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棗)是什么意思
三更棗-汉语大词典
三更棗
【1】“三更早”的隐语。禅宗六祖{惠能}求道于五祖{弘忍},一日,五祖潜至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乃问:“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五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会祖意,三鼓入室,五祖为说《金刚经》,遂传衣钵,命为六代祖。事见《坛经·行由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原來那詩句兒裏包籠着三更棗﹐簡帖兒裏伏着九里山。”{王季思}注引{闵遇五}曰:“六祖{黄梅}園傳法時﹐五祖與粳米三粒﹐棗一枚。六祖悟曰:‘師令我三更早來也。’”按:{黄梅}﹐即五祖{弘忍}。{明}{汪廷讷}《狮吼记·住锡》:“一從傳得三更棗﹐何處能容半點塵。”
乳棗-汉语大词典
乳棗
【1】枣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被{行者}手中旋數下﹐孩兒化成一枝乳棗﹐當時吞入口中。後歸東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參是也。”
千年棗-汉语大词典
千年棗
【1】果名。无漏子的别名。《周书·异域传下·波斯》:“又出……千年棗﹑香附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棗﹑萬歲棗……千年萬歲﹐言其樹性耐久也。”
巨棗-汉语大词典
巨棗
【1】传说中仙人所食之大枣。《史记·封禅书》:“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谭作民}《噩梦》诗:“巨棗不實空開花﹐{徐福}至今他人父。”
仙人棗-汉语大词典
仙人棗
【1】枣实名。{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建春门》:“{景陽山}南﹐有{百果園}……有仙人棗﹐長五寸﹐把之兩頭俱出﹐核細如鍼﹐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傳云出{崑崙山}﹐一曰西王母棗。”仙﹐一本作“僊”。
仙棗-汉语大词典
仙棗
【1】仲思枣的别名。传说{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因名仙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枣》:“按{杜寶}《大業拾遺記》云﹐{隋}時{信都郡}獻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于青州棗﹐亦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谷城紫棗﹐皆此類也。”
仲思棗-汉语大词典
仲思棗
【1】枣的一种,又名仙枣。相传{北齐}时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故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棗》〔集解〕引{宋}{马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文小核﹐味甘。”《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唐}{杜宝}《大业拾遗录》:“二年八月﹐{信都}献仲思棗四百枚﹐棗長四寸﹐五寸圍﹐紫色細文﹐文縐核肥﹐有味﹐勝於青州棗。{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亦名仙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仲思棗》〔释名〕:“仙棗”。
交梨火棗-汉语大词典
交梨火棗
【1】道教所称的仙果。《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道士袖裡摸出大梨一顆﹐大棗數枚﹐與{自實}道:‘你認得這東西麽?此交梨火棗也。你吃了下去﹐不惟免了飢渴﹐兼可曉得過去之事。’”{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於金丹也。”{清}{李渔}《蜃中楼·试术》:“交梨未剪﹐火棗如拳。”{宋}{王逵}《蠡海集·鬼神》:“{老氏}之言交梨火棗者﹐蓋梨乃春花秋熟﹐外蒼内白﹐雖雪梨亦微蒼﹐故曰交梨﹐有金木交互之義。棗﹐味甘而色赤爲陽﹐有陽土生物之義﹐故曰火棗。”{唐}{罗隐}《第五将军于馀杭天柱宫入道因题寄》诗:“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説{苕川}已下車。”
京棗-汉语大词典
京棗
【1】大枣。《水浒传》第四五回:“押司週年﹐無甚罕物相送:些少掛麵﹐幾包京棗。”
大棗-汉语大词典
大棗
【1】俗称红枣。味甘﹐供食用﹐亦入药。《尔雅·释木》:“洗﹐大棗。”{郭璞}注:“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集解〕引{寇宗奭}曰:“大棗先{青州}﹐次{晉州}﹐皆可曬曝入藥﹐益脾胃。餘者只可充食用耳。”
