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戎)是什么意思
大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大戎dà róng
【释义】:
兵车。作冲锋陷阵之用,亦名元戎。《史记·三王世家》:“虚玉府之藏以赏元戎。”裴骃集解:“《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韩婴《章句》曰:‘元戎、大戎,谓兵车也。’”又为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或古族名。
小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小戎xiǎo róng
【释义】:
周代兵车的一种。《诗·秦风·小戎》:“小戎收。”郑玄笺:“此群臣之兵车,故曰小戎。”孔颖达疏:“先启行之车谓之大戎,从后者谓之小戎。”《国语·齐语》:“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韦昭注:“小戎,兵车也,此有司之所乘,故曰小戎……古者戎者一乘,步卒七十二人,今齐五十人。”
兵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兵戎bīng róng
【释义】:
指战争。戎,军队、军事。《史记·历书》:“秦灭六国,兵戎极烦。”三国·魏·曹丕《禁复私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宋·王安石《河北民》诗:“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亦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戎-古汉语虚词词典
戎róng
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义即“你〔们〕”、“你〔们〕的”。①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经·大雅·民劳》)——戎:你。式:作用。弘大:广大。②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经·大雅·蒸民》)——缵:继。戎:你的。祖考:祖父和父亲。躬:身。
和戎-古语词今用词典
和戎héróng
古指与少数民族和好。春秋时,小国多依附大国而求生存,大国也常利用小国而称雄。无终戎国首领嘉父派孟乐到晋国去,送上虎豹之皮,通过魏庄子,请求与晋国和好。晋侯说:戎、狄与我无亲而且又十分贪婪,与其和好,还不如讨伐他。魏庄子说:诸侯刚顺服于我,陈国又新来与我谋求和好,他们都在观察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仁厚有德,他们就亲近我们,反之,就会怀二心而背离我们。我们伐戎,劳师远征,耗费兵力,而楚国侵犯陈国,我们无力救援,势必抛弃陈国,而失去中原诸侯国之心以致其背叛我们。我们讨伐戎人,虽可得戎人之地,然失去中原诸侯,未免得不偿失,太值不得了。晋侯问:“然则莫如和戎乎?”(如此说来,那就只有与戎人和善吗?)魏庄子回答说:与戎人和善有五利:收买其土地;解除边界之优,让百姓安心劳作;戎人事奉晋国,四邻之国也皆慑服;用德安抚戎人,将士免于辛苦;用道德法则安国,远国来朝,近邻安宁。晋侯听后,十分高兴,遂派魏庄子与各部戎人结盟修好。晋无戎患,国势大振。(《左传·襄公四年》)后引申为:和亲(多指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亲和好。)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古指与少数民族和好。林伯渠《游鄂达里》:“十里炊烟控朔漠,三边狗盗越雷池。和戎尽有诸公策,满眼狐乌雨雪诗。”陈毅《为苏南摩擦答某君》:“继光能拒敌,秦桧自和戎。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②和亲(多指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亲和好)。郁达夫《咏史》:“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戎马-古语词今用词典
戎马rángmā
战马,古代驾兵车的马,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郑国因结好楚国而背叛了晋国。晋厉公决定攻打郑国。郑派人到楚国告急,楚共王出兵援救。六月,晋、楚两国军队在鄢陵相遇,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楚军主帅醉酒,不战而连夜撤兵。晋人入楚军驻地,吃了三天缴获的楚军的粮食。“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范文于站在兵车前,对晋厉公说:国君年幼,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无什么才智,凭什么会得到这场战争的胜利?希望国君你深思,戒骄戒躁。)(《左传·成公十六年》)后引申为:作战、战斗。
今沿用引申义。
《李敖情书集》:“那位将军教授似受刺激过深,戎马半生,终落得如此下场,亦可哀也!”《党员文摘》:“她走了。穿着那双缀有蓝色和黑色补钉的粟色线袜,戎马一生的女将军李真离开了我们。”《随笔》:“不料一夜之间,横祸从天而降,顿时厄运临头,从此跌落深渊,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尚不知所犯何罪,终于含恨离开自己为之戎马半生、耗尽心血的入世。”
参军 从军 从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参军 从军 从戎
参军cānjūn 从军cóngjūn 从戎cóngróng
动词。指加入军队成为军人。
“参军”是现代产生的新词,强调参加到军队里去,有光荣、受尊敬的意味;应用得很普遍。例如:“我要参军的时候,我妈思想搞不通”(巴金:《杨林同志》);“那几位战士和杨林的年纪差不多,参军入朝的时间也不久,可是都参加过战斗立了功”(同上);“他参军以来,进步很快”(《解放军报》),1979.4.8)。
“从军”和“从戎”都含有“从事作战’的意味。“从军”是旧词,现在一般很少用,只能出现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终于在前天夜里,K告诉我说F小姐决定从军去了”(冰心:《我的朋友的母亲》);“他从军二十年,饱历戎马征战生涯”;“木兰是为代替老父出兵役而毅然从军的”。“从戎”有庄严的态度色彩;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从军”浓厚;和“投笔”组合为固定词组“投笔从戎”。例如:“一九二六年七月,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我如今虽然投笔从戎,但是我还记得咱们刚毕业的那个夏天的晚上”(欧阳山:《三家巷》)。
戊、戌、戉、戍、戎、戒-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戊、戌、戉、戍、戎、戒
一、戊,wù,象形字,像狭窄的斧,是古代的兵器,左边是一撇。后来借用为表示天干。含“戊”的常用字有“茂(mào)”。二、戌,xū,象形字,像平口大斧,也是古代的兵器,中间是一短横。后来借用为表示地支。1898年的“戊戌变法”便是用上面这两个字来表示年份的。三、戉,yuè,象形字,像长柄大斧,现在不独立成字了,演变为“钺(yuè)”。含“戉”的常用字有“越(yuè)”。四、戍,shù,会意字,一人持戈(右边是“戈”),本义是守边,楷书转变,人的形态不像了,中间变成一点。含“戍”的常用字有“蔑(miè)”和“篾(miè)”。五、戎,róng,会意字,从戈从甲,本义是武器,引申为军队军事。含“戎”的常用字有“绒”(róng)”和“贼(zéi)”。六、戒,jiè,会意字,像双手持戈,本义是警戒。含“戒”的常用字有“诫(jiè)”和“械(xiè)”。
这里编一个歌诀来帮助记忆这几个字:“戍点戌横戊中空,钩戉双戒十字戎。”
姜戎氏-古文观止词典
姜戎氏jiāng róng shì
【词性】:名词
即姜戎族,春秋时少数民族名称,原处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迁,后为秦所迫,秦襄王时(前638年)在首领吾离率领下迁往晋国南部,属于晋国(1)。《驹支不屈于晋》:来,姜戎氏!——过来,姜戎氏!
昆戎-古文观止词典
昆戎kūn róng
【词性】:名词
即西戎。西部的少数民族(1)。《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安定在深山穷谷之间,是昆戎的旧地。
陆浑之戎-古文观止词典
陆浑之戎lù hún zhī róng
【词性】:名词
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1)。《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楚王讨伐陆浑之戎。
犬戎-古文观止词典
犬戎quǎn róng
【词性】:名词
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今陕西彬县、岐山县一带)(3)。《祭公谏征犬戎》:穆王将征犬戎。——周穆王准备征伐犬戎。《祭公谏征犬戎》: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现在自从大毕、伯仕去世,犬戎君长按照他的职分来朝见天子。《祭公谏征犬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我听说那犬戎的君长立性敦朴,能够遵循先人的德性。
戎-古文观止词典
戎róng
【词性】:名词
一、指西戎。是中原人对西北各族的泛称(16)。《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楚王攻打陆浑的戎人。《驹支不屈于晋》:晋御其上,戎亢其下。——晋国在前边抵挡,我们戎人在后边抵抗。《李斯谏逐客书》: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从前秦穆公招纳贤士,从西边的戎族得到由余。
二、士兵,军队(2)。《祭公谏征犬戎》: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高兴地拥戴周武王,才出兵到商郊牧野。《诸稽郢行成于吴》: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君王不如一面部署军队,一面用谦卑的话去求和。
戎车-古文观止词典
戎车róng chē
【词性】:名词
即战车(1)。《齐国佐不辱命》: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唯顾方便您的战车,不顾土地是否适宜。
戎行-古文观止词典
戎行róng háng
【词性】:名词
行伍(1)。《袁州州学记》:世祖出戎行。——光武帝刘秀出身行伍。
戎子驹支-古文观止词典
戎子驹支róng zǐ jū zhī
【词性】:名词
春秋时姜戎首领,名驹支(1)。《驹支不屈于晋》:将执戎子驹支。——准备逮捕姜戎的首领戎子驹支。
戎马之地-古文观止词典
戎马之地róng mǎ zhī dì
指军事重地(1)。《报任安书》:深践戎马之地。——深入匈奴军事重地。
山戎-古文观止词典
山戎shān róng
【词性】:名词
古族名。又称“北戎”(1)。《管晏列传》:桓公实北征山戎。——桓公实际上北伐山戎。
西戎-古文观止词典
西戎xī róng
【词性】:名词
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总称(1)。《李斯谏逐客书》:遂霸西戎。——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祭公谏征犬戎-古文观止词典
祭公谏征犬戎
【原文出处】:周语上 国语
【说明】: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全书以国为单位,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东周定王,历时五百多年。
《国语》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希望统治者节制对人民的剥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崇尚天命,提倡愚忠,要求人民安于现状等,,则是应当批判的。
在艺术上,它虽不及《左传》,但在散文发展史上仍有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作用。长于记言,也有些生动的叙事。文辞古朴简练,说理平实严谨,尤其长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往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原文】:
本文记述的是周穆王在国势日趋衰落之时,却要穷兵黩武,远征犬戎。大臣祭公历数先王遗德,反复强调“耀德不观兵,”就会“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但穆王不听忠谏,一意孤行,结果不但没有扬威耀武,反而“自是荒服者不至”,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曰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于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致戎-古文观止词典
致戎zhì róng
用兵(1)。《祭公谏征犬戎》:以致戎于商牧。——出兵到商朝的牧野。
治戎-古文观止词典
治戎zhì róng
交战(1)。《楚归晋知罃》:二国治戎。——两国交战。
戎-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戎róng
①兵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五戎:五种兵器,弓、殳、矛、戈、戟。)《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特指兵车。《诗经·小雅·六月》:“元~十乘,以先启行。”(元:大。)《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莱驹为右。”②军队,士兵。《左传·成公二年》:“臣辱~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不敏:不聪明,不会办事。摄官:任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整齐。”③军事,战争。《左传·僖公十五年》:“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是故修车马,比卒乘,以备~事。”④大。《诗经·周颂·烈文》:“念兹~功,继序其皇之。”⑤汝,你。《诗经·大雅·民劳》:“~虽小子,而式弘大。”(式:作用。)⑥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礼记·王制》:“西方曰~。”《隆中对》:“西和诸~,南抚夷越。”
【戎机】指战争,军事。《木兰诗》:“万里赴~,关山度若飞。”杜甫《遣愤》:“自从收帝里,谁复总~。”
【戎马】①军马。《韩非子·解老》:“畜生少,则~乏。”《汉书·刑法志》:“~四万匹,兵车万乘。”②战争,军事。杜甫《登岳阳楼》:“~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③胡马。司马迁《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之地。”
【戎装】军装。韦应物《始建射侯》:“宾客时事毕,诸将备~。”
【戎重】军事重任。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从戎-现代汉语大词典
从戎cóng róng
【释义】:
投身军旅。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老战士,几年久从戎。”
兵戎-现代汉语大词典
兵戎bīng róng
【释义】:
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兵戎相见-现代汉语大词典
兵戎相见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释义】:
指发生武装冲突。如:这两个友好邻邦竟弄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投笔从戎-现代汉语大词典
投笔从戎tóu bǐ cóng róng
【释义】: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杨沫《青春之歌》:“如果我现在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笔从戎,雪此国耻!”
