句,从今改了,他也再不敢了。不争打发他出去。大节间,俺姑娘房中没个人使,你心里不急么?自古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刺。爹,好歹看我分上,留下这丫头罢。

  • 双头火杖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双头火杖儿

    【释义】:

    火杖儿:拨火棍。两头都烧热或着火的拨火棍。比喻急需办的事很多,无从下手。《金瓶梅词话》六五:双头火杖儿都挤在一处,怎乱得过来?

  • 瞎子失了盲杖——一步一步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瞎子失了盲杖——一步一步摸

    【释义】:

    歇后语。意谓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探摸着走。《负曝闲谈》三〇:江澄波无奈,如瞎子失了盲杖一般,一步一步摸进去。

  •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释义】:

    用小棍打则承受,以大棍打就避开。指儿子受父亲责打时,责轻则受,责重则避走。《隋炀帝艳史》三:臣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殿下虽欲自轻,如宗庙社稷何?《醒世姻缘传》九七:仁兄,你忒也老实。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也躲闪躲闪儿,就叫人坐窝子棱这们一顿。

  • 有情皮肉,无情杖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情皮肉,无情杖子

    【释义】:

    意谓皮肉是有知觉的,刑杖是无情的。比喻人虽然怕痛怕挨打,国法却不讲情面。《水浒全传》六二:丈夫,虚事难入公门,实事难以抵对。你若做出事来,送了我的性命。不奈有情皮肉,无情杖子,你便招了,也只吃得有数的官司。

  • 禅杖-佛源语词词典

    禅杖

    初为督促僧人坐禅之用具。截竹作杖,以物包其一端,坐禅有昏睡者则用软头击之。后泛指僧人所用之杖,包括作兵器用的月牙铲、方便铲之类。《十律诵》卷四十:“有比丘坐睡,余比丘以禅杖筑,便言不睡。《水浒传》第三回:“直教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 擀面杖-佛源语词词典

    擀面杖

    用来压碾面团使之薄而平的圆棒,用来制作面食的工具。佛家比喻平常之物。《五灯会元·卷十·报慈文遂导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方丈板门扇。’问:‘如何呈无相道场?’师曰:‘四郎五郎庙。’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擀面杖。’”现代汉语承用。郭澄清《大刀记》开篇十六:“永生见大叔搬过面板,又拿擀面杖,忙说:‘大叔,别麻烦啦,这糟扰得你就够呛啦!’”

  • 锡杖-佛源语词词典

    锡杖

    僧人所持之禅杖,木棍两端上安铁卷,下安铁环,振杖在声,为梵语khakkhara之意译,又名声仗、鸣杖。《寄归传》卷四:“言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则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杖任情称。……头上惟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扁,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铃任情……为乞食时防其牛犬。”另,举行法会时,先要礼唱梵呗,次要散花,再要唱梵音,四要振锡作声,为法会四法要之一。

  • 锡杖解虎-佛源语词词典

    锡杖解虎

    又作“解虎锡”。中国佛教高僧的故事。《续高僧传·僧稠传》:“(僧稠)后诣怀州西屋山,修习前法,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又《续高僧传·昙询传》:“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用身体挡在中间),语云:‘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后佛门中流传“锡杖解虎”的故事,并称二高僧之锡杖为“解虎锡”。

  • 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杖zhàng

    ①拐杖,手杖。《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自叹息。”用作动词,拄杖,扶杖。《礼记·王制》:“五十~于家,六十~于乡,七十~于国,八十~于朝。”②棍棒或棍状物。《吕氏春秋·贵卒》:“衣铁甲操铁~以战。”《世说新语·规箴》:“急捉衣裾,将与~。”③杖刑,杖责,用木棍打。《世说新语·政事》:“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其背。”也指刑具。《魏书·刑罚志》:“检~之大小,鞭之长短。”④执,拿着。《汉书·苏武传》:“~汉节牧牛,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世说新语·任诞》:“谢安始出西戏,失牛车,便~策步归。”(策:鞭子。)⑤依靠。《新语·辅政》:“~圣者帝,~贤者王。”

    【杖藜】拄杖。藜,野生植物,茎可为杖。马中锡《中山狼传》:“遥望老者~而来。”也指藜杖,拐杖。秦观《宁浦书事》之五:“身与~为二,对月和景成三。”(景:同“影”。)

    【杖义】主持正义。《新语·辅政》:“杖仁者霸,~者强。”

  • 剔牙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剔牙杖tī yà zhàng

    【释义】:

    剔除牙垢的细棍。茅盾《官舱里》:“挂着一付白银的剔牙杖和小小一对碧玉连环。”

  • 仙人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仙人杖xiān rén zhàng

    【释义】:

    仙人掌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像拐杖。五六月间,开黄色花朵于杖的顶端。供观赏。

  • 手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手杖shǒu zhàng

    【释义】:

    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艾芜《暮夜行》:“手里拿着一根带叶的树枝,作为手杖一样,时时拄在地上。”

  • 担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担杖dàn zhàng

    【释义】:

    扁担。峻青《老水牛爷爷》:“(他)笑眯眯地拿起担杖,一口气给挑满了缸。”

  • 拐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拐杖guǎi zhàng

    【释义】:

    持以行路的拄杖。曹禺《北京人》:“曾皓拄着拐杖巍巍然地走进来。”

  • 拄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拄杖zhǔ zhàng

    【释义】:

    手杖,拐杖。鲁迅《理水》:“‘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也指支撑着拐杖。如:拄杖穿云登山道。

  • 拿刀动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拿刀动杖ná dāo dòng zhàng

    【释义】:

    使用刀杖;动武。梁斌《播火记》:“大伯!你这么大年纪了,拿刀动杖干什么,有什么话不好说呢?”

  • 擀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擀杖gǎn zhàng

    【释义】:

    即擀面棒。孙犁《村歌上篇》:“外间屋一只木板床,上面放一垒大花碗,一块大案板,一条大擀杖。”

  • 擀面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擀面杖gǎn miàn zhàng

    【释义】:

    见“擀面棒”。

  • 藜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藜杖lí zhàng

    【释义】: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陈毅《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一灯藜杖送人归。”

  • 弃杖草-现代汉语大词典

    弃杖草qì zhàng cǎo

    【释义】:

    中药淫羊藿的别名。认为老人服用此药,可以丢掉拐杖,故名。

  • 哀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哀杖āi zhàng

    【释义】:

    旧时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姚雪垠《长夜》:“土财主都是宁舍人不舍钱,宁挨杠子不换针,不拄哀杖不知道掉泪。”

  • 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杖zhàng

    【释义】:

    ①拐杖;手杖。如:扶杖而行。②泛指棍棒。如:拿刀动杖。③杖刑。也指施杖刑所用的刑具。

  • 杖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杖子zhàng zi

    【释义】:

    障子。多用于地名。如:大杖子,在河北;宋杖子,在辽宁。

  • 杖刑-现代汉语大词典

    杖刑zhàng xíng

    【释义】:

    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捶击犯人的背、臀或腿部。始自东汉,相沿至清末。

  • 杖杀-现代汉语大词典

    杖杀zhàng shā

    【释义】:

    用杖打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为李白与杜甫所推崇过的李邕,便是被杖杀者之一。”

  • 杖责-现代汉语大词典

    杖责zhàng zé

    【释义】:

    以杖刑责罚。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隋文帝自己就在朝廷上律外杀官员,并且允许长官对属官,以律轻情重为理由,杖责官员。”

  • 柱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柱杖zhǔ zhàng

    【释义】:

    ①手杖。鲁迅《采薇》:“他们就满心高兴,用柱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地挨上去。”②拄着手杖。如:柱杖而行。

  • 明火执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明火执杖míng huǒ zhí zhàng

    【释义】:

    同“明火执仗”。夏衍《秋瑾传》:“不巧平阳、瑞安又闹了教案,昨天南乡的愚民听信了谣言,明火执杖的去攻打教堂,结果反被教民枪毙了五个。”

  • 明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明杖míng zhàng

    【释义】:

