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書

書(書)是什么意思

  • 书(書) 写(寫)-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书(書) 写(寫)

    [书(書)shū 写(寫)xiě]

    同 书写。《左传·宣公二年》:“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大:同“太”)《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子张把孔子的话写在衣带上)苏轼《答谢民师书》:“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吴文英《莺啼序》:“殷勤待写,书中长恨。”

    异 【书】 ①文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②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 ③书信。《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诒:给与,赠与。通“贻”)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

    【写】 ①倾泻。《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水”。(浍:田间水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泻”。 ②抒发。《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③摹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写:描摹。放:通“仿”)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复写鸟兽之状”。今有复音词“写生”,由此引申为“抄写”、“书写”。

    辨 “书”常作名词,表示“文字”、“书籍”、“书信”等。“写”不能作名词用。

    注 在“书写”的意义上,先秦以前用“书”不用“写”。

  • 书(書) 籍 简 策 册 牍 札 编 篇 卷-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书(書) 籍 简 策 册 牍 札 编 篇 卷

    [书(書)shū 籍jí 简jiǎn 策cè 册cè 牍dú 札zhá 编biān 篇piān 卷juàn]

    同 和文章、书籍有关。

    异 【书】 除“书写”、“文字”、“书籍”、“书信”等意义外,还专指《尚书》。(《尚书》又简称《书》,是我国上古帝王的文诰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汇编的专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篇名)

    【籍】 ①名册,户口册。《周礼·秋官·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论衡·自纪》:“户口众,簿籍不得少”。 ②书籍。《孟子·告子下》:“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汉书·艺文志》:“皆灭去其籍”。

    【简】 ①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竹片。一简为一行,若干简成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叫做“策”或“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法:法律) ②为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承蒙您来信,受益不浅)

    【策】 成编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方策:方册。方:木版)《左传·隐公十一年》:“不书于策”。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单执一札谓之简,编诸简乃名为策。”

    【册】 编串好的许多竹简(或木简),简册。《尚书·多士》:“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朝。典:典籍)这个意义和“策”是相通的。

    【牍】 ①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板。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②书籍,文书。《后汉书·荀悦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览:看)

    【札】 ①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 ②书信。颜延之《赠王太常》诗:“遥怀具短札”。(远念友人,因此写了短信)

    【编】 ①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或脱简,或脱编”。(或:有的) ②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卢照邻《乐府杂诗序》:“访遗编于四海”。杜甫《故武卫将军挽词》:“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③编写。《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④部。《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出:拿出)

    【篇】 ①文章有首有尾就称为一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后汉书·王充传》:“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箸:通“著”,写作) ②书籍,典籍。《汉书·儒林传》:“观古今之篇籍。”

    【卷】 ①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如“上卷”、“第一卷”。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诗:“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②书。《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虽在军陈,手不释卷”。(陈:阵。释:放下)有的把书籍叫“书卷”。

    辨 在“书籍”的意义上。“书”、“籍”同义。但“读书”不能写成“读籍”,因为“书”是指书上的文字和内容,“籍”指“簿册”。“简”、“牍”、“札”都用作古代的书写材料,但竹片为“简”,木片为“牍”,“札”是小木片,通称为“简”。后来都可引申为“书信”的意思,但“牍”表示“书信”一般是“尺牍”连用。如《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

    “策”、“册”在成编的竹、木简这一意义上相通。但“策”的本义是“竹鞭”,“册”的本义是把竹简编串成简札,“策”的“竹鞭”、“鞭策”等意义和“册”字毫不相干。

    “简”、“策”、“册”后来也都可指书籍。“编”多指成部的书,如“简编”、“长编”,也可指书中较大的一部分,如“上编”、“下编”。“篇”只指篇章。成语有“连篇累牍”、“断简残篇”。“编”的外延比“篇”大。另外,“编”可以作动词,“篇”则不能。

  • 一封書-汉语大词典

    一封書

    【1】一封信。《史记·越世家》:“{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爲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唐}{于武陵}《客中》诗:“一封書未返﹐千樹葉皆飛。”【2】{明}代一种酷刑的名称。《明史·刑法志二》:“酷吏輒用挺棍﹑夾棍﹑腦箍﹑烙鐵及一封書﹑鼠彈筝……或鞭脊背﹑兩踝致傷以上者﹐俱奏請﹐罪至充軍。”【3】南词曲牌名。一名《秋江送别》。

  • 一紙書-汉语大词典

    一紙書

    【1】《晋书·刘弘传》:“{弘}每有興廢,手書守相,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后用以为典,或以“一紙書”代指书信。{唐}{许浑}《寄献三川守刘公》诗:“長聞{季氏}千金諾﹐更望{劉公}一紙書。”{唐}{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郞》诗:“空慚{季布}千金諾﹐但負{劉弘}一紙書。”{宋}{范成大}《采莲》诗之三:“空江日暮無來客﹐斷腸{三湘}一紙書。”{元}{耶律楚材}《寄万寿润公禅师用旧韵》:“懶答禪師一紙書﹐禪師佳句古誰知?”

  • 一字書-汉语大词典

    一字書

    【1】谓短札。{唐}{包佶}《尚书宗兄使过诗以奉献》:“雨散三年别﹐風傳一字書。”{宋}{陈与义}《邓州西斋书事》诗之三:“易求{蘇子}六國印﹐難得{河橋}一字書。”

  • 一折書-汉语大词典

    一折書

    【1】按定价一折出售的廉价书籍。一折,指原价的十分之一。三十年代行销甚广,但失于粗制滥造。{郑振铎}《现代创作文库序》:“我认为新文学创作物要夺取大部分落后的读者﹐用一折书的办法来印行﹐是目前一个最好的手段。”{阿英}《敌后日记摘抄》:“有一书店﹐惟所售者为一折书旧小说。”

  • 一家書-汉语大词典

    一家書

    【1】指富有特色﹑自成一家的著作。《晋书·王接传》:“{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成一家書﹐不主爲經發。”《梁书·萧子显传》:“又採衆家《後漢》﹐考正同異﹐爲一家之書。”

  • 一行書-汉语大词典

    一行書

    【1】谓简短的书信。亦泛指信札。{南朝} {梁}{何逊}《从主移西州寓直斋内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欲寄一行書﹐何解三秋意。”{唐}{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诗:“東去{長安}萬里餘﹐故人何惜一行書。”{宋}{陈师道}《寄单州吕侍讲》诗:“遣興覓爲七字語﹐尋人聊代一行書。”

  • 一雁書-汉语大词典

    一雁書

    【1】《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后因以“一雁書”为一封信的代称。{唐}{李白}《送友人游梅湖》诗:“莫惜一雁書﹐音塵坐{胡}﹑{越}。”

  • 一筆書-汉语大词典

    一筆書

    【1】指汉字草书。草书体势似一笔写成,故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脉通連﹐隔行不斷。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

  • 一鶚書-汉语大词典

    一鶚書

    【1】指推荐直士贤才的书信。{宋}{曾巩}《送李莘太傅》诗:“久待連城價﹐誰騰一鶚書?君王覽豪俊﹐應復召{嚴}{徐}。”

  • 二十四考中書令-汉语大词典

    二十四考中書令

    【1】{唐}{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绩达二十四次。后遂以借称{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句云: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温}({戛x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富鄭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數萬人,勝二十四考中書令遠矣。”后用为称颂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 丁書-汉语大词典

    丁書

    【1】指旧时官府中书办一类的小吏。{清}{冯桂芬}《与许抚部书》:“此法一行……尤大不利於多方中飽之丁書差役。”

  • 七書-汉语大词典

    七書

    【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宋史·选举志三》:“凡武學生﹐習‘七書’兵法﹑步騎射。”

  • 三大奇書-汉语大词典

    三大奇書

    【1】指{清}初之《历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及《南北史合抄》三书。{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祖禹》:“世所稱三大奇書﹐此(《讀史方輿紀要》)其一也。其二則{梅文鼎}《歷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國初諸儒稱{梅文鼎}《歷算全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李清}《南北史合抄》爲三大奇書。”【2】指《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部长篇章回小说。

  • 三十六書-汉语大词典

    三十六書

    【1】三十六封有关{隋}兵渡{江}的告警文书。{宋}{范成大}《胭脂井》诗:“三十六書都莫恨,煩將歌舞過{揚州}。”{沈钦韩}注:“《大業拾遺録》:{煬帝}夢見{陳後主},語云:‘三十六封書,使人恨恨。’前人莫解何謂。蓋{隋}兵渡{江}警書爲{張貴妃}所沈閣者。”一说三十六非实数,极言其多。

  • 三書六禮-汉语大词典

    三書六禮

    【1】旧时婚礼,男家须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谓之“六禮”。在纳采﹑纳征﹑亲迎时,男家还要备置礼物,以书面致送女家,谓之“三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侯虎}却不敢怠慢﹐備了三書六禮﹐迎娶過來。”

  • 三大書-汉语大词典

    三大書

    【1】指{宋}代之《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三书。{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周文忠}序《文苑英華》﹐首云:‘{太宗}皇帝丁時太平﹐以文化成天下﹐既得諸國圖籍﹐聚士於朝﹐詔修三大書﹐曰《太平御覽》﹐曰《册府元龜》﹐曰《文苑英華》……余按:《册府元龜》乃{景德}二年編類﹐至{大中祥符}六年書成﹐皆{真宗}朝。’”

  • 三官手書-汉语大词典

    三官手書

    【1】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 上書房-汉语大词典

    上書房

    【1】{清}代皇子读书之处。{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三:“{李學士}{中簡}值上書房最久﹐諸皇子皆服其品學。”{清}{昭槤}《啸亭续录·上书房》:“皇子六齡﹐即入上書房讀書。書房在{乾清宫}左﹐五楹﹐面北向﹐近在禁籞﹐以便上稽察也。”

  • 上書-汉语大词典

    上書

    【1】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红楼梦》第九回:“可巧這日{代儒}有事回家﹐只留下一句七言對聯﹐命學生對了﹐明日再來上書。”{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這早晩了﹐還不見女學生進館﹐卻也嬌養的緊……{春香}﹐請小姐上書。”{曹禺}《北京人》第二幕:“{孙少爷}你背完书﹐就回屋睡觉去。老爷子再要上书﹐就说{陈奶妈}催你歇着呢!”【2】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清}{龚自珍}《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東華}事可哀。”《战国策·齐策一》:“〔{齊威王}〕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爲反﹐徵繫清室。”{唐}{韩愈}《赠唐衢》诗:“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虞}{唐}。”【3】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雨花》1981年第6期:“一九七五年四月﹐{贺捷生}上书{毛主席}﹐要求寻找{贺龙}同志遗骸﹐补行葬仪﹐讣告国人。”