戎-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róng
【释义】:
①古代兵器、兵车等皆称戎。后泛指军队、军事。如:兵戎相见。②我国古代西方的一支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布在秦、晋等地。以游牧、农耕为生。支系众多。③姓。
戎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马róng mǎ
【释义】:
①军马;战马。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原无颇牧之才,空肥戎马!”②借指从军作战。如:戎马倥偬;戎马生涯。③战乱,战争。郁雯《李清照》:“你的妻子总算在戎马之中,保存了你的手稿。”
戎马仓皇-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马仓皇róng mǎ cāng huáng
【释义】:
战事紧急而忙于应付。郁达夫《月夜怀刘大杰》:“青山难望海云堆,戎马仓皇事更哀。”
戎马生涯-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马生涯róng mǎ shēng yá
【释义】:
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顾笑言《爱情交响诗》:“我的父亲,那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他前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几乎是战无不胜的。”
戎马倥偬-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马倥偬róng mǎ kǒng zǒng
【释义】:
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阿英《戎行兼言艺文事》:“陈毅同志任新四军代军长,戎马倥偬之中,很关心文化战线的抗敌斗争。”
戎机-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机róng jī
【释义】:
军事机宜。也指战机。杜鹏程《保卫延安》:“你指挥的空军,务令其星夜返回,支援蟠龙镇。毋误戎机。”
戎行-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行róng háng
【释义】:
行伍;军旅。如:效命戎行,以纾国难。
戎克船-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克船róng kè chuán
【释义】:
旧时中国沿海河沼中的一种小型船只。郭沫若《告国际友人书》:“你们不要以为我们这次的对日抗战是不度德,不量力,仅如以卵投石…是以戎克船和日本的军舰冲击吧。”
戎首-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首róng shǒu
【释义】:
①发动战争的主谋、祸首。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今遽背盟爽约,躬为破坏东亚和平,吞并中国领土之戎首。”②首先挑起事端或带头做坏事的人。容闳《西学东渐记》:“予已知此事之戎首为谁矣。”
戎葵-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葵róng kuí
【释义】:
也叫蜀葵。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瓣五枚,有红、紫、黄、白等颜色。供观赏。
戎装-现代汉语大词典
戎装róng zhuāng
【释义】:
军装;着军装。碧野《长江奔流》:“他房间的墙上挂着作家丘东平的戎装照片。”
蛮夷戎狄-现代汉语大词典
蛮夷戎狄mán yí róng dí
【释义】: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叫夷,南方叫蛮,西方叫戎,北方叫狄。郭沫若《屈原》:“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国的丞相,公卿大夫,农工商贾,皂隶台舆,蛮夷戎狄,什么样的人,差不多我都看过了。”
一戎衣-汉语大词典
一戎衣
【1】谓一穿上戎装。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殷}。一,亦作“壹”。《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紂}。”《礼记·中庸》:“{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孔颖达}疏:“{鄭}必以衣爲{殷}者,以十一年觀兵于{孟津},十三年滅{紂},是再著戎服,不得稱一戎衣,故以衣爲{殷}。”后泛称用兵作战为“一戎衣”。{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朕欲候江南平復﹐取一戎衣大定之義以紀元﹐是子乃先我乎?”{郭沫若}《归国杂吟》:“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亦省作“[一戎]”。《晋书·乐志上》:“{魏武}挾天子而令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唐}{白居易}《策林·议兵》:“故有一戎而業成王霸﹐一戰而禍及危亡。”【2】泛指战袍。{北周}{庾信}《周宗庙歌》之六:“終封三尺劍﹐長卷一戎衣。”
一戎-汉语大词典
一戎
【1】见“一戎衣”。
七戎-汉语大词典
七戎
【1】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郭璞}注:“七戎在西。”{南朝} {宋}{颜延之}《赭白马赋》:““六服以收賢﹐掩七戎而得駿。”《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種落繁熾;七戎﹑六蠻﹐充牣邊鄙。”
五戎-汉语大词典
五戎
【1】五种兵器。《吕氏春秋·季秋》:“以習五戎獀馬。”{高诱}注:“五戎﹐五兵﹐謂刀﹑劍﹑矛﹑﹑矢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郑玄}注:“五戎謂弓矢﹑殳﹑矛﹑戈﹑也。”【2】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國……五戎﹑六狄之人民。”【3】五种导致战争之道。《逸周书·柔武》:“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王觀幸時﹐政匱不疑;二曰獄讐刑蔽﹐奸吏濟貸;三曰聲樂□□﹐飾女滅德;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五曰盤游安居﹐枝葉維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孔晁}注:“言五者不禁﹐戎之道也。”【4】五种兵车。《周礼·春官·车仆》“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苹車之萃﹐輕車之萃”{汉}{郑玄}注:“萃﹐猶副也。此五者皆兵車﹐所謂五戎也。戎路﹐王在軍所乘也;廣車﹐横陳之車也;闕車﹐所用補闕之車也;苹﹐猶屏也﹐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也;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
吏戎-汉语大词典
吏戎
【1】官吏和将士。{唐}{韩愈}《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嶪嶪{魏}土﹐嬰兒戲兵。吏戎愁毒﹐莫保腰頸。”
事戎-汉语大词典
事戎
【1】从事战争。{唐}{柳宗元}《封建论》:“列侯驕盈﹐黷武事戎。”
九戎-汉语大词典
九戎
【1】九伐之兵。《周礼·秋官·掌交》:“九戎之威。”{郑玄}注:“九戎﹐九伐之戎。”{贾公彦}疏:“九戎之威者﹐大司馬設九伐有所威刑。”{孙诒让}正义:“《説文·戈部》云:‘戎﹐兵也。’大司馬九伐﹐皆用兵威武之事﹐故謂之九戎之威。”【2】九夷。{唐}{李峤}《汾阴行》:“{漢}家五葉才且雄﹐賓筵萬靈朝九戎。”详“九夷”。{汉}{扬雄}《反离骚》:“資{娵娃}之珍髢兮﹐鬻九戎而索賴。”
伏戎-汉语大词典
伏戎
【1】埋伏军队或刺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僕謀伺其來﹐操兵入共擊之……女談笑如常﹐舉手向{劉}曰:‘悉君心事﹐方將圖效綿薄﹐何竟伏戎?’”《易·同人》:“九三﹐伏戎於莽。”{孔颖达}疏:“伏潛兵戎於草莽之中。”【2】指隐伏伺机以图作乱的武人。《旧唐书·萧道孔纬等传赞》:“如木斯蠹﹐自潰於中。抵巇侮亂﹐安責伏戎!”
