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漢)是什么意思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汉语大词典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1】俗谚。谓即使是英雄好汉无钱也没办法。《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天下事只怕没得銀錢﹐便是俗語説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姜树茂}《渔港之春》第四章:“我刚才围着镇转了三个圈﹐没借到半个铜板。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这么大的数﹐难哪!”
一錢漢-汉语大词典
一錢漢
【1】{南北朝}时{北朝}{鲜卑}人对{汉}人的蔑称。《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貴}({劉貴})與{敖曹}({高敖曹})坐﹐外白治{河}役夫多溺死﹐{貴}曰:‘一錢漢﹐隨之死!’{敖曹}怒﹐拔刀斫{貴}。”{胡三省}注:“言{漢}人之賤也。”按﹐《北史·高昂传》作“頭錢價漢”。
二漢-汉语大词典
二漢
【1】指{西汉}与{东汉}。{晋}{陆机}《五等论》:“豈若二{漢}﹐階闥蹔擾﹐而四海已沸。”{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明寺》:“雖二{漢}及{魏}﹐亦未曾至也。”《宋史·礼志四》:“{魏明帝}祀{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史官謂是時二{漢}之制具存﹐則{魏}所損益可知。”【2】旧时指男佣工。《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户}〕後面跟着一個燒湯的二漢﹐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錢﹐正來賀喜。”
丈夫漢-汉语大词典
丈夫漢
【1】男子汉。{明}{李贽}《别刘肖川书》:“且未有丈夫漢不能庇人而終身受庇于人者也。”
五百羅漢-汉语大词典
五百羅漢
【1】佛教语。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與五百羅漢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卷七三:“{如來}將五百羅漢常以月十五日於中説戒。”一说为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参阅{宋}{高道素}《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今寺庙罗汉殿多供奉“五百羅漢”。
不帶頭巾男子漢-汉语大词典
不帶頭巾男子漢
亦作“[不戴頭巾男子漢]”【1】有男子气概的妇女。{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四回:“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
不戴頭巾男子漢-汉语大词典
不戴頭巾男子漢
【1】见“不帶頭巾男子漢”。
兩漢-汉语大词典
兩漢
【1】{西汉}和{东汉}的合称。{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兩漢}京兆{河南}尹﹐及執金吾司隸校尉﹐皆使人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宋}{陆游}《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诗:“氣鍾{太華}{中條}秀﹐文在先{秦}兩{漢}間。”{清}{阮元}《<汉学师承记>序》:“兩{漢}經學﹐所以當尊行者﹐爲其去聖賢最近﹐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
中漢-汉语大词典
中漢
【1】指{东汉}。《後汉书·应劭传》:“又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清}{何焯}《义门读书记·陶靖节诗》:“{漢}季稱{東漢}爲{中漢}。”《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自我{中漢}之末﹐王綱棄柄﹐雄豪並起。”【2】中天云汉。喻朝廷。{南朝} {梁}{江淹}《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藉以毓采上霄﹐搏華中漢。”
半漢-汉语大词典
半漢
