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乎)是什么意思
热乎乎←→冷丝丝-反义词词典
热乎乎←→冷丝丝rèhūhu-lěngsīsī
【词性】:形
热乎乎:形容热和。
冷丝丝:形容有点儿冷。
【例】 只是当他念到“……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呜呼哀哉!”这最后五句时,一种湿漉漉、热乎乎的东西,便不自觉地漫到他的眼睫间来。(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 风吹过来,冷丝丝的,小王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矣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矣乎yǐ hū
语气词连用
一、用于疑问句末,“矣”表示已然或将然,“乎”表示疑问。义即“了吗”。①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恭。”(《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句义:晋侯说:“行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仪,没有产生他们的恭敬。”②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三仕为令尹:三次出任令尹之职。愠色:不悦之色。③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
二、用于感叹句末,“矣”表示已然,“乎”表示感叹。义即“了吧”。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②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系辞上》)③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礼记·檀弓下》)④君子闻之,曰:“忠矣乎!《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李先生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章》)
不亦……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不亦……乎bù yì……hū
凝固格式
用作反诘句的谓语,义即“不是很……吗”、“不也……吗”。①夫子以爱我闻,我以将杀子闻,不亦远于礼乎?(《左传·文公十五年》)——句义:他老人家以爱我们而闻名,我们以打算杀死他而闻名,这不是远离了礼吗?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③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如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而况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况乎ér kuàng hū
连词
见“而况”。
而已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而已乎ér yǐ hū
语气词连用
用于疑问句末,“而已”表限止语气,“乎”表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司马侯问焉,曰:“子之车尽于此而已乎?”对曰:“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左传·昭公元年》)②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战国策·赵三》)③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史记·刺客列传》)
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乎hū
介词
“乎”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一、引进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出现的处所。义即“在”。①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诗经·郑风·丰》)——俟(sì):等待。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摄:处。师旅:军队。饥馑:饥荒,灾荒。由:指子路,孔子的学生。比:等到。方:道理。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楚辞·离骚》)——总:揽,结。辔:车辔。④逢于何遭丧,遇晏子于途,再拜乎马前。(《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再:两次。⑤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公羊传·文公十三年》)⑥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吕氏春秋·用众》)
二、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义即“在”、“从”。①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庄子·庚桑楚》)②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庄子·让王》)——再:两次。数(shuò):多次。③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公羊传·庄公十三年》)——不日:不记载日期。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楚辞·离骚》)
三、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义即“被”。①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庄公归,散舍诸宫中,数月然后归之,归反为大夫於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获乎庄公:被庄公俘获。②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荀子·天论》)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义即“比”。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句义: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没人用我了。”②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③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庄子·盗跖》)④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贵乎马者。(《淮南子·道应训》)
五、引进比较异同的对象。义即“跟”、“与”。①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论语·子张》)——交:交友。②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庄子·徐无鬼》)
六、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①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②虽有乎千金之玉巵,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③昔者,尧北教乎八狄。(《墨子·节葬下》)④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史记·李斯列传》)
七、引进动作行为所旁及的对象。义即“向”、“给”。①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孟子·公孙丑上》)——或:有人。蹵(cù)然:皱眉头的样子。②於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庄子·知北游》)③焉请哉?请乎应上公。(《谷梁传·定公元年》)④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十一年》)
八、引进施动者在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义即“跟”、“与”、“和”、“同”。①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孟子·尽心下》)②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语气词
一、用于句末,助是非疑问语气。义即“吗”。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②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左传·闵公元年》)③吕甥逆君於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国语·晋语三》)④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齐物论》)⑤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孟子·告子下》)⑥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战国策·秦二》)⑦郑君问于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吕氏春秋·务大》)——信:确实,果真。
二、用于句末,助特指疑问语气。句中常有疑问代词“谁”、“安”、“胡”、“何”等与之相呼应。义即“呢”、“呀”。①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庄子·德充符》)②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左传·庄公二十一年》)——殃咎:灾祸。盍:何不。③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公羊传·庄公十三年》)④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乎?”(《韩非子·难四》)⑤时君臣贤愚适同,如乌雌雄相似,谁能别异之乎?(《诗经·小雅·正月》郑玄笺)⑥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吕氏春秋·制乐》)⑦董安于治晋阳,问政于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安忠乎?”曰:“忠于主。”(《说苑·政理》)
三、用在句末,表示反诘疑问语气。句中常有“岂”、“不亦”、“宁”、“其”、“况”、“而况”、“庸”等与之相呼应。义即“吗”、“呢”。①人谁不死?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②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受吾身乎?虽死,焉避之?(《国语·晋语二》)③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讳,而况疏远乎?(《商君书·赏刑》)——昆弟:兄弟。讳:避讳。④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於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庄子·渔父》)⑤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韩非子·说林上》)⑥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⑦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⑧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偏短:缺陷,缺点。
四、用于句末,助测度疑问语气。句中常有“其”、“殆”、“得无”、“无乃”、“或者”、庶”等语气副词与之相配合。义即“吧”。①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左传·桓公九年》)②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③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④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孟子·公孙丑下》)⑤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国语·周语中》)⑥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⑦楚令尹死,景公遇成公乾曰:“令尹将焉归?”成公乾曰:“殆於屈春乎!”(《说苑·臣术》)
五、用于句末,助选择疑问语气。义即“呢”。①不识於兼之有是乎?於别之有是乎?(《墨子·兼爱下》)②子可以止乎?其未邪?(《庄子·德充符》)③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孟子·公孙丑下》)④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⑤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其变乎?且不乎?(《礼记·曾子问》)⑥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战国策·赵四》)⑦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吕氏春秋·爱类》)⑧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史记·孟尝君列传》)⑨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谷谿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韩昌黎文集·太学生何蕃传》)——涧谿:山涧溪谷。⑩呜呼!其不知乎?其俟蹇顿颠倾而后为之支计乎?(《樊川文集·守论》)——俟(sì):等到。蹇顿颠倾:困顿覆灭。
六、用于祈使句末,助命令、劝戒、请求、商量等语气。义即“吧”。①子行事乎!吾将死之,以周事子。(《左传·昭公二十年》)②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左传·桓公十六年》)③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国语·鲁语下》)④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四》)——长铗(jiá):长剑。
七、用于句末,表感叹语气。义即“啊”、“呀”。①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適立庶。”市人皆哭。(《左传·文公十八年》)②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③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④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孟子·梁惠王下》)⑤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⑥异乎!今日生者,各有其词。(《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八、用于分句末或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义即“嘛”。①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左传·哀公五年》)②我往而遇乎,固君之入也;往而不遇乎,虽人求间谋,固不遇臣矣。(《说苑·善说》)词缀
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①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②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④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斯所。
乎哉-古汉语虚词词典
乎哉hū zāi
语气词连用
一、用于反问句末,助反诘疑问语气。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②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③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礼记·檀弓上》)④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莱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⑤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一》——盖(hé):怎么。
