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或

或(或)是什么意思

  • 苟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苟或gǒu huò

    连词

    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义即“假如”、“如果”。“苟使”、“苟为”、“苟若”义同。①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礼记·缁衣》)——句义:人假如说了话,必能听到他的声音;如果做了事,必能见到他的成绩。②苟或言之而非,非而见罪,乃臣之分也,亦臣之愿也。(《元稹集·献事表》)——句义:如果我所说的不对,进而因不对而获罪,是我罪有应得,也是我所情愿的。③苟或得其高明,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柳河东集·与友人论为文书》)——句义:如果能得到其中高明的见解,探求到其中深刻的内涵,即使文中有败笔,也只是像日月的亏蚀,玉圭上有瑕疵一样。赜(zé):精微,深奥。④苟使高氏有后,请致邑。(《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句义:如果高氏有后代,我请求把封邑交还给国君。⑤苟为不蓄,终身不得。(《孟子·离娄上》)——句义:如果不肯积蓄,〔那么〕一辈子也不会有所得。⑥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上》)——句义:五谷是多种植物中的好品种。〔但是〕如果不成熟,那还不如杂草和稗子。⑦苟若不足,为人弟者求其兄而不得。(《墨子·节葬下》)——句义:如果不富足,〔那么〕作弟弟的向哥哥提出要求也得不到满足。

  • 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或huò

    不定代词

    用作句子主语或小句主语。义即“有人”。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句义: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呢?”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句义: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③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秋水》)--句义: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前往梁国拜访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您做相的。”于是惠子很害怕,在首都大肆搜捕庄子,搞了三天三夜。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或情况的揣测估计。义即“也许”、“或许”、“大概”、“恐怕”。①谓其子曰:“吾病或可以救矣。”(《搜神后记·卷三》)②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昌黎先生集·送张道士》)--句义:或许是表章奏疏太繁多,裁夺选择尚未轮到此。斯:此。③子玉刚而无礼,少与之兵,或能戒惧而不败耶!(《苏轼文集·楚子玉以兵多败》)--句义:子玉刚愎自用又不讲礼仪,〔如果〕少给他一些军队的话,〔他〕也许还能够有所戒备警惧而不至于遭到失败吧!

    二、表示追加或补充。义即“又”。①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句义:既立了监酒官,又设了佐酒史。②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处者既失其真,造者或损其福。(《全后魏文·任城王澄:奏禁私造僧寺》)--损:减损,减少。

    三、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偶然发生。义即“有时”、“间或”。①或遇寒雪,樵箸不售,无以自资,辄自榜船送妻还孔氏,天晴复迎之。(《宋书·朱百年传》)--句义:有时遇上天寒大雪,柴禾没有卖出去,无法养活自己,便亲自划船送妻子回孔氏娘家,等到天晴后再迎接回来。樵箸:柴禾。售:卖出。辄:就,便。榜(bàng)船:划船。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句义:有时皇帝的诏命急着要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昌黎先生集·马说》)--一食:喂一次。尽:吃光。

    连词

    一、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义即“假如”、“如果”。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使归其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句义:晋国为盟主,诸侯之间假如互相侵伐,晋国就讨伐它,让它归还侵占别国的土地。②阴中法严,帝或闻之,当获大谴。(《太平广记·杂传记六·冥音录》)--句义:阴间法律严苛,天帝如果听说了这件事,〔我〕就会遭到严厉的谴责。

    二、在两个词、短语或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选择关系。义即“或者”。①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居草泽:指地位低下。的:确,深刻地。知:了解。阳:通“佯”,假装。②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宋史·王安石列传》)--田宅:田地、住宅。抵挡:抵押品。助词

    用于句中,前面一般与否定性无指代词“莫”或“无不”相照应。起加强语气的作用。①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无不尔或承:没有谁不拥戴你。②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适:到。莫之或欺:没有谁会欺负他。

  • 或……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或……或……huò……huò……

    凝固格式

    一、用来分别列举几种人或几种情况。义即“有人……有人……”、“有的……有的……”。①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罪人:囚徒。奔:逃。止:停下来。三国:指胡、沈和陈三个诸侯国。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毛:鸿雁的羽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③前年去年,次第征还;或先或后,俱到长安。(《白居易集·祭李侍郎文》)——次第:按顺序接连。俱:都。

    二、分别列举几种不同的时间,义即“时而……时而……”、“忽而……忽而……”。①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世说新语·自新》)——没(mò):沉没。处与之俱:周处跟蛟一起浮沉前游。②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或饮一欧茗,或吟两句诗。(《白居易集·首夏病间》)——榻:床。竟日:终日,整天。何所为:做什么。欧:通“瓯”,杯。茗:茶。

    三、表示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中进行选择。义即“或者……或者……”。①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论衡·刺孟》)——夫:句首助词。金归:金子送来了。有故:有原因,有理由。②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搜神记·冠先》)——睢(suī)水:水名。③或是马上,或是步行,都有法则。(《水浒传·第五五回》)

  • 或者-古汉语虚词词典

    或者huò zhě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对事物或情况的推测、估量。义即“或许”、“也许”、“恐怕”。①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左传·僖公十九年》)——句义:现在邢国正残暴无道,诸侯国之中没有霸主,上天也许想让卫国讨伐邢国吧?伯:霸,霸主。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孟子·公孙丑下》)——昔者:先前,过去。辞:推辞。吊:慰问。疾:患病。愈:病好,治愈。如之何:为什么,怎么。③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吕氏春秋·义赏》)——句义:城濮战役的胜利,是由于采纳了咎犯的计谋。您采用了他的计谋,却最后才奖赏他,恐怕不行吧。

  • 容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容或róng huò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可能性的估计。义即“或许”、“也许”。①求之密迩,容或未尽。(《后汉书·朱浮传》)——句义:在近处寻求人才,或许不能尽数选出。②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水经注·河水》)

  • 如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如或rú huò

    连词

    见“如使。”

  • 若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若或ruò huò

    连词

    见“若苟”。

  • 庶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庶或shù huò

    副词

    见“庶乎”。

  • 倘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倘或tǎng huò

    连词

    见“倘”。

  • 犹或-古汉语虚词词典

    犹或yóu huò

    副词

    见“犹尚”。

  • 或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或然huòrán

    存有可能,但不一定实现这种可能——必然(寓~于或然之中)

  • 间或-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间或jiànhuò

    有时候,偶然——时常(这个地方在霉雨季节里~下雨,间或有些晴天,也是半阴半晴,气压很低。)

  • 或……或……-关联词语词典

    或……或……

    “或”,连词。意义和用法跟“或者”基本相同。叠用在并列结构中的每一项的前面,表示多种情况同时存在。多用于书面。有“有的……有的……”的意思。例如:

    ①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徐迟《黄山记》)

    ②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生机跳跃满池。(宗璞《西湖漫笔》)

    ③中国画里有一派米点山水,用饱墨浑洒大大小小的点子,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用来表现山雨空溟的景色。(于敏《西湖即景》)

    ④然而它(雪)又象是活的生物,象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象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王鲁彦《雪》)

    ⑤一九〇五年革命失败后,在反动的政潮下,一般从前的革命分子发生颓废的情绪,许多的社会主义者或遁入秘密的天国里,或滚到资产阶级的怀抱里,或为神秘哲学的探讨,——总而言之,他们失望了,他们不愿再革命了。(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⑥鹰分别种类有本地产者,有远方来者。本地产者或取之在巢,或得之始飞,或得之成长,各等不一。(马南邨《老鹰能比英雄吗?》)

    ⑦不料他们竞以为可欺,或纠缠,或奴役,或责骂,或诬蔑,得步进步,闹个不完。(鲁迅《两地书·九五》)

    ⑧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濛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孙荪《云赋》)

    【提示】

    1.“或”作连词,除用以表示并列关系外,还可以表示选择关系。

    2.“或”还可作副词,用于对情况的揣测,表示可能,有“也许”的意思。“或”后面只能带单音动词。例如:

    ⑨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有时,“或”用来表示等同,说明它前后的两种名称同属一个概念,或同属一类概念,有“即”的意思。例如:

    ⑩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毛泽东《矛盾论》)

  • 或则……或则……-关联词语词典

    或则……或则……

    “或则”,连词。用于书面,意义和用法跟“或者”基本相同。叠用在并列结构中,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例如:

    ①至于说世界人民,他们或则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或则暂时生活在地狱里,但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勇敢、智慧进行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失掉的是一副枷锁,而得到的是欢乐与幸福。(马铁丁《以自己的丑相画世界的面貌》)

