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洛

洛(洛)是什么意思

  • 洛阳-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洛阳luò yáng

    【释义】:

    古都名,今设市,属河南省。以其在洛水之阳(北)而得名。战国秦襄王以洛阳为县,属三川郡。西汉为河南郡治。东汉建为都城。三国魏及西晋与后唐皆建都于比。隋唐及五代的梁晋汉周和北宋,亦以此为陪都。明清时设县,属河南府治。

  • 东洛-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东洛dōng luò

    【释义】:

    指洛阳,因汉唐时以洛阳为东都,故称。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求官去东洛,犯雪过西华。”宋·唐庚《有所叹》诗之一:“近逃台鼎居东洛,闻道衣冠满北军。”

  • 京洛-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京洛jīng luò

    【释义】:

    即洛阳。因东周、东汉曾建都于此,故称京洛。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

  • 洛京-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洛京luò jīng

    【释义】:

    洛阳。以其为著名古京城,故称。《魏书·任城王云传》:“驾还洛京,复兼右仆射。”

  • 洛师-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洛师luò shī

    【释义】:

    犹洛京。师,京师。《书·洛诰》:“予惟乙卯,朝至洛师。唐玄宗(李隆基)《轩游宫十五夜》:“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唐以洛阳为东都。

  • 洛花-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洛花luò huā

    【释义】:

    “洛阳花”之省称。唐宋时,洛阳牡丹最盛,故名。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品序》:“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第一。”范成大《次韵同年杨使君回自毗陵舟中见赠》:“洛花堆锦暖,吴藉镂冰寒。”唐·李商隐《漫成三首之一》:“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 奥勃洛摩夫-实用委婉语词典

    奥勃洛摩夫

    欧美婉指懒汉。俄国作家伊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以极其懒惰出名。

  • 洛-古文观止词典

    洛luò

    【词性】:名词

    水名,即洛河,源出陕西省华山南麓,东入河南,在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2)。《北山移文》:闻凤吹于洛浦。——在洛河边听着凤凰鸣似的音乐。《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洛河北边住的叫石生,南边住的叫温生。

  • 洛阳-古文观止词典

    洛阳luò yáng

    【词性】:名词

    地名。在河南省西部。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等均建都于此(10)。《苏秦以连横说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处天下之中。——洛阳处在全国的中心。《贾谊论》:贾生,洛阳之少年。——贾生,是洛阳的年轻人。

  • 书洛阳名园记后-古文观止词典

    书洛阳名园记后

    【作者简介】:

    李格非,字文叔,宋朝济南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官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校书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东京刑狱等。

    【说明】:

    作者曾作《洛阳名园记》一书,记载洛阳名园共19处。本文即该书的跋。在文中,作者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指出了洛阳名园的兴废,关系到洛阳的盛衰;洛阳的盛衰,关系到天下的治乱。告诫当时的上层士大夫们,应该关心国事,不要贪图一己之乐,重蹈“唐之末路”。写此文时,正是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之际,所以文章是有感而发,有意而作。不幸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未接受作者的劝告,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金人之手。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 芦花洛克鸡-现代汉语大词典

    芦花洛克鸡lú huā luò kè jī

    【释义】:

    蛋肉兼用鸡品种普利茅斯洛克的变种。该品种原产美国。体大,椭圆形。按羽毛颜色有斑纹、黄色、白色、鹧鸪色等七个变种。斑纹者即芦花鸡,遍布世界各国。公鸡重约4.5千克,母鸡重约3.5千克。生长快,肉质佳。年产蛋180个左右。

  • 波洛涅兹-现代汉语大词典

    波洛涅兹bō luò niè zī

    【释义】:

    [法polonaise]也称波兰舞曲。一种起源于波兰民间的三拍子的舞曲。特点是节奏舒缓、庄重。

  • 洛-现代汉语大词典

    洛luò

    【释义】:

    ①洛河,水名。(1)发源于陕西北部,流入渭河,称北洛河。(2)发源于陕西南部,流经河南,注入黄河。称南洛河。古代作“雒”。②姓。

  • 洛阳花-现代汉语大词典

    洛阳花luò yáng huā

    【释义】:

    即牡丹。

  • 洛阳纸贵-现代汉语大词典

    洛阳纸贵luò yáng zhǐ guì

    【释义】:

    晋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赋成,不为时人所重。及皇甫谧为作序,张载、刘逵为作注,张华见之,叹为“班、张之流也”,于是豪富之家争相传写,洛阳纸价因之昂贵。见《晋书·左思传》。后以“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柯岩《我们这支队伍》:“自古以来,诗人唱和,赠友明志,尝有洛阳纸贵之说。”

  • 海洛英-现代汉语大词典

    海洛英hǎi luò yīng

    【释义】:

    [英heroin]由吗啡制成的有机化合物。白色晶体,有毒。医学上用作镇静、麻醉剂。常用成瘾。作为毒品时,又叫白面儿。杨沫《青春之歌》:“他赶快点燃一支香烟,从皮包里拿出一小瓶海洛英,轻轻倒了一点白粉在纸烟上,立刻急急地贪婪地狂吸了几口。”

  • 纸贵洛阳-现代汉语大词典

    纸贵洛阳zhǐ guì luò yáng

    【释义】:

    同“洛阳纸贵”。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确实是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

  • 曲洛-现代汉语大词典

    曲洛qū luò

    【释义】:

    彝语。即曲诺。

  • 普洛-现代汉语大词典

    普洛pǔ luò

    【释义】:

    见“普罗列塔利亚特”。

  • 普洛美修斯-现代汉语大词典

    普洛美修斯pǔ luò měi xiū sī

    【释义】:

    见“普罗美修士”。

  •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现代汉语大词典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tóng shān xī bēng luò zhōng dōng yìng

    【释义】: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意思说,钟无故自鸣,是山崩的征兆。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唐弢《侧面》:“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一唱一和,互相支持。”

  • 白洛克鸡-现代汉语大词典

    白洛克鸡bái luò kèjī

    【释义】:

    蛋肉兼用鸡品种普利茅斯洛克的变种。原产美国。体大,椭圆形。羽色洁白,生长快,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公鸡重约4.5千克,母鸡重约3.5千克。年产蛋量150个~160个。

  • 笃洛洛-现代汉语大词典

    笃洛洛dǔ luò luò

    【释义】:

    象声词。叶圣陶《倪焕之》:“(焕之)只听雨声像无数的蟹在那里吐泡沫,白铁水落笃洛洛发出单调的音响。”

  • 三洛-汉语大词典

    三洛

    【1】谓腕。《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死其三洛﹐生其五峰。”原注:“死其三洛﹐謂搔其腕;五峰﹐通呼五指也。”

  • 中洛-汉语大词典

    中洛

    【1】中都{洛阳}。《後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成周}之隆﹐乃即中{洛}。”{李贤}注:“{周成王}就土中都{洛陽}也。”