  • 才子書-汉语大词典

    才子書

    【1】{清}{金圣叹}称其所批点的书。{清}{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僕昔因兒子及甥姪輩﹐要他做得好文字﹐曾將《左傳》﹑《國策》﹑《莊》﹑《騷》﹑《公》﹑《穀》﹑《史》﹑《漢》﹑{韓}﹑{柳}﹑三{蘇}等書﹐雜撰一百餘篇﹐依{張侗初}先生必讀古文舊名﹐只加‘才子’二字﹐名曰‘才子必讀書’﹐蓋欲望讀之者必爲才子也。”

  • 才人書會-汉语大词典

    才人書會

    【1】{宋}{元}才人组织的团体,专门从事编写戏剧﹑曲词﹑小说等活动。{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俺路歧每怎敢自專﹐這的是才人書會剗新編。”

  • 下手書-汉语大词典

    下手書

    【1】按捺指印作为凭证的文书。《周礼·地官·司市》“以質劑結信而止訟”{汉}{郑玄}注:“質劑﹐謂兩書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書。”{贾公彦}疏:“{漢}時下手書﹐即今畫指券﹐與古‘質劑’同也。”

  • 下書-汉语大词典

    下書

    【1】指致送婚约。{台静农}《拜堂》:“人家下书子﹐托我买的。”原注:“下书子即过婚书。”{孙犁}《白洋淀纪事·光荣》:“{秀梅}的脸腾的红了﹐她正在说婆家﹐就要下书定准了。”【2】投递书信。{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下書遏雄虓﹐解罪弔攣瞎。”《水浒传》第四十回:“昨日下書人已回﹐妖人{宋江}教解京師。”《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下面説底便是‘錯下書’。”

  • 五車書-汉语大词典

    五車書

    【1】《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宋}{辛弃疾}《满江红·呈茂中》词:“算胸中﹐除却五車書﹐都無物。”{清}{高昌寒食生}《乘龙佳话·下第》:“問世休矜三尺劍﹐驕人還是五車書。”亦省作“[五車]”。{清}{孙枝蔚}《溽暑过汪舟次园中留饮分得鸦字萝字》诗:“有客尋三徑﹐因君破五車。”{唐}{知玄}《答僧澈》诗:“五車外典知誰敵﹐九趣多才恐不如。”{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之二:“兩説窮舌端﹐五車摧筆鋒。”{明}{沈鲸}《双珠记·假恩图色》:“人讀五車書﹐偏我無一句。”

  • 五兵尚書-汉语大词典

    五兵尚書

    【1】官名。{三国}{魏}置,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以后中﹑外兵又各分左右。{南朝}{宋}{齐}{梁}{陈}沿用。至{隋}改名兵部尚书。《梁书·武帝纪下》:“以侍中﹑五兵尚書{謝舉}爲吏部尚書。”《宋书·百官志上》:“{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五兵尚書領中兵﹑外兵二曹﹐昔有騎兵﹑别兵﹑都兵﹐故謂之五兵也。”

  • 五色書-汉语大词典

    五色書

    【1】指诏书。{唐}{司空曙}《酬张芬赦後见赠》诗:“紫鳳朝啣五色書﹐陽春忽報網羅除。”

  • 不占之書-汉语大词典

    不占之書

    【1】指谶书。《後汉书·张衡传》:“律曆﹑卦侯﹑九宫﹑風角﹐數有徵效﹐世莫肯學﹐而競稱不占之書。”{李贤}注:“謂競稱讖書也。”

  • 吏書-汉语大词典

    吏書

    【1】官府的文书。《三国志·吴志·丁奉传》:“{孫休}即位﹐與{張布}謀﹐欲誅{孫綝}﹐{布}曰:‘{丁奉}雖不能吏書﹐而計略過人﹐能斷大事。’”【2】指秘书之类人员。{吴晗}《反对繁文》:“第三要亲自动手﹐要官自作稿﹐不可假手吏书。”【3】指吏部尚书。{明}{沈德符}《野獲编·佞倖·佞人涕泣》:“其({汪鋐})長西臺位統均﹐又以吏書兼兵書﹐皆{永嘉}力也。”

  • 事書-汉语大词典

    事書

    【1】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周礼·春官·内史》:“凡四方之事書﹐内史讀之。”{贾公彦}疏:“諸侯凡事有書奏白於王﹐内史讀示王。”

  • 兩脚書橱-汉语大词典

    兩脚書橱

    【1】《南史·陆澄传》:“{澄}當世稱爲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厨也。’”后遂以“兩脚書橱”指读书记诵甚多但不善应用的人。{清}{叶燮}《原诗·内篇下》:“且夫胸中無識之人﹐即終日勤於學﹐而亦無益。俗諺謂爲‘兩脚書橱’記誦日多﹐多益爲累。”

  • 兩湖書院-汉语大词典

    兩湖書院

    【1】{清}{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在{湖北}{武昌}设立的学校。学生为{湖南}﹑{湖北}两省生员,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六门。《碑传集补·张之洞》:“比督{楚}﹐復創{兩湖}書院。”

  • 中書堂-汉语大词典

    中書堂

    【1】中书省的政事堂。{唐}{杜甫}《莫相疑行》:“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仇兆鳌}注:“{李華}《中書政事堂記》:{武德}以來﹐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書令﹐執宰相筆﹐乃遷政事堂於中書省。”{宋}{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北平}道﹐文合落筆中書堂。”

  • 中秘書-汉语大词典

    中秘書

    亦作“[中祕書]”【1】宫廷藏书。《汉书·成帝纪》:“光禄大夫{劉向}校中祕書。”【2】掌理宫廷藏书的机构。{唐}{常衮}《晩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诗:“穆穆上清居﹐沉沉中秘書。”{唐}{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恐君百歲後﹐滅没人不聞。願藏中秘書﹐百代不湮淪。”

  • 中書房-汉语大词典

    中書房

    【1】{明}代宫中的缮写收发机构。{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書房﹐掌房官一員﹐散官十餘員﹐係司禮監工﹐年老資深者挨轉﹐專管文華殿中書﹐所寫書籍﹑對聯﹑扇柄等件﹐承旨發寫完日﹐奏進御前。”

  • 中書君-汉语大词典

    中書君

    【1】{唐}{韩愈}作寓言《毛颖传》,称毛笔为{毛颖}。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号{管城子},“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爲中書君”。后因以“中書君”为毛笔的别称。{宋}{苏轼}《自笑》诗:“多謝中書君﹐伴我此幽棲。”

  • 中祕書-汉语大词典

    中祕書

    【1】见“中秘書”。

  • 中書-汉语大词典

    中書

    【1】官名。中书令的省称。{汉}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爲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競﹐此繫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清}{洪昇}《长生殿·贿权》:“中書獨坐攬朝權﹐看炙手威風赫烜。”【2】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書”。{唐}{白居易}《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尋春水坐看山﹐早出中書晩未還。”{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荆公}行至題下。”【3】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後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黄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李贤}注:“中書﹐内中之書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習焉”{裴松之}注引《吴历》:“{亮}數出中書視{孫權}舊事。”《汉书·儒林传·孔安国》:“{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爲《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颜师古}注:“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4】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銀子﹐捐了個内閣中書。”《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書事{祖龍}﹐{江淹}親向夢中逢。”

  • 中書檢正-汉语大词典

    中書檢正

    【1】{宋}代的内阁侍读。{清}{梁章鉅}《称谓录·内阁各官古称》:“{宋}稱内閣侍讀爲中書檢正。”

  • 中書格-汉语大词典

    中書格

    【1】{明}代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其书体一般端正而流于刻板,人谓之中书格。{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今國家誥敕及宫殿匾額﹐皆用筆法極端楷者書之﹐謂之中書格﹐但取其莊嚴典重耳﹐其實俗惡不可耐也。”

  • 中書學-汉语大词典

    中書學

    【1】犹太学。{北魏}时的中央教育机构。《魏书·李訢传》:“爲中書學生﹐{世祖}幸中書學﹐見而異之。”《北史·儒林传序》:“{明元}時﹐改國子爲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周书·崔彦穆传》:“年十五﹐與{河間}{刑子才}﹑{京兆}{韋孝寬}俱入中書學﹐偏相友愛。”

  • 禹書-汉语大词典

    禹書

    【1】指《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禹}所撰,故名。{唐}{柳宗元}《逐毕方文》:“問之{禹}書﹐{畢方}是祟。”

  • 丹書白馬-汉语大词典

    丹書白馬

    【1】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唐}{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開國承家﹐丹書白馬。”《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颜师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爲盟也。”

  • 丹書-汉语大词典

    丹書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書﹐得夷平民。”{李周翰}注:“丹書﹐定罪之書。”{三国} {魏}{曹操}《度关山》诗:“有燔丹書﹐無普赦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杜预}注:“蓋犯罪没爲官奴﹐以丹書其罪。”【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史记·周本纪》“生{昌}﹐有聖瑞”{张守节}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户。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北周}{庾信}《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書飛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誠。”《吕氏春秋·应同》:“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3】朱笔书写的诏书。{唐}{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書奉帝俞。”{元}{白樸}《墙头马上》第四折:“親捧丹書下九重﹐路人争識五花驄。”{明}{李东阳}《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書玉節又南行﹐一日龍光起四瀛。”【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書錫誓﹐既崇{日逐}之封;赤芾疏榮﹐仍懋秩訾之賞。”{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馬之盟﹐庸示丹書之約。”【5】朱笔书写的文字。{景耀同}《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當年底有盟﹐丹書斜上甚分明。”{汉}{荀悦}《汉纪·昭帝纪》:“{漢}使至{匈奴}﹐{常惠}數私見使﹐教之曰:‘陛下親射{上林}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書﹐言{武}等在荒澤中。’”【6】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汉}{仲长统}《昌言》:“於是淫厲亂神之禮興焉﹐侜張變怪之言起焉﹐丹書厭勝之物作焉。”《後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河}南有{麴聖卿}﹐善爲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7】指《洛书》。传说{夏禹}治水时,{洛水}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洛}出丹書﹐{河}出緑圖。”【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明}{屠隆}《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書早晩驅雞﹐與夫人同學驂鸞。”

  • 丹書鐵券-汉语大词典

    丹書鐵券

    【1】丹书铁契。《後汉书·祭遵传》:“丹書鐵券﹐傳於無窮。”《水浒传》第五一回:“丹書鐵券護家門﹐萬里招賢名振。”{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慕容廆》:“〔{慕容廆}〕封{東郡公}﹐丹書鐵券﹐承制{海東}。”

  • 丹書鐵契-汉语大词典

    丹書鐵契

    【1】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汉书·高帝纪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资治通鉴·汉高帝十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丹書鐵契者﹐以鐵爲契﹐以丹書之。”

  • 主書-汉语大词典

    主書

    【1】主管文书的官吏。《吕氏春秋·乐成》:“{文侯}知之﹐命主書曰:‘羣臣賓客所獻書者﹐操以進之。’”《南史·荀万秋传》:“{萬秋}{孝武}初爲{晉陵}太守﹐坐於郡立{華林閣}。置主衣﹑主書﹐下獄免。”《通典·职官三》:“{晉}中書有主書之員﹐本用武官﹐{宋}改用文史。{齊}於中書置主書令史﹐{陳}置主書而去令史之名。{後魏}又爲主書令史﹐置八人﹐{北齊}置主書十八人﹐{隋}復加令史﹐{大唐}又除之。”

  • 十年書-汉语大词典

    十年書

    【1】谓长期攻读所得的学问。{明}{杨慎}《丹铅总录·读书万卷》:“{宋}{宣}{政}間﹐文人稱{翟汝文}﹑{葉夢得}﹑{汪藻}﹑{孫覿}四人。{孫}嘗自評曰:‘吾之視{浮溪}﹐{浮溪}之視{石林}﹐各少十年書。{石林}視{翟忠惠}亦然。’識者以爲確論。今之學文者﹐果有十年書乎?”