吃黑棗-汉语大词典
吃黑棗
【1】比喻挨枪弹。{老舍}《上任》:“反动派要是请吃‘黑枣’可也先请他。”《张天翼》路:“‘请{昌大爷}吃黑枣子’……{昌大爷}脑袋上开了花。”
呪棗-汉语大词典
呪棗
【1】旧时道士﹑方士等对枣念咒,谓能用以祛邪治病。{宋}{周密}《齐东野语·明真王真人》:“〔{王妙堅}〕居常以符水呪棗等術行村落。”{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遇一道人﹐乃{虚靖天師}﹐覰貧道有仙風道骨﹐傳授呪棗之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附方〕引《岣嵝神书》:“呪棗治瘧:執棗一枚﹐呪曰:‘吾有棗一枚﹐一心歸大道……’念七遍﹐吹棗上﹐與病人食之﹐即愈。”
嗜棗-汉语大词典
嗜棗
【1】《孟子·尽心下》:“{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北齐}{刘昼}《新论·言菀》:“{文王}嗜膽,{曾晳}嗜棗。膽苦棗酸,與衆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清}{方文}《送姚若侯计偕》诗之一:“握椒吾最賞﹐嗜棗爾何奇。”
囫圇吞棗-汉语大词典
囫圇吞棗
【1】把枣子整个吞下。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一折:“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里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
安期棗-汉语大词典
安期棗
【1】传说中的仙果名。《史记·封禅书》:“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后因有“安期棗”之称。{郭沫若}《董老行》:“传食共分{秦侯}瓜﹐延年自有{安期}棗。”{清}{方文}《奉酬范质公司马》诗:“東風柔櫓别江沙﹐送我{安期}棗似瓜。”{唐}{元稹}《和乐天赠吴丹》诗:“冥搜{方朔}桃﹐結念{安期}棗。”
弱枝棗-汉语大词典
弱枝棗
【1】枣名。《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棗七:弱枝棗﹑玉門棗﹑棠棗﹑青華棗﹑梬棗﹑赤心棗﹑西王棗。”《文选·潘岳<闲居赋>》:“{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李周翰}注:“{周文王}時﹐有弱枝棗樹﹐味甚美。”
嫁棗-汉语大词典
嫁棗
【1】用斧背在枣树基部或分枝处环周捶打,使枝干韧皮受损,阻止其地上部分养分向下输送,以促进其开花,提高座果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時﹐反斧斑駮椎之﹐名曰‘嫁棗’。”
枵棗-汉语大词典
枵棗
【1】无核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今{青城縣}産無核棗﹐一名虚中﹐即《西京雜記》之枵棗也。”
梬棗-汉语大词典
梬棗
【1】果木名。柿子的原始栽培种。也叫软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梬棗楊梅﹐櫻桃蒲陶。”{裴駰}集解引{徐广}曰:“梬棗似柿。”{汉}{张衡}《南都赋》:“梬棗若留﹐穰橙鄧橘。”
梨棗-汉语大词典
梨棗
【1】指交梨火枣。道家所说的仙果。{宋}{苏轼}《次韵子由病酒肺疾发》:“真源結梨棗﹐世味等糠莝。”{王文诰}辑注引{施元之}曰:“《真誥》:{右英}{王夫人}﹐授{許長史}曰:‘火棗交梨之樹﹐已生君心中。猶有荆棘相雜﹐是以二樹不見。可剪荆棘﹐出此樹單生。’”{宋}{范成大}《次韵施进之惠紫芝术》:“山精媒長生﹐仙理信可詰。梨棗本寓言﹐杞菊亦凡質。”【2】梨子和枣子。{唐}{韦应物}《答僴奴重阳二甥》诗:“貧居煙火溼﹐歲熟梨棗繁。”{宋}{陆游}《焚黄》诗:“啼呼梨棗憶兒時﹐駒隙頻經日月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别。”【3】旧时刻版印书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棗”为书版的代称。{苏曼殊}《<画谱>自序》:“爾時{何震}搜衲畫﹐將付梨棗。”《镜花缘》第一百回:“何不以此一百回先付梨棗﹐再撰續編﹐使四海知音以先覩其半爲快耶?”{清}{方文}《赠毛卓人学博》诗:“{虞山}{汲古閣}﹐梨棗燦春雲。”
椰棗-汉语大词典
椰棗
【1】即海枣。参见“[海棗]”。
棘棗-汉语大词典
棘棗
【1】酸枣;酸枣树。《淮南子·兵略训》:“伐棘棗而爲矜﹐周錐鑿而爲刃。”{高诱}注:“棘棗﹐酸棗也。”
樂毅棗-汉语大词典
樂毅棗
【1】见“樂氏棗”。
棗-汉语大词典
棗
“[枣]”的繁体字。《廣韻》子晧切,上晧,精。【1】木名。鼠李科。落叶灌木或乔木。有直立或钩状刺,叶子卵形或长圆形。聚伞花序,小花,呈黄绿色,有花盘,多蜜。结核果,鲜嫩时黄色,成熟后紫红色,卵形﹑长圆形或球形,味甘甜,可食,亦供药用。木材坚硬,可供雕刻,或作车船﹑家具等。{汉}{王充}《论衡·量知》:“地性生草﹐山性生木﹐故地種葵韭﹐山樹棗栗。”【2】枣树的果实。《诗·豳风·七月》:“八月剥棗﹐十月穫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晋}{左思}《魏都赋》:“{淇洹}之筍﹐{信都}之棗﹐{雍丘}之粱﹐{清流}之稻。”{唐}{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我得秘藥﹐不可獨不死﹐今遺子一器﹐可用棗肉爲丸服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都門棗品極多﹐大而長圓者爲纓絡棗﹐尖如橄欖者爲馬牙棗﹐質小而鬆脆者爲山棗﹐極小而圓者爲酸棗。又有賽梨棗﹑無核棗﹑合兒棗﹑甜瓜棗。”【3】姓。{晋}有{枣据}。见《晋书》本传。