  • 九洛-汉语大词典

    九洛

    【1】亦作“[九雒]”。即《九畴洛书》。{章炳麟}《訄书·争教》:“自{禹}之衍九雒﹐始以聲味容色暨於人事。”《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治成德備。”{陆德明}释文:“其即謂{禹}所受之《洛書》九類乎!”{王先谦}集解引{杨慎}云:“九洛﹐《九疇洛書》。”【2】犹九州。{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變銅渾於九洛﹐鱗羽登歌;鳴玉鑾於四清﹐烟霞變色。”

  • 卜洛-汉语大词典

    卜洛

    【1】《书·洛诰》:“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周公}卜择{洛邑}得吉兆而建为东都,后因称经营新都为卜{洛}。{南朝} {梁}{谢瞻}《张子房》诗:“卜{洛}易隆替﹐興亂罔不亡。”

  • 伊洛-汉语大词典

    伊洛

    【1】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唐}{杜甫}《北征》诗:“{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清}{叶襄}《禹陵》诗:“泉源留儉德﹐{伊}{洛}想神功。”{汉}{刘向}《九叹·愍命》:“逐下袟於後堂兮﹐迎{宓妃}於{伊}{雒}。”《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嶺}。{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三国} {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當時意氣尤驕矜。”【2】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學]”。

  • 伊洛傳芳-汉语大词典

    伊洛傳芳

    【1】牡丹的别称。{明}{陶宗仪}《辍耕录·记宋宫殿》:“牡丹曰伊洛傳芳。”

  • 伊洛之學-汉语大词典

    伊洛之學

    【1】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清}{刘大櫆}《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訓﹐言動皆必之禮。稍長讀書﹐益悟浮華放浪之非﹐深究{伊}{洛}之源流﹐蔚爲儒者宗師。”《宋史·隐逸传下·刘勉之》:“時{蔡京}用事﹐楚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明}{宋濂}《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實自{艾軒}始也。”亦省称“[伊洛]”。{宋}{陈亮}《书伊洛遗礼後》:“{伊}{洛}遺禮﹐其可見者惟婚與喪祭﹐僅存其一二﹐今以附諸《補亡》之後。”

  • 作洛-汉语大词典

    作洛

    【1】语出《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周}都于{镐京},{周成王}时,{周公}又建{洛邑}为东都。后世因以“作洛”指另建新都。《文选·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薛综}注:“我﹐我{高祖}也。謂天下新造草創﹐不暇改作。”

  • 京洛塵-汉语大词典

    京洛塵

    亦作“[京雒塵]”【1】{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爲緇。”后以“京洛塵”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唐}{司空图}《下方》诗:“三十年來往﹐中間{京洛}塵。”{清}{钱谦益}《客途有怀吴中故人·李先辈长蘅》诗:“鎖院文章{京雒}塵﹐篝燈每共話酸辛。”亦省作“[京塵]”。{唐}{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诗:“江調難再得﹐京塵徒滿躬。”{宋}{苏轼}《次韵孙巨源见寄五绝》之五:“不羡京塵騎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明}{高明}《琵琶记·官媒议婚》:“宦海沈身﹐京塵迷目﹐名韁利鎖難脱。”

  • 京洛-汉语大词典

    京洛

    亦作“[京雒]”【1】泛指国都。{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之一:“故園南望渺鴻魚﹐{京洛}飄零感歲除。”{唐}{张说}《应制奉和》诗:“總爲朝廷巡幸去﹐頓教{京洛}少光輝。”{清}{方文}《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诗:“{京雒}故人如借問﹐勿言{江}{漢}有垂綸。”【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汉}{班固}《东都赋》:“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 商洛-汉语大词典

    商洛

    亦作“[商雒]”【1】{商县}和{上洛县}之合称,{汉}初“四皓”曾隐居于此。《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唐}{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诗:“高風動{商}{洛}﹐{綺}皓無馨香。”{晋}{桓温}《荐谯元彦表》:“雖{園}{綺}之棲{商}{洛}﹐{管寧}之默{遼海}﹐方之於{秀}﹐殆無以過。”

  • 函洛-汉语大词典

    函洛

    亦作“[凾洛]”【1】古代{长安}和{洛阳}的并称。《新唐书·第五琦传》:“若假臣一職﹐請悉東南寳貲﹐飛餉{函}{洛}﹐惟陛下命。”{唐}{宋之问}《送尹辅阙入京序》:“勑書來{秦}﹐徵詣{凾}{洛}。”《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自{函}{洛}不守﹐憲章中輟。”{吕延济}注:“{函}﹐{函關}﹐謂{長安}也。{洛}﹐{洛陽}也。言自{西晉}喪亂﹐不守二京之都﹐而憲章經籍皆中道而壞也。”《南史·梁元帝纪》:“舊邦凱復﹐{函}{洛}已平。”

  • 凾洛-汉语大词典

    凾洛

    【1】见“函洛”。

  • 嵩洛-汉语大词典

    嵩洛

    【1】{嵩山}和{洛水}的并称。两者均近东都{洛阳}。{宋}{张元幹}《点绛唇》词:“{嵩}{洛}雲烟﹐間生真相耆英裔。”{明}{李东阳}《京都十景诗》序:“蓋古之稱名都者有三:若{長安}之{河華}﹐{東京}之{嵩}{洛}﹐{金陵}之{鍾山}﹐皆有所據以爲勝。”《宋史·沈伦传》:“少習三禮於{嵩}{洛}間﹐以講學自給。”

  • 宛洛-汉语大词典

    宛洛

    【1】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文选·谢朓<和徐都曹>》:“{宛}{洛}佳遨游﹐春色滿皇州。”{张铣}注:“{宛}﹐{南陽}也;{洛}﹐{洛陽}也;皇州﹐帝都也。時都在{江}東﹐而言{宛}{洛}者﹐舉名都以言之也。”{明}{陈子龙}《平陵东》诗:“不逢時會豈失策﹐猶與{宛}{洛}開先聲。”{汉}{王逸}《荔支赋》:“{宛}{洛}少年﹐{邯鄲}遊士。”{清} {陈梦雷}《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汴梁旅店》诗:“喜遂京華約﹐初從{宛}{洛}期。”{唐}{王维}《宿郑州》诗:“{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

  • 瓁洛-汉语大词典

    瓁洛

    【1】水盛貌。《管子·轻重丁》:“請以令决瓁洛之水通之{杭}{莊}之間。”{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曰:“言霖潦無所容之水。”

  • 東洛-汉语大词典

    東洛

    【1】指{洛阳}。{汉}{唐}時以{洛阳}为东都,故称。{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求官去{東洛}﹐犯雪過{西華}。”{钱仲联}集释引{王元启}曰:“公于{貞元}十六年冬及明年冬﹐自{洛}再往京師。”{宋}{唐庚}《有所叹》诗之一:“近逃臺鼎居{東洛}﹐聞道衣冠滿北軍。”

  • 咸洛-汉语大词典

    咸洛

    【1】{咸阳}与{洛阳}的并称。《梁书·侯景传》:“豺狼肆毒﹐侵穴{伊}{瀍}﹐{獫狁}孔熾﹐巢栖{咸}{洛}。”{唐}{李白}《送戴十五归衡岳序》:“{戴}侯寓居{長沙}﹐稟湖岳之氣;少長{咸}{洛}﹐窺霸王之圖。”

