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旨

旨(旨)是什么意思

  • 奥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奥旨ào zhǐ

    【释义】:

    奥义;要旨。唐·王勃《续书序》:“爰考众籍,共参奥旨。”宋·沈作喆《寓简》卷一:“此意恐是圣人千载不传之奥旨。”明·宋濂《日损离笔记原序》:“凡经史奥旨,昧者显之,譌者订之。”

  • 大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大旨dà zhǐ

    【释义】:

    亦作“大恉”。大意;大要。《史记·太史公自序》:“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六十七。”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虽大旨同归,所托或乖。”清·恽敬《光孝寺碑铭》:“故一言指示,即契大恉。”

  • 旨趣-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旨趣zhǐ qù

    【释义】:

    亦作“指趣”,宗旨、大意。《后汉书·郎传》:“谨条序前章,畅其旨趣。”嵇康《琴赋序》:“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

  • 旨酒-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旨酒zhǐ jiǔ

    【释义】:

    美酒。旨,美味。《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 甘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甘旨gān zhǐ

    【释义】:

    美食。甘,甜,美好;旨,味美。《韩诗外传》卷五:“鼻欲嗅芬芳,口欲嗜甘旨。”

  • 嘉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嘉旨jiā zhǐ

    【释义】:

    美味,佳肴美酒。语出《诗·小雅·頍弁》:“尔酒既旨,尔肴既嘉。”晋·葛洪《抱朴子·酒诫》:“惑口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势力功名也。”

  • 旨甘-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旨甘zhǐ gān

    【释义】:

    美好的食品,多指养亲之用。《礼记·内则》:“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昧爽,天亮。慈,进奉。《宋史·刘恕传》:“家素贫,无以给旨甘。”

  • 天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旨tiān zhǐ

    【释义】:

    上天的旨意,犹天命。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故谨述天旨,因言其致云。”《南史·颜延之传》:“末虑上闻,内怀猜俱,伪请柬牧,以卜天旨。”

  • 玄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玄旨xuán zhǐ

    【释义】:

    深奥玄妙的意理。晋·道恒《释驳论》:“味玄旨,则颜冉无以参其风;去纷秽,则松乔无以比其洁。”唐·常达《山居八咏》之五:“好听玄旨处,猿啸岭南枝。”清·黄鷟来《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 中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中旨zhōng zhǐ

    【释义】:

    皇帝诏谕。旨,皇帝旨意。唐·罗隐《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清·蓝启肃《送郭华野总制湖广》诗:“中旨才传出汉宫,直教欢喜到儿童。”

  • 主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主旨zhǔ zhǐ

    【释义】:

    亦作“主指”。最根本的意义用意或目的。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八》:“夫既于篇无所主指,固不可忆其为诗矣。”

  • 元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元旨yuán zhǐ

    【释义】:

    本来的意义。根本的目的。元,大,本来。明·宋濂《荥阳县男朱公墓志铭》:“凡天官、地理、卜筮、医药之属,咸究其元旨。”咸,都。

  • 宗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宗旨zōng zhǐ

    【释义】:

    主要的思想、意图或目标。《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唐·刘知几《史通·序例》:“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 宗旨 主旨 旨趣-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宗旨 主旨 旨趣

    宗旨zōngzhǐ 主旨zhǔzhǐ 旨趣zhǐqù

    名词。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宗旨”强调目的所在;使用的范围较广,大至一个党的活动,小至个人行为,都可以用“宗旨”来说明其主要目的。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刚才凯丰同志讲了今天开会的宗旨”(同上书,第三卷);“可是她拦不住冠晓荷要娶小——他的宗旨非常的光明正大,为生儿子接续香烟”(老舍:《四世同堂》,上卷)。

    “主旨”强调主要为了什么;多用于计划和文字写作。例如:“本市植树、植草计划,主旨是真正实现绿化,美化环境和市容”;“他于是翻检新近公开的《建国方略》《三民主义》等书,以便先立定个主旨”(叶圣陶:《某城纪事》);“从全篇的结构看,先提出全文的主旨,再写兴奋心情,次写热切期望,最后总结全文”(《语文教学通讯》,1979.2)。

    “旨趣”较强调意图所在:具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我并且知道,我的意见和现在的教育旨趣是不相容的”(《叶圣陶文集》,第二卷);“史学研究的旨趣当然大异于社会现况的分析”。

  • 旨酒佳肴-实用委婉语词典

    旨酒佳肴

    喻指上好的酒和可口的荤菜。“旨”,即美味;“佳”,即美、好。也作“嘉肴旨酒”。

  • 辞约旨丰,事近喻远-实用委婉语词典

    辞约旨丰,事近喻远

    意为语词简约但旨意丰富,所取的事情离我们很近但喻理很深远。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实用委婉语词典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

    意为尽管作者竭力要表现出哪怕是细微的旨意,然而还会有言不尽意之处,要通过言外让人寻味。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 枝叶峻茂,辞约旨丰-实用委婉语词典

    枝叶峻茂,辞约旨丰

    意为作品的内容充实,气盛挺茂,文辞则显得简练而又含义丰富。

  • 寄旨遥深-实用委婉语词典

    寄旨遥深

    意为表现作品的旨意,善于想像发挥,有广度和深度。

  • 甘 旨-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甘 旨

    [甘gān 旨zhǐ]

    同 美味,好吃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於口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甘肥周于堂”。(味美好吃的东西遍赐朝廷内的人。周:遍布)《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我有味道美好的酒)《论语·阳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甘:意动词。以为味美)

    异 【甘】 除了泛指美味以外,还有甜的含义。《荀子·荣辱》:“口辨酸咸甘苦”。《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泉甘而土肥”。

    辨 现代汉语中“甜”的意思,在先秦时期多用“甘”表示。“旨”无“甜”义。

  • 鄙旨-敬谦语小词典

    鄙旨bǐzhǐ

    谦辞。旨:旨意。用来对人称自己的心意。《文选·曹丕〈与钟大理书〉》:“恐传言未审,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

    也作〖鄙悰〗bǐcóng 惊:心情,心意。《宣和遗事》前集:“已许为定,具形弊幅,冀谅鄙旨。”

  • 目标 目的 宗旨-近义词应用词典

    目标 目的 宗旨

    目标 mùbiāo 目的 mùdì 宗旨 zōngzhǐ

    【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如:

    1.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

    N中途投降妥协。

    【目的】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如:

    2.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

    【宗旨】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如:

    3.从今往后,谁要想同我们联合,可以,但是凡事要听从我们的主张,以我们的宗旨为主。

    辨析:“目标”指目的、尺度、标准,如伟大的奋斗目标。它还指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如对准射击目标。“目的”着重指行为的意图,追求的最终结果,如教育的目的是为四化培养人才。“宗旨”着重指办事的方针,主要目的或主要意图,具有庄重的色彩,一般用于重大事件,如重要的会议、组织、活动等。

  • 甘旨-古文观止词典

    甘旨gān zhǐ

    【词性】:名词

    美味的食物(1)。《晁错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人在饥饿时,对于食物,不会等到有美味的食物才吃。

  • 意旨-古文观止词典

    意旨yì zhǐ

    【词性】:名词

    意图(1)。《袁州州学记》: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他很怕人才散失,儒家学说的作用逐渐淡漠,不能符合皇上的意图。

  • 旨-古文观止词典

    旨zhǐ

    【词性】:名词

    一、意旨,宗旨(4)。《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义之旨。——不懂得礼义的要旨。《箕子碑》:故孔子述六经之旨。——所以孔子说明六经的意旨。《青霞先生文集序》: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然而按照孔子删改《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辑它们,应当也有未必不能录用的。

    二、帝王的诏谕(1)。《阅江楼记》:臣不敏,奉旨撰记。——我不聪敏,奉皇上的诏谕撰写这篇记。

  • 旨-古文观止词典

    旨zhǐ

    【词性】:形容词

    味美(1)。《晁错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人们饥饿时对于食品的要求,不会等到有香甜味美的才吃。

  • 旨酒-古文观止词典

    旨酒zhǐ jiǔ

    美酒(2)。《季梁谏追楚师》: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奉献甜酒时向神灵祝告说:“又清又美的酒”。《鲁共公择言》:绝旨酒。——戒绝美酒。

  • 假传圣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假传圣旨

    【释义】:

    圣旨:皇帝的诏令。喻假托上级或某人意思以蒙骗人。《何典》九:阎王依奏,即发一道假传圣旨,着白蒙鬼剿捕贼寇,收复城池。《十二楼·拂云楼》(能红)在韦翁夫妇面前假传圣旨,说“……婚姻是桩大事,切不可轻易许人。”

  • 人情大似圣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情大似圣旨

    【释义】:

    人情:情面。圣旨:皇帝的诏令。形容办事时人情往往比公文法规更起作用。《西游记》五三:行者道:“人情大似圣旨。你去说我老孙的名字,他必然作个人情,或者连并送我也!”《意中缘》一:陈眉公道:“恩兄有所不知,却是朝廷的征聘可以辞得,这笔黑应酬反辞不得。俗语不有云:人情大似圣旨,正此之谓也。”

  • 言简旨玄-佛源语词词典

    言简旨玄

    言辞虽很简明,意思却非常深奥。《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卷八:“……有毳侣自洪湖而至,举洞山大师,当世宗匠。师乃摄衣而造洞山。洞山大师,格调高古,言简旨玄。师一至,毕其仪敬。”近、现代汉语多作“言简义丰”“言简意赅”。元·德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朱光潜《艺文杂谈·谈书牍》:“魏晋以前,著录的书牍多为吉光片羽,言简意赅而风味隽永。”

