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是什么意思
不和←→和睦-反义词词典
不和←→和睦bùhé-hémù
【词性】:形
不和:不和睦。
和睦:相处得好,没有争吵。
【例】 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将相和》) 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翻脸←→和好-反义词词典
翻脸←→和好fānliǎn-héhǎo
【词性】:动
翻脸:对人的态度突然从好变坏了。
和好:恢复和睦的感情。
【例】 他们见可役使则尽量地役使,见可笑骂则尽量地笑骂,虽一向怎样常常往来,也即刻翻脸不识,看和我往来最久的少爷们的举动,便可推知。(鲁迅:《两地书·九三》) 从此以后,那黑暗的水洞变成赏萤火的名胜,因为两国人民从此和好,个个都忆起那条水和水底萤火,都喜欢到那里去游玩。(许地山:《萤灯》)
刚愎←→和顺-反义词词典
刚愎←→和顺gāngbì-héshùn
【词性】:形
刚愎:倔强固执,不易听取别人意见。
和顺:温和顺从。
【例】 大大的脸盘,因为纵酒变得通红,因而显出他的一种不可摧折的意志,不可约制的骄横,和某种刚愎的自信,正是这自信,使他赢得了一个一个胜利。(〔波〕显克微支:《火与剑》) 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易·说卦》)
暴力革命←→和平革命(过渡)-反义词词典
暴力革命←→和平革命(过渡)bàolìgémìng-hépínggémìng(guòdù)
【词性】:名
暴力革命:被压迫阶级用武装力量推翻反动统治,夺取政权的斗争。
和平革命(过渡):认为不通过武装斗争,只要通过选举,取得议会多数,就可以合法地取得国家政权,从而从资本主义“和平转入”社会主义。
【例】 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夺取国家政权,而和平革命的道路往往是走不通的。
暴躁←→温和 忍耐 温顺-反义词词典
暴躁←→温和 忍耐 温顺bàozào-wēnhē rěnnài wēnshùn
【词性】:形
暴躁:遇事易发急,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温和:(性情、态度)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忍耐:抑制住自己的某种情绪,使之不表现出来。
温顺:温和顺从。
【例】 虽然他的腰杆还挺得直直的,那高大的身躯还同样强壮有力,但是那温驯的、痴心的、迷人的笑容消失了,那脾气也渐渐地暴躁起来了。(欧阳山:《苦斗》) 她冉冉地竟自走了。只留一个温和的微笑安慰着惘然失神的李无忌。(茅盾:《虹》) 你们要养成谨严和忍耐的习惯。(苏·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木实君的玉照看到了,实在象你。“恐怖主义”自当别论,从她抱着两个玩偶看来,倒是个温顺的孩子。(鲁迅:《书信·致增田涉》)
别扭←→随和-反义词词典
别扭←→随和bièniu-suíhe
【词性】:形
别扭:古怪,难对付。
随和:和气而不固执己见。
【例】 他这个人脾气非常别扭。时代到底好象有些前进,光阴流过去,渐渐将这谥号洗掉了,自己爬上了一点,也就随和一些,于是终于成为干干净净的名人。(鲁迅:《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
残酷←→温和-反义词词典
残酷←→温和cánkù-wēnhé
【词性】:形
残酷:冷酷凶狠。
温和:(态度、言语、性情)不粗暴,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
【例】 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粗暴←→温厚 温顺 和气 温柔-反义词词典
粗暴←→温厚 温顺 和气 温柔cūbào-wēnhòu wēnshùn héqi wēnróu
【词性】:形
粗暴:鲁莽,暴躁。
温厚:温和,宽厚。
温顺:温和顺从。
和气:态度温和。
温柔:温和柔顺。
【例】 猛然脑后一声吆喝,梅女士回头望,印度巡捕的大黑手,粗暴地打在两个三个肩膀上,烟纸店前的一小堆人立刻逃窜四散,却在不远的地方又站住了,偷偷地呆呆地望着。(茅盾:《虹》) 她那略微厚了一些的嘴唇,显出了她温厚的天性,可是嘴角那两道深深的皱纹却预示着她并不是一个柔弱的女人。(阿章:《寒夜的别离》) 妻子温顺地跟着丈夫走了。 祝亮着,忽然想起,“哦,起来,我倒记起一位副省长,他是个矮个老人,满和气,满亲热,没半点架子。……”(陈残云:《鸭寮纪事》) 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杨沫:《青春之歌》)
斗争←→妥协 和解-反义词词典
斗争←→妥协 和解dòuzhēng-tuǒxié héjiě
【词性】:动
斗争:矛盾双方互相冲突,力求战胜对方。
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防止冲突或争执。
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和好。
【例】 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刚才已经提到,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毛泽东:《论鲁迅》) 从那以后,两人又好了。谷生和伏生自然也就和解了,又在一起玩。(周立波:《伏生和谷生》)
共和国←→君主国-反义词词典
共和国←→君主国gònghéguó-jūnzhǔguó
【词性】:名
共和国:实行共和政体的国家。
君主国:由君主当元首的国家。
寒冷←→暖和 温暖 炎热-反义词词典
寒冷←→暖和 温暖 炎热hánlěng-nuǎnhuo wēnnuǎn yánrè
【词性】:形
寒冷:冷。
暖和:不冷也不热。
温暖:暖和,不冷。
炎热:很热(多指天气)。
【例】 他摸摸自己的身子,是潮湿的,感到很寒冷,却没有什么苦痛。(陈荒煤:《无声的歌》) 我身下大概是北方农村中那种烧火的炕。睡不多久,就觉得全身都暖和起来,骨缝中的寒冷,慢慢融化开。(王宗元:《惠嫂》) 到四月初,白昼变得温暖,夜晚仍旧寒冷;冬天还不肯退让,可是终于来了温暖的一天,打退了冬季,于是小河流水,百鸟齐鸣。(〔俄〕契诃夫:《农民》) 不知是天气炎热还是心情紧张,古卡浑身爬满了汗珠。(何子铨:《捕鳄者古卡》)
和缓←→紧张-反义词词典
和缓←→紧张héhuǎn-jǐnzhāng
【词性】:形
和缓:平和。
紧张:激烈紧迫。
【例】 四敏和缓的声调,使刘眉鼓起来的脸稍稍恢复了原来的柿饼状态。(高云宽:《小城春秋》)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翦伯赞:《内蒙访古》)
和解←→纷争-反义词词典
和解←→纷争héjiě-fēnzhēng
【词性】:动
和解:不再争执,归于友好。
纷争:纠纷争执。
【例】 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个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赵树理:《“锻炼锻炼”》)。 自从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后,邻里间的纷争没有了。
和平←→战争-反义词词典
和平←→战争hépíng-zhànzhēng
【词性】:名
和平:没有打仗的状态。
战争:激烈的武装斗争。
【例】 在这十分钟内,二次大战后那短暂的和平时期结束了。(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鲁迅:《〈呐喊〉自序》)
和尚←→尼姑-反义词词典
和尚←→尼姑héshang-nígū
【词性】:名
和尚:出家的男佛教徒。
尼姑:出家的女佛教徒。
【例】 你难道要我剪了头发做尼姑,……才算得改过。(洪深:《少奶奶的扇子》) 佛教初来时便大被排斥,一到埋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鲁迅:《华盖集·补白二》)
和数←→差数-反义词词典
和数←→差数héshù-chāshù
【词性】:名
和数:两个或几个数加起来的总数。
差数:甲数减去乙数剩余的数。
【例】 五百和三百的和数是八百。五百和三百的差数是二百。
缓和←→紧张-反义词词典
缓和←→紧张huǎnhé-jǐnzhāng
【词性】:形
缓和:不紧张,变和缓。
紧张:激烈紧迫。
【例】 听着颜组长轻松的笑声,许茂紧张的神情缓和下来了。(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尖锐←→和缓-反义词词典
尖锐←→和缓jiānruì-héhuǎn
【词性】:形
尖锐:(言论、斗争等)激烈。
和缓:平和。
【例】 梅女士特意把语气修饰得极为宛转,但也忍不住尖锐地向陈女士望了一眼。(茅盾:《虹》) 他本想严厉地批评几句,但他看见罗巧云那个悲伤和委屈的样子,冲动情绪就和缓下来了。(黎汝清:《叶秋红》)
讲和←→宣战-反义词词典
讲和←→宣战jiǎnghé-xuānzhàn
【词性】:动
讲和:结束纠纷或战争,彼此和好。
宣战:宣布同另一国或集团开始处于战争状态。
【例】 美国对日本宣战。 经过几年战争,法国和奥地利讲和。
开战←→停战 和谈-反义词词典
开战←→停战 和谈kāizhàn-tíngzhàn hétán
【词性】:动
开战:开始打仗。
停战:停止打仗。
和谈:和平谈判。
【例】 内务大臣罗素向议会发言为政府的立场辩护,说明英国开战的口的是:“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为达到这些要求,要封锁中国海口,并对某些地方实行军事占领,未得满意结果时,不能停战……(同上) 该发言人说,这“是一个司法问题。这完全与和谈无关,更不能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毛泽东:《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
抗争←→和睦-反义词词典
抗争←→和睦kàngzheng-hémù
【词性】:形
抗争:反抗,争执。
和睦:相处得好,没有争吵。
【例】 这是对胜利热切的响往,顽强的追求,奋力的抗争。(陆星儿:《呵,青岛》) 素来和儿媳总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就吵了架。(茅盾:《春蚕》)
厉害←→和气 和善 和蔼 温和-反义词词典
厉害←→和气 和善 和蔼 温和lìhai-héqi héshàn hē’ǎi wēnhe
【词性】:形
厉害:凶猛:剧烈。
和气:态度温和。
和善:温和而善良。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温和:(态度、言语等)不粗暴,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
【例】 那时候的老妈子也真够厉害,进了游艺园就得由她安排。(林海音:《城南旧事·代序》)“多呢,记不清,数不出。”祝亮说着,忽然想起,“哦,说起来,我倒记起一位副省长,他是个矮个老人,满和气,满亲热,没半点架子。……”(陈残云:《鸭寮纪事》) 原当初,她觉得这双眼泡发皱的黄眼睛,挺和善哩,老是和善地笑着。(成一:《绿色的山岗》) 想到这些,我们的张老师便把破旧的《牛虻》放入书包,和蔼地对谢惠敏说:“关于这本书的事儿,咱们改天再谈吧。看,快五点了,咱们赶紧听听石红写的‘号角诗’吧,听完分头按计划行动。”(刘心武:《班主任》) 一点风也没有;只见晨光里面降着柔软温和的小雨;树叶、树枝和小草上,都挂着水珠儿。(陈瘦竹:《秋收》)
烈性←→平和-反义词词典
烈性←→平和lièxìng-pínghé
【词性】:形
烈性:性质猛烈。
平和:温和。
【例】 黄土岭的腹部快要装进几十吨烈性炸药了。(碧野:《丹凤朝阳》)他喜欢服用药性平和的药。
蛮横←→和蔼 和气 温和-反义词词典
蛮横←→和蔼 和气 温和mánhèng-hé’ǎi héqi wēihé
【词性】:形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气:(态度)温和。
温和:(态度、性情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例】 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党支书态度和蔼,极力想把空气缓和下来。(冯德英:《迎春花》) 梁大伯为人和气,这是全村人所共知的,儿子河南是县里的青年团干部,小两口又是自由对象,没说的,洞房应当闹得更热闹更厉害点儿。(浩然:《新媳妇》) 真拱小队的小队长叫做王水养,今年四十多岁,长得中等身材,性情温和随便,因为好脾气,附近也算有点小小的名声。(欧阳山:《乡下奇人》)
猛烈←→和平-反义词词典
猛烈←→和平měngliè-hépíng
【词性】:形
猛烈:力量巨大,气势强烈。
和平:不猛烈;温和。
【例】 这种药,药性很猛烈;而那种药,药性十分和平。
闹翻←→和好-反义词词典
闹翻←→和好nàofān-héhǎo
【词性】:动
闹翻:因有矛盾而吵架,断绝来往。
和好:恢复友好的感情。
【例】 我盼望我老二成家立业以后,能过几天好日子。可是谁知道为这事,我老二差点和我闹翻。(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嗯!听说他正冒着生命的危险,用自己的身体来实验呢!为了别人,他能忘了自己。她以前为什么没有理解他这一点呢?她忽然闪出一个念头,想跟他和好。(李威仑:《爱情》)
平和←→剧烈-反义词词典
平和←→剧烈pínghé-jùliè
【词性】:形
平和:温和,不剧烈。
剧烈:猛烈。
【例】 “我也没啥气可生!”东山故意装出平和的样子。(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只是现代变化急速,没有前人的悠闲,新旧之争,又正剧烈,一下子看不出什么头绪,他就也只好将先前两代的“道德”并萃于一身了。(鲁迅:《扑空》)
晴和←→阴冷-反义词词典
晴和←→阴冷qínghé-yīnlěng
【词性】:形
晴和:晴朗暖和。
阴冷:(天气)阴沉而寒冷。
【例】 虚润冰销地,晴和日出天。(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元郎中张博士》) 但是,这两天的温度又降低下去了,尤其敲过十二点后,在案前坐着,犹如处在冰窟里一般阴冷。(林淑华:《生死恋》)
柔和←→生硬 强烈-反义词词典
柔和←→生硬 强烈róu·hé-shēngyìng qiángliè
【词性】:形
柔和:软和;温和而不强烈。
生硬:不柔和;不细致。
强烈:极强的。
【例】 雨过后,天空里还堆积着一叠叠的湿云,映着月光,深碧里透出淡黄的颜色,这淡黄的颜色又映着绿色的树影儿,加上一层蒙蒙的薄雾,万物的轮廓,象着了水似的模糊开来,眼前只见一片柔和的光影。(绿漪:《绿天》) 哪里知道,队长存心不认输,朝惠荣扫了一眼,挺生硬地说:“你们不用逞能,男女的工分就得不一样,这是渤海社的制度。(浩然:《新媳妇》) 我被一片强烈的白光吵醒了。北方夏天的早晨,来得总是这样性急。(张抗抗:《夏》)
杀气←→和气-反义词词典
杀气←→和气shāqì-héqì
【词性】:形
杀气:凶恶的气势。
和气:态度温和。
【例】 一个使的是枪,一个使的是刀,杀气腾腾罩碧霄,天愁地惨冷雾飘。(元·无名氏:《衣袄车》) 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的解决,保持一团和气。(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生硬←→柔和-反义词词典
生硬←→柔和shēngyìng-róuhé
【词性】:形
生硬:不柔和;不细致。
柔和:软和;温和而不强烈。
【例】 哪里知道,队长存心不认输,朝惠荣扫了一眼,挺生硬地说:“你们不用逞能,男女的工分就得不一样,这是渤海社的制度。”(浩然:《新媳妇》) 在我所见过的许多漂亮的彝族姑娘中,只有她的皮肤这样白皙,五官这样纤巧,身子这样苗条;她缺少一般彝族姑娘粗犷高傲的气质,却有柔和的目光和两颊上的小酒窝儿……(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随和←→固执-反义词词典
随和←→固执suíhe-gùzhí
【词性】:形
随和:和气而不固执己见。固执:坚持己见,不愿改变。
【例】 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却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赵树理:《老杨同志》) 双方都非常固执,正在不可开交的时候,敌机声远了,司令员和警卫员之间的内部的纠纷暂时解决了。(周立波:《湘江一夜》)
讨伐←→媾和 讲和-反义词词典
讨伐←→媾和 讲和tǎofá-gòuhé jiǎnghé
【词性】:动
讨伐:出兵攻打(叛逆或敌人)。
媾和:交战双方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讲和:结束纠纷或战争,彼此和解。
【例】 现在这个人死了,长安天子,汉朝大军也会讨伐我。(曹禺:《王昭君》) 有时,他也在信中夹杂一些对政治的一般看法以及媾和的条件。(〔法〕都德:《柏林之围》)
经过洽商谈判,打仗的双方终于讲和了,签订了停战合同。
调和←→失调-反义词词典
调和←→失调tiáohé-shītiáo
【词性】:动
调和:配合得适当。
失调:失去平衡;调配不当。
【例】 它的调和了金黄、翠绿和浅绿的琉璃檐部也极为光彩醒目。(吴伯箫:《天安门广场》) 譬由子野(桓伊)操曲,安得忽有阐缓失调之声,以洛神比陈思(曹植)他赋,有似异手之作。(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沈约答陆厥书》)
调和←→挑唆-反义词词典
调和←→挑唆tiáohé-tiǎosuō