  • 曲洛-汉语大词典

    曲洛

    【1】见“曲諾”。

  • 普洛-汉语大词典

    普洛

    【1】见“普羅列塔利亞特”。

  • 普洛美修斯-汉语大词典

    普洛美修斯

    【1】见“普羅美修士”。

  • 洛-汉语大词典

    《廣韻》盧各切,入鐸,來。【1】指{洛水}。《易·繫辞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榮{河}温{洛}﹐是孕圖緯。”【2】{周}都邑名。{战国}{秦襄王}时改称{洛阳县}。后亦作{洛阳}的简称。《书·召诰》:“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唐}{韩愈}《送惠师》诗:“尋{嵩}方抵{洛}﹐歷{華}遂之{秦}。”{清}{叶廷琯}《吹网录·韦津误书死》:“{密}敗﹐復歸{洛}。”【3】{春秋}时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赤狄}的一部分。《国语·郑语》:“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韦昭}注:“{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4】竭,干涸。参见“[洛澤]”。【5】《洛书》的省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6】通“[露]”。露水。{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臣聞甘洛降﹐時雨至﹐禾穀豐盈。”{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道经》:“天地相谷,以俞甘洛。”【7】通“[賂]”。赠送。{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公仲倗谓韩王章》:“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若因{張儀}而和于{秦}﹐洛之以一名縣﹐與之南伐{楚}﹐此以一爲二之計也。”【8】见“洛洛”。【9】通“[絡]”。连络。参见“[洛誦]”。【10】通“[落]”。参见“[洛薄]”。【11】姓。{明}有{洛忠}。见《明史·贵州土司传·平越》。

  • 洛學-汉语大词典

    洛學

    【1】指{宋}儒{程颢}﹑{程颐}的学说。因其是{洛阳}人,故名。{元}{袁桷}《过扬州忆昔》诗之三:“高視{漢}庭無出右﹐清談洛學竟成真。”{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宋儒议论之偏》:“{朱文公}意尊洛學﹐故於{蘇}氏門人﹐有意貶抑﹐此門户之見﹐非是非之公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淳熙}中尚{蘇}氏文多宏放﹐{紹熙}尚{程}氏曰洛學。”

  • 洛女-汉语大词典

    洛女

    【1】指{洛水}女神。{清}{曹寅}《瓶中月季花戏题》诗:“{智瓊}拍額未全黄﹐{洛女}凌波尚渺茫。”《宣和遗事》前集:“悄似{嫦娥}離月殿﹐恍然{洛女}下瑶階。”

  • 洛荒-汉语大词典

    洛荒

    【1】狂言乱语。《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鷰子啓大王:‘雀兒漫洛荒。亦是窮奇鳥﹐搆■足詞章。’”{蒋礼鸿}通释:“洛荒﹐亂説。”

  • 洛澗-汉语大词典

    洛澗

    【1】古水名。又名{洛水}。即今{安徽省}{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东晋}{刘牢之}大破{前秦}{苻坚}军于此。《晋书·刘牢之传》:“{堅}將{梁成}又以二萬人屯{洛澗}﹐{玄}遣{牢之}以精卒五千距之。”

  • 洛陽才子-汉语大词典

    洛陽才子

    【1】原指{汉}{贾谊},因其是{洛阳}人,少年有才,故称。后泛称{洛阳}有文学才华的人。语出{晋}{潘岳}《西征赋》:“ {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前蜀}{韦庄}《菩萨蛮》词:“{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三:“{洛陽}才子謫{湘川}﹐{元禮}同舟月下仙。”{王琦}注:“〔{洛陽}才子〕﹐謂{賈誼}也。{賈至}亦{河南}{洛陽}人﹐故以{誼}比之。”

  • 洛薄-汉语大词典

    洛薄

    【1】落魄。穷困失意。洛,通“落”;薄,通“魄”。《汉书·王莽传下》“{新都}{哀侯}小被病﹐{功顯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言{莽}母洛薄嗜酒﹐淫逸得{莽}耳﹐非{王氏}子也。”

  • 洛尾-汉语大词典

    洛尾

    【1】指{安徽省}{洛河}北至{怀远县}入{淮}处。{宋}{苏轼}《送程七表弟知泗州》诗:“繫舟清{洛}尾﹐初見{淮南}山。”

  • 洛京-汉语大词典

    洛京

    【1】即{洛阳}。因其是著名古都,故称。《新五代史·职方考》:“{洛陽}﹑{梁}﹑{唐}﹑{晉}﹑{漢}﹑{周}常以爲都。{唐}故爲{東都}﹐{梁}爲{西都}﹐{後唐}爲{洛京}﹐{晉}爲{西京}﹐{漢}{周}因之。”《晋书·王浚传》:“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唐}{孟浩然}《自洛之越》诗:“山水{吴}{越}﹐風塵厭{洛京}。”

  • 洛賓笙-汉语大词典

    洛賓笙

    【1】见“洛濱笙”。

  • 洛陽-汉语大词典

    洛陽

    【1】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盛产牡丹,故称。{明}{徐渭}《牡丹赋》:“何名花之盛美﹐稱洛陽爲無雙﹐東{青州}而南{越}﹐曾不足以頡頏。”{清}{黄宗羲}《小园记》:“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芳洲﹑洛陽﹑茉莉﹑真珠﹑烟蒲﹑石竹。”

  • 洛如花-汉语大词典

    洛如花

    【1】树名。{唐}{冯贽}《云仙杂记·洛如花》:“{吴興}山中有一樹﹐類竹而有實﹐似莢狀。鄉人見之﹐以問{陸澄}。{澄}曰:‘名洛如花。郡有文士則生。’”

  • 洛龜-汉语大词典

    洛龜

    【1】指传说中{大禹}治水时,自{洛水}而出﹑背负{洛書}的神龟。{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洛}龜{河}龍﹐文有生而不文無生。”{明}{李贽}《方竹图卷文》:“龍馬負圖﹐{洛}龜呈瑞。”

  • 洛英-汉语大词典

    洛英

    【1】{洛阳}耆英。{宋}{刘克庄}《贺新郎·癸亥九日》词:“鶴歸舊里空悲咤﹐歎原頭﹑纍纍高冢﹐{洛}英凋謝。”

  • 洛澤-汉语大词典

    洛澤

    【1】冰冻貌。《楚辞·王逸<九思·悯上>》:“霜雪兮漼溰﹐冰凍兮洛澤。”原注:“洛﹐竭也。寒而水澤竭成冰。”{洪兴祖}补注:“《集韻》冰謂之凙﹐其字从仌﹐上音洛﹐下大洛切。又曰:凙﹐冰結也。”{唐}{元稹}《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赫赫{韋}門﹐祁祁騫騫。蹙蓄峻峙﹐洛澤清源。”

