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獺)是什么意思
獭-古文观止词典
獭bīn tǎ
【词性】:名词
兽名。即“水獭”。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全身毛短而较密。生活在水边。皮毛棕色,很珍贵,可做衣领、帽子等(1)。《应科目时与人书》:为獭之笑者。——被小小的水獭所嘲笑。
獭-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獭tǎ
兽名。水獭、旱獭、海獭的统称。《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也。”《吕氏春秋·孟春》:“鱼上冰,~祭鱼。”(祭:杀。)
印度水獭-现代汉语大词典
印度水獭yìn dù shuǐ tǎ
【释义】:
外形似水獭,但毛色较暗淡,毛被紧贴,显得十分平滑。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溪流水域,主食鱼类,也吃其他水生动物和岸边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中国仅产于云南,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獭-现代汉语大词典
獭tǎ獺
【释义】:
兽名。哺乳动物。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栖息水边,善游泳,主食鱼类。分水獭、旱獭、海獭三种。毛皮可做大衣、帽子等。
獭兔-现代汉语大词典
獭兔tǎ tù
【释义】:
即力克斯兔。
獭祭-现代汉语大词典
獭祭tǎ jì
【释义】:
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见《礼记·月令》。后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闻一多《龙凤》:“至于以凤比孔子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水獭-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獭shuǐ tǎ
【释义】:
半水栖兽类。体形细长,身长70厘米~75厘米。眼小,耳小而圆,嘴角有硬须。四肢粗短,趾间有蹼。毛棕色,短而密,有光泽。生活在水边,昼伏夜出,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吃鱼,也食蛙、蟹和水鸟。毛皮名贵。驯养后能用来捕鱼。
海獭-现代汉语大词典
海獭hǎi tǎ
【释义】:
外形像水獭,体长约1米。尾扁平,长30厘米。前肢短,后肢长,五趾连成鳍状,能游泳和潜水。生活在海中,以鱼类、海胆、软体动物为食。毛皮茶褐色,质量极佳。
旱獭-现代汉语大词典
旱獭hàn tǎ
【释义】:
哺乳动物。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前肢的爪发达,善于掘土,成群穴居,有冬眠的习性。肉可以吃,皮可制衣帽。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者。也叫土拨鼠。碧野《天山景物记》:“天山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天山上都生长着旱獭。”
獭-汉语大词典
獭
“[獺]”的简化字。【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