【1】形容骏马恣睢纵驰的神态。{唐}{独孤申叔}《却千里马赋》:“宜乎旋爾故鄉歸於舊壤﹐超乎半漢適彼莽蒼。”《文选·张衡<东京赋>》:“龍雀蟠蜿﹐天馬半漢。”{薛综}注:“天馬﹐銅馬也。蟠蜿﹑半漢﹐皆形容也。”{宋}{范仲淹}《天骥呈才赋》:“豈徒矜半漢﹐衒連乾﹐必也瑞乎聖通乎天﹐騰志千里。”
半截漢子-汉语大词典
半截漢子
【1】指下跪的男子。《醒世姻缘传》第九一回:“大奶奶雙眉倒豎……叫{吴推官}也進卧房裏去跪下。{吴推官}不敢違拗﹐順順的走進房内﹐朝了眠床登時做了個半截漢子。”【2】比喻屈服于人的男子。《醒世姻缘传》第九回:“若忖量罩不過他﹐趂着剛才那個意思﹐做個半截漢子﹐罷了。”
乾隔澇漢子-汉语大词典
乾隔澇漢子
【1】患干疥疮的人。比喻不干不净的人。《水浒传》第二回:“他平生專好惜客養閒人﹐招納四方乾隔澇漢子。”
十八羅漢-汉语大词典
十八羅漢
【1】佛教语。据《法住记》等记载,原为“十六罗汉”。{五代}以后,或加《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作者{摩拿罗多}而为“十八罗汉”。一说:误将第一尊{宾度罗}分为两人,加{难提密多罗}而为“十八罗汉”。尚有数说,率多附会传讹。见《罗汉图赞集》。{五代}{张玄}等始画十八罗汉象。此后佛寺中多供奉“十八罗汉”。{宋}{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今於{海南}得此十八羅漢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時修敬。”
十六羅漢-汉语大词典
十六羅漢
【1】指{释迦}的十六名上足弟子。即{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参见“[十八羅漢]”。
南漢-汉语大词典
南漢
【1】{五代}{十国}之一。{梁太祖}时,封{刘隐}为{南平王},又进封{南海王}。{隐}死,弟{龑}(yǎn)称帝,国号{大越}。后改称{汉},是为{南汉}。有今{广东}及{广西}的南部。后灭于{宋}。共历四主,六十八年(公元904-971)。《新五代史·职方考》:“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爲{南漢}。”
偷漢-汉语大词典
偷漢
【1】见“偷漢子”。
偷漢子-汉语大词典
偷漢子
【1】谓女人与人通奸。{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正如偷汉的女人的丈夫﹐总愿意说世人全是忘八﹐和他相同﹐他心里才觉舒畅。”{茅盾}《一个女性》:“在这里﹐姨太太﹑童养媳﹐都看做良风美俗;丈夫在外面宿娼﹐妻子在家里偷汉﹐生了的兒子因为有名义上的父母﹐社会便不以为怪。”《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婆子便道:‘好呀﹐好呀!我請你來做衣裳﹐不曾叫你來偷漢子。’”亦省作“[偷漢]”。
傻漢-汉语大词典
傻漢
【1】傻子,傻瓜。指男性。{续范亭}《读马列主义辩证法有感》诗:“削足適履真傻漢﹐刻舟求劍是愚人。”
前漢-汉语大词典
前漢
【1】即{西汉}。朝代名。公元前206-公元25年﹐自{刘邦}称{汉}王起﹐到{刘玄}{更始}三年止﹐包括{王莽}称帝时期。建都{长安}。
先漢-汉语大词典
先漢
【1】即{西汉}。{三国} {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宋}{刘炎}《迩言》:“{司馬}文優於{歐陽}﹐遠齊{先漢}﹐自誠實而充也。”
劇漢-汉语大词典
劇漢
【1】行事粗鲁暴烈的汉子。有时指流氓﹑无赖。《中国谚语资料·四川谚语》:“富汉怕穷汉﹐穷汉怕剧汉。”{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颜渊篇七》:“故古今不耐煩劇漢﹐都順着他走﹐圖個安佚活動。”
干隔澇漢子-汉语大词典
干隔澇漢子
【1】犹言不三不四﹑不干不净的人。干,同“乾”;隔涝,疥疮。《水浒传》第二回:“他平生專好惜客養閒人﹐招納四方干隔澇漢子。”
壯漢-汉语大词典
壯漢
【1】强壮的汉子。{王西彦}《黄昏》:“{福田}是村子里出名的壮汉﹐八秤担放在肩上﹐他不用‘担柱’。”
大漢-汉语大词典
大漢
【1】佣工。{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他面前稱大漢﹐只待背後立高門。”【2】身材高大的男子。《三国演义》第一回:“正飲間﹐見一大漢﹐推着一輛車子﹐到店首歇了。”{宋}{岳珂}《桯史·苏衢人妖》:“時{姑蘇}有民家姓{唐}﹐一兄一妹﹐其長皆丈有二尺﹐里人謂之{唐大漢}。”{老舍}《骆驼祥子》七:“书房里是那么干净雅趣﹐立着他这么个满脸血的大汉﹐非常的不象样。”【3】{汉}代人对本朝之称。大﹐尊之之词。{汉}{司马相如}《封禅文》:“{大漢}之德﹐逢涌原泉。”{汉}{班固}《封燕然山铭》:“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天漢-汉语大词典
天漢