棗心筆-汉语大词典
棗心筆
【1】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宋}{黄庭坚}《书侍其瑛笔》:“今{侍其瑛}秀才以紫毫作棗心筆﹐含墨圓健。”
棗油-汉语大词典
棗油
【1】干燥的枣泥。因状似油脂,故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枣油法:{鄭玄}曰:‘棗油﹐擣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形似油也。’”《玉函山房辑佚书·通礼类》引{晋}{卢谌}《杂祭法》:“春祀用棗油。”
棗栗-汉语大词典
棗栗
【1】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国语·鲁语上》:“夫婦贄不過棗栗﹐以告虔也。”{韦昭}注:“棗﹐取蚤起﹐栗﹐取敬肅。”《仪礼·士昏礼》:“質明﹐贊見婦于舅姑……婦執笲棗栗﹐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于席。”{贾公彦}疏:“棗栗﹐取其早自謹敬。”【2】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後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既至{安邑}﹐御服穿敝﹐惟以棗栗爲食。”《战国策·燕策一》:“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此所謂天府也。”
棗逕-汉语大词典
棗逕
亦作“[棗徑]”【1】两旁植有枣树的路径。{宋}{张耒}《夏日》诗之三:“棗徑瓜畦經雨涼﹐白衫烏帽野人裝。”{南朝} {梁}{庾肩吾}《乱後经夏禹庙》诗:“松龕撤暮俎﹐棗逕落寒叢。”{唐}{戴叔伦}《别崔法曹》诗:“欲作别離西入{秦}﹐芝田棗逕往來頻。”
棗下-汉语大词典
棗下
【1】古曲名。{南朝} {齐}{谢朓}《同赋杂曲名·秋竹曲》:“欲求《棗下》吹﹐别有{江}南枝。”《文选·潘岳<笙赋>》:“詠《園桃》之夭夭﹐歌《棗下》之纂纂。”{张詵}注:“《園桃》﹑《棗下》﹐古曲名。”{南朝} {梁}{刘孝绰}《发建兴渚示到陆二黄门》诗:“猶聞《棗下》吹﹐尚識杏間堂。”【2】枣树下。因枣下攒聚有时,常用以喻人间的盛衰和世态炎凉。{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桃源}迷路竟茫茫﹐棗下悲歌徒纂纂。”《古咄唶歌》:“棗下何攢攢﹐榮華各有時。夏欲初赤時﹐人從四邊來;棗適今日賜﹐誰當仰視之?”{晋}{潘岳}《笙赋》:“棗下纂纂﹐朱實離離。宛其落矣﹐化爲枯枝。人生不能行樂﹐死何以虚謚爲?”纂与“攢”通﹐聚貌。
棗昏-汉语大词典
棗昏
【1】形容昏聩迟钝。语出《宋书·范晔传》:“棗膏昏鈍。”{明}{陈继儒}《书蕉·枣昏》:“{宋}人書啓自叙云:‘性本棗昏﹐質惟木訥。’”
棗紅-汉语大词典
棗紅
【1】像红枣的颜色。如:枣红马;枣红夹袄。
棗泥-汉语大词典
棗泥
【1】将枣子煮熟后去皮去核捣烂制成的泥状物,做馅儿用。如枣泥月饼﹑枣泥包子等。
棗糗-汉语大词典
棗糗
【1】枣子和糗。古时用为祭供之品。《仪礼·有司彻》:“主婦反﹐取籩于房中﹐執棗糗坐設之﹐棗在稷南﹐糗在棗南。”《仪礼·既夕礼》:“四籩:棗﹑糗﹑栗﹑脯。”{贾公彦}疏:“《籩人》云‘羞籩之實﹐糗餌粉餈’﹐{鄭}云:‘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爲也……糗者﹐擣粉熬大豆爲餌。’”
棗穰金-汉语大词典
棗穰金
【1】即金条。{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俺那相公認得你﹐着我與你十兩棗穰金﹐在我這腿曲褳子裏打着﹐你自取去。”{明}{陶宗仪}《辍耕录·哨遍》引{钱素庵}曲:“恨不得﹐{揚子江}變做酒﹐棗穰金積到斗﹐爲幾文贉背錢﹐受了些旁人呪。”
棗節杖-汉语大词典
棗節杖
【1】由枣木制成的带节的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蜀}將{尹偃}……膂力絶人﹐常戲左右﹐以棗節杖擊其脛﹐隨擊筋漲臃腫﹐初無痕撻。”
棗核-汉语大词典
棗核
【1】枣核笔的省称。{宋}{黄庭坚}《林为之送笔戏赠》诗:“外貌雖銑澤﹐毫心或麄糲。功將希栗尾﹐拙乃成棗核。”【2】枣子的核。《後汉书·方术传下·王真》:“{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
棗槊-汉语大词典
棗槊
【1】用枣木做杆的长矛。《宋史·呼延赞传》:“{贊}具裝執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東曲首向北牆畔{單將軍廟}﹐乃{單雄信}墓也。上有棗樹﹐世傳乃棗槊發芽﹐生長成樹。”{前蜀}{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搨著棗木槊。”