    ②作者还是常见的那几个,此外或则碍难发表,或则实在太难看(尚未成为“画”),只得“割爱”了。(鲁迅《致沈雁冰》)

    ③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有的要进关内来祭祖,有的是到陕西去上坟,或则激论沸天,或则欢声动地,真好象上坟可以亡国,也可以救国似的。(鲁迅《清明时节》)

    ④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灼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农工大众”,他们喝着,想着,谈着,指导着,获得着,那是,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鲁迅《革命咖啡店》)

  • 或者……或者……-关联词语词典

    或者……或者……

    “或者”,连词。叠用在并列结构中,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关联的并列成分的主语一般相同。叠用时,“或者”放在每一项或后几项的前面,有“有的……有的……”的意思。例如:

    ①女生干部将分头到那几个或者是因为胆小,或者是出于赌气,宣布明天不来上学的女生家去,对她们和她们的家长讲清楚,学校一定会保证女孩子们不受宋宝琦欺侮。(刘心武《班主任》)

    ②我是可怜的人儿。他们呢,——或者和我一样,或者自以为很有幸福呢。(瞿秋白《〈饿乡纪程〉绪言》)

    ③或者因为看准了将来的天下,是劳动者的天下,跑过去了;或者因为倘帮强者,宁帮弱者,跑过去了;或者两样都有,错综地作用着,跑过去了。它可以说,或者因为恐怖,或者因为良心。(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④每一革命部队的突起,战士大抵不过是反抗现状这一种意思,大略相同,终极目的是极为歧异的。或者为社会,或者为小集团,或者为一个爱人,或者为自己,或者简直为了自杀。(鲁迅《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提示】

    “或者”作副词,有时表示两种名称同属一个概念,或同属一类的概念,即表示等同。相当于“即”。例如:

    ⑤修正主义,或者右倾机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比教条主义有更大的危险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或者”作副词,表示猜测或不肯定的语气,有“或许、也许”的意思。例如:

    ⑥那两个爬墙的人,我看见,似乎不是学生,我想他们或者得了兵的允许而下去了。(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 或-关联词语词典

    “或”,连词。意义和用法跟“或者”基本相同,用在陈述句中,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老舍《怎样学习语言》)

    ②象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这样的新式的骑士,在“新黑暗时代”的今日,大概是不会少有的吧?(茅盾《虹》)

    ③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目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故都的秋》)

    有时叠用几个“或”,连接多种可供选择的项目。“或”用在每项的开头,也可以用在后几项或最后一项的开头。例如:

    ④它有一部分领袖人物不属于这个集团,而且被这个集团所打击、排斥或轻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⑤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毛泽东《五四运动》)

    ⑥中国在革命以前,死囚临刑,先在大街上通过,于是他或呼冤,或骂官,或自述英雄行为,或说不怕死。(鲁迅《写于深夜里》)

  • 或是-关联词语词典

    或是

    “或是”,连词。意思和用法跟“或者”相同,用在陈述句中,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例如:

    ①半盘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茅盾《风景谈》)

    ②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刘白羽《日出》)

    ③敌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们一定要把它们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周立波《娘子关前》)

    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是”叠用,表示多种选择项目。“或是”放在每项或第二项起的开头。例如:

    ④这样的时候,他就拿起书来或是到操场去,或是到菜园子里去,借游戏、劳动和学习,好把这些事情忘掉。(孙犁《嘱咐》)

    ⑤李老师常常和姐姐谈到深夜,他每次来时总给剑波带点东西,或是笔记本,或是图画本,或是练习薄。(曲波《林海雪原》)

    ⑥别管我们这个纷纭的地球上发生了什么,也休想让他愤怒地慷慨陈词;或是改变一下他那有板有眼的生活秩序,让他夜不成寐、茶饭无味;或是惹得他洒下一滴同情的泪。(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⑦因为一个人要是老不结婚,就会变成对这种意识的一种挑战。有人就会说你的神经出了毛病,或是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是你政治上出了什么问题,或是你刁钻古怪,看不起凡人,不尊重千百年来的社会习惯,你准是个离经叛道的邪人……(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 或许(兴许)……或许(兴许)……-关联词语词典

    或许(兴许)……或许(兴许)……

    “或许(兴许)”,连词。叠用在几个陈述句中,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兴许”多见于口语。例如:

    ①她自己却感到不真实了:它不象思念中的有那么多斑斓色彩,也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宽阔、深远——这或许是因为自己在草原呆得太久,或许是因为自己长大了的缘故。(乔雪竹《日落的庄严》)

    ②电话里姑娘的声音并没提高,可是变得嘶哑了,发抖了,或许那张鹅蛋脸已经涨得绯红,或许那双凤眼已经含着泪水,“你还算个什么男子汉?整个儿就是个懦夫!”(陈冲《小厂来了个大学生》)

    ③只是你也该打点打点!兴许是打官司,兴许是坐班房……官司这东西,谁也说不准,兴许你打赢了,也是有的。(欧阳山《苦斗》)

  • 或则-关联词语词典

    或则

    “或则”,连词。意义和用法跟“或者”基本相同,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田主的剥削,胥吏的敲诈,坏和狠都达到想象不到的程度,农民们只好特别廉价卖掉仅有的收获去缴租,自己日后反而用高价籴每天的饭米;或则出了四分五分的利息,向人家借了现钱去缴租,抵押品是相依为命的手下的田地,清偿期是明年新谷登场的时候。(叶圣陶《倪焕之》)

    ②此无他,或则怕别人见于我们的信里;于他有些不便,或则单为自己,省得又是什么“听候开审”之类的麻烦而已。(鲁迅《〈两地书〉序言》)

    “或则”有时也可以跟“或者”连用。例如:

    ③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款。(鲁迅《死后》)

  • 或者-关联词语词典

    或者

    “或者”,连词。用在陈述句中,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如果是两个选择项,“或者”通常放在第二项的开头,表示从中选择一项。例如:

    ①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鲁迅《淡淡的血痕中》)

    ②于是她变得大方了,她常常找几件旧衣服送人或者借给人一些粮食。(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③尹影一回家就埋头在书堆里,或者咬着笔杆苦思冥想,对着稿纸沉吟发愣。(张弦《回黄转绿》)

    ④梁景春来不及细看,只在停下脚的时候,看一下面前转动着的装料机,或者望一下个个满身大汗正把石灰铲进炉门的工人。(艾芜《百炼成钢》)

    “或者”有时成对使用,放在每一项的开头,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例如:

    ⑤在武松看来,景阳岗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⑥你不肯说,就请把头动一下也好啦。或者点一点,或者摇一摇,我是绝对尊重你的意志的。(郭沫若《屈原》)

    如果有三个以上的选择项,可以几个“或者”叠用,放在每一项的前面,表示数项任选其一。例如:

    ⑦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提示】

    “或者”不仅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副词,表示对某种情况的猜测,相当于“或许”的意思。例如:

    ⑧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鲁迅《范爱农》)

    【辨析】

    或者——还是(见“还是”条)

  • 抑或(抑或是)-关联词语词典

    抑或(抑或是)

    “抑或”,连词,相当于“或者”。用在陈述句里,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抑或”是文言虚词,用于书面。例如:

    ①这是南方有名的一条河,日夜的流去流来无数美丽抑或忧伤的故事,古老而新鲜。(何立伟《白色鸟》)

    “抑或是”,关联短语,相当于“还是”。用在询问句里,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例如:

    ②唉!怎么等了许久,还只有这微微细细的一线光明——空教我们看着眼眩——摇荡恍惚晞微一缕呢?难道他不愿意来,抑或是我们自己挡着他?我们久久成了半盲的人,虽有光明也领受不着?兄弟们,预备着。(瞿秋白《〈饿乡纪程〉绪言》)

    ③那么在历史发展的这一进程中,是否女人比男人更进化了,抑或是男人比女人更进化了,以至他们丧失了在同一基点上进行对话的可能?(张洁《方舟》)

    ④然而,荆华的转机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她正在受着不指名的批判。重头文章下面的署名是“评论员”。那是一个连,还是一个营,抑或是一个团?(张洁《方舟》)

  • 即或(即令)-关联词语词典

    即或(即令)

    “即或(即令)”,连词,跟“即使”类似,多用于书面。放在前面分句,先承认一种假设或一个极端的现实情况,表示让步;后面分句经常用陈述句说明正意,表示不论前面的情况成立与否,后面的结果或结论都相同。前后文意有转折。例如:

    ①第一,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鲁迅《两地书》)

    ②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冰心《山中杂记》)