  • 十年讀書-汉语大词典

    十年讀書

    【1】谓长期努力于学业。{宋}{黄庭坚}《送刘季展从军雁门》诗之一:“千里荷戈防犬羊﹐十年讀書厭藜莧。”《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晩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所諳憶。常歎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 廿四考中書-汉语大词典

    廿四考中書

    【1】指{唐}{郭子仪}。《旧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任中书令甚久,在任期中主持官吏的考绩,前后达二十四次,故有此称。{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舊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氣揚﹐廿四考中書模樣。”

  • 直書-汉语大词典

    直書

    【1】据实书写。{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盡而不汙﹐直書其事。”{唐}{元稹}《进田弘正碑文状》:“臣所以效{馬遷}史體﹐叙事直書﹐約{李斯}碑文﹐勒銘稱制。”{冯自由}《辛亥革命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然功是功﹐罪是罪﹐事實俱在﹐不容抹煞。仍當據實直書﹐以全公道。”

  • 南北書派-汉语大词典

    南北書派

    【1】指书法的南﹑北两派。{清}{阮元}《南北书派论》:“正書行草之分爲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爲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爲北派也……南派乃於{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啓牘;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唐}時南派字迹﹐但寄縑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

  • 南菁書院-汉语大词典

    南菁書院

    【1】原址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内。{清}{光绪}九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王先谦}曾讲学于此,辑成《皇清经解续编》一四三〇卷,又刊《南菁丛书》及《南菁札记》。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

  • 南書房-汉语大词典

    南書房

    【1】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隅,本{清}{康熙帝}早年读书处。后选调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员到里面当值,除应制撰写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即专司文词书画之事。{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先{文僖}公﹐以户部侍郎入直南書房。”{清}{昭槤}《啸亭续录·南书房》:“本朝自{仁廟}建立南書房於{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

  • 匿名書-汉语大词典

    匿名書

    【1】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书信。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周书·柳庆传》:“{慶}以賊徒既衆﹐似是烏合﹐既非舊交﹐必相疑阻﹐可以詐求之。乃作匿名書。”《唐律疏议·斗讼·投匿名书告人罪》:“諸投匿名書告人罪者﹐流二千里。”{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二:“{馮令}{士仁}﹐政不善﹐有投匿名書者﹐歷詆其疵。”

  • 匭書-汉语大词典

    匭書

    【1】投于匦函中的文书。{宋}{叶適}《刘公墓志铭》:“{隆興}初元﹐匭書千至;天子驚嗟﹐曰纔一二。”

  • 占書-汉语大词典

    占書

    【1】关于占卜的书。{清}{全祖望}《经史问答·易问目答董秉纯》:“故《左傳》所載卜筮繇辭﹐其見於列國者﹐各不與《周易》同﹐而别爲一種占書。”《晋书·艺术传·索紞 》:“太守{陰澹}從求占書。”

  • 内書房-汉语大词典

    内書房

    【1】旧时富家宅院第二进院落的厢房。是主人读书起居和会见知交之所。《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這{徐倫}立身相府﹐掌内書房。”

  • 内書生-汉语大词典

    内書生

    【1】在宫中担任抄写工作的书吏。《北史·儒林傳上·張景仁》:“家貧﹐以學書爲業﹐遂工草隸。選補内書生……{天保}八年﹐敕教{太原王}{绍德}書。”

  • 内書堂-汉语大词典

    内書堂

    【1】宫廷内的学堂。{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内書堂讀書﹐自{宣德}年間創建。始命大學士{陳山}教授之﹐後以詞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選年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撥内書堂讀書。”{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相公投刺司礼》:“先人以史官教習内書堂﹐{馮}逐而{張誠}代之矣。”

  • 内尚書-汉语大词典

    内尚書

    【1】{唐}{五代}宫中女官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统称“六尚書”。因在宫内供职,故称内尚书。{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九一:“宫局總來爲喜樂﹐院中新拜内尚書。”

  • 内書-汉语大词典

    内書

    【1】皇宫府库中的图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褚無量传》云:{無量}以藏庫内書自{高宗}代即藏在宫中﹐漸致遺逸﹐奏請繕寫刊校﹐以宏經籍之道。”按﹐《旧唐书·褚无量传》作“内庫舊書”。【2】指方术及释道诸书。《三国志·魏志·胡昭傳》‘尺牘之迹﹐動見模楷焉’{裴松之}注引《魏略》:“〔{石德林}〕初不治産業﹐不畜妻孥﹐常讀《老子》五千文及諸内書﹐晝夜吟詠。”《太平广记》卷二〇二引《谈薮·陶弘景》:“先生嘗曰:‘我讀外書未滿萬卷﹐以内書兼之﹐乃當小出耳。’”《三国志·魏志·胡昭傳》‘尺牘之迹﹐動見模楷焉’{裴松之}注引《魏略》:“〔{扈累}〕晝日潛思﹐夜則仰視星宿﹐吟詠内書。”

  • 内閣中書-汉语大词典

    内閣中書

    【1】{清}代官名。掌撰拟﹑记載﹑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恨海》第一回:“{王樂天}是個内閣中書﹐與{陳戟臨}一般都未曾補缺。”

  • 册書-汉语大词典

    册書

    【1】{明}{清}时向官府承包若干户钱粮的税吏。《儒林外史》第二回:“{王舉人}道:‘{顧二哥}是俺户下册書﹐又是拜盟的弟兄。’”【2】册命之书,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等事的诏书。{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册》:“古者册書﹐施之臣下而已……其目凡十有一:一曰祝册﹐郊祀祭享用之;二曰玉册﹐上尊號用之;三曰立册﹐立帝﹑立后﹑立太子用之;四曰封册﹐封諸王用之;五曰哀册﹐遷梓宫及太子﹑諸大臣薨逝用之;六曰贈册﹐贈號﹑贈官用之;七曰謚册﹐上謚﹑賜謚用之;八曰贈謚册﹐贈官並賜謚用之;九曰祭册﹐賜大臣祭用之;十曰賜册﹐報賜臣下用之;十一曰免册﹐罷免大臣用之。”{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書。”《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書﹐立皇后﹑皇太子﹐封諸王﹐臨軒册命則用之。”【3】史册,史籍。《文选·班彪<王命论>》:“全宗祀於無窮﹐垂册書於春秋。”{李善}注引{张晏}曰:“册書﹐史記也。”{明}{唐顺之}《零陵县知县题名记》:“春秋之法﹐微者姓名不登於册書﹐其非微者則而登之﹐是史家之常法﹐而無所擇乎其人焉者也。”{唐}{刘知幾}《史通·採撰》:“中世作者﹐其流日煩﹐雖國有册書﹐殺青不暇﹐而百家諸子﹐私存撰録﹐寸有所長﹐實廣聞見。”【4】指一般诏书。《汉书·公孙弘传》:“書奏﹐天子以册書答。”{明}{何景明}《醉歌赠子容使湖南》诗:“冠冕諸邦拱至尊﹐册書十道開天府。”

  • 今文尚書-汉语大词典

    今文尚書

    【1】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唐}{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王肅}亦注今文《尚书》﹐而大與古文{孔}傳相類。”

  • 以書爲御-汉语大词典

    以書爲御

    【1】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战国策·赵策二》:“諺曰:‘以書爲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 令書-汉语大词典

    令書

    【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宋书·礼志二》:“其時皇太子監國﹐有司奏儀注……若拜詔書除者﹐如舊文;其拜令書除者﹐‘令’代‘制詔’﹐餘如常儀。”《南史·王规传》:“〔{王規}〕侍東宫﹐太子賜以所服貂蟬﹐并降令書﹐悦是舉也。”

  • 代書-汉语大词典

    代書

    【1】谓代人撰写文稿。{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至如{陳遵}占辭﹐百封各意;{禰衡}代書﹐親疎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周振甫}注引《後汉书·文苑传·祢衡》:“{衡}爲{黄祖}({劉表}將)作書記﹐輕重疏密﹐各得體宜。”《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如今那老姑子死了﹐他這個徒弟因交游甚廣﹐認得的王孫公子極多﹐廟裏要請一位知客代書﹐並且説﹐帶髮修行的都使得。”【2】指以代人撰写禀帖诉状等为业的人。《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便去尋代書寫下一張出首叛逆的呈子﹐帶在身邊﹐到大街上一路書店問去。”{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其鄉愚孤嫠不能自寫﹐必倩代書﹐類多積年訟師﹐慣弄刀筆。”

  • 仙書雲篆-汉语大词典

    仙書雲篆

    【1】仙人所书的奇字与道家符箓之字。《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元本不可得﹐縱以相付﹐仙書雲篆﹐公亦不能識也。”

  • 仙書-汉语大词典

    仙書

    【1】道教论神仙之书。{明}{高启}《题滕用衡所藏山水图》诗:“行盡萬壑千岩中﹐仙書探得金匱空。”《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2】仙人所书的奇字。参见“[仙書雲篆]”。

  • 全書-汉语大词典

    全書

    【1】内容完整,並无残缺的书。{宋}{曾巩}《<新序>目录序》:“{劉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隋}{唐}之世﹐尚爲全書﹐今可見者十篇而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但既殘缺﹐非復全書。”【2】指整部书。{清}{康熙}《御制<佩文韵府>序》:“於五十年十月全書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萬八千餘頁。”【3】指一人的全集。如:《曾子全书》。【4】就某一专题进行全面阐述所编次的书。如:《农政全书》。【5】由许多人合编的丛书。如:《四库全书》。