棗仁-汉语大词典
棗仁
【1】枣核内的仁,可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常服棗仁﹐百邪不復干也。”【2】中药名。酸枣仁的别名。
棗核筆-汉语大词典
棗核筆
【1】即枣心笔。一种用古法制的毛笔。{宋}{黄庭坚}《跋东坡论笔》:“{東坡}平生喜用{宣城}{諸葛}家筆﹐則宛轉可意﹐自以爲筆論窮于此﹐見几研間有棗核筆﹐必嗤誚以爲今人但好奇尚異﹐而無入用之實。然{東坡}不善雙鈎懸腕﹐故書家亦不伏此論。”
棗子-汉语大词典
棗子
【1】枣树的果实。《尔雅·释木》“櫅﹐白棗”{晋}{郭璞}注:“即今棗子白熟。”{方之}《在泉边》:“枣子吃肚下﹐核子在心里。”
棗瓜-汉语大词典
棗瓜
【1】传说中的仙枣。又称安期枣。典出《史记·封禅书》:“{少君}言上曰:‘……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僊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宋}{苏轼}《赠蒲间信长老》诗:“已從{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覓棗瓜。”{宋}{辛弃疾}《临江仙·和王道夫信守韵》词:“棗瓜如可啖﹐直欲覓{安期}。”
棗脯-汉语大词典
棗脯
【1】枣子制成的果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棗脯法:切棗曝之﹐乾如脯也。”《史记·滑稽列传》:“{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牀﹐啗以棗脯。”{元}{吴莱}《忆寄方子清》诗:“生徒脩棗脯﹐祭品受葅臡。”{宋}{苏轼}《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诗:“屈居華屋啖棗脯﹐十年俯仰龍旂前。”
棗林-汉语大词典
棗林
【1】枣树林。{宋}{黄庭坚}《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棗林蔽天日﹐交陰不容繖。”{北周}{庾信}《咏树》:“殘核移桃種﹐空花植棗林。幽居對蒙密﹐蹊徑轉深沉。”
棗圈-汉语大词典
棗圈
【1】枣脯的一种。其形如圈,故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盤子賣乾菓子﹐乃旋炒銀杏……棗圈﹑梨圈﹑桃圈﹑核桃。”
棗椰-汉语大词典
棗椰
【1】果木名。又名海枣﹑椰枣。常绿乔木,浆果长椭圆形,形状像枣,产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果肉味甜,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可鲜食或作蜜饯。木材供建筑用,树干浸出的汁液可以制糖和酒。
棗膏昏鈍-汉语大词典
棗膏昏鈍
【1】《宋书·范晔传》:“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沈實易和,盈斤無傷……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原为斥朝士{羊玄保}之语,后用以形容昏聩迟钝。{宋}{赵鼎臣}《谢路帅启》:“伏念某植性斯下﹐賦才僅中﹐資蟠木以輸囷﹐類棗膏而昏鈍。”
棗蔬-汉语大词典
棗蔬
【1】枣子与蔬菜。《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大饑﹐{應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請發之。’{昭襄王}曰:‘……夫發五苑而亂﹐不如棄棗蔬而治。’”
棗呢-汉语大词典
棗呢
【1】枣红色的呢料。{艾芜}《荣归》:“原来同行还有一个人﹐那是穿着枣呢马褂﹐藏青夹袍的。”
棗貓-汉语大词典
棗貓
【1】生于枣树上的一种虫子。可入药。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枣猫》。
棗-汉语大词典
棗
【1】枣子粥。{清}{金和}《印子钱》诗:“西家一人賣棗﹐救飢不足償稍遲﹐往往數日一負之。”
棗梨-汉语大词典
棗梨
【1】谓雕版印刷。旧时多用枣木或梨木雕刻书版,故称。{清}{王士禛}《与程昆仑书》:“詩自{萬曆}甲辰﹐未付棗梨。{茂翁}貧且甚﹐不能自謀板行。”{清}{胡丹凤}《重刻<吕东莱先生文集>序》:“余應之曰:‘……聞君有是書善本﹐盍假觀之?’{王君}諾﹐遂出以畀余。余大喜﹐如獲拱璧﹐重付棗梨。”
棗榛-汉语大词典
棗榛
【1】枣子和榛子。{清}{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麥飯提一簞﹐棗榛提一筐;村酒與山蔬﹐一一自攜將。”
棗圃-汉语大词典
棗圃
【1】枣树园地。{唐}{{韩愈}{孟郊}}《秋雨联句》:“棗圃落青璣﹐瓜畦爛文貝。”
棗徑-汉语大词典
棗徑
【1】见“棗逕”。
棗華-汉语大词典
棗華
【1】枣树开花季节。泛指初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脉证杂比略例三之十七》:“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者﹐棗華而死。”
棗核釘-汉语大词典
棗核釘