    ③即或拆了桥,有人会说,“乡下人要拆桥就把周乡绅的五奎桥拆了”,好象是乡下人占了上风似的。(洪深《五奎桥》)

    ④今天自己的人马很少,又无炮火,怎么能攻得破呢?即令能够攻开,一定会死伤很多将士。(姚雪垠《李自成》)

    “即或(即令)”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除单用外,还可以跟“也”等合用,构成“即或(即令)……也……”之类的格式。

    【辨析】

    即或……即令……即便……即使…… (见“即便”条)

  • 即或……也……-关联词语词典

    即或……也……

    “即或”,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即或……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或”,跟“即使”相似,多用于书面;“也”表示不论所说情况如何,结果或结论都相同。前后意思不一致,中间有转折。例如:

    ①这一滴水,即或是很不洁净的,也不至于给湖水里增添更多的沉淀物了。(徐怀中《西线轶事》)

    ②她们并不比她受到的苦楚少,但她们并不象她哭得那样多,即或她们哭,也是为了更重要一点的事情。(张洁《方舟》)

    ③有些过渡的乡下人也携了狗上城,照例如俗话说的“狗离不得屋”,这些狗一离了自己的家,即或傍着主人,也变得非常老实了。(沈从文《边城》)

  • 设若(设或)……就……-关联词语词典

    设若(设或)……就……

    “设若(设或)”,连词;“就”,副词。配对构成“设若(设或)……就……”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设若(设或)”,相当于“假若”、“如果”,用于书面;“就”表示前边的假设实现后自然会有这样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设若他找到了比“意识不正确”更新颖的词句,他早就不用它了;他并不跟这几个字有什么好感。(老舍《抓药》)

    ②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这么空旷。(何立伟《白色鸟》)

    ③于是就计议何时起身,设或晚了不能回来,就进城在何处歇宿,金娃子是不带去的。(李劼人《死水微澜》)

    【辨析】

    设若——设或——设使——设 (见“设(设使)……则……”条)

  • 倘或-关联词语词典

    倘或

    “倘或”,连词,同“倘若”。文言色彩比较浓,用于书面。在假设复句的前面分句,用“倘或”提出假设;后面分句根据前面的假设,推出结果或提出疑问。例如:

    ①真要不听他的话,倘或有个三长两短,爹落个对不起她,你也落个对不起她!(赵树理《三里湾》)

    ②倘或偶经生疏的村外,一声狂嗥,巨獒跃出,也给人一种紧张,如临战斗,非常有趣的。(鲁迅《秋夜纪游》)

    ③对对,就说您自己吧,倘或那时候儿您真的也进了火化场工作,而且碰上个死羊眼的领导,甭管您写出什么样儿的锦绣文章,他说死了就是不答应调出您来,您今日会是什么样儿?(苏叔阳《生死之间》)

    有时,后边分句对前边的假设进行评判,用指示代词“那”作主语,复指上文所述。例如:

    ④倘或天时美,风调雨顺,天落水不多不少,那是再好没有;可是象今年的雨水,实在是太少了。(洪深《五奎桥》)

    “倘或”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跟“就、那么”等合用,构成“倘或……就(那么)……”的格式。例如:

    ⑤凭什么就把医院歌颂得神圣得不得了,把我们这儿贬得一钱不值呢?说我们的生活跟哲理无缘,倘或没了哲理,文学艺术就没了灵魂,是,这话不错。(苏叔阳《生死之间》)

    ⑥倘或真的相信那边也是个世界,那么,在这边儿的死,便是在那边生。(苏叔阳《生死之间》)

    【辨析】

    倘或——倘如——倘若——倘使——倘 (见“倘”条)

  • 即使 即令 即便 即或 纵使 纵然 纵令 就是-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即使 即令 即便 即或 纵使 纵然 纵令 就是

    即使jíshǐ 即令jílìng 即便jíbiàn 即或jíhuò 纵使zòngshǐ 纵然zòngrán 纵令zònglìng 就是jiùshì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把让步从句和主句连接起来;多用在让步从句开头。

    “即使”和“即令”都含有“使得如此或达到此种地步”的意味。“即使”较常用,除常见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即令”的让步意思比“即使”强些,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很少用于口语。例如:“即使能够侥幸的在这草洼里隐蔽一个白天,可是又谁能够知道:在这一天里,河东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峻青:《黎明的河边》);“对着言语不通的大众,即使装一装手势,有时也还能懂得的”(《唐弢杂文选》);“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即令第二次试验失败,我们亦无气馁的理由”。

    “即便”含有“便是如此,就算这样”的意味;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即便是她的哥哥得罪了父亲,我们不是把人家打了么”(曹禺:《雷雨》);“即便他们白天回不来,晚上也总要赶回来参加会议的”;“不要说捉住了丢人现眼,一辈子难做人,即便是贼神庇护,蒙混过去,你良心上过得去?”(《小说月报》,1981,12)。

    “即或”强调或者会这样,设想这样;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不过我这样子,即或是有头发,也不美的”(《冰心选集》);“此类诗体,宋后少有篇什,即或偶有名家写作一二首,亦难为佳作而多不传”。

    “纵使”“纵然”含有“放开来说,随便如何”的意味,让步的意思都较重,比“即令”更重些;都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纵使”还有“使得如此,达到如此地步”的意味;“纵然”则强调就是成为那种样子也如何,比较典雅。例如:“是他们,怀揣着几个冻硬的山药蛋,站在……弥天的烈火中,纵使剩下一个人,还擎起石头不后退一步”(魏巍:《这里是今天的东方》);“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冰心:《往事》);“纵使有一两回类此的事件,实不足以震动国民,他们还很麻木”(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你纵然不为自己想,你也应当想到那些对你期望很殷的人”(巴金:《春》);“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纵然江南和益州有些发展,并不能抵补关中等地的衰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

    “纵令”是“纵使”的等义词,较少使用。例如:“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纵令是叫得人应,也来不及援助她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就是”含有“假设的情况算是肯定的事实”的意味;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就是你不想干,我也要干下去”;“偷去儿颗大印?真天真,就是把市委大楼、汽车全交给你们,你们掌得了权?”(《当代》,1981,2)。

  • 偶而 偶尔 偶或 间或 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偶而 偶尔 偶或 间或 偶

    偶而ǒu’ér 偶尔ǒu’ěr 偶或ǒuhuò 间或jiànhuò 偶ǒu339

    副词。表示非规律性地有时候(发生)。

    “偶而”和“偶尔”都强调偶然有时候出现一下;含有“出现次数很少”的意味。“偶而”较通俗,除书面语加以使用外,口语里有时也可使用;“偶尔”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报纸不过偶而看看,好比看古代书或是异国故事,漠不关心”(《叶圣陶文集》);“偶而也独自去看一回电影”(老舍:《离婚》;“他在高兴时也偶尔要谈谈他做法官的经验”(郭沫若:《少年时代》);“我自己偶尔也有到大世界去消遣的时候”(郭沫若:《学生时代》);“偶尔他偷眼望望斜对门的裕昌祥,就觉得那边闲立在柜台边的店员和掌柜,嘴角上都带着讥讽的讪笑”(《茅盾短篇小说集》)。

    “偶或”强调有时会发生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书面语色彩十分浓厚,较少使用。例如:“静夜中,偶或可以听见楼外传来的二胡声”;“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受,他们心里却快活”(《茅盾短篇小说选》)。

    “间或”强调当中隔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一次;也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但不如“偶或”、“偶尔”那样浓厚。例如:“在西风的呼啸声中,间或传来远处深巷里卖‘硬面饽饽’的老人叫卖声”(《曹禺选集》),“间或空中飞过一颗流星”(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偶”和“偶尔”意思一致,只是语气轻些;也是文言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不如“偶尔”常用,多同单音动词搭配;和“一”及“为之”组合为固定词组。“偶一为之”。例如:“几年来工作极忙,又常愁于生计,吟诗作画只能偶一为之”;“鸿渐勉尽半子之职,偶到孙家一去”(钱钟书:《围城》);“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郭沫若:《洪波曲》);“我们在会馆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鲁迅:《伤逝》)。

  • 甚至 甚而 甚或 乃至 乃至于 甚至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甚至 甚而 甚或 乃至 乃至于 甚至于

    甚至shènzhì 甚而shènér 甚或shènhuò 乃至nǎizhì 乃至于nǎizhìyú 甚至于shènzhìyú

    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进一层的、突出一些的意思。

    “甚至”强调下文的意思程度上进一步;较常用。例如:“我们的爱好文学、练习着写作的青年,甚至小部分的青年作者,也还没有摆脱这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技巧论的影响”(《茅盾评论文集》,上卷);“研究室附近,近来白天有怪人换番巡逻,甚至连夜里也有”(郭沫若:《洪波曲》);“我甚至将给如此之多,如彼……将要求的”(《瞿秋白文集》,第一卷)。