【词性】:动
调和:排解纠纷,使双方重归于好。
挑唆:调唆,挑拨,使别人闹纠纷。
【例】 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廓修,上下调和。(《墨子·节葬下》) 他的立场永远是缓和矛盾,平息争端,决不站在一方指责另一方,也不挑唆别人相互怨恨。(蒋子龙:《拜年》)
调和←→斗争-反义词词典
调和←→斗争tìáohé-dòuzhēng
【词性】:动
调和:让步,妥协。
斗争: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
【例】 否定了现存制度,然而又屈伏于现存制度之下,而又创造出一种神秘的“哲理”来调和这矛盾——这便是小市民知识分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茅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他应当准备——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杨沫:《青春之歌》)
温和←→粗暴 严厉 严峻 凶暴-反义词词典
温和←→粗暴 严厉 严峻 凶暴wēnhé-cūbào yánlì yánjùn xiōngbào
【词性】:形
温和:(态度等)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
粗暴:鲁莽,暴躁。
严厉:严肃而利害。
严峻:严肃;严厉。
凶暴:(行为、性情)凶狠残暴。
【例】 方厂长长着灰白的头发,方方的脸,虽然他待人接物看起来很温和,但实际上他是非常严厉的。(胡万春:《特殊性格的人》) “他给我的印象就象一头从巴黎博物馆里逃出来的老虎,”库蒂儿说。“又瘦,头发又红,眼珠的颜色象西班牙的鼻烟,面目可憎,冷酷无情,对寡妇粗暴,对孤儿无情,……”(〔法〕巴尔扎克:《纽沁根银行》) 为了保持这个灵魂和标志的尊严,他的脸色从来就严峻得象一片青石一样,他的眼光总是仰视或者平视。(吴强:《红日》) 这一次,刘铭传眼睛里露出一丝笑意。他说:“猛虎拔其爪牙,兀鹫剪其翅羽,纵使本性凶暴,再也无能为力了。(凌力:《星星草》)
凶暴←→和顺 温顺-反义词词典
凶暴←→和顺 温顺xiōngbào-héshùn wēnshùn
【词性】:形
凶暴:(行为、性情)凶狠残暴。
和顺:温和顺从。
温顺:温和顺从。
【例】 虽成毁不同凶暴相类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卓传》)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礼记·乐记》一夜晚是多么地温顺和幽美!(〔法〕左拉:《磨坊之役》)
凶恶←→和蔼 和善 和气 仁慈 慈祥-反义词词典
凶恶←→和蔼 和善 和气 仁慈 慈祥xiōng’è-hé’ǎi héshàn héqì réncí cíxiáng
【词性】:形
凶恶:(行为、性情等)非常可怕。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善:和蔼;温和而善良。
和气:态度温和。
仁慈:仁爱慈善。
慈祥:(老年人的神色、态度)安详和蔼。
【例】 那饭野小队长又刁又狠,嘴头上常说:“太日本和中国是一家子,皇军是来救你们老百姓的!”可是他眼睛一鼓,凶恶多了。(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刚才的梦境是那样的真切,问题解决的是那样的顺利,慈母和蔼的面容还依稀如在眼前,可是梦里的喜悦和欢快都消逝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韦护不懂她意思,以为她特意跑来逗他玩,他忍不住掉头望了她一下。只见她静静的脸上布着一层和善的微笑,没有一点浅薄的倨傲和轻率的嘲讽,只是一派天真而且温柔。韦护几乎又想去触她了。(丁玲:《韦护》) 他看见我那伤心的样子,又和气地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还小哩!……”(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在这里,尼罗河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右臂斜倚着人面狮身像,侧卧在地上,旁边堆着一垛高高的麦穗和葡萄。(冰心:《再寄小读者》)
凶狠←→善良 和善 和蔼-反义词词典
凶狠←→善良 和善 和蔼xiōnghěn-shànliáng héshàn he’ǎi
【词性】:形
凶狠:(行为、性情)凶恶狠毒。
善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和善:温和而善良;和蔼。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例】 他是长方脸儿,高伟的身材,正方下颔的四周,连到耳根,长着半脸的曹操胡子,阴森森的直立着如一个壮毛的刷子;目光棱棱的眼睛,尖角而耸立着的眉毛;横广而多皱的前额;到处都露出一种凶狠的气象。(许杰:《赌徒吉顺》) 我痛心地说:“博士,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的善良的愿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 觉慧答应了一声,他不大明白祖父怎么一下子就变得和善了。(巴金:《家》)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凶猛←→温和 柔顺-反义词词典
凶猛←→温和 柔顺xióngměng-wēnhé róushùn
【词性】:形
凶猛:凶恶强大。
温和:不粗暴,不严厉,使人感到亲切。
柔顺:温柔和顺。
【例】 鱼鹰很象鸭子,但是,比鸭子瘦,特别是嘴,又长又尖,上颌骨的前端向下弯着钩,一副凶猛的样子。(宗介华:《欢腾的芦河湾》) 新沙大队的东南边有个真拱小队,那真拱小队的小队长叫做王水养,今年四十多岁,长得中等身材,性情温和随便,……(欧阳山:《乡下奇人》) 她性情柔顺,讲话都轻声细语的。
严峻←→和蔼-反义词词典
严峻←→和蔼yánjùn-hé’ǎi
【词性】:形
严峻:严肃;严厉。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例】 弼时同志象貌威武,好象是个非常严峻的人,但是,相处几天以后,这种印象完全变了——他和蔼可亲。(李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
严肃←→随和-反义词词典
严肃←→随和yánsù-suíhe
【词性】:形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随和:和气而不固执己见。
【例】 “不能迟延!”党支书语气严肃地说,“不马上纠正,事情要闹大,立即开支委会。”(冯德英:《迎春花》) 她给赵隆请了安,以她特殊的敏感,马上感觉到这位老世伯不象是个随和的人。(徐兴业:《金瓯缺》)
争←→让 和-反义词词典
争←→让 和zhēng-ràng hé
【词性】:动
争:争执;争论。
让:不争,退让,给别人。
和:平息争端。
【例】 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明·施耐庵:《水浒传》) 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清·曹雪芹:《红楼梦》)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争吵←→和睦-反义词词典
争吵←→和睦zhēngchǎo-hēmù
争吵:由于意见不同大声争辩,互不相让。
和睦:不争吵,相处得很好。
【例】 昨天晚上大家在这里吃了团年饭,开了半夜的会,胡杏只是牵着一丝的气息,昏睡不醒,这里发生过什么争吵,她一点也不知道。(欧阳山:《苦斗》) 想当时,奚契丹人民和大唐边民和睦相处,兵戈稍戢,贸易互通,彼此均深蒙其庥。(徐兴业:《金瓯缺》)
和宝-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宝hé bǎo
【释义】:
即和氏璧。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美玉蕴于碔砆,凡人视之怢焉,良工砥之,然后知其和宝也。”碔砆(wúfú),亦作“武夫”,“珷玞”,似玉的美石。《后汉书·宦者传序》:“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盈仞珍藏。”南金,美铜;冰纨,洁白如冰的丝绸;雾縠,极薄的绉纱。
和氏璧-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氏璧hé shì bì
【释义】:
宝玉名。《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厉王、武王。均认为“石”,以欺君罪被砍去两足。后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遂命为“和氏之璧”,省称为“和氏璧”或“和璧”。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
和玉-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玉hé yù
【释义】:
宝玉,谓卞和之玉。《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亦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荆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荆和jīng hé
【释义】:
指和氏璧。以其为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故称。《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筐泽泻以豹鞟兮,破荆和以继筑。”王逸注:“破和氏之璧以继筑杵而舂,败玉宝而失其好也。”南朝·梁·范缜《神灭论》:“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
和风-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风hé fēng
【释义】:
春天温暖的微风。唐·杜甫《上巳日徐司禄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和尚-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尚hé shàng
【释义】:
为印度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在中国则常用来称呼佛教的僧侣。《晋书·艺术传·佛澄》:“和尚神通,傥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
太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太和tài hé
【释义】:
指人的精神、元气。唐·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陆游《蓬户》:“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又谓乐名。亦谓太平、和睦。
和泉-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泉hé quán
【释义】:
美酒名。宋·陶谷《清异录·瓷宫集大成》:“雍都,酒海也。梁奉常和泉病于甘,刘拾遗玉露病于辛,泉甫别驾庆云春病于酾。光禄大夫致仕章炳取三家酒搅合澄窨饮之,遂为雍都第一,名瓷宫集大成。”玉露、庆云春,均为美酒名。
太和汤-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太和汤tài hé tāng
【释义】:
亦作“大和汤”,即酒。宋·邵雍《无名公传》:“生喜饮酒,尝命之曰‘大和汤’。”又《林下五吟》诗之一:“安乐窝深初起后,太和汤酽半醺时。”又指沸水。
大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大和dà hé
【释义】:
良弓名。《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元灂。”灂(jiào),古代一种涂车辕的漆,也用来涂弓。汉·郑玄注:“大和,尤良弓者也。”唐·孔颖达疏:“大和可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又指非常和协。
九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九和jiǔ hé
【释义】:
秋季的异名。古称“九鼎”为“九金”,故以“九”为“金”之成数;秋属金,气和,故称秋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和气子-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和气子hé qì zǐ
【释义】:
红铜的别名。古人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和而产生“和气”,由“和气”而生万物。红铜由是产生,故称“和气子”。明·曹昭《格古要论》卷六:“和气子者即红铜,又名张公,又名身子石。”
九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九和jiǔ hé
【释义】:
香名。明·彭大翼《山堂肆考·香》:“三洞珠囊;天人玉女,持罗天香案玉炉,烧九和香。”
千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千和qiān hé
【释义】:
香名。以其为多种香料合成,故称。梁·简文帝《华阳陶先生墓志铭》;“九节丽于空中,千和焚于地下。”
中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中和zhōng hé
【释义】:
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按:太阳指阳气,太阴指阴气,阴阳二气调合所生之气为中和,三者均称元气。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二:“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甲子,为年岁的代称。三元,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又称所尊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元”,认为这是决定年岁好坏的根本。
中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中和zhōng hé
【释义】:
中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中和能使万事万物都达于和谐发展的境界。汉·马融《长笛赋》:“皆反中和,以美风俗。”反,同“返”。又指中正和平。
清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清和qīng hé
【释义】:
四月的别称。因其时天气清明而和暖,故称。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和-古汉语虚词词典
和hé
连词
用于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之间表示连接。义即“与”。①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白居易集·隋堤柳》)②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陈亮集·水龙吟·春恨》)——芳菲:花草。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忠武王集·满江红》)
和蔼-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和蔼héǎi
〈形〉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形容性情、态度、笑容、目光、语气等。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补语。常与“可亲”并用。
他和蔼可亲|母亲性格和蔼|生性和蔼|态度相当和蔼|样子非常和蔼|语气十分和蔼|神色和蔼|待人和蔼|况且始终微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蔼可亲的老人|和蔼的目光|和蔼的笑容|和蔼的面孔|和蔼的语调|老师和蔼地微笑着|和蔼地说|和蔼地抚摸着我的头|校长显得很和蔼|她变得比以前和蔼了
和睦-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和睦hémù
〈形〉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形容民族间、家庭里、人际间的关系。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补语。
他们三代人十分和睦|邻里之间非常和睦|家庭和睦|婆媳和睦|姑嫂和睦|民族和睦|全家人和和睦睦|班里充满了团结和睦的气氛|和睦的关系|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大杂院|各族居民和睦相处|他们相处得十分和睦|夫妻间显得很和睦