二、用于句末,表是非疑问语气。①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孟子·梁惠王上》)②今为人子臣,而离散其亲戚,孝乎哉?足以为臣乎?(《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三、用于句末,表感叹语气。①公喟然太息曰:“悲乎哉!子勿复言。”(《晏子春秋·外篇第七》)②至德以受命,豪英高明之人辐凑归之,高者列为公侯,下至卿大夫,济济乎哉!皆以德序。(《春秋繁露·观德》)
暨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暨乎jì hū
介词
介绍动作或情况出现的时间。义即“到……时”。“暨于”义同。①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於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暨乎战国,诸姬微矣,唯燕、卫独存,然皆弱小。(《文选·曹元首:六代论》)——诸姬:各姬姓诸侯国。微:衰落。②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魏郑公文集·十渐不克终疏》)——被:波及。③吾……为性好闲,志栖物表,故虽在童稚之年,已怀远迹之意。暨于弱冠,遂托业庐山。(《宋书·雷次宗传》)——为性:天性。物表:世外。远迹:远离尘世。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此时体力尚弱,故称二十岁为弱冠。托业:隐居。④故尧、汤水旱,人无菜色者,盖由备之有渐,积之有素。暨于汉家,以人食少,乃设常平以给之。(《魏书·李彪传》)——菜色:饥饿者的脸色。素:平素。汉家:汉代。常平: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给之:供给百姓〔粮食〕。
嗟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嗟乎jiē hū
叹词
单独成句,表示赞叹、感慨。义即“啊”、“唉”。“嗟夫”义同。①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真:真正的。②嗟乎!刑罚不中,乃陷人于穽。(《后汉书·崔駰列传》)——不中(zhòng):不当。乃:竟然。穽:通“井”,陷井。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樊川文集·阿房宫赋》)——句义:唉!假使六国的国君各自爱护本国的百姓,那么足可以抵抗秦国。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句义:唉!我曾探求过古代仁人志士的心情,有的和上述两种人的心情不一样,为什么呢?⑤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苏轼文集·眉州远景楼记》)——去:离开。
况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况乎kuàng hū
连词
见“况于”。
庶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庶乎shù hū
副词
用于谓语前或小句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义即“或许”、“大概”。“庶或”义同。①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昌黎先生集·原道》)——句义:阐明先王治国之道来教导他们,鳏寡孤独残疾的人得到抚养,那或许就可以了。②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临川先生集·祭欧阳文忠公文》)——异物:物质。腐散:腐朽消散。湄:水边,岸旁。③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资治通鉴·宋纪·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帷幄宠臣:可为君主出谋划策受宠信的大臣。帷幄:原为军中帐幕。首实:向官府交代,说明自己和别人的犯罪情实。④钱塘,汝父故治也。凡此时名师宿儒,多前日门生故吏。汝往讲业,庶或自成。(《绿窗女史·曹云华还魂记》)
乌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乌乎wū hū
叹词
见“乌呼”。
於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於乎wū hū
叹词
单独成句。表示赞美或感叹。义即“啊”、“唉”。也作“於呼”、“於戏”、“於虖”。①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诗经·大雅·抑》)——臧否(pǐ):善恶。②於乎!夫齐桓公有大节焉,夫孰能亡之?(《荀子·仲尼》)③於乎!春秋大统之义,吾已悉之,请复以成周之大统明之于今日也。(《南村辍耕录·正统辨》)——大统:统一天下之事业。④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礼记·礼运》)——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⑤於戏!其进听朕命。(《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唉!要注意听取我的命令。⑥於虖!吾宗不振久矣。(《柳河东集·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宗:宗族,家族。
也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也乎yě hū
语气词连用
表示确定而委婉的疑问,同时兼表感叹语气。义即“啊”、“吗”、“吧”。①若以不孝令子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左传·成公二年》)②靡笄之役,郤献子师胜而返,范文子后入,武子曰:“燮乎,女亦知吾望尔也乎?”(《国语·晋语五》)③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伯也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战国策·燕一》)——代:苏代。伯:通“霸”。称霸。
哉乎-古汉语虚词词典
哉乎zāi hū
语气词连用
多用于主谓倒置的感叹句中,表示感叹语气。义即“啊”、“呀”。①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庄子·列御寇》)——句义:可悲啊,你的心智拘泥于毫毛样的小事上,却不知道大安大宁的境界!大宁:大安,即无为自然的境界。②善哉乎,鼓琴!(《吕氏春秋·本味》)③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几乎-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几乎jīhū
〈副〉①将近于,接近于。只能作状语。
凡是能用的办法,他几乎都试过了|教过他的老师几乎没一个不说他聪明的|嘴角上挂着一丝几乎看不见的笑意|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
②表示某种事情接近于实现。常用于不希望发生的事终于没有发生。只能作状语。
两条腿一软,几乎摔倒|船一摆动,几乎掉下水去|心里一急,几乎没晕过去|那家伙跑得真快,几乎没让他跑了
热乎乎-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热乎乎rèhūhū
形容热和——冷冰冰(她对人一向~的)
所以……在于(在乎)……-关联词语词典
所以……在于(在乎)……
“所以”,连词;“在于(在乎)”,动词。两者配对构成“所以……在于(在乎)……”的格式,表示因果关系。“所以”放在前面分句的主语之后,表示结果或结论。“在于、在乎”,有“正是、就是”的意思,作谓语,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后面分句表示事物的原因。这种先果后因的结构形式,是判断句式的活用,一般用于书面。例如:
①以前好多回经过苏堤,似乎都不如这一回,这一回所以觉得好,就在乎树补齐了而且长大了。(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②齐白石画的虾,所以这样充满了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一只只维妙维肖而已,也还由于:这些虾的布局是异常生动的,在素朴中体现了深厚,很耐看,很经得人寻味。(秦牧《蚱趣》)
例②“在于”、“由于”连用,表示一层进一层的原因。
不用 不必 无须(无需) 无须乎(无需乎) 毋庸(无庸) 勿庸-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不用 不必 无须(无需) 无须乎(无需乎) 毋庸(无庸) 勿庸
不用bùyòng 不必bùbì 无须(无需)wúxū 无须乎(无需乎)wúxūhū 毋庸(无庸)wúyōng 勿庸wùyōng
副词。表示事理上、情理上或事实上没有必要,用不着。
“不用”强调用不着,那样做没有作用;适用于口语,也用于白话文,有口语色彩。例如:“你看,不用他穿起新衣裳去瞧对象,对象来瞧他了”(柳青:《创业史》第二部);“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杨朔:《香山红叶》);“这些大抵都是意志坚决、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待遇不用说也是非常菲薄的”(郭沫若:《洪波曲》)。
“不必”强调情理上或事理上没有必要;出现在“大可”之后时,所修饰的动词有时可以略去。例如:“其实畅达也自有畅达的好处,正不必故意减缩”(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苏小姐深知道他失眠跟自己大有关系,不必请教医生”(钱钟书:《围城》);“向学生们吹胡子瞪眼地训斥,我看大可不必”。
“无须”强调不需要,不要打算那样做;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很少使用。例如:“我想起‘人生的旅路’的话时,就觉得无须探看”(叶绍钧:《与佩弦》);“无须管他,请坐吧”(《曹禺剧作选》);“这些材料,在本地即可买到,无须远跑沈阳去备办”。
“无须乎”也是文言词,和“无须”意思一致,只是带有加强的语气,书面语色彩比“无须”浓厚。例如:“你们愿意住在此就住下去,不愿意住也随意,也无须乎拿什么房钱,饭钱”(《曹禺选集》);“此稿文字书写上已基本清楚,无须乎再抄一遍”。
“毋庸”兼有“不必”和“不用”的意思;是文言词,文言色彩和书面语色彩都十分浓厚(比“无须乎”浓);一般用于议论文字,同“置疑”“讳言”分别组成固定词组。例如:“毋庸置疑,契诃夫无论是对托尔斯泰还是对高尔基的评价,都存在着时代和他自身的局限”(《光明日报》,1979.5.5);“毋庸讳言,我们今天的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虽然骨格道劲,义正词严,然而气魄不够”(《茅盾评论文集》,下册);“此外还谈了些事情,我无庸缕述了”(郭沫若:《学生时代》)。
“勿庸”是“毋庸”的等义词。
断乎 断然 绝对-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断乎 断然 绝对
断乎duànhū 断然duànrán 绝对juéduì
副词。表示坚决而充分肯定地和毫无商量余地或无条件地。
“断乎”强调完全肯定而无可商量或不容置疑的语气;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对于违反人民意志的任何欺骗,不管他们怎样说和怎样做,是断乎不许可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实绩具在,说它‘雅’,固然是不可的,但指为俗,却又断乎不能”(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断然”强调坚决地肯定和果断态度;可用在否定或肯定句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铁木耳断然拒绝承认和宣读这份材料”(刘心武:《醒来吧,弟弟》);“对这门亲事,当初是断然拒绝了的”(郁达夫:《迟桂花》);“‘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的好。’赶车的姑娘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艾芜:《夜归》)。
“绝对”强调没有任何条件地,含有“完全地”的意味;也可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例如:“替反动派做宣传,绝对不可干”(郭沫若:《洪波曲》);“在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绝对必要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均匀 匀称 匀 匀和(匀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均匀 匀称 匀 匀和(匀乎)
均匀jūnyún355匀称yúnchen 匀yún355 匀和(匀乎)yúnhuo
形容词。表示各部分在数量、体积或位置上分布或分配得相同或大致相同。
“均匀”强调分布或分配得平均;可用于人口的分布,雨水的多少,颜色、脂粉的浓淡厚薄,声音的节奏等。例如:“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又不均匀”(《红旗》,1979,6);“去年这一带雨水比较均匀,农业得到大丰收”;“在遥远的西方地平线上,还有小小的一片非常均匀的暗红”(《人民文学》,1983,1);“芸的少女的圆脸上依旧带着天真的表情,脸上脂粉均匀,脑后垂着一根松松的大辫子”(巴金:《秋》);“辛苦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从船里发出了均匀的鼾声”(《人民教育》,1979,10)。
“匀称”强调各部分彼此相称;可用于人的五官、身材或建筑物的结构等。例如:“她身材匀称,面容清秀”(《人民文学》,1979,6);“我到阿格拉去瞻仰过泰姬陵,这座古建筑,通体是大理石造的,又辉煌,又匀称,给人一种无比的美感”(《一九五七年散文特写选》);“风吹的沙窝匀称而齐整,如亿万朵浪花”(《人民文学》,1979,6)。
“匀”和“匀称”意思一致,所适用的对象大体一致,只是意思不如“匀称”的鲜明;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往往不独用而带上副词的修饰成分。例如:“他把一堆水果作了很匀的分配:两个大苹果搭一个小梨,给小儿子;两个蜜桃加一个大梨给大儿子;剩下不大不小的三个苹果给邻居的孩子”;“居民小舍,就在溪水桥头,山坡岩下,排列分配得极匀极美”(《郁达夫文集》,第三卷);“他刚学用腊笔画画儿,涂得实在不匀”。
“匀和”含有“分布或分配上的平均达到充分程度”的意味;所适用的对象和“均匀”一致;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他急急说:‘咱队的麦苗出得还不匀和吗?’”;“你脸上的油上得匀和,就是还显淡一点儿”;“我背靠着门旁的墙壁,耳闻着门后传出郑杓并不那么匀和的呼吸声”(《十月》,1983,5)。
难怪 怪不得 无怪 无怪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难怪 怪不得 无怪 无怪乎
难怪nánguài 怪不得guàibude 无怪wúguài 无怪乎wúguàihu
动词。表示“原来有这样的原因,自然要觉得奇怪”的意义。
“难怪”强调过去觉得奇怪是理所当然的。例如:“许多人往往把蓬莱称做仙境。本来难怪,古书上记载的所谓海上三神山不就是蓬莱、方丈、瀛洲”(杨朔:《蓬莱仙境》);“难怪传开去的消息是叶开源‘不在人世’了,并非无一点根据”(《新华月报》,1979,5)。
“怪不得”强调说话之前不能不感到奇怪;是口语用词,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他们说你到北京去了三天,怪不得总见不着你”;“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鲁迅:《药》)。
“无怪”强调过去感到奇怪不无道理;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例如:“这么静美而又清洁,一切并不比大都市缺少什么好的地方,无怪许多人到此来的很难离开”(王统照:《青岛素描》);“无怪当时有不少人赞美梁振江说,‘这是石家庄打出的一朵花’”(《杨朔散文选》)。
“无怪乎”和“无怪”意思一致;文言色彩和书面语色彩都比“无怪”浓厚,显得古旧,带有感慨语气。例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遥遥对峙,形成渤海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的门户”(《杨朔散文选》);“今年高考,预计报考人数将大大超过去年,竞争更为激烈,无怪乎许多青年人日夕勤奋学习”。
确实 实在 委实 的确 确乎 确 真正 当真 确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确实 实在 委实 的确 确乎 确 真正 当真 确然
确实quèshí385实在shí2ài417、417 委实wěishí 的确díquè 确乎quèhū 确què385真正zhēnzhèng 当真dàngzhēn176确然quèrán
副词。表示情况的真实性肯定无疑。
“确实”强调情况真确、属实。例如:“你尽管眼看不见罪恶,罪恶却还是永远无恙地确实存在”(肖楚女:《艺术与生活》);“他这番慷慨激昂的议论,配合他那道貌岸然的尊容,确实赢得了几下掌声”(茅盾:《锻炼》)。