佐戎-汉语大词典
佐戎
【1】协理军务。{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是年﹐吾佐戎{徐州}。”{明}{刘基}《送顺师住持瑞岩寺序》:“明年﹐予奉省檄﹐佐戎{浙東}。”
條戎-汉语大词典
條戎
【1】古代戎族的一支。分布在今{山西省}{运城县}{中条山}北的{鸣条岗}一带。《後汉书·西羌传》:“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竹书纪年》卷下:“〔{周宣王}〕三十八年﹐王師及{晉穆侯}伐{條戎}﹑{奔戎}﹐王師敗逋。”
八戎-汉语大词典
八戎
【1】八方之戎。《史记·商君列传》:“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文选·张协<七命>》:“横制八戎。”{李周翰}注:“制御八方之戎。”
六戎-汉语大词典
六戎
【1】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云:‘一曰{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剛}。’”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曹公德}爲國託西關﹐六戎盡來作百姓。壓壇{河}{隴}定{羌}{渾}﹐雄名遠近聞。”
興戎-汉语大词典
興戎
【1】发动战争;引起争端。《书·大禹谟》:“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孔颖达}疏:“興戎﹐謂疾人而動甲兵。”《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宋}{程颐}《四箴·言箴》:“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
兵戎-汉语大词典
兵戎
【1】战争﹐战乱。《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史记·历书》:“{秦}滅六國﹐兵戎極煩。”{三国} {魏}{曹丕}《禁复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宋}{王安石}《河北民》诗:“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國}與{英}{法}兩國立約﹐皆先兵戎而後玉帛﹐被其迫脅。”【2】比喻争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幼学诗》:“惟口起兵戎﹐多言自召凶。”【3】士兵﹐军队。{唐}{韩愈}《祭窦司业文》:“屢佐大侯﹐以調兵戎。”{宋}{范仲淹}《推委臣下论》:“練兵戎﹐謹城壁﹐脩方略﹐威夷狄﹐此將帥之職也。”【4】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兵戎相見-汉语大词典
兵戎相見
【1】指发生武装冲突。{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二:“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如:这两个友好邻邦竟弄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典戎-汉语大词典
典戎
【1】统率军队。《晋书·王浑传》:“今陛下出{攸}之國﹐假以都督虚號﹐而無典戎幹方之實﹐去離天朝﹐不預王政……懼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
北戎-汉语大词典
北戎
【1】古族名。即{山戎}。{春秋}时分布在今{河北}﹑{山西}北部。《春秋·隐公十年》:“夏﹐{齊侯}﹑{許男}伐{北戎}。”{杜预}注:“{北戎}﹐{山戎}。”《史记·郑世家》:“{北戎}伐{齊}﹐{齊}使求救﹐{鄭}遣{太子忽}將兵救{齊}。”《後汉书·西羌传序》:“後二年﹐{晉}人敗{北戎}于{汾}{隰}。”《後汉书·西羌传序》:“至{周貞王}八年……{趙}亦滅{代戎}﹐即{北戎}也。”
元戎-汉语大词典
元戎
【1】大的兵车。《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啓行。”{朱熹}集传:“元﹐大也。戎﹐戎車也。”{汉}{班固}《封燕然山铭》:“驍騎十萬﹐元戎輕武﹐長轂四方﹐雷輜蔽路。”{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元戎十乘﹐驅{衛}{霍}於前軍;甲士三千﹐列{孫}{吴}於後殿。”【2】大军。《史记·三王世家》:“虚御府之藏以賞元戎﹐開禁倉以振貧窮。”《汉书·董贤传》:“統辟元戎﹐折衝綏遠。”{颜师古}注:“元戎﹐大衆也。”{宋}{苏轼}《除苗授殿前副都指挥使制》:“出總元戎﹐作先聲於士氣;入爲環尹﹐寓軍政于國容。”{清}{秦松龄}《杂感》诗:“{關隴}車書此日同﹐相公拜命領元戎。”【3】主将,统帅。{南朝} {陈}{徐陵}《移齐王》:“我之元戎上將﹐協力同心﹐承禀朝謨﹐致行明罰。”{唐}{柳宗元}《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以謀畫佐元戎﹐常有大功。”《老残游记》第六回:“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陈毅}《开国小言》诗:“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4】军器名,弩的一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爲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元戎啓行-汉语大词典
元戎啓行
【1】谓大军出发。语本《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唐}{柳宗元}《剑门铭》:“鼖鼓一振﹐元戎啓行﹐取其渠魁﹐以爲大戮。”
凡戎車-汉语大词典
凡戎車
【1】将帅及卒众所乘之兵车。《周礼·夏官·戎仆》:“掌凡戎車之儀。”{郑玄}注:“凡戎車﹐衆之兵車也。”{孙诒让}正义:“戎車爲王自乘之戎路﹐明此凡戎車爲將帥及卒士所乘﹐亦謂之小戎。”
即戎-汉语大词典
即戎
【1】用兵;作战。{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夫民既富而教﹐然後可以即戎﹐古之所謂善人者﹐其不及聖人遠甚。”{清}{钱谦益}《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继周授承德郎制》:“爾毋以祥刑爲苛細﹐毋以即戎爲經奇。”《易·夬》:“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參戎-汉语大词典
參戎
【1】{明}{清}武官参将,俗称参戎。{明}{李贽}《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夫文武不同﹐而忠孝則一……况堂堂國之參戎歟!”【2】参谋军务。{明}{方以智}《通雅·官制》:“今之參將﹐本參戎之意也。”
干戎-汉语大词典
干戎
【1】犹兵戎。通称兵器﹑军队。泛指征伐或战争。{唐}{周朴}《边思》诗:“年高來遠戍﹐白首罷干戎。”
平戎-汉语大词典
平戎
【1】原谓与{戎}人媾和。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或平定外族。{唐}{王维}《奉和圣制赋乐贤诗应制》:“將非富民寵﹐信以平戎故。”《左传·僖公十二年》:“{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晉}。”{杜预}注:“平﹐和也。”{清}{孙枝蔚}《记梦》诗:“開筵爲賞平戎策﹐下馬先成露布文。”{宋}{张孝祥}《踏莎行》词:“日月開明﹐風雲感會。切須穩上平戎計。”
墨縗從戎-汉语大词典
墨縗從戎
【1】见“墨絰從戎”。
墨絰從戎-汉语大词典
墨絰從戎
亦作“[墨縗從戎]”【1】古代居丧,在家守制,丧服用白色;如有战事须任军职者,则服黑以代,谓之“墨絰從戎”。{清}{周亮工}《书影》卷六:“舊制:文臣丁憂起復﹐必先授武官﹐蓋用墨縗從戎之義﹐示不得已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拿爲親穿孝論﹐假如遇着軍事﹐正在軍興旁午﹐也只得墨絰從戎。”{王闿运}《衡阳彭公行状》:“臣墨絰從戎﹐創立水師﹐非敢曰移孝作忠;良以先臣曾受朝廷一命之榮﹐臣母亦時以忠義相勗﹐當多難之日﹐義不得顧私情也。”
封戎-汉语大词典
封戎
【1】散乱貌。《庄子·应帝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陆德明}释文:“‘封哉’﹐{崔}({崔譔})本作‘戎’﹐云:封戎﹐散亂也。”《列子·黄帝》:“然而封戎﹐壹以是終。”
大戎-汉语大词典
大戎
【1】用以冲锋陷阵的兵车﹐即元戎。《史记·三王世家》“虚御府之藏以賞元戎”{裴駰}集解:“《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啓行。’{韓嬰}《章句》曰:‘元戎﹐大戎﹐謂兵車也。車有大戎十乘﹐謂車縵輪﹐馬被甲﹐衡之上盡有劍戟﹐名曰陷軍之車﹐所以冒突先啟敵家之行伍也。’”【2】古族名。{春秋}时分布在{晋国}境内﹐当今{山西}{太原}附近。一说是{周}的同姓子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大戎}﹐{唐叔}子孫别在戎狄者。”【3】{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见{宋}{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小戎-汉语大词典
小戎
【1】{周}代兵车的一种。《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郑玄}笺:“此羣臣之兵車﹐故曰小戎。”{孔颖达}疏:“先啓行之車謂之大戎﹐從後者謂之小戎。”《国语·齐语》:“十軌爲里﹐故五十人爲小戎﹐里有司帥之。”{韦昭}注:“小戎﹑兵車也。此有司之所乘﹐故曰小戎……古者戎車一乘﹐步卒七十二人﹐今{齊}五十人。”
奔戎-汉语大词典
奔戎
【1】古族名。《後汉书·西羌传》:“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和戎-汉语大词典
和戎
【1】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對曰:‘和戎有五利焉。’”{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諸將恥於無功﹐莫敢言和戎者。”{郁达夫}《杂感》诗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國﹐功成不義反封侯。”{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二:“晩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2】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郁达夫}《咏史》之三:“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愛君深。”{明}{马銮}《明妃》诗:“安邊無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