  • 保證書-汉语大词典

    保證書

    【1】为了保证某件事情或协议得到实行而订立的文件或写成的书面材料。

  • 休書-汉语大词典

    休書

    【1】旧时离弃妻子的文书。{清}{李渔}《凰求凤·墮计》:“親事不去做﹐也勾得緊了﹐還寫一封休書﹐説上許多歹話﹐幾乎把他羞死。”《水浒传》第八回:“小人今日就高鄰在此﹐明白立紙休書﹐任從改嫁﹐並無争執。”{老舍}《四世同堂》五四:“可有一件﹐咱们不能听她怎么说就怎么办﹐咱们得给她休书;不是她要离婚﹐是咱们休了她!”{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下:“〔{姜八郎}〕乃謂其妻曰:‘無他策﹐惟有逃耳。’顧難相挈以行﹐乃僞作一休書遣之。”{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這個父親﹐越老越不曉事了﹐想着我與他二十年的夫妻﹐怎生下的問他要索休書。”

  • 佉樓書-汉语大词典

    佉樓書

    【1】指佉盧文字。《阿毘昙毘婆娑论》卷四二:“如人先學梵書﹐後學佉樓書疾﹐非先學佉樓書後學梵書疾。”

  • 佐書-汉语大词典

    佐書

    【1】指隶书。{王莽}时所称“六书”之一。{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佐﹐一本作“左”。

  • 但書-汉语大词典

    但書

    【1】法律条文中,于本文后,说明有例外情况或某种附加条件的文字。因句首常冠以“但”字,故名。亦借指正文之外附带的说明。{毛泽东}《质问国民党》:“你们指示{张涤非}写电文时﹐何以对于这许多象瘟疫一样﹑象臭虫一样﹑象狗屎一样的所谓‘主义’﹐连一个附笔或一个但书也没有呢?”

  • 佚書-汉语大词典

    佚書

    【1】泛指散失的书籍。{胡適}《<国学季刊>发刊宣言》:“翻刻古书孤本之外﹐还有辑佚书一项。”【2】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土传授,故称。

  • 作書-汉语大词典

    作書

    【1】谓写作。{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2】创制文字。《韩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3】写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唐}{李善}注:“太祖遣{徐劭}{孫郁}至{吴}﹐將軍{石苞}令{孫楚}作書與{孫皓}。{劭}至{吴}﹐不敢爲通。”【4】谓作典册。《国语·楚语上》:“{武丁}於是作書﹐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類﹐兹故不言。’”【5】练字;写字。{清}{冯班}《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書﹐每日只學十字﹐點畫體勢﹐須使毫髮畢肖。”{清}{冯班}《钝吟杂录·日记》:“作書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6】指撰写献与天子的書或策。{唐}{韩愈}《贈族侄》诗:“作書獻雲闕﹐辭家逐秋蓬。”

  • 伴食中書-汉语大词典

    伴食中書

    【1】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李西涯》:“閣老{李東陽}﹐别號{西涯}……入閣年久﹐當{武宗}朝不能諫正。人有投匿名诗云:‘文章聲價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又西;回首{湘江}春水緑﹐鷓鴣啼罷子規啼。’”《宋史·胡铨传》:“{孫近}傅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飢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 佛書-汉语大词典

    佛書

    【1】佛典。{明}{张萱}《疑耀·佛书入中国》:“世但知佛書自{漢明帝}時始入中國﹐不知{秦}之先﹐中國已有其書。”{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杜公}詩出入變化佛書﹐絶無痕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無相無作’﹐雖出佛書﹐然{荆公}《字説》嘗引之﹐恐亦可用。”{唐}{严维}《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從僧律﹐生知解佛書。”

  • 來書-汉语大词典

    來書

    【1】来信。{宋}{朱熹}《答汪子卿书》:“竊味來書所引《論語》數條﹐言仁甚悉﹐而所論反復亦不爲不詳。”{唐}{杜甫}《别常徵君》诗:“各逐萍流轉﹐來書細作行。”

  • 侍書-汉语大词典

    侍書

    【1】官名。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为翰林院属官。参阅《明史·职官志二》。

  • 修書-汉语大词典

    修書

    【1】编纂书籍。{元}{欧阳系}《京城杂咏》:“奉詔修書白玉堂﹐朝朝騎馬傍宫牆。”{清}{袁枚}《随园诗话 》卷四:“{李敏達}公撫{浙}時﹐威不可犯﹐獨能敬讀書人。設志局修書﹐所延皆一時名士。”【2】写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即時修書一封﹐曲叙别離之意。”{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餉米千斛﹐修書累紙﹐意寄殷勤。”{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二六》:“就是这百无聊赖﹑雨中静中的情绪﹐勉强了久不修书的我﹐又来在纸上和你们相见。”

  • 俗書-汉语大词典

    俗書

    【1】品格不高的书法。{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元章}論{唐}人書﹐最不喜{柳}﹐云{柳}出{歐陽}﹐而爲怪醜惡劄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2】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從广。”{清}{周亮工}《书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譌用者耳。”【3】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远}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安公}听{远}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清}{周亮工}《书影》卷六:“今《百中經》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5】通俗流行的书体。{清}{顾炎武}《赠张力臣》诗:“削柎追{宜官}﹐俗書嗤{逸少}。”{唐}{韩愈}《石鼓歌》:“{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沈德潜}注:“隸書風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書﹐無貶{右軍}意。”

  • 信書-汉语大词典

    信書

    【1】犹言信史。指纪录皇帝言行和一朝政事的“实录”。{宋}{陆游}《除宝谟阁待制谢表》:“置之儒館﹐命以信書。”《旧唐书·宣宗纪》:“〔{李德裕}〕委國史於愛壻之手﹐寵秘文於弱子之身﹐洎參信書﹐亦引親昵。”{宋}{曾巩}《英宗实录院谢赐御宴表》:“伏遇皇帝陛下永懷先烈﹐務廣孝思。故因始於信書﹐俾特封於燕豆。”

  • 倒書-汉语大词典

    倒書

    【1】不按顺序,倒过来书写。{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近日我鄉蒙師爲童子抽‘上大人’﹐常倒書‘爾小生﹐八九子’二句﹐不知其爲韻語也。”

  • 條書-汉语大词典

    條書

    【1】分条书写。《後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李贤}注:“條﹐事條也。”

  • 倣書-汉语大词典

    倣書

    【1】习字时摹写的字。《元史·巎巎传》:“今秘書所藏{裕宗}倣書﹐當時御筆於學生之下親署御名習書謹呈﹐其敬慎如此。”

  • 偃波書-汉语大词典

    偃波書

    【1】书体名。即版书,状如连文,故称。为颁发诏命所用。《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挚虞}《決疑要注》:“尚書臺召人用虎爪書﹐告下用偃波書﹐皆不可卒學﹐以防矯詐。”{清}{周亮工}《书影》卷一:“按{蕭子良}《古今篆隸文體》曰:鶴頭書與偃波書﹐俱詔板所用﹐{漢}謂之尺一簡。”

  • 傳書鴿-汉语大词典

    傳書鴿

    【1】即信鸽。经驯养可以传递书信的鸽子。{许地山}《银翎的使命》:“是谁那么不仔细﹐把人家的传书鸽子打死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传书鸽》:“{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羣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繫鴿足上。”

  • 傳書-汉语大词典

    傳書

    【1】谓使书籍流传于世。《庄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2】传递书信。{柯岩}《奇异的书简》一:“{柳毅}又是怎样替人往深海里传书﹐用鲛绡分开碧蓝的海水﹐娶了美丽的{龙女}为妻啦。”《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自從當日插了釵﹐離不得下財納禮﹐奠雁傳書。”{明}{许潮}《武陵春》:“仙姑既牽情{劉}{阮}﹐此人可以傳書。”{唐}{李商隐}《离思》诗:“朔雁傳書絶﹐{湘}篁染淚多。”【3】传授书籍。{唐}{李白}《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學道{北海}仙﹐傳書{蘂珠宫}。”【4】指抄写或刻印书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劉韶美}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俸專以傳書。書必三本﹐雖數百卷爲一部者亦然。”

  • 傭書-汉语大词典

    傭書

    【1】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清}{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何如傭書{鐵佛寺}﹐寫經一卷直一縑?”{吴梅}《检点》诗之二:“{熙載}心懷甯食﹐{樊南}詞賦尚傭書。”{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筆耕爲養﹐亦傭書成學。”{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仲簡}〕少習明經﹐以貧傭書{大年}門下。”《後汉书·班超传》:“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

  • 僞書-汉语大词典

    僞書

    【1】僭伪政权的史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南方以{晉}家渡{江}後﹐北間傳記﹐皆名僞書。”【2】指伪造文书。《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僞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没於賂遺也。”【3】托名伪造的书籍。{章炳麟}《文学说例》:“{張氏}書證駁多疏繆﹐尤信僞書﹐盖{明}世積習爾。”{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余意欲取此類及緯候等書﹐《亢倉》﹑《鶡冠》等子﹐總爲僞書一類﹐另附四部之末。”{唐}{刘知幾}《史通·因习》:“而{揚雄}撰《蜀記》﹐{子貢}著《越絶》﹐{虞}裁《江表傳》﹐{蔡}述《後梁史》﹐考斯衆作﹐咸是僞書﹐自可類聚相從﹐合成一部。”【4】伪造的文书﹑信件。《史记·封禅书》:“〔文成將軍{少翁}〕乃爲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書言甚怪。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僞書﹐於是誅文成將軍﹐隱之。”{明}{沈德符}《野獲编·吏部二·赝书》:“{鍾會}作僞書以賺寶劍。”【5】内容虚妄之书。{汉}{王充}《论衡·对作》:“俗傳蔽惑﹐僞書放流﹐賢通之人﹐疾之無已。”

  • 儋書-汉语大词典

    儋書

    【1】指{老子}《道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疑{周}{太史儋}即{老子},故称。{宋}{刘克庄}《水龙吟》词:“晩悟{儋}書玄妙。懶從他﹐{鍾離}傳道。”

  • 僻書-汉语大词典

    僻書

    【1】冷僻的书籍;极罕见的书籍。{鲁迅}《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两浙古本考》虽然并非僻书·但中学生诸君也并非专治文学史者﹐恐怕未必有暇涉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温庭筠》:“{令狐綯}曾以舊事訪於{廷筠}﹐對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三:“{唐}{高祖}{太宗}{武德}{貞觀}初﹐因{隋}制以吏部典選﹐後人滋多﹐判目近淺﹐乃採經籍古義﹑僻書隱言以試之﹐唯恐選人之知。”《明史·李昌祺传》:“預修《永樂大典》﹐僻書疑事﹐人多就質。”