【1】形如枣核的钉子。《西游记》第八三回:“〔{行者}〕吹口仙氣﹐叫‘變’!變作個棗核釘兒撑住他的上顎子﹐把身一縱﹐跳出口外。”
棗花-汉语大词典
棗花
【1】食品名。用面粉和枣子做成的糕点。{袁同兴}《盼到明天出日头》诗:“手里没有年糕拿﹐篮子没有提枣花。”【2】枣树花。{南朝}{梁简文帝}《金乐歌》:“鐵鑊種梁子﹐銅樞生棗花。”{唐}{李颀}《送陈章甫》诗:“四月南風大麥黄﹐棗花未落桐陰長。”【3】指枣花形状的花纹。{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望着棗花簾影杏紗紋﹐那壁廂欵問慇懃。”
棗-汉语大词典
棗
【1】嵌有枣子的馒头。北方称为枣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飯後飲食上市﹐如酥蜜食﹑棗﹑砂團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類。”{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各攜棗﹑炊餅﹑黄胖﹑掉刀……謂之門外土儀。”
棗園-汉语大词典
棗園
【1】又称{延园}。在{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七公里。1944年至1947年3月,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园内有{毛泽东}旧居﹑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旧址等。{陈毅}《枣园曲》:“停車{棗園}路﹐記從前﹐人民革命﹐中央曾駐。小米步槍對大敵﹐鬭争真個艱苦。”{贺敬之}《回延安》诗:“{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棗木-汉语大词典
棗木
【1】枣树。《新唐书·五行志二》:“八年六月庚寅﹐京師大風雨﹐毁屋飄瓦﹐人多壓死者。丙申﹐{富平}大風﹐拔棗木千餘株。”【2】指枣树的木材。质地坚硬,可用以翻刻碑石上的文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卑唐》:“{歐}﹑{虞}﹑{顔}﹑{柳}諸家碑﹐磨翻已壞﹐名雖尊{唐}﹐實則尊翻變之棗木耳。”{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棗泥酥-汉语大词典
棗泥酥
【1】用枣泥作馅的一种酥皮点心。{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我给你拿点枣泥酥来。”
棗實-汉语大词典
棗實
【1】枣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鄭玄}曰:‘棗油﹐擣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形似油也。’”{宋}{欧阳修}《戏书示黎教授》诗:“烏銜棗實園林熟﹐蜂採檜花村落香。”
棗本-汉语大词典
棗本
【1】用枣木翻刻法帖,再予捶拓,所得的拓本称“棗本”。{宋}{刘克庄}《答杨双》诗:“棗本流傳容有僞﹐箋家穿鑿苦求奇。”{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砚史》:“戊午四月﹐{惜菴}子{子鳧待詔}贈予拓本十二紙﹐即{吴}刻棗本。”
棗菜-汉语大词典
棗菜
【1】枣子与蔬菜。《後汉书·邓禹传》:“{赤眉}復還入{長安}﹐{禹}與戰﹐敗走﹐至{高陵}﹐軍士飢餓者﹐皆食棗菜。”《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野。”《三国志·魏志·李傕郭汜传》:“是時蝗蟲起﹐歲早無穀﹐從官食棗菜。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
棗脩-汉语大词典
棗脩
【1】枣子与肉脯。古代妇女拜见长辈时携带的礼物,取其起早而虔敬之意。《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孔颖达}疏:“棗﹐取其早起也;脩﹐取其自脩也。”{宋}{苏辙}《大行太皇太后上仙功德疏》:“贄罷棗脩﹐襚陳褘狄﹐敢薦竺文之秘﹐少資天福之餘。”{南朝} {齐}{张融}《与从叔永书》:“榛栗棗脩﹐女贄既長﹐束帛禽鳥﹐男禮已大。”
棗兒紅-汉语大词典
棗兒紅
【1】烧酒的一种。《通俗常言疏证》卷四引《通州物产志》:“燒酒有米燒﹑麥燒各种。米燒有木瓜﹑玫瑰﹑喬餅﹑葡萄﹑棗兒紅﹑竹葉青諸名。”
棗塔-汉语大词典
棗塔
【1】枣制食品的一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每分列環餅﹑油餅﹑棗塔爲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猪羊鷄鵝兔連骨熟肉爲看盤﹐皆以小繩束之。”
棗糕-汉语大词典
棗糕
【1】用面粉和枣蒸制成的一种食品。《水浒传》第五四回:“{李逵}取出棗糕﹐叫過賣將去整理﹐三個一同飲了幾杯酒﹐吃了棗糕﹐算還了酒錢。”{汉}{崔寔}《四民月令》:“{齊}人呼寒食爲冷節﹐以麯爲蒸餅樣﹐團棗附之﹐名曰棗糕。”
棗行-汉语大词典
棗行
【1】刻板印刷行世。古代刻板多用枣木,故谓枣行。{明}{王子衡}《<何大复集>序》:“《大復集》辭賦三卷﹑四言詩一卷……别論若干卷﹐刻在{潞州}。斯集棗行久矣﹐尚未託有序列。其甥{王君}{朝良}泣謂余曰:‘公吾舅氏之知己也﹐兹言非公其誰!’”