“实在”和“委实”都强调事实上就是如此。“实在”含有“无论如何也这样”的意味:“委实”突出“实际真是这样”的意思,是书面语用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诸位父老,我们并不是闹着玩的,实在是日本人不让我们活下去了”(端木蕻良:《大江》);“因为实在无法应付这开门便是七件事的艰难,葛秋含泪忍泣,劝过父亲多少次!”(《小说月报》,1982,2);“也难怪人们感觉迟钝,而此类消息实在并不新鲜”(同上刊,1982,3);“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鲁迅:《社戏》);“这世界委实了不得”(《小说月报》,1982,2)。
“的确”“确乎”“确”都侧重于真确,无可置疑地如此。“的确”有强调的语气,可以用于句首。例如:“你说要我跟你谈谈!我也的确想跟你谈谈”(《小说月报》,1982,3);“的确,贫农们不怕失掉什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她的确最了解我的全部病情”(郭小川:《严厉的爱》)。“确乎”带强调而感慨或渲染的语气,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鲁迅:《鸭的喜剧》);“自从他出了壁报,跟他越来越熟的人确乎不少”(茅盾:“手的故事》);“队附开口不得。因为十三保确乎穷,买办日用品没有销路”(沙汀:“还乡记》)。“确”在意思上和“的确”较一致,但轻一些,没有那么强调;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确乎”淡;一般多修饰“是”,使用范围狭窄。例如:“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鲁迅:《孤独者》);“这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睡,我觉得拂拂吹动窗帘的确是海风”(刘白羽:《红色的十月》);“当我们底情感要求一种表现时……确是不可因别的在那个‘要求’之外的原因而表现”(肖楚女:《艺术与生活》)。
“真正”强调真的,一点不假;含有“地道、本色”的意味。例如:“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几乎从没有人听他叹过一口气,见他真正皱过一次眉头”(《小说月报》,1982,3)。
“当真”和“真正”一样,也强调真而不假,但是含有“果然真的”或“该是真的”这种意味;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在我呢,当真没有理由不满意”(茅盾:《全运会印象》);“说死容易,当真去死,可实在不容易啊”(杨朔:《海市》);“哈哈,好象天也帮助我们,第二天哪当真暖了些”;“婉小姐……忙又改口道:‘店里的事,当真也得他留点心才好。’”(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确然”强调显出真实情况;是文言词,和“确乎”一样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上月确然收到过一封两人联名写的信,我与那两写信人却素不相识”;“逃学的确然没有”(《叶圣陶选集》);“事情倒确然可信呢”(同上)。
“真正”常用作形容词,表示“实质完全符合于名义上所指的”(如说:“他才是真正的英雄”)。这种用法的“真正”,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浩乎若沧海,斗斛不能校-实用委婉语词典
浩乎若沧海,斗斛不能校
意指心胸如大海的人,哪能用斗斛来计量。“斗斛”,旧时的量器。语出《抱朴子》。
情见乎辞-实用委婉语词典
情见乎辞
意为真挚的情意从言辞中流露出来。
乎-孙子兵法词典
乎hū
【释义】:
①表示疑问的语气。《九地篇》:“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②表示反诘的语气。《计篇》:“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筭乎!”《虚实篇》:“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③语助,表感叹。《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神乎神乎-孙子兵法词典
神乎神乎
【释义】:
言微妙神奇。《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张预注:“攻守之术,微妙神密,至于无形之可睹,无声之可闻,故敌人死生之命,皆主于我也。”
微乎微乎-孙子兵法词典
微乎微乎
【释义】:
感叹微妙精深。《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杜佑注:“言其微妙,所不可见也。”
仿佛 好像 似乎-近义词应用词典
仿佛 好像 似乎
仿佛 fǎngfú 好像 hǎoxiàng 似乎 sìhu
【仿佛】①似乎;好像。②像;类似。如:
1.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好像】仿佛,有些像。如:
3.我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似乎】仿佛;好像。如:
4.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辨析:“仿佛”表达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如他仿佛说过,曾在上海听过我讲课;又表示委婉否定的语气,又可表示比喻,后面可搭配上“似的、一般、一样”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好像”意义跟“仿佛”同,但多用于口头语体,如他这样做好像很聪明,其实是很愚蠢的。“似乎”不表示比喻,后面不搭配“一般、一样”等词,多用于书面语体。
几乎 简直-近义词应用词典
几乎 简直
几乎 jīhū 简直 jiǎnzhí
【几乎】接近于;将近于。如:
1.在解放前,他是一个悲惨的、苦恼的、几乎给折磨死的小徒工。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如:
2.激光方向性很好,发射角极小,简直可以说是“平行光”。
3.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辨析:“简直”强调语气比“几乎”强,带夸张语气,强调相差极微小或几乎相同,非常接近,如:简直是受骗了。“几乎”表示相差很微小,将近于,如:几乎折磨死,要不是你大力帮助,我几乎完不成任务。
不亦……乎-古文观止词典
不亦……乎bù yì……hū
由副词“不”、“亦”及语气词“乎”组成。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看法。可译为“不也是……吗”(13)。《子鱼论战》:不亦可乎?——不也是可以吗?《介之推不言禄》:不亦诬乎?——不也是欺骗吗?《祁奚请免叔向》:不亦惑乎?——不也是糊涂吗?
乎-古文观止词典
乎hū
【词性】:介词
一、介绍处所。可译为“在”、“从”等(46)。《颜屑说齐王》:士生乎鄙野。——士人生长在穷乡僻壤。《送孟东野序》: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一切从嘴里发出来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不平吧?《前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靠着睡在小船中。
二、介绍时间。可译为“在”(2)。《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出生在我前边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三、介绍对象。可译为“给”、“比”等,有的也可不译出(63)。《吴子使札来聘》: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兄弟轮流做国君,就可把国家交给季子。《郑伯克段于鄢》:何甚乎郑伯?——为什么要加重责备郑伯?《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莫甚乎治狱之吏。——没有什么比治狱的官吏更厉害了。
四、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3)。《乐毅报燕王书》: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从前伍子胥的劝说被吴王阖间接受。《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不被胡言乱语所牵制,也不被众多的意见所影响。
乎-古文观止词典
乎hū
【词性】:语气词
一、用在疑问句末。助反诘、测度、询问等语气。可译为“呢”、“吧”、“吗”等(298)。《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何况您骄宠的弟弟呢!《楚归晋知罃》:子其怨我乎?——您恐怕会怨恨我吧?《喜雨亭记》:十日不雨可乎?——十天不下雨可以吗?
二、用在祈使句末。助命令、商量等语气。可译为“吧”(7)。《寺人披见文公》:女其行乎!——你快走开吧!《冯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冯煖客孟尝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希望您顾念先王留下的国家,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三、用在感叹句末。助赞颂、悲愤、感慨等语气。可译为“呀”、“啊”等(14)。《季札观周乐》:美哉!渊乎!——好啊!深远啊!《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比这毒蛇还厉害啊!《贾谊论》: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可惜呀!贾生有宰相的才能,却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才能。
四、用在分句末,表提顿。可不译出(1)。《杨恽报孙会宗书》: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如果沉默不言,恐怕违背了孔子“各言尔志”的意思。
五、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出(63)。《季梁谏追楚师》: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于是人民和睦,神灵降福。《争臣论》:宜乎辞尊而居卑。——应当辞去高位担任卑贱的职务。《瘗旅文》: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为什么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用你的一条命去换呢?
乎-古文观止词典
乎hū
【词性】:词尾
用在形容词之后(3)。《卖柑者言》: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气昂昂地像个治国的人才。《卖柑者言》: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哪一个不是高贵得可以使人害怕,显赫得可以让人效法呢?
嗟乎-古文观止词典
嗟乎jiē hū
【词性】:叹词
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表示感叹。可译为“唉”(12)。《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说:“唉!一个人穷了,就连父母也不认儿子,富贵了,就连亲属也害怕。”《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唉,子卿啊!我李陵是什么心情,能够不悲伤吗!《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唉,子卿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难得在知心。
况乎-古文观止词典
况乎kuàng hū
【词性】: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何况”(1)。《司马相如上书谏猎》: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驰丘墟。——在大路中间奔驰,还时常有马嚼子损坏脱落的变故。何况越过茂密的草丛,在丘陵上驰骋。
凛乎-古文观止词典
凛乎lǐn hū
【词性】:形容词
害怕的样子(1)。《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我也忧伤悲哀,严肃恐惧,害怕得不能再逗留了。
庶乎-古文观止词典
庶乎shù hū
【词性】: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也许”等(2)。《原道》: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阐明先王治国的道理来教导他们,使鳏夫、寡妇、孤儿、孤老、残废人、病人都得到抚养,那大概就可以了。《尊经阁记》: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则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已!——当代的读书人,看到我的见解就从自己心里去探索它,那也许就知道为什么要重视六经的原因了。
巍巍乎-古文观止词典
巍巍乎wēi wēi hū
【词性】:形容词
高大、高贵的样子(1)。《卖柑者言》:孰不巍巍乎可畏?——哪一个不是高贵得可以使人害怕?
无乃……乎-古文观止词典
无乃……乎wú nǎi……hū
用委婉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为“恐怕……吧”(7)。《石碏谏宠州吁》: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齐国佐不辱命》: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意志吧?《报任安书》: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这恐怕和我的私衷相违背吧?
无亦……乎-古文观止词典
无亦……乎wú yì……hū
用委婉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为“不也……吗”(1)。《子产告范宣子轻币》:不亦是务乎?——不也应该从事这件事吗?
郁乎-古文观止词典
郁乎yù hū
【词性】:形容词
草木茂盛的样子(1)。《前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向西望是夏口,朝东望是武昌,山水相互环绕,草木茂盛青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释义】:
平时富贵的就行富贵的事,平时贫贱的就行贫贱的事。意谓地位不同的人们,各应遵循自己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语出《礼记·中庸》。《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三四:小生日前也曾向长者说:世人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古人说的好:服之不中身之灾。足下衣服被盗去,却免了灾,若是尚在,不知这绸绫中,生出许多怪事,岂但身灾?
⊙素富贵行乎富贵
《醋葫芦》一一:常言道:素富贵行乎富贵。难道如今的都相公倒肯省缩悭吝不成?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
【释义】:
苟:如果。瑕:玉的斑点,喻缺点,过失。恤:担忧、忧虑。意谓如果为人心术端正,何用担忧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春秋列国志传》四:申生曰:“奔往何国?”二臣曰:“谚云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殿下能撇富贵以免祸,则何国不可往?”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释义】:
做一次已经过分,岂可再做一次。指做事须适可而止。□语出《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喻世明言》一七:春娘回衙,将李英之事对司户说了。司户笑道:“一之为甚,岂可再乎!”《儿女英雄传》二八:龙媒,那里跑?我只问你有多大艳福!有了张家嫂夫人这等一位尤物,也就尽你消受了,一之为甚,岂可再乎?如今又按图求骏,两美并收!《海公大红袍全传》二九:冯保令小侍把箱子抬到里面,与海瑞相见毕,说道:“幸不辱命,咱爷多多拜上。若是恩公有什么急需之处,不妨又来。现在一千两,尔可收下。”海瑞谢道:“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一之为甚,何必再也
《金云翘传》一五:束生道:“一之为甚,何必再也。”宦氏道:“果然好,知音者芳心自懂。但调太凄怆,殊非下酒之物。再弹一曲,要使人闻者神爽,乃恕尔之罪。”
不亦……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不亦……乎bùyì……hū
固定格式
由副词“不”、“亦”同助词“乎”组成。用委婉的语气表示肯定的看法。可译为“不也……吗?”。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注疏》册一卷一页一上)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令人〕快乐吗?