布戎-汉语大词典
布戎
【1】布列军队。《国语·周语下》:“王以黄鐘之下宫﹐布戎於牧之野﹐故謂之厲﹐所以厲六師。”{韦昭}注:“布戎﹐陳兵。”
山戎-汉语大词典
山戎
【1】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清}{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凯》诗:“攀崖更北走﹐滿地皆{山戎}。”{唐}{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復除{夏州}都督﹐屬{山戎}矯虔﹐俶擾王略。”
徐戎-汉语大词典
徐戎
【1】古族名。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周}初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曾数次联合{淮}夷等抗{周}。{春秋}时曾为{楚}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书·费誓》:“徂兹{淮}夷﹐{徐}戎並興。”{孔}传:“今往征此{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並起为寇。”【2】泛指异族。{宋}{岳珂}《桯史·献陵疏文》:“萬乘墨縗﹐將禦{徐}戎之難;六軍縞素﹐咸聲{義帝}之寃。”此指{金}人。
徙戎-汉语大词典
徙戎
【1】{晋}代统治阶级中企图用武力强迫少数民族外迁的一种主张。{清}{项□□}《<中西纪事>叙》:“竊惟馭外之要﹐不越剿撫二端。乃由前而論﹐擇將之難﹐{漢文}拊髀而興歎;由後而論﹐徙戎之患﹐{江統}蒿目而生憂。”《晋书·江统传》:“{統}深惟四夷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時服其深識。”
從戎-汉语大词典
從戎
【1】投身军旅。{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诗:“四十從戎駐{南鄭}﹐酣宴軍中夜連日。”{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诗:“老戰士﹐幾年久從戎。”{三国} {魏}{曹植}《杂诗》之二:“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唐}{刘商}《赠头陀师》诗:“少壯從戎馬上飛﹐{雪山童子}未緇衣。”
御戎-汉语大词典
御戎
【1】驾御军车。也指为君主驾御军车的甲士。《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糾}御戎﹐校正屬焉﹐使訓諸御知義。”{杨伯峻}注:“御戎統率諸御。御戎爲駕御國君戎車之御﹐諸御則駕一般兵車之御。”《国语·晋语三》:“以{家僕徒}爲右﹐{步揚}御戎。”{韦昭}注:“御戎﹐御公戎車也。”《左传·桓公三年》:“{韓萬}御戎﹐{梁弘}爲右。”【2】引申为参与军事行动。《北齐书·高叡传》:“帝親御戎﹐六軍進止皆令取{叡}節度。”《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陛下身自御戎﹐取亂侮。”
寇戎-汉语大词典
寇戎
【1】敌军。{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是時{鹿女}心知其子﹐乃謂王曰:‘今寇戎臨境﹐上下離心﹐賤妾愚衷﹐能敗强敵。’”{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劉琨}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礼记·月令》:“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揔至﹐寇戎來征。”《明史·邓洪震传》:“萬一奸宄潛生﹐寇戎軼犯﹐其何以待之。”【2】匪患与战争。《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爲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爲讒賊寇戎。”【3】谓敌军来犯。{汉}{刘向}《列女传·许穆夫人》:“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維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韩非子·大体》:“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逸周书·时训》:“鷹不化鳩﹐寇戎數起。”《周礼·春官·小祝》:“有寇戎之事﹐則保郊祀于社。”
女戎-汉语大词典
女戎
【1】犹女祸。《国语·晋语一》:“亂必自女戎。”《新唐书·长孙无忌等传赞》:“天以女戎間{唐}而興﹐雖義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国语·晋语一》:“{史蘇}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韦昭}注:“戎﹐兵也。女兵﹐言其禍由姬也。”{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十二》:“乃揀美麗者斥爲女戎﹐而取醜陋者以爲正色﹐無論人情之必不能﹐而亦不得謂之明矣。”
姜戎-汉语大词典
姜戎
【1】{春秋}时{西戎}之别种,{姜}姓。《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殽}。”{杜预}注:“{姜戎}﹐{姜}姓之{戎}﹐居{晉}南鄙。”《国语·周语上》:“〔{周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韦昭}注:“{姜}氏之{戎}﹐{西戎}之别種﹐四嶽之後也。”
孋戎-汉语大词典
孋戎
【1】即{骊戎}。{春秋}时部族名。{西戎}的一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皆是物也”{唐}{陆德明}释文:“〔{驪姬}〕{獻公}伐{孋戎}所得﹐而以爲夫人。”
理戎-汉语大词典
理戎
【1】治军。{唐}{白居易}《牛元翼可检校左散骑常侍制》:“{元翼}有理戎之才﹐扤城之略。”{唐}{元稹}《李归仙镇州右司马制》:“惟爾職在轅門﹐位兼符竹……司武故事﹐兼可理戎。”
棄筆從戎-汉语大词典
棄筆從戎
【1】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唐}{张鷟}《游仙窟》:“{蜀}生狡猾﹐屢侵邊境。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埸﹐煢魂莫返。”
業貝戎-汉语大词典
業貝戎
【1】以偷为业。貝戎为“賊”的拆字。{明}{无名氏}《赠书记·旅病托栖》:“生涯個個不相同﹐小子從來業貝戎。左手將來右手去﹐越奸越巧越貧窮。”
犬戎-汉语大词典
犬戎
【1】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左传·闵公二年》:“{虢公}敗{犬戎}于{渭}汭。”{杜预}注:“{犬戎}﹐{西戎}别在中國者。”《国语·周语上》:“{穆王}將征{犬戎}。”《史记·宋微子世家》:“{周幽王}爲{犬戎}所殺﹐{秦}始列爲諸侯。”【2】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唐}{杜甫}《扬旗》诗:“三州陷{犬戎}﹐但見西嶺青。”{浦起龙}心解:“謂上年十二月{高適}在事時﹐{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唐}{薛逢}《开元後乐》诗:“一自犬戎生{薊北}﹐便從征戰老{汾陽}。”【3】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清}{黄遵宪}《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鼠盜忽竊發﹐犬戎敢相逼。”【4】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5】传说中的国名。详“犬封國”。
狐裘蒙戎-汉语大词典
狐裘蒙戎
【1】狐裘的皮毛凌乱。亦以喻国政混乱。《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朱熹}集传:“大夫狐蒼裘。蒙戎﹐亂貌﹐言弊也……或曰﹐狐裘蒙戎﹐指{衛}大夫﹐而譏其憒亂之意。”亦作“[狐裘尨茸]”﹑“[狐裘蒙茸]”。《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史记·晋世家》作“狐裘蒙茸”。{唐}{高適}《营州歌》:“{营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明}{陈子龙}《立春前三日寄舒章京师》诗:“{李郎}彤管雙碧玉﹐狐裘蒙茸裼慘緑。”
戎-汉语大词典
戎
《廣韻》如融切,平東,日。【1】古代兵器的总称。《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師,以脩我戎。”{郑玄}笺:“ 治其兵甲之事。”《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郑玄}注:“ 五戎,謂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2】兵车。《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毛}传:“ 小戎,兵車也。”{郑玄}笺:“ 此羣臣之兵車,故曰小戎。”《左传·宣公十二年》:“《詩》云:‘ 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孔颖达}疏:“ 元,大也;戎,車也。”{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其大小之戎,號令之用,則聽于節度使焉。”【3】军队,士兵。《易·同人》:“伏戎于莽。”《孔子家语·弟子行》:“材任治戎。”《後汉书·董卓传》:“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晋}{潘岳}《杨荆州诔》:“烈烈{楊侯},實統禁戎。”{明}{张居正}《再酌议大阅典礼以明治体疏》:“臣竊以爲國之大事在戎,今人心懈惰如此,若非假借天威,親臨閲視,不足以振積弱之氣。”【4】战争;征伐。《书·说命中》:“惟甲胄起戎。”《泰誓中》:“於休祥,戎{商}必克。”{蔡沈}集传:“ 重有休祥之應,知伐{商}而必勝之也。”《逸周书·世俘》:“戎{殷}于{牧野}。”{唐}{杜甫}《秦州见敕目薛璩毕曜迁官》诗:“師老資殘寇,戎生及近坰。”{清}{李渔}《怜香伴·议迁》:“{曹翁}爲女故興戎,他掛帆西去,貽禍{江}東。”【5】寇敌。《易·解》:“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朱熹}本义:“ 戎,古本作寇。”{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其字从戈从甲,本爲兵器之總稱,引申之則凡持兵器以侵盜者,亦謂之戎。”