棗糒-汉语大词典
棗糒
【1】用枣子和米蒸煮的饭食。《齐民要术·杂说》引{汉}{崔寔}《四民月令》:“是月也﹐可作棗糒﹐以禦賓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飧饭》:“粳米棗糒法:炊米熟爛﹐曝令乾﹐細篩。用棗蒸熟﹐迮取膏﹐溲糒。率一升糒﹐用棗一升。”
楓天棗地-汉语大词典
楓天棗地
【1】占卜器具。因以枫木为盖,枣木为底盘,故称。{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太卜》:“楓天棗地﹐觀倚伏於無形;方智圓神﹐察幽明於未兆。”《埤雅·释木》:“所謂丹楓﹐其材可以爲式。《兵法》曰‘楓天棗地﹐置之槽則馬駭﹐置之轍則車覆’是也。舊説楓之有癭者﹐風神居之……故造式者以爲蓋也﹐又以大霆擊棗大載之。所謂楓天棗地﹐蓋其風雷之靈在焉﹐故能使馬駭車覆也。”{明}{陈继儒}《枕谭·枫天枣地》:“{張文成}《太卜判》有楓天棗地之語﹐初不省所出﹐後見乃《六典》‘三式’﹐云‘六壬卦局﹐以楓木爲天﹐棗心爲地’﹐乃知{文成}用此。”
樂氏棗-汉语大词典
樂氏棗
【1】{山东省}所产的一种名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乐毅枣》:“樂毅棗﹐産吾鄉﹐大倍常棗﹐云是{樂毅}伐{齊}所遺種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多膏肥美﹐爲天下第一。父老相傳云:‘{樂毅}破{齊}時﹐從{燕}齎來所種也。’”亦称“[樂毅棗]”。
橪棗-汉语大词典
橪棗
【1】即酸枣。《淮南子·兵略训》:“伐橪棗而爲矜﹐周錐鑿而爲刃。”{高诱}注:“橪棗﹐酸棗也。”
檽棗-汉语大词典
檽棗
【1】即君迁子。现在柿属的一种原始栽培种。{明}{杨慎}《艺林伐山·檽枣》:“檽棗﹐俗作軟棗﹐一名牛嬭柿﹐一名丁香柿……{蜀}中製扇﹐以此果榨油染紙爲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近者{石晉}朝{趙令公}{瑩}家﹐庭有檽棗樹﹐婆娑異常﹐四遠俱見。”
猴棗-汉语大词典
猴棗
【1】柿的一种。实小簇生。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柹》。【2】中药名。为猕猴等胆囊的结石。呈椭圆形,略似小枣。表面青铜色或墨绿色,平滑而有光泽。
牙棗-汉语大词典
牙棗
【1】枣的一种。其形尖长似牙。{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秋》:“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集解〕引{寇宗奭}曰:“又有牙棗﹐先衆棗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長。”
昌歜羊棗-汉语大词典
昌歜羊棗
【1】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以“昌歜羊棗”指人所偏好之物。{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蔡邕}祕弗視人﹐{葛洪}贊弗容口﹐{劉子玄}槌提{班馬}不遺餘力﹐而獨尊信是書﹐三子皆鴻生碩彦﹐目無古今﹐乃昌歜羊棗﹐異代同心﹐何哉?”{宋}{苏轼}《答李端叔书》:“不肖爲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
沙棗-汉语大词典
沙棗
【1】落叶小乔木。幼枝银白色,老枝栗褐色,叶长圆状披针形,花白色,有香味,果实椭圆形。生长在沙地,耐旱耐寒,是沙荒造林的主要植物,果实可食,嫩叶可作饲料。又名桂香柳。亦称这种植物的果实。
波斯棗-汉语大词典
波斯棗
【1】海枣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参见“[海棗]”。
海棗-汉语大词典
海棗
【1】传说中的果名。典出《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三》:“ {景公}謂{晏子}曰:‘ {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對曰:‘ 昔者{秦繆公}乘龍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棗,至{東海}而捐其布,彼黄布,故水赤;烝棗,故華而不實’。公曰:‘ 吾詳問子,何爲對?’{晏子}對曰:‘{嬰}聞之,詳問者,亦詳對之也’。”后喻虚妄不实的事物。《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淮南}成道﹐犬吠雲中﹐{子喬}得仙﹐劍飛天上﹐皆是憑虚之説﹐海棗之談﹐求之如係風﹐學之如捕影。”《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譬彼春華﹐同夫海棗。”{李善}注:“海棗﹐譬其無實。”【2】海棕树。亦指这种树所结的果实。其果实又名波斯枣﹑海枣。因来自海外﹐故名。{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海棗樹身無閑枝﹐直聳三四丈﹐而樹頂四面共生十餘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實甚大﹐如杯盌﹐核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其味極甘美﹐{安邑}御棗無以加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千年棗﹑萬年棗﹑海棗﹑波斯棗﹐番棗﹑金果﹐木名海椶﹐鳳尾蕉。無漏子名義未詳。千年﹑萬歲﹐言其樹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種自外國來也。”
渾淪吞棗-汉语大词典
渾淪吞棗
【1】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今學者有幾箇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亦作“[渾掄吞棗]”。{元}{耶律楚材}《<心经宗说>後序》:“嗟見渾掄吞棗﹐只管誦持。”