《韩非子·难三》: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韩非子》册三卷十六页七)
——〔国君的〕眼力不能察见远奸,看清隐微,却靠他来察看经过粉饰的行为,确定赏罚,不也要坏事吗?(明:眼力。烛:照耀,引申为“察见”。待:用同“恃”。依靠。)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册三卷十五页十九上)
——象这样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断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断乎duànhū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肯定。作状语。可译为“绝对”。
严复《论世变之亟》: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严复诗文选》页三)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事理的态度,那最不相同而且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没有什么比中国人注重古代而忽视当今,西方人努力于当今超过古代这种差别更大的了。
断断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断断乎duànduànhū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强调、肯定。作状语。可译为“确实”、“绝对”等。
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叙》: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册二卷五六页三二三上)
——确实象药物一样必定可以治病。(药石:草药砭石。泛指药物。)严复《译〈天演论〉自序》: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又断断乎不如是也。(《严复诗文选》页九五)
——讨论国内外知识,审察敌情作为自己鉴戒的原则,也是绝对不能象这样的。
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乎hū
介词
“乎”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从”、“在”等。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注疏》册六卷二八页七上)
——《春秋》为什么从鲁隐公开始?
《楚辞·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楚辞》册一卷一页十二下)
——我单单在这时候受穷受困啊!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上)
——生在我前边〔的人〕,他懂得道本来就比我早,我就跟着他学,以他为师。
刘禹锡《天论上》: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刘宾客文集》册一卷五页四下)
——生在治世的人,〔由于〕道德标准明确,都知道自己受赏罚的原因,所以恩德和怨恨都不归于天。(人道:这里指法律制度。)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范围。可译为“在”、“从”、“于”等。
《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吕氏春秋》册一卷四页九上)
——楚人生在楚国,长在楚国,因此就说楚国话,不知道是从那里学来的。
《战国策·燕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下册页一一〇四)
——先王破格选拔〔我〕,从宾客当中提升我,并使我居于群臣之上。
三、介绍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到”。
《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注疏》册一卷三上页二上)
——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而且一直达到四方边界。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史记》册六页二〇八〇)
——周勃拯救国家的危难,恢复它到正常。即使是伊尹、周公,用什么超过他呢!
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等。
《庄子·内篇·人间世》: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册一卷二页四下)
——德行败坏由于好名,智慧产生由于竞争。
《荀子·正名篇》: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册三卷十六页七上)
——不因为众人的反对或称赞就动摇。
五、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或不译出。
《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周易注疏》册一卷三页八下)
——对天象进行观察,以便考察时序的变化。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wū)乎长?(《孟子注疏》册一卷三上页五上)
——〔我〕冒昧地问老师对什么擅长?
《墨子·节葬下》:昔者,尧北教乎八狄。(《墨子》册二卷六页九上)
——从前,尧去北方,对八狄进行教诲。(八狄:历代统治者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柳宗元《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河东集》册五卷十六页五下)
——孔子说:“残暴的政治比老虎还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六、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旁及的对象。可译为“给”、“向”等。
《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公羊注疏》册二卷六页二下)
——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一定要派同姓的诸侯主持这事。
《孟子·公孙丑上》: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注疏》册一卷三上页一下)
——有人向曾西问道:“你和子路谁贤?”
七、介绍同人或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荀子·强国篇》:故人莫贵乎生。(《荀子》册三卷十一页五下)
——所以对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
《荀子·劝学篇》: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册一卷一页五上)
——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方便的了。
韩愈《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上)
——生在我后边〔的人〕,他懂得道也比我早,我就跟着他学,以他为师。
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氏长庆集》册一卷二八页一四二)
——感动人心的,没有什么比感情更先,没有什么比语言更早,没有什么比心声更真切,没有什么比心理更深刻。
八、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公羊传·成公十六年》:王痍(yí)者何?伤乎矢也。(《公羊注疏》册四卷十八页五下)
——楚王受伤是怎么回事?是被箭射伤了。(痍:创伤。)
《荀子·非相篇》: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荀子》册一卷三页三上)
——不久就被官吏逮捕并处死在大街上。
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乎hū
语气词
一、用在分句末,表示提顿。可不译出。
《墨子·鲁问》: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墨子》册四卷十三页四)
——所以墨翟〔我〕认为虽然不耕田织布,但功绩比耕织还多。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史记》册八页二五二八)
——荆轲虽然游荡在酒徒中,然而他为人深沉,喜欢读书;他在所游历的诸侯国中,都同那里的贤人、豪侠、有德行的人相结交。(沈:用同“沉”。)
二、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译为“呢”、“呀”等。
《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注疏》册三卷十下页三上)
——做官不是因为贫穷啊,但有时呢是因为贫穷。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靖节先生集》册二卷五页八上)
——为什么呀急急忙忙想到那里去?(遑遑:匆忙,心神不定。)
三、用在感叹句末,助悲愤、赞颂、感慨等语气。可译为“呀”、“啊”等。
《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曰:“天乎,无辜!吾不弑君,谁谓吾弑君者乎?”(《公羊注疏》册四卷十五页六下)
——赵盾说:“天呀,〔我〕没有罪!我没有杀害国君,谁说我是杀害国君的人呢?”
《孙子·虚实篇》: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孙子》册三卷六页十上)
——神奇呀!神奇呀!〔神奇〕到了没有声息〔的地步〕。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河东集》册五卷十六页五下)
——唉!谁知道赋敛的毒害,有超过这毒蛇的啊!
四、用在祈使句末
1.助命令语气。可译为“吧”。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夫祛犹在,女(rǔ)其行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四〇)
——〔你追杀我时斩断的〕那个衣袖还在,你快走开吧!(祛:衣袖。)
《庄子·外篇·秋水》:默默乎,河伯!女(rǔ)恶(wū)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庄子》册二卷六页十上)
——不要说了吧,河伯!你哪里知道〔万物〕贵贱的关键,小大的区别!(门:犹枢纽。家:派别。)
2.助请求语气。可译为“吧”。
《穀梁传·襄公三十年》: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穀梁传注疏》册三卷十六页七上)
——伯姬的住房着了火,侍奉她的人说:“夫人稍稍避一避火吧!”《战国策·齐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上册页三九九)
——希望您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齐国来统率万民吧!
3.助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战国策·齐四》:长铗(jiá)归
来乎!食无鱼。(《战国策》上册页三九五)
——长剑,〔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国语·越语上》:吾请达王甬、句(gōu)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国语》下册页六三九)
——请允许我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去,我和你〔仍然〕做两国的国君吧!(句:用同“勾”。)
五、用在疑问句末
1.助是非问语气。可译为“吗”。
《论语·微子》:子见夫子乎?(《论语注疏》册三卷十八页三上)
——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孙膑兵法》页四一)
——威王问:“用一倍〔的兵力〕迎击十倍〔的敌人〕,有办法吗?”(道:方法,办法。)
《战国策·赵四》: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中册页七七〇)
——赵太后说:“男子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欧阳修《归田录》:汝亦知射乎?(《欧阳文忠全集》册十六卷一二六页七上)
——你也懂得箭术吗?
2.助特指问语气。常同表示疑问的代词“谁”、“安”等呼应。可译为“呢”。
《韩非子·显学》: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韩非子》册三卷十九页九上)
——尧舜不能再生,将让谁来确定儒墨〔中哪一家是尧、舜〕的真传呢?
《汉书·张陈王周传·周勃》:少帝曰:“欲持我安之乎?”(《汉书》册七页二〇五五)
——少帝说:“准备把我劫持到哪儿去呢?”(少帝:孝惠帝的养子。)
3.助选择问语气。可译为“呢”。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五页一八五二)
——你准备彻底消灭卫国呢,还是把卫君送回国就行了呢?
《楚辞·卜居》:宁与黄鹄(hú)比翼乎?将与鸡鹜(wù)争食乎?(《楚辞》册三卷六页三上)
——宁与天鹅一块儿高飞呢?还是跟鸡鸭一块儿争食呢?(黄鹄:天鹅。鹜:鸭子。)
4.助反诘语气。常同代词“何”、“孰”,连词“况”,副词“庸”、“宁”、“岂”、“不”、“非”等呼应。可译为“呢”、“吗”等。
《公孙龙子·迹府》: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公孙龙子》页一下)
——楚国国君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它,又何必寻找呢?
《战国策·燕一》: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下册页一〇六五)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马呢?
《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zhì)乎?”(《列子》册二卷五页十二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聪明呢?”(知:用同“智”。聪明。)
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上)
——我是〔向他〕学道啊,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生年在我先还是在我后呢?
《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册六页一九五二)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欧阳修《归田录》:吾射不亦精乎?(《欧阳文忠全集》册十六卷一二六页七上)
——我的箭术不也很精湛吗?
《资治通鉴·陈纪·长城公祯明元年》: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资治通鉴》册十二页五四九四)
——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难道能够被一条衣带宽的水面所限就不去拯救他们吗!
方苞《狱中杂记》: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望溪先生全集》册六集外文六页二三上)
——果真没有〔钱财行贿〕,最后对他们也稍微宽大一点,不也是施行仁术吗?
5.助测度语气。常同表示估量的副词“殆”、“其”、“或”以及熟语“得无”等呼应。可译为“吧”。
《战国策·赵四》: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中册页七六八)——每日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史记》册七页二四一八)
——我听说圣人不可貌相,大概就是先生吧?
韩愈《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上)——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náo)进鸷(zhì)击,侥天之幸,或能免乎?(《清稗类钞》册六页一四七)
——不如用我们的长处,攻敌人的短处,举着大刀,拿着盾牌,象猿猴那样〔敏捷地〕前进,象鸷鸟那样〔勇猛地〕攻击,侥幸得到上天保佑,或许能避免〔灾难〕吧?
语气词连用
同“哉”连用
一、助是非问、选择问语气。可译为“吗”、“呢”等。
《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注疏》册二卷九页二下)
——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
《庄子·内篇·齐物论》: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庄子》册一卷一页十五上)
——究竟是有彼此呢?究竟还是没有彼此呢?
二、助劝勉语气。可译为“啊”。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勉乎哉!(《昌黎先生集》册六卷二十页一上)
——董生努力啊!