  • 儒書-汉语大词典

    儒書

    【1】儒家经籍。{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僧{慧暕}涉獵儒書﹐而有戒行。”《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爲二國憂。”{杜预}注:“言{魯}據{周}禮﹐不肯答稽首﹐令{齊}﹑{邾}遠至。”{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儒書奥義﹐既已討論;釋典微言﹐亦宜發問。”{汉}{王充}《论衡·讲瑞》:“儒書之文﹐難以實事。”

  • 儛書-汉语大词典

    儛書

    【1】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固塗,{馮}曰:‘……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王壽}因焚其書而儛之。”{清}{钱谦益}《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诗:“儛書不顧經若典﹐破體豈論隸與蝌。”

  • 儲書-汉语大词典

    儲書

    【1】藏书。{清}{伍崇曜}《<焦氏笔乘>跋》:“{竹垞}又稱其儲書之富﹐幾勝中簿。”

  • 八體書-汉语大词典

    八體書

    【1】指八种书体。{唐}{高彦林}《阙史·裴丞相古器》:“{兗州}有書生姓{魯}﹐善八體書。”{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龍城録》載﹐{王宏}﹐{濟南}人﹐與{唐文皇}少爲同學﹐從受八體書。”

  • 八書-汉语大词典

    八書

    【1】指《史记》的《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準》八书﹐其内容是关于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专题记载和论述。其后正史皆称志。《史记·太史公自序》:“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八書以鋪政體。”{姚华}《论文後编》:“{遷}著八書﹐{班固}爲志﹐志亦記耳。”

  • 八座尚書-汉语大词典

    八座尚書

    【1】《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八座初啓﹐以公補尚書令。”{李善}注:“{陳壽}《魏志》評曰:‘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晋百官名》曰:‘尚書令﹐尚書僕射﹐六尚書﹐古爲八座尚書。’”{隋}{唐}时以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为“八座尚书”。参见“[八座]”。

  • 八行書-汉语大词典

    八行書

    【1】书信。《文苑英华》卷二一四引{北齐}{邢邵}《齐韦道逊晩春宴》诗:“誰能千里外﹐獨寄八行書?”{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诗:“因過{大雷岸}﹐莫忘八行書。”{宋}{梅尧臣}《送辛都官知鄂州》诗:“願君訪舊跡﹐因報八行書。”

  • 八分書-汉语大词典

    八分書

    【1】书体名。{唐}{李绰}《尚书故实》:“八分書起於{漢}時{王次仲}。”{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名覆金瓯》:“{明皇}命相﹐先以八分書書姓名﹐金甌覆之。”{清}{钱谦益}《宋比玉过访虞山将别以六绝句为赠》之三:“五斗酒應饒下物﹐八分書足張吾軍。”

  • 六才子書-汉语大词典

    六才子書

    【1】{清}{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甫}律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書”﹐并加评订。其《<三国志演义>序》云:“余嘗集才子書者六。目曰《莊》也﹐《騷》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謬加評訂﹐海内君子皆許余﹐以爲知言。”【2】指{王实甫}《西厢记》。在“六才子書”中﹐《水浒传》居第五﹐《西厢记》居第六﹐故名。{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施耐菴}之《水滸》﹑{王實甫}之《西廂》﹐世人盡作戲文﹑小説看﹐{金聖嘆}特標其名曰‘五才子書’﹑‘六才子書’者﹐其意何居?蓋憤天下之小視其道﹐不知爲古今來絶大文章﹐故作此等驚人語以標其目。”

  • 先令書-汉语大词典

    先令書

    【1】遗书,遗嘱。《汉书·何并传》:“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數年﹐卒。疾病﹐召丞掾作先令書。”{颜师古}注:“先爲遺令也。”

  • 六書-汉语大词典

    六書

    【1】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書。”{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汉}{许慎}《<说文>叙》:“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二(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2】亦称“[六體]”。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汉}{许慎}《<说文>叙》:“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

  • 六甲天書-汉语大词典

    六甲天書

    【1】道教编造的一种据称可以驱遣鬼神﹑呼风唤雨的法术秘籍﹐常见于旧小说﹑戏曲。{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只可惜我腹中有卷六甲天書﹐不曾傳授與人。”《三国演义》第一〇一回:“此乃六甲天書内縮地之法也。”

  • 公車上書-汉语大词典

    公車上書

    【1】{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记·滑稽列传》:“{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2】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車上书”。{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 兵書-汉语大词典

    兵書

    【1】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等均属兵书。《汉书·艺文志》:“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唐}{殷文圭}《赠战将》诗:“陣前戰馬黄金勒﹐架上兵書白玉籤。”{清}{李渔}《玉搔头·弄兵》:“孤家﹐大{明}宗室{朱宸濠}是也﹐分封{江}右﹐國號{寧}藩﹐喜讀兵書﹐頗懷壯志。”【2】战报。{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日覩兵書捷﹐時聞虜騎亡。”【3】兵部尚书的简称。{清}{褚人穫}《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景泰}中﹐兵﹑刑二部僚佐會坐﹐時{于謙}爲兵書﹐{俞士悦}爲刑書。”【4】指幕友﹐官署中管兵事的佐助人员。{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管驛兵書﹐大驚失色﹐遂跪禀曰:‘到任三日後﹐擇吉遣牌視驛﹐此舊例也。’”

  • 典書-汉语大词典

    典書

    【1】典籍。《後汉书·西域传赞》:“土物琛麗﹐人性淫虚﹐不率華禮﹐莫有典書。”【2】指法令。{宋}{沈遘}《上两府二书》:“幸東南偏方﹐安阜無事;當朝廷大治﹐典書尚寬。”

  • 前書-汉语大词典

    前書

    【1】指《汉书》。《後汉书·儒林传序》:“《前書》云:{田何}傳《易》授{丁寬}。”《後汉书·王丹传》“世稱{管}{鮑}次則{王}{貢}”{唐}{李贤}注:“《前書》﹐{王吉}字{子陽}﹐{禹貢}字{少翁}﹐並{瑯邪}人也。二人相善﹐時人爲之語曰:‘{王陽}在位﹐{禹貢}彈冠。’言其趨舍同也。”【2】前次的书信。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促﹐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三国} {魏}{曹丕}《与杨德祖书》:“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爲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贊其文。”【3】前人之书。《宋史·赵普传》:“前書有‘兵久生變’之言﹐深爲可慮。”

  • 真書-汉语大词典

    真書

    【1】楷书。原是隶书的别称。也称正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晋卫夫人笔阵图》:“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周越}《書苑》云:‘{郭忠恕}以爲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隸書出﹐隸書悖而行書作﹐行書狂而草書聖﹐以此知隸書乃今真書。{趙明誠}謂誤以八分爲隸﹐自{歐陽公}始。’”{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六:“{庾肩吾}云:‘隸書﹐今之正書。’{張懷瓘}亦云:‘隸書﹐{程邈}所作﹐字皆真正﹐亦曰真書。’”

  • 元書-汉语大词典

    元書

    【1】原书。{清}{吴汝纶}《答严幼陵书》:“若以譯{赫氏}之書爲名﹐則篇中所引古書古事﹐皆宜以元書所稱西方者爲當。”

  • 元書紙-汉语大词典

    元書紙

    【1】一种以毛竹为原料的纸张,出产于{浙江}{富阳}等县。

  • 亡書-汉语大词典

    亡書

    【1】散失的书籍。{宋}{曾巩}《文馆》:“〔{太宗}〕又重亡書之購﹐而閭巷山林之藏﹐稍稍益出。”{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後始除挾書之律﹐稍求亡書﹐招學士。”

  • 玄書-汉语大词典

    玄書

    【1】指{汉}{扬雄}所撰的《太玄》一书。《後汉书·张衡传》“〔{衡}〕常耽好《玄經》”{李贤}注引{汉}{桓谭}《新论》:“{揚雄}作《玄書》﹐以爲玄者﹐天也﹐道也。”【2】《老子》有“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之语,后遂以“玄書”指称《老子》。{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梵部經十二﹐玄書字五千。”

  • 率更書-汉语大词典

    率更書

    【1】见“率更體”。

  • 函書-汉语大词典

    函書

    【1】书信。{明}{李东阳}《进<大明会典>礼毕有述》诗:“啓龠納青簡﹐函書獻紫宸。”《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謹奉所齎函書一封。”{宋}{陆游}《答吴提宫启》:“伏蒙講修拜禮﹐惠示函書﹐温乎其容若加親﹐粲然有文以相接。”

  • 分門書-汉语大词典

    分門書

    【1】犹类书。《旧唐书·杜佑传》:“初{開元}末﹐{劉秩}採經史百家之言﹐取《周禮》六官所職﹐撰分門書三十五卷﹐號曰《政典》﹐大爲時賢稱賞﹐{房琯}以爲才過{劉更生}。{佑}得其書﹐尋味厥旨﹐以爲條目未盡﹐因而廣之﹐加以{開元}《禮》﹑《樂》﹐書成二百卷﹐號曰《通典》。”

  • 分書-汉语大词典

    分書

    【1】子孙分家析产的凭据。《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那些親鄰看了分書﹐雖曉得分得不公道﹐都要做好好先生……勸慰{顔}氏收了進去﹐入席飲酒。有詩爲證:分書三紙語從容﹐人畜均分禀至公。老僕不如牛馬用﹐擁孤孀婦泣西風。”{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分支·分书》:“若析産符券﹐則名分書。”【2】汉字书体名。即八分书。{清}{周亮工}《宋比玉临董文敏各体十九首跋》:“{比玉}﹐人知其善分書﹐不知其行楷俱登峰造極。”{清}{捧花生}《画舫馀谈》:“{孫淵如}分書﹐亦在{趙廷桂}家。”

  • 刊書-汉语大词典

    刊書

    【1】刻印书籍。{清}{徐康}《前尘梦影录》卷下:“{汲古閣}在{虞山}郭外十餘里﹐藏書刊書皆於是。”

  • 刑書-汉语大词典

    刑書

    【1】刑法的条文。《汉书·刑法志》:“{子産}相{鄭}而鑄刑書。”{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四章第五节:“{晋国}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叔向}﹐听到{子产}‘铸刑书’﹐就去信攻击他背叛‘先王’的制度。”{清}{恽敬}《上座主戴莲士先生书》:“{嘉慶}五年前之計議﹐如軍籍之賞罰﹐計簿之裒益﹐刑書之輕重﹐吏職之進退﹐均有可意得其符驗者。”《书·吕刑》:“哀敬折獄﹐明啓刑書胥占﹐咸庶中正。”【2】掌管文书的狱吏。{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違者禁卒刑書一併重責。”{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各犯口糧宜刑書親看。”【3】刑部尚书的简称。{清}{褚人穫}《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景泰}中﹐兵刑二部僚佐會坐﹐時{于謙}爲兵書﹐{俞士悦}爲刑書。”