  • 宗旨-佛源语词词典

    宗旨

    佛教的教义。《宋书·夷蛮传》:“惟浮图为教……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未弥扇。”《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拉达磨》:“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宗旨”引申为“主要的思想或意图”,现代汉语承引申义用法。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

  • 旨-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旨zhǐ

    ①味美。《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且多。”《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②美味。《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不甘。”③美,美好。《尚书·说命中》:“王曰:‘~哉!说乃言惟服。’”(说:傅说,商王武丁的相。)柳宗元《与李睦州论服气书》:“流声誉于无穷,垂功烈而不刊,不亦~哉!”④意思,意图。《周易·系辞下》:“其~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赤壁之战》:“肃宣权~,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特指帝王的命令、诏书。《世说新语·排调》:“卿屡违朝~,高卧东山。”梁启超《谭嗣同传》:“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

    【旨甘】美味。《汉书·张敞传》:“口非恶~,耳非憎丝竹也。”(丝竹:代指音乐。)

    【旨要】主旨。曹操《〈孙子〉序》:“行于世者失其~,故撰为略解焉。”

    【旨意】主旨,意图。《后汉书·鲁丕传》:“览诗人之~,察雅颂之终始。”(雅颂:指《诗经》中的雅、颂部分。)

  • 义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义旨yì zhǐ

    【释义】:

    意义;要旨。如:读书贵在明白书中之义旨,否则的话会越读越糊涂。

  • 主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主旨zhǔ zhǐ

    【释义】:

    ①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鲁迅《在钟楼上》:“有时看见熟人在旁,就托付他,请他看后告诉我信中的主旨。”邹韬奋《萍踪寄语》:“有钱人家的女儿受满义务教育后,往往不再入学校,请私人教师到家里来教外国文学、音乐等等,以养成上层阶级的主妇为主旨。”②犹主张,主意。柔石《二月》:“我从没有像在你身前这样失了主旨的。”

  • 初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初旨chū zhǐ

    【释义】:

    犹初衷,本意。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扫平伪满,肃清官僚,建立真正共和政体,以贯彻全国彻底革命初旨。”

  • 假传圣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假传圣旨jiǎ chuán shèng zhǐ

    【释义】:

    假传皇帝的旨意。也用以指伪传上级的命令。郭沫若《洪波曲》:“他们假传圣旨,说是奉了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命令搜查书店。”

  • 论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论旨lùn zhǐ

    【释义】:

    论题的主旨。范文澜等《中国通史》:“比起汉朝今古文经学之争、魏晋儒学玄学之争,规模扩大得多,论旨深入得多。”

  • 言约旨远-现代汉语大词典

    言约旨远yán yuē zhǐ yuǎn

    【释义】:

    言辞简练,含意深远。《诗刊》1978年第4期:“全信言约旨远,博大精深。”

  • 言近旨远-现代汉语大词典

    言近旨远yán jìn zhǐ yuǎn

    【释义】:

    言语浅近而涵义深远。如:言近旨远,文简义明。

  • 诏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诏旨zhào zhǐ

    【释义】:

    诏书、圣旨。陈白尘《大风歌》:“陈平大胆!你敢违抗先皇帝诏旨?”

  • 谕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谕旨yù zhǐ

    【释义】:

    皇帝的诏令。孙犁《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

  • 圣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圣旨shèng zhǐ

    【释义】:

    帝王的意旨和命令。老舍《宝船》:“皇上有圣旨,大伙儿用心听!”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浩然《艳阳天》:“他把马之悦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

  • 大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旨dà zhǐ

    【释义】:

    主要意思;大要。鲁迅《随感录四十六》:“大旨是说凡所崇拜的,都是外国的偶像。”

  • 奉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奉旨fèng zhǐ

    【释义】:

    接受皇帝旨命。借指接受国家最高领导的指示。瞿秋白《“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不到两年,这口号就变成了奉旨照准的标语。”

  • 奥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奥旨ào zhǐ

    【释义】:

    奥义;要旨。如:这图像他研究了很长时间,深得其中奥旨。

  • 御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御旨yù zhǐ

    【释义】:

    圣旨。帝王的命令。也借指国家元首的指示。郭沫若《洪波曲》:“鄙人面奉御旨,办理七七周年纪念。”

  • 法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法旨fǎ zhǐ

    【释义】:

    ①佛法的要旨。②佛、道、神仙首领的命令。如:观音领如来法旨,到东土寻取经人去。

  • 意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意旨yì zhǐ

    【释义】:

    意之所在。多指尊者的意向。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它(共产党)应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 懿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懿旨yì zhǐ

    【释义】:

    指皇后、皇太后或皇妃、公主等的命令。也用于敬称显贵人家长辈妇人的命令。如:太后懿旨。

  • 宏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宏旨hóng zhǐ

    【释义】:

    也作“宏恉”。主要的意思;重大的意义。鲁迅《致曹聚仁》:“约二十天以前,曾将关于木刻之一文寄申报《自由谈》,久不见登载…其实此文无关宏恉,但因为总算写了一通,弃之可惜,故以投《涛声》,未知可用否?”又如:此类小疵,无伤宏旨。

  • 宗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宗旨zōng zhǐ

    【释义】:

    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洪深《少奶奶的扇子》:“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又如:此书宗旨不外乎教人行善、孝养父母。

  • 密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密旨mì zhǐ

    【释义】:

    秘密的谕旨。姚雪垠《李自成》:“所以凡是皇上此类密旨,随看随焚,连一字也不使留存于天壤之间。”

  • 遵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遵旨zūn zhǐ

    【释义】:

    遵照皇帝谕旨。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画工当然遵旨,待绘竣后,又由子业(宋前废帝刘子业)入庙亲览。”

  • 弘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弘旨hóng zhǐ

    【释义】:

    宏旨;主要的意思。如:无关弘旨。

  • 无关宏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无关宏旨wú guān hóng zhǐ

    【释义】:

    不涉及主要宗旨内容。指无重要意义。叶圣陶《倪焕之》:“在类乎此的无关宏旨的事情上,他领略这意味已有好几回了。”

  • 本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本旨běn zhǐ

    【释义】:

    ①原意。郭沫若《孤鸿——致成仿吾》:“如他不赞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图,我觉得不是马克思的本旨。”②主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从容中道’,这就是《中庸》的本旨。”

  • 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旨zhǐ

    【释义】:

    ①味美;美味。如:甘旨。②意思;意义。何满子《把艺术从社会学的框子里解放出来》:“《西游记》,顾名思义是西天取经的故事,西行求经是小说的主旨。”③意图;宗旨。如: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消除障碍。④皇帝的诏书、命令。如:圣旨。

  • 旨意-现代汉语大词典

    旨意zhǐ yì

    【释义】:

    主旨;意图。如:他发言条理不清,无从明确他的旨意。

  • 旨趣-现代汉语大词典

    旨趣zhǐ qù

    【释义】:

    宗旨;大意。如:本刊的旨趣在发刊词中已经说过了。

  • 教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旨jiào zhǐ

    【释义】:

    教皇的旨意。鲁迅《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辄与赞和。”

  • 神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神旨shén zhǐ

    【释义】:

    犹旨意。如:你在秉承何方神旨?

  • 甘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甘旨gān zhǐ

    【释义】:

    美味的食物。郭沫若《创造十年》:“起初是视为销纳外来稿件的尾间,其实才是一个爱吃甘旨的饕餮。”

  • 要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要旨yào zhǐ

    【释义】:

    主要的旨趣、意思。如:领会书中的要旨。

  • 题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题旨tí zhǐ

    【释义】:

    诗文命题的主旨。鲁迅《安贫乐道法》:“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

  • 趣旨-现代汉语大词典

    趣旨qù zhǐ

    【释义】:

    意趣;意旨。鲁迅《读书杂谈》:“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刘半农《汉语字声实验录提要》:“这部论文的趣旨是双重的。”

  • 三旨相公-汉语大词典

    三旨相公

    【1】{宋}{王珪}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不建一策,当时目为“三旨相公”。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皇帝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故以此称讽之。见《宋史·王珪传》。

  • 三科九旨-汉语大词典

    三科九旨

    【1】{汉}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何休}﹑{宋衷}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隱公}第一”{唐}{徐彦}疏:“問曰:‘《春秋説》云:《春秋》設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爲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種之意。故{何氏}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問曰:‘案{漱霨({宋衷})之注《春秋説》,三科者:【2】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三曰異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按:三世指{夏}﹑{殷}﹑{周},三统指{夏}为人统,{殷}为地统,{周}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

  • 上旨-汉语大词典

    上旨

    亦作“[上指]”【1】君上的意旨。《後汉书·宋均传》:“每有駮議﹐多合上旨。”《宋书·礼志二》:“雖幽遐側微﹐心無壅隔。人情上通﹐上指遠喻。”《史记·酷吏列传》:“〔{張湯}〕於是丞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公孫弘}〕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 中旨-汉语大词典

    中旨

    【1】{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貫}({童貫})由此恃功﹐稍專軍政﹐選置將吏﹐皆取中旨﹐不復關朝廷矣。”{宋}{王谠}《唐语林·方正》:“今奉太后中旨﹐有命學士草廢立令。”《明史·邹智传》:“然或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陰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2】皇帝的诏谕。{唐}{罗隐}《使者》诗:“使者銜中旨﹐崎嶇萬里行。”{南朝} {宋}{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詔陪侍﹐奉述中旨。”{清}{蓝启肃}《送郭华野总制湖广》诗:“中旨纔傳出{漢}宫﹐直教歡喜到兒童。”