渾掄吞棗-汉语大词典
渾掄吞棗
【1】见“渾淪吞棗”。
推梨讓棗-汉语大词典
推梨讓棗
【1】{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见《後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见《梁书·王泰传》。后因以“推梨讓棗”谓兄弟友爱。《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當推梨讓棗﹐相親如一。”
撲棗-汉语大词典
撲棗
【1】击落枣子。{唐}{杜甫}《又呈吴郎》诗:“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后以指对邻居宽容之典。{清}{吴伟业}《松鼠》诗:“撲棗聽鄰家﹐搔瓜任邊邑。”
脯棗-汉语大词典
脯棗
【1】干肉和枣类果品。《史记·孝武本纪》:“今陛下可爲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
膠棗-汉语大词典
膠棗
【1】蒸熟的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煮熟榨出者爲棗膏﹐亦曰棗瓤;蒸熟者爲膠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又有托小盤賣乾菓子﹐乃旋炒銀杏﹑栗子﹑{河}北鵝梨﹑梨條﹑梨乾﹑梨肉﹑膠棗……之類。”
火棗-汉语大词典
火棗
【1】传说中的仙果,食之能羽化飞行。{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於金丹也。”{唐}{陆龟蒙}《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复酬谢》:“堪居{漢}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棗前。”{元}{徐再思}《红绣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棗﹐黑虎聽黄庭。”《封神演义》第七九回:“火棗瓊漿原自異﹐{馬忠}應得化微塵。”
焦棗-汉语大词典
焦棗
【1】一种经过烤炙的枣。《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禮單内〕其餘便是……耿餅﹑焦棗兒﹑巴魚子﹑鹽磚。”
愛吃棗兒湯-汉语大词典
愛吃棗兒湯
【1】比喻喜欢勾勾搭搭。《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見{吴金}老婆像個愛吃棗兒湯的﹐豈不正中下懷。”
禍棗災梨-汉语大词典
禍棗災梨
【1】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雕版,因谓滥刻无用的书为“禍棗災梨”。参见“[梨棗]”。
番棗-汉语大词典
番棗
【1】无漏子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无漏子》。
鹽官棗-汉语大词典
鹽官棗
【1】枣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果蓏·枣》:“《萬曆杭州府志》:‘鹽官棗﹐今俗呼羊冠棗。’”
白棗-汉语大词典
白棗
【1】枣子的一种。其子白乃熟﹐故名。《尔雅·释木》:“櫅﹐白棗。”{郭璞}注:“即今棗子白熟。”{宋}{陆游}《建州绝无芡意颇思之戏作》诗:“{建安}城裏西風冷﹐白棗堆盤看却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集解〕引{苏颂}曰:“櫅﹐白棗也﹐子白乃熟。”{章炳麟}《新方言·释植物》:“今自{徽州}以東至於{江}南{浙江}﹐皆謂白棗爲白樸。”
蜜棗-汉语大词典
蜜棗
【1】蜜渍的枣。《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鄒太爺}藏好當票﹐用手巾包好錢﹐一走走到稻香村﹐想買一斤蜜棗﹑一盒子山查糕﹐好去送禮。”
肉棗-汉语大词典
肉棗
【1】山茱萸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山茱萸》:“《本經》一名蜀酸棗﹐今人呼爲肉棗﹐皆象形也。”
羊矢棗-汉语大词典
羊矢棗
【1】见“羊棗”。
羊棗-汉语大词典
羊棗
亦称“[羊矢棗]”【1】果名。君迁子之实,长椭圆形,初生色黄,熟则黑,似羊矢,俗称“羊矢棗”。《孟子·尽心下》:“{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尔雅·释木》:“遵﹐羊棗。”{郭璞}注:“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爲羊矢棗。”{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下·调饮啜》:“{曾晳}睹羊棗而不得嚥﹐{曹劌}鄙肉食而偏與謀。”
羊棗昌歜-汉语大词典
羊棗昌歜
【1】{曾晳}嗜羊枣, {楚文王}嗜昌歜, 后以“羊棗昌歜”喻人之癖好。{明}{吕坤}《答孙月峰书》:“吾輩若不叛{孔子}﹐即博涉此書﹐爲羊棗昌歜﹐有何不可?”{明}{唐顺之}《与王尧衢书》:“詩文六藝與博襍記問﹐昔嘗强力好之﹐近始覺其羊棗昌歜之嗜。”
良棗-汉语大词典
良棗
【1】大枣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大枣》。
紅棗-汉语大词典
紅棗
【1】鲜枣的干制品。大致分为大枣和小枣两类。皮色红艳, 肉甜质糯, 为我国传统的调理与滋补品。{贺敬之}《枣儿红》诗:“大队的八路军开步走﹐大把的红枣塞进手。”{前蜀}{贯休}《士马後见赤松舒道士》诗:“堰茗蒸紅棗﹐看花似好時。”
纓絡棗-汉语大词典
纓絡棗
【1】枣名。{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都門棗品極多﹐大而長圓者爲纓絡棗。”
軟棗-汉语大词典
軟棗
