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晁)是什么意思
阳晁-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阳晁yáng zhāo
【释义】:
清朗的早晨。晁,通“朝”(zhāo)。汉·扬雄《羽猎赋》:“于是天子乃出,阳晁始出乎玄宫。”注:“阳朝,阳明之朝,晁,古字同也。”
晁错-古文观止词典
晁错cháo cuò
【词性】:名词
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随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为太子家令。景帝即位,任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抑末”的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建议募民充实塞下以及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得到景帝的采纳。后来,吴、楚七国等发动叛乱,“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袁盎所谮,被杀(2)。《李陵答苏武书》:晁错受戮。——晁错被杀。《晁错论》: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竭尽忠诚替汉朝办事。
晁错论贵粟疏-古文观止词典
晁错论贵粟疏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晁错(前200-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景帝时,晁错为御史大夫。上书景帝,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建议遭到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为求得七国罢兵而杀了晁错。晁错之文长于议论,文笔流畅,逻辑严密。
本文是晁错上汉文帝的一封奏议。文中分析论证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政策。它的实行,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积累了财力和物力,为汉武帝时国家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文章围绕中心思想,从历史和当世的不同角度反复分析论述,辞意明畅,说理深刻,逻辑严密,语言简朴。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论-古文观止词典
晁错论
【说明】:
晁错生当汉景帝时,曾针对当时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现实,提出“削藩”的主张。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发动叛乱,政敌袁盎等乘机中伤,晁错终于被景帝所杀。苏轼对晁错之死是同情的,但他认为晁错被杀,一方面在于操之过急,一方面在于临危未能挺身而出,反让坏人钻了空子。这种观点当然也有偏颇之处,但作者旨在借古鉴今,提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等,也有一定的道理。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晁鼂cháo
姓。《汉书·景帝纪》:“斩御史大夫~错,以谢七国。”
另见zhāo。
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晁鼂zhāo
同“朝”。早晨。司马相如《上林赋》:“~采琬琰,和氏出焉。”(琬琰:美玉。)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群,野雉~雊。”(雊gòu:雉鸣。)
另见cháo。
晁-现代汉语大词典
晁cháo
【释义】:
姓。
晁-汉语大词典
晁
【1】早晨。《文选·扬雄<羽猎赋>》:“於是天子乃以陽晁,始出乎玄宫。”{李善}注:“陽朝,陽明之朝。晁,古字同也。”《文选·马融<长笛赋>》:“山雞晨羣,壄雉晁雊。”{李善}注:“晁,古朝字。”
晁-汉语大词典
晁
《廣韻》直遥切,平宵,澄。【1】姓。《汉书·景帝纪》:“斬御史大夫{晁錯}以謝七國。”
晁董-汉语大词典
晁董
【1】{汉}代{晁错}和{董仲舒}的并称。{唐}{张祜}《送韦正字贯赴制举》诗:“竚看{晁}{董}策﹐便向史中傳。”{明}{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文章過{晁}{董}﹐對丹墀已膺天寵。”《宋史·王十朋传》:“學者争傳誦其策﹐以擬{晁}{董}。”
晁采-汉语大词典
晁采
【1】玉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郭璞}注引{司马彪}曰:“晁采﹐玉名。”{李善}注:“晁﹐古朝字。”
誅晁錯-汉语大词典
誅晁錯
【1】见“誅鼂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