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柞)是什么意思
柞1-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1zuò
【释义】:
木名。(1)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棘刺。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初秋开花,花小,黄白色。木质坚硬,供制家具等用,树皮及叶可入药。杨朔《海市》:“这儿山上山下,高坡低洼,满眼葱绿苍翠,遍是柞树、槐树、杨树、松树。”(2)指山毛榉科的麻栎。
柞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子zuò zǐ
【释义】:
橡实的异名。
柞木-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木zuò mù
【释义】: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有棘刺。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初秋开黄白色小花。浆果黑色。产于我国西部、中部至东南部,日本和越南也有分布。木材坚硬,供制家具等。叶能散瘀消肿。
柞丝绸-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丝绸zuò sī chóu
【释义】:
用柞蚕丝织成的平纹纺织品,有光泽。适宜做夏季衣服。
柞蚕-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蚕zuò cán
【释义】:
蚕的一种。幼虫绿、黄或天蓝色等,食栎树叶。吐的丝是丝织品的重要原料。成虫全体被有黄褐色鳞毛,四翅各有一白色斑及斜条纹。柞蚕业起源于我国。
柞蚕丝-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蚕丝zuò cán sī
【释义】:
以柞树叶为食的蚕吐出的丝纤维。
柞绸-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绸zuò chóu
【释义】:
即柞丝绸。王蒙《惶惑》:“那时候他二十三岁,大学才毕业,体重只有一百零一市斤,穿一身柞绸中山服,自以为是高级衣料了。”
柞2-现代汉语大词典
柞2zhà
【释义】:
水名。汉水支流。在陕西省南部。
日本柞蚕-现代汉语大词典
日本柞蚕rì běn zuò cán
【释义】:
即天蚕。
脚柞-现代汉语大词典
脚柞jiǎo zuò
【释义】:
一种木制的脚镣。旧时流行于四川省西北部一带。沙汀《一个秋天的晚上》:“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会被柞上脚柞的。”
一柞-汉语大词典
一柞
【1】犹一叠。柞,约为拇指和食指伸开的距离。{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似這般好器械﹐一柞來銅錢恰便似砍麻稭。”音释:“柞﹐音詐。”
五柞-汉语大词典
五柞
【1】{五柞宫}的省称。{清}{吴伟业}《哭志衍》诗:“反《騷》擬{三湘}﹐作賦誇{五柞}。”{汉}{张衡}《西京赋》:“掩{長楊}而聯{五柞}﹐繞{黄山}而款{牛首}。”{唐}{李白}《大猎赋》:“遊{五柞}兮瞰{三危}﹐挾{細柳}兮過{上林}。”
五柞宫-汉语大词典
五柞宫
【1】{汉}离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汉书·武帝纪》:“二月﹐行幸{盩厔}{五柞宫}。”{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五柞樹﹐因以名宫也。”《三辅黄图·甘泉宫》:“{五柞宫}﹐{漢}之離宫也。”
柞-汉语大词典
柞
《集韻》側格切,入陌,莊。【1】砍伐树木。《诗·周颂·载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毛}传:“除木曰柞。”【2】指砍伐。{汉}{张衡}《西京赋》:“焚萊平場﹐柞木翦棘。”{汉}{马融}《广成颂》:“至于陽月﹐陰慝害作﹐白草畢落﹐林衡戒田﹐焚萊柞木。”【3】窄。参见“[柞2狹]”。
柞-汉语大词典
柞
《集韻》仕下切,上馬,崇。【1】水名。{汉水}支流。在{陕西省}南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旬水}又東南逕{旬陽縣}﹐與{柞水}合。水西出{柞谿}。”【2】量词。用同“拃”。表示张开的拇指和中指两端间的距离。{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端的個風團快﹐似這般好器械﹐一柞來銅錢﹐恰便似砍麻稭。”
柞-汉语大词典
柞
《廣韻》在各切,入鐸,從。《廣韻》則落切,入鐸,精。【1】木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生棘刺。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初秋开花,花小,黄白色。木质坚硬,供制家具等用,树皮及叶可入药。《诗·小雅·采菽》:“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汉}{马融}《长笛赋》:“林簫蔓荆﹐森槮柞樸。”《宋书·符瑞志下》:“{武平}界有柞櫟二樹﹐合爲一體﹐連理。”{杨朔}《海市》:“这儿山上山下﹐高坡低洼﹐满眼葱绿苍翠﹐遍是柞树﹑槐树﹑杨树﹑松树。”【2】木名。指山毛榉科的麻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上多榖柞。”{郭璞}注:“柞﹐櫟。”【3】山名。《左传·昭公七年》:“辭以無山﹐與之{萊}{柞}。”{杜预}注:“{萊}{柞}﹐二山。”【4】古国名。{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己·五帝之世》:“{柞}﹐{柞卜}邑。”【5】通“[酢]”。客以酒回敬主人。《战国策·赵策一》:“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横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柞。”{鲍彪}注:“讎柞﹐酬酢同。言其相屬伐{趙}於酬酢之間。”
