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若(曷若)是什么意思
曷若-古汉语虚词词典
曷若hé ruò
短语
一、用于比较问句中参与比较的两者之间,表示比较。义即“……比……怎么样”、“……哪如……”。①夫无忠而忠见,无孝而孝闻,曷若使不见而忠,无闻而孝?(《柳河东集·吾子》)②今复捐数十万缗以易无用之珠玉,曷若惜财以养战士?(《宋史·大食国传》)——缗(mín):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用作量词,指一串铜钱,每串一千文。③有谄之者曰:“王为越王曷若为越帝?”(《资治通鉴·唐纪·昭宗乾宁元年》)——谄之者:谄媚越王的人。
二、用来询问情状。义即“怎么样”。①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常行:日常行为准则。
曷若-古文观止词典
曷若hé ruò
连接分句,表示在衡量中进行选择。可译为“哪如”、“哪里比得上”(3)。《信陵君救赵论》: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哪如用赵国和魏国“唇亡齿寒”的形势,向魏王激切地劝告。《信陵君救赵论》: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哪如自己进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信陵君救赵论》: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哪里比得上乘魏王空闲之时,白天黑夜地劝他援救赵国。
曷若-汉语大词典
曷若
【1】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唐}{柳宗元}《刘叟传》:“是故事至而後求﹐曷若未至而先備。”{清}{顾炎武}《钱粮论上》:“曷若度土地之宜﹐權歲入之數﹐酌轉般之法﹐而通融乎其間。”《後汉书·班固传下》:“{太液}{昆明}﹐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2】怎么样;怎样。《晏子春秋·问上十六》:“君子常行曷若?”《荀子·强国》:“如是則{齊}必斷而爲四﹐三國若假城然耳﹐必爲天下大笑﹐曷若?”{杨倞}注:“天下必笑其無謀滅亡﹐問以爲何如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