【1】枣的一种。{清}{高士奇}《天禄识馀·檽枣》:“軟棗﹐{瀋陽}所産﹐味甘而軟﹐去皮蜜餞﹐充貢﹐非丁香柿也。”【2】柿的一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柹》〔集解〕引{苏颂}曰:“又有一種小柹﹐謂之軟棗﹐俗呼爲牛嬭柹。”{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月·时品》:“其羊棗黑色﹐俗呼爲軟棗﹐即丁香柿也。”
酸棗-汉语大词典
酸棗
【1】木名。也称棘。枝上有刺。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 果实较枣小,味酸。主产于我国北部, 常野生成丛莽。种子用为养心安神药。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孟子·告子上》“養其樲棘”{汉}{赵岐}注:“樲棘﹐小棘;所謂酸棗也。”{老舍}《柳家大院》:“我也卖过酸枣﹑落花生什么的﹐那可是先前的事了。”{唐}{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重棗-汉语大词典
重棗
【1】深暗红色的枣子。常用以形容人的脸色。《三国演义》第一回:“〔{關羽}〕面如重棗。”{宋}{无名氏}《百宝总珍集·江猪牙》:“江豬猶如重棗色﹐象牙粗細有兩般。”《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面色深如重棗﹐眼中光射流星。”
讓棗推梨-汉语大词典
讓棗推梨
【1】《梁书·王泰传》﹕“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姪﹐散棗栗於牀上﹐羣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得賜。’由是中表異之。”《後汉书·孔融传》“{融}幼有異才”{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后遂以“讓棗推梨”形容兄弟之间谦让﹑友爱。《梁书·武陵王纪传》:“兄肥弟瘦﹐無復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
靈棗-汉语大词典
靈棗
【1】枣的一种。形大而甜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秋》:“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2】犹仙枣。{南朝} {梁}{庾肩吾}《谢赉梨启》:“事同靈棗﹐有願還年;恐似仙桃﹐無因留核。”{南朝} {齐}{谢朓}《谢隋王赐紫梨启》:“將恐帝臺妙棠﹐{安期}靈棗﹐不得孤擅玉盤﹐獨甘仙席。”
金棗-汉语大词典
金棗
【1】指古人入殓时塞于耳鼻等处的枣形黄金。{北周}{庾信}《周冠车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金棗長含﹐銀蠶永送。”{倪璠}注引《抱朴子》:“{吴景帝}時﹐戍將於{廣陵}掘諸冢﹐取版以治城。發一大冢﹐從死人懷中透出墮地﹐兩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如棗許大。此則骸骨有假物而不朽之効也。”
鋟棗-汉语大词典
鋟棗
【1】刻板印刷。书板多用枣木﹐故称。{宋}{王迈}《钱方言岩仲之泰尉尤溪》诗:“及瓜上日相催迫﹐鋟棗通宵細校讐。”
食棗約-汉语大词典
食棗約
【1】{汉}{刘向}《列仙传·安期先生》:“{安期生}者{琅耶}{阜鄉}人也,賣藥海邊,時人皆言千歲翁。{秦始皇}東遊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赐金璧數千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舄一量爲報曰:‘後數年來求我於{蓬萊山}’”《史记·封禅书》:“{少君}({李少君})言上({漢武帝})曰:‘臣常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后遂以“食棗約”指仙人的约会。{明}{高启}《赠李外史》诗:“何當共赴食棗約﹐三花醉折春濛濛。”
鬢棗-汉语大词典
鬢棗
亦作“[髩棗]”【1】古代妇女发具之一。形如枣核,因以名之。{唐}{宇文氏}《妆台记》:“{梁簡文}詩:‘同安鬟裏撥﹐異作額間黄。’撥者﹐捩開也。婦女理鬟用撥﹐以木爲之﹐形如棗核﹐兩頭尖尖﹐可二寸長﹐以漆光澤﹐用以鬆髩﹐名曰髩棗。”
馬棗-汉语大词典
馬棗
【1】方言。大枣。{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古人於大物輒冠馬字:馬藍﹑馬蓼﹑馬﹑馬蜩﹑馬蚿是也。今{淮南}﹑{山東}謂大棗爲馬棗。”
鶻崙吞棗-汉语大词典
鶻崙吞棗
【1】把枣子整个儿吞下﹐不细嚼辨味。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動不動便先説箇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黑棗-汉语大词典
黑棗
【1】神话中的仙枣。{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黑棗者﹐其樹百尋﹐實長二尺﹐核細而柔﹐百年一熟。”【2】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花暗红色或绿白色。果实球形或椭圆形,黄色,贮藏一个时期后变成黑褐色,可以吃,味甜。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又包了些黑棗青餅之類﹐叫他帶回。”《西游记》第七三回:“又將兩個黑棗兒做一個茶鍾。”【3】比喻子弹。{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一章:“再动就请你吃黑枣!’说的人把手枪抵着他的腰。”{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二章:“这小子儿啦﹐还费这个劲干吗?赏给他一颗黑棗多干脆。”
龍棗-汉语大词典
龍棗
【1】泽兰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泽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