    盲人用以探路的手杖。胡可等《地雷大搬家》:“我弄了这么根小棍儿,跟瞎子那明杖一样。”

  • 禅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禅杖chán zhàng

    【释义】:

    僧人督促坐禅的用具。截竹作杖,以物包其一端,坐禅有昏睡者则用软头突之。

  • 锡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锡杖xī zhàng

    【释义】:

    佛教法器。僧人所持的禅杖。杖头有一铁圈,圈上装有小铁环,中段用木,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Khakkhara),取锡锡作声为义。

  • 蛇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蛇杖shé zhàng

    【释义】:

    手杖;拐杖。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前面执着蛇杖的是神的使者合尔米士,后面跟着他而来的,啊,便是那位叛逆的取火者柏洛米修士。”

  • 魔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魔杖mó zhàng

    【释义】:

    ①魔鬼的棍棒。喻指邪恶势力。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唉,可怜的老人,在那大地主的魔杖下永远地零落了,永远地没有太阳了。”②魔术师表演魔术时所用的棍子。

  • 赶面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赶面杖gǎn miàn zhàng

    【释义】:

    即擀面杖。老舍《骆驼祥子》:“两个孩子急了,一个拿起煤铲,一个抄起赶面杖,和爸爸拚了命。”

  • 面杖-现代汉语大词典

    面杖miàn zhàng

    【释义】:

    擀面杖。制作面食时用的木棍儿。

  • 不杖期-汉语大词典

    不杖期

    【1】古时丧制,一年之丧,称为期服。期服有杖期﹑不杖期之分。凡夫为妻服丧,如果自己的父母还在,就不能持杖,称为不杖期。《仪礼·丧服》:“大夫之適子爲妻。傳曰:‘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何以不杖也?父在則爲妻不杖。’”

  • 兩杖鼓-汉语大词典

    兩杖鼓

    【1】打击乐器名。又称羯鼓。《旧唐书·音乐志二》:“羯鼓﹐正如漆桶﹐兩手具擊﹐以其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

  • 串杖-汉语大词典

    串杖

    【1】见“串仗”。

  • 九節杖-汉语大词典

    九節杖

    【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晋}{葛洪}《神仙传·王遥》:“{遥}有竹篋……一夜大雨晦暝﹐{遥}使{錢}以九節杖擔此篋﹐將{錢}出﹐冒雨而行﹐{遥}及弟子衣皆不濕。”{金}{元好问}《游黄华山》诗:“手中仙人九節杖﹐每恨勝景不得窮。”{唐}{杜甫}《望岳》诗:“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2】泛指手杖。{清}{朱彝尊}《清流关》诗:“細路緣秋毫﹐石角竦殊狀。舍我一兩車﹐拄此九節杖。”《剪灯馀话·天台访隐录》:“喜君涉險來相訪﹐問舊頻扶九節杖。”

  • 入門杖子-汉语大词典

    入門杖子

    【1】{宋}朝对重犯所施的一种酷刑。{宋}{陈襄}《州县提纲·捕到人勿讯》:“大辟刼盜捕至之初﹐例於兩腿及两足底﹐輙訊杖數百﹐名曰入門杖子﹐然後付獄。”

  • 化杖-汉语大词典

    化杖

    【1】{后汉}{费长房}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长房}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长房}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长房}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长房}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长房}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见《後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用{长房}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南朝}{梁简文帝}《华阳陶先生墓志铭》:“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辛。”【2】亦作“[化仗]”。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爲鄧林。”{明}{张煌言}《春暮悵然有作》诗:“記得古人曾化仗﹐鄧林孤影亦參天。”

  • 代杖-汉语大词典

    代杖

    【1】指为获取报酬而代犯人受杖责。{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乙酉鼎革﹐籍没田産﹐遂無立錐﹐羣姬雨散﹐一身孑然﹐與傭丐爲伍﹐乃至爲人代杖。”

  • 仙人杖-汉语大词典

    仙人杖

    【1】中药名。一种枯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仙人杖》〔集解〕引{陈藏器}曰:“此是笋欲成竹時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竹﹑桂竹多生此。”【2】菜名。可入药。又名仙人杖草。{唐}{陈子昂}《观荆玉篇序》:“夏四月﹐軍幕次于{張掖河}。河洲草木無他異者﹐惟有仙人杖﹐往往叢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仙人杖草》〔集解〕引{苏颂}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種是菜類﹐一種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3】仙人掌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象拐杖。五六月间,开黄色花朵于杖的顶端。供观赏。参见“[仙人掌]”。【4】枸杞的别名。为常用中药。{晋}{葛洪}《抱朴子·仙药》:“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

  • 仰杖-汉语大词典

    仰杖

    【1】见“仰2仗”。

  • 依杖-汉语大词典

    依杖

    【1】见“依仗”。

  • 信杖-汉语大词典

    信杖

    【1】见“信仗”。

  • 倚杖-汉语大词典

    倚杖

    【1】依赖。《晋书·赵胤传》:“{南頓王}{宗}反﹐{胤}殺{宗}﹐於是{王導}﹑{庾亮}並倚杖之。”{清}{薛福成}《书益阳胡文忠公与辽阳官文恭公交欢事》:“今用事者﹐胸無成見﹐依人而行﹐况以使相而握兵符﹐又隸旗籍﹐爲朝廷所倚杖﹐每有大事﹐可借其言以得所請。”{晋}{干宝}《晋纪总论》:“倚杖虚曠﹐依阿無心者﹐皆名重海内。”【2】拄着手杖。{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唐}{杜甫}《春归》诗:“倚杖看孤石﹐傾壺就淺沙。”{南朝} {宋}{鲍照}《代东武吟》:“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鷄豚。”

  • 倒杖-汉语大词典

    倒杖

    【1】见“倒2杖策”。

  • 倒杖策-汉语大词典

    倒杖策

    【1】倒持所拄之杖及马鞭,喻心神恍惚而行动错乱。《韩非子·喻老》:“{白公勝}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鋭貫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淮南子·说山训》:“{白公勝}之倒杖策也……{兒説}之爲{宋王}解閉結也﹐此皆微眇可以觀論者。”亦省作“[倒杖]”。《列子·说符》:“{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

  • 兵杖-汉语大词典

    兵杖

    亦作“[兵仗]”【1】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盡出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義輕財﹐身死之日﹐唯有隨身兵仗及書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戰櫂都虞候{王暉}等﹐獲兵仗數萬。”{清}{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備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帳諸事。”【2】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蚩尤}〕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3】借指执兵杖的人。{唐}{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見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則常人耳。”

  • 几杖-汉语大词典

    几杖

    【1】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几杖﹐不朝。”{唐}{杜甫}《回棹》诗:“几杖將衰齒﹐茅茨寄短椽。”{明}{张煌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務之以表異於物也。其銘之几杖﹐與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與於此宏式訓焉。”

  • 夜明杖-汉语大词典

    夜明杖

    【1】传说中夜间发光的拐杖。{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夜明杖》:“隱士{郭休}有一拄杖﹐色如朱染﹐叩之則有聲﹐每出處遇夜﹐則此杖有光﹐可照十步之内。登危陟險﹐未嘗足失﹐則杖之力焉。”

  • 函杖-汉语大词典

    函杖

    【1】见“函丈”。

  • 卭杖-汉语大词典

    卭杖

    【1】笻竹制的手杖。《文选·左思<蜀都赋>》:“卭杖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刘逵}注:“卭竹杖以節爲奇。”

  • 刀杖-汉语大词典

    刀杖

    【1】见“刀仗”。

  • 刑杖-汉语大词典

    刑杖

    【1】刑具,行刑用的棍棒。《天雨花》第七回:“扯下{如琴}﹑{若段}身﹐按倒階前施刑杖﹐二爺無地可藏身。”《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新到囚犯﹐未經刑杖﹐莫教聚於一處﹐恐弄出些事來。”{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用刑》:“刑杖夾桚之具﹐皆竹木爲之。”