  • 中旨-汉语大词典

    中旨

    【1】符合君主的意旨。{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起予聖懷﹐發言中旨。”《史记·商君列传》:“{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 主旨-汉语大词典

    主旨

    【1】犹主张,主意。{柔石}《二月》二二:“我从没有象在你身前这样失了主旨的。”【2】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邹韬奋}《萍踪寄语》五四:“有钱人家的女儿受满义务教育后﹐往往不再入学校﹐请私人教师到家里来教外国文学﹑音乐等等﹐以养成上层阶级的主妇为主旨。”{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有时看见熟人在旁﹐就托付他﹐请他看后告诉我信中的主旨。”{{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六:“其中的主旨﹐叫青年须认识公理﹐认识帝国主义﹐认识自己。”

  • 承旨-汉语大词典

    承旨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爲{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誹謗詔獄﹐免爲庶人。”《韩非子·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時﹐郡國多稱瑞應﹐歲歲相尋﹐皆由順時之欲﹐承旨求媚﹐多無實驗。”【2】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頫}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蟡峇憒琚C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3】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許敬宗}﹑{李義甫}爲相﹐奏請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對仗承旨﹐仗下﹐與百官皆出﹐不復聞機務矣。”

  • 内旨-汉语大词典

    内旨

    【1】皇帝的旨意。《新唐书·孙伏伽传》:“始﹐{伏伽}拜御史時﹐先被内旨﹐而制未出﹐歸卧于家﹐無喜色。”《明史·云南土司传三·孟养》:“時已三征{麓川}﹐内旨必欲生擒{機發}﹐已密諭總督{王驥}﹐又敕諭以{雲南}安置{孟養}舊宣慰{刀孟賓}爲嚮導。”【2】皇后的懿旨。因皇后居宫内,故称。{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二五回:“{許敬宗}仰承内旨﹐更奏稱:‘{王}庶人父{仁祐}﹐本無他功﹐徒因女貴致顯。’”

  • 令旨-汉语大词典

    令旨

    【1】{宋}﹑{元}时指太子的命令。{宋}{岳珂}《愧郯录·圣旨教令之别》:“國朝所司承旨之别:乘輿稱聖旨﹐中宫稱教旨﹐儲闈稱令旨。”《元代白话碑集录》载有1243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2】{金}代曾以皇太后之命为“令旨”。《金史·章宗纪一》:“己亥﹐遷大行皇帝梓宫於{大安殿}。癸卯﹐以皇太后命爲令旨。”【3】指帝王的命令。《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國王〕令旨已下﹐隨有兩個力士將鋃鐺鎖了{言寄華}到那大糞窖邊墩着。”《梁书·王僧辩传》:“俄而{岳陽}奔退﹐而{鮑泉}力不能剋{長沙}﹐{世祖}乃命{僧辯}代之……{僧辯}既入﹐背{泉}而坐﹐曰:‘{鮑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卿﹐勿以故意見待。’”

  • 佛旨-汉语大词典

    佛旨

    【1】佛教教义。{唐}{陈鸿}《东城老父传》:“〔{贾昌}〕遂長逝息{長安}佛寺﹐學大師佛旨。”

  • 來旨-汉语大词典

    來旨

    【1】来信的旨意。{南朝} {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向所諮疑﹐誰能曉諭?若鄙言爲謬﹐來旨必通。”

  • 俞旨-汉语大词典

    俞旨

    【1】表示同意的圣旨。{宋}{司马光}《辞枢密副使第三札子》:“臣前者兩次曾辭免樞密副使﹐未奉俞旨。”《明史·方从哲传》:“{從哲}乃叩首{仁德門}﹐跪俟俞旨﹐帝終不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賈}屢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幾而禍作矣。”{宋}{陆游}《谢致仕表》:“奉祠雖佚﹐竊食靡安﹐兹洊貢於忱辭﹐始恭承於俞旨。”

  • 條旨-汉语大词典

    條旨

    【1】谓起草圣旨。{明}{沈德符}《野獲编·赵麟阳司寇》:“〔{趙麟陽}〕劾{嚴分宜}父子﹐{世宗}怒﹐逮至{京}﹐拷掠定罪。{分宜}恨之甚﹐條旨杖一百棍爲民﹐上抹去‘杖一百棍’四字﹐止削籍歸。”

  • 假傳聖旨-汉语大词典

    假傳聖旨

    【1】指伪传上级的命令。{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六:“他们假传圣旨﹐说是奉了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命令搜查书店。”【2】假传皇帝的旨意。《括苍山恩仇记》第九回:“{咸丰}元年﹐{青浦县}知县{余龙光}看见当年的收成稍为好了一点儿﹐想趁机捞一票﹐就假传圣旨﹐征收已经豁免的{道光}三十年以前灾年中的那份儿钱粮。”{清}{李玉}《清忠谱·闹诏》:“今日是{魏太監}假傳聖旨﹐殺害忠良。”

  • 傳旨-汉语大词典

    傳旨

    【1】传达谕旨。{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三》:“太監{梁芳}進淫巧以蕩上心……夤緣傳旨與官。”{唐}{王建}《宫词》之六十一:“中官傳旨音聲散﹐諸院門開觸處行。”《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郡王見了大喜﹐傳旨唤出{新荷姐}﹐就教他唱{可常}這詞。”

  • 優旨-汉语大词典

    優旨

    【1】优待的诏命。亦谓颁发优待之诏命。{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蒲城王文恪公尸谏》:“子而猶欲仕於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爲尊公邀優旨。”{明}{沈德符}《野獲编·禨祥·雷震陵碑》:“而首揆{沈四明}又上疏云:‘……乘此改立新碑﹐此莫大之孝﹐亦莫大之慶也。’上優旨允行。”

  • 元旨-汉语大词典

    元旨

    【1】本来的意义。{明}{宋濂}《荥阳县男朱公墓志铭》:“凡天官﹑地理﹑卜筮﹑醫藥之屬﹐咸究其元旨。”

  • 元經秘旨-汉语大词典

    元經秘旨

    【1】微妙的道理。{清}{袁枚}《续新齐谐·雁岩仙女》:“所説言語﹐都是元經秘旨﹐不能記憶。”

  • 先意承旨-汉语大词典

    先意承旨

    【1】见“先意承志”。

  • 先意希旨-汉语大词典

    先意希旨

    同“[先意承志]”【1】{唐}{陈鸿}《长恨歌传》:“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 玄旨-汉语大词典

    玄旨

    【1】深奥的义理。{清}{黄鷟来}《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鈎暢玄旨﹐妙理窮指摘。”{晋}{道恒}《释驳论》:“味玄旨﹐則{顔冉}無以參其風;去紛穢﹐則{松}{喬}無以比其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上帝特命我來教你演習九天玄旨﹐普救萬民。”{唐}{常达}《山居八咏》之五:“好聽玄旨處﹐猿嘯嶺南枝。”

  • 初旨-汉语大词典

    初旨

    亦作“[初指]”【1】犹初衷,本意。{清}{王筠}《菉友肊说》:“雖明知其誤﹐而亦仍之﹐而後於刻書之義合﹐而後於夫子之初指合也。”{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一致议决吁请{孙先生}{文}制止各省代表与{袁世凯}中途议和﹐领导各省军民同志﹐扫平伪{满}﹐肃清官僚﹐建立真正共和政体﹐以贯彻全国彻底革命初旨。”

  • 墨旨-汉语大词典

    墨旨

    【1】古称上官给属员的笔示。《南史·循吏传·丘寂之》:“〔{寂之}〕爲州西曹﹐兼直主簿。刺史{王彧}行縣夜還﹐前驅已至﹐而{寂之}不肯開門﹐曰:‘不奉墨旨。’{彧}方於車中爲教﹐然後開。”

  • 尊旨-汉语大词典

    尊旨

    【1】犹尊意。{唐}{薛用弱}《集异记·李清》:“{清}曰:‘苟爾輩志不可奪﹐則從吾所欲而致之﹐可乎?’皆曰:‘願聞尊旨。’”{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家人曰:‘是某院郎君。’{堅}云:‘不識﹐莫喻尊旨。’”

  • 大旨-汉语大词典

    大旨

    【1】尊称别人的旨意。《後汉书·隗嚣传》:“以{望}異域之人﹐疵瑕未露﹐欲先崇{郭隗}﹐想望{樂毅}﹐故欽承大旨﹐順風不讓。”【2】亦作“[大指]”﹑“[大恉]”。主要意思;大要。{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六》:“大旨是说凡所崇拜的﹐都是外国的偶像。”《史记·太史公自序》:“{齊}﹑{楚}﹑{秦}﹑{趙}爲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觀其大旨﹐作《日者列傳》第六十七。”{清}{恽敬}《光孝寺碑铭》:“故一言指示﹐即契大恉。”{宋}{叶適}《宝谟陈公墓志铭》:“摭其平生大指﹐刻於墓上以寄余之哀思。”《北齐书·幼主纪》:“其奏事者﹐雖三公令録莫得仰視﹐皆略陳大旨﹐驚走而出。”《史记·汲郑列传》:“〔{黯}〕治官理民﹐好清静﹐擇丞史而任之﹐其治責大指而已。”