  • 别書-汉语大词典

    别書

    【1】分别书写。《魏书·萧宝夤传》:“經奏之後﹐考功曹别書於黄紙﹑油帛。一通則本曹尚書與令﹑僕印署﹐留於門下;一通則以侍中﹑黄門印署﹐掌在尚書。”【2】告别的书信。{明}{卓人月}《花舫缘》第三出:“被我留下别書一封﹐字畫十餘幅。”

  • 删書-汉语大词典

    删書

    【1】{孔子}删订《尚书》之说。据《尚书璿玑钤》称:{孔子}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至{秦穆公}为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其中一百零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又据《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尚书纬》云:{孔子}得{帝魁}之《书》三千三百三十篇,删定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汉}之{刘歆}﹑{班固}﹑{扬雄},{唐}之{孔颖达}等均尊信{孔子}删《书》之说,以为《尚书》源于古代史官,经{孔子}删次成书。但此说后世多有疑议,认为《书纬》及{司马贞}所引《尚书纬》之说不足据。{宋}{林之奇}《尚书集解》称“此说不然”。{清}{顾炎武}《日知录·书序》更引{孙宣侗}之说,谓:“不但《書序》可疑,並百篇之名,亦未可信矣。”

  • 判書-汉语大词典

    判書

    【1】契约;合同。{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備情僞﹐字形半分﹐故{周}稱判書。”《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孔颖达}疏:“判﹐半分而合者﹐即質劑傅别分支合同﹐兩家各得其一者也。”

  • 券書-汉语大词典

    券書

    【1】契约,文书。{清}{金和}《盟夷》诗:“券書首請帝璽丹﹐大臣同署全權官。”《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驩}。”

  • 制書-汉语大词典

    制書

    【1】古代皇帝命令的一种。{宋}{陆游}《贺黄枢密启》:“恭審顯膺制書﹐進貳樞府。”《後汉书·蔡邕传》:“時頻有雷霆疾風﹐傷樹拔木﹐地震﹑隕雹﹑蝗蟲之害。又{鮮卑}犯境﹐役賦及民。六年七月﹐制書引咎﹐誥羣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汉}{蔡邕}《独断》:“其(皇帝)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

  • 刮語燒書-汉语大词典

    刮語燒書

    【1】谓灭除百家之言,焚烧《诗》《书》及列国史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至{政}({秦始皇})破縱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始皇}﹐盛從{鞅}﹑{儀}﹑{韋}﹑{斯}之邪政……剗滅古文﹐刮語燒書。”{李善}注:“《史記》{李斯}曰:‘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 刻書-汉语大词典

    刻書

    【1】刻版印书。{周祖谟}《<鉅宋广韵>前言》:“{南宋}{闽}中刻书事业极盛。”{清}{王筠}《菉友肊说》:“刻書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清}{赵翼}《陔馀丛考·刻书书册》:“《河汾燕閒録》又謂:{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王阮亭}引之﹐以爲刊書之始。刊書與抄書難易不啻百倍﹐若{隋}已有雕刻﹐何以{唐}時尚未盛行﹐直至{五代}時始有之?當是{隋}{唐}時習其技者少﹐刻書甚艱故耳。”

  • 削書-汉语大词典

    削書

    【1】削藩的诏书。《汉书·楚元王刘交传》:“{景帝}之三年也﹐削書到﹐遂應{吴王}反。”

  • 勑書-汉语大词典

    勑書

    【1】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宋}{秦观}《代谢敕书奖谕表》:“今月日進奏院遞到勑書一道。”{明}{叶盛}《水东日记·会奏遣使迎复》:“勑書既下﹐則惟言報禮﹐不及迎復。”

  • 參考書-汉语大词典

    參考書

    【1】学习﹑研究或写作时用作参考的书籍。{冰心}《山中杂记》八:“满屋满架的参考书。”{孙犁}《耕堂读书记·<庄子>》:“{谢老师}讲书﹐是用{清}朝注释家的办法。讲一篇课文﹐他总是抱来一大堆参考书。”

  • 反左書-汉语大词典

    反左書

    【1】以左手反写的字体。书法的一体。{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百體中有懸針書……反左書。”{南朝} {梁}{庾元威}《论书》:“反左書者﹐{大同}中東宫學士{孔敬通}所創﹐余見而達之;於是座上酬答﹐諸君無有識者﹐遂呼爲衆中清閒法。”

  • 反書-汉语大词典

    反書

    【1】翻书。《晏子春秋·杂下六》:“公曰:‘夕者吾瞢與二日鬭﹐而寡人不勝﹐我其死乎?’{晏子}對曰:‘請召占瞢者。’……占瞢者曰:‘請反具書。’{晏子}曰:‘毋反書。公所病者﹐陰也﹐日者﹐陽也。一陰不勝二陽﹐故病將已。以是對。’”{吴则虞}集释引{于鬯}曰:“‘具’字﹐{元}刻本作‘其’﹐當從之。‘反’之言翻也……‘反其書’者﹐翻其書也﹐今人謂檢書曰翻書﹐乃出於此(或書作‘繙’字)。”

  • 反書-汉语大词典

    反書

    【1】报告叛乱的文书。{清}{梅曾亮}《晁错论》:“帝之削七國也﹐志甚壯﹐反書聞﹐乃遑遽自誅殺其大臣。”《史记·吴王濞列传》:“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吴}{楚}。”

  • 受書-汉语大词典

    受書

    【1】谓接受文化教育。{明}{唐顺之}《户部郎中林君墓志铭》:“君諱{性之}﹐字{帥吾}﹐{一川}其號﹐自少受書於主事君。”{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七章:“我辈自束发受书﹐习知忠义二字。”

  • 叢書-汉语大词典

    叢書

    【1】聚集书籍。{唐}{韩愈}《剥啄行》:“門以兩版﹐叢書於閒。”【2】《<中国丛书综录>前言》:“我们编纂这部《综录》……集合北京图书馆等四十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这些图书馆又是在解放后经过大力充实的。因此所收的丛书有2797种,而‘新学’和‘佛学’的丛书,还不计在内。”现代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文章或著作汇编成套出版,亦称丛书。{柳亚子}《怀念阿英先生》:“太阳社好象是出版月刊和丛书的﹐主要的人物是{蒋光慈}和{钱杏邨}先生。”{巴金}《靳以逝世二十周年》:“他写文章﹐编刊物;我也写文章﹐编丛书。”【3】根据一定目的和使用对象,选择若干种书编为一套,在一个总名称下刊印。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或专题性的。{中国}编丛书,始自{宋}代,盛于{明}{清}。自{元}{明}至近代,所刻近三千种。{清}{叶名沣}《桥西杂记·丛书》:“{宋}{温陵}{曾慥},集《穆天子傳》以下二百五十種爲《類説》,是則後世叢書所由昉。”{缪荃孙}《校刻<儒学警悟七集>序》:“{唐}以來有類書,{宋}以來有叢書,{朱氏}《紺珠》﹑{曾氏}《類説》,已彙數十種而刻之,然皆删節不全,至取各書之全者,並序跋不遺,前人以{左圭}《百川學海》爲叢書之祖,顧《學海》刻於{咸淳}癸酉,先七十餘年已有《儒筑屆n一書,{俞鼎孫}﹑{俞經}編,計七集四十卷。”【4】{中国}最早的诗文集内“杂著”的别称。{唐}{陆龟蒙}《<丛书>序》:“叢書者﹐叢脞之書也。叢脞猶細碎也﹐細而不遺大﹐可知其所容矣……歌﹑詩﹑頌﹑賦﹑銘﹑記﹑傳﹑序﹐往往雜發﹐不類不次﹐混而載之﹐得稱爲‘叢书’。”{清}{叶名沣}《桥西杂记·丛书》:“古無輯録﹐各家著述爲叢書者﹐{唐}{陸}氏{龜蒙}有《笠澤叢書》。‘叢書’二字﹐始見於此﹐然仍詩文專集也。”

  • 工具書-汉语大词典

    工具書

    【1】把某一门类或各种门类的知识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专供人们查阅﹑征引,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图书。如字典﹑词典﹑类书﹑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

  • 左書右息-汉语大词典

    左書右息

    【1】喻倒行逆施。《管子·七法》:“不明於法而欲治民一衆﹐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 左書-汉语大词典

    左書

    【1】即隶书。{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六:“{壺關縣}{庶穰}鄉人因伐樹倒﹐分爲兩片﹐内有六字﹐皆如左書﹐曰‘天四十載石進’。”【2】左手写字。参见“[左書右息]”。

  • 左圖右書-汉语大词典

    左圖右書

    【1】见“左圖右史”。

  • 圯橋書-汉语大词典

    圯橋書

    亦称“[圯下兵法]”亦称“[圯上書]”【1】指{秦}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张良}的《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唐}{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身爲{下邳}客﹐家有圯橋書。”{宋}{陈亮}《子房贾生孔明魏徵何以学异端》:“{子房}爲{高帝}謀臣﹐從容一發﹐動中機會﹐而嘗超然於事物之外﹐此豈圯下兵法之所有哉!”{宋}{曾巩}《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顔兩少年﹐出倫清譽每相先;壁中字爲時人考﹐圯上書從老父傳。”

  • 圯上書-汉语大词典

    圯上書

    【1】见“圯橋書”。

  • 坐擁書城-汉语大词典

    坐擁書城

    【1】见“坐擁百城”。

  • 垂露書-汉语大词典

    垂露書

    【1】书体名。相传{汉}{曹喜}工篆隶,善悬针垂露之法,世称“垂露書”。《初学记》卷二一引{南朝}{宋}{王愔}《文字志》:“垂露書﹐如懸針而勢不遒勁﹐阿那若濃露之垂﹐故謂之垂露。”{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百體中有懸鍼書﹐垂露書。”

  • 城旦書-汉语大词典

    城旦書

    【1】《史记·儒林列传》:“{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裴駰}集解:“{徐廣}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漢書音義》曰:‘道家以儒法爲急,比之於律令。’”后以“城旦書”泛称刑书。{宋}{李石}《盖公堂》诗:“吾家柱下史﹐不讀城旦書。”{清}{赵翼}《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我昔官其地﹐吏事困案牘。但翻城旦書﹐奚暇《爾雅》讀。”

  • 報書-汉语大词典

    報書

    【1】回信。{清}{金农}《寄家书呈江上诸兄弟》诗:“燧易星迴遠報書﹐鄉愁和瘧笑驅除。”{唐}{杜甫}《重过何氏》诗:“問訊東橋竹﹐將軍有報書。”{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三·癸未丙戌会元》:“是年録文大半出{王}手筆﹐其父子最相知信﹐自謂此録冠絶前後﹐乃子必驚賞無疑﹐及報書至﹐更無他言﹐但云此録此卷行世之後﹐吾父勿復談文可也。”{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言一何鄙!’”