和谐-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和谐héxié
〈形〉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形容色彩、声调、旋律、气氛、关系等。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那有节奏的乐曲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这首诗的语言流畅和谐|颜色非常和谐|节奏和谐|音调和谐|科里上下级关系不大和谐|会议室里的空气逐渐和谐起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和谐的声调|和谐的韵律|和谐的合奏|和谐的色彩|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谐的关系|全桥结构匀称,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和谐地配合起来|感情像水与乳和谐地交溶在一起
和颜悦色-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成〉形容和蔼的脸色。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
刘老师总是和颜悦色的,大家都喜欢他|他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也总是和颜悦色地讲道理|那位和颜悦色的老人就是我们的邓妈妈
缓和-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缓和huǎnhé
〈动〉①变和缓。用于局势、气氛、情绪等抽象事物。常作谓语。
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紧张的气氛逐渐缓和了|情绪缓和了|语气缓和了|两人的矛盾已经缓和了|口气缓和下来了|局势缓和多了|旱情缓和了许多
②使缓和。常作谓语,必须带宾语。
我们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做出了努力|缓和一下紧张的心情|缓和交通堵塞的状况|缓和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缓和资金紧缺的问题
柔和-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柔和róuhé
〈形〉温和而不强烈;柔软。形容光线、声音、色彩、人的表情、行为等。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补语。
妈妈说话的声音总是那么柔和|风多么柔和啊|屋子里光线十分柔和|夜色柔和而又宁静|春天的自然界是那么柔和|老师的性情很柔和|手感柔和|在小夜曲柔和的旋律中进入了梦乡|柔和的曲调|柔和的声音|柔和的月光|柔和的夕阳|柔和的灯光|柔和的色彩|柔和的笑容|他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清晨的阳光柔和地照在大地上|她柔和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发|柔和地握着我的手|山色逐渐变得朦胧,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光线变得柔和了|语调一直保持着开始时的柔和
温和-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温和wēnhé
〈形〉①不冷不热。形容气候、阳光、风等。可以作谓语、定语。
我国南方的气候比北方温和|四月的天气已经很温和|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是透明的|温和的阳光|温和的春风|温和的气候
②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形容人的性情、态度、言语、面容、目光、行为等,也可以形容革命、药力等事物。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补语、宾语。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性情非常温和|语气十分温和她的脸色比先前温和了许多|他的主张比大哥温和|药性很温和|杨老师用极温和的语气指出了她这样做的后果|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学生们|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老人只吃一点温和的西洋参|从老师温和的批评中他感到了母亲般的关怀|母亲温和地劝奶奶不要着急|温和地笑着|对他们尽可能惩处得温和些|她变得温和了|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附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附和fùhè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反驳(赵高在秦二世前指鹿为马,不少大臣迫于权势,随声附和。有的人却不畏权势,加以~。)
媾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媾和gòuhé
交战双方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宣战(战争从~到媾和,持续了八年之久。)
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hé
结束战争或争执——战(不~不和)
和蔼-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蔼héǎi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粗暴、横暴、蛮横(态度~)
和风细雨-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风细雨héfēngxìyǔ
比喻方式和平,不粗暴——暴风骤雨、急风暴雨(~的群众运动)
和好-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好héhǎo
恢复和睦的感情——反目(夫妻俩又彼此~了)
和缓-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缓héhuǎn
和平——激烈(矛盾~)、紧张(~的气氛立刻和缓下来了)、锋利、尖利、尖锐、强硬(言词~)
和解-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解héjiě
不再争执、归于和好——争执、争斗(双方~了好久才和解)
和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睦hémù
相处得好,不争吵——反目(夫妻~)、勃谿(家庭~)
和盘托出-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盘托出hépántuōchū
比喻全部说出,毫不隐瞒——藏头露尾(现在必须把事实真相和盘托出,没有~的必要了。)
和平-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平hépíng
①指没有战争状态——战争(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热爱和平的,但如果有人要把~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我们也会奉陪到底的。)②温和,不猛烈——猛烈(药性~)、暴力(~手段)
和气-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气héqi
态度温和——粗暴、蛮横(对人~)
和善-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善héshàn
温和而善良、和蔼——狰狞(~的面孔)、凶暴(性情~)
和婉-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婉héwǎn
(语言)温和委婉——尖酸、刻薄(她说话向来很~)
和颜悦色-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颜悦色héyányuèsè
形容和蔼的脸色——横眉立眼,疾言厉色(这位服务员过去对旅客总是~,现在变得和颜悦色了。)
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和hè
和谐地跟着唱——唱(一~一和)
缓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缓和huǎnhé
(局势、气氛)变为和缓——紧张(会议空气比较~)、加深、加剧(~矛盾)、激化(矛盾~)
暖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暖和nuǎnhuo
①(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太热——凉快(这间屋子冬天暖和,夏天~。)②使暖和——凉快(快进来~~吧)
平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平和pínghé
(药物)作用温和;不剧烈——剧烈(药性~)
谦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谦和qiānhé
谦虚和蔼——傲慢(态度~)
求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求和qiúhé
①战败的一方向对方请求停止作战,恢复和平——求战(当时的形势是~则存,求和则亡。)②(下棋、打球等)竞赛不利的一方估计不能取胜,设法作成平局——求胜(这次比赛~是没有希望了,只能求和。)
柔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柔和róuhé
温和而不强烈——强烈(光线~)、尖锐(声音~)、生硬(语气~)
说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说和shuōhe
调解双方的争执,劝说使和解,也叫“说合”——挑拨(邻里之间有了纠纷应该说和,切不可从中~。)
随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随和suíhe
和气而不固执己见——孤僻、乖僻(性情~/这个人一向~)、固执(这个人态度~,一点儿也不随和。)
随声附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随声附和suíshēngfùhè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没有主见——独立思考(他遇事好寻根究底,~,从不随声附和。)
温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温和wēnhé
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很和善——粗暴、严厉(爸爸的态度本来是很~的,可是看到我们过分悲哀,他就不再指责我们了,声音突然变得温和起来。)
心平气和-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心平气和xīnpíngqìhé
不急躁,不生气,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有问题可以心平气和地提出来解决,不要那么~。)
和戎-古语词今用词典
和戎héróng
古指与少数民族和好。春秋时,小国多依附大国而求生存,大国也常利用小国而称雄。无终戎国首领嘉父派孟乐到晋国去,送上虎豹之皮,通过魏庄子,请求与晋国和好。晋侯说:戎、狄与我无亲而且又十分贪婪,与其和好,还不如讨伐他。魏庄子说:诸侯刚顺服于我,陈国又新来与我谋求和好,他们都在观察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仁厚有德,他们就亲近我们,反之,就会怀二心而背离我们。我们伐戎,劳师远征,耗费兵力,而楚国侵犯陈国,我们无力救援,势必抛弃陈国,而失去中原诸侯国之心以致其背叛我们。我们讨伐戎人,虽可得戎人之地,然失去中原诸侯,未免得不偿失,太值不得了。晋侯问:“然则莫如和戎乎?”(如此说来,那就只有与戎人和善吗?)魏庄子回答说:与戎人和善有五利:收买其土地;解除边界之优,让百姓安心劳作;戎人事奉晋国,四邻之国也皆慑服;用德安抚戎人,将士免于辛苦;用道德法则安国,远国来朝,近邻安宁。晋侯听后,十分高兴,遂派魏庄子与各部戎人结盟修好。晋无戎患,国势大振。(《左传·襄公四年》)后引申为:和亲(多指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亲和好。)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古指与少数民族和好。林伯渠《游鄂达里》:“十里炊烟控朔漠,三边狗盗越雷池。和戎尽有诸公策,满眼狐乌雨雪诗。”陈毅《为苏南摩擦答某君》:“继光能拒敌,秦桧自和戎。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②和亲(多指与少数民族首领结亲和好)。郁达夫《咏史》:“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和衷-古语词今用词典
和衷hézhōng
和睦同心。皋陶,舜帝的大臣,负责刑法狱讼。对如何将国家治理好,他提出五典、五礼、五眼、五刑之说。五典,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有别;五礼,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不同;五服,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的服饰有异;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之差。君王要顺从天意,大力推行这诸种措施,使“同寅协恭和衷哉!”(使同心同德,互相尊重,和睦协调!)则可搞好政务,治理好国家,愿君臣之间互相勉励,共同努力啊!(《尚书·皋陶谟》)
今沿用本义。
董必武《三台即景》:“肆陈杂货殊方产,人住悬崖曲径通。城廓旧容虽已毁,黎民苏息乐和衷。”吴玉章《和印泉老兄“七七”三年抗战纪念感赋原韵》:“人心反帝万方同,既苦饥寒又苦戎。唯有苏联新世界,民安物阜沐和衷。”茅盾《子夜》第十章:“李玉亭并没有理会到,还想引吴荪甫注意大局的危险,应该大家和衷共济。”
搀和 搀杂(掺杂)-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搀和 搀杂(掺杂)
搀和chānhuo 搀杂(掺杂)chānzá217
动词。表示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东西(或者使某种东西在另一种东西之中)混合起来。
“搀和”强调使不同的东西混合为一体;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搀和颜色不一样的两种颜料,要注意比例”;“她的可爱里也就搀和渣滓了”(钱钟书:《围城》);“从城隍庙的花店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盘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
“搀杂”强调使不同的东西交错夹杂地混杂起来;可用于具体的物质和抽象的事物。例如:“可以是革命现实主义,也可以是革命浪漫主义,可以结合,也可以‘搀杂’”(《光明日报》,1979.10.3);“民族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东西”(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杨雄自命生平的学问和主张,都是以儒家的孔子学说为根据的,尽管实际上还掺杂了老子和庄子等的思想成分在内”(马南邨:《燕山夜话》)。
弛缓 缓和 和缓-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弛缓 缓和 和缓
弛缓chíhuǎn193缓和huǎnhé195 和缓héhuǎn195
动词。表示使(紧张的情势、气氛等)不紧张或减低紧张程度。
“弛缓”强调使舒解开,使变得松弛;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副主任主动出面斡旋,意欲弛缓两方的紧张关系”;“他把他自己剖成两个人,来安慰自己,来弛缓自己紧张了的神经”(《张天翼选集》)。
“缓和”强调使转为平和;多用于形势、局势,比“弛缓”常用。例如:“要缓和当今世界的紧张形势,根本的办法是抵制霸权主义”;“香港的舆论也众说纷纭,一部分认为日阀将缓和对美关系,全力北进对付苏联”(徐铸成:《旧闻杂忆续篇》)。
“和缓”是“缓和”的等义词,较少用。
和睦 和气-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和睦 和气
和睦hémù 和气héqi185
形容词。表示彼此相处得好,互相尊重,不争不吵。