  • 制杖-汉语大词典

    制杖

    【1】刑杖。《隋书·刑法志》:“其制鞭制杖﹐法鞭法杖﹐自非特詔﹐皆不得用。”【2】哀杖。{汉}{应劭}《风俗通·愆礼》:“今人乃爲制杖﹐同之於父。”

  • 削杖-汉语大词典

    削杖

    【1】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仪礼·丧服》:“苴杖﹐竹也;削杖﹐桐也。”{胡培翚}正义引《白虎通》云:“父以竹﹐母以桐。”后因以“削杖”指母丧。{清}{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府丞公以知兵見推擇﹐銜命募兵{江}{淮}﹐又未幾﹐以削杖歸。”{唐}{薛用弱}《集异记·孙氏》:“卿當大凶﹐非苴杖﹐即削杖。”

  • 剔牙杖-汉语大词典

    剔牙杖

    【1】剔除牙垢的细棍。{元}{汤显祖}《牡丹亭》第四出:“硯水嗽浄口﹐去承官飯溲﹐剔牙杖敢黄虀臭。”{茅盾}《官舱里》:“挂着一付白银的剔牙杖和小小一对碧玉连环。”

  • 廷杖-汉语大词典

    廷杖

    【1】{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至有当廷被杖死者。{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廷杖》:“{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氈叠帊﹐示辱而已﹐然猶卧牀數月﹐而後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撫司獄是已。”{清}{钱谦益}《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管公行状》:“臣以爲不除言官之廷杖﹐言路終不得而開也。”

  • 延年杖-汉语大词典

    延年杖

    【1】古代帝王赐给老臣的手杖,以示优遇。《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授{楊彪}光禄大夫”{裴松之}注引《魏书》:“公故{漢}宰臣﹐乃祖已來﹐世著名節﹐年過七十﹐行不踰矩﹐可謂老成人矣﹐所宜寵異以章舊德。其賜公延年杖及馮几;謁請之日﹐便使杖入。”《北史·于谨传》:“{保定}二年﹐{謹}以年老﹐骸骨﹐優詔不許。三年﹐以{謹}爲三老﹐固辭﹐又不許。賜延年杖。”

  • 執杖-汉语大词典

    執杖

    【1】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執杖”。{元}本{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斑衣罷想﹐縱然歸去﹐又怕帶麻執杖。”湘剧《琵琶上路》:“为儿子的不能够披麻执杖。”

  • 大杖則走-汉语大词典

    大杖則走

    【1】{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谓父以大杖责子﹐或致伤﹐在父则为伤慈﹐子宜避之﹐不陷父于不义。《後汉书·崔实传》:“〔{崔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論者嫌其銅臭。’{烈}怒﹐舉杖擊之﹐{鈞}時爲虎賁中郎將﹐服武弁﹐戴鶡尾﹐狼狽而走。{烈}駡曰:‘死卒﹐父檛而走﹐孝乎?’{鈞}曰:‘{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

  • 大杖-汉语大词典

    大杖

    【1】大棍棒。《孔子家语·六本》:“{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2】古代刑具之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長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大杖﹐大頭圍一寸三分﹐小頭圍八分半。”

  • 小杖-汉语大词典

    小杖

    【1】古代刑具之一。{宋}{丁谓}《丁晋公谈录》:“上云:自有百日限﹐若百日内尋得(金楪子)﹐只小杖亦不可行也。”《通典·刑制中》:“〔{梁}律〕杖皆用生荆﹐長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小杖﹐圍寸一分﹐小頭極杪。”【2】较轻的责打。《後汉书·崔寔传》:“{鈞}曰:‘{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

  • 合歡杖-汉语大词典

    合歡杖

    【1】{五代}时{刘铢}所置酷刑。用刑时两杖同时击打,称合欢杖。《新五代史·汉臣传·刘铢》:“民有過者……每杖一人﹐必兩杖俱下﹐謂之合歡杖。”{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二:“{劉銖}立法深峻……每杖人﹐雙杖對下﹐謂之合歡杖。”

  • 器杖-汉语大词典

    器杖

    【1】见“器仗”。

  • 周杖-汉语大词典

    周杖

    【1】谓居丧一年。杖,指居丧时所用的竹杖。{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準禮:父在爲所生母﹐父爲嫡子﹐夫爲妻﹐皆杖周……未聞爲兄弟杖者。自離亂已後﹐武臣爲弟始行周杖之禮﹐是賓佐不能以禮正之﹐致其謬誤也。”

  • 哀杖-汉语大词典

    哀杖

    【1】丧礼中,孝子因哀痛不能自持,故必扶杖,其杖称“哀杖”。{姚雪垠}《长夜》八:“土财主都是宁舍人不舍钱﹐宁挨杠子不换针﹐不拄哀杖不知道掉泪。”

  • 行杖-汉语大词典

    行杖

    【1】谓用杖责打。{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催征》:“行杖鋪堂。”《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别人責治家奴﹐定然計其過犯大小﹐討個板子﹐教人行杖﹐或打一十﹐或打二十﹐分個輕重。”《北齐书·高阳王湜传》:“〔{湜}〕以滑稽便辟﹐有寵於{文宣}﹐常在左右﹐行杖以撻諸王。太后深銜之。”

  • 定光佛杖-汉语大词典

    定光佛杖

    【1】即佛面竹。{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十一:“佛面竹﹐長一二丈﹐粗及把﹐節甚疏﹐每節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以爲杖。出{龍巖}及{永定}﹑{武平}等山。俗謂定光佛杖。”

  • 寄杖-汉语大词典

    寄杖

    【1】传说为一种妖术。能将所受杖击寄于他物身上,以逃脱痛楚。{清}{周亮工}《书影》卷九:“官獲妖人及能寄杖者﹐官不能刑﹐取印印其背﹐及持印向之﹐或浴以狗豕血﹐則妖術不得行。”

  • 屨杖-汉语大词典

    屨杖

    【1】古礼年五十得扶杖,长者可入室而后脱鞋,故以“屨杖”为敬辞,用以称老人。{明}{唐顺之}《与刘南坦尚书》:“回首故山﹐可爲太息﹐不久圖返初服﹐奉侍屨杖﹐當有日也。”

  • 引杖-汉语大词典

    引杖

    【1】持杖。《韩诗外传》卷八:“{曾子}有過﹐{曾晳}引杖擊之。”{唐}{柳宗元}《夏初雨後寻愚溪》诗:“引杖試荒泉﹐解帶圍新竹。”

  • 委杖-汉语大词典

    委杖

    【1】见“委仗”。

  • 王杖-汉语大词典

    王杖

    【1】帝王赐老者之杖。{汉}{王充}《论衡·谢短》:“七十賜王杖﹐何起?”《周礼·秋官·伊耆氏》“軍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齒杖”{汉}{郑玄}注:“王之所以賜老者之杖。{鄭司農}云:‘謂年七十當以王命受杖者﹐今時亦命之爲王杖。’”

  • 玉杖-汉语大词典

    玉杖

    【1】泛指以玉为饰的美杖。{唐}{张祜}《公子行》:“輕將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約柳絲。”{南朝}{梁元帝}《相名》诗:“仙人賣玉杖﹐乘鹿去山林。”{宋}{陆游}《书怀》诗:“翠裘緑玉杖﹐白日凌青天。”{清}{钱泳}《履园丛话·陵墓·忠逊王墓》:“攜我緑玉杖﹐著我遊春屐。”【2】饰有玉鸠的拐杖,{汉}时天子始以赐老人。《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三老服都紵大袍﹐冠進賢﹐扶玉杖。”{胡三省}注:“玉杖長七尺﹐端以鳩鳥爲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爾雅翼》曰:刻玉爲鳩﹐置之杖端﹐謂之鳩杖﹐亦曰玉杖。”《後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爲飾。”{唐}{李白}《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