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乎hū
词尾
形容词词尾
《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论语注疏》册二卷八页四上)
——他建立的功绩实在伟大。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东坡全集》册四卷十九页八下)
——浩浩荡荡象凭空驾风一样,不知道它止息的地方。(冯:用同“凭”。)
嗟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嗟乎jiēhū
叹词
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表示感叹。可译为“唉”、“唉呀”等。
杜牧《阿房宫赋》: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樊川文集》卷一页一七)
——唉!如果六国的国君都爱自己的百姓,就完全能抵御秦国。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册七页二二三六)
——商鞅叹了一口气说:“唉呀!变法的害处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况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况乎kuànghū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何况”。
《孟子·万章下》: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孟子注疏》册三卷十下页五下)
——用〔召唤〕大夫的标帜去召唤虞人,虞人死也不敢去;以〔召唤〕士的标帜召唤百姓,百姓难道敢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虞人:古官名,主管山泽。)
庶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庶乎shùhū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情况等的揣测、估计。作状语。可译为“大概”、“也许”等。
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guān)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一页五上)
——让那些和尚道士还俗,把他们的书籍烧掉,把那些寺庙〔分给百姓〕居住,阐明先王治国的道理来教导他们,使鳏夫、寡妇、孤儿、没有子女的老人以及残废病人都得到抚养,那大概也就可以了吧。
陆龟蒙《野庙碑》: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八页一四七下)
——虽然这样,按古代的情况来说,就是错误;如果按现在的情况来说,也许修庙供神就不值得责怪了。
乌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乌乎wūhū
叹词
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表示感叹。可译为“哎呀”。
《左传·襄公三十年》:乌乎!必有此夫!(《春秋左传集解》册三页一一三八)
——哎呀!〔他〕一定是想占有这里吧!(此:这里指儋括纂权占有朝廷。)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乌乎!操行之不得,墓芜秽而不修兮,魂亡(wū)归而不食。(《汉书》册八页二五九一)
——哎呀!〔生前〕操守品行不合礼义,〔死后〕坟墓荒芜污秽没有人修整啊,魂灵没有地方归宿得不到享祀。
无乃……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无乃……乎wú nǎi……hū
固定格式
由副词“无乃”和助词“乎”组成。用委婉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为“恐怕……吧”。
《左传·隐公三年》: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三)
——做国君的应当极力消除祸患,而〔您〕却要召来祸患,恐怕不对吧?
《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大(tài)简乎?(《论语注疏》册一卷六页一上)
——存心简略,行事也简略,恐怕太简略了吧?(大:用同“太”)
《国语·周语中》: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国语》上册页四八)
——现在王使狄人获得利益,这恐怕是祸患的因由吧?(外:指狄。)
《新序·节士》:子列子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新序》卷七页四二上)
——列子御寇,是有道的高士,居住在您的国土上还困窘,您恐怕不喜好士人吧!
无亦……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无亦……乎wú yǐ……hū
固定格式
由副词“无”、“亦”和助词“乎”组成。用委婉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为“不也……吗”。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三页一〇一三)
——有了〔美德作〕基础,〔国家〕就不至于败坏,不也应该从事这吗!
毋乃……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毋乃……乎wúnǎi……hū
固定格式
由副词“毋乃”和助词“乎”组成。用委婉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为“恐怕……吧”、“不是……吗”。
《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注疏》册三卷十页二上)
——君王返回自己的国家还存有私心,恐怕不对吧?
《礼记·檀弓下》: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礼记注疏》册三卷十页十八上)
——天不下雨却寄希望于愚妇人,想用〔这种办法〕求雨,不是太不切实际了吗?(愚妇人:指女巫。已:甚。)
《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聊斋志异》册四页一五九〇)
——我当初以为公子是高门世家的文人,所以蒙羞自荐。没想到〔你〕空有其表!凭相貌取人,不是要被天下人笑话吗?
於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於乎wūhū
叹词
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表示感慨。可译为“唉”、“唉呀”等。
《诗经·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毛诗注疏》册十卷十八之一页十上)
——唉,小子!不知道〔事情的〕好坏。
《诗经·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毛诗注疏》册十卷十八之二页二上)
——唉,多么哀痛,国运是这样危急。(国步:国运。频:危急。)
《荀子·仲尼篇》: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荀子》册一卷三页十四上)
——唉呀,齐桓公具有天下的大节,谁能够灭亡他?
至乎-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至乎zhìhū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在叙述一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公羊传·桓公二年》: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公羊注疏》册一卷四页四上)
——宋国当初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部国〕大鼎,所以叫做郜鼎,至于土地和主人的关系却不是这样。
拉近乎-汉语惯用语辞典
拉近乎lā jìn hu
方言。比喻拉关系。冯骥才《雕花烟斗》:“他觉得老花农在对自己客套,拉近乎。”也作“拉近胡”。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你是地主,我是贫农,我们不是一家子,你不要和我拉近胡。”
套近乎-汉语惯用语辞典
套近乎tào jìn hu
比喻和不太熟识的人拉拢关系,表示亲近(多含贬义)。老舍《四世同堂》“金三爷那四方脑袋里琢磨着要跟日本人套近乎。他并不想跟日本人合作……他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气如白虹,贯乎天地-佛源语词词典
气如白虹,贯乎天地
白虹,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有时变为长虹,穿日而过。一种罕见的天体现象。古人认为此天象出现,人间应有非同寻常的事件发生。《五灯会元·卷一·二十三祖》:“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此语从上古汉语“白虹贯日”脱化而出。《战国策·魏策四》:“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佛家与古人一样,相信天人感应的说法。
乎-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乎hū
①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各种疑问语气。(1)用于是非问,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论语·微子》:“子见夫子~?”《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2)用于特指问,表疑问语气。句中一般有疑问代词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责:同“债”。)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用于选择问,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战国策·楚策四》:“先生老悖~,将以为楚国袄祥~?”(袄祥:不祥的预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凡若此者……有取~,抑其无取~?”(4)用于反问句,表反问语气。与疑问代词呼应的,译为“呢”;与“宁”“独”等呼应的,译为“吗”。《两小儿辩日》:“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5)用于测度疑问句,委婉地表示猜测语气。常与“无乃”“得无”“其”等相呼应,可译为“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无乃不可~?”《触龙说赵太后》:“日食饮得无衰~?”《庄暴见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②语气词。用于祈使句末,表示祈使、禁戒等语气。可译为“吧”。《战国策·齐策四》:“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又:“长铗归来~,出无车!”③语气词。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史记·李将军列传》:“惜~,子不遇时!”又《秦始皇本纪》:“天~,吾无罪!”④语气词。用于分句句末或单句句中,表示停顿或语气的舒缓。《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然其为人深沉好书。”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游于是~始。”⑤词尾。附着在形容词后,作用与“然”同。《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苏轼《前赤壁赋》:“浩浩~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⑥介词。引进时间。可译为“在”“从”等。《楚辞·离骚》:“吾独穷困~此时也。”韩愈《师说》:“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介词。引进处所。可译为“在”“到”等。《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大国之间。”(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春秋末期属中等国家。)《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四境,齐有其民矣。”⑧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等。《孟子·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是。”⑨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与……相比”。《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尔,毋吾以也。”《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⑩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公羊传·庄公十二年》:“(宋)万尝与庄公战,获~庄公。”《吕氏春秋·不苟》:“故子胥见说于阖间,而恶~夫差。”(说:同“悦”。)
二二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二二乎乎èr èr hū hū
【释义】:
方言。犹疑不定。郭澄清《大刀记》:“梁永生从来不肯讨人嫌,可又觉得房先生的实在劲儿不好推辞,正在二二乎乎,房先生拿起扁担,就要帮他挑挑子。”
二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二乎èr hu
【释义】:
方言。①畏缩,犹豫。吕日生《骡子的故事》:“只要是打鬼子,什么事咱也不二乎,保险跑在头里。”②指望不大。如:看来这件事二乎了。
于是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于是乎yú shì hū
【释义】:
连词。于是。表承接。鲁迅《无题》:“有一个大襟上挂一支自来水笔的记者,来约我做文章,为敷衍他起见,我于是乎要做文章了。”
不在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在乎bù zài hu
【释义】:
不放在心上。管桦《第一课》:“别说我一个人,就是开进两个连队去吃几天也算不了什么,不在乎。”
不亦乐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亦乐乎bù yì lè hū
【释义】:
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指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后常用以表示达到极度之意。王蒙《杂色》:“他的头、背、胳膊也被冰雹打了个不亦乐乎。”又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
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乎hū
【释义】:
①语气助词。(1)表疑问。相当于“吗”。如:子见夫子乎?(2)表选择。相当于“呢”。如: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3)表反问。相当于“吗”、“呢”。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圣人都欢喜辩证,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4)表揣测。相当于“吧”。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叹词。相当于“啊”。叶圣陶《穷愁》:“天乎,然则吾儿囚矣!”③用作动词词尾。相当于“于”。叶圣陶《逃难》:“她也曾近乎撒娇似地问过他。”④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草明《乘风破浪》:“她对你不是挺近乎的么?”又如:确乎重要。
之乎者也-现代汉语大词典
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
【释义】:
①古汉语里常用的四个语气助词。孙犁《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借指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鲁迅《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乱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乱乎luàn hu
【释义】:
方言。混乱;纷乱。刘子威《在决战的日子里》:“我看趁敌人正在乱乎劲儿,咱们来个大胆穿插。”
似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似乎sì hū
【释义】:
副词。好像;仿佛。叶君健《火花》:“他似乎是在和寒风及与它结伴而来的冰冻挑战。”
全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全乎quán hu
【释义】:
方言。完备;齐全。《人民日报》1982.3.8:“里面六口水泥缸(大的有一人高),五口装的粮食,小麦最多,其它五谷杂粮也挺全乎。”
俨乎其然-现代汉语大词典
俨乎其然yǎn hū qí rán
【释义】:
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鲁迅《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
关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关乎guān hū
【释义】:
关系到;涉及。克非《春潮急》:“须知这个仗打得如何,是关乎到农业社能否巩固。”
匀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匀乎yún hu
【释义】:
方言。均匀;匀称。草明《乘风破浪》:“我成天忙着对装料机的小伙子讲好话,说道理,求他把料铺的匀乎些。”
几几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几几乎jī jī hū
【释义】:
几乎。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在他(孙中山)和他的兄弟没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几乎仅仅不致挨饿。”
几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几乎jī hū
【释义】:
①接近于。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和先生的蜜月旅行,几乎延长到两年。”②差点儿。多指达到了即要发生而结果未发生的程度。柔石《二月》:“妇人几乎哭起来。”
玄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玄乎xuán hu
【释义】:
①玄虚不可捉摸。浩然《艳阳天》:“三人听着马之悦讲的在理,又觉着挺玄乎,像是只吹过来一层烟雾,见到影子飘,伸手抓不着。”②靠不住;危险。峻青《海啸》:“这事太玄乎了,弄不好,落得个鸡飞蛋打,连人带粮全沉海底。”
谙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谙乎ān hū
【释义】:
估计;料想。克非《春潮急》:“(李春山)却没谙乎到李克把一切早看在了眼里。”
出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出乎chū hū
【释义】:
出于,超出。鲁迅《端午节》:“方太太见他强横到出乎情理之外了,也暂时开不得口。”
出乎意外-现代汉语大词典
出乎意外chū hū yì wài
【释义】:
出于意料之外。陈登科《赤龙与丹凤》:“潘汉五出任县长,县里的绅士们都出乎意外,震动很大。”
出乎意表-现代汉语大词典
出乎意表chū hū yì biǎo
【释义】:
出于意料之外。鲁迅《伤逝》:“有一天,将要出乎意表地访我,像住在会馆时候似的。”
出乎意料-现代汉语大词典
出乎意料chū hū yì liào
【释义】:
出于意料之外。吴晗《清华杂忆》:“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竟然不准。”
险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险乎xiǎn hu
【释义】:
差一点。如:险乎上当受骗。
邪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邪乎xié hu
【释义】:
同“邪虎”。
云乎哉-现代汉语大词典
云乎哉yún hū zāi
【释义】:
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洁。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此等现象,不速制止,势将同归于尽,抗战胜利云乎哉?”