“和睦”强调相处得好,不闹矛盾,不争执;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家庭成员之间、邻舍之闻、同志之间、集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一般不能重叠来用。例如:“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朱德:《母亲的回忆》);“素来和儿媳总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就吵了架”(茅盾:《春蚕》);“这所中学很注意在团结方面进行教育,不但班内同学之间,而且不同的班级之间,都是和睦团结的”;“中国和尼泊尔一直和睦相处”。
“和气”强调彼此以温和的态度相对待,互相尊重,礼貌谦让;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同志之间、邻舍之间;有口语色彩;可以重叠。例如:“大家都说这种婚姻结得很好,都说:‘两个人以后一定很和气,总不会象小飞蛾那时候叫张木匠打得个半死!’”(赵树理:《登记》);“怕她跟支书因为这场争执闹得不和气,误了大事,就一边走一边劝她”(浩然:《艳阳天》,第一卷);“年轻的尔布用不能忍耐的粗嗓调喊道:‘我们彝人和汉人和和气气地坐在一个锅庄旁边!’”(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和气 和蔼 和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和气 和蔼 和善
和气héqì184和蔼hé’ǎi 和善héshàn
形容词。指态度温和而容易接近。
“和气”侧重于态度温和,常用来形容说话;是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常用词。例如:“她对待每一个人都非常和气,尽管年年考第一,她却比年年留级的人还没有架子”(秦瘦鸥:《秋海棠》);“人家是大头人,不,是工作队长,跟咱们说话那么和气哩”(克扬:《农奴戟》);“他骄傲,有了一点成功,就盛气凌人,……不能平等地谦逊和气地待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和蔼”着重于性情温和,态度亲切;带有庄重的态度色彩,又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她性格和蔼,没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朱德:《母亲的回忆》);“赵雄和蔼的微笑着说,‘让我们开诚布公的来谈吧……’”(高云览:《小城春秋》);“陪我们吃饭的共有十多人,彼此态度和蔼地围绕着一张大桌子”(陈残云:《香港纪行》);“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鲁迅:《朝花夕拾》)。
“和善”突出心意的善良;也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原以为他是个态度傲慢,脾气凶暴的人,没想到竟是这样言语和善,心地诚恳”(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赶巧来了一个挺和善的老头,姓田”(张天民:《创业》)。
和谐 谐和 协调 调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和谐 谐和 协调 调和
和谐héxié 谐和xiéhé 协调xiétiáo 调和tiáohé
形容词。指配合得适当。
“和谐”强调不矛盾,彼此融和,互无不利影响;一般用于声音、情感、色调等。例如:“全剧其他人物都讲普通话,唯独革命领袖讲家乡方言,听起来感到不和谐”(《光明日报》,1979.4.22);“共同的感情和四颗心紧紧连在一起,四口人和谐得象一个人”(孟伟哉:《昨天的战争》、第一部第一卷);“这幅油画的色彩非常和谐”。
“谐和”是“和谐”的等义词,使用频率比“和谐”低。例如:“原来不会骑马的人,坐上马背,不能谐和一致,就是颠马”(《人民文学》,1979,8)。
“协调”强调互相在步调、倾向或规模等方面取得一致,彼此相称;一般用于不同部门或不同工作者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同事物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等。例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必须互相协调”;“我们的文学和整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尚不协调”(《人民日报》,1979.8.16);“由于当地青年和知识分子同外来的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互不协调,……当时昆明的形势是复杂的”(《光明日报》,1979.7.15)。
“调和”强调均匀、平衡、互不冲突,多用于色调、性情、雨水等。例如:“湖滨建筑物的浅黄和浅绿色,同远山的深黛和近水的青碧互相映衬,十分调和”;“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调和中有违戾的印象”(瞿秋白:《赤都心史》);“他们两人脾气和爱好都相近,在一起是比较调和的”。
“调和”在表示“让步、妥协”(如:“和他们没有调和的余地”;“少爷记起父亲是废物了……取了调和妥协的神气”〔《沈从文小说选集》〕)或“使双方消除矛盾纠纷而和好”(如:“澳大利亚出面从中调和”)的意思时,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缓和 和缓 弛缓-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缓和 和缓 弛缓
缓和huǎnhé54和缓héhuàn54弛缓chíhuǎn54
动词。表示(紧张的情势、气氛等)变得不紧张。
“缓和”强调转为平和;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例如:“近来,她们俩的关系算是缓和下来了”;“陕西一带的官军开往北京勤王,这局面要不了几天就会缓和”(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八大金刚的凶气也缓和下来”(曲波:《林海雪原》)。
“和缓”和“缓和”等义,只是使用频率比“缓和”低。例如:“九月初旬,局势逐渐和缓,中央声明收回成命,各路大军也同时撤回”(《李宗仁回忆录》)。
“弛缓”强调舒解开,由紧张转为松弛;只用于书面语,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他听了这一番话,紧张的心情渐渐弛缓下来”;“归来,看到两家之间的对立气氛已弛缓,彼此间有时有几句话说说”。
“和缓”可用作形容词,表示平和的意思(如说:“这服药不猛,药性和缓”)。这种用法的“和缓”,同“缓和”、“弛缓”没育同义关系,更不是“缓和”的等义词。
均匀 匀称 匀 匀和(匀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均匀 匀称 匀 匀和(匀乎)
均匀jūnyún355匀称yúnchen 匀yún355 匀和(匀乎)yúnhuo
形容词。表示各部分在数量、体积或位置上分布或分配得相同或大致相同。
“均匀”强调分布或分配得平均;可用于人口的分布,雨水的多少,颜色、脂粉的浓淡厚薄,声音的节奏等。例如:“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又不均匀”(《红旗》,1979,6);“去年这一带雨水比较均匀,农业得到大丰收”;“在遥远的西方地平线上,还有小小的一片非常均匀的暗红”(《人民文学》,1983,1);“芸的少女的圆脸上依旧带着天真的表情,脸上脂粉均匀,脑后垂着一根松松的大辫子”(巴金:《秋》);“辛苦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从船里发出了均匀的鼾声”(《人民教育》,1979,10)。
“匀称”强调各部分彼此相称;可用于人的五官、身材或建筑物的结构等。例如:“她身材匀称,面容清秀”(《人民文学》,1979,6);“我到阿格拉去瞻仰过泰姬陵,这座古建筑,通体是大理石造的,又辉煌,又匀称,给人一种无比的美感”(《一九五七年散文特写选》);“风吹的沙窝匀称而齐整,如亿万朵浪花”(《人民文学》,1979,6)。
“匀”和“匀称”意思一致,所适用的对象大体一致,只是意思不如“匀称”的鲜明;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往往不独用而带上副词的修饰成分。例如:“他把一堆水果作了很匀的分配:两个大苹果搭一个小梨,给小儿子;两个蜜桃加一个大梨给大儿子;剩下不大不小的三个苹果给邻居的孩子”;“居民小舍,就在溪水桥头,山坡岩下,排列分配得极匀极美”(《郁达夫文集》,第三卷);“他刚学用腊笔画画儿,涂得实在不匀”。
“匀和”含有“分布或分配上的平均达到充分程度”的意味;所适用的对象和“均匀”一致;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他急急说:‘咱队的麦苗出得还不匀和吗?’”;“你脸上的油上得匀和,就是还显淡一点儿”;“我背靠着门旁的墙壁,耳闻着门后传出郑杓并不那么匀和的呼吸声”(《十月》,1983,5)。
柔软 软和 绵软-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柔软 软和 绵软
柔软róuruǎn 软和ruǎnhuo 绵软miánruǎn
形容词。指组织疏松、容易曲折而又柔和。
“柔软”强调质软而和坚硬相反;常用于身体、头发、丝绸、草等等,也可用于风。例如:“她扭着柔软的腰肢”(冯德英:《苦菜花》);“微风吹着她柔软的黑发”(杨沫:《青春之歌》);“因为这草都枯萎了,所以踩在脚下更感到柔软”(曲波:《林海雪原》)。
“软和”强调柔和;适用于物体,还可比喻地用于态度、语气;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例如:“当那只大而软和的手落到他的肩上时,他感觉全身都要融化了”(马识途:《最有办法的人》);“这双鞋穿在脚上,可真软和呀”;“今天你甭想把我说软和了”(浩然:《金光大道》,第一卷)。
“绵软”和“柔软”一样强调质软,有以丝绵作比喻的形象色彩;多用于身体,也可用于声音、棉毛等物;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很少用,书面里也不如“柔软”常用。例如:“用了紧急处置的手腕,娴娴又居在君实的身上了。她的绵软而健壮的肉体在他身上揉砑”(《茅盾短篇小说集》);“去年这个时候,还有只绵软的手把热栗子喂进他的嘴里,随着是一个温柔的微笑”(《萧乾短篇小说选》);“这时,一个绵软的声音由里院送出来了”(同上);“今天剪下的羊毛,显得更加绵软和光洁”。
“绵软”在指身体无力时(如说:“只觉得浑身绵软”),和“柔软”、“软和”没有同义关系。
温和 平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温和 平和
温和wēnhé486平和pínghé
形容词。表示(性情、态度、言语等)柔和、平易待人、不猛烈,和粗暴、严厉相反。
“温和”强调柔和、不严厉,含有和婉、宽厚和亲切的意味。例如:“我喜爱傣族姑娘娴静温和的性格”(《北京文艺》,1980,3);“妈妈的眼泪流下来了。她对爸爸的态度好象温和些了”(杨沫:《红红的山丹花》);“江姐的目光,仍然是那样的温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平和”强调平易待人,不猛烈、粗暴,含有安详而不激动的意味;较少使用。例如:“他也知道,在这个酒癫子正发着酒癫的时候,要平和,一切只有服从”(《胡也频选集》);“他曾经语气平和、心情沉重地说过,如果自己不能慢慢接近追求的目标,那就只好把热诚的期望的眼光放在别人和来者身上了”(《文艺报》,1982,6)。
温暖 暖和 温和 温煦 和煦 温 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温暖 暖和 温和 温煦 和煦 温 暖
温暖wēnnuǎn 暖和nuǎnhuo 温和wēnhé486温煦wēnxù 和煦héxù 温wēn 暖nuǎn
形容词。都表示温度不冷也不热。
“温暖”强调不冷,含有“温度使人感到舒适”的意味;多用于气候、阳光。例如:“隆冬的渭河平原,白日仍旧温暖如春”(柳青:《创业史》,第二部);“在华南,冬日里坐在户外,一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边读书,是很舒适的”。
“暖和”和“温和”都强调平和、和缓。“暖和”侧重于表示没有冷意,可用于气候或环境等。例如:“显然,天山以南的气候暖和多了”(碧野:《月亮湖》);“这么大的一所房子,走东到西的没有一块暖和的地方”(《曹禺选集》)。“温和”侧重于表示温度适人,只用于气候和风;当第二字“和”不重读而念轻声时,则只用于食品或物体的不冷不热,有口语色彩。例如:“五月初旬的晚上,熊耳山上的气候温和宜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下册);“温和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片片乌云在天际浮游着”(杨沫:《青春之歌》);“给你留的饭还温和呢,快吃吧”;“被窝里还有点温和,人恐怕起来没多久”。
“温煦”和“温暖”意思一致;只用于书面文艺作品,有文艺风格色彩和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多同“阳光”或“春风”搭配。例如:“在温煦的阳光之下,田野里东一片,西一片,都是菜园”(秦牧:《花城》);“一个春天的早晨,大清河的两岸,低垂的柳丝荡漾在温煦的春风中”(杨沫:《红红的山丹花》)。
“和煦”和“暖和”意思一致;用于文艺性的文字,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一般只用来形容阳光或风。例如:“北京爽气宜人的秋天,和煦的阳光,格外使人心情舒畅”(《人民日报》,1979.1.8);“天气晴朗,和煦的东风吹着,灿烂的樱花晃着我们的眼睛”(冰心:《樱花赞》)。
“温”强调没到热的程度;多用于水、室内空气、身体局部等,只同单音词搭配组合。例如:“莲蓬管头里的温水,喷沐在我的头上,粘乎乎的血液全冲了下去”(冰心:《分》);“求知欲十分旺盛的中学生连忙起身了,不久端来一大碗温茶,双手敬给老倌子”(《周立波文集》);“进入室内,温气暖人,毛衣也可以脱下不穿了”。
“暖”和“温暖”意思一致,使用范围却比“温暖”广,可用于气候、阳光、风、水、衣、被、室内空间等;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到了清明,天气就暖了”“珠江江上吹来的暖风,清新的香蕉气息……使人深深地感到亲切可爱”(陈残云:《珠江岸边》);“外面很黑,风很大,但是春天的风吹到脸上是暖的”(孙犁:《白洋淀纪事》);“一年忙到头,为了吃与穿,吃又吃不饱,穿又穿不暖”(《艾青选集》);“他的大手大脚在这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木笼里一只大兔子”(老舍:《骆驼祥子》)
“温和”在表示“性情、态度或言语不粗暴严厉,使人感到和气、亲切”的意义时(如说:“父亲的脸上浮起了温和的微笑”),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温柔 温顺 和顺-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温柔 温顺 和顺
温柔wēnróu 温顺wēnshùn 和顺héshùn
形容词。表示温和而柔顺。
“温柔”强调柔和,不粗暴生硬;多用于女性的性情、姿态、声音等,有时也能用来形容风、水等平稳而不强烈。例如:“月秋的性情有点象我们的黄云香,是个温柔娴静的姑娘”(黎汝清:《海岛女民兵》);“那媳妇也猜出我们的话意,对我点点头,温柔地笑着”(《杨朔散文选》);“她从容地说着话,声音又温柔又自信”;“夜风,温柔地吹着,带来了旷野里泥土的香气”(峻青:《最后的报告》)。
“温顺”和“和顺”都强调顺从、随和、不倔强,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温顺”较突出性情的温和;“和顺”较侧重于性情的随和及态度表现上的和蔼。例如:“奇怪,这时道静忽然变成一个非常温顺的小孩,她顺从地赶快找出衣服换好”(杨沫:《青春之歌》);“老政委从前给我那匹乘马,再好也没有了,又温顺,文平稳”(曲波:《山呼海啸》);“那天,我带着沉郁的心情,同那一时温顺,一时暴怒的黄河告别的”(王汝石:《通红的煤》);“话也说得对,我的性情就是不那么和顺;我的门第也的确是寒微”(郭沫若:《武则天》);“大家一直叫他老寿,主要是冲着他那副长相:长眉善目,大大的秃脑瓜,什么时候都是和和顺顺的,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人民文学》,1979,2)。
琴瑟和同-实用委婉语词典
琴瑟和同
喻指夫妻情感生活协调,像琴和瑟共同弹奏出美妙的乐调。也作“琴瑟之好”。
和合双全-实用委婉语词典
和合双全
意指夫妻情意相谐,永结同心。
鸾凤和鸣-实用委婉语词典
鸾凤和鸣
喻指夫妻感情和谐,互相理解和支持。
鱼水和谐-实用委婉语词典
鱼水和谐
意指夫妻感情就像鱼和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实用委婉语词典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
意为门庭显得珠光宝气,不如门内一家相处和睦。语出汉班固《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生活不全是蛋糕和美酒-实用委婉语词典