【6】相助。《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烝也無戎。”{朱熹}集传:“ 戎,助也。”【7】大。《书·盘庚上》:“乃不畏戎毒于遠邇。”{蔡沈}集传:“ 戎,大。”《诗·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繼序其皇之。”{毛}传:“ 戎,大。”{郑玄}笺:“ 念此大功。”【8】你,你们。《诗·大雅·民劳》:“戎雖小子,而式弘大。”{郑玄}笺:“ 戎,猶女也。”《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誕育洪胄,纂戎于{魯}。”{李善}注引{郑玄}曰:“ 戎,汝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江}南{浙江}濱海之地謂汝爲戎,音如農。”【9】见“蒙戎”。【10】见“戎戎”。【11】古族名。支系众多。{殷周}有{鬼戎}﹑{西戎}﹑{余无之戎}等。{春秋}时有{己氏之戎}﹑{北戎}﹑{允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蛮戎}七种。{秦国}西北有{狄}﹑{獂}﹑{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战国时,{晋国}及其以北有{大戎}﹑{条戎}﹑{茅戎}﹑{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今{豫}{陕}交界一带有{扬拒}﹑{陆浑之戎}等。多从事游牧,部分从事农耕。一说,其见于{商}{周}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参阅{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12】古代典籍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礼记·王制》:“西方曰戎。”《大戴礼记·千乘》:“西辟之民曰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西和諸戎,南撫夷{越}。”【13】古国名。{春秋}时属{曹}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县}西南。《春秋·隐公二年》:“公會{戎}于{潛}。”{杜预}注:“{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14】姓。{汉}有{柳丘齐侯}戎赐。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戎艦-汉语大词典
戎艦
【1】战船。{唐}{张仲素}《涨昆明池赋》:“昔穿焉﹐近秋而大閲戎艦;今漲也﹐乘春而無竭陂池。”
戎器-汉语大词典
戎器
【1】兵器。《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礼记·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唐}{窦牟}《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禮成戎器下﹐恩徹{鬼方}沈。”《明史·庆靖王传》:“或告王閲兵﹐造戎器﹐購天文書。{}疑皆{昭}爲之。”
戎甲-汉语大词典
戎甲
【1】兵器与铠甲。亦借指士卒。《荀子·议兵》:“若是則戎甲愈衆﹐奉養必費。”
戎政-汉语大词典
戎政
【1】军政;军旅之事。{晋}{潘岳}《西征赋》:“掩{細柳}而 撫劍﹐快{孝文}之命帥﹐{周}受命以忘身﹐明戎政之果毅。”{南朝} {齐}{王俭}《褚渊碑文》:“兼授衛軍﹐戎政輯睦。”《明史·郭宗皋传》:“{隆慶}改元﹐從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協理戎政。”{清}{曾国藩}《母弟温甫哀词》:“{李君}與{温甫}爲婚姻﹐益相與講求戎政﹐晨夕諮議。”
戎陳-汉语大词典
戎陳
亦作“[戎陣]”【1】军伍;战阵。《後汉书·刘玄传》:“今公卿大位莫非戎陳﹐尚書顯官皆出庸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南史·张邵传》:“但以不武﹐受命統軍﹐戎陣之間﹐不容緩服。”
戎羯-汉语大词典
戎羯
【1】{戎}和{羯}。古族名。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戎羯窺窬﹐伺我邊隙。”《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帝常稱:‘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蓋本戎羯之樂。”
戎馬生郊-汉语大词典
戎馬生郊
【1】《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陈鼓应}注:“生於郊,指牝馬生駒犢於戰地的郊野。”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以“戎馬生郊”指战乱不断。《隋书·经籍志一》:“{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强鄰﹐戎馬生郊﹐日不暇給。”{唐}{张说}《冉府君神道碑》:“于時四鎮未復﹐二蕃猶梗﹐屯田遶塞﹐戎馬生郊。”{明}{刘若愚}《酌中志·辽左弃地》:“萬一戎馬生郊﹐小醜犯順﹐卑職自甘捐軀報國。”{清}{钱谦益}《送瞿稼轩给事南还》诗:“戎馬生郊還國恥﹐班行失士豈吾慙。”
戎役-汉语大词典
戎役
【1】兵役。{唐}{王勃}《送劼赴太学序》:“幸以薄技﹐獲蠲戎役。”
戎律-汉语大词典
戎律
【1】军机,军务。《魏书·酷吏传·羊祉》:“{祉}志存埋輪﹐不避强禦;及贊戎律﹐熊武斯裁。”《隋书·梁睿传》:“公既上才﹐若管戎律﹐一舉大定﹐固在不疑。”{唐}{岑参}《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诗:“良籌佐戎律﹐精理皆碩畫。”《金史·杨伯雄传》:“{晉武}平{吴}皆命將帥﹐何勞親總戎律。”【2】军纪;军法。{唐}{陈子昂}《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上不能允副聖心﹐中不能匡正戎律。”《明史·翟鹏传》:“有逡巡觀望幸苟全﹐而力戰當先者反以損軍治罪﹐非戎律之平。”
戎旆-汉语大词典
戎旆
【1】军旗。亦借指战事。{唐}{韩愈}《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戎旆暫停辭社樹﹐里門先下敬鄉人。”
戎驂-汉语大词典
戎驂
【1】戎马。借指军队。《後汉书·皇甫规张奂等传赞》:“戎驂糾結﹐塵斥{河}{潼}。”
戎馬倥傯-汉语大词典
戎馬倥傯
【1】谓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清}{高阜}《<书影>序》:“迹先生生平﹐功名多顯於戎馬倥傯時﹐而文章則盛之乎桁楊禍變之際。”{清}{冯桂芬}《重建张忠敏公祠记》:“公撫{吴}凡六年……乃於戎馬倥傯之隙講求水利。”亦作“[戎馬倥偬]”。{阿英}《戎行兼言艺文事》:“{陈毅}同志任新四军代军长﹐戎马倥偬之中﹐很关心文化战线的抗敌斗争。”
戎叔-汉语大词典
戎叔
【1】见“戎菽”。
戎校-汉语大词典
戎校
【1】将帅。《後汉书·袁绍传》:“臣以負薪之資﹐拔於陪隸之中﹐奉職憲臺﹐擢授戎校。”
戎右-汉语大词典
戎右
【1】{周}代陪乘之官。出军或田猎时,坐君主之右,执武器,担任保卫工作。《左传·桓公八年》:“{鬭丹}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周礼·夏官·戎右》:“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郑玄}注:“右者﹐驂乘﹐此充戎路之右。”{贾公彦}疏:“戎右者﹐與君同車﹐在車之右﹐執戈盾﹐備制非常﹐並充兵中使役。”【2】泛指军职。{唐}{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欲紹家聲﹐遂參戎右。”{明}{尹耕}《春怀》诗:“書生無計當戎右﹐一劍真思報主知。”
戎馬倉皇-汉语大词典
戎馬倉皇
【1】谓战事紧急而忙于应付。{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王仲瞿<穀城西楚霸王墓诗>》:“衣冠狼藉悲{王導}﹐戎馬倉皇用{李綱}。”{郁达夫}《月夜怀刘大杰》诗:“青山難望海雲堆﹐戎馬倉皇事更哀。”
戎棨-汉语大词典
戎棨
【1】军中仪仗。用以称主帅。《旧唐书·郑从谠传》:“然多難圖勳﹐是僕射立功立事之時也。所恨受命守藩﹐不敢辱命﹐無以仰陪戎棨。”
戎行-汉语大词典
戎行
【1】行伍;军队。《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晋}{陆机}《辩亡论下》:“拔{吕蒙}於戎行﹐識{潘濬}於係虜。”【2】指军旅之事。{唐}{杜甫}《新婚别》诗:“勿爲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东商民呈诉冤词》:“奉王命以剿{英}夷﹐効戎行以蘇民命﹐不勝雀躍之至。”
戎節-汉语大词典
戎節
【1】兵符。引申指兵权。{唐}{韩愈}《乌氏庙碑铭》:“授我戎節﹐制有壃墟。”{唐}{元稹}《莺莺传》:“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令於軍﹐軍由是戢。”
戎落-汉语大词典
戎落
【1】戎族聚居地。泛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唐书·狄仁杰传》:“出爲{寧州}刺史﹐撫和戎落﹐得其歡心﹐郡人勒碑以頌。”《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子儀}以{靈武}初復﹐百姓彫弊﹐戎落未安﹐請以{朔方}軍粮使{三原}{路嗣恭}鎮之。”
戎旃-汉语大词典
戎旃
【1】军旗。借指战事,军队。《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契闊戎旃﹐從容讌語。”{李周翰}注:“戎﹐兵;旃﹐旌也。”{南朝}{梁元帝}《将归建业先遣军东下诏》:“頃戎旃既息﹐關柝無警。”《旧唐书·郭子仪传》:“卿入居台鉉﹐出統戎旃。”《明史·何鉴洪锺等传赞》:“{洪鍾}﹑{陳金}威略甚著﹐而土兵之謡﹐聞之心惻﹐斯又統戎旃者所當留意也。”{王闿运}《丁文诚诔》:“鳴鏑驚於近郊﹐戎旃阻於{河}外。”
戎車-汉语大词典
戎車
【1】兵车。《书·牧誓》:“{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诗·小雅·采薇》:“戎車既駕﹐四牡業業。”《後汉书·张衡传》:“夫戰國交争﹐戎車競驅。”引申指战事。{唐}{元稹}《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制》:“而況於戎車未息﹐飛輓猶勤﹐新熟之時﹐豈宜無備。”{清}{钱谦益}《顺义县知县张国纲授文林郎制》:“頃者﹐東方多故﹐戎車未寧。”
戎伍-汉语大词典
戎伍
【1】行伍;军队。《新唐书·曹华传》:“{華}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明}{邵璨}《香囊记·授诏》:“三千隊中﹐我飛騎偏驍勇﹐戎伍慣直前鋒。”《清史稿·礼志九》:“皇祖行圍﹐既裨戎伍﹐復舉政綱。”