  • 填書-汉语大词典

    填書

    亦作“[填篆]”【1】书体之一种。相传为{周}人{媒氏}所作。{宋}{梦英}《十八体书》:“填篆者﹐{周}{媒氏}以仲春之月判會男女﹐則以此書表信往來﹐及{魏}{明帝}使{京兆}{韋仲將}點定{芳林苑}中樓觀﹐{王廙}﹑{王隱}皆云字間滿密﹐故云填篆。亦曰方填書。至今圖書印記並用此書。”{唐}{韦绩}《墨薮·五十六种书》:“填書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韋誕}用題宫闕﹐{王廙}﹑{王隱}皆好之。”

  • 壁中書-汉语大词典

    壁中書

    亦称“[壁經]”亦称“[壁書]”【1】{汉}代发现于{孔子}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战国}时的写本,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八世孙{孔鲋}(或谓{鲋}弟{腾})藏入壁中的。{王国维}《观堂集林·<史籀篇疏证>序》:“至{許}書所出古文﹐即{孔子}壁中書。”{清}{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今謂《説文》未作﹐《五經》不得本解﹐殊爲傎誤﹐至壁經自是古文……所謂書{孔氏}者﹐必是壁書本來字體如此。”

  • 壁書-汉语大词典

    壁書

    【1】见“壁中書”。

  • 壓腳圖書-汉语大词典

    壓腳圖書

    亦称“[壓腳章]”【1】盖在字画下角的印章。所刻多为诗句或成语。{祖慰}《老画家的情态》:“左下角有两方压脚章﹐篆体刻字是:‘尽精微﹐致广大’﹐‘困而知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我再看時﹐見有一寸多見方的壓脚圖書打在(團扇)上面。”

  • 封禪書-汉语大词典

    封禪書

    【1】指{司马相如}言封禅事的遗书。{宋}{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详“封禪文”。

  • 射書-汉语大词典

    射書

    【1】用箭传送书信。《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其後二十餘年﹐{燕}將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將擢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乃爲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乃自殺。”{清}{王士禛}《茌平怀古》诗:“經過射書處﹐猶識{魯連}村。”

  • 專書-汉语大词典

    專書

    【1】就某一专题而编写的著作。{李霁野}《意大利诗歌和散文的摇篮--翡冷翠》:“{意大利}的作家﹑教授们访问我国后﹐{多米都}写了文章介绍我国的情况﹐有的还写了专书。”{鲁迅}《花边文学·零食》:“出版界的现状﹐期刊多而专书少﹐使有心人发愁。”

  • 大書特書-汉语大词典

    大書特書

    【1】谓对大事郑重地予以记述。{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足下勉{逢}令終始其躬﹐而足下年尚彊﹐嗣德有繼﹐將大書特書﹐屢書不一書而已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五回:“{承輝}看見了大喜﹐把他大書特書記在禮簿上面。”{韦君宜}《似水流年·一个炼铁厂的历史》:“完全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厂有什么突出的创造﹐惊人的记录﹐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 大書-汉语大词典

    大書

    【1】谓写大字。{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五:“{徐}乃畫地曰:‘某口雖不言﹐昔年曾學大書也﹐試之。’”{宋}{何薳}《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上〕遽召{芾}至﹐出烏絲欄一軸﹐宣語曰:‘知卿能大書﹐爲朕竟此軸。’”【2】郑重记载。{梁启超}《纪年公理》:“{南海先生}倡强學會﹐即用{史公}之例﹐大書{孔子}卒後二千四百七十三年﹐會中一二俗士聞之﹐則舌撟汗下色變﹐懼禍將及己。”【3】指曲艺说唱的长篇书目。过去江南一带指评话﹐只说不唱。{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大書﹐一人獨説﹐不用傢伙﹐惟有醒目(木)一塊﹐紙扇一把。”

  • 大鼓書-汉语大词典

    大鼓書

    【1】曲艺的一种。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多采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等﹐用韵文编成。一般认为{清}初形成于{山东}﹑{河北}的农村。主要流行于北方﹐兼及{长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因地区﹑方言和曲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总称为大鼓书﹐简称大鼓。

  • 天書-汉语大词典

    天書

    【1】帝王的诏书。{宋}{王安石}《送孙叔康赴御史府》诗:“天書下東南﹐趣召赴嚴闕。”{唐}{王勃}《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天書屢降﹐手勅仍存。”{清}{周亮工}《宋去损以予累客死都门哭送四诗兼贻令嗣峩长》之一:“{嶺}外天書一夜頒﹐{河}干令子泣潸潸。”【2】比喻难认的文字或难懂的文章。《红楼梦》第八六回:“〔{寳玉}〕看着又奇怪﹐又納悶﹐便説:‘妹妹近日越發進了﹐看起天書來了!’”{瞿秋白}《“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彷彿嫌牠太欧化﹐比天书还难懂。”【3】道家称{元始天尊}所说之经﹐或托言天神所赐之书。《隋书·经籍志四》:“〔{元始天尊}所説之經〕凡八字﹐盡道體之奥﹐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水浒传》第四二回:“娘娘法旨道:‘{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秦始皇}﹑{漢武帝}之求長生﹐{光武帝}之用讖緯﹐{宋真宗}之得天書﹐皆以邪道壞古禮。”《宋史·真宗纪二》:“{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上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

  • 奏書-汉语大词典

    奏書

    【1】泛指奏章。{宋}{王安石}《王中甫学士挽词》:“同學{金陵}最少年﹐奏書曾用牘三千。”【2】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書於陛下。”【3】{汉}时在诸侯王国中﹐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書”。{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奏之爲言進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書﹐於公府曰奏記。”{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内﹐亦稱奏書。”【4】丛辰名。为岁之贵神﹐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是岁君的谏臣。《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奏书》:“《廣聖曆》曰:‘奏書者﹐歲之貴神也﹐掌奏記﹐主伺察。’……{曹震圭}曰:‘奏書者﹐水神也﹐爲歲君之諫臣。’”

  • 奉書-汉语大词典

    奉書

    【1】手持君主的文书。《周礼·夏官·虎贲氏》:“若道路不通﹐有徵事﹐則奉書以使于四方。”【2】犹言致书﹐给人写信。如:谨奉书以闻。

  • 契書-汉语大词典

    契書

    【1】契据﹐契约。{唐}{元稹}《刘颇》诗序:“南歸{唐州}﹐爲吏所軋﹐勢不支﹐自火其居﹐出契書投火中。”{唐}{薛用弱}《集异记·贾人妻》:“此居處五百緡自置﹐契書在屏風中。”

  • 就書-汉语大词典

    就書

    【1】谓前往从学。《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太祖}征{吴}﹐{原}從行﹐卒”{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師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 小書-汉语大词典

    小書

    【1】指价值不大的著作。《南齐书·陆澄传》:“{賈氏}注《經》﹐世所罕習;《穀梁》小書﹐無俟兩注。”{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近見皇家所撰《晉史》﹐其所採亦多是短部小書﹐省功易閲者。”《汉书·艺文志》“《周訓》十四篇”{颜师古}注引{汉}{刘向}《别录》:“人閒小書﹐其言俗薄。”【2】旧指儿童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老舍}《四世同堂》一:“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3】小册子。{梁斌}《播火记》第二卷十九:“{贾湘农}手里拿着一本小书﹐是《游击战术》。”【4】装订成册的连环画。{茅盾}《上海》三:“所谓‘小书’﹐是半图半字的小说﹐名为‘连环图画小说’。”{茅盾}《子夜》六:“你总没说到我的一箱子小书!”【5】对己作之谦词。《<许杰散文选集>自序》:“我敬以这本小书﹐作为我对于祖国实现四化的献礼。”{宋}{朱熹}《答赵提举善誉书》:“近又嘗編一小書﹐略論象數梗概。”【6】小字书写。《宋诗纪事》卷九六引{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壁上小書一絶﹐{君謨}真迹也。”{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欲事干謁﹐則患不能小書﹐困於投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蘭}遂小書其字繫於足上﹐燕遂飛鳴而去。”【7】曲艺之一。{江}{浙}一带俗称有说有唱的弹词为小书﹐以别于只说不唱的大书(评话)。{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委顺子说书》:“平話一流﹐已見{宋}人小説中﹐而此技獨盛行於{蘇}……《玉蜻蜓》﹑《珍珠塔》﹑《三笑》﹑《白蛇傳》之類曰小書。”

  • 小人書-汉语大词典

    小人書

    【1】装订成册的连环画。{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开会的人还没到齐﹐先来的男女们分散在各间房里打扑克﹑看小人书﹑拉胡琴子﹑唱花鼓戏。”{老舍}《女店员》第二幕第三场:“先别看小人儿书啦!”

  • 尚書省-汉语大词典

    尚書省

    【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 尚書-汉语大词典

    尚書

    【1】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改。

  • 尚書郎-汉语大词典

    尚書郎

    【1】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明}{黎民表}《紫荆关》诗:“{金城}誰獻議﹐老作尚書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 尚書履-汉语大词典

    尚書履

    【1】《汉书·郑崇传》:“{哀帝}擢爲尚書僕射﹐數求見諫争﹐上初納用之。每見曳革履﹐上笑曰:‘我識{鄭尚書}履聲。’”后以“尚書履”指尚书的官职。{唐}{苏颋}《夜发三泉即事》诗:“忝曳尚書履﹐叨兼使臣節。”

  • 古書-汉语大词典

    古書

    【1】指古文尚书。《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2】泛称传世的古籍。{晋}{葛洪}《抱朴子·钧世》:“然古書者雖多﹐未必盡美。”{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自{唐}之亂﹐古書之在者少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書作於經史間﹐而非經史可附者﹐概曰古書。”【3】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唐}{张怀瓘}《书断上·八分》:“既言古書﹐豈得稱隸。”【4】指古人手书。{元}{虞集}《题吾子行小篆卷後》:“丹書所載﹐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書之不可復見也。”

  • 史不絶書-汉语大词典

    史不絶書

    【1】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絶書。”{刘大年}《台湾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第一次正式记录{台湾}历史的﹐是{三国}{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往后史不绝书﹐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 史書-汉语大词典

    史書

    【1】{汉}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材藝﹐善史書。”按﹐{颜师古}注引{应劭}谓指{史籀}所作大篆﹐非是。【2】记载历史的书籍。{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唐}{刘知幾}《史通·因习》:“况史書者﹐記事之言耳。”{章炳麟}《论式》:“斯豈非崇信文集﹐異視史書之過哉!”