  • 洛浦-汉语大词典

    洛浦

    【1】借指{洛神}。{唐}{梁鍠}《名姝咏》:“臨津雙{洛浦}﹐對月兩{嫦娥}。”{元}{张可久}《寨儿令·题晴》曲:“珮環聲真{洛浦}﹐水月面活{觀音}。”【2】{洛水}之滨。{汉}{张衡}《思玄赋》:“載{太華}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宋}{周邦彦}《燕归梁·咏晓》词:“曾經{洛浦}見驚鴻﹐關山隔﹐夢魂通。”{明}{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飄飄暮雨朝雲﹐笑{宋玉}枉賦{巫山}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歎{陳王}浪傳{洛浦}仙姝。”

  • 洛下-汉语大词典

    洛下

    【1】复姓。{汉}代有{洛下閎}。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2】指{洛阳}城。{宋}{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山西}老將詩無敵﹐{洛}下書生語更妍。”{明}{王世贞}《明佐游梁无资作歌见援聊此奉复》诗:“吾家弱弟慚小落﹐{洛}下東西兩間屋。”{南朝} {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調逸{許}中﹐聲高{洛}下。”

  • 洛濱笙-汉语大词典

    洛濱笙

    亦作“[洛賓笙]”【1】语出{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 {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后借指仙人吹笙声。{南朝} {梁} {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風傳{鳳臺}琯﹐雲渡{洛賓}笙。”{唐}{许敬宗}《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清字》诗:“或命{餘杭}酒﹐時聽{洛濱}笙。”

  • 洛陽花-汉语大词典

    洛陽花

    【1】即石竹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瞿麦》:“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餘﹐梢間開花……俗呼爲洛陽花。”{清}{吴伟业}有《题画·洛阳花》诗。【2】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牡丹最盛,故称。{唐}{李商隐}《漫成》诗之一:“遠把{龍山}千里雪﹐將來擬並洛陽花。”

  • 河圖洛書-汉语大词典

    河圖洛書

    亦作“[河圖雒書]”【1】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範》“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繫辞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黄河}。{洛}﹐{洛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範》“九畴”。见《书·顾命》﹑《洪範》之{孔}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清}{黄宗羲}《万公择墓志铭》:“河圖洛書﹐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爲即今之圖經﹑地理志也。”按﹐今人{韩永贤}以为河图洛书是上古游牧时期的气象图和方位图。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汉书·翟义传》:“河圖雒書遠自{昆侖}﹐出於{重壄}……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順大禮﹐饗兹萬國﹐以肅承天命”{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河圖洛書﹐天命瑞應。”{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图经﹑地志。

  • 河洛-汉语大词典

    河洛

    亦作“[河雒]”【1】亦作“[河落]”。即饸饹。{赵树理}《邪不压正》一:“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今{齊}{魯}間以蕎麥作麪食﹐名河洛。”【2】河图洛书的简称。{罗惇曧}《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楊侃}稱‘緯書之類﹐謂之秘經﹐圖讖之類﹐謂之内學﹐河洛之書﹐謂之靈篇。’”{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三国} {魏}{曹丕}《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蓋河洛寫天意﹐符讖述聖心。”【3】指{洛阳}。《文选·班固<西都赋>》:“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李善}注:“東都有{河}南{洛陽}﹐故曰{河洛}也。”{唐}{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河洛}總其中。”【4】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王闿运}《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誰謂弗彰?{河洛}是儀。”{南朝} {梁}{江淹}《北伐诏》:“驍雄競奮﹐火烈風掃﹐剋定中原﹐肅清{河}{洛}。”《南史·宋纪上·武帝》:“時帝將鎮{下邳}﹐進兵{河}{洛}﹐及徵使至﹐即日班師。”【5】{黄河}与{洛水}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説﹐{河}{雒}之閒﹐人便思之。”{汉}{班昭}《东征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臯}之旋門。”{明}{方孝孺}《御赐训辞记》:“雖{河}{洛}之所出﹐龍龜之所負﹐何以過于此哉?”【6】指{洛水}。{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清}{顾炎武}《日知录·湘君》:“{江湘}之有夫人﹐猶{河雒}之有{虙妃}也。”

  • 洛苑-汉语大词典

    洛苑

    【1】见“洛陽苑”。

  • 洛陽生-汉语大词典

    洛陽生

    【1】指{汉}{贾谊}。{清}{陈梦雷}《赠秘书觉道弘五十韵》:“任同{莘野}相﹐志切{洛陽}生。”

  • 洛派-汉语大词典

    洛派

    【1】{宋}儒{程颢}{程颐}兄弟是{洛阳}人,后人便称其学派为洛派。{范文澜}《唐代佛教·禅宗》:“{宋}儒洛派大师{程颢}有一次游{定林寺}﹐偶进僧堂﹐见到周旋步伐﹐威仪济济﹐伐鼓考钟﹐内外静肃﹐一坐一起﹐并合清规﹐叹为三代礼乐尽在此中。”

  • 洛閩-汉语大词典

    洛閩

    【1】{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侨居﹑讲学于{福建},因有此称。{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先師{陳白崖}先生言:‘業師某先生﹐篤信{洛}{閩}﹐而不鶩講學名。’”{章炳麟}《<革命军>序》:“乃如{羅}﹑{彭}﹑{邵}﹑{劉}之倫﹐皆篤行有道士也。其所操持﹐不{洛}{閩}而{金谿}﹑{餘姚}。”{清}{黄宗羲}《复秦灯岩书》:“又言{新安}{姚江}爲兩大宗﹐學者不宗{洛}{閩}﹐即宗{姚江}﹐不可别自爲宗。此亦先生門面之言。”

  • 洛陽鏟-汉语大词典

    洛陽鏟

    【1】一名探铲。用以探查地下古物。根据铲头所带的泥土,可以推断地下堆积的情况。该铲为旧时{洛阳}盗墓者所造,故名。现为考古工作者常用的一种工具。

  • 洛汭-汉语大词典

    洛汭

    【1】{河南省}{洛水}入{黄河}处。{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四言廣於{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书·禹贡》:“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史记·河渠书论》:“余南登{廬山}……東闚{洛}汭﹑{大邳}。”【2】指{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南朝} {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弔民{洛}汭﹐伐罪{秦}中。”{前蜀}{杜光庭}《川主醮五符石文词》:“{伊川}{洛}汭﹐運叶中興﹐八水三山﹐俗諧昭泰。”

  • 洛水-汉语大词典

    洛水

    【1】古水名。一名{洛涧}。即今{安徽省}{洛河}。【2】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唐}{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汉}{扬雄}《羽猎赋》:“鞭{洛水}之{宓妃}﹐餉{屈原}與{彭胥}。”【3】古水名。即{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诸源之一。【4】古水名。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省}{北洛河}。《山海经·西山经》:“{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 洛陽才-汉语大词典