戎冠-汉语大词典
戎冠
【1】武职的官帽。{宋}{王安石}《贾魏公挽辞》之一:“儒服早紆丞相紱﹐戎冠再插侍中貂。”
戎機-汉语大词典
戎機
【1】战争;军事机宜。《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木兰诗》:“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唐}{杜甫}《遣愤》诗:“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宋}{秦观}《代何提举贺范枢密启》:“入參臺省﹐佇聞折檻之風;外總戎機﹐寢罷争桑之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荆州镜冤》:“公奇之﹐延致幕中﹐每有戎機﹐輒與參决。”【2】战机;用兵的时机。{明}{刘基}《复用韵答严上人》:“誅暴保民{黄石}畧﹐將軍莫自失戎機。”{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你指挥的空军﹐务令其星夜返回﹐支援{蟠龙镇}。毋误戎机。”
戎曼-汉语大词典
戎曼
【1】见“戎蠻”。
戎臣-汉语大词典
戎臣
【1】武臣。{秦}{李斯}《绎山刻石》:“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强。”{唐}{白居易}《春游二林寺》诗:“智士勞思謀﹐戎臣苦征役。”{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姑息戎臣》:“{唐穆宗}馭軍未得其要﹐常云宜姑息戎臣。”
戎鉞-汉语大词典
戎鉞
【1】泛指兵器。钺,古兵器名。{明}{高启}《卞将军墓》诗:“{卞公}仗戎鉞﹐勇氣常絶倫。”
戎歌-汉语大词典
戎歌
【1】军歌。《旧唐书·音乐志四》:“戎歌陳舞﹐曄曄震震。”
戎統-汉语大词典
戎統
【1】军政;军权。《宋书·孔觊传》:“予猥承人乏﹐總司戎統﹐聳劍東馳﹐申憤海曲。”
戎弓-汉语大词典
戎弓
【1】大弓。《穀梁传·定公八年》:“盜竊寶玉﹑大弓。寳玉者﹐封圭也;大弓者﹐{武王}之戎弓也。”{范宁}注:“是{武王}征伐之弓。”
戎翟-汉语大词典
戎翟
【1】见“戎狄”。
戎麾-汉语大词典
戎麾
【1】军旗。亦借指军队。《晋书·明帝纪论》:“不得不推誠將相﹐以總戎麾。”{唐}{杜甫}《哭王彭州抡》诗:“頃壯戎麾出﹐叨陪幕府要。”{郭孝威}《云南光复记》:“{鍔}等以皭火微螢﹐亦得以附驥尾于戎麾。”
戎門-汉语大词典
戎門
【1】军门。{明}{李东阳}《长沙竹枝歌》之八:“戎門旌節擁高臺﹐軍士南邊戍未回。”
戎亭-汉语大词典
戎亭
【1】边境哨所。《後汉书·章帝纪赞》:“儒館獻歌﹐戎亭虚候。”引申为边防。{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四:“曏屬戎亭之警﹐載繄廟略之勤。”
戎藩-汉语大词典
戎藩
【1】军府,幕府。{唐}{李搏}《贺裴廷裕蜀中登第》诗:“應笑戎藩刀筆吏﹐至今泥滓曝魚鰓。”
戎宣王尸-汉语大词典
戎宣王尸
【1】传说为{犬戎}神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尸}。”{郭璞}注:“{犬戎}之神名也。”
戎卒-汉语大词典
戎卒
【1】兵士。《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勾踐}曲躬於怒鼃﹐而戎卒輕死。”《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里。”
戎疾-汉语大词典
戎疾
【1】大害,大难。《诗·大雅·思齐》:“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朱熹}集传:“戎﹐大也;疾﹐猶難也。”
戎仗-汉语大词典
戎仗
【1】兵器,军械。《周书·周惠达传》:“{惠達}營造戎仗﹐儲積食糧﹐簡閲士馬﹐以濟軍國之務﹐時甚賴焉。”《北齐书·循吏传·郎基》:“{基}奬勵兵民﹐固守百餘日﹐軍糧且罄﹐戎仗亦盡﹐乃至削木爲箭﹐剪紙爲羽。”
戎馬生涯-汉语大词典
戎馬生涯
【1】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袁鹰}《悲欢》:“对于几十年戎马生涯的老战士……还有什么比这更使人豪情奔放﹑热血沸腾的呢?”{顾笑言}《爱情交响诗》第一乐章:“我的父亲﹐那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他前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几乎是战无不胜的。”
戎御-汉语大词典
戎御
【1】兵车的驾御者。《国语·晋语七》:“知{欒糾}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爲戎御。”{韦昭}注:“戎御﹐御公戎車。”
戎轡-汉语大词典
戎轡
【1】戎马的缰绳。引申指军务。{唐}{韩愈}《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軍伶。”
戎華-汉语大词典
戎華
【1】戎狄和华夏。犹中外。《隋书·音乐志中》:“至{永熙}中﹐録尚書{長孫承業}﹐共臣先人太常卿{瑩}等﹐斟酌繕修﹐戎華兼采﹐至於鍾律﹐焕然大備。”
戎級-汉语大词典
戎級
【1】军职。{唐}{颜真卿}《右武卫将军臧公神道碑铭》:“少以勳勞﹐亟紆戎級。”
戎戍-汉语大词典
戎戍
【1】行伍,军队。{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才誠足委﹐不拘於屠釣;言審可施﹐抽之於戎戍。”
戎捍-汉语大词典
戎捍
【1】军事防卫。《魏书·肃宗孝明帝纪》:“{高祖}{孝文皇帝}……選良家酋胕﹐增戍朔垂﹐戎捍所寄﹐實惟斯等。”
戎公-汉语大词典
戎公
亦作“[戎工]”【1】兵事。《诗·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錫爾祉。”{毛}传:“戎﹐大;公﹐事也。”{郑玄}笺:“戎﹐猶女也﹐今謀女之事﹐乃有敏德。”{王国维}《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二》:“《江漢》云:‘肇敏戎公。’……案﹐《不■敦》云‘女肇誨於戎工’﹐<虢季子白盤>云‘{庸武子}戎工’﹐皆謂兵事﹐訓大﹑訓汝皆失之。”
戎旗-汉语大词典
戎旗
【1】军旗。《後汉书·南匈奴传论》:“逮{孝武}亟興邊略﹐有志{匈奴}﹐赫然命將﹐戎旗星屬。”
戎將-汉语大词典
戎將
【1】犹戎帅。军队的主将。{晋}{葛洪}《抱朴子·地真》:“而當復加之以思神守一﹐却惡衛身﹐常如人君之治國﹐戎將之待敵。”
戎帥-汉语大词典
戎帥
【1】军队的统帅。{唐}{韩愈}《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其父爲之請於戎帥﹐遂率諸將校之子弟各一人﹐間道趨闕。”【2】指戎族军队的主将。《东周列国志》第八回:“戎帥{小良}持刀躍馬﹐領著戎兵三千﹐出寨迎敵。”
戎帳-汉语大词典
戎帳
【1】军营。{宋}{陆游}《苏武慢·唐西安湖》词:“歎連年戎帳﹐經春邊壘﹐暗凋顔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敢問賢弟因甚不至戎帳?”{清}{赵翼}《寄家书》诗:“夜涼戎帳露華微﹐正憶{江}南木葉飛。”
戎女-汉语大词典
戎女
【1】螟蛉的异名。《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唐}{陆德明}释文:“螟﹐亡丁反;蛉﹐音零。俗謂桑蟃﹐一名戎女。”《骈雅·释虫鱼》“螟蛉﹐桑虫也”{清}{魏茂林}训纂:“俗謂之桑慢﹐亦曰戎女。”
戎幕-汉语大词典
戎幕
【1】军府;幕府。《北齐书·暴显皮景和等传论》:“{皮景和}等爰自霸基﹐策名戎幕﹐間關夷險﹐迄於末運。”{唐}{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王琦}注:“戎幕﹐節度使之幕府。”{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左侯相之梦》:“連舉進士不第﹐忽遇干戈擾攘﹐參佐戎幕。”
戎醜-汉语大词典
戎醜
【1】大众。《诗·大雅·緜》:“乃立冢土﹐戎醜攸行。”{毛}传:“戎﹐大;醜﹐衆也。”{孔颖达}疏:“立此社者﹐爲動大衆﹐所以告之而行也。”一说指戎狄醜虏。见{于省吾}《泽螺居读<诗>札记》。【2】旧时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汉}{班固}《窦车骑北伐颂》:“行戎醜以禮教﹐炘鴻校而昭仁。”【3】武臣中的败类。《明史·张士隆传》:“積戎醜於禁中﹐戲干戈於卧内。”
戎經-汉语大词典
戎經
【1】兵书。{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小臣昧戎經﹐維用贊勳劼。”
戎馬劻勷-汉语大词典
戎馬劻勷
【1】谓战乱不宁。{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蓋史官所據《崇文總目》當{宋}盛時;而《通考》所據{晁}{陳}二氏﹐丁{宋}末造﹐戎馬劻勷之際﹐疑其散佚愈衆也。”
戎陣-汉语大词典
戎陣
【1】见“戎陳”。
戎事-汉语大词典
戎事
【1】军事;战事。《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産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將與人易。”{汉}{桓宽}《盐铁论·击之》:“先帝之時﹐郡國頗煩於戎事﹐然亦寬三陲之役。”{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待戎事稍平﹐即依常式。”{清}{唐甄}《潜书·卿牧》:“數軍實﹐核籍伍﹐教行陳﹐嚴約束﹐乃戎事之常。”【2】指军容。{明}{邵璨}《香囊记·点将》:“休誇軍令嚴明﹐且説他戎事整齊。”
戎繕-汉语大词典
戎繕
【1】指备战与修缮宫室之事。《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戎繕兼興﹐未遑儒教。”
戎裝-汉语大词典
戎裝
【1】军装;着军装。《魏书·杨大眼传》:“至於攻陳遊獵之際﹐{大眼}令妻{潘}戎裝﹐或齊鑣戰場﹐或並驅林壑。”{唐}{杜荀鹤}《献池州牧》诗:“江路静來通客貨﹐郡城安後絶戎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見一人戎裝坐盤石上。”{碧野}《长江奔流》一:“他房间的墙上挂着作家{丘东平}的戎装照片。”
戎騎-汉语大词典
戎騎
【1】指戎族军队。亦泛指我国西北方少数民族军队。《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一旦{戎}騎長驅﹐民心瓦解﹐誤國之罪﹐誰能任之。”此指{犬戎}军队。{清}{赵翼}《瓯北诗话·明妃诗》:“其餘皆説和親之功﹐謂因此而息戎騎之窺伺。”此指{匈奴}军队。
戎狄-汉语大词典
戎狄