  • 天旨-汉语大词典

    天旨

    【1】天子的旨意。《南史·颜延之传》:“末慮上聞﹐内懷猜懼﹐僞請東牧﹐以卜天旨。”{宋}{洪迈}《容斋三笔·蔡君谟书碑》:“曏者得侍陛下清光﹐時有天旨﹐令寫御撰碑文﹑宫寺題牓。”{南朝} {梁}{刘孝标}《辩命论》:“余謂士之窮通﹐無非命也。故謹述天旨﹐因言其致云。”

  • 失旨-汉语大词典

    失旨

    【1】见“失指”。

  • 奉旨-汉语大词典

    奉旨

    【1】接受皇帝旨命。《宋书·谢庄传》:“于時{世祖}出行﹐夜還﹐敕開門﹐{莊}居守﹐以棨信或虚﹐執不奉旨﹐須墨詔乃開。”{瞿秋白}《“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不到两年﹐这口号就变成了奉旨照准的标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們與山林隱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禮是傲不得的。”

  • 奥旨-汉语大词典

    奥旨

    【1】奥义;要旨。{唐}{王勃}《续书序》:“爰考衆籍﹐共參奥旨。”{宋}{沈作喆}《寓简》卷一:“此意恐是聖人千載不傳之奥旨。”{刘师培}《文说》:“{屈}{宋}繼興﹐爰創賦體﹐擷六藝之精英﹐括九流之奥旨﹐信夫駢體之先聲﹐文章之極則矣。”{明}{宋濂}《日损斋笔记原序》:“凡經史奥旨﹐昧者顯之﹐譌者訂之。”

  • 台旨-汉语大词典

    台旨

    【1】{宋}代以后称太守以下官员的意旨为台旨。{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三:“本朝君相曰聖旨﹐鈞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其次曰裁旨。”《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兩個奉着知縣台旨﹐叫拿你父子二人。”

  • 和旨-汉语大词典

    和旨

    【1】醇和而甘美。《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郑玄}笺:“和旨﹐酒調美也。”{高亨}注:“和﹐醇和;旨﹐美味。”《汉书·食货志下》:“酒酤在官﹐和旨便人。”

  • 喻旨-汉语大词典

    喻旨

    亦作“[喻指]”【1】知晓旨意;喻示旨意。《三国志·蜀志·黄忠传》:“{馬}({馬超}){張}({張飛})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關羽})遥聞之﹐恐必不悦。”《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國淵}〕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晋书·王猛载记》:“{堅}({苻堅})不許﹐遣其侍中{梁讜}詣{鄴}喻旨﹐{猛}({王猛})乃視事如前。”

  • 嘉旨-汉语大词典

    嘉旨

    【1】语出《诗·小雅·頍弁》:“爾酒既旨,爾殽既嘉。”后以“嘉旨”形容酒﹑肴之美。《宋史·乐志八》:“牲酒嘉旨﹐福禄純熙。”【2】指美酒佳肴。{晋}{葛洪}《抱朴子·酒诫》:“惑口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勢利功名也。”{晋}{葛洪}《抱朴子·吴失》:“雖造賓不沐嘉旨之俟﹐饑士不蒙升合之救﹐而金玉滿堂﹐妓妾溢房。”

  • 嚴旨-汉语大词典

    嚴旨

    【1】指圣旨。{清}{陈梦雷}《绝交书》:“不孝疏上﹐奉嚴旨﹐年兄入都遂趦趄囁嚅﹐竟負將軍都統面約之言。”{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京闱冒籍》:“{順天}場後﹐冒籍之説紛起﹐既而給事中{鍾羽王}發之﹐爲{浙}人{馮詩}等八名﹐俱奉嚴旨﹐{詩}等二人﹐枷示{順天府}前﹐滿日同六人俱發爲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時候嚴旨催迫﹐自有一番必要他班師的話。”

  • 希旨-汉语大词典

    希旨

    【1】见“希指”。

  • 布旨-汉语大词典

    布旨

    【1】传布旨意。《新唐书·裴度传》:“帝方憂{深州}圍﹐欲必出{牛元翼}﹐更使{度}騰書布旨。”

  • 得旨-汉语大词典

    得旨

    【1】得到圣旨。《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论》:“宰相有非其見時而事當上決者﹐與其被旨而有所復請者﹐則具記事而入﹐因崇政使聞﹐得旨則復宣而出之。”【2】得其主旨。{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一章》:“{程子}此語﹐大費斡旋﹐自不如{吕氏}之爲得旨。”

  • 御旨-汉语大词典

    御旨

    【1】圣旨。帝王的命令。亦以称上级的指示。{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三:“鄙人面奉御旨﹐办理七七周年纪念。”

  • 微旨-汉语大词典

    微旨

    亦作“[微指]”亦作“[微恉]”【1】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當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陆游}《南唐书·周宗传》:“一日﹐{烈祖}臨鏡理白髮﹐太息曰:‘功業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適侍側﹐悟微指﹐乃請如{廣陵}﹐諷{讓皇}以禪代事。”{尚秉和}《北京政府成立》:“時北洋老將數十人﹐統兵十餘萬﹐胥聽内閣指撝﹐無或違﹐然内閣微恉鮮能明也。”《宋书·恩倖传·徐爰》:“{爰}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2】精深微妙的意旨。{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後﹐{宋}人多以爲即{孔子}微旨所寓﹐然古詩流傳來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無以定之。”{清}{方苞}《又书<封禅书>後》:“蓋謂傳所稱封禪者七十二君﹐本無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與神通﹐則舉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無﹐又不足辨矣。此{子長}之微指也。”{宋}{叶適}《沈仲一墓志铭》:“有{彬老}者﹐北游{程}氏師生間﹐得性命微旨﹐經世大意。”{唐}{李翰}《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稱{殷}有三仁﹐豈無微旨?”《後汉书·徐防传》:“{孔聖}既遠﹐微旨將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究洞聖人之微恉。”

  • 宏旨-汉语大词典

    宏旨

    亦作“[宏恉]”亦作“[宏指]”【1】主要的意思;重大的意义。{王闿运}《<论语训>序》:“{曾子}全身﹐而曰啟予手足﹐豈欲小子目驗﹐乃後不誣?若此之類﹐其言實愚﹐訓詁乖互﹐有傷宏旨。”{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约二十天以前﹐曾将关于木刻之一文寄申报《自由谈》﹐久不见登载……其实此文无关宏恉﹐但因为总算写了一通﹐弃之可惜﹐故以投《涛声》﹐未知可用否?”{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郑数学证义》:“故{鄭}以貢法下算。而《正義》不究{毛}{鄭}宏指﹐以井田助法爲之布算﹐此必不合者﹐而亦以爲數合﹐則其不知算也審矣。”

  • 宗旨-汉语大词典

    宗旨

    【1】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序》:“{金華子}者﹐{河南}{劉生}……凡爲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輩。”{清}{黄宗羲}《与顾梁汾书》:“台兄與{會老}札﹐有所下問。弟老而失學﹐豈能知先儒之宗旨。”{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靈暉}年七歲﹐便好學﹐日誦數千言﹐唯尋討{惠蔚}手録章疏﹐不求師友。《三禮》及三《傳》﹐皆通宗旨。”{唐}{刘知幾}《史通·序例》:“{嶠}言辭簡質﹐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堅}之亞歟?”【2】佛教的教义。{唐}{张乔}《题兴善寺僧道深院》诗:“法本無前業﹐禪非爲後身。院裁他國樹﹐堂展祖師真。甚願依宗旨﹐求閒未有因。”{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章皇帝}萬幾之暇﹐時召{木陳}﹑{玉林}諸禪僧﹐講究宗旨。”{明}{高启}《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法身已見浮來佛﹐宗旨曾傳化去僧。”《宋书·夷蛮传》:“唯浮圖爲教﹐逷自{龍堆}﹐反經提傳﹐訓遐事遠﹐練生瑩識﹐恒俗稱難﹐宗旨緬謝﹐微言淪隔﹐拘文蔽道﹐在末彌扇。”

  • 宣旨-汉语大词典

    宣旨

    【1】宣布旨令﹑诏书。《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松}遂説{璋}宜迎{先主}﹐使之討{魯}﹐復令{正}銜命。{正}既宣旨﹐陰獻策于{先主}。”{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或除官差﹐或宣事於方鎮等處﹐其間有云宣頭﹑宣命﹑宣旨者。”《宋书·柳元景传》:“於是衆心乃安﹐由是克捷。上遣{丹陽}尹{顔竣}宣旨慰勞。”{清}{沈初}《西清笔记·纪恩遇》:“十二月十六日﹐與{彭大司空}皆以編修遷侍講﹐是日御門﹐余以講官侍﹐俟宣旨畢﹐即叩頭謝。”{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四九:“春早花入内園﹐竟傳宣旨欲黄昏。”

  • 宸旨-汉语大词典

    宸旨

    【1】帝王的旨意。{唐}{李適}《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诗:“豹略恭宸旨﹐雄文動睿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内侵﹐二帝北狩﹐臣{構}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總六師﹐握兵馬元帥之權。”《旧唐书·韦澳传》:“吾不爲時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務﹐必以吾他歧得之。”

  • 密旨-汉语大词典

    密旨

    【1】秘密的谕旨。《南史·梁纪下·元帝》:“宣猛將軍{朱買臣}奉帝密旨﹐害{豫章王}{棟}及其二弟{橋}{樛}。”{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内阁·内阁密封之体》:“上有密旨﹐則用御前之寳封示。”{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所以凡是皇上此类密旨﹐随看随焚﹐连一字也不使留存于天壤之间。”