    洛陽才

    【1】{汉}{洛阳}{贾谊}年少敢言,朝廷公卿如{绛}{灌}之属尽害之,终遭贬谪为{长沙王}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洛陽才”比喻遭贬谪﹑流放之才人。{唐}{李白}《放後遇恩不沾》诗:“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2】{洛阳}才子的简称。{北周}{庾信}《聘齐秋晩馆中饮酒》诗:“欣兹{河朔}飲﹐對此{洛陽}才。”{倪璠}注:“{東魏}本從{洛}遷都{鄴}地﹐{齊}受{魏}禪﹐故於{齊}之諸臣稱爲{洛陽}才也。”{明}{何景明}《短歌行赠贾西谷》:“君不見{賈生}自負{洛陽}才﹐南遷且作{長沙}傅。”

  • 洛誦-汉语大词典

    洛誦

    【1】反复诵读。洛,通“絡”。连络。{清}{李调元}《卍斋琐录·己录》:“今人書札多用‘洛誦’字。本《莊子》‘洛誦之子﹐聞之瞻明。’洛﹑絡通。{吕}注:‘謂綿絡貫穿而誦之。’又《春秋説·題辭》云:‘洛之爲言繹也﹐言水繹繹有光輝也﹐故字又從水﹐作洛亦通。’”{宋}{楼钥}《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兒曹亦可樂﹐洛誦聲洋洋。”《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成玄英}疏:“臨本謂之副墨﹐背文謂之洛誦。初既依文生解﹐所以執持披讀;次則漸悟其理﹐是故羅洛誦之。”

  • 洛口倉-汉语大词典

    洛口倉

    【1】古粮仓名。又名{兴洛仓}。{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故址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南。因地处旧{洛水}入{黄河}处而得名。周围二十余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粮食八千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攻克此仓,并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复置{洛口仓}于此。《通鉴考异·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引《革命记》:“{密}説{讓}曰:‘{洛口倉}米逾巨億﹐請公發一札之令﹐使{密}奉之﹐告諸道英雄﹐就倉喫米﹐必當雲合響應﹐受命於公﹐然後稱帝號以定中原。’”

  • 洛黨-汉语大词典

    洛黨

    【1】{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朝臣三党之一,以{程颐}为首,主要成员有{朱光庭}﹑{贾易}等。因{程颐}是{洛阳}人,故称。{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元祐三党》:“{洛}黨:{程頤}爲領袖﹐{朱光庭}﹑{賈易}等爲羽翼;{蜀}黨;{蘇軾}爲領袖﹐{吕陶}等爲羽翼;朔黨:{劉摯}爲領袖。”{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洛蜀党议》:“時{吕公著}獨當國﹐羣賢咸在朝﹐不能不以類相從﹐遂有{洛}黨﹑{蜀}黨﹑朔黨之語。”

  • 洛陽苑-汉语大词典

    洛陽苑

    【1】指{隋}{唐}时{洛阳}之内苑。因在宫城之西,故称{西苑}。又名{芳华苑}﹑{禁苑}。周围一百二十六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宫}﹑{积翠池}等。{唐}{李贺}《洛姝真珠》诗:“{真珠}小娘下清廓﹐{洛苑}香風飛綽綽。”{唐}{储光羲}《洛阳东门送别》诗:“花明{洛陽苑}﹐水緑小平津。”亦省作“[洛苑]”。{唐}{韦述}《晩渡伊水》诗:“回瞻{洛陽苑}﹐遽有長山隔。”

  • 洛食-汉语大词典

    洛食

    【1】原指{周公}营东都,先卜地,{洛}得吉兆。引申为定都。{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北周}{庾信}《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洛}食之始﹐上馬治國。”《书·洛诰》:“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周秉钧}易解:“食﹐謂吉兆。”

  • 洛叉-汉语大词典

    洛叉

    【1】梵语。数词。十万。一说为万。{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今《華嚴經·阿僧秪品》﹐用中上數法﹐初數便云一百洛叉﹐洛叉此云萬。”《翻译名义集·数量》:“洛叉﹐或落沙﹐此云十萬。”{唐}{唐求}《赠楚公》诗:“般若恆添持戒力﹐洛叉誰算念經功。”洛﹐一本作“落”。

  • 洛花-汉语大词典

    洛花

    【1】洛阳花的省称。特指牡丹。{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洛花以穀雨爲開候。”{宋}{范成大}《次韵同年杨使君回自毘陵同泛石湖舟中见赠》:“洛花堆錦煖﹐{吴}藕鏤冰寒。”

  • 洛成-汉语大词典

    洛成

    【1】梳篦的异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器用·梳》引《奚囊橘柚》:“{麗居}﹐{孫亮}愛姬也﹐鬒髮香浄﹐一生不用洛成。”{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篦梳一名落塵﹐又名洛成。見《奚囊橘柚》。”

  • 洛宴-汉语大词典

    洛宴

    【1】指{周公}卜都{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之事。《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伊思{鎬}飲﹐每惟{洛}宴。”{李善}注引{东阳无疑}《齐谐记》:“{束晳}對{武帝}曰:‘{周公}卜{洛邑}﹐因流水以汎酒。’”

  • 洛陽橋-汉语大词典

    洛陽橋

    【1】指{泉州}之{万安桥}。在{福建省}{泉州市}东北{洛阳江}上,故亦称“洛陽橋”。是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桥。{北宋}{蔡襄}守{泉州}时建成,并题名为{万安渡桥}。因造桥工程艰巨,故有海神协助修桥的神话。初成时长三百六十丈,广一丈五尺,后屡有扩建。{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夏得海》:“{泉州}{洛陽橋}畔﹐有{夏將軍廟}﹐俗傳{蔡忠惠}守{泉}時﹐因修橋﹐遣醉隸{夏得海}入海投文﹐得醋字而返。遂於二十一日酉時興工。儒者多斥其妄。按{洛陽橋}託始於{忠惠}﹐醉隸事則係{蔡錫}。見《明史》本傳。後人因{蔡}姓而誤附於{忠惠}耳。”【2】指{洛阳市}{天津桥}。{宋}{岑象求}《吉凶影响录》:“{韋丹}未第時﹐{洛陽橋}見漁者得一黿甚大﹐{丹}異之﹐買投於河。”{唐}{李益}《上洛桥》诗:“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明}{张昱}《感事》诗:“{洛陽橋}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

  • 洛涘-汉语大词典

    洛涘

    【1】{洛水}边。{唐}{柳宗元}《祭穆质给事文》:“抽哀洩憤﹐舒文致美。願遡海風﹐以窮{洛}涘。”{南朝} {梁}{陆倕}《石阙铭》:“{周}營{洛}涘﹐{漢}啓{岐梁}。”《魏书·李骞传》:“閒居同{洛}涘﹐歸身款{武城}。”

  • 洛都-汉语大词典

    洛都

    【1】即{洛阳}。因是著名的古都,故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永嘉}之亂﹐{洛都}覆没。”{宋}{张元幹}《满庭芳·寿富枢密》词:“{韓國}殊勳﹐{洛都}西内﹐名園甲第相連。”