【1】{汉}朝之美称。《汉书·萧何传》载{刘邦}被立为{汉王}﹐{萧何}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地之有{漢}﹐若天之有河漢﹐名號休美。”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出天{漢}之外﹐入强{胡}之域。”【2】天河。《诗·小雅·大东》:“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传:“漢﹐天河也。”{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便有那{烏衣}子弟伴紅裙﹐難道是織女﹑牽牛天漢津。”{三国} {魏}{曹丕}《杂体诗》:“天漢迴西流﹐三五正縱横。”{唐}{张籍}《秋夜长》诗:“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漢東西月色光。”
夯漢-汉语大词典
夯漢
【1】干力气活的壮汉。《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間﹐只見遠遠的一個夯漢﹐挑了一担食盒來。”《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當下不由分説﹐叫兩個夯漢把{牛浦}衣裳剥盡了。”
小番子閒漢-汉语大词典
小番子閒漢
【1】差役的耳目﹑帮手。《水浒传》第四一回:“第三個好漢姓{馬}﹐名{麟}﹐祖貫是{南京}{建康}人氏﹐原是小番子閒漢出身。”《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那老兒是{鄭州}{秦寧軍}人﹐姓{宋}﹐排行第四﹐人叫他做{宋四公}﹐是小番子閒漢。”
史漢-汉语大词典
史漢
【1】《史记》《汉书》的并称。{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唐}{高適}《遇卢明府有赠》诗:“胸懷豁清夜﹐《史》《漢》如流泉。”{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嘗見{董}對客猶談説《史》《漢》﹐評隲{遷}{固}短長﹐亹亹不少休。”{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三国志》在《史》《汉》的经验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
呆漢-汉语大词典
呆漢
【1】对男子的蔑称。痴呆的人。{元}{范康}《竹叶舟》第四折:“呆漢﹐你這一遭趕科場去﹐奪一個狀元中﹐則管拜我怎的。”
呆老漢-汉语大词典
呆老漢
【1】对丈夫的谑称。犹言傻老公。《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這裏多得一貫文﹐與你這媒人婆買個燒餅﹐到家哄你呆老漢。”
周漢-汉语大词典
周漢
【1】{周}代与{汉}代的并称。《宋书·恩倖传论》:“{周}{漢}之道﹐以智役愚。”{唐}{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四海帝王家﹐兩都{周}{漢}室。”{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指明{周}{漢}﹐銓時論道。”
單身漢-汉语大词典
單身漢
【1】未婚或丧偶的男子。亦指未带家眷一人独居者。{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九章:“这是汗臭﹐长年不见阳光的小屋的霉臭和没人照顾的单身汉几年不拆洗棉被的油污的恶臭。”{冰心}《我的学生》:“我也只笑着说:‘我这单身汉是拿起脚来就走﹐你这一个“公使馆”如何搬法?’”
山漢-汉语大词典
山漢
【1】山区男子。《绿野仙踪》第一回:“{于冰}上前舉手道:‘請問衆位﹐此處叫什麽山名?’一山漢用手指説道:‘你看此處山﹐高出别山數倍﹐正是{百花山}了。’”{李广田}《山之子》:“哑吧的爸爸是一个顶结实勇敢的山汉。”
山中無好漢, 猢猻稱霸王-汉语大词典
山中無好漢, 猢猻稱霸王
【1】见“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岷漢-汉语大词典
岷漢
【1】指{四川}北部和{陕西}西南一带地区。古代为{岷山郡}和{汉中郡}所在地,故称。《晋书·羊祜传》:“今{江}{淮}之難﹐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济》诗:“胡爲漂泊{岷}{漢}間﹐干謁王侯頗歷抵。”《宋书·谢庄传》:“殿下親董鋭旅﹐授律繼進。{荆}{鄢}之師﹐{岷}{漢}之衆﹐舳艫萬里﹐旌斾虧天﹐九土冥符﹐羣后畢會。”
峭漢-汉语大词典
峭漢
【1】特殊人物。{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南朝峭汉》:“自來奉使北朝﹐禮遇之厚﹐無如{王拱辰}﹐預釣魚放鶻之會﹐皇帝親御琵琶以侑酒。是時先父館伴﹐相得甚歡。{拱辰}謂先父曰:‘南朝峭漢惟吾!’”