在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在乎zài hu
【释义】:
介意;放在心上(常用于否定式)。冰心《分》:“我饿极了,想到母亲的奶不知何时才来,我是很在乎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徐迟《第一棵采油树》:“过了不一会儿,又传来了第二声巨响。预先有了警告,舞会上的人听到就满不在乎。”
拉近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拉近乎lā jìn hu
【释义】:
见“拉近胡”。
异乎寻常-现代汉语大词典
异乎寻常yì hū xún cháng
【释义】:
不同于平常。朱自清《欧游杂记》:“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地好;古迹可异乎寻常地多。”
套近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套近乎tào jìn hu
【释义】:
和不太熟识的人拉拢关系,表示亲近(多含贬义)。老舍《四世同堂》:“金三爷那四方脑袋里琢磨着要跟日本人套近乎。他并不想跟日本人合作…他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就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就乎jiù hu
【释义】:
方言。凑合。田维贤《广播里的笑声》:“女同志这顿饭就将就将就,能就乎就就乎。”
咋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咋乎zhā hu
【释义】:
见“咋呼”。
微乎其微-现代汉语大词典
微乎其微wēi hū qí wēi
【释义】:
形容非常细小,极其有限。也指极微小的事物。鲁迅《致章廷谦》:“北京学界,我是竭力不去留心他。但略略一看,便知道比我出京时散漫,所争的都是些微乎其微。”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富庶的河套,是黄河所给的一点甜头,这一点点它口里所吐出的,和被它所吞没的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了。”
犹之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犹之乎yóu zhī hū
【释义】:
如同。邹韬奋《萍踪忆语》:“华侨的组织不健全,当然不就是大多数华侨的不兴,犹之乎美国劳工组织的官僚化,不就是大多数美国工人的不兴,这是要分别清楚的。”
庶几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庶几乎shù jī hū
【释义】:
或许,大概可以。
庶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庶乎shù hū
【释义】:
庶几。如:庶乎可救弊。
满不在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满不在乎mǎn bù zài hu
【释义】:
全然不在意;一点也不当回事。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潮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潮乎乎cháo hū hū
【释义】:
微湿的样子。《当代》1981年第3期:“书是潮乎乎的,是在厕所水箱里藏了很久的缘故。”
忙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忙乎máng hu
【释义】:
忙碌。杨朔《三千里江山》:“一忙乎完,就要一跳坐到桌子边上,悠荡着两只短腿,吹起口琴来。”
忘乎其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忘乎其形wàng hū qí xííng
【释义】:
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郭沫若《高渐离》:“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摇动其身体,愈向高渐离身旁走去。”
忘乎所以-现代汉语大词典
忘乎所以wàng hū suǒ yǐ
【释义】:
同“忘其所以”。古华《芙蓉镇》:“但这时,他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加上文化水平、政治阅历有限,估错了形势。”
思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思乎sī hū
【释义】:
方言。想,考虑。梁斌《红旗谱》:“贾老师看运涛说话很有根柢,抬起头思乎了思乎,点点头说:‘…农民阶级渐渐地要破产了!’”
急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急乎乎jí hū hū
【释义】:
见“急呼呼”。
悬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悬乎xuán hu
【释义】:
危险。郭澄清《大刀记》:“姓乔的诡计多端,硬闯辕门总是个悬乎事儿,不宜队长出马。”
情见乎词-现代汉语大词典
情见乎词qíng xiàn hū cí
【释义】:
真情从言辞中流露出来。语出《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见,同“现”。邹韬奋《变了什么花样?》:“陈先生素来爱护《生活》的诚意,情见乎词。”
愣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愣乎乎lèng hū hū
【释义】:
傻呼呼。魏巍《东方》:“‘打过防疫针也不行!’那个哨兵愣乎乎地说。”
憨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憨乎乎hān hū hū
【释义】:
见“憨虎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现代汉语大词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yùn yòng zhī miào cún hū yī xīn
【释义】:
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善于思考。语出《宋史·岳飞传》。毛泽东《论持久战》:“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近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近乎jìn hu
【释义】:
①接近于。老舍《四世同堂》:“瑞宣满脸的忧郁,看她还弄那些近乎儿戏的东西。”②方言。接近,亲密。郭澄清《大刀记》:“一年多以前,他来龙潭街落了户,我们两家的关系,就更近乎了。”《花城》1981年第6期:“西头还有几个青年,不是跟着下台干部郭锁子跑,就是跟流窜犯王长喜近乎,品质上也不好。”
迥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迥乎jiǒng hū
【释义】:
犹迥然。形容相差很远。翦伯赞《内蒙访古》:“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嫌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嫌乎xián hu
【释义】:
方言。讨厌,不满意。王安友《李二嫂改嫁》:“大娘,你只要不嫌乎,我给俺六兄弟说个好吗?”
无乎不可-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乎不可wú hū bù kě
【释义】:
犹无可无不可。听任。鲁迅《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无怪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怪乎wú guài hu
【释义】:
见“无怪”。
软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软乎ruǎn hu
【释义】:
形容柔弱无力。田汉《卢沟桥》:“这年月还唱这样的歌,把人唱得怪软乎的。”
晕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晕乎乎yùn hū hū
【释义】:
形容头脑发昏。向春《煤城怒火》:“梁森哈哈狂笑,‘队长的计策又高一着。好,钱送来,咱请周学昌喝个晕乎乎!’”
觉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觉乎jué hu
【释义】:
方言。觉得;感到。老舍《茶馆》:“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
断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断乎duàn hū
【释义】:
绝对。用于否定式。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这是断乎不行的。”
胖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胖乎乎pàng hū hū
【释义】:
犹胖墩墩。周立波《暴风骤雨》:“白玉山近来因为工作忙,操心多,原是胖乎乎的身板消瘦了好些。”
确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确乎què hū
【释义】:
确实,的确。朱自清《回来杂记》:“中等经济的人家,确乎是紧起来了。”
确乎不拔-现代汉语大词典
确乎不拔què hū bù bá
【释义】:
刚强坚决,不可动摇。语出《易·乾》:“确乎其不可拔。”如:白刃临颈,确乎不拔。也作“确固不拔”。鲁迅《随感录四十六》:“因为他们都有确固不拔的自信,所以决不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
於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於乎wū hū
【释义】:
同“呜呼”。感叹词。
烧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烧乎乎shāo hū hū
【释义】:
形容灼热感。克非《春潮急》:“走出四合院后,几个人心头都像揣了黄瓜,撒了辣椒面儿,连呼出的气都是烧乎乎的。”
热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热乎rè hu
【释义】:
也作“热呼”。①热。与“凉”、“冷”相对。孙芋《妇女代表》:“我把这饭再坐锅里去,等你大哥今晚赶到家了好吃热乎的。”也指心情激动。朱家胜《飘动的篝火》:“夜黑得看不到每个人的表情,但是我的的确确脸上现出过微笑,心里热呼热呼的。”②亲热,亲昵。柳青《狠透铁》:“他到饲养室,到豆腐坊,截然感觉到一种对他不那么热乎、不那么自然的气氛。”③气氛热烈。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这个植棉经验交流会开得很热乎。”
热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热乎乎rè hū hū
【释义】:
见“热呼呼”。
神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神乎shén hu
【释义】:
神奇;离奇。如:他说亲眼看见野人逮了个人跑走了,说得可神乎了。
神乎其技-现代汉语大词典
神乎其技shén hū qí jì
【释义】:
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叶圣陶《倪焕之》:“叫他们搞农艺,却要他们像一个终岁勤劳的农民;叫他们演戏,却要他们像一个神乎其技的明星,自然只有失望了。”
神乎其神-现代汉语大词典
神乎其神shén hū qí shén
【释义】:
神奇奥妙到了极点。萧乾《善心》:“由于他们把扒手讲得那么神乎其神,我心里也不免琢磨起该怎样提防一下。”
瞠乎其后-现代汉语大词典
瞠乎其后chēng hū qí hòu
【释义】:
干瞪着眼,落在后面赶不上。语出《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梁启超《释革》:“蛰处于一小天地之中,不与大局相关系,时势既奔轶绝尘,而我犹瞠乎其后。”
耶耶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耶耶乎yé yé hū
【释义】:
方言。有随便,马虎,不负责,不高明等意。鲁迅《公民科歌》:“做个公民实在弗容易,大家切莫耶耶乎。”
蛮不在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蛮不在乎mán bù zài hu
【释义】:
满不在乎。不放在心上:不当一回事。《花城》1981年第2期:“‘放心啦,永安饭店那么高,掉下来头都碎了,她又没有身份证,认不出来的啦!’阿牛蛮不在乎的回答。”
管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管乎guǎn hū
【释义】:
方言。管用;顶事。金河《大车店一夜》:“我向杨老头问起了昨晚的治疗效果。‘嘿,挺管乎儿呢!’杨老汉回答。”
齐大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齐大乎qí dà hū
【释义】:
方言。一齐;一块儿。海默《四嫂子》:“还是刚才你见过那个爷子领的头,一镢头把日本小队长打死了,我们齐大乎地上了山。”
类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类乎lèi hu
【释义】:
好像;近于。鲁迅《端午节》:“政府说‘上了课才给钱’,他才略恨他们的类乎用果子耍猴子。”
辣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辣乎乎là hū hū
【释义】:
形容发热的感觉。克非《春潮急》:“不等他辣乎乎的脸上温度降下来,李克又针对他的种种错误看法…作了好长的批评驳斥。”
难乎为情-现代汉语大词典
难乎为情nán hū wéi qíng
【释义】:
情面上过不去。郭沫若《洪波曲》:“这样一来,倒弄得我有点难乎为情。本来是我做错了事,反惹得别人来道歉。”
难乎为继-现代汉语大词典
难乎为继nán hū wéi jìì
【释义】:
不容易持续。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
难乎其难-现代汉语大词典
难乎其难nán hū qí nán
【释义】:
非常困难。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两种语文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没有桥梁,要想沟通,真难乎其难了。”