  • 洛陽田-汉语大词典

    洛陽田

    【1】{後魏}{许洛阳}官拜{雁门}太守,其“家田三生嘉禾,皆異畝同穎”,时称“洛陽田”。事见《北史·许洛阳传》。后用以指良田。{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你便有{洛陽}田{平陽}果﹐鈔廣銀多﹐有時節典了莊科﹐准了綾羅﹐銅斗兒家私恰做了落葉辭柯。”

  • 洛神珠-汉语大词典

    洛神珠

    【1】草本植物名。即酸浆草。{晋}{崔豹}《古今注·草木》:“苦葴﹐一名苦■。子有裏﹐形如皮弁。始生青﹐熟則赤。裏有實﹐正圓如珠﹐亦隨裏青赤。{長安}兒童謂爲洛神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酸浆》:“醋漿﹑苦葴﹑苦耽﹑燈籠草﹑皮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小者名苦蘵。”

  • 洛伯-汉语大词典

    洛伯

    【1】{洛国}君长。{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紀年》載{帝芬}十六年﹐{洛伯}與{河伯}鬭。夫{洛}與{河}﹐國名也;伯﹐爵也;{用}與{馮夷}﹐人名也。”《竹书纪年》卷上:“{帝芬}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鬭。”

  • 洛師-汉语大词典

    洛師

    【1】{洛京}。师,京师。{唐玄宗}《轩游宫十五夜》诗:“行邁離{秦國}﹐巡方赴{洛師}。”{汉}{阮瑀}《吊伯夷文》:“余以王事﹐遵彼{洛師}。”《书·洛诰》:“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 洛神-汉语大词典

    洛神

    【1】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即{宓妃}。后诗文中常用以指代美女。{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八五:“九泉肯受狂生譽﹐藝是{鍼神}貌{洛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昔{王子晉}好吹鳳笙﹐招延道士﹐與{浮丘}同遊{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雞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唐}{温庭筠}《莲花》诗:“應爲{洛神}波上韈﹐至今蓮蕊有香塵。”{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柳南}賦詩二十首﹐歌以當哭﹐節録其半……‘一枝冷艷誰堪似﹐妙手玲瓏寫{洛神}。’”

  • 洛川-汉语大词典

    洛川

    【1】{洛水}。即今{河南省}{洛河}。{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容與乎{陽林}﹐流沔乎{洛川}。”{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四:“日夕登城隅﹐周迴視{洛川}。”{唐}{武平一}《杂曲歌辞·妾薄命》:“{洛川}昔云遇﹐{高唐}今尚違。”

  • 洛生詠-汉语大词典

    洛生詠

    【1】指{洛}下书生的讽咏声,音色重浊。{东晋}士大夫多中原旧族,故盛行为“洛生詠”。{唐}{李白}《经乱後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悶爲{洛}生詠﹐醉發{吴}{越}調。”{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謝安}〕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明帝}《文章志》:“{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後名流多斆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宋}{苏轼}《径山道中次韵周长官》:“緬懷{周}與{李}﹐能作{洛}生詠。”{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人問{顧長康}何以不作{洛}生詠。答曰:‘何至作老婢聲。’”{刘孝标}注:“{洛}下書生詠﹐音重濁﹐故云老婢聲。”

  • 洛靈-汉语大词典

    洛靈

    【1】洛神。{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徬徨。”{南朝} {梁}{江淹}《秦女赞》:“願使{洛}靈往﹐爲我道奇芬。”

  • 洛陽紙貴-汉语大词典

    洛陽紙貴

    【1】{晋}{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年,赋成,不为时人所重。及{皇甫谧}为作序,{张载}﹑{刘逵}为作注,{张华}见之,叹为“{班}{張}之流也”,于是豪富之家争相传写,{洛阳}纸价因之昂贵。见《晋书·左思传》。后以“洛陽紙貴”称誉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清}{蕊珠旧史}《京尘杂录·丁年玉笋志》:“於是傳寫《看花記》者﹐幾有{洛陽}紙貴之歎。”{柯岩}《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自古以来﹐诗人唱和﹐赠友明志﹐尝有{洛阳}纸贵之说。”

  • 洛社-汉语大词典

    洛社

    【1】即洛阳耆英会。{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诗:“先生卧不出﹐冠蓋傾洛社。”{叶敬常}《上巳日同哲夫寄芳微之毅白诸社友北郊修禊》诗:“雅集{蘭亭}洵樂事﹐相逢洛社有耆英。”【2】{宋}{欧阳修}{梅尧臣}等在{洛阳}时组织的诗社。{宋}{欧阳修}《酬孙延仲龙图》诗:“洛社當年盛莫加﹐{洛陽}耆老至今誇。”{清}{赵翼}《新春招程霖岩汤蓉溪二丈暨庄学晦家缄斋小集》诗:“作詩傳他年﹐或可洛社繼。”【3】洛阳社的简称。{宋}{刘克庄}《念奴娇·寿方德润》词:“洛社自佳﹐{鏡湖}雖好﹐莫問君王。”

  • 洛妃-汉语大词典

    洛妃

    【1】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南朝} {梁}{刘令娴}《答外诗》之二:“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唐}{冷朝阳}《送红线》诗:“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清}{秋瑾}《红莲》诗:“{洛妃}乘醉下瑶臺﹐手把紅衣次第裁。”

  • 洛禊-汉语大词典

    洛禊

    【1】古代在{洛水}边洗濯或宴饮以除灾去邪的活动。{南朝} {梁}{刘孝威}《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皇儲遵{洛}褉﹐濫觴追{霸橋}。”

  • 洛陽社-汉语大词典

    洛陽社

    【1】{晋}{葛洪}《抱朴子·杂应》:“ {洛陽}有道士{董威輦}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陳子敍}共守事之,從學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唐}{王维}《过李揖宅》诗:“一罷直城酌﹐還歸洛陽社。”{南朝} {齐}{谢朓}《落日怅望》诗:“既乏{瑯琊}政﹐方憩洛陽社。”

  • 洛洛-汉语大词典

    洛洛

    【1】水或其他液体流下貌。《敦煌变文集·韩朋赋》:“三鳥并飛﹐兩鳥相搏﹐一鳥頭破齒落﹐毛下紛紛﹐血流洛洛。”{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三:“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一本作“落落”。《山海经·西山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郭璞}注:“洛洛﹐水留下之貌也。”{郝懿行}笺疏:“{陶潛}《讀山海經》詩云:‘落落清{瑶}流’﹐是洛洛本作落落﹐淫本作瑶﹐皆假借聲類之字。”