    “甚而”强调下文还有更甚一层;含有“而且”的意味;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较浓厚。例如:“我不太喜欢沈阳,每次过那里都不逗留,甚而不出车站一步,转车立即离去”;“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鲁迅:《伤逝》)。

    “甚或”含有“下文的进一层很有可能出现”的意味,也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甚而”浓厚,口语里完全不用。例如:“我担心你也会同我一样,被抓起来甚或遭到不幸”(《十月》,1980,1);“要设想最坏的情况,我们到柳州等不到车,甚或露宿街头几日都是可能的”。

    “乃至”较侧重于下文和上文的递层衔接关系;适用于议论性文字,比较典雅;书面语色彩的浓厚程度和“甚而”一致,不如“甚或”高。例如:“最显眼的是,他们不了解百年多来,乃至抗日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夏衍:《老骥不伏枥,余热可传人——〈于伶戏剧散论〉代序》);“有人以为艺术的技巧可以归纳为若干‘规则’,熟习了这些‘规则’,就能写出有技巧乃至技巧高的作品”(《茅盾评论文集》,上卷)。

    “乃至于”是“乃至”的等义词。

    “甚至于”是“甚至”的等义词。

  • 也许 或许 许 或者 或 兴许 行许-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也许 或许 许 或者 或 兴许 行许

    也许yěxǔ 或许huòxǔ 许xǔ575或者huòzhě 或huò 兴许xīngxǔ 行许xíngxǔ

    副词。表示对情况不很肯定,估计有可能地。

    “也许”强调有可能如何;是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常用词。例如:“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曹禺选集》);“因为我确定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鲁迅:《社戏》);“沙塘那边的名额也许还剩下几个”(金敬迈:《欧阳海之歌》);“看这样子,总检阅快开始了,也许已经从国府路出发了吧”(《徐迟散文选集》)。

    “或许”强调揣测性,含有“存在几种可能而选择其一”的意味;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郭沫若:《洪波曲》);“可以看出他们不叫他,或许是有顾虑的”(柳青:《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我的估计是苏联的加入战争,或许会由日本先行着手的形势而发动”(郭沫若:《革命春秋》);“到别处,或许我还有些用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许”强调作估计性的判断;是口语用词,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还有那慈祥而憔悴的妇人;许就是他的娘了”(朱自清:《星火》);“三个文化都转了手,有的转给近新,有的转给外人,主人自己却都没落了,那许是因为他们都只勇于‘予’而怯于‘受’”(《闻一多诗文选集》);“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鲁迅:《在酒楼上》);“河的名是葛兰大(C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或者”强调或然性,不那么肯定;含有“还多少有一点可能会如此”的意味。例如:“我想这孩子父母若还在世,或者还舍不得卖她,至少也要迟几年卖她”(朱自清:《生命的价值——七毛钱》);“你们赶快到码头去吧,或者还搭得上最后一班船”;“你或者愿意知道些我的消息,现在简直告诉你罢:我失败了”(鲁迅:《孤独者》);“仓夷这时候在哪儿呢?是在黑暗的牢房里?……或者是,他已流尽了自己的热血,早已离开了人间?”(萧殷:《桃子熟了……》)。

    “或”和“或者”意思一致;是文言词,一般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书面语色彩浓厚;现代书面语里已较少使用。例如:“代表团中午或可抵沪”;“至于‘罕有正对论敌的要害’及‘好作长文而不善于短文’等,则或因女性于理智判断及伦理学,均未能十分训练,加以历久遗传,积重难返之故”(许广平语,《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一》)。

    “兴许”和“行许”是等义词,侧重于不很肯定;都在北方某些地区流行,具有口语的和地方的色彩,已为文学作品所用。“兴许”比“行许”多见些。例如:“去吧,到他们宿舍去,兴许真是喝晕了,回去睡觉去了”(《剧本》,1964,4);“到这儿,你兴许会说:‘这都是以往的旧事了……’”(《杨朔散文选》);“再等他两天吧,别急着行动,行许他明天会到的”;“行许是眼镜的反光,也行许眼睛发了潮”(《山区行》)。

    “或者”和“或”在作为连词而表示前后两项的选择关系时(如说:“明天动身或者过几天再走,你自己决定吧”;“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鲁迅:《南腔北调集》〕),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可省略顿号-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可省略顿号

    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有停顿,照理说是可以使用顿号的。目前这样用的也还有不少。但考虑到这样许多标点紧连在一起,形式上不好看,而成对的引号或书名号排在一起本身也可以起到隔断的作用,因此,这些顿号最好省掉不用。例如:“选择关系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或者’‘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雷雨》《日出》《原野》都是曹禺写于30年代的重要剧作。”

    但是如果并列引语或书名后面还有别的东西,如括注等,为了清楚准确地表示并列词语的关系,中间的顿号就不要省略。例如:“唐代诗人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诗句,前一句话说的是白发很长,后一句说的是头发白得很快。”“《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和《红楼梦》(曹雪芹)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前例引语后注了出处,后例书名后注出了作者,中间的顿号都没有省略。

    如果是很多个自都加引号的单个的词并列,觉得写着看着都很繁复,也可以采用下面这种处理方法。例如:“‘都、全都、统统、一齐、一概、总共、只、仅仅’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 或者和还是-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或者和还是

    二者都是连词,表示选择意义的时候,都可以在单句中连接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在复句中连接分句与分句,还可以在句组中连接句子和句子。它们的区别在于“或者”一定并且只能用于陈述句,“还是”一定也只能用于疑问句。常见的错误是将二者不同的使用范围混淆,特别是将“还是”用于陈述句。

    或者:(一)连词。表示选择,用于陈述句。有时单独使用一个“或者”,有时两个或多个“或者”同时连用。例如:“假期时,他们计划去青岛或者大连旅游。”“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表示几种情况交替进行。例如:“山坡上很多人在忙活,或者担水,或者挖树坑,或者搬树苗。”“大家都在积极准备,或者对台词,或者纠正语调,或者练习台步。”(二)副词。相当于“也许、或许”。例如:“请你快点开,或者还能赶上。”“你再好好跟他说说,或者他会改变主意。”

    还是:(一)连词,表示选择,用于疑问句。例如:“什么时候动身?明天还是后天?”“他喜欢水上运动还是喜欢冰上运动。”(二)副词。相当于“仍旧、仍然”。例如:“他还是没有改掉老习惯。”“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可他还是满怀信心,不改初衷。”

  • “或者……或者……”和“要么……要么……”-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或者……或者……”和“要么……要么……”

    都是表示选择关系,有时可以换用,但表达的意义有差别。一、“或者……或者……”表示可此可彼的意思,两者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有时两者都可以。如“或者放在外面,或者放在屋里”表示选其一;“或者喝点茶,或者喝点牛奶”可以选其一,有时也可以两者都行。“要么……要么……”表示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但语气要显得委婉些,多一些口语色彩。例如:“要么请他来帮忙,要么你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二、“或者……或者……”有时可以只用后面的一个“或者”,如:“这件事问他或者问我都可以。”句子的最后常有表示总结的话(即使没说出来也暗含在里面了)。如:“或者你去,或者他去,反正得一个人去(或者说:谁去都可以、由你们决定、随你们的便)。”“要么……要么……”必须呼应出现。三、“或者……或者……”除了连接句子,还可以连接词语,例如:“请你叫一下小王或者小李到这儿来。”“要么……要么……”只能连接句子。

  • 或-古文观止词典

    或huò

    【词性】:动词

    有(1)。《贾谊治安策一》:今或亲弟谋为东帝。——现在有天子的亲弟弟阴谋在东方称帝。

  • 或-古文观止词典

    或huò

    【词性】:代词

    一、表示分指。可译为“有的”、“有时”等(86)。《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五柳先生传》: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友知道他如此,有时就备酒邀请他。《梓人传》:或执斧斤。——有的手拿斧头。

  • 或-古文观止词典

    或huò

    【词性】:副词

    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或许”、“恐怕”、“可能”等(24)。《杜蒉扬觯》: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杜蒉,刚才你心里想的或许可以开导我,所以没有跟你说话。《钴鉧潭西小丘记》: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即使古时爱好山水的人,恐怕也不能做到吧。《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而脂膏之具,或以不给。——饮食方面的必需品,也可能因此而供不上。