亦作“[戎翟]”【1】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懲。”《国语·周语上》:“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韦昭}注:“翟﹐或作狄。”后以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汉书·匈奴传下》:“{蕭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無常﹐時至時去。’”{宋}{范仲淹}《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聞三代以還﹐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國﹐被於{渭}{洛}。”
戎首-汉语大词典
戎首
【1】发动战争的主谋﹑祸首。《礼记·檀弓下》:“毋爲戎首﹐不亦善乎?”{郑玄}注:“爲兵主來攻伐曰戎首。”《新唐书·长孙无忌传》:“{宇文化及}父宰相﹐弟尚主﹐而身掌禁兵﹐{煬帝}處之不疑﹐然而起爲戎首﹐遂亡{隋}。”{清}{李渔}《玉搔头·擒王》:“擒戎首﹐脅從罔問。”{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今遽背盟爽約﹐躬爲破壞{東亞}和平﹐吞併{中國}領土之戎首。”【2】首先挑起事端或带头做坏事的人。《晋书·向雄传》:“{雄}曰:‘{劉河内}({劉毅})於臣﹐不爲戎首﹐亦已幸甚﹐安復爲君臣之好!’”{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自{始皇}﹑{武帝}好言神仙﹐一時術流方士﹐張大其説﹐文士又從而和之﹐遂以{穆王}爲厲階戎首。”{容閎}《西学东渐记》:“予已知此事之戎首爲誰矣。”【3】军队的主帅。《晋书·谢玄传》:“復命臣荷戈前驅﹐董司戎首。”{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是非憚於治兵﹐敢辭戎首。”
戎菽-汉语大词典
戎菽
亦作“[戎叔]”【1】{山戎}所种植的一种豆科植物。大豆。《管子·戒》:“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诗·大雅·生民》:“蓺之荏菽”{毛}传:“荏菽,戎菽也。”{郑玄}笺:“戎菽,大豆也。”一说为胡豆,蚕豆。《尔雅·释草》:“戎叔,謂之荏菽。”{郭璞}注:“即胡豆也。”或谓戎菽﹑胡豆皆豌豆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劐·穀三·豌豆》。
戎務-汉语大词典
戎務
【1】军务。{唐}{李逢吉}《奉送李相公重镇襄阳》诗:“終期謝戎務﹐同隱{鑿龍山}。”{明}{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嘉靖}壬戌﹐大公祖{介翁}督漕政於{淮南}﹐兼戎務撫臺之重。”
戎樞-汉语大词典
戎樞
【1】兵部尚书之职。{明}{申时行}《题清秋出塞图》诗:“安得再起司馬登戎樞﹐坐紆長策銷隱虞﹐國威震疊邊人蘇。”
戎衛-汉语大词典
戎衛
【1】禁卫之兵。{隋炀帝}《隋秦孝王诔》:“蹔輟外藩﹐入侍天軒。典兹戎衛﹐仍居納言。”《通典·职官十》:“{大唐}復採舊名﹐别置領軍衛﹐分爲左右。{龍朔}二年﹐改爲左右戎衛。{咸亨}元年復舊。”
戎功-汉语大词典
戎功
【1】大功。《诗·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繼序其皇之。”{毛}传:“戎﹐大。”{明}{宋濂}《拟薛收上秦王平夏郑颂》:“天下萬姓﹐驩欣舞抃﹐以爲皇帝之睿謨雄算﹐王之戎功駿烈﹐皦皦乎不可尚已。”【2】犹戎事。{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戮力戎功﹐翼戴{更始}。”
戎場-汉语大词典
戎場
【1】战场。《晋书·明帝纪论》:“去縗絰而踐戎場﹐斬鯨鯢而拜園闕。”
戎鹽-汉语大词典
戎鹽
【1】即岩盐。因产于{戎}地,故名。《周礼·天官·盐人》“王之膳羞﹐共飴鹽”{汉}{郑玄}注:“飴鹽﹐鹽之恬者﹐今戎鹽有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五·戎盐》:“《本草·戎鹽》云:醫方但用青鹽﹐而不用紅鹽﹐不知二鹽皆名戎鹽也。所謂南海﹑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而言﹐非炎方之南海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五·戎盐》〔集解〕引{陶弘景}曰:“今戎鹽﹐虜中甚有﹐從{涼州}來﹐亦從{敦煌}來。其形作塊片﹐或如鷄鴨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鹹。”{清}{姚鼐}《闻禹卿以书名上达因寄》诗:“家作道民輸斗米﹐身惟服食戎鹽。”
戎路-汉语大词典
戎路
【1】古代帝王军中所乘的车。后泛指兵车。《周礼·春官·车仆》:“車僕﹐掌戎路之萃。”{郑玄}注:“戎路﹐王在軍所乘也。”《左传·庄公九年》:“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南史·宋武帝纪》:“公紀綱禮度﹐萬國是式﹐乘介蹈方﹐罔有遷志﹐是以錫公大路﹑戎路各一﹐玄牡二駟。”
戎吏-汉语大词典
戎吏
【1】武官。{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需}之孫{頊}﹐前國學明經;{文哲}姪孫{繼}﹐爲{杭}之戎吏﹐皆説之相符。”
戎工-汉语大词典
戎工
【1】见“戎公”。
戎兵-汉语大词典
戎兵
【1】军服和兵器。《书·立政》:“其克詰爾戎兵。”{孔}传:“其當能治汝戎服兵器。”亦单指兵器。《诗·大雅·抑》:“修爾車馬﹐弓矢戎兵。”{孔颖达}疏:“弓矢即戎兵﹐而又言戎兵﹐容戈﹑盾﹑矛﹑戟之類軍之所用皆是。”【2】兵士,军队。《管子·内业》:“惡氣迎人﹐害於戎兵。”《战国策·韩策一》:“{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清}{唐甄}《潜书·考功》:“于是輔相無缺﹐出納如衡﹐奸慝畢除﹐克壯戎兵。”
戎荒-汉语大词典
戎荒
【1】古指西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宋书·沈昙庆传》:“時殿中員外將軍{裴景仁}助戍{彭城}﹐本傖人﹐多悉戎荒事。”
戎馬倥偬-汉语大词典
戎馬倥偬
【1】见“戎馬倥傯”。
戎戒-汉语大词典
戎戒
【1】战备。《宋书·礼志三》:“伏惟{泰始}應符﹐神武英斷﹐王赫出討﹐戎戒淹時。”
戎寄-汉语大词典
戎寄
【1】委以军务。《魏书·邢峦传》:“臣以不才﹐屬當戎寄﹐内省文吏﹐不以軍謀自許;指臨{漢中}﹐惟規保疆守界。”{唐}{李益}《送韩将军还边》诗:“聖心戎寄重﹐未許讓恩私。”{清}{黄景仁}《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记》诗:“夕不家宿辭帝城﹐式董戎寄揮長纓。”
戎索-汉语大词典
戎索
【1】{戎}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啓以{夏}政﹐疆以戎索。”{杜预}注:“{大原}近戎而寒﹐不與中國同﹐故自以{戎}法。”后以泛指法令。{唐}{元稹}《织妇词》:“早徵非是官家惡﹐去歲官家事戎索。”{清}{钱谦益}《聊且园记》:“今之苟然者多矣﹐苟然於廟堂而國論壞﹐苟然於疆園而戎索壞。”
戎氈-汉语大词典
戎氈
【1】西域出产的用鸟兽细毛制的毡子。{明}{刘基}《郁离子·九难》:“{蜀}錦戎氈﹐{越}紙{齊}紈﹐跨海踰山﹐轉致流通。”
戎軒-汉语大词典
戎軒
【1】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後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赞》:“有來羣后﹐捷我戎軒。”{李贤}注:“戎車所至﹐皆克捷也。”《南齐书·萧遥光传》:“皇上當親御戎軒﹐弘此廟略。”《隋书·高祖纪上》:“戎軒大舉﹐長驅{晉}{魏}。”{唐}{魏徵}《述怀》诗:“中原還逐鹿﹐投筆事戎軒。”{清}{黄彭年}《<香草词>序》:“{息凡}亦方棄戎軒﹐司牧{平棘}。”
戎葵-汉语大词典
戎葵
【1】即蜀葵。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瓣五枚,有红﹑紫﹑黄﹑白等颜色。供观赏。《尔雅·释草》:“菺﹐戎葵。”{郭璞}注:“今蜀葵也。”{邢昺}疏:“{戎}{蜀}蓋其所自也﹐因以名之。”{郝懿行}义疏:“戎﹑蜀皆大之名﹐非自戎﹑{蜀}來也。”{汉}{张衡}《西京赋》:“王蒭■臺﹐戎葵懷羊。”{宋}{黄庭坚}《次韵文潜休沐不出》:“戎葵一笑粲﹐露井百尺深。”
戎儲-汉语大词典
戎儲
【1】兵器储备。{南朝} {梁}{江淹}《横吹赋》:“故函夏以爲寶飾﹐京關以爲戎儲。”《南史·萧引传》:“及{吕梁}覆師﹐戎儲空匱﹐轉{引}爲庫部侍郎﹐掌知營造。”
戎秩-汉语大词典
戎秩
【1】武职。《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還居近侍﹐兼饗戎秩。”{吕延济}注:“戎秩﹐謂武職也。”{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制授{嗢没斯}特進檢校工部尚書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封{懷化郡王}﹐其酋徧加戎秩﹐賜之金紫。”《旧唐书·田承嗣传》:“{田承嗣}出自行間﹐策名邊戍﹐早參戎秩﹐効用無聞。”
戎士-汉语大词典
戎士
【1】将士;兵士。《左传·成公二年》:“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管子·小匡》:“食必粱肉﹐衣必文繡﹐而戎士凍飢。”《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明}{宋濂}《胡公神道碑铭》:“城中民廬多爲戎士所據﹐混淆而處。”
戎夷-汉语大词典
戎夷
【1】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礼记·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若不遠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明}{李贽}《覆梅客生书》:“士民仰{蓋公}之卧治﹐戎夷賴{李牧}之在邊。”【2】谓艰险不宁。《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世路戎夷﹐禍亂遂合﹐駑怯偷生﹐自竄蠻貉。”
戎輅-汉语大词典
戎輅
【1】兵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杜预}注:“大輅﹐金輅;戎輅﹐戎車。”《旧唐书·李勣传》:“論功行賞﹐{太宗}爲上將﹐{勣}爲下將﹐與{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太廟。”{宋}{杨亿}《奉和御制契丹出境将议回銮》:“戎輅巡{河}右﹐天威讋{鬼方}。”《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桓公}與{屈完}同登戎輅﹐望見各國之兵﹐各占一方﹐聯絡數十里不絶。”
戎戎-汉语大词典
戎戎
【1】茂盛貌;浓密貌。《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毛}传:“襛﹐猶戎戎也。”《古文苑·张衡<冢赋>》:“乃樹靈木﹐靈木戎戎。”{章樵}注:“戎戎﹐盛貌。”{唐}{杜甫}《放船》诗:“{江}市戎戎暗﹐山雲淰淰寒。”{清}{钱谦益}《天都瀑布歌》:“亭午雨止雲戎戎﹐千條白練回沖融。”