生活不全是蛋糕和美酒
婉指生活中也有难以品尝的痛苦和教训。欧美谚语。喻指。
和气致祥-实用委婉语词典
和气致祥
意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待人接物心平气和,就容易获得吉利、吉祥。中国谚语。
家和万事兴-实用委婉语词典
家和万事兴
意为家庭和睦会带来诸事兴盛。语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和无寡,安无倾-实用委婉语词典
和无寡,安无倾
意为大家齐心合作就不怕人少,平安节守就没有垮掉的危险。语出《论语·季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实用委婉语词典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意为过于高深的东西难以得到众人的接受。《阳春》系古代楚国歌名,当时认为是较高级的音乐,也称“高曲”。
九和-实用委婉语词典
九和
意指秋天。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秋属金,显得气和舒畅,故称。也作“九秋”。
最先和最后的器官-实用委婉语词典
最先和最后的器官
欧美对心脏的婉称。据说,在人体,心脏是最先形成的器官,也是最后死去的器官。
鸾凤和合-实用委婉语词典
鸾凤和合
婉指男女发生性的结合。
身着亚当和夏娃的衣服-实用委婉语词典
身着亚当和夏娃的衣服
意为身体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无忧无虑,嬉戏作乐。欧美婉指处于裸体状态,回到原始生活,不以羞耻。
共和国卫士-实用委婉语词典
共和国卫士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尊称。
调和鼎鼐,融采百家-实用委婉语词典
调和鼎鼐,融采百家
意为作品善于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吸取众多作品的长处。“鼎”,即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脚两耳;“鼐”,即大鼎。
雍容冲淡,平和舒缓-实用委婉语词典
雍容冲淡,平和舒缓
意为作品文雅大度,从容不迫,在平淡中显得节奏平舒纡徐。
冲淡平和,若晨岚暮烟-实用委婉语词典
冲淡平和,若晨岚暮烟
意为作品的风格化浓为淡,波澜不惊,就像清晨山里的雾气和傍晚村庄里的炊烟。
保和全真-实用委婉语词典
保和全真
意为保持精气和合,保全身体本真。用于对病人的赠言。
心宽体和-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宽体和
意为心宜放宽不宜窄,体要融和不宜躁。
和理兼济-实用委婉语词典
和理兼济
意为身心调理和顺,得以滋补见效。
心和百体和-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和百体和
意为心绪畅快将会使身体各部分感到舒和。
贵体违和,万望珍重-实用委婉语词典
贵体违和,万望珍重
意为您的身体不舒服,千万要保重。
心常柔和,遭苦能忍-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常柔和,遭苦能忍
意为心中常常抱以柔和的情态,遭致苦难就能够忍受。语出《发菩提心论·发心品》。
和-孙子兵法词典
和hé
【释义】:
①和解。《行军篇》:“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李筌注:“无质盟之约请和者,必有谋于人。”②垒门;军营门。《军争篇》:“合军聚众,交和而舍。”曹操注:“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交和-孙子兵法词典
交和
【释义】:
两军对垒。《军争篇》:“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曹操注:“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请和-孙子兵法词典
请和
【释义】:
请求和好。《行军篇》:“无约而请和者,谋也。”王皙注:“无故骤请和者,宜防他谋也。”
攀和-敬谦语小词典
攀和pānhè
谦辞。用于和人诗词。宋·苏轼《答灵鹫遵老书》:“扇子妙句,开发良多,本欲攀和,恐久立大众。”
艾滋病和爱滋病-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艾滋病和爱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传染病。英文全称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或“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缩写为AIDS,音兼意译为“艾滋病”。这种病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后,传播的速度快,死亡率高,在医学上尚属绝症。随着这种病的扩展和人们的重视,“艾滋病”一词也很快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见词语。例如:“截至今年10月20日,已有126个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62438个艾滋病病例。美国是艾滋病蔓延最严重的国家,已发现43000病例,死亡人数已达25000人。”(《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3日)“艾滋病已传入我国,卫生部忠告:根除不良行为,洁身自好”(《中国青年报》1990年2月8日)“到今年9月中旬为止,我国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32人,其中艾滋病病人11例,9例已死亡。”(《光明日报》1992年9月25日)
“爱滋病”是英文缩写AIDS的另一种音兼意译的形式。例如:“爱滋病的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精液之中,在唾液、眼泪等人体分泌液中含量很少,80%通过性交传染。”(《北京日报》1985年9月21日)“为了向世界人民进行预防和控制爱滋病的广泛宣传,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将1988年12月1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爱滋病日。”(《健康报》1989年4月8日)
由于“爱滋病”这个译名容易让人误解为该病因爱而滋生,我国卫生部采纳了以“艾滋病”为规范译名的建议。(见《光明日报》1985年9月27日)
安和按-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安和按
“安”的一个意思指安装、设立、放,如构成“安门窗、安锁、安电括、安插、安顿、安置、安放、安家、安排、安设、安营扎寨”。“安抚”是“安顿抚慰”。这些“安”,都不要写成“按”。“按”有依照的意思,如“按照、按时上班、按部就班”。“按”还有一个“压着”的意思,如“按兵不动”是压着兵不动,不是放着兵不动。
BP机和BB机-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BP机和BB机
BP机指一种无线传呼机,BP是beeper(用嘟嘟声发送信号的一种装置)的缩写。例如:“BP机在我国‘抢滩登陆’的时间是在1985年前后,首先是在沿海地带,用户不超过4000户。最早配备BP机的是一批生意人,特别是个体经营户。”(《经济日报》1992年6月26日)“记得几年前,我头回见识BP机,惊惊咋咋问人家:这是什么?现在这玩意儿空前地普及了,成了一种时尚,犹如金利来,犹如富贵猫,犹如皮尔·卡丹。”(《文汇报》1993年11月16日)
“BP机”一词中的B和P两个字母很容易读错。有人曾把BP机读成或写作BB机,并将BB解释为“哔哔”的呼叫声,这有点穿凿附会,以讹传讹。例如:“513房间内剧组负责人史启新主任正在接电话,他腰间的BB机‘滴滴滴’作响,还有几位来人等着和他研究剧务。”(《经济日报》1990年1月20日)“BB机这玩意儿已经成了时髦的象征。电影院里,公共汽车上,谁的腰里发出‘吱—吱—’声,那‘派’、那‘潮’,确使不少年轻人动心。”(《北京晚报》1990年7月5日)
因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在所附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中,立了BP机,不立BB机。
暴发和爆发-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暴发和爆发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几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没想到这几年摇身一变,成了农民企业家。”“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果然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二)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大水退走后,又暴发了一场传染病。”
爆发:(一)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例如:“这一带的火山正处在活跃期,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二)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例如:“1927年秋,爆发了一场农民革命。”“人们的愤怒不可遏止地爆发了。”“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就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必须和必需-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必须和必需
两个词同音,都含有“必要”的意思,较易相混。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一)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上或情理上的必要性。例如:“必须拿出勇气来。”“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1)后面带动词,(2)后面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例如:“要想进度快,必须大家齐心协力。”(二)加强命令语气。例如:“你必须一个人去处理这件事。”“他必须去医院认真检查一下。”(三)“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例如:“由于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空气和水是每个人所必需的。”
边界和边境、边疆-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边界和边境、边疆
边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线,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例如“中苏边界”。边境,指一个国家靠近边界的地方;边疆,指靠近国界的地方,所指地区比“边境”大。能说“划定两国边界”,不能说“划定两国边境”。能说“边境纠纷”,不能说“边疆纠纷”。下面说法不妥:“这所房子跨越两国的边境。”“敌人偷越了祖国的边疆。”
辨和辩-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辨和辩
两字音同形近但不同义。“辨”本义为剖分,现在主要指辨别、分辨,如“辨明、辨析”等。“辩”本义为辩论,申辩,这也是其主要意思,如“辩解、辩驳”等。
凡与区分、辨别的意思有关的,一般用“辨”,如“辨认、辨识、明辨是非”等;凡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如“辩护、辩辞、辩诬、辩白、争辩、申辩”等。两字用法并不难区别,但由于二字原来有时可以相通,“辨”原有争论、论定是非的意思,如“辩诬”也可以写作“辨诬”;“辩”原有分别、辨别的意思,如“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所以今天它们有时也还可通用,如“辨白——辩白、辨正——辩正”。“辩证”当“辨析考证”讲时也作“辨证”,而“辨证”还有“辨别症候”的意思,却与“辩证”的意思不同,不能通用。
表明和标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表明和标明
表明:表示清楚,“表”即把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标明: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使人明白,“标”即用标志的意思。能说“各种信号灯标明通行路线”,不能说“各种信号灯表明通行路线”。
表示范围的“都”和“只”-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表示范围的“都”和“只”
它们都表示范围,但在用法上有差别。“都”是总括它前面的成分,也就是说所概括的对象一般在“都”前,而“只”是限制它后面的成分。例如:“这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活跃”。这里的“都”总括的对象是前面的“这个班级的学生”。“这么几十年,我只得过一场病。”这里的“只”是限制后面的“得过一场病”。两者放在一起用的如:“这次期中考试他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都考得很好,只有英语和历史稍微差一点儿。”“都”是就前头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而说的,而“只”是就后头的“历史和地理”而说的。
摈弃和屏弃-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摈弃和屏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例如:(1)高压高温试验是为了使这种物质摈弃杂质。(2)你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不会摈弃你的。“屏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例如:(1)他终于屏弃杂念,专心致志地做起了实验。(2)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屏弃诸多假象,才能看到它的本质。
并列词语和顿号、逗号-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并列词语和顿号、逗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在人类发展史上,产权载体已先后出现了自然物、劳动产品、商品、货币、债券与股票等多种形式。”
但是并列词语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两项并列可以只用“和、与”等连词,多项并列中间可以用顿号,而最后两项常用“和、与”等连词,用了连词就不再用顿号。并列词语如果结合较紧,一般说起来中间也没有什么停顿,就不能用顿号,如长江中下游、春秋天、上下班、父母亲、男女青年、离退人员、中小学生、城乡差别、红白喜事、吃饱喝足、一遍又一遍等。
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较长的停顿,或为了突出并列各项,也可以在并列词语间用逗号。例如:“严格的教育,严格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使交警支队成为济南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
并列词语内如果又包含有并列关系的词语,那么上一层要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还可以和连词“和、与、以及”等配合着用,目的就是避免结构层次的混乱。例如:“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使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主语部分是一个两重并列的结构,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下面一个例子顿号使用有误:“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例中短语的并列也有两层,但用的都是顿号,层次显得不清晰。应把第一层并列短语间,即“利用”后、“管理”后、“保护”后和“应用”后的顿号都改成逗号。并列项内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两项之间可以用“和”,不一定非用顿号。调整后可以是:“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