  • 或-古文观止词典

    或huò

    【词性】: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2)。《公子重耳对秦客》: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如果敢有别的念头,那就辜负了您国君对我的情义!《朋党论》: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等到他们见到好处就抢在前头,如果没有好处就互相疏远。

    二、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13)。《归去来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希望有个好天气以便独自出游,或者放下拐杖去除草、培苗。《种树郭橐驼传》: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看驼栽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一棵不成活。《信陵君救赵论》: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有平原君却不是信陵君的亲戚,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君也必定不去救援。

  • 或者-古文观止词典

    或者huò zhě

    【词性】:代词

    表示虚指。可译为“有人”(1)。《凌虚台记》: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如果有人想依靠这座台在世上夸耀、自满,那就错了。

  • 或者-古文观止词典

    或者huò zhě

    【词性】:副词

    表示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1)。《贾谊论》: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这不一定都是当时的君主的过失,也许是他自己招致的。

  • 倘或-古文观止词典

    倘或tǎng huò

    【词性】: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1)。《梓人传》:彼主为室者,倘或发其私智。——那主管造屋的人,也许拿出他个人的偏见。

  •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释义】:

    一个女子不纺织,一家之中就有人要因之而受寒。意谓下层家庭,妇女也得辛勤劳作才能使一家人不受饥寒。《歧路灯》三:士庶之家,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本家就必有受其寒者,并到不得或字上去。

  • 苟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苟或gǒuhuò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

    《新书·匈奴》:苟或非天子民,尚岂天子也?(《新书》册一卷四页六上)

    ——假如不是天子的百姓,难道会尊重天子吗?

  • 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huò

    代词

    一、表示虚指。指代人。作主语。可译为“有人”。

    《论语·八佾》:或问禘(dì)之说。(《论语注疏》册一卷三页四上)

    ——有人问举行禘祭的道理。(禘:天子祭祖先的典礼。)

    《新序·节士》:或谓郑相日:“子嗜鱼,何故不受?”(《新序》卷七页四一下)

    ——有人对郑国的相国说:“您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二年》: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资治通鉴》册十六页七七四一)——有人告诉吴元济说:“官军到了!”

    二、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有时几个“或”并用。作主语、状语。可译为“有的”、“有的人”、“有时”等。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或以广(guàng)队不能进。(《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五八九)

    ——晋国军队有的因为兵车陷〔到坑里〕不能前进。(广:兵车。队:用同“坠”。)

    《礼记·学记》: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注疏》册十卷三六页七上)

    ——人们求学时,有的人缺点在于贪多,有的人缺点在于偏少,有的人缺点在于轻视〔学习〕,有的人缺点在于止步不前。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选》中册页五七九上)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姚鼐《登泰山记》: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惜抱轩全集》册三卷十四页五下)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照射〕,有的没有。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白氏长庆集》册一卷二八页一四三上)

    ——我常常痛心诗道败坏,急急愤发,有时吃饭中停止了进食,夜间中断了睡眠。(忽忽:匆遽惶忙。)

    三、表示泛指。指代人。作主语。可译为“谁”等。

    《诗经·豳风·鸱鸮》:今女(rǔ)下民,或敢侮予?(《毛诗注疏》册五卷八之二页二下)

    ——现在你们这些下民,谁敢侮辱我?

    《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上篇页十七下)

    ——兵是不吉祥的东西,这东西谁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人不接近它。(佳:当作“唯”。)

  • 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huò

    副词

    在旬中作状语

    一、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追加和补充。有时同前一分句表示时间的副词“既”呼应。可译为“又”。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毛诗注疏》册八卷十四之三页九上)

    ——既立了监酒官,又设了佐酒史。(监、史:这里都指酒筵上推选出来监督喝酒的人。)

    《左传·哀公元年》: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五页一七〇七)

    ——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而越国又比少康〔的国力〕强大,〔你〕又要〔宽容越国而〕使它富强起来,不也是〔吴国的〕灾难吗。(少康:传说中夏的国君。)

    二、表示对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等。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rèn),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注疏》册三卷十九页四上)

    ——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着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那宗庙的雄伟,多种房舍的富丽。能找到大门的人大概很少了。(官:这里指房屋。)苏洵《权书下·六国》: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嘉祐集》册一卷三页四上)

    ——那么胜负的命运,存亡的趋势,如果同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估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临川集》册十五卷七三页三下)

    ——想来君实或许会原谅我吧。(君实:司马光的字。)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náo)进鸷(zhì)击,侥天之幸,或能免乎?(《清稗类钞》册六页一四七)

    ——不如用我们的长处,攻敌人的短处,举着大刀,拿着盾牌,象猿猴那样〔敏捷地〕前进,象鸷鸟那样〔勇猛地〕攻击,侥幸得到上天保佑,或许能避免〔灾难〕吧?

  • 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huò

    连词

    一、连接词或分句,表示选择关系。有时几个“或”并用。可译为“或者”。

    《论衡·实知篇》: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非圣人空知。(《论衡》册六卷二六页十三下)

    ——他们能先知,是掌握了方法规律,或者善于商讨而又巧于思考,并不是圣人凭空就能先知的。(圣人:指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宋史·王安石列传》: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宋史》册三〇页—〇五四五)

    ——用田地、住宅或者金帛作为抵押品。

    二、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新书·大都》:今大城陈、蔡、叶与不羹(láng),或不充,不足以威晋;若充之以资财,实之以重禄之臣,是轻本而重末也。(《新书》册一卷一页十一上)

    ——现在大力修建陈、蔡、叶和不羹〔四城〕,如果不充实〔它们〕,就不能够威慑晋国;如果用资财去充实它,派高官厚禄的臣子去管理它,这是忽视了根本而重视枝叶。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wú)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汉书》册十页三〇三六)

    ——〔隽不疑〕每次到各县审查囚徒案件回来,他母亲就问隽不疑:“有平反的,救活了多少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案子多,母亲就高兴,因而吃饭谈话都与平日不同;如果没有囚徒被放出来,母亲就生气,因此就不吃饭。(录囚:同“虑囚”。省察记录囚徒的罪状。乎反:把冤屈误判的案件改正过来。)

  • 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huò

    语气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出。

    《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毛诗注疏》册五卷九之三页六上)

    ——象松柏一样茂盛,〔子孙后代〕没有人不继承你。

    《孙膑兵法·十问》:诸侯莫之或待。(《孙膑兵法》页九一)

    ——诸侯没有谁能抵御他。(待:抵御。)

    《汉书·食货志上》: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汉书》册四页一一二八)

    ——杀人抢劫的事公然流行,没有谁制止它。

  • 或者-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者huòzhě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揣测、估计。作状语。可译为“大概”。

    《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孟子注疏》册二卷四上页二上)

    ——昨日借故有病辞谢〔君王的召见〕,今天却去吊丧,大概不可以吧?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韩非子》册二卷九页四下)

    ——现在大概有一个蒙蔽国君的人吧!(炀:比喻坏人蒙蔽国君。)

  • 或者-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者huòzhě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今语同。龚自珍《明良论一》:抑岂无心,或者贫累之也。(《龚自珍全集》上册页三〇)

    ——或是出于无心,或者是贫困连累了他。

  • 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或huò

    附类

    动词

    1.作“有”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使安职业,无或迁志。(《三国志》册一页三九)

    ——使〔他们〕安心于自己的职业,没有人有搬迁的想法。

    2.用同“惑”。作“迷失”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史记》册九页二八七五)

    ——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后边。

  • 容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容或rónghuò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作状语。可译为“大概”、“也许”等。

    《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朱浮》:求之密迩,容或未尽,而四方之学,无所劝乐。(《后汉书》册四页一一四四)

    ——在〔京城〕附近访求人才,大概不能选尽〔天下人才〕,而全国各地的学士,也就得不到勉励。(密迩:接近。附近。学:学者、学士。)

    《水经注·河水》: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水经注》册三卷五页十九上)

    ——遗留下来的文章,零碎不成篇的语句,也许还可以找到。

  • 如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如或rúhuò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如或不捷,损名非小。(《三国志》册一页二二六)

    ——如果不能取胜,损坏〔您〕的名声不是小事。

  • 若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若或ruruòhuò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假若”、“如果”等。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三国志》册一页八五)

    ——看到敌人有可以攻打的迹象,便出奇兵攻击他;假若不可以〔攻击〕,便应该把军队展开来巡游打猎,慰劳军士。

    《三国志·魏书·赵俨传》: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三国志》册三页六七〇)

    ——旧兵既然不多,东方的部队未到,因此各营图谋不轨。如果酿成变乱,祸害不可估量。

  • 傥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傥或tǎnghuò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三国志》册五页一二七一)

    ——假如〔我的话〕可以采纳,我周瑜将死而无憾。

  • 倘或-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倘或tǎnghuò

    副词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揣测、估计。作状语。可译为“也许”。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注)》:汜将食,妻曰:“食从外来,倘或有故!”(《三国志》册一页一八三)

    ——郭汜将要吃〔李傕送来的食物〕,〔他的〕妻子说:“食物是从外面送来的,也许有差错!”