  • 洛陽耆英會-汉语大词典

    洛陽耆英會

    【1】{宋}{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等聚集{洛阳}高年者共十三人(一说十一人)置酒相乐,称“洛陽耆英會”。《宋史·文彦博传》:“〔{文彦博}〕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會故事﹐置酒賦詩相樂﹐序齒不序官。爲堂﹐繪像其中﹐謂之‘洛陽耆英會’﹐好事者莫不慕之。”{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昔{白樂天}在{洛}與高年者八人遊﹐時人慕之﹐爲九老圖傳於世。{宋}興﹐{洛}中諸公繼而爲之者凡再矣。皆圖形{普明}僧舍。{普明}﹐{樂天}之故第也。{元豐}中﹐{文潞公}留守{西都}﹐{韓國}{富公}納政在里第;自餘士大夫以老自逸於{洛}者﹐於時爲多。{潞公}謂{韓公}曰:‘凡所謂慕於{樂天}者﹐以其志趣高逸也﹐奚必數與地之焉。’一旦悉集士大夫老而賢者於{韓公}之第﹐置酒相樂﹐賓主凡十有一人﹐既而圖形{妙覺}僧舍﹐時人謂之‘洛陽耆英會’。”

  • 洛書-汉语大词典

    洛書

    【1】儒家关于《尚书·洪範》“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那讲五行的《洪範》﹐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按﹐《汉书·五行志上》谓《洪範》文中由“初一曰五行”起至“畏用六极”共六十五字﹐乃《洛书》本文。{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若乃河圖孕乎八封﹐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緑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书·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敍。”{孔}传:“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

  • 洛蜀-汉语大词典

    洛蜀

    【1】指{洛}党和{蜀}党。为{宋哲宗}时{元祐}三党中的两党(另一党叫{朔}党)。{明}{叶襄}《感旧》诗:“{洛}{蜀}紛争日﹐君王宵旰時。”{明}{沈钦圻}《咏史》:“一堂争{洛}{蜀}﹐四鎮角熊羆。”

  • 洛橋-汉语大词典

    洛橋

    【1】指{洛阳市}{天津桥}。桥在{洛水}上,故亦称“洛橋”。{唐}{祖咏}《江南旅情》诗:“爲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 海洛英-汉语大词典

    海洛英

    【1】由吗啡制成的有机化合物,白色晶体,有毒。医学上用作镇静﹑麻醉剂。常用成瘾。作为毒品时,叫白面儿。{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他赶快点燃一支香烟﹐从皮包里拿出一小瓶海洛英﹐轻轻倒了一点白粉在纸烟上﹐立刻急急地贪婪地狂吸了几口。”

  • 温洛-汉语大词典

    温洛

    【1】古代传说,谓王者如有盛德,则{洛水}先温,故称“温洛”。{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贊曰:榮{河}温{洛}﹐是孕圖緯。”{范文澜}注引《易乾凿度》:“帝盛德之應﹐{洛水}先温﹐六日乃寒。”{南朝} {梁}{任昉}《九日侍宴乐游苑》诗:“時來濁{河}變﹐瑞起温{洛}清。”《隋书·天文志序》:“昔者榮{河}獻籙﹐温{洛}呈圖。”【2】借指{洛阳}。{唐}{王维}《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當賊逼温{洛}﹐兵接{河}{潼}﹐拜臣{陝州}﹐催臣上道。”

  • 濂洛關閩-汉语大词典

    濂洛關閩

    【1】{宋}代理学的四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關”指{关中}{张载}:“閩”指讲学于{福建}的{朱熹}。{明}{李贽}《德业儒臣前论》:“惟此言出﹐而後{宋}人直以{濂}﹑{洛}﹑{關}﹑{閩}接{孟氏}之傳﹐謂爲知言云。”{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據理談天﹐自謂窮造化陰陽之本﹐於日月五星﹐言之鑿鑿﹐如指諸掌。然{宋}曆屢變而愈差。自{郭守敬}以後﹐驗以實測﹐證以交食﹐始知{濂}﹑{洛}﹑{關}﹑{閩}﹐於此事全然未解。”

  • 濂洛-汉语大词典

    濂洛

    【1】{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程颐}。{明}{徐渭}《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勝數﹐{濂}{洛}所不敢輕﹐而{關}{汾}所不能窺也。”{清}{顾炎武}《<仪礼郑注句读>序》:“沿至於今﹐有坐臯比﹐稱講師﹐門徒數百﹐自擬{濂}{洛}﹐而終身未讀此經一徧者。”

  • 瀍洛-汉语大词典

    瀍洛

    【1】{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艺文类聚》卷九引{晋}{张载}《濛汜池赋》:“激{通渠}于千金﹐承{瀍}{洛}之長川。”{南朝} {梁}{刘孝标}《辩命论》:“天地板蕩﹐左帶沸脣﹐乘間電發﹐遂覆{瀍洛}﹐傾五都。”{明}{唐顺之}《读<春秋>》:“{幽}弑而{平}徙{岐}{豐}之地﹐委爲草莽{瀍}{洛}之外﹐聲教阻絶。”

  • 牟婆洛揭拉婆-汉语大词典

    牟婆洛揭拉婆

    亦作“[牟呼婆羯洛婆]”【1】梵语 musaragalva 的译音。佛教徒所说的七宝之一。即车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车渠》:“車渠﹐海中大貝也……梵書謂之牟婆洛揭拉婆。”《翻译名义集·七宝》:“牟婆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洛婆﹐此云青白色寶﹐今名車渠。《尚書大傳》云:‘大貝如車之渠。’”

  • 牟呼婆羯洛婆-汉语大词典

    牟呼婆羯洛婆

    【1】见“牟婆洛揭拉婆”。

  • 拜洛受圖-汉语大词典

    拜洛受圖

    【1】拜{洛水},受图箓。帝王伪托君权神授的一种手段。《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垂拱}四年〕五月庚申﹐得‘寶圖’於{洛水}……〔十二月〕己酉﹐拜{洛}受圖。”

  • 拜洛-汉语大词典

    拜洛

    【1】礼拜{洛水}神。《易·繫辞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后人把{河}图{洛}书加以神化,历朝多行拜{洛}之典。{南朝} {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昔分鼇命鳸之世﹐觀{河}拜{洛}之年﹐則有日烏流災﹐風禽騁暴。”

  • 有洛-汉语大词典

    有洛

    【1】指{洛水}。有﹐词头。《书·五子之歌》:“〔{太康}〕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孔}传:“{洛水}之表﹐水之南。”【2】古国名。为{商}所灭。有﹐词头。{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昔{有洛氏}……人民困匱﹐{商}伐之﹐{有洛氏}以亡。”《逸周书·史记》:“昔者﹐{有洛氏}宫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農失其時。”{朱右曾}校释:“其地在{山西}{潞安府}。”

  • 熱洛何-汉语大词典

    熱洛何

    【1】见“熱洛河”。

  • 熱洛河-汉语大词典

    熱洛河

    【1】食物名。以鹿血和鹿肠合制而成。《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引{唐}{卢言}《卢氏杂说·热洛河》:“{玄宗}命射生官射鮮鹿﹐取血煎鹿腸食之﹐謂之熱洛河。賜{安禄山}及{哥舒翰}。”《新唐书·哥舒翰传》:“詔尚食生擊鹿﹐取血瀹腸爲熱洛何以賜之。”{明}{王世贞}《寄甘肃侯中丞儒宗》诗:“那能醉爾葡萄酒﹐射鹿還煎熱洛河。”亦作“[熱洛何]”。