病症和病征-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病症和病征
病症:指人所患的病,“症”即疾病。病征: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征”即表露出来的迹象。能说“专治疑难病症”,不能说“专治疑难病征”。能说“不治之症”,不能说“不治之征”。
不尽如人意和不尽人意-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不尽如人意和不尽人意
《现代汉语词典》对“如意”的解释是“符合心意”,例子有“称心如意”等。“如意”的中间可以插进一些别的成分,像“如人意”“如他的意”。“如人意”前还能加上修饰语“尽”,构成“尽如人意”一说。如宋代朱熹《与黄直卿书》里就有“尽如人意”的说法:“但觉得事有难得尽如人意者”,意思是完全使人满意。(见《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尽如人意”的否定形式是“不尽如人意”,意指情况不完全符合人的意愿,其中“尽”为副词,是“完全”的意思,“如”为动词,“符合”的意思。
近年来,传媒语文上受四字格的影响,经常出现“不尽人意”这个词。毫无疑问,“不尽如人意”中的“如”字不能丢,否则句子就由于缺少动词而不通了。例如:“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他一旦有所改善,很容易满足,他的要求并不高。”(《人民文学》1988年第5期)“国家技术监督局近日组织了方便面质量抽查。‘康师傅’‘统一’等名气不小的产品,检测结果不尽人意。”(《中国青年报》1996年6月8日)
有人为“不尽人意”的成立找依据,认为“尽”除了副词“完全”的意思外,也有动词“达到极端”(引申一下就是“完全达到”)和“尽量满足”的意思,前者如“尽善尽美”“山穷水尽”,后者如“尽兴”“尽情”。因此,当“不尽如人意”省去了“如”字以后,不妨认为“尽”的意义也随之由单纯表示“完全”转变为表示“完全达到”或“尽量满足”。(《语文建设》1997年第2期)这种解释看似有道理,实际上站不住。
也有人根据口语中已经存在的“不尽如意”这一四字格短语,建议用“不尽如意”来取代“不尽人意”一说,倒是一种值得考虑的办法。
彩和采-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彩和采
“彩”作名词用的一个意思是颜色,如“色彩、五彩水彩”。“彩”不作颜色的时候许多意思跟颜色有关系,如“剪彩”的“彩”是彩色的丝绸;“丰富多彩”的“彩”指花样;“挂彩”一指悬挂彩绸,二指负伤流血,血还是跟颜色有关;表示称赞、夸奖的欢呼声的“喝彩”的“彩”跟花样有关。还如“出彩、灯彩、光彩、结彩、异彩、油彩”。“采”作名词用也有颜色的意思,但是多跟精神有关,如“神采、风采、文采”。“没精打采、无精打采”指不高兴、不振作、没精神,其中“采”指精神方面,所以表示出色、优美,也以写作“精采”为宜。“兴高采烈”指高兴,其中的“采”也指精神方面。
刹那和霎那-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刹那和霎那
都是名词,都表示极短的时间。“刹那”是梵语音译词。佛教传说中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另一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可见时间之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如:“整个机场上空气十分严肃,就像在前线战斗将要打响以前的一刹那。”“那个一身天蓝西装衫裙的时髦姑娘,一刹那间变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古代卫士。”也可说成“刹时间”或“刹时”。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霎时”常说成“霎时间”,也可说成“一霎时”。如:“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起伏汹涌,眼光热切地投向主席。”“小街上霎时间沉寂起来。”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刹那和霎时-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刹那和霎时
二者都是时间副词,都含有“时间极短”的意思。多修饰动词、形容词。
刹那:梵语音译外来词,是古印度表示最短促的时间的时间单位。还有“一刹那”“刹那间”“刹时”“一刹”等词语形式。比“霎时”表示的时间更短,多表示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发生急骤的变化。可以做状语、主语或宾语等成分。例如:“海面突然翻滚起波涛,颠簸的小船刹那间掉进了浪的深渊。”“这一刹那就决定了他的命运。”“他的成功只在于他抓住并把握了命运之神赐给他的每一个幸运的一刹那。”
霎时:表示一眨眼,表示在极短的时间内的变化极为突然。还有“一霎时”“霎时间”“一霎”等词语形式。多作状语,比“刹那”更多地用于口语。例如:“突然狂风大作,天空霎时阴暗下来。”“她一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的微笑霎时凝固,眼中充满了惊恐。”
常和长-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常和长
常用的是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语气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cháng)”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如“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还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长”另有一读zhǎng,此处不作讨论。
因为“常”和“长(cháng)”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又因为“长(cháng)”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这是应该注意的。
场所和场合-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场所和场合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含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地方”的意思,但“场合”的意义范围比“场所”大。
场所:指活动的处所。意义单纯、具体,多指具体地点。例如:“他们想搞一个大型演讲活动,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所。”“俱乐部开辟了一个青年教师联谊室,这样,青年教师就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
场合: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的总和。词义范围较大,有概括性。例如:“一个人的服饰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随着场合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青年流行用语,各个时期都有,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在这种场合讲这种话是不得体的。”
厂字旁和广字旁的相关字-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厂字旁和广字旁的相关字
初学者容易在“厂”字旁(俗称偏厂儿)上加一点变成“广”字旁。我们大致可以从它们偏旁的含义方面去区别(只是汉字简化后有的已经不容易分析了)。一、厂,其实最初与“工厂”没有关系,本义是山岩石洞。厂部的字多与山崖有关。如:厚(山石厚重)、厝(cuò,磨刀石)、厉(“砺”的本字,磨刀石)、仄(zè,人在山崖下,本义为倾斜)、压、厥。又由于崖下遮风雨可以住人,所以还有些字与房屋有关,如:厦、厅、厩、厨。还有一些常见字如“原、厮、厘”等。二、广,本义是依着山岩架成的屋。广部的字多与房屋有关,如:庄、店、庙、庐、府、库、庖、庭、庇、庵、廉、廪。用“广”作声旁的字大多读kuàng,旷、矿、圹、邝、纩,还有读其他音的,如:犷(guǎng)、扩(kuò)。广部另外还有很多常见字,如:床、序、庚、底、度、座、庶、康、庸、庾、廊、廓、廖、废。总的来说,厂部的字比较少。这两个偏旁的字书写时要注意上边有点没点。
嗤笑和耻笑-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嗤笑和耻笑
都含有“取笑”的意思,但两个词的程度不同,“耻笑”的程度重,“嗤笑”的程度轻。“嗤笑”指以为可笑而讥讽嘲笑。例如:“他是因为有心理障碍才口吃的,不要嗤笑他。”“他的发音虽不太正确,但一味嗤笑也不是办法,要帮他纠正。”“耻笑”则指以为可耻而鄙视嘲笑。例如:“日本政府至今也不肯面对过去的侵略历史,这种欺世行为怎么能不遭到世人的耻笑。”“人们耻笑他,是因为他做的事太下贱。”使用时要根据程度的轻重来选用。
斥责和叱责-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斥责和叱责
都含有“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但两个词的意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例如:“这种不文明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斥责。”“这孩子受到了父母太多的斥责,以至于完全不敢在人面前讲话了,应该想办法消除她的心理障碍。”“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例如:“你对他要有点耐心,不要总是大声叱责。”“即使他做错了,也不应该那样高声叱责,那太伤人了。”
戴和带-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戴和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眼镜、戴领巾、戴领带、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的有关的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常常写作“带孝”,其实也有细微差别,有的人并不作这样的穿着等,但是一定的期间很多方面有所节制,因为“带着孝”,如果不用“着”字,说成“带孝”,也就可以说“戴孝”。这种情况下,如果说“着”,还是用“带着孝”为宜。
淡薄和淡泊-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淡薄和淡泊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但它们的词义及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淡薄: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又可以用于抽象事物,有多项词义。(一)指云、雾等密度小。例如:“没想到,到了山顶,天空中弥漫的浓雾突然变得越来越淡薄,不一会就丽日朗照,阳光灿烂,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了她的真面目。”(二)指味道等不浓。例如:“以前这种酒的味道特别淳厚,现在不行了,越来越淡薄了。”(三)指感情、兴趣等不浓厚。例如:“只有你们青年人才会对流行歌曲这么感兴趣,老年人这方面的兴趣就淡薄多了。”“差这么一点钱,医院就把这么危重的病人拒之门外,人情淡薄到这种程度,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四)指印象等模糊。例如:“过去了那么多年,人们对那场战争的印象早已淡薄了。”
淡泊:也作澹泊。只用于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指不追求名利。例如:“一般人对这种侵权行为都受不了,可他生性淡泊,并不想追究。”“他心胸开阔,为人宽厚,写出的文章也情趣淡泊,真是文如其人。”
党字头和学字头的相关字-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党字头和学字头的相关字
以“党”字头(俗称扁“尚”头)和“学”字头组成的字不少,初学者比较容易混淆,主要是将“学”字头误写成“党”字头。总体而言,“尚”字不大容易写错,大家都知道上边的三画里中间是一竖。这样,就比较容易知道与“尚”字有关字的写法了,通过比较,从而就知道与“学”字相关字的写法了。凡是韵母是ang的相关字都是“党”字头,如:“(经)常、嫦(娥)、尝(试)、偿(还)、倘(佯)”(以上都读cháng),“(宽)敞、(大)氅”(以上都读chǎng),“(政)党、谠(言)”(以上都读dǎng),“(欣)赏(shǎng),(高)尚、绱(鞋)”(以上都读shàng),“(衣)裳(shang)”,“趟(水)、镗(镗声)”(以上都读tāng),“(课)堂、(海)棠、(门)樘、螳(螂)、(胸)膛”(以上都读táng),“倘(若)、(倜)傥、躺(倒)、(流)淌、耥(耙)”(以上都读tǎng),“(来一)趟(tàng),(手)掌(zhǎng)”。甚至还可以区别其他韵母是ang的相近字,如:“当、挡、光、咣、晃。”凡是韵母是ue的相关字都是“学”字头,只有很少的几个,我们平常用到的只有“觉”和“学”,记住“自觉学习”这个短语实际也就记住了它们的区别了。
到达和达到-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到达和达到
二者都是动词,但词义和适用范围不同,否定形式也不太一样。
到达:动词。(一)表示到了某一地点,宾语多为具体地点名词。例如:“你到达北京时,一定给我们打一个电话。”“他们几经周折,天黑时才到达驻地。”(二)表示到了某一阶段,宾语往往是抽象的。例如:“这种制度开辟了一条到达一种理想境界的道路。”“只是听说他不太顺利,没想到竟到达了这种境地。”(三)“到达”的否定式,否定副词一定要放在它的前边,如“没到达、不能到达”。
达到:动词。(一)表示到了某种程度或目标,宾语往往是抽象名词。例如:“这些科研成果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不达到预定目标,决不会罢休。”(二)表示到了某种程度,宾语可以比较具体。例如:“河水并不深,只达到他的膝部。”“小麦已经达到腰部,人们在麦田里只露出上半截身子。”(三)“达到”的否定形式,否定词可以用在它的前边,也可以插在中间。如:“没有达到、不能达到、达不到”等。
提防和堤防-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提防和堤防
在这两词里,“提”和“堤”的读音一样,也读dī,切记不要误读成tí;它们的意义从它们的偏旁提手旁和提土旁便能大体加以区别。“提防”(“防”这里读轻声),指小心防备,例如:“对这样的人可得提防着点儿。”“要提防坏人捣乱。”“堤防”指沿河、沿海修的防水建筑,例如:“汛期将至,要加固堤防。”“海潮冲毁了堤防,淹没了许多村庄。”
地道和道地-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地道和道地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但它们的词义、用法有所不同。“地道”的使用范围更大。
地道:后一字读轻声表示真正的、纯粹的,多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语、状语,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例如:“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异国他乡听到这地道的北京口音。”“这个商店里都是地地道道的国货精品,货真价实,包你满意。”(二)指够标准,既可以用于事物,又可以用于人。例如:“他武功地道,绝活连连,引得台下观众喝彩连连。”“这种手工活可真够地道的,很难令人相信是出自几个年青姑娘之手。”
道地:表示真正的,纯粹的,这个意思及用法同于“地道”。多作定语,很少作主语、状语,多用于口语,很少用于书面语。例如:“嫁到农村没几年,她就已变成了一个道地的农村妇女,拿起什么干什么,干起什么像什么。”“第一代、第二代华侨还能说一口道地的家乡话,第三代、第四代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第和初-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第和初
都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第”用在数词或数量短语的前面,如“第一、第三、第十五、第一百零八”“第二位来宾、第一千三百四十二次”等。“初”只用在数词一至十的前面,后面不能再用量词,如“初一、初二、初六、初九”等。这些数字只用于指我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至第十天,如“初一”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等于“第一个一”,区别于“十一”和“二十一”;“初十”指农历每月的第十天,等于“第一个十”,区别于“二十”和“三十”。“初”在使用时不可省略,“第”有时可以省略,如“三十五”有时表示基数“三十五”(总共三十五),有时表示序数“第三十五”(仅此数目)。