  • 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或huò

    ①代词。与“莫”相对。可译为“有人”“有的”“有些”。《论语·为政》:“~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②副词。表示偶尔。可译为“有时”“间或”。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③副词。表示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可睹。”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见恕也。”④连词。表示关联或选择。可译为“又”“或者”。《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监,~佐之史。”(监、史:均指贵族宴饮时的辅佐人员。)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李白《蜀道难》:“所守~非亲,化为狼与豺。”⑥语气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欺。”贾谊《论积贮疏》:“残贼公行,莫之~止。”⑦同“惑”。迷惑。《孟子·告子上》:“无~乎王之不智也。”

  • 甚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甚或shèn huò

    【释义】:

    甚至。如:这样做不仅无益,甚或有害。

  • 甚或至于-现代汉语大词典

    甚或至于shèn huò zhì yú

    【释义】:

    同“甚而至于”。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

  • 倘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倘或tǎng huò

    【释义】:

    假如;如果。许地山《债》:“倘或有人欺负你,说你这长那短,尽可以告诉我,我责罚他给你看。”

  • 偶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偶或ǒu huò

    【释义】:

    ①间或;有时候。鲁迅《〈呐喊〉自序》:“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②犹万一。鲁迅《致曹靖华》:“倘无不便,则似乎不如挂号,因为偶或遗失,亦殊可惜也。”

  • 设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设或shè huò

    【释义】:

    假如。如:设或时间来得及,我一定去你家。

  • 即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或jí huò

    【释义】:

    即使。袁鹰《深深的怀念》:“红军路过的时候,当地群众未必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即或见到,也未必认识。”

  • 抑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抑或yì huò

    【释义】:

    还是;或者。巴金《家》:“不知是他没有听见,抑或是他听见了故意装着未听见的样子,总之,他并不动一下。”

  • 间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间或jiàn huò

    【释义】:

    偶尔;有时候。周立波《山乡巨变》:“一路欣赏四周的景色,听着山里的各种各样的鸟啼,间或,也有啄木鸟,用它的硬嘴巴敲得空树干子梆梆地发出悠徐的间隔均匀的声响。”

  • 容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容或róng huò

    【释义】:

    或许;也许。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 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huò

    【释义】:

    ①有,稍有。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②代词。(1)代人。有人;有些人。如:或曰,高贵者未必聪明。(2)代事物。有的;有些;有时。鲁迅《〈朝花夕拾〉小引》:“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③连词。(1)表示选择。如:这是送你们的节日礼物,或字或画,你们每人挑一幅吧。(2)表示列举。陈慧瑛《难忘三亚》:“蓝天在我头上,大海在我身旁,帆影青山,或远或近,全在我视野之间。”④副词。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如:他已经启程,明天中午或可到家。

  • 或一-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一huò yī

    【释义】:

    某一;某种。鲁迅《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如果给与一个暗示,说是倘不讴歌,便将更加虐待,那么,即使加以或一程度的虐待,也还可以使人们来讴歌。”

  • 或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人huò rén

    【释义】:

    某人;有些人。鲁迅《小品文的生机》:“或人曰:‘中国无幽默。’这正是一个注脚。”

  • 或且-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且huò qiě

    【释义】:

    或者。郭沫若《今天创作的道路》:“却有好些新诗人便很跃跃欲试,或且跃跃在试。”

  • 或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则huò zé

    【释义】:

    或者。鲁迅《“碰壁”之余》:“平时憎恶我的却总希望我做一个完人,即使敌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阴谋,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怒,默默地吃苦;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参见“或者②”。

  • 或多或少-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多或少huò duō huò shǎo

    【释义】:

    表示“多”和“少”两种情况中必有一种存在。巴金《绝不会忘记》:“总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某一个时期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侧面。”

  • 或许-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许huò xǔ

    【释义】:

    也许。柔石《二月》:“你或许要怪我浪费你有用的光阴。”

  • 或者-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者huò zhě

    【释义】:

    ①或许,也许。老舍《骆驼祥子》:“假若虎妞是个男子,当然早已成了家,有了小孩,即使自己是个老鳏夫,或者也就不这么孤苦伶仃的了。”②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李准《李双双小传》:“村里街坊邻居,老一辈人提起她,都爱叫她‘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她叫‘喜旺嫂子’。”

  • 或种-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种huò zhǒng

    【释义】:

    某种。朱自清《中国歌谣》:“为了或种政治目的,构造歌谣,使儿童歌之,传于闾巷。”

  • 或然-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然huò rán

    【释义】:

    或许可能。有可能而不一定。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文字的淆混和错误,是一部分文字在演变过程里的或然的结果。”

  • 或然率-现代汉语大词典

    或然率huò rán lǜ

    【释义】:

    即概率。

  • 时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时或shí huò

    【释义】:

    有时。鲁迅《考场三丑》:“但作证的却有别人的什么‘补正’在;而且补而又补,正而又正者,也时或有之。”

  • 一或-汉语大词典

    一或

    【1】犹言或者。{宋}{真德秀}《问郊祀试李鸣复》:“間者風霆之警﹐象緯之愆。一或徹聞﹐惕然戒懼。”

  • 甚或至于-汉语大词典

    甚或至于

    同“[甚而至于]”【1】{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

  • 借或-汉语大词典

    借或

    【1】即或,即使。{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下》:“夫{卯}({少正卯})兼五者之惡﹐借或可除﹐而曰有一于人皆所不免﹐然則世之被戮者﹐不勝其衆矣!”

  • 倘或間-汉语大词典

    倘或間

    【1】假如;如果。{元}{刘时中}《一枝花·罗帕传情》套曲:“待書册中放呵﹐倘或間沾污了非輕視。”{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倘或間打的孩兒頭疼額熱﹐誰與他父親報讎?”

  • 倘或-汉语大词典

    倘或

    【1】假如;如果。{许地山}《债》:“倘或有人欺负你﹐说你这长那短﹐尽可以告诉我﹐我责罚他给你看。”{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倘或着他拿將去了﹐殺壞了俺兩個怎了?”《红楼梦》第一〇八回:“他的病才好﹐倘或撞着什麽﹐又鬧起來﹐那可怎麽處?”

  • 偶或-汉语大词典

    偶或

    【1】犹言万一。{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倘无不便﹐则似乎不如挂号﹐因为偶或遗失﹐亦殊可惜也。”【2】间或;有时候。{鲁迅}《<呐喊>自序》:“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茅盾}《子夜》二:“这门现在关着﹐偶或闪开了一条缝。”

  • 儻或-汉语大词典

    儻或

    【1】或许;恐怕。《後汉书·李固传》:“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儻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2】假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亂軍賊黨﹐儻或擄了{鶯鶯}﹐怎的備?”{元}{李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陳}云〕娘子﹐灰頭草面不打扮﹐儻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儻或爲利營私﹐徇情欺主﹐明正國法﹐幽服冥誅。”

  • 即或-汉语大词典

    即或

    【1】即使。{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红军路过的时候﹐当地群众未必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即或见到﹐也未必认识。”《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蒙姐姐救了性命﹐已經是萬分之幸﹐不見得此去再有甚麽意外的事;即或有事﹐這也是命中造定﹐真個叫姐姐管我們一輩子不成?”