  • 玉鳩杖-汉语大词典

    玉鳩杖

    【1】以玉鸠为饰的手杖。据《後汉书·礼仪志》载:年七十者授玉杖。杖端以鸠为饰。鸠为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清史稿·仁宗纪》:“予告大學士{王杰}陛辭﹐賜玉鳩杖﹐御書詩章﹐馳驛回籍。”《明史·董伦传》:“{建文}初﹐召拜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與{方孝孺}同侍經筵。御書‘怡老堂’額寵之﹐又賜髹几﹑玉鳩杖。”

  • 斑杖-汉语大词典

    斑杖

    【1】虎杖的别名,茎上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虎杖》:“釋名:苦杖﹑大蟲杖﹑斑杖﹑酸杖。{時珍}曰:‘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或云一名杜牛膝者﹐非也。一種斑杖似蒻頭者﹐與此同名異物。’”【2】藕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草木》:“{揚州}人謂蒻爲斑杖﹐不知食之。”蒻﹐藕鞭。【3】斑竹所制的手杖。{宋}{道潜}《夏日龙井书事》诗之三:“斑杖芒鞵隨步遠﹐歸來幽火認茅茨。”{清}{曹寅}《送亮生南还即和留别》诗:“山步若邀斑杖健﹐{北湖}長望惜莓苔。”{唐}{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诗:“徐步攜斑杖﹐看山仰白頭。”{仇兆鳌}注:“斑杖﹐斑竹杖也。”

  • 桃枝杖-汉语大词典

    桃枝杖

    【1】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梁书·萧琛传》:“時{儉}宴於{樂遊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儉}坐﹐{儉}與語﹐大悦。”{唐}{韩翃}《送道士侄归池阳》诗:“銀角桃枝杖﹐東門贈别初。”

  • 瑶杖-汉语大词典

    瑶杖

    【1】玉杖。{南朝} {宋}{刘敬叔}《异苑》卷七:“{漢武帝}冢裏先有玉箱瑶杖各一。是西胡{康渠王}所獻。帝平素常玩之﹐故入梓宫中。”

  • 環杖-汉语大词典

    環杖

    【1】犹藜杖。隐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环曲,故名。{南朝} {齐}{张融}《答周颙书》:“斯自鹿巾之空負頭上﹐環杖之自誣掌中。”

  • 木杖-汉语大词典

    木杖

    【1】木制的拐杖。{汉}{王充}《论衡·吉验》:“〔{廣文伯}〕適生﹐有人從門呼其父名﹐父出應之﹐不見人﹐有一木杖植其門側。”

  • 木瓜杖-汉语大词典

    木瓜杖

    【1】用木瓜枝干做的拄杖。{黄庭坚}《走笔谢王朴居士拄杖》诗“投我木瓜霜雪枝”{任渊}注引{南朝}{梁}{陶弘景}曰:“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脛。”

  • 朽杖-汉语大词典

    朽杖

    【1】破旧兵器。《晋书·马隆传》:“臣當亡命戰場﹐以報所受﹐武庫令乃以{魏}時朽杖見給﹐不可復用﹐非陛下使臣滅賊意也。”

  • 朱藤杖-汉语大词典

    朱藤杖

    【1】用朱藤做的手杖。柔韧性好,为杖之佳品。{唐}{白居易}《朱藤杖紫骢吟》:“{江州}去日朱藤杖﹐{忠州}歸時紫驄馬。”

  • 朱杖-汉语大词典

    朱杖

    【1】红色的木杖。《墨子·明鬼下》:“{燕簡公}方將馳於祖塗﹐{莊子儀}荷朱杖而擊之﹐殪之車上。”《北堂书钞》卷一三三引{晋}{应贞}《朱杖铭并序》:“朱杖者﹐其初蓋{譙郡}諸德聲之有也。其木青﹐豐端而勁甚。”

  • 机杖-汉语大词典

    机杖

    【1】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几”。{三国} {魏}{嵇康}《思亲诗》:“望南山兮發哀嘆﹐感机杖兮涕汍瀾。”

  • 杖-汉语大词典

    《廣韻》直兩切,上養,證。【1】手杖;拐杖。《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汉}{崔瑗}《杖铭》:“乘危履險﹐非杖不行﹐年老力竭﹐非杖不彊。”{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清}{顾禄}《桐桥倚倬录·工作》:“杖﹐俗呼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樹老幹爲之。亦有以方竹﹑剡藤爲之者﹐光潤可喜。”{朱德}《登叠彩山赠徐老》诗:“登高不用杖﹐脱帽喜東風。”【2】指扶杖;拄杖。{唐}{韩愈}《画记》:“驢驅者四人﹐一人杖而負者﹐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3】泛指棍棒或棒状物。《孔子家语·六本》:“{舜}之事{瞽瞍}……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太祖}姊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麵杖逐{太祖}﹐擊之。”《红楼梦》第二五回:“{寶玉}一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4】指居丧时所执的丧棒。《礼记·问丧》:“或問曰:杖者以何爲也?曰: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唐}{韩愈}《刘统军碑》:“於是相許諾﹐以告其孤{縱}。{縱}哭﹐捨杖拜曰:‘{縱}不敢違。’”{清}{袁枚}《随园随笔·杖》:“無杖則不成喪。”【5】谓居丧持丧棒。《礼记·问丧》:“則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處也……此孝子之志也。”{唐}{韩愈}《河南少君李公墓志铭》:“不肖嗣{道敏}﹐杖而執事﹐不敢違次。”{清}{袁枚}《随园随笔·杖》:“夫爲妻杖﹐則子不杖矣﹐父爲長子杖﹐則孫不杖矣。”【6】兵器。《吕氏春秋·贵卒》:“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烏弋}〕以金銀飾杖。”{颜师古}注:“杖謂所持兵器也。”《宋史·刑法志二》:“今衆持兵杖劫糧廪﹐一切寬之﹐恐不足以禁姦。”【7】古刑法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捶击犯人的背﹑臀或腿部。《隋书·刑法志》:“〔{趙郡王}{叡}等〕又上新令四十卷﹐大抵採{魏}﹑{晉}故事。其制﹐刑名五:一曰死……五曰杖。”《新唐书·刑法志》:“及肉刑既廢﹐今以笞﹑杖﹑徒﹑流﹑死爲五刑。”《明史·世宗纪二》:“光禄少卿{馬從謙}坐誹謗杖死。”{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自思出而被執﹐罪不過杖。”【8】刑具。施杖刑所用的棍棒。《魏书·刑罚志》:“檢杖之小大﹐鞭之長短﹐令有定式﹐但枷之輕重﹐先無成制。”《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長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唐宣宗}〕於内中置杖﹐杖内官。今内中有杖﹐始於{宣宗}。”【9】鞭打。{唐}{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盧氏}〕天資仁恕﹐左右媵侍常蒙假與顔色﹐人人莫不自在﹐杖婢使數﹐未嘗過二三。”{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時{穆}家法最峻﹐{寧}命諸子直饌﹐稍不如意﹐則杖之。”{清}{徐士銮}《宋艳·奇异》:“有朱衣樂人誤旨﹐公性卞急﹐遽杖於馬前。”【10】握,执持。《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句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物盧之矛﹐出死士三百人﹐爲陣關下。”【11】凭恃,依靠。《左传·襄公八年》:“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汉书·李寻传》:“外臣不知朝事﹐竊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颜师古}注:“杖﹐謂倚任也。”《新唐书·突厥传下》:“{西突厥}去我遠﹐緩急不可杖﹐可與昏乎?”《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凡立大功﹐必杖大義。”

  • 杖杜宰相-汉语大词典

    杖杜宰相

    【1】《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典選部時,選人{嚴迥}判語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識‘杕’字,謂吏部侍郎{韋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宋}{陈善}《扪虱新话·彭乘批答之谬》:“伏獵侍郎﹐杖杜宰相﹐與華省名郎錯判芳洲杜若者﹐信有之矣。”

  • 杖牛-汉语大词典

    杖牛

    【1】即打春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的礼仪,以示春耕开始。{宋}{韩维}有《立春观杖牛》诗。参见“[打春]”。