订和定-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订和定
改正文字等中间的错误,用“订”。如“改订、校订、修订”。“增订”是“增补修订”,“考订”是“考据修订”,“审订”是“审阅修订”。这些,不管最后是不是“定”了,都用“订”。“订”还有一个意思是商讨而订下。有的是“定”不了的,虽然有一定的约束,但是商讨的成分很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有的不是最后确定。这两种情况用“订”。如“订立、商订、拟订、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如“制定、商定、拟定”。“制订长期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之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之后是确定了的。有的就表示确定的意思,不能用“订”,要用“定”,如“裁定、断定、法定、规定、核定、坚定、评定、判定、确定”。还要注意:“协定”虽然如同“条约”等,但是用“定”;“审定”不是“审阅确定”,而是“审查决定”。
度和渡-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度和渡
不容易掌握的是用在时日方面。表示“过(时日)”的,用“度”,如“度时光、度蜜月、欢度国庆、虚度年华”。“渡”是“通过”,指不容易的时光,这种时光有“江河险阻”的意味,如“渡过困难时期、渡过今后关键的几年”。后面有“过”,用“渡”的比较多,但是还是要看表示什么意思,“度过暑假”的“度”指一般的“过”,所以不用“渡”。此外,佛教术语“度人、超度”里,不用“渡”。
妒忌和忌妒-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妒忌和忌妒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它们的用法也基本相同,但它们的读音、语体风格有所不同。
妒忌:两个音都重读,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用于口语时,没有“忌妒”常用。例如:“看人家比自己好,不能一味妒忌,要找一找差距,迎头赶上。”“他只是羡慕你,并没有妒忌的意思。”“妒忌发展成病态,就成了红眼病。”
忌妒:jìdu“妒”读轻声,比“妒忌”更常用于口语。例如:“‘枪打出头鸟’,人一出名,就会毫无理由地遭到忌妒。”“你今天真漂亮,是晚会上最受注目的人,我都有点忌妒你了。”
对和对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对和对于
都是介词的时候,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于”的用例,如“大家对于这件事很关心、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上面用“对于”的都可以用“对”。可是,有的情况,用“对”而不能用“对于”。如“对老师很尊敬,对同学很友爱”,表示人跟人的关系;“对他说了几句话、不对困难低头”指出动作的对象、目标,相当于“朝、向”。
而后和尔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而后和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
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例如,“有伯乐而后发现千里马”。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例如:“三年前他找过我一次,尔后,杳无音讯了。”
二位和两位-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二位和两位
“二位”往往用于称呼对方,尊敬的意味比较浓。例如:“二位先生,想用些什么?”如果对方不是长辈或要人,因为往往是当面称呼,语境很清楚,“二位”后面往往不再紧跟被计量的词语。例如:“二位请稍等。”“二位请上楼。”如果“二位”前面有了“您、你们”等,后面一般不好再紧跟被计量的词语。例如:“您二位把二校对着初校随便翻翻就可以知道。”“时间不早了,我说你们二位能不能快一点。”有时称第三方,而第三方又在场,话也要第三方听,有点把第三方也当对方,这时候也用“二位”,如:“请你把这二位送到南楼201房间去。”“两位”往往称第三方,计量的意味比较重。如:“你看,不是又来了两位。”因为“两位”往往称第三方,语境不很清楚,后面带被计量词语的情况比“二位”来得多一些。如:“有两位客人在楼上等你。”“你的两位老乡已经到了。”
翻番和加倍-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翻番和加倍
“翻番”和“加倍”是数目增加的不同方式。“翻番”是两倍两倍地增加。例如现在基数是3,翻1番就是6(=3×2),翻2番就是12(=3×2×2),翻5番就是96(=3×2×2×2×2×2)。也就是说,“翻几番”就是原数乘以几个2,即将基数乘以2的几次方,例如翻5番就是基数乘以2的5次方,翻12番就是基数乘以2的12次方。“加倍”表示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去乘以某数。如3的1倍还是它本身3(=3×1),3的2倍就是6(=3×2),3的5倍就是15(=3×5)。由此可以看出,翻番比加倍要增长得快得多。翻1番就是增加到2倍,翻2番就是增加到4倍,翻5番就是增加到24倍。我们经常看见人们将翻番理解为加倍了。如“我校学生由建校初的120人发展到现在的840人,学生数翻了7番”,实际上是增加到7倍(或说增加了6倍),还不到翻3番的数目960人。
反映和反应-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反映和反应
主要有两个区别。第一个是意思方面的,“映”的意思是“照”,“反映”是反照,是把实质表现出来,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和有关部门。“反应”是引起的活动、变化、意见、态度等。第二是用法方面的,“反映”可以说成“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反映情况、反映意见、反映给有关部门”。“反应”可以说成“注意反应、没有引起反应”。“反映”主要作谓语动词,“反应”不作谓语动词。
范围和范畴-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范围和范畴
两个词一般都作名词使用,都含有“一定的界限”的意思,但它们的使用范围不同,“范围”比“范畴”的使用范围大。
范围:侧重于指周围的界限,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又可用于抽象事物。例如:“考试前,学生总是设法打听考试范围。”“如果能增加经费,我们将扩大调查范围。”“他的那些观点并不怎么新鲜,基本上没超出前人的理论范围。”
范畴:(一)侧重指类型和由这些类型所规定的界限,只用于抽象事物。例如:“词语与概念不同,词语属于语言学范畴,而概念属于逻辑学范围。”“社会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并不属于新旧范畴的矛盾。”(二)哲学名词,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如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就是一种哲学范畴。
费话和废话-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费话和废话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费”和“废”的不同,“费”指浪费、耗费,“废”指没有用。主要有两点区别。一、“费话”是中性词,指耗费话语,多说话。“废话”是贬义词,指无用的话或说无用的话。二、“费话”只作动词,例如:“别再跟他费话了,你是绝对不会说服他的。”“我一说他就明白了,用不着费话。”“废话”既可作名词,指没有用的话,如“少说废话、废话连篇、删除文中口号式的废话”;又可作动词,指说废话,如“别废话,快干自己的事去”。有人将“费话”也写作“废话”,如“让你废话半天才使我明白过来,真是太谢谢你了”,这里将感谢的话说成“废活”,意思完全反了,必须改用“费话”。
分辩和分辨-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分辩和分辨
“分辩”指辩白,辩解,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它的中间是“言”,所以与口头辩解有关。例如:“你竟然不给人家分辩的机会!”“这是不容分辩的事实。”“分辨”指区分,辨别,根据事物不同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它的中间是斜“刀”,所以重在分析,分别。如“分辨是非、分辨真伪、分辨方向、分辨好人和坏人”。其实,由“辩”和“辨”构成的词语意思的区别大多与它们的中间的形旁“言”和“刀”有关,前者如:“辩白、辩驳、辩才、辩辞、辩护、辩解、辩论、辩明、辩难、辩诉、辩诬、辩证法、争辩”,后者如“辨别、辨明、辨认、辨识、辨析、辨证论治、明辨是非”。
分和份-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分和份
“份”的用法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作量词用于搭配成组的东西,如“一份菜、一份礼”;用于报刊、文件、证明,如“一份《中国青年》、一份文件、收据一式三份”。二是用在“省、县、年、月”后面,如“南方几个省份、五月份”。有时用于不能切分、计量的比较虚的东西,如:“我从竞立的眼中阅读着那份向往,那份对祖国家乡的关注。”跟“分”通用的有“股份、成份、身份”里的“份”,其中“成份”多用“成分”,“股份、身份”比“股分、身分”多用,我们可以取多用的一种。要特别记住的是“部分、本分”不能写成“部份、本份”。
肤浅和浮浅-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肤浅和浮浅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认识或学识等不深”的意思,但是意义侧重点有所不同。
“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如“观察、了解、看法、认识、理解、体会、体验、知识、修养”等,比“浮浅”常用。例如:“以上只是我个人对这项工作的几点肤浅的认识,我愿意多听听大家的看法。”“如果把美化环境的工作仅仅看成是打扫卫生,那这种看法就过于肤浅了。实际上,这是一项全方位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工作。”
而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例如:“作家只有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之中,只有力求在作品中表达真情实感,才能革除目前一些文学作品的浮浅之弊。”“一个人的素质如果不高,其浮浅必然会在各方面流露出来,甚至会严重地影响工作。”
副、付和傅-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副、付和傅
“付”不是“副”的简化字,二字不能混用。作为量词,它们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1.都可用于成双成套的东西,如“一副手套、全副武装、几付小担”等。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不应用“幅”。2表示中药剂量可以通用,“一副药”也可用“一付药”。但常见的用法是用“服”。不同之处在于:“副”可用于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的面孔”;“付”一般不用于面部表情。
“付”也不是“傅”的简化字,作为姓氏用字,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姓,不能互代。“付”更不是“腐”的简化字,所以“豆腐”不能写作“豆付”。
覆和复-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覆和复
原《简化字总表》把“復”“複”“覆”三字归并简化为“复”,“覆”成了“复”的繁体字。复的本义是返回,回来;覆的本义是遮盖,掩蔽。二者意思不同,人们在用字习惯上也喜欢将它们分开,所以原《简化字总表》特意规定,用于“覆盖”“颠覆”时不简化。既然“复”难以代“覆”,故而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此作了调整,在原《总表》中的第一表“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恢复了它作为规范字的资格。凡含有“遮盖、翻转过来”等意思的词语,如“覆盖、覆被、覆蔽、覆辙、覆土、覆败、覆亡、覆灭、倾覆、颠覆”以及成语“天翻地覆、翻云覆雨、覆车之戒、覆水难收、覆盆之冤、覆巢无完卵”等,都用“覆”。
该和本-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该和本
“本”指自己方面的,如“本文”是指作者自己的文章,“本厂”是指自己所在的工厂。“该”是旧时公文用语,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如“该案”“该件”“该校”“该生”等。现代的公文里已很少用,一般的文章里更不合适。例如:“康明斯曾受出版社之托组某作家稿,发现该人根本不会写作,只好自己代写了百分之九十。”(《人民文学1987年1-2期合刊240页)这篇文章不是公文,“该”字用得不妥。这里的“该人”,要么用大白话,说“那个人”;要么带点感情色彩,说“此人”“此君”,或者“这位老兄”。
“本”和“该”在使用时常常出现混用的现象,连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也不例外。如《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补白《“抢”的对象》一文中这样写道:“1984年11月14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钱老太被抢记》。光看这个题目,一定以为是钱老太太家里被匪徒抢去一些财物。看了本文才知道是老太太有四个孙子,都非常孝顺,抢着要把老祖母接到自己家去供养。”看了这段文字,让人疑惑的是“本文”指何文?是指《钱老太被抢记》,还是指《“抢”的对象》呢?从作者的原意讲,无疑是指前者,但从文字表达来看,却是指的后者。修改办法是将“本文”改为“该文”或“正文”。
有一本《国外工具书指南》(陆伯华等编,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在图书介绍文字中把“该”误用为“本”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牛津英语词典》是著名的《牛津英语大词典》的节缩本。本词典初版于1933年,本版为第三版。”“《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是语言学界所公认的最有权威的英语语文大词典之一。这部最新辞书是继诺亚·韦伯斯特的《美国英语词典》后出版的一系列韦氏词典的第8部。本词典收词45万余个,所有收录之词都经过严格筛选。”
竿和杆-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竿和杆
有的“竿”容易误写成“杆”。“竿”指竹竿,所以下面这些词语里用“竿”:“竹竿、钓竿、滑竿、百尺竿头、立竿见影”。比较好的“钓竿”现在一般不用竹竿做了,但是还沿用“竿”字,犹如不是木制的梳子也可以叫“木梳”。
冈和岗-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冈和岗
“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如“山冈、景阳冈、井冈山”,还如湖北省的“黄冈”、大同“云冈石窟”。黑龙江省的“鹤岗”不写成“鹤冈”。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如“定岗、上岗、下岗、岗楼、岗卡、岗亭”。不少地方土坡、不高的山倒用“岗”,如“黄土岗”。
各别和个别-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各别和个别
各别:形容词,强调“有所不同”,“有所分别”。多作状语、谓语。1.表示各不相同。例如:“这些孩子的心理上都受到过各种各样的伤害,最好是各别引导,不能笼统对待。”“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各别辅导,鼓励冒尖。”2.表示“特别”,含有贬义。例如:“这个人很各别,看谁都不顺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道他很各别吗?”