  • 怨洛神-汉语大词典

    怨洛神

    【1】传说{晋}人{刘伯玉}妻子{段氏}生性善妒,只因{刘}对她称赞过{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她便心怀嫉妒,投水而死。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后以“怨洛神”为妒妇的典故。《红楼梦》第九二回:“若是那些艷的﹐{王嬙}﹑{西子}﹑{樊素}﹑{小蠻}﹑{絳仙}等;妒的是秃妾髮﹑怨{洛神}等類。”

  • 皋洛-汉语大词典

    皋洛

    亦作“[臯洛]”【1】见“皋落”。

  • 蜀洛-汉语大词典

    蜀洛

    【1】{蜀}党﹑{洛}党的并称。{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蜀}{洛}之黨﹐亦曰{許}{洛}。蓋以{潁濱}晩居{許田}﹐然{東坡}卜居{陽羨}而葬{郟}﹐未嘗一日居{許}也。”

  • 篤洛洛-汉语大词典

    篤洛洛

    【1】象声词。{叶圣陶}《倪焕之》十九:“〔{焕之}〕只听雨声像无数的蟹在那里吐泡沫﹐白铁水落笃洛洛发出单调的音响。”

  • 紙貴洛陽-汉语大词典

    紙貴洛陽

    【1】{晋}{左思}构思十年, 写成《三都赋》, 豪富之家竞相传抄, {洛阳}为之纸贵。事见《文选·左思<三都赋>》{李善}题解引{臧荣绪}《晋书》及《晋书·文苑传·左思》。后因以“紙貴洛陽”形容著作风行一时, 流传甚广。{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一九:“作賦曾聞紙貴誇﹐誰令此紙徧京華?”{唐}{刘禹锡}《和留守令狐相公》:“君來不用飛書報﹐萬户先從紙貴知。”{唐}{卢照邻}《双槿树赋》序:“金懸{秦}市﹐{楊子}見而無言;紙貴{洛城}﹐{陸生}聞而罷笑。”亦省作“[紙貴]”。《北齐书·邢邵传》:“自{孝明}之後﹐文雅大盛﹐{邵}雕蟲之美﹐獨步當時﹐每一文出﹐京師爲之紙貴﹐讀誦俄遍遠近。”{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确实是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亦作“[紙貴洛城]”。

  • 紙貴洛城-汉语大词典

    紙貴洛城

    【1】见“紙貴洛陽”。

  • 輦洛-汉语大词典

    輦洛

    【1】犹{京洛}。指京都。{清}{黄景仁}《送何数峰之辉县》诗:“輦洛才名動綺年﹐識君風雪古{幽}{燕}。”

  • 郭洛帶-汉语大词典

    郭洛帶

    【1】古代革带名。《汉书·匈奴传上》“黄金犀比帶”{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张晏}曰:“{鮮卑}郭洛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

  • 許洛-汉语大词典

    許洛

    【1】{许京}和{洛京}(今{河南}{许昌}和{洛阳})的并称。{晋}{干宝}《<晋纪>总论》:“潛謀雖密﹐而在幾必兆;{淮浦}再擾﹐而{許}{洛}不震。”{晋}{王羲之}《与会稽王笺》:“況今轉運供繼﹐西輸{許}{洛}﹐北入{黄河}﹐雖{秦政}之弊未至於此﹐而十室之憂便以交至。”《宋书·刘康祖传》:“其年秋﹐{蕭斌}﹑{王玄謨}﹑{沈慶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軍出{許}{洛}。”

  • 青洛-汉语大词典

    青洛

    【1】{江西}{青原山}和{浙江}{洛迦山}(即{普陀})的并称。{青原山}为{唐}禅宗六祖{慧能}弟子{行思禅师}修行之处。{洛迦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泛指佛教圣地。{五代}{齐己}《梓栗杖送人》诗:“禪家何物贈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尋。拄去客歸{青}{洛}遠﹐採來僧入白雲深。”

  • 陝洛-汉语大词典

    陝洛

    【1】{陕县}和{洛阳}的并称。{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二:“{温公}{熙寧}{元豐}間嘗往來于{陝}{洛}之間。”

  • 銅山西崩, 洛鐘東應-汉语大词典

    銅山西崩, 洛鐘東應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爲體?’答曰﹕‘《易》以感爲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時﹐{未央宫}前殿鐘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王朔}﹐{牂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後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餘里。”后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此義易明﹐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不以遠而阻也。”{唐弢}《侧面》:“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一唱一和﹐互相支持。”{梁启超}《新民说》十六:“此中消息﹐殆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感召之機﹐銖黍靡忒。”

  • 鎬洛-汉语大词典

    鎬洛

    【1】{西周}古都{镐京}和{东周}古都{洛阳}的并称。{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運河}雖淤涸﹐而{燕京}之勢力不衰者﹐一由積之既久﹐取精用宏﹐與千年前之{鎬}{洛}相等。一由海道既通﹐易河運以海運。”

  • 鐵洛-汉语大词典

    鐵洛

    【1】见“鐵落”。

  • 閩洛-汉语大词典

    閩洛

    【1】{宋}代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首两学派的并称。二{程}({程颢﹑程颐}),{洛阳}人,{朱熹}曾侨寓{福建}之{建阳},故称。{清}{鄂尔泰}《赠方望溪》诗:“{姚}{姒}上■下{閩}{洛}﹐青鏡恐蝕妖蝦蟆。”

  • 關洛-汉语大词典

    關洛

    【1】{关中}和{洛阳}一带。泛指北方地区。《晋书·地理志上》:“{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靈版蕩﹐{關}{洛}荒蕪。”《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關}{洛}動南望之懷﹐獯夷遽北歸之念。”{吕延济}注:“{關}﹐{秦}也。{洛}﹐{洛陽}。南望﹐謂亂已平﹐{齊}都{江}南。”《南史·谢晦传》:“帝深加愛賞﹐從征{關}{洛}﹐内外要任悉委之。”【2】指{宋}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中}{张载}和{洛阳}二{程}({程颢}﹑{程颐})。{明}{高启}《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關}{洛}遺風在﹐{河}{汾}舊業傳。”

  • 鞏洛-汉语大词典

    鞏洛

    【1】{巩}{洛}二古地名的并称,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战国策·韩策一》:“{蘇秦}爲{楚}合從﹐説{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臯}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文选·潘岳<西征赋>》:“眷{鞏}{洛}而掩涕﹐思纏緜於墳塋。”{李周翰}注:“{鞏}{洛}二縣名。{岳}家墳塋在此。”{宋}{梅尧臣}《周仲章通判润州》诗:“昔過{京口}山﹐斷崖如{鞏}{洛}。”【2】泛指通都大邑。{唐}{许浑}《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诗:“獨想征帆去{鞏}{洛}﹐此中霜菊正花開。”{宋}{张元幹}《瑞鹤仙·寿》词:“看流芳﹐繼踵{韋平}﹐盛傳{鞏}{洛}。”{明}{何景明}《放歌行》:“整轡逾{鞏}{洛}﹐驅車入{咸}{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