  • 杖屨往還-汉语大词典

    杖屨往還

    【1】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宋}{苏轼}《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常州}居住……若遂此事﹐與公杖屨往還﹐樂此餘年。”

  • 杖架-汉语大词典

    杖架

    【1】度量刑杖长短的器具。《新唐书·宇文融传》:“以夏楚大小無制﹐始創杖架﹐以高庳度杖長短。”

  • 杖拏-汉语大词典

    杖拏

    【1】借指渔父。{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九:“{漢陰}逢荷篠﹐{緇}林見杖拏。”【2】持桨。《庄子·渔父》:“〔漁父〕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郭庆藩}集释引{司马彪}曰:“拏﹐橈也。”

  • 杖刑-汉语大词典

    杖刑

    【1】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 杖屨-汉语大词典

    杖屨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郑玄}注:“撰猶持也。”{孔颖达}疏:“撰杖屨者﹐則君子自執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復恭}致仕﹐賜杖屨。”【2】拄杖漫步。{唐}{杜甫}《祠南夕望》诗:“興來猶杖屨﹐目斷更雲沙。”{明}{许时泉}《同甲会》:“杖屨問從何處﹐蒼山赤葉林丘。”{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3】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司马光}《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請有禁﹐不親杖屨﹐殆將再期﹐豈意一朝忽爲永訣。”{唐}{杜甫}《咏怀》之二:“南爲{祝融}客﹐勉强親杖屨﹐結託老人星﹐{羅浮}展衰步。”{仇兆鳌}注:“{盧}注:{衡山}有{祝融峯}﹐{董鍊師}在焉﹐故思一親其杖屨。”

  • 杖劍-汉语大词典

    杖劍

    亦作“[杖劒]”【1】喻举兵起事。《汉书·黥布传》:“臣請與大王杖劍而歸{漢王}。”《後汉书·党锢传序》:“及{漢祖}杖劒﹐武夫興。”【2】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资治通鉴·後唐庄宗同光三年》:“{承涓}杖劍入宫﹐取{蜀主}寵姬數人以歸。”{北周}{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公濯衣沐髮﹐杖劒轅門﹐撤洗足而相迎﹐下賓階而顧問。”

  • 杖制-汉语大词典

    杖制

    【1】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長六尺……大杖,大頭圍一寸三分,小頭圍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周}{顯德}五年制,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杖制》:“舊制杖皆削節目﹐常行杖大頭二分七釐﹐小頭一分七釐﹐笞杖大頭二分﹐小頭一分半﹐皆長三尺五寸。”

  • 杖化龍-汉语大词典

    杖化龍

    【1】《後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载,{费长房}向一卖药老翁学道,一日{长房}辞归,“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長房}乘杖,須臾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顧視則龍也。”后遂以“杖化龍 ”用为道家神异之典。{宋}{陆游}《道室杂咏》:“舄化雙鳧杖化龍﹐雲山回首不知重。”

  • 杖節-汉语大词典

    杖節

    【1】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節,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爲大將軍,受鉞{高廟},領天下兵,左杖節,右把鉞,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唐}{武元衡}《秋日对酒》诗:“我乏濟時畧﹐杖節撫藩維。”《晋书·王敦传》:“頃者令{導}内綜機密﹐出録尚書﹐杖節京都﹐并統六軍。”{章炳麟}《艾如张》诗:“借問杖節誰?云是{劉荆州}。”

  • 杖絰-汉语大词典

    杖絰

    【1】孝杖与丧服。《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尊極所臨﹐禮有變革﹐權去杖絰﹐移立户外﹐足表情敬﹐無煩止哭。”【2】指孝服。{宋}{洪迈}《夷坚甲志·马仙姑》:“{果州}{馬仙姑}者﹐以女子得道……{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衣衰麻杖絰﹐哭於市曰:‘今日天帝死﹐吾爲行服。’”

  • 杖咸-汉语大词典

    杖咸

    【1】盛杖的匣子。《周礼·秋官·伊耆氏》:“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咸。”{郑玄}注:“咸讀爲函。老臣雖杖於朝﹐事鬼神尚敬﹐去之。有司以此函藏之﹐既事乃受之。”

  • 杖遣-汉语大词典

    杖遣

    【1】谓施以杖刑后发配。{清}{严有禧}《漱华随笔·诋毁程朱》:“{成祖}大怒﹐遣行人押還﹐令有司聲罪杖遣。”

  • 杖頭錢-汉语大词典

    杖頭錢

    【1】《晋书·阮脩传》:“常步行,以百錢挂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后因以“杖頭錢”称买酒钱。{宋}{陆游}《闲游》诗之二:“好事湖邊賣酒家﹐杖頭錢盡慣曾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酒友》:“雖然﹐君貧士﹐杖頭錢大不易。當爲君少謀酒貲。”{唐}{王绩}《戏题卜铺壁》诗:“且逐{劉伶}去﹐宵隨{畢卓}眠。不應長賣卜﹐須得杖頭錢。”

  • 杖頭-汉语大词典

    杖頭

    【1】泛指少量的钱。{清}{捧花生}《画舫馀谈》卷一:“無業游民﹐畧熟《西遊記》﹐即挾漁鼓﹐詣諸姬家﹐探其睡罷浴後﹐演説一二回﹐藉消清倦。所給不過杖頭﹐已足爲伊餬口。”【2】“杖頭錢”的省称。指买酒钱。{明}{许自昌}《水浒记·谋成》:“不要説刼將來可以肥家﹐就是供我們酒貲﹐亦是好的。我每苦杖頭告乏﹐取供潦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丐仙》:“{高}曰:‘……且君杖頭空虚﹐亦不敢煩作東道主。’{陳}固邀之曰:‘盃酒耳﹐亦無所費。’”{五代}{李瀚}《蒙求》诗:“{阮宣}杖頭﹐{畢卓}甕下。”【3】手杖的顶端。{宋}{陆游}《对酒戏作》诗:“杖頭高掛百青銅﹐小立旗亭滿袖風。”

  • 杖頭傀儡-汉语大词典

    杖頭傀儡

    【1】即杖头木偶。参见“[杖頭木偶]”。

  • 杖督-汉语大词典

    杖督

    【1】谓受杖刑处罚。《隋书·刑法志》:“凡在官身犯﹐罰金。鞭杖杖督之罪﹐悉入贖停罰。”《南史·萧琛传》:“奉敕之後﹐已行倉部郎{江重欣}杖督五十﹐皆無不人懷慚懼。”

  • 杖扑-汉语大词典

    杖扑

    【1】杖打,拷打。《新唐书·王遂传》:“{遂}資性褊刻﹐杖扑皆踰制。”

  • 杖鄉-汉语大词典

    杖鄉

    【1】代指六旬老人。{唐玄宗}《千秋节宴》诗:“月銜花綬鏡﹐露綴綵絲囊。處處祠四祖﹐年年宴杖鄉。”【2】《礼记·王制》:“六十杖於鄉。”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梁}{沈约}《让仆射表》:“養老杖鄉,抑推前典。”後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陳長生}〕《聞家大人旋里》云:‘去郡定多遮道吏﹐還山已是杖鄉人。’”{南朝} {梁}{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勞君尚齒意﹐矜此杖鄉辰。”{南朝} {梁}{沈约}《让仆射表》:“養老杖鄉﹐抑推前典。”後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 杖限-汉语大词典

    杖限

    【1】谓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魏书·刑罚志》:“理官鞫囚﹐杖限五十﹐而有司欲免之則以細捶﹐欲陷之則先大杖。”【2】即杖限文书。《水浒传》第二三回:“行到廟前﹐見這廟門上貼着一張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讀時﹐上面寫道:‘{陽穀縣}示:爲這{景陽岡}上新有一隻大蟲﹐近來傷害人命。見今杖限各鄉里正並獵户人等﹐打捕未獲。’”京剧《猎虎记》第二场:“{解宝}本当前来与表姐拜寿﹐怎奈府衙里面猎户的杖限又下来了。”