後漢-汉语大词典
後漢
【1】朝代名。{东汉}。{刘秀}称帝,建都{洛阳}。为别于{前汉},史称{後汉}(公元25年-220年)。【2】《後汉书》的省称。{唐}{刘知幾}《史通·补注》:“竊惟{范曄}之删《後漢》也﹐簡而且周﹐疎而不漏﹐蓋云備矣。”【3】朝代名。{五代}之一。{後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乘中原人民抗击{契丹}时称帝,国号{汉}。史称{後汉}(公元947年-950年)。
衡漢-汉语大词典
衡漢
【1】北斗和天河。《文选·鲍照<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户中。”{李周翰}注:“衡﹐北斗也。漢﹐天河也。”【2】泛指天宇﹑天上。比喻京都或宫苑。{唐}{沈佺期}《安乐公主移入新宅》诗:“初聞衡漢來﹐移住斗城隈。”《宋书·礼志三》:“聖上韞籙蕃河﹐竚翔衡漢﹐金波掩照﹐華耀停明。”{唐}{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天上初移衡漢匹﹐可憐歌舞夜相從。”
廣漢羌-汉语大词典
廣漢羌
【1】羌族的一支,居古{广汉}地。《後汉书·西羌传·羌无戈爰剑》:“其後子孫分别﹐各自爲種﹐任隨所之。或爲{氂牛種}﹐{越巂羌}是也;或爲{白馬種}﹐{廣漢羌}是也。”
宸漢-汉语大词典
宸漢
【1】喻指皇宫。汉,银汉。{南朝} {梁}{沈约}《为六宫拜章》:“蓬閨菲質﹐嘉淑無算﹐越自幽衡﹐登軀宸漢。奉日月之華﹐侍巾屣之末。”
巴漢-汉语大词典
巴漢
【1】古{巴郡}﹑{汉中}地区。在今{川}东﹑{陕}南﹑{鄂}西北一带。《史记·刺客列传》:“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宋}{王安石}《诸葛武侯》诗:“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强。”
富漢-汉语大词典
富漢
【1】犹富人。钱财多的人。{{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第一幕:“{黄世仁}:哼﹐杀不了穷汉﹐当不了富汉﹐我弄不了{杨白劳}﹐就得不到{喜儿}。”
寡漢-汉语大词典
寡漢
【1】没有配偶的男子;单身汉。{明}{陆采}《怀香记·缄书愈疾》:“女孩兒家不該與寡漢往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小娥}既是男扮了﹐{申蘭}如何肯留他一个寡漢伴着妻子在家?”
寥漢-汉语大词典
寥漢
【1】辽阔的天空。{宋}{范仲淹}《鄠郊友人王君墓表》:“及月高露下﹐群動一息﹐有笛聲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漢﹐下滿林壑。”
層漢-汉语大词典
層漢
【1】高空。{南朝} {梁}{王僧孺}《侍宴景阳楼》诗:“妙舞駐行雲﹐清歌入層漢。”{唐}{唐彦谦}《中秋夜玩月》诗:“只留皎月當層漢﹐並送浮雲出四維。”
季漢-汉语大词典
季漢
【1】即{蜀汉},犹言{汉}之季世。《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蜀書·諸葛亮傳》不叙{建安}二十四年尊先主爲{漢中王}事。此季{漢}一大事﹐與{亮}極有關係﹐豈得反略之乎?”{章炳麟}《检论·学变》:“然箸書莫易以雜説援比諸家。故季{漢}而降﹐其流不絶。”
好漢-汉语大词典
好漢
【1】好男子,勇敢有为的男子。{老舍}《骆驼祥子》五:“可是他不敢打{张妈}﹐因为好汉不和女斗。”《水浒传》第二二回:“我雖不曾認的﹐江湖上久聞他是個{及時雨}{宋公明};且又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是個天下聞名的好漢。”{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長安}中﹐{則天}問{狄仁傑}曰:‘朕要一好漢使﹐有乎?’”
姬漢-汉语大词典
姬漢
【1】借指汉族建立的国家。{南朝} {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姬}{漢}舊邦﹐無取雜種。”{唐}{刘知幾}《史通·曲笔》:“而{魏收}以{元}氏出於邊裔﹐見侮諸華﹐遂高自標舉﹐比{桑乾}於{姬}{漢}之國。”【2】{周}朝和{汉}朝。{唐}{康骈}《剧谈录·含元殿》:“識者以爲自{姬}{漢}之代迄于亡{隋}﹐未有如斯之盛。”《宋书·礼志三》:“爰洎{姬}{漢}﹐風流尚存。”{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而得此數公者﹐追論{姬}{漢}之舊章﹐繹東{夏}之成事。”
班漢-汉语大词典
班漢
【1】指{班固}的《汉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沛國}{劉顯}博覽經籍﹐偏精{班}《漢》。”{唐}{刘知幾}《史通·世家》:“蓋{班}《漢》知其若是﹐釐革前非。”{唐}{颜真卿}《送辛子序》:“醇白之士曰{隴西}{辛晃}﹐鋭業{班}《漢》。”
村蠻漢-汉语大词典
村蠻漢
【1】犹乡巴佬。{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八出:“村蠻漢﹐買甚的?”