  • 弘旨-汉语大词典

    弘旨

    【1】大旨,宗旨。{南朝} {梁}{王筠}《答释法云书》:“竊聞僾然有見﹐禮典之格言;今則不滅﹐法教之弘旨。”

  • 妙旨-汉语大词典

    妙旨

    【1】精微幽深的旨意。《艺文类聚》卷五七引{汉}{傅毅}《七激》:“達{犧}{農}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墳。”《梁书·沈约传》:“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聖之妙旨。”【2】好的意见,计谋。《三国志·吴志·胡综传》:“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達。”

  • 幽旨-汉语大词典

    幽旨

    【1】深奥玄妙的旨趣。{唐}{牛肃}《纪闻·牛应贞》:“賾道家之秘言﹐探釋都之幽旨。”《晋书·王湛等传论》:“叶{宣尼}之遠契﹐翫道韋編;遵{伯陽}之幽旨﹐含虚牝谷。”

  • 王旨-汉语大词典

    王旨

    【1】{宋}称王子的意旨。{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三:“本朝君相曰聖旨﹑鈞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其次曰裁旨﹐初不敢指名其人。獨王子無所稱﹐乃曰王旨。”

  • 玉旨-汉语大词典

    玉旨

    【1】帝旨。敬称。《说岳全传》第六九回:“但見{岳王}父子等﹐跪着迎接。{伍王}手捧玉旨開讀。”《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玉帝}允奏﹐即命直殿仙官﹐將神書玉旨付與{孝悌王}領訖。”

  • 珍旨-汉语大词典

    珍旨

    【1】美味,美食。{隋}{卢思道}《劳生论》:“耳倦絲桐﹐口飫珍旨。”

  • 本旨-汉语大词典

    本旨

    亦作“[本恉]”亦作“[本指]”【1】主旨。{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从容中道’﹐这就是《中庸》的本旨。”【2】原意。{清}{李慈铭}《王选<续古文辞类纂>跋》:“{姚氏}之書﹐本不必續者也……蓋自爲一家之學而已﹐非甄綜古人也。祭酒乃自{乾隆}至{道光}已得三十九家﹐非{姚氏}之本恉矣。”{汉}{蔡邕}《月令问答》:“前儒特爲章句者﹐皆用其意傳﹐非其本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皆由爲政不能節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如他不赞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图﹐我觉得不是{马克思}的本旨。”{章炳麟}《文学说例》:“前世著述﹐其篇題多無義例……穿鑿者或因緣生義﹐固無當於本恉也。”{宋}{陆游}《跋南城吴氏社仓书楼诗文後》:“人不可知﹐吝則嗇出﹐貪則漁利﹐怠荒則廢事……惟學則免是三者之患﹐而社倉雖百世可也。此吾兄弟之本指。”《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泄公}〕問{張王}果有計謀不。{高}……具道本指所以爲者王不知狀。”

  • 樂旨-汉语大词典

    樂旨

    【1】和美。《隶释·汉御尉衡方碑》:“樂旨君子﹐萬壽无疆。”

  • 成旨-汉语大词典

    成旨

    【1】既定的旨令。《隋书·高祖纪上》:“諸將遵其成旨﹐壯士感其大義﹐輕死忘生﹐轉鬭千里﹐旗鼓奮發﹐如火燎毛。”

  • 歧旨-汉语大词典

    歧旨

    【1】歧义。{清}{恽敬}《说仙三》:“若方士之術﹐則以養得之者也。其書多廋詞﹐多歧旨﹐芝菌一術也﹐而以爲麟焉﹐以爲鳳焉。”

  • 歸旨-汉语大词典

    歸旨

    【1】宗旨。《後汉书·崔駰传论》:“{駰}{瑗}雖先盡心於貴戚﹐而能終之以居正﹐則其歸旨異夫進趣者乎!”

  • 教旨-汉语大词典

    教旨

    【1】上对下的告谕。{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龐公}〕尋授{開封府}判官﹐{尚美人}方有寵﹐遣宦者稱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來﹐未有美人敢稱教旨干撓府政者。’”【2】教皇的旨意。{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無問是非﹐輒與贊和。”

  • 敕旨-汉语大词典

    敕旨

    【1】帝王的诏旨。{南朝} {梁}{萧统}《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後閣應敕﹐{木佛子}奉宣敕旨。”《南海观音全传》第十五回:“吾非虎地﹐乃{香山}土地﹐奉上帝敕旨﹐化身迎接。”《新唐书·百官志二》:“五日敕旨﹐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南海观音全传》第十四回:“吾奉{閻君}敕旨﹐迎接公主游一十八重地獄。”

  • 旨-汉语大词典

    《廣韻》職雉切,上旨,章。【1】味美;美味。《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郑玄}笺:“ 酒美而此魚又多也。”《礼记·学记》:“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何晏}集解:“ {孔}曰:旨,美也。”{南朝 宋}{刘孝标}《山栖志》:“春鱉旨擅碧雞,冬蕈味珍霜鵽。”擅,一本作“膳”。【2】美;美好。《书·说命中》:“王曰:‘ 旨哉!{説}乃言惟服。’”{孔}传:“ 旨,美也。美其所言,皆可服行。”《汉书·翟义传》:“率寧人有旨疆土,況今卜并吉。”{颜师古}注:“ 言循祖宗之業,務在安人而美疆土,況今卜并吉乎!”{唐}{柳宗元}《与李睦州论服气书》:“流聲譽於無窮,垂功烈而不刊,不亦旨哉!”【3】意思;意义。《宋书·谢灵运传论》:“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唐}{韩愈}《答陈商书》:“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茫然增愧赧。”{何满子}《文学呈臆编·把艺术从社会学的框子里解放出来》:“《西游记》,顾名思义是西天取经的故事,西行求经是小说的主旨。”【4】意图;宗旨。《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旧五代史·梁书·寇颜卿传》:“好書史,復善伺{太祖}旨。”《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吾今大聲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於天下。”【5】上级的命令;尊长的指示。《後汉书·曹褒传》:“今承旨而殺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唐}{薛用弱}《集异记·李清》:“{清}曰:‘ 苟爾輩志不可奪,則從吾所欲而致之,可乎?’皆曰:‘ 願聞尊旨。’”《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兩個奉着知縣台旨,叫拿你父子二人。”【6】皇帝的诏书﹑命令。《汉书·孔光传》:“數使錄寃獄,行風俗,振贍流民,奉使稱旨。”{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太宗}惻然念其功,即日有旨召赴闕,稍復金吾將軍,蓋{江}南之役{翰}爲先鋒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州新军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二年正月初四日军机处寄两广总督袁树勋电旨》:“奉旨:{袁樹勛}電奏悉。”

  • 旨信-汉语大词典

    旨信

    【1】指书信。{晋}{王羲之}《上虞县事帖》:“今勑諸處事及縣者省馳書於臺中﹐論必釋然﹐故遣旨信示意。”{晋}{王羲之}《章草帖》:“{皇象}章草﹐旨信送之﹐勿勿﹐當付良信。”

  • 旨趣-汉语大词典

    旨趣

    【1】宗旨;大意。{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摯虞}品藻﹐頗爲精核﹐至云雜以風雅﹐而不變旨趣﹐徒張虚論﹐有似黄白之僞説矣。”如:本刊的旨趣在发刊词中已经说过了。{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孔子}既殁﹐後世諸子各著篇章﹐欲崇廣道藝﹐成一家之説﹐旨趣不同﹐故分爲九家。”{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千言距百韻﹐旨趣何綽綽!”{三国} {魏}{嵇康}《<琴赋>序》:“覽其旨趣﹐亦未達禮樂之情也。”

  • 旨蓄-汉语大词典

    旨蓄

    【1】贮藏的美好食品。{元}{方回}《秀亭秋怀》诗之一:“塞墐非不可﹐旨蓄焉所恃。”《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郑玄}笺:“蓄聚美菜者﹐以禦冬月乏無時也。”{宋}{秦观}《寄莼姜法鱼糟蟹》诗:“{淮}南風俗事瓶罌﹐方法相傳爲旨蓄。”

  • 旨味-汉语大词典

    旨味

    【1】美味。《新唐书·儒学传下·元澹》:“〔{元澹}〕嘗謂{仁傑}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儲積以自資也﹐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參术芝桂以防疾疢。門下充旨味者多矣﹐願以小人備一藥石﹐可乎?’”