  • 司書-汉语大词典

    司書

    【1】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计会簿书,为司会之副。参阅《周礼·天官·司书》。【2】从事公文﹑书信等文书工作的人员。{张天翼}《皮带》:“司书。女同志总是当司书﹐不晓得何解。”{郭沫若}《北伐途次》七:“我看他是把我看得很下贱﹐以为顶高不过是一名准尉司书。”

  • 吕公書-汉语大词典

    吕公書

    【1】即古兵书《六韬》。相传为{吕尚}所编,故称。{明}{邵璨}《香囊记·点将》:“一卷{吕公}書﹐七紙{陳琳}檄。甲兵十萬在胸中﹐筆底收功績。”

  • 名書-汉语大词典

    名書

    【1】名家墨迹。{唐}{张怀瓘}《二王书录》:“古之名書﹐歷代帝王﹐莫不珍寶。”{唐}{张怀瓘}《六体书论》:“夫好事之人﹐廣求名書﹐以教其子。”

  • 唱書-汉语大词典

    唱書

    【1】以乐器伴奏,说唱故事。{清}{范祖述}《杭俗遗风·南词》:“南詞者﹐説唱古今書籍﹐編七字句﹐坐中開口彈弦子﹐打横者佐以洋琴。每本四五回﹐稱爲唱書先生。”《老残游记》第二回:“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巴金}《憩园》一:“有时我也会在街头站一个钟点听一个瞎子唱书。”

  • 唱文書-汉语大词典

    唱文書

    【1】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夏曾佑}《小说原理》:“其窮鄉僻壤之酬神演劇﹐北方之打鼓書﹐{江}南之唱文書﹐均與小説同科者。”

  • 命書-汉语大词典

    命書

    【1】诏书,诏令。《左传·定公四年》:“其子{蔡仲}改行帥德﹐{周公}舉之﹐以爲己卿士﹐見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書云:‘王曰:“{胡}!無若爾考之違王命也。”’”{唐}{刘禹锡}《苏州加章服谢宰相状》:“猥蒙朝奬﹐特降命書。”《仪礼·觐礼》:“諸公奉篋服加命書于其上。”{宋}{曾巩}《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母陈氏追封颍川郡太夫人》:“陪京望郡﹐俾定新封﹐服我命書。尚其不泯!”【2】算命的书。{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三:“論者今取世俗所謂命書觀之﹐往往皆近時語﹐推尊{珞琭子}﹐尤非古文。”

  • 咄咄書空-汉语大词典

    咄咄書空

    【1】《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書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宋}{王楙}《野客丛书·殷浩失望》:“{浩}之出﹐不惟一事無立﹐而喪師辱國﹐殆有甚焉。朝野於是大失所望﹐削爵貶竄﹐固其宜也﹐而咄咄書空﹐不能自遣。”{章炳麟}《梁园客》诗自注:“〔{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書空之感。去秋﹐遂因政變作符命數篇﹐詩以記之。”{清}{张岱}《陶庵梦忆·包涵所》:“{西湖}大家何所不有﹐{西子}有時亦貯金屋﹐‘咄咄書空’則窮措大耳。”{欧榘甲}《新广东》五:“將來事成者出于他黨﹐則此私會必致有咄咄書空之恨矣。”

  • 哀書-汉语大词典

    哀書

    【1】指帝王的遗诏。{明}{何景明}《送张行人赍大行皇帝遗诏使秦蜀》诗:“九霄持使節﹐萬里捧哀書。”

  • 哀的美頓書-汉语大词典

    哀的美頓書

    【1】见“哀的美敦書”。

  • 哀的美敦書-汉语大词典

    哀的美敦書

    【1】英语 ultimatum 的译音。最后通牒。{蒯世勋}《上海英美租界在太平天囯时代·泥城之战》:“衆皆贊同{英}領迫令{清}軍移營的意見﹐乃復以哀的美敦書致{吉爾杭阿}。”{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五号一早﹐一封‘哀的美顿书’又送到{李孟瑜}的手中。”{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东阳}下了哀的美敦书:限二十四小时﹐教她答覆。”亦作“[哀的美頓書]”。

  • 咫尺之書-汉语大词典

    咫尺之書

    【1】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託於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亦省作“[咫尺書]”。《史记·淮阴侯列传》:“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南史·蔡兴宗传》:“今不過須單使一人﹐咫尺書耳。”《宋书·谢晦传》:“遣一乘之使﹐賜咫尺之書﹐臣便勒衆旋旗﹐還保所任。”

  • 咫書-汉语大词典

    咫書

    【1】咫尺之书。{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使百尺之衝﹐摧折於咫書。”

  • 咫尺書-汉语大词典

    咫尺書

    【1】见“咫尺之書”。

  • 唐書-汉语大词典

    唐書

    【1】指《尚书》中的《尧典》。《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抗}上疏曰:‘臣聞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靖譖庸回﹐《唐書》攸戒。’”【2】指《旧唐书》或《新唐书》。

  • 善書-汉语大词典

    善書

    【1】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爲好寫與之﹐留其真。”【2】巧于文章。《汉书·贡禹传》:“亡義而有財者顯於世﹐欺謾而善書者尊於朝。”【3】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姚雪垠}《长夜》二八:“那些留着长发的‘善人们’常常用悲哀的声音对群众唱读‘善书’﹐警告人们。”{瞿秋白}《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切宝卷说书小唱……没有一本不是变相的所谓‘善书’﹐宣传那些最恶劣最卑鄙可耻的{中国}礼教和果报观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我就把這本書奉送﹐請先生設法代他傳揚出去﹐比着世上那印送善書的功德還大呢。”【4】指擅长书法。《南齐书·王僧虔传》:“{太祖}善書﹐及即位﹐篤好不已。”{宋}{陈师道}《後山丛谈》卷一:“善書不擇紙筆﹐妙在心手﹐不在物也。”《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充}從兄{咸}亦善書。”

  • 嗜書-汉语大词典

    嗜書

    【1】爱好读书;喜爱书籍。{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鄴侯}藏書手不觸﹐嗟我嗜書終日讀。”{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李馥}〕歷官{浙江}巡撫﹐性嗜書﹐所藏多善本。”{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宣宗}嗜書﹐嘗構一殿﹐每退朝﹐必獨坐内觀書﹐或至夜中燭灺委﹐禁中謂上爲老儒生。”【2】喜爱书法和书法作品。{清}{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下:“乃作贊﹐手書之﹐留廟中﹐後爲好事者取去。郡守夢神告之﹐追獲而還之廟。然則{興霸}亦嗜書也。”

  • 嚇蠻書-汉语大词典

    嚇蠻書

    【1】传说{李白}曾为{唐玄宗}起草答{渤海国}可毒书,后世称为“嚇蠻書”。《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左手將鬚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一折:“那裏是樽前誤草嚇蠻書﹐便是我醉中納了風魔狀。”【2】泛指恐吓异族的文书。{清}{黄遵宪}《流求歌》:“歸化雖編{歸漢里}﹐畏威終奉嚇蠻書。”

  • 囂書-汉语大词典

    囂書

    【1】犹谗书。{唐}{骆宾王}《畴昔篇》:“果乘驄馬發囂書﹐復道郎官禀綸誥。”{陈熙晋}笺注:“囂書﹐猶言讒書也。”

  • 囊書-汉语大词典

    囊書

    【1】囊中书札。{唐}{杜牧}《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诗:“懸弓三百斤﹐囊書數萬紙。”【2】犹囊封,封事。{宋}{司马光}《与范景仁书》:“自夏及秋﹐囊書三上﹐皆杳然若投沙礫於滄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3】以袋盛书。{唐}{李山甫}《赴举别所知》诗:“腰劍囊書出户遲﹐壯心奇命兩相疑。”

  • 四庫書-汉语大词典

    四庫書

    【1】即四部书。{清}{吴伟业}《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獨念四庫書﹐卷軸誇縹緗。”详“四部書”。{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 四書文-汉语大词典

    四書文

    【1】{明}{清}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多取“四书”语命题,亦称八股文﹑时文。详“八股”。

  • 四書-汉语大词典

    四書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元}{皇庆}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明}{清}相沿不改。{元}{方回}《古斋箴》序:“近世{朱}氏‘四書’﹐吾服膺焉。”【2】指四部书。{南朝} {梁}{萧统}《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疏启》:“四書所總﹐施命止於域中。”{唐}{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嘗聞四書曰﹐經史子集焉。”

  • 四書院-汉语大词典

    四書院

    【1】{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國初斯民新脱五季鋒鏑之阨,學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風日起,儒老往往怳s林即閒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嵩陽}﹑{嶽麓}﹑{睢陽}及{白鹿洞}爲尤著天下,所謂四書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 四子書-汉语大词典

    四子書

    【1】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書”。《朱子语类》卷一〇五:“‘四子’﹐‘六經’之階梯;《近思録》﹐‘四子’之階梯。”{清}{邵懿辰}《仪宋堂後记》:“{明太祖}既一海内﹐與其佐{劉基}﹐以‘四子書’章義試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清}{薛福成}《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佔畢之士﹐試策論;論仍以‘四子’﹑‘五經’命題﹐特易其體格而已;策則參問古今事。”{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據其子{儒卿}等所撰行狀﹐言公年十有一﹐‘四子書’﹑‘十三經’皆卒讀。”亦省作“[四子]”。

  • 四部書-汉语大词典

    四部書

    【1】{中国}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晋}{荀勗}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东晋}{李充}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隋}{唐}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宋}{刘敞}《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萬錢膳﹐架多四部書。”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 回書-汉语大词典

    回書

    【1】回复的书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寫了一封回書﹐交給帳房。”{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

  • 國書-汉语大词典

    國書

    【1】即国字。{元}{揭傒斯}《题邹福诗後》:“余在閣中時﹐{福}又從{林希顔}學國書。”{清}{魏源}《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國語製國書﹐不用{蒙古}﹑漢字。”【2】国史。《魏书·高祐传》:“請取有才用者﹐參造國書。”{唐}{刘知幾}《史通·史官建置》:“{漢}{魏}之{陸賈}﹑{魚豢}﹐{晉}{宋}之{張璠}﹑{范曄}﹐雖身非史職﹐而私撰國書。”《北史·崔光传》:“{光}與{李彪}共撰國書。”【3】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宋}{胡宿}《论北界点集事宜》:“選差能專對近臣﹐往使北戎﹐與議定國書﹐固其鄰好。”《清史稿·礼志十》:“{德國}親王{亨利}入覲﹐帝幸{頤和園}﹐御{仁壽殿}﹐{亨利}公服入﹐遞國書﹐帝慰勞之。”《元史·世祖纪三》:“命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齎國書復使{日本}。”《隋书·东夷传·倭国》:“{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貢……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没處天子無恙’云云。”

  • 團書-汉语大词典

    團書

    【1】通知聚会的请柬。《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只聽得街上鑼響﹐一個小節級同個茶酒保﹐把着團書來請{張員外}團社。”{顾学颉}注:“‘團書’﹐聚會的通知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