村漢-汉语大词典
村漢
【1】村夫,乡下人。《水浒传》第三二回:“那大漢卻待用力跌{武松}﹐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懷中﹐只一撥﹐撥將去……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脚麻﹐那裏敢上前來?”{唐}{李商隐}《杂纂》:“村漢著新衣。”
東漢分-汉语大词典
東漢分
【1】书体的名称。指{东汉}八分隶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西漢}無挑法﹐而在篆隸之間者﹐名曰‘西漢分’﹐{蔡中郎}説也。{東漢}有挑法者﹐爲‘東漢分’﹐總稱之爲‘漢分’﹐{王愔}﹑{張懷瓘}説也。楷書爲‘今分’﹐{蔡希綜}﹑{劉熙載}説也。八分之説定﹐篆﹑隸僞名從此可掃除矣。”
東漢-汉语大词典
東漢
【1】朝代名。自{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起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止,共历十二帝。因所都{洛阳},在{汉}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之东,故称{东汉},也称{後汉}。
楚漢-汉语大词典
楚漢
【1】指{秦}{汉}之际,{项羽}﹑{刘邦}分据称王的两个政权。{明}{高启}《赠李外史》诗:“我聞{安期}古策士﹐親見{楚}{漢}争雌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唐}{杜甫}《园人送瓜》诗:“{東陵}跡蕪絶﹐{楚}{漢}休征討。”{清}{陈维崧}《满江红·汴京怀古》词:“{汜水}{敖倉}﹐是{楚}{漢}提戈邊界。”【2】指{楚}地{汉水}之滨。{唐}{李白}《驾去温泉宫後赠杨山人》诗:“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顔。”{王琦}注:“{楚}﹐{戰國}時{楚王}所據之地。{漢}﹐{漢水}之濱。”
横漢-汉语大词典
横漢
【1】横于银河中。{北周}{庾信}《徵调曲》之四:“白日經天中則移﹐明月横漢滿而虧。”{隋}{李播}《周天大象赋》:“天津横漢以摛光﹐奚仲臨津而汎影。”【2】指银河。{北周}{庾信}《奉和初秋》:“北閣連横漢﹐南宫應鑿龍。”
樵漢-汉语大词典
樵漢
【1】樵夫。《西游记》第一回:“{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漢慌忙丢了斧﹐轉身答禮道:‘不當人!不當人!’”
檐板漢-汉语大词典
檐板漢
【1】粗笨的人。《景德传灯录·赵州从谂禅师》:“師云:‘饒汝從{雪峯}{雲居}來﹐只是箇檐板漢。’”
狂漢-汉语大词典
狂漢
【1】癫狂的汉子。{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石头大师传》:“{宋}措大﹐狂漢耳﹐不足爲慮。”
獄漢-汉语大词典
獄漢
【1】星名。《史记·天官书》:“獄漢星﹐出正北北方之野﹐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察之中青。”{裴駰}集解:“《漢書·天文志》獄漢一名咸漢。”《晋书·天文志中》:“三曰獄漢﹐一曰咸漢。或曰﹐權星散爲獄漢。”
散漢-汉语大词典
散漢
【1】逍遥自在的人。{清}{赵翼}《秋园预制敛具诗以调之》:“君已卧牀下﹐相顧囅然笑。兩個都散漢﹐從此蛩蚷交。”
明眼漢-汉语大词典
明眼漢
【1】犹言明眼人。《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師云:明眼漢没窠臼。儞尋常搆不及者﹐祇是眼不明﹐眼若明﹐却搆得也。”
星漢砂-汉语大词典
星漢砂
亦称“[星漢神砂]”【1】宝石的一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宝》:“〔寶石〕屬紅黄種類者﹐爲貓精﹑靺羯芽﹑星漢砂﹑琥珀。”{杨维增}注:“〔星漢砂〕又稱星漢神砂。可能是指砂金石。因其石英中含鱗片狀赤鐵礦或雲母而閃爍着紅褐色或微黄色﹐好似星星在天空中閃亮而得名。”{明}{汤显祖}《牡丹亭·谒遇》:“這是星漢神砂﹐這是煮海金丹和鐵樹花。”
星漢神砂-汉语大词典
星漢神砂