  • 庶或-汉语大词典

    庶或

    【1】或许,也许。《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帷幄寵臣﹐有罪首實﹐庶或見原。”《後汉书·和帝纪》:“若上下同心﹐庶或有瘳。”{章炳麟}《五无篇》:“夫婦居室﹑親族相依之事﹐必一切廢絶之﹐使人民交相涉入﹐則庶或無所間介矣。”

  • 容或-汉语大词典

    容或

    【1】或许;也许。{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余疑{喻氏}乃{俞氏}之别﹐而{俞氏}爲{鄭公子}{俞彌}之後﹐容或可信。”《後汉书·朱浮传》:“臣恐自今以往﹐將有所失。求之密邇﹐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正误·庄子语疵》:“言{孔子}七日不火食﹐容或有之﹐而藜羹不糝﹐非火食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雖千古茫昧﹐理世玄遠﹐遺文逸句﹐容或可。”

  • 如或-汉语大词典

    如或

    【1】好像有。《诗·小雅·正月》:“心之憂矣﹐如或結之。”{郑玄}笺:“心憂如有結之者。”【2】如果有。《汉书·艺文志》:“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3】如果。《後汉书·陈蕃传》:“臣聞人君有事於苑囿﹐唯仲秋西郊﹐順時講武﹐殺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違此﹐則爲肆縱。”《水浒传》第一〇四回:“那{段氏}刁頑﹐如或不允這頭親事﹐設或有個破綻﹐爲害不淺。”《西游记》第九一回:“如或不然﹐掀翻你窩巢﹐教你羣精都化爲膿血!”

  • 未或-汉语大词典

    未或

    【1】没有。《後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纪论》:“斯誠志士之所沉溺﹐君人之所抑揚﹐未或違之者也。”《书·五子之歌》:“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 或-汉语大词典

    《廣韻》胡國切,入德,匣。【1】有。《书·五子之歌》:“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後汉书·应劭传》:“開辟以來,莫或兹酷。”{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六:“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2】代词。代人。有人;有些人。《书·无逸》:“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论语·为政》:“或謂{孔子}曰:‘ 子奚不爲政?’”《史记·秦本纪》:“{景公}母弟{后子鍼}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3】代词。代事物。有的;有些;有时。《史记·陈丞相世家》:“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唐}{韩愈}《南山诗》:“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鬭。”{鲁迅}《朝花夕拾·小引》:“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4】代词。谁。表示疑问。《诗·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朱熹}集传:“ 誰敢有侮予者。”【5】副词。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左传·宣公三年》:“天或啓之,必將爲君。”《史记·封禅书》:“其神或歲不來,或歲數來。”{唐}{韩愈}《县斋有怀》诗:“{冶長}信非罪,{侯生}或遭駡。”【6】副词。又。《诗·小雅·宾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或,猶又也。言又佐之史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後汉书·贾逵传》:“其餘同《公羊》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唐}{杜甫}《猿》诗:“慣習元從衆,全生或用奇。”【7】副词。常;时常。《史记·秦始皇本纪》:“九年,慧星見,或竟天。”《後汉书·盖延传》:“{延}等往來要擊{憲}({董憲})别將於{彭城}﹑{郯}﹑{邳}之間,戰或日數合,頗有剋獲。”{唐}{王昌龄}《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酒肆或淹留,漁澤屢栖泊。”【8】连词。表示选择或列举。《汉书·韩安国传》:“吾勢已定,或營其左,或營其右,或當其前,或絶其後,單于可禽,百全可取。”《新唐书·魏徵传》:“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红楼梦》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閑談,或與{王夫人}相聚。”【9】连词。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張祜}雕蟲小巧,壯夫恥而不爲者,或奬激之,恐變陛下風教。”《宋史·太祖纪一》:“詔諸道獄詞,令大理刑部檢詳,或淹留差失,致中書門下改正者,重其罪。”【10】助词。《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言無不爾承也。或,語助耳。”{晋}{葛洪}《抱朴子·安贫》:“時人憚焉,莫之或與。”【11】通“[惑]”。《易·乾》:“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汉书·霍去病传》:“{青}之與單于會也,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别從東道,或失道。”{颜师古}注:“ 或,迷也。”

  • 或-汉语大词典

    《集韻》越逼切,入職,云。【1】《说文·戈部》:“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域,或,或從土。”{段玉裁}注:“ 《邑部》曰:‘ 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既乃復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文字初义不属初形属後起字考》:“按或﹑國二字{許君}同訓爲邦,明本是一字,域字加義旁土,國字加義旁口耳……今則或﹑域﹑國三字各爲一字,音亦互殊,邦國之義專屬國字,而或﹑域無與矣。”

  • 或亂-汉语大词典

    或亂

    【1】昏乱;惑乱。或,通“惑”。《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忠臣進諫﹐上或亂不聽。”《汉书·谷永传》:“謁行于内﹐勢行于外﹐至覆傾國家﹐或亂陰陽。”

  • 或時-汉语大词典

    或時

    【1】有时。《史记·汲郑列传》:“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後汉书·朱穆传》:“及壯耽學﹐鋭意講誦﹐或時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顛隊阬岸。”《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或時看到鬧處﹐不覺心癢﹐口裏漏出着把來指手畫脚教人﹐定是尋常想不到的妙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那簾内或時巧囀鶯喉﹐唱一兩句詞兒。”

  • 或然-汉语大词典

    或然

    【1】或许可能。有可能而不一定。{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少年曰:‘夙非姻婭﹐生熟兩不相諳﹐獵食或然﹐宿應不可。’”{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下编四:“文字的淆混和错误﹐是一部分文字在演变过程里的或然的结果。”

  • 或一-汉语大词典

    或一

    【1】某一;某种。{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如果给与一个暗示﹐说是倘不讴歌﹐便将更加虐待﹐那么﹐即使加以或一程度的虐待﹐也还可以使人们来讴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

  • 或是-汉语大词典

    或是

    【1】或许;也许是。{唐}{韩愈}《送张道士》诗:“或是章奏繁﹐裁擇未及斯。”{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封侯起大第﹐或是君家騶。”【2】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水浒传》第五五回:“或是馬上﹐或是步行﹐都有法則。”{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如‘雲淡風輕近午天’此等句法自然容易見好﹐若變爲‘風輕雲淡近午天’﹐則雖有好句﹐不奪目矣。况‘風輕雲淡近午天’七字之中﹐未必言言合律﹐或是陰陽相左﹐或是平仄尚乖﹐必須再易數字﹐始能合拍。”

  • 或問-汉语大词典

    或問

    【1】文体的一种。用问答体以说明论点。多用于书名。{宋}{朱熹}《<中庸章句>序》:“且記所嘗論辯取舍之意﹐别爲《或問》﹐以附其後。”《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一·四书或问》:“《四書或問》三十九卷﹐{宋}{朱子}撰。{朱子}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説紛錯不一﹐因設爲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

  • 或疑-汉语大词典

    或疑

    【1】怀疑,疑惑。或,通“惑”。{汉}{王充}《论衡·案书》:“世人或疑﹐言非是僞﹐論者實之﹐故難爲也。”【2】有人怀疑。{宋}{叶適}《湖南运判到任谢表》:“故人玩于存省﹐或疑無他;醫工莫知主名﹐可謂異疾。”{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或疑{孟子}勸{齊}伐{燕}﹐《孟子》辨之甚明。而《燕世家》乃云:‘{孟軻}謂{宣王}曰: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何從得邪?此直以或疑而意之耳。”

  • 或則-汉语大词典

    或則

    【1】犹或者。{鲁迅}《华盖集·“碰壁”之馀》:“平时憎恶我的却总希望我做一个完人﹐即使敌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阴谋﹐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怒﹐默默地吃苦;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 或且-汉语大词典

    或且

    【1】或将。《後汉书·循吏传·卫飒》:“去郡遠者﹐或且千里。”【2】或者。{郭沫若}《今昔集·今天创作的道路》:“却有好些新诗人便很跃跃欲试﹐或且跃跃在试。”

  • 或許-汉语大词典

    或許

    【1】也许。{宋}{欧阳修}《答原父》诗:“風舲或許邀﹐湖緑方灩灩。”{柔石}《二月》五:“你或许要怪我浪费你有用的光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秦妈妈}和她商量﹐还是早点找生活做﹐或许会好些。”

  • 或者-汉语大词典

    或者

    【1】或许,也许。《左传·僖公十九年》:“今{邢}方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孟子·公孙丑下》:“昔者辭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宋}{苏洵}《田制》:“數世富者之子孫或不能保其地以復於貧﹐而彼嘗已過吾限者﹐散而入於他人矣﹐或者子孫出而分之﹐以爲幾矣。”{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文王}在時﹐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時﹐{文王}若在﹐或者不致興兵。”{老舍}《骆驼祥子》十四:“假若{虎妞}是个男子﹐当然早已成了家﹐有了小孩﹐即使自己是个老鳏夫﹐或者也就不这么孤苦伶仃的了。”【2】有人;有些人;某人。《南史·张瓌传》:“居室豪富﹐伎妾盈房﹐或者譏其衰暮畜伎。”{唐}{元结}《自述三篇序》:“有惑而問曰:‘子其隱乎?’對曰:‘吾豈隱者邪?--愚者也﹐窮而然爾。’或者不喻﹐遂爲《述時命》以辯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湯岐公}自行宫留守出守{會稽}﹐朝士以詩送行甚衆。{周子充}在館中﹐亦有詩而亡之。{岐公}以書再求曰:‘頃蒙贈言﹐乃爲或者藏去。’{子充}極愛其遣辭之婉。”【3】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或者因一句話上﹐成就了一家兒夫婦;或者因一紙字中﹐拆散了一世的姻緣。”{李準}《李双双小传》一:“村里街坊邻居﹐老一辈人提起她﹐都爱叫她‘{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她叫‘{喜旺嫂子}’。”