  • 杖竹-汉语大词典

    杖竹

    【1】拄着竹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汳水》:“其後有人著大冠絳單衣﹐杖竹立冢前﹐呼採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子喬}也﹐勿得取吾墳上樹也。’”

  • 杖履-汉语大词典

    杖履

    【1】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苏轼}《夜坐与迈联句》:“樂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清}{姚鼐}《复曹云路书》:“賢從子謂杖履秋冬或來郡﹐然則不盡之意可面陳。”{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鴻﹐經年尺鯉﹐北顧旌旗﹐南詢杖履。”【2】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廁 列生徒;豈望便上仙舟﹐遽塵蓮府。”{清}{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從?”【3】谓拄杖漫步。{清}{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雲巔﹐行歌弔龍宅。”{唐}{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蘿。”

  • 杖責-汉语大词典

    杖責

    【1】谓以杖刑责罚。{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我與爾非怨讐﹐何苦日行杖責。”{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隋文帝}自己就在朝廷上律外杀官员﹐并且允许长官对属官﹐以律轻情重为理由﹐杖责属官。”《宋史·理宗纪二》:“州縣官有罪﹐諸帥司毋輒加杖責。”

  • 杖斷-汉语大词典

    杖斷

    【1】谓判以杖刑。《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領回家﹐鄰佑杖斷﹐有失救應。”{明}{陶宗仪}《辍耕录·宪佥案判》:“公怒其詬辱師表﹐有傷風化……判云:‘既能爲不能爲之事﹐正當受不當受之刑。’卒杖斷之。”{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去了他那枷﹐杖斷八十者。”

  • 杖氣-汉语大词典

    杖氣

    【1】谓讲义气。《南史·鲁悉达传》:“{悉達}雖杖氣任俠﹐不以富貴驕人。”

  • 杖國-汉语大词典

    杖國

    【1】《礼记·王制》:“七十杖於國。”谓七十岁可拄杖行于都邑﹑国都。後作七十岁的代称。{唐}{上官仪}《代刘幽州请致仕表》:“鍾漏已殫﹐齒歷云暮﹐杖國之年斯及﹐夜行之懼載深。”

  • 杖任-汉语大词典

    杖任

    【1】依靠,信任。《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元年》:“{歡}使將兵十萬﹐專治{河}南﹐杖任若己之半體。”《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答﹐恐民帥小醜﹐不足杖任。”杖﹐一本作“仗”。

  • 杖策-汉语大词典

    杖策

    亦作“[杖筴]”【1】拄杖。《庄子·让王》:“〔{大王亶父}〕因杖筴而去﹐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岐山}之下。”{成玄英}疏:“因拄杖而去。”{明}{夏完淳}《秋怀》诗之二:“駕舟凌洪波﹐杖策窮崇山。”{唐}{杜甫}《别常徵君》诗:“兒扶猶杖策﹐卧病一秋强。”{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生於讀書之暇﹐杖策出游﹐信足所至。”【2】执马鞭。谓策马而行。{唐}{魏徵}《述怀》诗:“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後汉书·邓禹传》:“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進及於{鄴}。”{清}{吴伟业}《又咏古》之四:“弱冠拜司徒﹐杖策功名收。”{明}{李梦阳}《徐子将適湖湘》诗:“英雄杖策集軍門﹐{金華}數子真絶倫。”【3】谓追随;顺从。《魏书·张衮传》:“昔{樂毅}杖策於{燕昭}﹐{公達}委身於{魏武}﹐蓋命世難可期﹐千載不易遇。”{清}{陈梦雷}《绝交书》:“逆賊分曹授官……顧乃翻然勃然﹐忘廉恥之防﹐循貪冒之見﹐輕身杖策﹐其心殆不可問。”

  • 杖革-汉语大词典

    杖革

    【1】处以杖刑并革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书<芦城平话>後》:“{傅櫆}參内閣中書{汪文言}﹐即{休寧縣}犯贓遣戍之庫吏{汪守泰}。六月﹐審確﹐杖革爲民。”

  • 杖斧-汉语大词典

    杖斧

    【1】谓持斧以为威权。《汉书·武帝纪》:“{泰山}﹑{琅琊}羣盗{徐}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勝之}等衣繡衣﹐杖斧﹐分部逐捕。”{颜师古}注:“杖斧﹐持斧也。謂建持之以爲威也。”

  • 杖筴-汉语大词典

    杖筴

    【1】见“杖策”。

  • 杖斃-汉语大词典

    杖斃

    【1】以杖刑毙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械淫僧解京治罪﹐刑部請杖斃。”

  • 杖錢-汉语大词典

    杖錢

    【1】“杖頭錢”的省称。{明}{顾梦游}《社集天界循公房》诗:“杖錢曾不繫﹐隨意香厨。”【2】旧时犯人打点行杖公人俾得从轻杖打所用的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當下各各受責﹐祇爲心裏不打點得﹐未曾用得杖錢﹐一個個打得皮開肉綻。”{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我與爾非怨讐﹐何苦日行杖責?況一杖責﹐私與皁役杖錢﹐若僱人代比﹐又當與僱錢。”

  • 杖聖-汉语大词典

    杖聖

    【1】依靠圣人。{汉}{陆贾}《新语·辅政》:“杖聖者帝﹐杖賢者王。”

  • 杖鼓-汉语大词典

    杖鼓

    【1】鼓名,打击乐器。{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新唐书·礼乐志十二》:“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元史·礼乐志五》:“杖鼓﹐制以木爲匡﹐細腰﹐上施五綵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 杖馬箠-汉语大词典

    杖馬箠

    【1】执马鞭。《汉书·娄敬传》:“杖馬箠去居{岐}﹐國人争歸之。”{颜师古}注:“箠﹐馬策也。杖謂柱之也。云杖馬箠者﹐以示無所攜持也。”

  • 杖鉢-汉语大词典

    杖鉢

    【1】锡杖与食钵。均为僧人云游必备之具,因以代指僧人行踪。{唐}{李峤}《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荆}南旋杖鉢﹐{渭}北限津梁。何日紆真果﹐還來入帝鄉。”

  • 杖流-汉语大词典

    杖流

    【1】旧时刑罚的一种。先施杖刑,然后流放。{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典狱》:“{康王氏}以受賄私和﹐{石文平}以威偪人致死﹐皆問杖流。”

  • 杖机-汉语大词典

    杖机

    【1】见“杖几”。

  • 杖鼓曲-汉语大词典

    杖鼓曲

    【1】古乐曲名。用杖鼓伴奏的乐曲。{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唐詩‘媚賴{吴}娘唱是鹽﹐更奏新聲利骨鹽’﹐謂之鹽者吟行曲引之類﹐《樂府解題》謂之杖鼓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曲悉皆散亡﹐頃年王師南征﹐得《黄帝炎》一曲於{交趾}﹐乃杖鼓曲也。”原注:“炎﹐或作‘鹽’。”

  • 杖記-汉语大词典

    杖記

    【1】古代武官在所持梃上记载所掌兵员的数字,称为杖记。{宋}{曾慥}《类说·杖记》:“{黨進}﹐北戎人﹐國初爲騎師﹐不識文字。上忽問軍中人數。先是軍校皆以所掌兵甲之數細書著所持梃﹐謂之杖記。{進}但引梃對曰:‘盡在是矣。’”

  • 杖箠-汉语大词典

    杖箠

    【1】棍棒。亦指拷打。{清}{王韬}《淞滨琐话·白琼仙》:“願死於杖箠之下﹐不願捧樂器﹐執酒罇﹐靦然向人也。”

  • 杖化-汉语大词典

    杖化

    【1】《後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長房}辭歸,翁(指{壺公})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長房}乘杖,須臾來歸,自謂去家適經旬日,而已十餘年矣。即以杖投陂,顧視則龍也。”后因以“杖化”谓得道成仙,乘龙飞升。{元}{宋无}《寄眠云处士》诗:“路回{蓬島}下﹐杖化{葛陂}邊。”{唐}{白居易}《黑龙饮渭赋》:“聞{茂先}之劍飛﹐見{長房}之杖化。”