【1】见“星漢砂”。
星漢-汉语大词典
星漢
【1】天河;银河。{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十:“灰色的短夜﹐星汉徐移。”{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三国} {魏}{曹操}《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裏。”【2】形容璀灿,有文采。{清}{查慎行}《送陈乾斋予假省亲》诗之二:“星漢文章{唐}{許國}﹐臚雲名第{宋}{安陽}。”
智短漢-汉语大词典
智短漢
【1】犹笨人。《太平广记》卷四九三引{唐}{韩琬}《御史台记》:“{則天}禁屠殺頗切……廚人進肉﹐{師德}曰:‘敕禁屠殺﹐何爲有此?’廚人曰:‘豺咬殺羊。’{師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進鱠。復問:‘何爲有此?’廚人復曰:‘豺咬殺魚。’{師德}因大叱之:‘智短漢﹐何不道是獺?’廚人即云:‘是獺。’{師德}亦爲薦之。”
江漢-汉语大词典
江漢
【1】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巴}{蜀}之地。今{四川省}的东部地区。{唐}{杜甫}《枯棕》诗:“嗟我{江}{漢}人﹐生成復何有?”{仇兆鳌}注:“{江}{漢}﹐指{巴}{蜀}。”【2】{长江}和{汉水}。{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江}{漢}之間﹐不驚雞犬;{樊}{襄}之下﹐更多冠蓋。”《书·禹贡》:“{江}{漢}朝宗於海。”{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臨倚長笛﹐滔滔{江}{漢}不勝愁。”《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朱熹}集传:“{江}{漢}﹐二水名。”【3】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荆楚}之地,在今{湖北省}境内。《後汉书·荀彧传》:“{紹}既新敗﹐衆懼人擾﹐今不因而定之﹐而欲遠兵{江}{漢}﹐若{紹}收離糾散﹐乘虚以出﹐則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義至{江}{漢}﹐始知{楚}塞長。”{李善}注:“{江}{漢}﹐{荆}{楚}之境也。”{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江}{漢}之君﹐悲其墜屨﹐{少原}之婦﹐哭其亡簪。”【4】指{长江}与{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湖北省}及其附近地区。{陈毅}《吟反攻形势》:“{江}{漢}飛傳{劉}鄧捷﹐中原重見{李}{鄭}回。”
沖漢-汉语大词典
沖漢
【1】谓直上霄汉。{南朝} {梁}{江淹}《奏记南徐州新安王》:“伏惟明公殿下﹐列譽椒壁﹐飛聲沖漢。”
河漢江淮-汉语大词典
河漢江淮
【1】{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胸怀宽广。{明}{黄叔初}《端正好·寿李如真明府》套曲:“生就的準繩規矩﹐養成的{河}{漢}{江}{淮}。”
河漢-汉语大词典
河漢
【1】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汉}{王充}《论衡·案书》:“{漢}作書者多﹐{司馬子長}﹑{揚子雲}﹐{河}{漢}也﹐其餘{涇}{渭}也。”{南朝} {梁}{刘孝标}《辨命论》:“夫聖人之言﹐顯而晦﹐微而婉﹐幽遠而難聞﹐{河}{漢}而不測。”【2】{黄河}与{汉水}的并称。{南朝} {梁}{江淹}《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河}{漢}之流﹐曝以秋陽之景。”《庄子·齐物论》:“{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3】《庄子·逍遥游》:“ {肩吾}問於{連叔}曰:‘ 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成玄英}疏:“ 猶如上天河漢,迢遞清高,尋其源流,略無窮極也。”