  • 旨甘-汉语大词典

    旨甘

    【1】美好的食物。常指养亲的食品。《礼记·内则》:“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慈﹐孝敬进奉。《宋史·文苑传六·刘恕》:“〔{劉恕}〕家素貧﹐無以給旨甘﹐一毫不妄取於人。”《汉书·张敞传》:“口非惡旨甘﹐耳非憎絲竹也。”

  • 旨麾-汉语大词典

    旨麾

    【1】调遣;指挥。{宋}{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八:“{豐樂橋}數木匠請假暫歸﹐多日不至﹐敢煩旨麾﹐句押送來爲幸。”一本作“指揮”。{宋}{王明清}《挥麈後录》卷五:“於是登城大呼而旨麾﹐兵乃小却。”

  • 旨要-汉语大词典

    旨要

    【1】要旨,主要的意思。{三国} {魏}{曹操}《<孙子>序》:“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爲略解焉。”《世说新语·品藻》“{王夷甫}以{王東海}比{樂令}”{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承}言理辯物﹐但明其旨要﹐不爲辭費﹐有識伏其約而能通。”

  • 旨統-汉语大词典

    旨統

    【1】旨趣的系统。犹言思想体系。《晋书·向秀传》:“{莊周}著内外數十篇﹐歷世才士雖有觀者﹐莫適論其旨統也。”

  • 旨嘉-汉语大词典

    旨嘉

    【1】指美酒佳肴。{汉}{王充}《论衡·明雩》:“故共馨香﹐奉進旨嘉﹐區區惓惓﹐冀見答享。”

  • 旨遣-汉语大词典

    旨遣

    【1】来信;函告。{晋}{王羲之}《问慰诸帖》上:“唯願足下保愛爲上﹐以俟後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淳化阁帖》卷八引《宋给事丹阳薄绍之书》:“知弟定欲迴换住止周旋﹐{江參軍}甚須一宅。今旨遣問之﹐若必未得居宇﹐多當成交關也。”{晋}{王羲之}《殊遇帖》:“音問轉復難通﹐情既深矣﹐故旨遣承問﹐還願具告。”

  • 旨詣-汉语大词典

    旨詣

    【1】谓文章的主旨达到完美的境界。《晋书·潘岳传》:“未幾﹐選爲{長安}令﹐作《西征賦》﹐述所經人物山水﹐文清旨詣﹐辭多不録。”

  • 旨義-汉语大词典

    旨義

    【1】旨意。《新唐书·选举志上》:“今試學者以帖字爲精通﹐不窮旨義﹐豈能知遷怒貳過之道乎?”

  • 旨揮-汉语大词典

    旨揮

    【1】帝王的诏敕﹑命令。{宋}{王明清}《挥麈後录》卷六:“又{元厚之}作參知政事日﹐有下狀陳恩例者啓曰:‘爲部中不肯依{元}降旨揮。’”

  • 旨符-汉语大词典

    旨符

    【1】传达命令的凭证。《新唐书·食货志一》:“中書令{李林甫}以租庸﹑丁防﹑和糴﹑春綵﹑税草無定法﹐歲爲旨符﹐遣使一告﹐費紙五十餘萬。”

  • 旨酒-汉语大词典

    旨酒

    【1】美酒。《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晋}{陶潜}《答庞参军》诗:“我有旨酒﹐與汝樂之。”《孟子·离娄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唐}{李商隐}《祭吕商州文》:“華樽旨酒﹐綺席嘉肴。”

  • 旨意-汉语大词典

    旨意

    【1】主旨;意图。《後汉书·杨震传》:“{周廣}﹑{謝惲}兄弟……與{樊豐}﹑{王永}等分威共權﹐屬託州郡﹐傾動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後汉书·鲁丕传》:“覽詩人之旨意﹐察《雅》《頌》之終始……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宋}{苏舜钦}《论五事》:“臣竊見州縣之吏﹐多是狡惡之人﹐窺伺官寮﹐探刺旨意﹐清白者必多方以誤之﹐貪婪者則啗利以制之。”{唐}{李商隐}《与白秀才状》:“{杜秀才}{翺}至﹐奉傳旨意﹐以遠追先德﹐思耀來昆。”【2】圣旨。{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一日﹐{端邸}忽矯傳旨意﹐命{榮文忠公}以紅衣大將軍進取。”

  • 旨肴-汉语大词典

    旨肴

    【1】嘉肴。美味的菜肴。{明}{刘仔肩}《夜宴》诗:“旨肴呈海陸﹐妙舞播椒蘭。”

  • 旨譬-汉语大词典

    旨譬

    【1】用意和取譬。《晋书·天文志中》:“{濟}({蔣濟})旨譬甚切﹐而君臣不悟﹐終至敗亡。”

  • 旨奥-汉语大词典

    旨奥

    【1】要旨,主旨。《陈书·江总姚察传论》:“至於九流﹑《七略》之書﹐名山石室之記﹐{汲郡}﹑{孔堂}之書﹐玉箱金板之文﹐莫不窮研旨奥﹐遍探坎井﹐故道冠人師﹐搢紳以爲準的。”

  • 旨喻-汉语大词典

    旨喻

    【1】晓谕旨意,喻示旨意。《梁书·刘孝绰传》:“臣誠無識﹐孰不戴天。疏遠畝隴﹐絶望高闕﹐而降其接引﹐優以旨喻﹐於臣微物﹐足爲榮隕。”

  • 旨告-汉语大词典

    旨告

    【1】犹旨示。把意向表达与人。指信。{晋}{王羲之}《太常帖》:“太常故患胛﹐灸俞﹐體中可可耳。僕射事已行﹐以表讓﹐未知恕不?未復司州旨告﹐懸竦。”

  • 旨暢-汉语大词典

    旨暢

    【1】意思通达。《晋书·阮脩传》:“{衍}({王衍})族子{敦}謂{衍}曰:‘{阮宣子}可與言。’{衍}曰:‘吾亦聞之﹐但未知其亹亹之處定何如耳!’及與{脩}談﹐言寡而旨暢﹐{衍}乃歎服焉。”

  • 旨通-汉语大词典

    旨通

    【1】犹主旨,主题。《南齐书·孔稚珪传》:“臣尋《晉律》﹐文簡辭約﹐旨通大綱﹐事之所質﹐取斷難釋。”

  • 旨態-汉语大词典

    旨態

    【1】犹言意蕴神韵。指音乐﹑诗文等的内容和表现形态。《宋书·范晔传》:“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虚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

  • 旨示-汉语大词典

    旨示

    【1】犹示意,致意。指书信。{晋}{王羲之}《问慰诸帖》上:“及以令弟食後來﹐想必如期果之。小晩恐不展也﹐故復旨示。”

  • 旨遠-汉语大词典

    旨遠

    【1】旨意深远。《易·繫辞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孔颖达}疏:“其旨遠者﹐近道此事﹐遠明彼事﹐是其旨意深遠。若龍戰于野﹐近言龍戰﹐乃遠明陰陽鬭争﹐聖人變革﹐是其旨遠也。”{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言高則旨遠﹐辭約則義微。”{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故《繫》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絶﹐固哲人之驪淵也。”

  • 旨淡-汉语大词典

    旨淡

    【1】意味淡雅。{元}{方回}《秋晩杂书》诗之三:“{永嘉}有四靈﹐詞工格乃平。{上饒}有二泉﹐旨淡骨獨清。”

  • 旨問-汉语大词典

    旨問

    【1】旨告。指信。{晋}{王羲之}《司州帖》:“云必欲尅{餘杭}之遲期﹐此不可言﹐要須君旨問。僕事中久﹐宜蹔東復。”{晋}{王羲之}《穆松帖》:“上下近問慰馳情﹐不知何似﹐絶不得{松}問。汝得旨問﹐馳白。宜豫知分春事也﹐吾日東﹐可語期﹐令知消息。”{晋}{王献之}《杂帖》:“頃更寒不適﹐頗有時氣﹐君須各可耳﹐遲旨問。”

  • 明旨-汉语大词典

    明旨

    【1】对帝王旨意的美称。《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臣〕無有游觀廣覽之知﹐顧有至愚極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應明旨。”{吕延济}注:“明旨﹐謂{宣帝}命也。”

  • 書旨-汉语大词典

    書旨

    【1】书中的要旨﹑旨趣。《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我不論束修有無﹐但肯來讀書的﹐只管來從。成就了英才﹐又好自己温習書旨。”《宋书·礼志四》:“知一爽二﹐莫窮書旨。”

  • 曉旨-汉语大词典

    曉旨

    【1】谓明白用意。《新唐书·王毛仲传》:“〔{臨淄王}〕數引萬騎帥長及豪俊﹐賜飲食金帛﹐得其驩心。{毛仲}曉旨﹐亦布誠結納﹐王嘉之。”

  • 沖旨-汉语大词典

    沖旨

    【1】犹圣旨。{南朝} {齐}{王俭}《褚渊碑文》:“暫遂沖旨﹐改授朝端。邇無異言﹐遠無異望。”《隋书·薛道衡传》:“天子爲而不恃﹐成而不居﹐沖旨凝邈﹐固辭弗許。”

  • 法旨-汉语大词典

    法旨

    【1】佛﹑道﹑神仙首领的命令。《镜花缘》第四五回:“只見{剖龜童兒}手中牽着一個大蚌從海中上來﹐走到黑面道人跟前﹐交了法旨。”《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五二年平遥崇圣宫给文碑》:“仍仰本宫道衆照依前項{清和}大宗師法旨﹐在意興修住持勾當。”《西游记》第八回:“今領{如來}法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2】佛法的要旨。《魏书·释老志》:“{道安}所正經義﹐與{羅什}譯出﹐符會如一﹐初無乖舛。於是法旨大著中原。”

  • 清旨-汉语大词典

    清旨

    【1】清雅美好。{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今{仁裕}所著《玉堂閒話》等﹐又間載其詩﹐雖卑弱﹐頗自清旨。”

  • 深旨-汉语大词典

    深旨

    【1】深刻的意旨。《北史·薛胄传》:“每覽異書﹐便曉其義。常歎訓注者不會聖人深旨。”{唐}{姚合}《听僧云端讲经》诗:“無生深旨誠難解﹐唯是師言得正真。”{明}{吴承恩}《<两汉书抄>序》:“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終﹐單言約語皆有深旨焉。”