  • 杖罰-汉语大词典

    杖罰

    【1】杖刑。{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公慕{唐}{李大亮}爲人﹐對上前申明律意﹐惟務裁減。又奏罷三班吏杖罰﹐請從贖論。”《魏书·常山王遵传》:“{宣武}詔令檢{趙修}獄﹐以{修}佞幸﹐因此遂加杖罰﹐令其致死。”【2】指施杖刑,拷打。《云笈七籤》卷一〇四:“父見大怒……欲杖罰之。”《新唐书·徐有功传》:“爲政仁﹐不忍杖罰。民服其恩。”

  • 杖期-汉语大词典

    杖期

    【1】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

  • 杖父-汉语大词典

    杖父

    【1】拄杖老人。{宋}{苏舜钦}《寄富彦国》诗:“斾旌威遲還上國﹐所至觀者如傾江﹐杖父奔蹶喜出泣﹐婦女聚語氣激昂。”

  • 杖限文書-汉语大词典

    杖限文書

    【1】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水浒传》第四九回:“{登州}知府拘集獵户﹐當廳委了杖限文書﹐捕捉{登州}山上大蟲。”

  • 杖瘡-汉语大词典

    杖瘡

    【1】受杖刑后的创伤。{宋}{洪迈}《夷坚甲志·人死为牛》:“兩疽相對﹐宛如杖瘡﹐其深數寸﹐隔膜洞見肺腑。”《水浒传》第六二回:“小人今日受刑﹐杖瘡疼痛﹐容在明日上路。”

  • 杖賢-汉语大词典

    杖賢

    【1】依靠贤德的人。{汉}{陆贾}《新语·辅政》:“杖聖者帝﹐杖賢者王。”《後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太后夙夜勤勞﹐推心杖賢﹐委任太尉{李固}等﹐拔用忠良﹐務崇節儉。”{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孝武}捨己以杖賢﹐亦寧外而治内。”

  • 杖撻-汉语大词典

    杖撻

    【1】拷打。《列子·周穆王》:“昔昔夢爲人僕﹐趨走作役﹐無不爲也;數駡杖撻﹐無不至也。”

  • 杖力-汉语大词典

    杖力

    【1】依靠武力。《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豐爵厚賞止於死戰之士﹐則民利於有亂﹐俗競於殺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 杖順-汉语大词典

    杖順

    【1】谓顺循天理人心。《北史·隋纪下·炀帝》:“杖順臨逆﹐人百其勇﹐以此衆戰﹐勢等摧枯。”《新唐书·窦建德传》:“大王奮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順扶義﹑安四方也。”【2】依从,顺从。《陈书·毛喜传》:“而{子高}受委前朝﹐名爲杖順﹐然甚輕狷……宜推心安誘﹐使不自疑。”

  • 杖子-汉语大词典

    杖子

    【1】板壁。{高玉宝}《高玉宝》第十三章:“她听到{王大棒子}在大门外的叫骂声﹐急中生智﹐就奔到后院的木板杖子前﹐噔噔两脚把板杖子踹了个大口子﹐回身背起{玉宝}就钻出了杖子。”【2】棍棒。多指仪杖或刑杖。《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山前行}回轉頭來﹐看着小娘子道:‘你見{静山}大王﹐吃不得幾杖子。殺人放火都認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又有裹錦緣小帽﹑錦絡寬衫士兵﹐各執銀裹頭黑漆杖子。”

  • 杖脊-汉语大词典

    杖脊

    【1】以杖挞脊背。杖刑中最重的一种。{宋}{徐度}《却扫编》卷下:“{王保和}革爲{開封}尹﹐專尚威猛﹐凡盗一錢皆杖脊配流。”《宋史·刑法志二》:“{真宗}時﹐{蔡州}民二百一十八人有罪﹐皆當死。知州{張榮}﹑推官{江嗣宗}議取爲首者杖脊﹐餘悉論杖罪。”

  • 杖林-汉语大词典

    杖林

    【1】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洩瑟知林}〕林竹修勁,被山彌谷。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佛}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瑼儐L”,即杖林。

  • 杖楚-汉语大词典

    杖楚

    【1】谓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宋}{范正敏}《遯斋闲览·谐噱》:“{柳冕}秀才性多忌諱﹐應舉而同輩與之語有犯‘落’字者﹐則忿然見于詞色。僕夫誤犯﹐輒加杖楚。常語‘安樂’爲‘安康’。”

  • 杖家-汉语大词典

    杖家

    【1】谓拄杖行于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礼记·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後因以为五十岁的代称。{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劉鍾宛}〕國初以秘書院學士撫{山東}﹐旋晉秩工部侍郎﹐告歸八年﹐方值杖家之歲。”

  • 杖錫僧-汉语大词典

    杖錫僧

    【1】游方僧。《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杖錫僧投{靈隱}去﹐賣花人向柳洲來。”

  • 杖棒-汉语大词典

    杖棒

    【1】棍棒。《周书·泉企传》:“{企}令{仲遵}率五百人出戰……矢盡﹐以杖棒扤之﹐遂爲流矢中目﹐不堪復戰。”

  • 杖笻-汉语大词典

    杖笻

    【1】拄着竹杖。谓行走。{清}{姚鼐}《朱无逸孝廉自平阴来会赋赠》诗:“自愛名山一杖笻﹐敢言老子迹猶龍。”{唐}{韩偓}《江岸闲步》诗:“一手攜書一杖笻﹐出門何處覓情通。”

  • 杖舄-汉语大词典

    杖舄

    【1】谓拄杖行走。{明}{李东阳}《和沈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十日不一見﹐何以寫我悰。朅來城西游﹐杖舄誰與同?”【2】拐杖与鞋子。《隋书·隐逸传·徐则》:“〔椁中〕杖舄猶存﹐示同俗法﹐宜遣使人送還{天台}定葬。”

  • 杖履相從-汉语大词典

    杖履相從

    【1】谓追随左右。{金}{王若虚}《茅先生道院记》:“予雖不及識公﹐而有斯人在﹐會當同往﹐杖履相從﹐訪公之故居﹐而躡其遺蹤。”{宋}{苏轼}《和<贫士>》之七:“門生與兒子﹐杖履聊相從。”

  • 杖洋-汉语大词典

    杖洋

    【1】旧时对{英国}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帀面图案为一手持三叉戟的{不列颠}女神像,并用{汉}{英}和{马来}文标明“一圆”字样。1895年起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铸造,大小轻重仿{墨西哥}鹰洋。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

  • 杖威-汉语大词典

    杖威

    【1】谓凭恃威权。《南史·循吏传序》:“{永明}繼運﹐垂心政術﹐杖威善斷﹐猶多漏網﹐長吏犯法﹐封刃行誅。”

  • 杖義-汉语大词典

    杖義

    【1】主持正义。《金史·完颜忠传》:“吾欲舉兵﹐杖義而西﹐君以爲如何?”《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誠宜得秉忠履正本德杖義之士﹐足爲海内所師表者。”一本作“仗義”。{汉}{陆贾}《新语·辅政》:“杖仁者霸﹐杖義者强。”《新唐书·韩游瓌传》:“四方杖義而起﹐賊不足慮。”

  • 杖劒-汉语大词典

    杖劒

    【1】见“杖劍”。

  • 杖履縱横-汉语大词典

    杖履縱横

    【1】形容游人来往不绝。{清}{曹寅}《集余园看梅》诗:“杖履縱横開小徑﹐崖阿升降撫層松。”

  • 杖錫-汉语大词典

    杖錫

    【1】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晋}{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釋法師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詠山水﹐遂杖錫而遊。”{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傳燈遍都邑﹐杖錫遊王公。”{明}{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師度不爲時所容﹐與弟子{希昇}杖錫踰{濤江}而東﹐至{烏傷}之{伏龍山}。”{清}{孙枝蔚}《劝酒歌》之一:“正逢老僧杖錫來﹐見我相勸學參禪。”