柞-汉语大词典
柞
【1】见“柞鄂”。
柞櫟-汉语大词典
柞櫟
【1】栎树。《诗·唐风·鸨羽》“集于苞栩”{三国}{吴}{陆玑}疏:“栩﹐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爲杼﹐或謂之爲栩。”
柞棫-汉语大词典
柞棫
【1】栎与白桵树。{汉}{刘歆}《甘泉宫赋》:“豫章雜木﹐楩松柞棫。”《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郑玄}笺:“柞﹐櫟也;棫﹐白桵也。”
柞薪-汉语大词典
柞薪
【1】柞木类的柴薪。亦泛指柴薪。《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郑玄}笺:“登高岡者必析其木以爲薪。”{明}{刘基}《次韵和石末公见寄》之一:“楩楠割截爲椽杙﹐歲暮搜材到柞薪。”{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柞薪之木﹐傳其火而化其火;代嬗之孫﹐傳其祖而化其祖。”
柞狹-汉语大词典
柞狹
【1】窄狭。《周礼·考工记·轮人》“轂小而長則柞”{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柞﹐讀爲迫唶之唶﹐謂輻間柞狹也。”
柞子-汉语大词典
柞子
【1】橡实的异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橡实》。
柞格-汉语大词典
柞格
【1】设于陷阱中的柞木格。可用以捕兽,亦用以阻碍军行。《墨子·备蛾傅》:“柞格﹐貍四尺﹐高者十尺﹐木長短相雜﹐兑其上而外内厚塗之。”{孙诒让}间诂:“柞格﹐柞鄂﹐削格﹐蓋皆穽擭之名。”{岑仲勉}注:“柞格者阻礙軍行之物﹐或即柞鄂。”按﹐“柞格”原作“杜格”﹐据{孙诒让}说改。《国语·鲁语上》“設穽鄂”{三国}{吴}{韦昭}注:“鄂﹐柞格﹐所以誤獸也。”
柞絲綢-汉语大词典
柞絲綢
【1】用柞蚕丝织成的平纹纺织品,有光泽。适宜做夏季衣服。
柞綢-汉语大词典
柞綢
【1】即柞丝绸。{王蒙}《惶惑》一:“那时候他二十三岁﹐大学才毕业﹐体重只有一百零一市斤﹐穿一身柞绸中山服﹐自以为是高级衣料了。”
柞鄂-汉语大词典
柞鄂
亦作“[柞]”【1】设于陷阱中的捕兽装置。《礼记·中庸》“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唐}{孔颖达}疏:“擭﹐謂柞也。”《周礼·秋官·雍氏》“春令爲阱擭”{汉}{郑玄}注:“擭﹐柞鄂也。”{贾公彦}疏:“柞鄂者﹐或以爲豎柞於中﹐向上鄂鄂然﹐所以載禽獸﹐使足不至地﹐不得躍而出﹐謂之柞鄂也。”
柞葉-汉语大词典
柞葉
【1】栎树叶。可饲蚕。《尔雅翼》卷二四引{晋}{郭义恭}《广志》:“有柞蠶﹐食柞葉﹐可以作錦。”
柞氏-汉语大词典
柞氏
【1】《周礼》官名。秋官司寇的属官。掌管伐木除草。《周礼·秋官·柞氏》:“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凡攻木者﹐掌其政令。”
柞撒-汉语大词典
柞撒
【1】旧式榨油用的大木楔。《西游记》第八二回:“那檀木性格剛硬﹐油房裏取了去﹐做柞撒﹐使鐵箍箍了頭﹐又使鐵錘往下打。”
柞蠶-汉语大词典
柞蠶
【1】蚕的一种。幼虫绿﹑黄或天蓝色等,食栎树叶。吐的丝是丝织品的重要原料。成虫全体被有黄褐色鳞毛,四翅各有一白色斑及斜条纹。柞蚕业起源于我国。《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晋}{郭义恭}《广志》:“有柞蠶﹐食柞葉﹐可以作綿。”綿﹐一本作“錦”。
槱柞-汉语大词典
槱柞
【1】积柞木槱燎。借指封禅祭天。{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山知槱柞新煙火﹐臣望簫韶舊鼓鐘。”
脚柞-汉语大词典
脚柞
【1】一种木制的脚镣。旧时流行于{四川省}西北部一带。{沙汀}《一个秋天的晩上》:“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会被柞上脚柞的。”
芟柞-汉语大词典
芟柞
【1】《诗·周颂·载芟》:“載芟載柞, 其耕澤澤。”{毛}传:“除草曰芟, 除木曰柞。”后因以“芟柞”指耕作。《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春祈社諴夏》:“句萌既申﹐芟柞伊始。”{清}{林则徐}《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社图卷>》诗:“國肥不使一家肥﹐百頃義莊任芟柞。”
讎柞-汉语大词典
讎柞
亦作“[讐柞]”【1】酬酢﹐应酬。{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字音假借》:“酬酢可作讐柞。”《战国策·赵策一》:“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横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柞。”{鲍彪}注:“‘讎柞’﹑‘酬酢’同。言其相屬伐{趙}於酬酢之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