  • 温旨-汉语大词典

    温旨

    【1】温和恳切的诏谕。对帝王诏谕的敬称。《明史·奸臣传·周延儒》:“帝猶降温旨﹐言‘卿報國盡忱﹐終始勿替。’”{清}{恽敬}《衷白先生家传》:“帝遣内侍勞﹐且問方畧﹐先生疏陳利害﹐得温旨。”{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李穆}昔師之﹐逮爲學士薦於朝﹐温旨召至便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侍御伏謁盡禮﹐傳命賜坐簷下﹐金椀進茗。主畧致温旨﹐侍御肅而退。”

  • 淵旨-汉语大词典

    淵旨

    【1】深远的旨趣。{南朝} {宋}{何承天}《答颜光禄》:“敬覽芳訊﹐研復淵旨﹐行之於己則美﹐敷之於教則弘。”{南朝}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無以仰摸淵旨﹐取則後昆。”

  • 滋旨-汉语大词典

    滋旨

    【1】美好的滋味或意味。{唐}{刘知幾}《史通·叙事》:“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復忘疲﹐百遍無斁。”{南朝} {梁}{何逊}《七召·肴馔》:“此蓋滋旨之極珍﹐豈從余而並進。”{南朝} {宋}{颜延之}《庭诰》:“明{周}之德﹐厭滋旨而識寡嗛之急﹐仁恕之功。”

  • 潘文樂旨-汉语大词典

    潘文樂旨

    【1】《晋书·乐广传》:“{廣}善清言而不長於筆,將讓尹,請{潘岳}爲表。{岳}曰:‘當得君意。’{廣}乃作二百句語,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廣}不假{岳}之筆,{岳}不取{廣}之旨,無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樂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清}{吴伟业}《偶成》诗之八:“雅擅{潘}文{樂}旨﹐妙參{羊}體{嵇}心。”

  • 特旨-汉语大词典

    特旨

    【1】帝王的特别诏令。{宋}{陆游}《江西到任谢表》:“然而異恩賜第﹐弗由場屋之選掄;特旨造廷﹐非出公卿之論薦。”{明}{沈德符}《野獲编·宫闱·今上笃厚中宫》:“此後伉儷彌篤﹐恩禮有加﹐次年即特旨建儲﹐人心大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這是甚麽大事﹐非得弄一個特旨下來不爲功。”《宋史·选举志三》:“從軍以後﹐立軍功及人材出衆者﹐特旨擢用。”

  • 望風承旨-汉语大词典

    望風承旨

    【1】见“望風希指”。

  • 望風希旨-汉语大词典

    望風希旨

    【1】见“望風希指”。

  • 朝旨-汉语大词典

    朝旨

    【1】朝廷的命令。{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自註‘予將赴{僰道}﹐被命東歸。’蓋史部選{敘州}﹐而朝旨令赴行在也。”{宋}{俞文豹}《吹剑四录》:“其公試省試考官﹐則臨時委朝士及監司太守舉儒醫﹐取朝旨點差﹐庶幾人知習學﹐不至以庸醫殺人。”【2】朝廷的旨意。{南朝} {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興邦教。”《南史·王镇之传》:“有{鮮于文粲}與{晏}子{德元}往來﹐密探朝旨﹐告{晏}有異志。”

  • 文旨-汉语大词典

    文旨

    【1】法令条文的旨意。《宋书·孔灵符传》:“罰有從輕﹐蓋疑失善﹐求之文旨﹐非此之謂。”【2】文章的意旨。{章炳麟}《辨诗》:“故自《虞箴》既顯﹐{揚雄}﹑{崔駰}﹑{胡廣}爲《官箴》﹐氣體文旨﹐皆弗能與《虞箴》異。”《宋书·王僧达传》:“頃之﹐上表解職……文旨抑揚﹐詔付門下。”

  • 無關宏旨-汉语大词典

    無關宏旨

    【1】不涉及主要宗旨内容。谓无重要意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宋}儒所争﹐古文今文字句﹐亦無關宏旨﹐均姑置弗議。”{章炳麟}《正学报缘起》:“今於彼方國際﹐不厭詳悉。若簡絲數米﹐無關宏旨﹐則亦從刊落矣。”{叶圣陶}《倪焕之》十九:“在类乎此的无关宏旨的事情上﹐他领略这意味已有好几回了。”

  • 恩旨-汉语大词典

    恩旨

    【1】{清}代赦典的一种。《清史稿·刑法志三》:“赦典有恩赦﹑恩旨之别。”《清史稿·刑法志三》:“恩赦死罪以下俱免﹐恩旨則死罪以下遞減。”【2】犹恩典。{唐}{沈既济}《枕中记》:“數年﹐帝知冤﹐復追爲中書令﹐封{燕國公}﹐恩旨殊異。”

  • 情旨-汉语大词典

    情旨

    【1】犹情由。{唐}{李绰}《尚书故实》:“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過于前﹐迴目之曰:‘公有不平之氣﹐余願知之。’因具告情旨。”【2】心愿;想法。{明}{邵璨}《香囊记·祈祷》:“不知是祈安﹐薦亡?就此拈香﹐通説情旨。”{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小僧請佛了﹐請相公上香﹐通達情旨。”{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表者﹐白也﹐以情旨表白於外﹐{漢}則散文﹐{唐}以後用四六矣。”

  • 意旨-汉语大词典

    意旨

    亦作“[意恉]”亦作“[意指]”【1】谓意之所在。多指尊者的意向。{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它(共产党)应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史记·酷吏列传》:“君爲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爲獄。”{宋}{岳珂}《桯史·乾道受书礼》:“臣之愚暗﹐安知時變﹐不過如向所陳﹐不敢改辭以迎合意指。”{清}{昭槤}《啸亭杂录·王树勋》:“{松公}故喜佛法﹐{樹勳}投其意指﹐公大賞鑒。”《清史稿·后妃传论》:“〔{慈禧太后}〕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陸生}爲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稱制﹐令比諸侯﹐皆如意旨。”

  • 慈旨-汉语大词典

    慈旨

    【1】慈母的教诲。{唐}{元稹}《诲侄等书》:“憶得初讀書時﹐感慈旨一言之歎﹐遂志于學。”【2】仁惠的诏旨。《新唐书·刘洎传》:“陛下降慈旨﹐假柔顔﹐虚心聽納﹐猶恐羣臣惴縮不敢進。”《魏书·崔光传》:“檢訪四方﹐務加休息﹐爰發慈旨﹐撫賑貧瘼。”

  • 懿旨-汉语大词典

    懿旨

    【1】古用以称皇后﹑皇太后或皇妃﹑公主等的命令。亦用为贵显人家长辈妇人命令的敬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妾奉夫人懿旨﹐送先生歸館。”《西游记》第五回:“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設宴。’”《三国演义》第三回:“黄門傳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

  • 神旨-汉语大词典

    神旨

    【1】犹旨意。{章炳麟}《文学总略》:“然則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則有獨至﹐凡無句讀文﹐皆文字所專屬也﹐以是爲主。故論文學者﹐不得以興會神旨爲上。”{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不知縱令物質文明﹐即現實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必將緣偏頗之惡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終以滅亡。”{刘师培}《<新方言>後序》:“讀斯書者﹐非徒可以詮故訓﹐達神旨﹐草次應對﹐名實相應﹐亦無憂閒介矣。”

  • 票旨-汉语大词典

    票旨

    【1】{明}{清}时代,内阁学士代皇帝批答章奏,书写批语于票签,贴各疏面,谓之“票旨”。《明史·宦官传二·魏忠贤》:“大學士{黄立極}﹑{施鳳來}﹑{張瑞圖}票旨﹐亦必曰‘朕與厰臣’﹐無敢名{忠賢}者。{山東}産麒麟﹐巡撫{李精白}圖象以聞﹐{立極}等票旨云:‘厰臣修德﹐故仁獸至。’”{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楊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無散官﹐故其權甚輕;然各衙門章奏皆送閣下票旨﹐事權所在﹐不得不重。”

  • 禪旨-汉语大词典

    禪旨

    【1】谓佛教禅宗的旨意。{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李東岡}謂予有悟禪旨﹐故與{莊子}默契。”

  • 甘旨-汉语大词典

    甘旨

    【1】指养亲的食物。{唐}{白居易}《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貧;甘旨或虧﹐無以爲養;藥餌或闕﹐空致其憂。”{南朝} {梁}{任昉}《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饑寒無甘旨之資﹐限役廢晨昏之半。”{明}{沈鲸}《双珠记·二友推恩》:“目下雖窘﹐奴家力攻針指﹐足備甘旨之奉。”【2】美味的食物。{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甘旨百品﹐月祭日祀。”{郭沫若}《创造十年》十三:“起初是视为销纳外来稿件的尾闾﹐其实才是一个爱吃甘旨的饕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九山王》:“俄而行酒薦饌﹐備極甘旨。”【3】指对双亲的奉养。《镜花缘》第九四回:“{閨臣}正因妹妹離别傷感﹐適聽{亭亭}囑托堂上甘旨﹐猛然想起父親流落天涯之苦﹐跪在地下﹐也是大放悲聲。”{明}{陈汝元}《金莲记·昼锦》:“久違甘旨﹐備歷辛酸。”【4】甜美。{汉}{晁错}《论贵粟疏》:“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南朝} {宋}{鲍照}《园葵赋》:“甘旨蒨脃﹐柔滑芬芳。”{晋}{潘岳}《闲居赋》:“堇薺甘旨﹐蓼荽芬芳。”

  • 甘旨肥濃-汉语大词典

    甘旨肥濃

    【1】泛指佳肴美味。{南朝} {梁}{沈约}《述僧中食论》:“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新唐书·韦縚传》:“今欲以甘旨肥濃皆充於祭﹐苟踰舊制﹐其何極焉。”