  • 杖周-汉语大词典

    杖周

    【1】谓居丧持杖周年。《新唐书·礼乐志十》:“齊衰杖周。”{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準禮:父在爲所生母﹐父爲嫡子﹐夫爲妻﹐皆杖周。”

  • 杖信-汉语大词典

    杖信

    【1】凭靠信义。{唐}{皎然}《送杨遂初赴选》诗:“秉心凌竹柏﹐杖信越波瀾。”《左传·襄公八年》:“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晉}﹐不亦可乎?”{晋}{潘岳}《西征赋》:“杖信則莫不用情﹐無欲則賞之不竊。”【2】信赖。《魏书·李沖传》:“{沖}竭忠奉上﹐知無不盡﹐出入憂勤﹐形於顔色﹐雖舊臣戚輔﹐莫能逮之﹐無不服其明斷慎密而歸心焉……{高祖}亦深相杖信﹐親敬彌甚﹐君臣之間﹐情義莫二。”

  • 杖几-汉语大词典

    杖几

    亦作“[杖机]”【1】拐杖与几案。多为老人用具。杖,行走中扶持;几,平时靠倚。{元}{王士熙}《寿刘邢公》诗:“{崆峒}别有長生訣﹐杖几凝香酒半醒。”{汉}{焦赣}《易林·大壮之革》:“舉被覆目﹐不見日月﹐衣衾杖机﹐就其夜室。”{汉}{中山王}《文木赋》:“制爲杖几﹐極麗窮美。”{明}{李东阳}《中书舍人徐君寿六十序》:“客以爲親歡﹐且將捧觴豆﹐操杖几﹐祝百千歲壽。”

  • 杖仁-汉语大词典

    杖仁

    【1】倚仗仁德。{汉}{陆贾}《新语·辅政》:“杖仁者霸﹐杖義者强。”

  • 杖頭木偶-汉语大词典

    杖頭木偶

    【1】木偶戏的一种。演出时,由艺人用木棍操纵表演。远在{宋}代即已流行,当时称“杖頭傀儡”。{北京}的托偶戏﹑{四川}的木脑壳戏与{广东}的托戏,均属此类。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

  • 杖殺-汉语大词典

    杖殺

    【1】用杖打死。{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宋}{王谠}《唐语林·方正》:“{柳元公}初拜京兆尹﹐將赴上﹐有神策軍小將乘馬不避﹐公于市中杖殺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如为{李白}与{杜甫}所推崇过的{李邕}﹐便是被杖殺者之一。”《新唐书·懿德太子重润传》:“{大足}中﹐{張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譖{重潤}與其女弟{永泰郡主}婿竊議﹐后怒﹐杖殺之。”

  • 杖笞-汉语大词典

    杖笞

    【1】杖击。{清}{于成龙}《婚姻不遂之妙判》:“{馮汝棠}者﹐貪富嫌貧﹐棄良即醜;利慾熏其良知﹐女兒竟爲奇貨。須知令甲無私﹐本宜懲究;姑念{緹縈}泣請﹐暫免杖笞。”

  • 杖式-汉语大词典

    杖式

    【1】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金史·刑志》:“上以法不適平﹐常行杖樣﹐多不能用。遂定分寸﹐鑄銅爲杖式﹐頒之天下……外官尚苛刻者不遵杖式﹐輒用大杖﹐多致人死。詔令按察使糾劾黜之。”

  • 杖斧之臣-汉语大词典

    杖斧之臣

    【1】指掌握兵权的武臣。《宋书·刘义庆传》:“不勞杖斧之臣﹐號令不嚴而自肅;無辱鳳舉之使﹐靈怪不召而自彰。”

  • 杖臿-汉语大词典

    杖臿

    【1】执锹。谓掘土劳作。{汉}{刘向}《说苑·指武》:“將軍在{即墨}之時﹐坐則織簣﹐立則杖臿。”

  • 杖檝-汉语大词典

    杖檝

    【1】犹言划桨。{汉}{陆贾}《新语·道基》:“駕馬服牛﹐浮舟杖檝﹐以代人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每出入溪津﹐常感神風送之﹐雖憑舟自運﹐無杖檝之勞。”

  • 杖格-汉语大词典

    杖格

    【1】杖刑与格刑。泛指刑具。《文子·上德》:“循繩而斷即不過﹐懸衡而量即不差﹐懸古法以類﹐有時而遂。杖格之屬﹐有時而施。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

  • 杖棰-汉语大词典

    杖棰

    【1】指杖刑用的棍棒。{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欒有二種……叢生﹐可爲杖棰者﹐謂之牡欒﹐又名黄荆。”【2】指杖刑。《新唐书·裴潾传》:“杖棰者﹐官得施所部﹐非所部﹐雖有罪﹐必請有司﹐明不可擅也。”

  • 杖鉞-汉语大词典

    杖鉞

    【1】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衆,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亂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緼袍麗於裘服,把橦安於杖鉞。”{唐}{杜甫}《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鉞褰帷瞻具美,投壺散帙有餘清。”亦以喻掌握兵权。《晋书·张轨传》:“今{稚}逆命﹐擅殺{張輔}﹐明公杖鉞一方﹐宜懲不恪。”

  • 杖朝-汉语大词典

    杖朝

    【1】《礼记·王制》:“八十杖於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爲將朽質,猶擬杖於朝。”後用作八十岁的代称。{清}{赵翼}《初用拐杖》诗:“我年屆杖朝﹐卅載林下叟。”

  • 杖子頭-汉语大词典

    杖子頭

    【1】头领。{元}{无名氏}《云窗梦》第一折:“兩京詩酒客﹐烟花杖子頭。”

  • 杖錫客-汉语大词典

    杖錫客

    【1】外地来的游方僧。{唐}{白居易}《游坊口悬泉偶题石上》诗:“時逢杖錫客﹐或值垂綸叟。”

  • 杖者-汉语大词典

    杖者

    【1】指老年人。《论语·乡党》:“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杖者﹐老人也。”

  • 杖揖-汉语大词典

    杖揖

    【1】犹持杖。《墨子·明鬼下》:“祩子杖揖出……舉揖而槀之﹐殪之壇上。”{孙诒让}间诂:“{蘇}校謂‘揖’當作‘楫’﹐近是。竊疑‘楫’實當作‘杸’﹐篆文形近而誤。《説文·殳部》云‘杸﹐軍中士所持殳也’。與殳音義同。”

  • 杖藜-汉语大词典

    杖藜

    【1】藜杖;拐杖。{明}{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唐}{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宋}{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與杖藜爲二﹐對月和影成三。”【2】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唐}{杜甫}《暮归》诗:“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庄子·让王》:“{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宋}{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 杖罪-汉语大词典

    杖罪

    【1】应判杖刑的罪行。《隋书·刑法志》:“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斷。”《金史·刑志》:“時制杖罪至百﹐則臀﹑背分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五回:“你就認個‘庸醫殺人’﹐也不過是個‘杖罪’。”《唐律疏议·名例一·该说律意》:“徒罪斷於州﹐杖罪斷於縣。”

  • 杖治-汉语大词典

    杖治

    【1】以杖刑治罪。{明}{李清}《折狱新语·强占事》:“仍杖治{士升}﹑{永鼎}﹐以爲貪財漁色之戒。”

  • 杖頭資-汉语大词典

    杖頭資

    【1】指酒钱。《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本月十五日﹐{西湖}宴集﹐分韵賦詩。每位各出杖頭資二星。”

  • 束杖-汉语大词典

    束杖

    【1】收起刑具。参见“[束杖理民]”。【2】捆起来的刑具。{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我公大司諫﹐一切從民欲。梅潤侵束杖﹐和氣生空獄。”

  • 束杖理民-汉语大词典

    束杖理民

    【1】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罰徒流絞斬﹐吊拷絣把。設而不用﹐束杖理民寬雅。”{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一折:“上聖自從{隋煬帝}封爲{嘉州}太守﹐愛惜黎庶﹐束杖理民。”{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則要你奉公守法﹐束杖理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