个别:强调“单一”或“极少数”。1.形容词,多作状语、谓语。表示“单个”。例如:“个别采访,比较容易展开话题。”“他喜欢个别行动,缺少团队精神。”表示“极少数”。例如:“这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极个别人的反对,并不会影响这项工作的正常进度。”2.名词,哲学范畴,与“一般”相对。例如:“人们应该善于从个别中找出一般性的规律。”“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跟、和、同、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跟、和、同、与
都可以作介词和连词,所以,先区分介词和连词。如“我跟他说过这件事、我和他吵架了、我同他去找他妈妈、我与他没有话要说”。上面都是介词的用法。一、介词的前后两项不是并列关系,前面一项是主动的,位置不能互换,互换之后意思就不同了。例如“我跟他说过这件事”改成“他跟我说过这件事”,意思不一样了。二、介词前面可以有修饰语,如“我和他吵架了”可以说成“我昨天和他吵架了”。三、介词不能省掉,如不能改成“我、他去找他妈妈”。又如“我跟他是同学、《狂人日记》和《祝福》是鲁迅的小说、小明同小强在班上是三好学生、二中与三中经常一起搞活动”。上面都是连词的用法。一、连词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位置互换后意思一般没有什么变化。如“我和他是同学”,可以说成“他和我是同学”。二、连词前面不能有修饰语。如不能说成“《狂人日记》都和《祝福》是鲁迅的小说”,要说也得说成“《狂人日记》和《祝福》都是鲁迅的小说”。三、连词常常可以省掉。如可以说成“二中、三中经常一起搞活动”。再看这四个词的不同。一是色彩上“跟”有北方话口语比较随便的色彩,“与”有一些书面语的色彩。二是较长时间来,“和”倾向于专用作连词,“同”倾向于专用作介词,“跟、与”介词、连词都用。
功夫和工夫-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功夫和工夫
都是名词。都读gōngfu,“fu”读轻声。都具有以下意思:1.表示占用的或空闲的时间,如“花了三天工夫(功夫)才干完”“忙得连写信的工夫(功夫)都没有”。2.从事工作、学习、活动等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如“要想学会这门手艺得下大功夫(工夫)”。3指本领、造诣,如“他的素描很有功夫(工夫)”。因此这两个词经常可以通用。也有不同之处:1.“工夫”又可读gōngfū,指临时雇的短工,是另一个词,和“功夫”不能通用。2.表示第一个意思时,习惯上常用“工夫”,表示第二、第三个意思时,习惯上常用“功夫”。3在“功夫茶、功夫片、中国功夫”等词语中,在成语或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苦心人”中,多数人习惯上也用“功夫”。
关于和对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关于和对于
都是介词。表示关涉,用“关于”,如:“关于计算机的知识,请教他好了。”“他在准备关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示范教学。”指出对象的,用“对于”,如:“对于学生写错别字,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两种情况都有的,两者都可以用,如:“关于选他为三好学生,我们组没有意见。”“对于选他为三好学生,我们组没有意见。”不过,前面一句偏重关涉,后面一句偏重对象。还有几点不同。一、上面的例句:“他在准备关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示范教学。”其中“关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相当一个标题,如果做标题,还可以说成“关于学生写作能力”,如果用“对于”,介词短语不能单独作标题,还要同名词构成偏正短语,说成“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措施”等。二、用“关于”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前面,例如:“关于选他为三好学生,我们组没有意见。”不能说成:“我们组关于选他为三好学生,没有意见。”而用“对于”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没有这个限制。三、同样作标题,如果是对别人、别的单位提出批评意见,“关于第二次汉字简化工作的一些意见”比“对于第二次汉字简化工作的一些意见”,口气来得缓和。
贯串和贯穿-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贯串和贯穿
都是动词,都有“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的意思。有时可通用,如:“这部小说通篇贯穿(贯串)着爱国主义主线。”但“贯串”的意思比较单一,只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而且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如:“这种乐观主义是贯串着革命精神的。”“贯穿”除上述意思外,还有“连通、穿过”的意思;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如:“京九铁路是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两词通用时,习惯上用“贯穿”。
国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国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国营企业”指由国家所有并投资经营的企业,“国有企业”指由国家所有的企业,在我国也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全民所有制经济叫做“国营经济”,把全民所有制企业叫做“国营企业”,其原因在于人们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只认识到“全民所有”就是“国家所有”,既然“国家所有”,就要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实际上,企业国有并不一定非要企业国营,目前需要国有国营的企业只是一部分,大部分企业应当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即经济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经营权可采用国家、集体、个体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据此,中共中央在199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建议中,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将“国营企业”改为“国有企业”。例如:“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字之改,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更能准确地反映我国经济的实际。‘国有’是指经济的所有制性质,‘国营’却不能表明经济的所有制性质。过去使用“国营”一词,实际上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混淆在一起了。”(《半月谈》1993年第5期第8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商业部的专家们认为,实行国有民营,促进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新的经营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1日)
寒暄和寒喧-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寒暄和寒喧
“喧”是指“温暖”,左边是“日”字。“寒”和“暄”是冷、暖。“寒暄”指说天气冷暖之类应酬性的客套话,作动词,如“寒暄了几句”。有人以为说话用口,便把“暄”误用成口字旁的“喧”了。“喧”是声音大,用在这里是不对的,没有“寒喧”这个词。
好高骛远和趋之若鹜-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好高骛远和趋之若鹜
这两个贬义成语中的“骛”和“鹜”很多时候被混用,我们可以从字形上加以辨别。、“骛”本指纵横驰骋,所以下面是“马”,马是善于奔跑的,可以跑得很远,所以可以与“远”连用。这样“骛”可以表示追求、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好高骛远”则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这个成语还常写成“好高务远”。例如:“学一项新技术,要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务)远,不切实际。”“由于好高鹜(务)远,他从不能实实在在地做好一件事。”二、“鹜”本指鸭子,鸭子属于鸟类,所以下面是“鸟”。鸭子是不可能长跑的,但成群的鸭子常常一道向前乱跑,所以可以用“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例如:“有不少青年对所谓的‘新潮’趋之若鹜。”“只要是那些人趋之若鹜的事情,就没有一件是好的。”
和、及、以及-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和、及、以及
三个词都是连词,单独使用时可以连接两项,也可以连接多项。连接多项时,往往用在最后两项之间。同时使用时,连接多项,使用顺序是先用“和”,再用“及”,最后用“以及”。
和:(一)连接并列成分,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可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例如:“拳头和眼泪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理智。”“这些法律条文要逐条地进行学习和讨论。”(二)在连接的两项之间表示选择关系。例如:“你的去向是要在工作和继续深造之中做出选择。”“他去和不去,都不会对我们的谈判有什么影响。”
及:多限于连接并列的名词性成分,后面可以用“其”,多用于书面语。(一)所连接的词语,意义重心在“及”前,例如:邮票、火花及各种旅游门票都在他的收藏之列。(二)所连接的各项词语并重。例如:“大连、青岛及上海等港口城市,在经济改革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以及:表示并列的联合关系,使用范围比“和、及”大一些,除像“和、及”那样可以连接词语外,“以及”还可以连接小句。“以及”的前面可以停顿,“和、及”之前则完全不可以。“以及”后面可用“其他”,多用于书面语。(一)连接同类事物,有时表示前主后次,有时表示先后有别。例如:“书本、文具以及其他学习辅助用品要事先准备好。”(二)连接不同类的事物,不分主次。例如:“怎么生产,以及怎样营销要事先策划好,要制订出一个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和与而-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和与而
都可作连词,“和”一般连接名词,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一般连接动词和形容词,而不能连接名词。一、“和”连接动词时,几个动词一般需共管一个宾语,或者有共同的修饰语。例如我们可以说:“会议讨论和决定了今年的活动方案。”不能说:“会议讨论和决定了。”连接形容词时一般要有共同的修饰语,或者共管一个中心语。例如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不能说:“它们的品质是纯洁和高尚。”二、“而”连接动词的用法是文言格式的遗留,动作含有先后的意味,如“分而食之”“战而胜之”“人群一哄而散”“流星一闪而过”;有时连接正反两面的意思,如“公而忘私”“能执行而不执行,等于放弃责任”。连接形容词时常单纯地联合,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如“温暖而湿润”“大而黑的眼睛”“他表现得机智而勇敢”。
很和非常-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很和非常
作副词时都表示程度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一是程度的深浅不同。“很”表示程度相当高,语气不如“非常”重;“非常”表示程度极高,语气也较重。“非常漂亮”就比“很漂亮”语气重得多,读时“非常”一般加重语气。二是变化的形式不同。“很”不能重叠使用;“非常”可以重叠为“非常非常”,用来更进一步加重语气,如“非常非常难办”。三是“很”可以作补语,如“好得很、冷得很、伤心得很”;“非常”一般不作补语。
宏大和洪大-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宏大和洪大
“宏大”指宏伟、巨大。如“宏大的志愿、宏大的目标、理想宏大、规模宏大”。“洪大”指声音和具体的情状,如“钟声洪大、水势洪大”。
互相和相互-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互相和相互
它们都可以表示彼此相对待的关系,有时可互换。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一、“互相”只能作副词用作状语,如“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相互”既可以是副词作状语,如“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此时与“互相”意义和用法相同,可以换用;也可以是形容词作定语,如“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注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二、“相互”可以与“间、之间”组成方位短语,一起用作定语或状语,如“相互(之)间的感情、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相互(之)间要诚实守信”;“互相”不能这样用。三、“相互”还可以用在“是……的”格式中,如“这种关系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都是相互的”;“互相”一般也不这样用。因此,“相互”比“互相”的使用范围要大得多。
画和划-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画和划
“画”是象形字,古字形像人拿笔画田界的形状。本义指划分,划分界线,如“画地为牢”。这个意思现在写成为“划(huà)”,如“划疆、划定范围”等。“画”反而不具有这个意思了,而主要表示:1.用笔或类似的东西做出图形,如“画肖像、画油画儿”;2画成的艺术品,如“年画儿、风景画儿”;3.用画儿装饰的,如“画屏、雕梁画栋”。“划(huá)”是个形声字,从戈,从刀,意思是用桨等拨水使船前进或泛指拨水前进,如“划船、划桨、划水”;也指合算,如“划不来、划得来”;还指两人同时伸手指猜拳行令,即“划拳”。这三个意思中的“划(huá)”,不是“劃”的简化字,繁体字中仍写作“划”。只有当“划(huá)”指“用尖锐的东西把别的东西分开或在表面上刻过去、擦过去”时,它才是“劃”的简化字,如“划玻璃、划根火柴、小腿划一道口子、闪电划过长空”等。
“划(huà)”的繁体字是“劃”,会意字,从画,从刀,本义为割开,分开。还有划拨、计划两个意思。在这些意思上,“划”和“画”不能通用。只有当“画”表示“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作为标记的文字”和“汉字的一笔”两项意思时,它们才可通用。如“画线一划线,笔画一笔划,一笔一画一一笔一划”等。但习惯上大多用“画”,如“画到、画知、画押、画供”等,特别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的某种动作”时,更以用“画”为宜,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等。
化妆和化装-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化妆和化装
都读huàzhuāng,都是动词,都有修饰容貌的意思。但有区别:1.“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如:“她年青时从不化妆,现在老了反倒注意打扮了。”有时可具有“美化”的比喻义,如:“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运气比较的好一点。因为他不会噜苏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鲁迅《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化装”有两个义项:
一个专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这个意思有时也可用“化妆”,如:“他们认真地化妆,不像彩唱莲花落那么苟简,也不像文明戏那么半新半旧了。”(老舍《北京的“曲剧”》)另一个义项指假扮,如:“他化装成江湖郎中,走村串户,四处打探消息。”2“化妆”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有一定构词能力,如“化妆品、化妆台、化妆盒”等。“化装”用于第二个义项时,可做及物动词,带宾语,如“化装成商人”。一般不具备构词能力。3.“化妆”中间有时可以插进别的成分,如“化了妆、化过几次妆、化好妆、化起妆来、化不了妆、化晚妆、化淡妆”等。“化装”用作第一个义项时也可插进别的成分,如“化上装后、正化着装、化完装”等。用作第二个义项时不能这样用。
涣然和焕然-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涣然和焕然
这两个词的区别主要在“涣”和“焕”意思的不同。它们都是形声字,左边的形旁体现了它们意义的不同。“涣”的左边是三点水,指像水蒸发那样消散,“涣然”便用来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常用在“涣然冰释”这个短语中,如“当他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之间长达十几年的矛盾涣然冰释了”。“焕”的右边是火字旁,指像火发光那样光明、光亮,“焕然”形容有光彩,常用在“焕然一新”这个短语中,如“经过一天的清理。整个房间焕然一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