  • 硃批諭旨-汉语大词典

    硃批諭旨

    【1】{清}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載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數册﹐少者以數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會兒﹐就硃諭下來﹐叫老爺回籍。”{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秀成}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初﹐有言東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積數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遞親供時﹐隨呈黄摺匣一扣﹐内皆{宣宗}親筆硃諭。”

  • 睿旨-汉语大词典

    睿旨

    【1】圣人的意旨。后称皇帝的诏令。{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睿旨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得微言。”{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十二月》:“願特降睿旨﹐今後監司規畫事理可行﹐而諸州違戾不從者﹐重加之罪。”

  • 畫旨-汉语大词典

    畫旨

    【1】在圣旨上书字判行。《宋史·职官志一》:“〔中書省〕皆承制畫旨﹐以授門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宋史·职官志二》:“〔樞密院〕面得旨者爲録白﹐批奏得畫者爲畫旨﹐並留爲底。”【2】绘画的旨意。{宋}{苏辙}《王维吴道子画》诗:“我非畫中師﹐偶亦識畫旨。”《四库全书总目·艺术一·图画见闻志》:“其論製作之理﹐亦能得畫旨﹐故{馬端臨}以爲看畫之綱領。”

  • 盛旨-汉语大词典

    盛旨

    【1】见“盛指”。

  • 矯旨-汉语大词典

    矯旨

    【1】假托帝王诏命。{清}{戴名世}《左忠毅公传》:“{忠賢}矯旨遣緹騎逮{光斗}﹑{漣}入京考鞫。”《明史·后妃传二·赵选侍》:“選侍{趙氏}者﹐{光宗}時﹐未有封號。{熹宗}即位﹐{忠賢}﹑{容氏}惡之﹐矯旨賜自盡。”

  • 秘旨-汉语大词典

    秘旨

    【1】深奥的含义;隐秘的意旨。{清}{昭槤}《啸亭续录·清字经馆》:“上以《大藏經》有{天竺}番字﹑漢文﹑{蒙古}諸繙譯。然其禪悟深邃﹐故{漢}經中咒偈﹐惟代以翻切﹐並未譯得其秘旨。”{郑观应}《盛世危言·道器》:“昔{軒轅}訪道於{廣成}﹐{孔子}問禮於{老氏}﹐{虞}廷十六字之心傳﹐聖門一貫之秘旨。”

  • 稱旨-汉语大词典

    稱旨

    【1】符合上意。《汉书·孔光传》:“奉使稱旨﹐由是知名。”《陈书·赵知礼传》:“{知禮}爲文贍速﹐每占授軍書﹐下筆便就﹐率皆稱旨。”《资治通鉴·後晋齐王开运二年》:“戰士重傷者﹐賞不過帛數端﹐今優人一談一笑稱旨﹐往往賜束帛﹑萬錢﹑錦袍﹑銀帶﹐彼戰士見之﹐能不觖望。”{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某年﹐詔宣{青浦}{沈文恪公}{荃}入内廷賦詩﹐稱旨﹐賞貂裘一。{沈}繪‘殿廷槖筆’﹑‘閤門賜貂’二圖﹐以紀榮遇。”

  • 章旨-汉语大词典

    章旨

    【1】见“章指”。

  • 的旨-汉语大词典

    的旨

    【1】真谛。{唐}{常达}《山居》诗之七:“{胡}僧論的旨﹐物物唱圓成。”

  • 皇旨-汉语大词典

    皇旨

    【1】皇帝的意旨。{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外順皇旨﹐内殷私痛。”

  • 空旨-汉语大词典

    空旨

    【1】佛教语。谓诸法皆空的真谛。{唐}{李山甫}《寄卫别驾》诗:“知君超達悟空旨﹐三徑閒行抱素琴。”

  • 聖旨-汉语大词典

    聖旨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宋}{王谠}《唐语林·品藻》:“上曰:‘{李林甫}之材不多得。’{士淹}曰:‘誠如聖旨﹐近實無儔。’”{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下》:“{延壽}﹑{湯}承聖旨﹐倚神靈﹐總百蠻之軍﹐攬城郭之兵﹐出萬死之計﹐入絶域之地。”《花月痕》第四六回:“{劍秋}口才﹐本是好的﹐對答如流。是日奏對﹐洋洋灑灑﹐大稱聖旨﹐就放個{岳鄂}節度。”{老舍}《宝船》第二幕:“皇上有圣旨﹐大伙儿用心听!”{汉}{蔡邕}《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使命口宣上皇聖旨:‘教{俞良}到{德壽宫}見駕。’”{唐}{杜甫}《江陵望幸》诗:“甲兵分聖旨﹐居守付宗臣。”《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违反的意见或话语﹐有讽刺意。{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五章:“我想捞两条小鱼儿﹐咱爷儿俩喝兩盅儿!刚下上网﹐忽听圣旨到﹐就把我给提溜来啦。”{浩然}《艳阳天》第七章:“他把{马之悦}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3】{元}代特指从蒙语译为汉语﹐多用白话的皇帝训敕。《通制条格·户令》:“奏呵﹐奉聖旨:依着在先{世祖皇帝}聖旨了的勾當﹐但是軍籍裏入去了的﹐不揀是誰的休回付者。”《<经世大典>序录》:“國朝以國語訓勅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4】圣人的意旨。有时专用于{孔子}。{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賢隱諱﹐固{尼父}之聖旨﹐蓋纖瑕不能玷瑾瑜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蓋{丘明}親承聖旨﹐録爲實證矣。”{汉}{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休}少以好學﹐游心典謨﹐既綜七經﹐又精羣緯﹐鈎深極奥﹐窮覽聖旨。”{唐}{欧阳詹}《怀州应宏词试片言折狱论》:“夫子之言﹐蓋非於{季路}之云也。後之人不窮聖旨﹐以爲夫子美於{季路}﹐任一時之見輕而折獄者十有八九焉。迂哉!斯人也!”【5】佛教徒称佛谕。《金石续编·北齐宋显伯等造像龛记》:“朝尋聖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唐}{高墉}《龙华寺窣堵波塔铭》:“{彌勒}佛前﹐親承聖旨。”

  • 要旨-汉语大词典

    要旨

    亦作“[要指]”【1】主要的旨趣﹑意思。{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其義難明﹐請言要旨。”{清}{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實踐﹐以究羣經要旨﹐博求萬物之理。”《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

  • 符旨-汉语大词典

    符旨

    【1】犹诏旨。《宋书·良吏传·王镇之》:“時{三吴}飢荒﹐遣{鎮之}銜命賑﹐而{會稽}内史{王愉}不奉符旨﹐{鎮之}依事糾奏。”《南史·顾宪之传》:“{憲之}議曰:‘……又被簡符﹐前後累千﹐符旨既嚴﹐不敢闇信。’”

  • 節旨-汉语大词典

    節旨

    【1】犹章旨。总括经书章节大意的话。《红楼梦》第八二回:“{代儒}道:‘{寶玉}﹐有一章書你來講講……你把節旨句子細細講來。’”

  • 簡旨-汉语大词典

    簡旨

    【1】精练的意旨。{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恭}有清辭簡旨﹐能叙説﹐而讀書少﹐頗有重出。”

  • 被旨-汉语大词典

    被旨

    【1】承奉圣旨。{宋}{岳飞}《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權{湖南}帥{岳飛}被旨討賊{曹成}。”{金}{元好问}《续夷坚志·麻神童》:“{劉微}七歲﹐被旨賦《鳳皇來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攝{瓘}至州庭﹐大陳獄具﹐將脅以死﹐{瓘}揣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豈被旨邪!’”

  • 裁旨-汉语大词典

    裁旨

    【1】{宋}代称太守以下地方长官的指示﹑命令为“裁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近世自鈞旨﹑臺旨而下﹐稱裁旨。按﹐{李罕之}擅引{澤州}兵夜入{潞州}﹐以狀白{李克用}曰:‘{薛鐵山}死﹐州民無主﹐慮不逞者爲變。故{罕之}專命鎮撫﹐取王裁旨。’”{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三:“本朝君相曰聖旨﹑鈞旨﹐太守而下曰臺旨﹐又其次曰裁旨。”

  • 義旨-汉语大词典

    義旨

    【1】意义与宗旨。{汉}{王充}《论衡·超奇》:“杼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説﹐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北齐书·徐之才传》:“{之才}幼而發﹐五歲誦《孝經》﹐八歲略通義旨。”{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中》:“此乃經生決科之策括﹐不敢抒一獨得之見﹐標一法外之意﹐而奄然媚世爲鄉愿﹐至於古人著書之義旨﹐不可得聞也。”

  • 芳旨-汉语大词典

    芳旨

    【1】香美之味。{晋}{张协}《七命》:“芳旨萬選﹐承意代奏。”{三国} {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鮮魚出於潛淵﹐芳旨發自幽巷。”

  • 英旨-汉语大词典

    英旨

    【1】美妙的旨意 (指诗文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南朝} {梁}{锺嵘}《诗品·总论》:“近{任昉}﹑{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拘攣補衲﹐蠧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 綸旨-汉语大词典

    綸旨

    【1】圣旨。{宋}{张孝祥}《浣溪沙》词:“細撚絲梢龍尾北﹐緩携綸旨鳳池東。”{明}{张居正}《谢赐粥米食品疏》:“乃荷乾坤覆幬﹐父母爱憐﹐綸旨温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