戎貊-汉语大词典
戎貊
【1】戎和貊。貊,北狄的别称。泛指西北少数民族。{晋}{傅玄}《失题》诗之三:“一舉覆三軍﹐再舉殄戎貊。”
戎旅-汉语大词典
戎旅
【1】军旅;兵事。{三国} {魏}{曹丕}《与张郃诏》:“今將軍外勤戎旅﹐内存國朝。”《北史·司马侃传》:“少果勇﹐未弱冠﹐便從戎旅。”{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我有筆陣與詞鋒﹐可以偃干戈而息戎旅。”{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世﹐諸道置按察使﹐後改爲採訪處置使﹐治於所部之都。既又改爲觀察﹐其戎旅之地﹐即置節度使。”
戎軫-汉语大词典
戎軫
【1】兵车。亦借指军队。{明}{朱鼎}《玉镜台记·南北凯旋》:“窮林高鳥盡﹐威德華夷震。干戈今載戢﹐返戎軫。四海澄清﹐從此無血刃。”
戎蠻-汉语大词典
戎蠻
【1】亦作“[戎曼]”。即{蛮氏}。古族名。{西戎}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河南}{颍河}上游一带。后为{楚}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楚}子聞{蠻氏}之亂也與{蠻子}之無質也﹐使{然丹}誘{戎蠻子}{嘉}殺之﹐遂取{蠻氏}。”《公羊传·哀公四年》:“{晉}人執{戎曼子}{赤}歸于{楚}。{赤}者何?{戎曼子}之名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河南}{汝州}西南有{蠻城}﹐即{戎蠻子國}。{哀}四年﹐{楚}圍{蠻氏}﹐盡俘以歸。”【2】泛指四夷。{晋}{张华}《命将出征歌》:“{重華}臨帝道﹐戎蠻或不賓。”{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吴}﹑{楚}﹑{秦}﹑{越}﹐昔之稱戎蠻者﹐今皆爲中原腹地。”
戎捷-汉语大词典
戎捷
【1】指战利品。《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齊侯}來獻戎捷。”{唐}{李德裕}《纪圣功碑铭》:“諸侯有四夷之功﹐獻其戎捷﹐《春秋》舊典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帝〕命爲{昇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屢獻戎捷。”
戎燼-汉语大词典
戎燼
【1】谓遭受战火破坏。《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三年》:“西土戎燼之後﹐痍毁難復。”
戎王子-汉语大词典
戎王子
【1】花草名。{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三:“萬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異花開絶域﹐滋蔓匝清池。”{王嗣奭}释:“花名‘戎王子’。”{仇兆鳌}注:“《本草》:{日華子}云:獨活﹐一名戎王使者。戎王子﹐當是其類。”《朱子语类》卷一四〇:“此中嘗有一人在都下﹐見一{蜀}人遍舖買戎王子﹐皆無。曰:‘是{蜀}中一藥﹐爲《本草》不曾收。’”
戎籍-汉语大词典
戎籍
【1】军籍。{唐}{李翱}《平原郡王柏公碑》:“{貞元}二年{淮西}平﹐詔曰:‘休勳茂伐﹐書於竹帛﹐戎籍乃爲裨將副﹐非所以褒功寵德也。’”{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二·陈飞》:“近日{吴中}有一{顧}姓者﹐初應募在戎籍﹐後得異人傳授﹐云一日夜可千里。”
戎僕-汉语大词典
戎僕
【1】犹戎御。《周礼》官名。掌驭兵车。《周礼·夏官·戎仆》:“戎僕﹐掌馭戎車。”《周礼·夏官·戎仆》:“戎僕中大夫二人。”{孙诒让}正义:“戎僕亦謂之戎御﹐又曰御戎。”《左传·桓公三年》“{韓萬}御戎”{晋}{杜预}注:“御﹐戎僕也。”
戎閫-汉语大词典
戎閫
【1】犹帅府。{唐}{白居易}《与师道诏》:“卿業重相門﹐位崇戎閫。”【2】指军门或军权。{唐}{薛能}《冬日写怀》诗:“幕府盡平蠻﹐客留戎閫間。”{宋}{陆游}《范参政挽词》之一:“屢出專戎閫﹐遄歸上政途。”
戎王使者-汉语大词典
戎王使者
【1】中药名。即独活。也称胡王使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三“萬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清}{仇兆鳌}注:“《本草》:{日華子}云:獨活﹐一名戎王使者。戎王子﹐當是其類。”
戎邏-汉语大词典
戎邏
【1】巡逻兵。{宋}{洪迈}《夷坚丙志·朱通判》:“試以姓第呼之﹐輒回首﹐走報戎邏執之。”
戎心-汉语大词典
戎心
【1】谓敌国入侵的野心。《国语·晋语一》:“疆埸無主﹐則啟戎心。”{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事有適值﹐必生戎心﹐詎容以疆場小小交兵視之哉!”{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今藎臣騎箕﹐戎心日肆。”
戎備-汉语大词典
戎備
【1】武备;战备。《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爲館於其宫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陈书·世祖纪》:“近所置軍資﹐本充戎備﹐今元惡克殄……今歲軍糧通減三分之一。”{明}{张居正}《答应天抚院王古林书》:“公職專整飭戎備﹐爲民除害﹐宜如鷹鸇之逐鳥雀﹐又何畏焉。”{清}{夏燮}《中西纪事·互市档案》:“上見其表文中有欲爲{中國}効力之語﹐乃諭新任總督{那彦成}至{粤}整飭戎備。”
戎重-汉语大词典
戎重
【1】军事重任。《南史·谢晦传》:“{晦}聞疾奔波﹐{謝瞻}見之曰:‘汝爲國大臣﹐又總戎重﹐萬里遠出﹐必生疑謗。’”{南朝 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明德茂親﹐總兹戎重。”
戎虜-汉语大词典
戎虜
【1】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虜。”{唐}{温庭筠}《伤温德彝》诗:“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宋}{张元幹}《水调歌头》词:“戎虜亂中夏﹐星歷一周天。”
戎壘-汉语大词典
戎壘
【1】军营,营垒。{明}{刘基}《次韵和孟伯真感兴》:“徒聞鐵甲連戎壘﹐未覩鉤車跨賊隍。”{清}{顾炎武}《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屬車乍蒙塵﹐七{閩}盡戎壘。”{清}{薛福成}《中兴叙略上》:“賊因詭道擣我{杭郡}﹐俾我精鋭南趨﹐乘間我戎壘。”
戎副-汉语大词典
戎副
【1】副将。{宋}代泛指副总管﹑副钤辖等职,{明}始以副将为官名。《称谓录·副将》引{清}{方以智}《通雅》:“今之勳將﹐古之戎右也。或稱戎副﹐或稱偏帥﹐或曰軍倅。”
戎威-汉语大词典
戎威
【1】军威。{南朝} {梁}{何逊}《行经孙氏陵》诗:“豹變分奇略﹐虎視肅戎威。”{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黄池}通霸業﹐{赤壁}暢戎威。”
戎具-汉语大词典
戎具
【1】兵器。{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兵器》:“凡諸兵械置五庫以貯之﹐戎具精勁﹐近古未有焉。”《宋史·李汉琼传》:“{漢瓊}上謁﹐陳邊事稱旨﹐命爲{滄州}都部署﹐加賜戰馬﹑金甲﹑寶劍﹑戎具以寵之。”
戎服-汉语大词典
戎服
【1】军服。亦指着军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鄭}{子産}獻於{晉}﹐戎服將事。”{杜预}注:“戎服﹐軍旅之衣﹐異於朝服。”《汉书·匈奴传下》:“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遂躬戎服﹐親御鞍馬。”《朱子语类》卷九一:“{隋煬帝}游幸﹐令羣臣皆以戎服從。”{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五》:“{譚延闓}戎服出坐大堂﹐斬{萬夫雄}等四人於案下。”
戎昭-汉语大词典
戎昭
【1】兵戎之事。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南朝}{宋孝武帝}《离合》诗:“守邊境以臨敵﹐寸心厲於戎昭。”《宋书·袁淑传》:“是由整綏寡衷﹐戎昭多昧﹐遂使{潞子}入患﹐{伊川}來擾。”{唐}{褚遂良}《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王功先美化﹐帝略藴戎昭。”【2】指军旅。{宋}{岳飞}《奏辞检校少保第四札子》:“臣草芥固陋﹐備數戎昭﹐曾無尺寸之功﹐仰報天地之德。”【3】武官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置左右戎昭﹑耀武將軍﹐位在左右衛上。”《陈书·宣帝纪》:“壬子﹐戎昭將軍{徐敬辨}克{海安}城。”
戎略-汉语大词典
戎略
【1】作战方略;军事谋略。《周书·于谨传》:“及{晉公護}東伐﹐{謹}時老病﹐{護}以其宿將舊臣﹐猶請與同行﹐詢訪戎略。”{唐}{刘禹锡}《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呈乐天》诗:“已通戎略逢{黄石}﹐仍占文星耀碧虚。”《旧唐书·郑云逵传》:“{奉天}之難﹐{雲逵}奔赴行在﹐{李晟}以爲行軍司馬﹐戎略多以咨之。”
戎韜-汉语大词典
戎韜
【1】即《六韬》。{唐}{李贺}《南园》诗之四:“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王琦}汇解:“戎韜﹐即{太公}《六韜》書也。”【2】韬略,军事谋略。{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侍戎韜於武帳﹐聽雅曲於文絃。”{宋}{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词:“人在油幢﹐戎韜總制﹐羽扇從容裘帶輕。”{清}{赵翼}《书放翁诗後》诗:“設令少十年﹐必親與戎韜。”
戎衣-汉语大词典
戎衣
【1】军服,战衣。《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紂}。”一说谓用兵伐{殷}。《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唐}{杜审言}《赠苏味道》诗:“邊聲亂羌笛﹐朔風捲戎衣。”{明}{徐渭}《龛山凯歌》之一:“縣尉卑官禄米微﹐教辭黄綬着戎衣。”{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慎其小時則軍出萬全﹐俟其大時則一戎衣而成帝業。”【2】指军旅之事;兵事。{唐}{李涉}《送孙尧夫赴举》诗:“自説{軒皇}息戰威﹐萬方無復事戎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庚戌广州新军举义记·黄士龙之调处与旗兵之激变》:“水提督{李準}主張勸諭歸營了事﹐倘新軍不允﹐則惟有以戎衣相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