后因以“河漢”比喻言论夸诞迂阔﹑不切实际。转指不相信或忽视(某人的话)。{陈以益}《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然今{日本}固儼然世界一等國也﹐讀者能勿河漢余言乎?”{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謝公}云:‘賢聖去人﹐其間亦邇。’子姪未之許。公歎曰:‘若{郗超}聞此語﹐必不至河漢。’”{清}{王韬}《中国自有常尊》:“勢無陂而不平﹐道無往而不復﹐觀諸上古之迹﹐驗諸近今之事﹐當不河漢乎斯言。”{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試平心以兩家詩比較﹐當不河漢其言矣。”{唐}{刘知幾}《史通·申左》:“當{秦}{漢}之世﹐《左氏》未行﹐遂使五經﹑雜史﹑百家諸子﹐其言河漢﹐無所遵憑 。”{鲁迅}《热风·儿歌的‘反动’》:“{胡先生}夙擅改削﹐當不以鄙言爲河漢也。”【4】指银河。《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只見星沈河漢﹐日出扶桑。”{南朝} {梁}{沈约}《夜夜曲》之一:“河漢縱且横﹐北斗横復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清}{陈梦雷}《明月何皎皎》诗:“河漢已西逝﹐北斗忽低昂。”
河漢橋-汉语大词典
河漢橋
【1】即鹊桥。{唐}{杜甫}《哭王彭州抡》诗:“曠望渥洼道﹐霏微河漢橋。”
河漢女-汉语大词典
河漢女
【1】指织女星。在银河北。与牵牛星隔河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油漢-汉语大词典
油漢
【1】方言。即蚜虫。{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六章:“‘甭理他!’{梁三老汉}正义地说﹐‘啥老人?{拴拴}和媳妇是两棵嫩白菜﹐他是油汉。非得把人家娃们叮干哩﹐他才死呀!’”
況漢-汉语大词典
況漢
【1】方言。称哥哥。{章炳麟}《新方言·释亲属》:“{徽州}{黟縣}稱兄爲況漢。”
泥擔漢-汉语大词典
泥擔漢
【1】指泥塑神像。{前蜀}{陈裕}《咏深沙》:“禍福豈由泥擔漢﹐燒香供養弄蛇人。”
浪漢-汉语大词典
浪漢
【1】四处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鄭州}浪漢委實多。”
涒漢-汉语大词典
涒漢
同“[涒灘]”【1】《史记·历书》“商横涒灘三年”{唐}{张守节}正义:“涒音吐魂反﹐灘音吐丹反。又作‘涒漢’﹐字音與上同。”
清漢-汉语大词典
清漢
【1】天河。{晋}{陆机}《拟迢迢牵牛星》诗:“昭昭清漢暉﹐粲粲光天步。”{明}{张居正}《泊汉江望黄鹤楼》诗:“九秋槎影横清漢﹐一笛梅花落遠天。”【2】霄汉;天空。{南朝} {梁}{沈约}《高松赋》:“既梢雲於清漢﹐亦倒景於華池。”{明}{徐祯卿}《月》诗:“只自懸清漢﹐那知隔鳳城。”{唐}{李商隐}《安平公诗》:“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恆}沙。”
涼漢-汉语大词典
涼漢
【1】秋夜的银河。{唐}{陆龟蒙}《子夜四时歌·秋歌》:“涼漢清泬寥﹐衰林怨風雨。”
湘漢-汉语大词典
湘漢
【1】{湘水}与{汉水}的并称。{南朝} {齐}{王屮}《头陀寺碑文》:“溝池{湘}{漢}﹐堆阜{衡}{霍}。”
渴睡漢-汉语大词典
渴睡漢
【1】据{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载,{宋}{吕蒙正}未第时,{胡旦}遇之甚薄。“客有譽{吕}曰:‘ {吕君}工于詩,宜少加禮。’{胡}問詩之警句。客舉一篇,其卒章云:‘ 挑盡寒燈夢不成。’{胡}笑曰:‘ 乃是一渴睡漢耳。’”后{吕蒙正}中状元,使人告知{胡}曰:“ 渴睡漢狀元及第矣。”后以“渴睡漢”借指{吕蒙正}。{宋}{文天祥}《上权郡陈通判禼谢解启》:“天開雙眼﹐地放一頭﹐{渴睡漢}平白解嘲﹐揶揄鬼分明束首。”{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卷首{何義門}云:‘……{江}左周星推首冠﹐意氣肯輸{渴睡漢}?’”