黑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黑乎乎hēi hū hū
【释义】:
①颜色黑黑的。魏巍《挤垮它》:“小通讯员黑乎乎的小圆脸,一笑还有两个酒涡。”②光线昏暗。郭澄清《大刀记》:“永生望了一阵,指着河东一片黑乎乎的地方,问娘道:‘那是啥村子?’”③形容人多,密集成片。周立波《暴风骤雨》:“他的眼前,只看见黑乎乎的一大片,都是人的脸。”
黏乎乎-现代汉语大词典
黏乎乎nián hū hū
【释义】:
见“黏糊”。
二乎-汉语大词典
二乎
【1】方言。畏缩,犹豫。{吕日生}《骡子的故事》:“只要是支前;只要是打鬼子﹐什么事咱也不二乎﹐保险跑在头里。”【2】方言。指望不大。如:看来这件事二乎了。
二二乎乎-汉语大词典
二二乎乎
【1】方言。犹疑不定。{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梁永生}从来不肯讨人嫌﹐可又觉得{房先生}的实在劲儿不好推辞﹐正在二二乎乎﹐{房先生}拿起扁担﹐就要帮他挑挑子。”
于是乎-汉语大词典
于是乎
【1】连词。于是。表承接。{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无题》:“有一个大襟上挂一支自来水笔的记者﹐来约我做文章﹐为敷衍他起见﹐我于是乎要做文章了。”
不在乎-汉语大词典
不在乎
【1】不放在心上。《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倘若一處不計較﹐兩處不在乎﹐這也可以不必出來現世了。”{管桦}《第一课》:“别说我一个人﹐就是开进两个连队去吃几天也算不了什么﹐不在乎。”
不亦樂乎-汉语大词典
不亦樂乎
【1】《论语·学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谓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后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度,兼有淋漓尽致之意。{明}{无名氏}《吴起挂帅》第四折:“{吴起}着我打聽{秦}兵去﹐誰想正撞着{秦}將﹐把我一陣殺的不亦樂乎﹐跑將來了。”《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况且是自己舅子開張的酒店﹐越要賣弄﹐好酒好食﹐只顧教搬來﹐吃得個不亦樂乎。”{王蒙}《杂色》:“他的头﹑背﹑胳膊也被冰雹打了个不亦乐乎。”
乎-汉语大词典
乎
《廣韻》户吴切,平模,匣。《集韻》荒胡切,平模,曉。【1】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论语·八佾》:“{管仲}儉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汝亦知射乎?”{清}{方苞}《答刘拙修书》:“君所不足{朱子}者可實指乎?”【2】语气助词。表选择。相当于“呢”。《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子將大滅{衛}乎?抑納君而已乎?”《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夫古之爲臣者,于此乎?于彼乎?”【3】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吗”﹑“呢”。《书·尧典》:“吁!嚚訟,可乎?”《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唐}{韩愈}《师说》:“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圣人都欢喜辩证,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4】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左传·隐公六年》:“其{陳桓公}之謂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一》:“勢相激而理隨以易,意者其天乎!”【5】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论语·颜渊》:“富哉言乎!”《史记·孟尝君列传》:“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家居》:“語所謂暗合道妙者,而反以此相詆譏,抑何其不諒乎!”【6】语气助词。表祈使。相当于“吧”。《诗·郑风·溱洧》:“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夫袪猶在,女其行乎!”《战国策·齐策四》:“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7】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论语·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汉}{东方朔}《七谏·哀命》:“從水蛟而爲徒兮,與神龍乎休息。”{宋}{苏轼}《前赤壁赋》:“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8】叹词。相当于 “啊”。《论语·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乎!吾無罪!”{唐}{韩愈}《答元侍御书》:“{微之}乎,子真安而樂之者!”{叶圣陶}《穷愁》:“{松}母泣曰:‘天乎,然則吾兒囚矣!’”【9】相当介词“于”。《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叶圣陶}《四三集·逃难》:“她也曾近乎撒娇似地问过他。”【10】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汨乎混流,順阿而下。”{明}{刘基}《郁离子·枸櫞》:“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草明}《乘风破浪》第一章:“她对你不是挺近乎的么?”【11】“[呼]”的古字。呼唤;召唤。《两周金文辞图录大系·遹》:“〔{穆王}〕乎乎于大池。”《两周金文辞图录大系·颂鼎》:“王乎{史虢生}册令{頌}。”
乎來-汉语大词典
乎來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一説“來聲﹐矣聲通”﹐“來”读为“矣”。《孟子·离娄上》:“〔{伯夷}〕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
乎爾-汉语大词典
乎爾
【1】语气助词。表询问。《穀梁传·庄公三十年》:“何善乎爾?”【2】语气助词。表感叹。《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赵岐}注:“乎爾者﹐歎而不怨之辭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
乎哉-汉语大词典
乎哉
【1】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後汉书·郭泰传》:“{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3】语气助词。表祈使。{唐}{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勉乎哉!”【4】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後汉书·李法传》:“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將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清}{梁章鉅}《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爾則編修亦褊人耳﹐所論撰又足據乎哉!”{明}{刘基}《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將以正己之所學﹐言可以苟乎哉?”
乎而-汉语大词典
乎而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赞叹。《诗·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2】“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勸酬兼爾汝﹐講論雜乎而。”杂乎而﹐谓口语夹杂文言。
乎號-汉语大词典
乎號
【1】因处于困境需要援助而叫喊。{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论》:“而一部分之沿習舊思想者﹐則承前説而稍變之﹐以{孔子}爲我國之{基督}﹐遂欲組織孔教﹐奔走乎號﹐視爲今日重要問题。”
之乎者也-汉语大词典
之乎者也
【1】古汉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杜文澜}《古谣谚》卷五一引{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平广记》卷二六一引{唐}{卢言}《卢氏杂说·李据》:“又判決祗承人:‘如此癡頑﹐豈合喫杖﹐決五下。’人有語曰:‘豈合喫杖﹐不合決他。’{李}曰:‘公何會﹐豈是助語﹐共之乎者也何别?’”【2】借为对文人咬文嚼字的讽刺语。{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祗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卓乎不羣-汉语大词典
卓乎不羣
同“[卓爾不羣]”【1】{金}{王若虚}《揖翠轩赋》:“意其勁挺堅確﹐卓乎不羣﹐舉世皆怯而我獨勇﹐衆人既屈而我獨伸。”
全乎-汉语大词典
全乎
【1】方言。完备;齐全。《人民日报》1982.3.8:“临走时﹐我们又要求{克斗}打开厢房门看看粮食。里面六口水泥缸(大的有一人高)﹐五口装的粮食﹐小麦最多﹐其它五谷杂粮也挺全乎。”
似乎-汉语大词典
似乎
【1】副词。好象;仿佛。{宋}{杨万里}《後蟹赋》:“幕府初開﹐延見俊良﹐望見一客﹐又似乎{彭越}與{解揚}。”{叶君健}《火花》一:“他似乎是在和寒风及与它结伴而来的冰冻挑战。”{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謂能記前生﹐則似乎未必。”{明}{方孝孺}《杂著·成化》:“歲時則讀法﹐春秋則會射蒐狩;考其善而書之﹐糾其惡而戒之……其事似乎太煩也﹐然則{周}卒以此而治。”
何在乎-汉语大词典
何在乎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在乎。《白雪遗音·马头调·情投意愿》:“萬兩黄金﹐買出一點痴心。情投意願﹐何在乎銀錢?”
使乎-汉语大词典
使乎
【1】《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朱熹}注:“夫子,指{伯玉}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辭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遂以“使乎”代称使者。《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唐}{岑参}《送杨录事充使》诗:“使乎仍未醉﹐斜月隱吟窗。”《晋书·张骏传》:“遣參軍{王隲}聘于{劉曜}……{曜}顧謂左右曰:‘此{涼州}高士﹐使乎得人!’”
傻乎乎-汉语大词典
傻乎乎
【1】见“傻呼呼”。
儼乎其然-汉语大词典
儼乎其然
【1】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载一篇俨乎其然的象煞有介事的文章﹐我们就知道字里行间还有看不见的鬼把戏。”{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六章:“听起来﹐那人坐在或站在正对面﹐俨乎其然地审问他。”
玄乎-汉语大词典
玄乎
【1】靠不住;危险。{峻青}《海啸》第三章五:“这事太玄乎了﹐弄不好﹐落得个鸡飞蛋打﹐连人带粮全沉海底。”{郭澄清}《大刀记》第一章:“就这样﹐他还是做贼心虚﹐总觉着小命儿玄乎。”【2】玄虚不可捉摸。{梁斌}《红旗谱》九:“一开头儿﹐{江涛}就觉得有点玄乎……问:‘那河蛙不是鸡﹐又不是鸽子﹐哪能落到窗格棂上叫欢?’”{浩然}《艳阳天》第五五章:“三人听着{马之悦}讲的在理﹐又觉着挺玄乎﹐象是只吹过来一层烟雾﹐见到影子飘﹐伸手抓不着。”
出乎預料-汉语大词典
出乎預料
【1】见“出乎意料”。
出乎-汉语大词典
出乎
【1】出于,超出。{柳青}《狠透铁》:“革命形势发展的迅速出乎一切人的预料。”{鲁迅}《呐喊·端午节》:“{方太太}见他强横到出乎情理之外了﹐也暂时开不得口。”{茅盾}《子夜》二:“于是大家会意似的一阵轰笑﹐挽回了那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僵局。”
出乎意外-汉语大词典
出乎意外
【1】出于意料之外。{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三:“几天之后﹐果然遇见了﹐在他们可算是出乎意外了。”{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十六:“{潘汉五}出任县长﹐县里的绅士们都出乎意外﹐震动很大。”《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不想姑娘鬧了個皮子﹐漸漸兒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着話茬兒。”
出乎意表-汉语大词典
出乎意表
【1】出于意料之外。{鲁迅}《彷徨·伤逝》:“我想只要离开这里﹐{子君}便如还在我的身边;至少﹐也如还在城中﹐有一天﹐将要出乎意表地访我﹐象住在会馆时候似的。”
出乎意料-汉语大词典
出乎意料
【1】出于意料之外。{柯云路}《三千万》八:“{白莎}轻微地一怔﹐她对{丁猛}的平淡反应出乎预料。”{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象{张裕民}他们﹐也觉得出乎意料﹐过去虽然有过斗争大会﹐但那总不象今天这样的无秩序。”{吴晗}《清华杂忆》:“{奚老}呢﹐身体不大好﹐老朋友劝他出去一下调理也好﹐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竟然不准。”亦作“[出乎預料]”。{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出乎反乎-汉语大词典
出乎反乎
【1】犹言出尔反尔。谓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太平天囯}{李秀成}《谕李昭寿书》:“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白雪遗音·起字呀呀哟·闷坐牙床》:“怕只怕你﹐出乎反乎﹐一旦之間﹐把奴就撇。我的天哪﹐叫我依靠何人?”