  • 或或-汉语大词典

    或或

    【1】迷惑貌。或,通“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衆人或或兮﹐好惡積意;真人淡漠兮﹐獨與道息。”《文选·贾谊<鵩鸟赋>》作“惑惑”。

  • 或體-汉语大词典

    或體

    【1】异体字的一种。如《说文·示部》:“禩,祀或从異。”禩,即“祀”的或体。又《士部》:“婿,壻或从女。”婿,即“壻”的或体。{清}{王筠}《说文释例·或体》:“《説文》之有或體也﹐亦謂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于其間也。自{大徐}體所謂或作某者﹐{小徐}間謂之俗作某﹐于是好古者概視或體爲俗字﹐或微言以示意﹐或昌言以相排﹐是耳食也。”

  • 或乃-汉语大词典

    或乃

    【1】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汉}{马融}《长笛赋》:“或乃聊慮固護﹐專美擅工;漂凌絲簧﹐覆冒鼓鍾。”{南朝} {梁}{江淹}《别赋》:“或乃邊郡未知﹐負羽從軍。{遼水}無極﹐{雁山}參雲。”

  • 或人-汉语大词典

    或人

    【1】国人。指{春秋}{战国}时代城邦的自由民。《淮南子·齐俗训》:“{秦王}之時﹐或人葅子﹐利不足也。”{刘文典}集解引{俞樾}曰:“或人即國人也。《説文·戈部》:‘或﹐邦也。’《囗部》:‘國﹐邦也。’或﹑國古通用。”

  • 或諸-汉语大词典

    或諸

    【1】犹或者。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諸遠人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或諸﹐即或者。”

  • 或恐-汉语大词典

    或恐

    【1】也许;可能。{唐}{崔灏}《长干曲》:“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

  • 或若-汉语大词典

    或若

    【1】假使,倘或。《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汝緣年少﹐或若治國不得﹐有人奪其社稷者﹐汝但避投{南陽郡}。”《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王陵}只是不知﹐或若{王陵}知了﹐星夜倍程入{楚}﹐救其慈母。”

  • 或日-汉语大词典

    或日

    【1】某日,有一天。《宣和遗事》後集:“或日﹐秋風大起﹐冷氣逼人。”《宣和遗事》後集:“或日﹐{阿計替}手持文字至前﹐白帝曰:‘我共大王又走六七百里路也。’”

  • 或人-汉语大词典

    或人

    【1】某人;有些人。{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周书·尉迟运等传论》:“斯數子者﹐豈非社稷之臣歟?或人以爲不忠﹐則天下莫之信也。”{清}{陈确}《大学辨》:“{朱子}對或人之問﹐亦云無他左驗。”{鲁迅}《花边文学·小品文的生机》:“或人曰:‘{中国}无幽默。’这正是一个注脚。”

  • 或種-汉语大词典

    或種

    【1】某种。{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因为或种限制﹐只买了一本{安冈秀夫}所作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就走了。”{朱自清}《中国歌谣》:“为了或种政治目的﹐构造歌谣﹐使儿童歌之﹐传于闾巷。”

  • 或多或少-汉语大词典

    或多或少

    【1】犹多多少少。{王力}《新训诂学》:“既是引申﹐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和原义有类似之处。”{巴金}《随想录·绝不会忘记》:“总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某一个时期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侧面。”

  • 時或-汉语大词典

    時或

    【1】有时。{汉}{王充}《论衡·语增》:“〔{周公}〕時或待士卑恭﹐不驕白屋人﹐則言其往候白屋。”《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以後雖是時或有個信來﹐再不能勾見他一面了。”{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但作证的却有别人的什么‘补正’在;而且补而又补﹐正而又正者﹐也时或有之。”

  •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汉语大词典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

    【1】见“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抑或-汉语大词典

    抑或

    【1】还是,或者。{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人生果如夢乎?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引《<玉版>帖跋文》:“或於{明}時即有《玉版》之完本行世邪?抑或得之臨本之最善者邪?”{巴金}《家》三:“不知是他没有听见﹐抑或是他听见了故意装着未听见的样子﹐总之﹐他并不动一下。”

  • 脱或-汉语大词典

    脱或

    【1】倘或。{唐}{元稹}《论教本书》:“脱或萬代之後﹐有若{周成王}中才者﹐而又生於深宫優笑之間﹐無{周}{邵}保助之教﹐則將不能知喜怒哀樂之所自矣﹐况稼穡之艱難乎?”《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朕巡省之後﹐脱或有事﹐卿必親之﹐毋忽細微。”

  • 無或-汉语大词典

    無或

    【1】不要。《吕氏春秋·贵公》:“故《鴻範》曰:‘……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高诱}注:“或﹐有也。”

  • 煩或-汉语大词典

    煩或

    【1】见“煩惑”。

  • 營或-汉语大词典

    營或

    【1】见“營惑”。

  • 感或-汉语大词典

    感或

    【1】见“感2忽”。

  • 毋或-汉语大词典

    毋或

    【1】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毋或如{東門遂}不聽公命﹐殺適立庶。”《韩非子·有度》:“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從王之指;無或作惡﹐從王之路。”

  • 界或-汉语大词典

    界或

    【1】界域。或,同“域”。{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越}校甚不易治﹐人人心中存一界或﹐{諸嵊}爲甚。”

  • 若或-汉语大词典

    若或

    【1】假如, 如果。《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舊兵既少﹐東兵未到﹐是以諸營圖爲邪謀。若或成變﹐爲難不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風聲﹐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詐害民財。”

  • 苟或-汉语大词典

    苟或

    【1】假如; 如果。{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家姊本無意輒慕君子﹐而{楊郎}先自發言﹐苟或中輟﹐立恐不利於君。”《左传·昭公元年》:“苟或知之﹐雖憂何害?”{汉}{贾谊}《新书·匈奴》:“苟或非天子民﹐尚豈天子也?”

  • 莫或-汉语大词典

    莫或

    【1】没有。《後汉书·应劭传》:“逆臣{董卓}﹐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兹酷。”{李贤}注:“或﹐有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鬱起﹐其《離騷》哉!”

  • 萬或-汉语大词典

    萬或

    【1】犹万一。《西游补》第八回:“萬或記在上邊:{孫悟空}打死男女幾千人。我如今隱忍好﹐還是出牌票好?”{清}{毛祥麟}《对山馀墨·巫觋》:“萬或病有起色﹐猶之可耳;倘異時孤寡因是致難﹐則爲朝夕謀﹐恐長逝者魂魄亦將賫恨重泉矣。”

  • 迷或-汉语大词典

    迷或

    【1】见“迷惑”。

  • 設或-汉语大词典

    設或

    【1】假如。《太平广记》卷八二引{唐}{李隐}《大唐奇事·管子文》:“天子無事﹐則君之無事﹐設或天下有一人失所﹐即罪在天子。罪在天子﹐焉用君相?”{宋}{王令}《答友人》诗:“吾見人自荒﹐未有耕不收。設或堅決爲﹐加以勤自副﹐石將爲溜穿﹐曲亦因累揉。”{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凡詩之言‘安得’者﹐皆不可得﹐而‘設或’﹐擬托之詞也。”《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毛二鬍子}道:‘罷!罷!老哥﹐生意事拿不穩﹐設或將來虧折了﹐不彀還你﹐那時叫我拿甚麽臉來見你?’”

  • 閒或-汉语大词典

    閒或

    亦作“[間或]”【1】偶尔;有时候。{宋}{苏轼}《允文彦博等辞免拜札子》:“若聖恩優閔老臣﹐眷眷不已﹐遇其朝見﹐間或傳宣不拜﹐足以爲非常之恩。”{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七:“無何﹐至{金臺驛}﹐王師失利﹐閒或南潰者數千騎。”{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一路欣赏四周的景色﹐听着山里的各种各样的鸟啼﹐间或﹐也有啄木鸟﹐用它的硬嘴巴敲得空树干子梆梆地发出悠徐的间隔均匀的声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