云乎哉-汉语大词典
云乎哉
【1】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此等现象﹐不速制止﹐勢将同归于尽﹐抗战胜利云乎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今風紀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云乎哉?言語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云乎-汉语大词典
云乎
【1】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孟子·万章下》:“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見用幣﹐非禮也。然則曷用?棗栗云乎?腶脩云乎?”{何休}注:“云乎﹐辭也。”
取法乎上, 僅得乎中-汉语大词典
取法乎上, 僅得乎中
【1】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谓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爲中,取法于中,故爲其下。”{清}{李渔}《凰求凤·筹婚》:“古語説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要選第一等的才郎﹐到其間只好得個中平之壻。”
在乎-汉语大词典
在乎
【1】介意;放在心上(常用于否定式)。{冰心}《分》:“我饿极了﹐想到母亲的奶不知何时才来﹐我是很在乎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徐迟}《第一棵采油树》:“过了不一会儿﹐又传来了第二声巨响。预先有了警告﹐舞会上的人听到就满不在乎。”【2】在于。表示范围﹑时间﹑处所等。{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諸侯之術也。”{汉}{扬雄}《剧秦美新》:“爰初生民﹐帝王始存﹐在乎混混茫茫之時﹐舋聞罕漫﹐而不昭察﹐世莫得而云也。”{宋}{苏轼}《问<小雅>周之衰》:“{成王}纂承{文}{武}之烈﹐而禮樂文章之備﹐存乎《頌》﹐其愈削而至夷于諸侯者﹐在乎《王黍離》。”【3】在于。指出事物的目的﹑本质所在。{明}{李东阳}《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夫所謂教﹐必躬行實踐﹐不專在乎言語文字之粗。”{晋}{陆机}《五等论》:“安上在於悦下﹐爲己在乎利人。”{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記》曰:恭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
套近乎-汉语大词典
套近乎
【1】和不太熟识的人拉拢关系﹐表示亲近(多含贬义)。{老舍}《四世同堂》九三:“{金三爷}那四方脑袋里琢磨着要跟{日本}人套近乎。他并不想跟{日本}人合作……他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安全。”
咋乎-汉语大词典
咋乎
【1】见“咋4呼”。
嗟兹乎-汉语大词典
嗟兹乎
【1】见“嗟嗞乎”。
嗟乎-汉语大词典
嗟乎
亦作“[嗟虖]”亦作“[嗟呼]”【1】叹词。表示感叹。{唐}{玄宗}《<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異端起而大義乖。”{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嗟乎!不復見乎!”{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譽美失實﹐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歟?嗟呼!”《汉书·龚胜传》:“嗟虖!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
嗟嗞乎-汉语大词典
嗟嗞乎
亦作“[嗟兹乎]”【1】叹息声。《管子·小称》:“公曰:‘嗟兹乎﹐聖人之言﹐長乎哉!’”{汉}{刘向}《说苑·贵德》:“嗟兹乎﹐我窮必矣!”
嗚乎-汉语大词典
嗚乎
【1】见“嗚呼”。
噫乎-汉语大词典
噫乎
【1】叹词。表示慨叹。{唐}{韩愈}《谢自然诗》:“噫乎彼寒女﹐永託異物羣。”{宋}{苏轼}《山陂陀行》:“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樂此而不去。”《史记·河渠书》:“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呼何以禦水。”
嚴乎-汉语大词典
嚴乎
【1】犹俨然。庄重貌。《庄子·秋水》:“嚴乎若國之有君﹐其无私德。”
希留乎剌-汉语大词典
希留乎剌
【1】形容慌乱或手足无措。{明}{冯惟敏}《端正好·徐我亭归田》套曲:“見了箇官來客來﹐繫上條低留答剌的帶……恰便是天差帝差﹐做了些希留乎剌的態。但沾着時乖運乖﹐落得他稽留聒剌的怪。”
微乎其微-汉语大词典
微乎其微
【1】形容非常细小,极其有限。亦指极微小的事物。{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未带地图的旅人》:“它们对我的写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北京}学界﹐我是竭力不去留心他。但略略一看﹐便知道比我出京时散漫﹐所争的都是些微乎其微。”{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富庶的{河套}﹐是{黄河}所给的一点甜头﹐这一点点它口里所吐出的﹐和被它所吞没的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了。”
庶幾乎-汉语大词典
庶幾乎
【1】庶几。或许,大概可以。《庄子·田子方》:“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金}{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迹﹐庶幾乎不負古人者。”【2】庶几。近于,略同。《汉书·苏武传》:“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庶乎-汉语大词典
庶乎
【1】犹言庶几乎。近似,差不多。{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一概痛絶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唐}{柳宗元}《非国语上·问战》:“{劌}之問洎{嚴公}之對﹐皆庶乎知戰之本也。”
寒乎-汉语大词典
寒乎
【1】方言。畏惧,害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只要有你{闯王}在﹐官军就是比我们多十倍﹐我心上一点不寒乎。”
已乎-汉语大词典
已乎
【1】算了。《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將適{費}﹐飲鄉人酒。鄉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鄰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黨之士乎!’”{杨伯峻}注:“已乎﹑已矣乎﹑已矣哉﹐皆絶望之詞。”
嫌乎-汉语大词典
嫌乎
【1】见“嫌唬”。
幾幾乎-汉语大词典
幾幾乎
【1】犹几乎。{明}{陈治纪}《书<张文忠公文集>後》:“夫{伊尹}之於{桐}﹐{周公}之徂東﹐當其時﹐蓋亦幾幾乎不免於不臣不弟之過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近者詞臣入直大内﹐詢以‘三天’之舊稱﹐蓋幾幾乎不知緣始矣。”{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在他({孙中山})和他的兄弟没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几乎仅仅不致挨饿。”
幾乎-汉语大词典
幾乎
【1】接近于。{宋}{欧阳修}《问进士策》之三:“然自{秦}以來﹐治世之主幾乎三代者﹐{唐太宗}而已。”{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和先生的蜜月旅行﹐几乎延长到两年。”《易·繫辞上》:“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孔颖达}疏:“幾﹐近也。”《宋书·孔琳之传》:“近{孝武}之末﹐天下無事……幾乎家給人足。”【2】差点儿。多谓达到了即要发生而结果未发生的程度。《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這裏{素梅}在房中心頭丕丕的跳﹐幾乎把個膽嚇破了。”{柔石}《二月》:“妇人几乎哭起来。”
猶之乎-汉语大词典
猶之乎
【1】见“猶之”。
暈乎乎-汉语大词典
暈乎乎
【1】谓头脑发昏。{向春}《煤城怒火》第十二章:“{梁森}哈哈狂笑﹐‘队长的计策又高一着。好﹐钱送来﹐咱请{周学昌}喝个晕乎乎!’”
況乎-汉语大词典
況乎
亦作“[况乎]”【1】连词。何况;况且。{三国} {魏}{曹冏}《六代论》:“尾同於體﹐猶或不從﹐况乎非體之尾﹐其可掉哉?”《孟子·万章下》:“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宋}{苏轼}《观妙堂记》:“是室云何而求我?況乎妙事了無可觀。”
洎乎-汉语大词典
洎乎
【1】等到,待及。{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僞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晩節﹐穢亂春宫。”{唐}{杨炯}《<王勃集>序》:“洎乎{潘}{陸}奮發﹐{孫}{許}相因﹐繼之以{顔}{謝}﹐申之以{江}{鮑}。”【2】和,与。洎,通“暨”。《旧唐书·李怀光传》:“詳考先王之道﹐洎乎烈祖之訓﹐皆以刑佐德﹐俾人嚮方﹐則斧鉞之誅﹐甲兵之伐﹐蓋不得已而用也。”
溜之乎也-汉语大词典
溜之乎也
【1】悄悄地逃走。《三侠五义》第四三回:“{米先生}不好意思﹐抽空兒他就溜之乎也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以爲他到外面解手﹐誰知一等他不回來﹐再等他也不回來﹐竟是‘溜之乎也’的去了。”
滿不在乎-汉语大词典
滿不在乎
【1】全然不在意;一点也不当回事。{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四:“{步青老}满不在乎的样子﹐擦着火柴吸烟﹐摇着脚﹐怡然自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汤富海}料想去{朱}家没有好事体﹐但不去也不行﹐就把八岁的小儿子{汤阿贵}叫到屋子里﹐交代了几句话﹐满不在乎地随{苏沛霖}到了{朱}家。”
潮乎乎-汉语大词典
潮乎乎
【1】见“潮忽忽”。
拉近乎-汉语大词典
拉近乎
【1】见“拉近胡”。
斷乎-汉语大词典
斷乎
【1】绝对。用于否定式。《红楼梦》第六六回:“{湘蓮}聽了﹐跌腳道:‘這事不好﹐斷乎做不得了!’”《老残游记》第五回:“我最恨這些東西!若要將他們收監﹐豈不又被他多活一天去了嗎?斷乎不行!”{鲁迅}《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这是断乎不行的。”
胖乎乎-汉语大词典
胖乎乎
【1】犹胖墩墩。《小说选刊》1981年第8期:“胖乎乎的小圆脸上﹐常常带着娴静的微笑。”{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白玉山}近来因为工作忙﹐操心多﹐原是胖乎乎的身板消瘦了好些。”
於是乎-汉语大词典
於是乎
【1】犹于是。{唐}{韩愈}《赠崔复州序》:“慶{復}人之將蒙其休澤也﹐於是乎言。”《国语·周语上》:“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明}{刘基}《郁离子·枸橼》:“夫木産于土﹐有土斯有木﹐於是乎果實生焉。”亦作“[於是虖]”。《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夫合諸侯﹐民之大事也﹐於是虖觀存亡。”
於乎哀哉-汉语大词典
於乎哀哉
【1】感叹词。表示感伤哀痛。《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其舊。”《荀子·乐论》:“於乎哀哉﹐不得成也。”《孔子家语·终记解》:“{哀公}誄曰:昊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余在疚。於乎哀哉!{尼父}﹐無自律。”亦作“[於呼哀哉]”。《礼记·礼运》:“{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