漢-汉语大词典
漢
“[汉]”的繁体字。《廣韻》呼旰切,去翰,曉。【1】水名。{汉水}﹐也称{汉江}﹐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流经{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书·禹贡》:“{嶓冢}導{漾}﹐東流爲{漢}。”{孔}传:“泉始出山爲{漾水}﹐東南流爲{沔水}﹐至{漢中}東流爲{漢水}。”《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吴}{會}﹐西通{巴}{蜀}。”{唐}{张九龄}《咏史》:“滄溟所爲大﹐{江}{漢}日來委。”【2】天河;银河。《诗·小雅·大东》:“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传:“漢﹐天河也。”{晋}{杨泉}《物理论》:“星者﹐元氣之英也;漢﹐水之精也。”{唐}{王昌龄}《赠史昭》诗:“東林月未升﹐廓落星與漢。”{清}{纳兰性德}《采桑子》词:“撲面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3】男子。《北史·邢邵传》:“此漢不可親近。”{唐}{权龙褒}《初到沧州呈州官》诗:“中央一羣漢﹐聚坐打杯觥。”{鲁迅}《三闲集·通信》:“现在很有些没分晓汉﹐以为‘问目的不问手段’是共产党的口诀﹐这是大错的。”【4】方言。称丈夫。《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愛﹐不要這等揀漢。’”{赵树理}《传家宝》二:“遇了大事人家会跑到区上去找人家的汉。”【5】{契丹}统治者对南人的称谓。{元}代对原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汉族人和{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亦称汉。《资治通鉴·後晋高祖天福元年》:“{契丹}主素聞諸將名﹐皆慰勞﹐賜以裘帽﹐因戯之曰:‘汝輩亦大惡漢。’”{胡三省}注:“北人謂南人爲漢。”【6】古指华夏族﹑汉族及其活动范围。{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中》:“如今之所謂者﹐若{中州}名{漢}﹐{關}右稱{羌}……凡如此例﹐其流甚多。”{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中國有事於北狄﹐惟{漢}人爲力﹐故中國已不爲{漢}而北虜猶指中國爲{漢}。”{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一:“今之夷狄謂中國爲{漢}者﹐蓋有説也。《西域傳》載{武帝}輪臺詔曰:‘{匈奴}縛馬前後足﹐言{秦}人﹐我匄若馬。’注謂中國人爲{秦}人﹐習故言也。故今夷狄謂中國爲{漢}﹐亦由是耳。”《资治通鉴·汉武帝太始四年》“{秦}人”{元}{胡三省}注:“{漢}時﹐{匈奴}人謂中國人爲{秦}人﹐至{唐}及國朝則謂中國爲{漢}﹐如{漢}人﹑{漢}兒之類﹐皆習故而言。”按﹐以上各例所言之“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夏”﹑“中华”等含义基本相同。【7】民族名。汉族。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参见“[漢族]”。【8】汉语的简称。{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手头没有书﹐说不清见于那里的了﹐也许是已经汉译了{日本}{箭内亘}氏的著作罢﹐他曾经一一记述了{宋}代的人民怎样为{蒙古}人所淫杀﹑俘获﹑践踏和奴使。”如:俄译汉;汉译英。【9】《汉书》的简称。《晋书·何遵传》:“{嵩}字{泰基}﹐寬弘愛士﹐博觀墳典﹐尤善《史》《漢》。”{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三国志》在《史》《汉》的基础上完成﹐号为良史。”【10】朝代名。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称帝﹐国号{新}。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後汉}。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整个{汉}代共历二十四帝﹐406年。【11】我国古代政权名。(1){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蜀汉}。263年亡于{魏}。(2)十六国之一。公元304年﹐{刘渊}起兵﹐自称{汉}王。308年﹐{刘渊}在{平阳}称帝。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3)十六国之一。公元306年﹐{李雄}称帝﹐建都{ㄎ﹐国号{成}。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7年亡于{东晋}。(4){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917年﹐{刘龑}在{广州}称帝﹐国号{越}﹐后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亡于{北宋}。(5){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旋定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汉}。史称{後汉}。950年亡于{後周}。(6){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951年﹐{刘旻}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979年亡于{北宋}。(7){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前蜀}(公元907年-925年)曾一度改国号为{汉}。后仍称{蜀}。【12】(8)公元1360年﹐{陈友谅}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称帝﹐国号{汉}。不久为{朱元璋}所灭。【13】地名。{汉中}的简称。{秦}置{汉中郡}﹐包括今{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汉}仍之。{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張魯}擅{漢}﹐{劉璋}據{蜀}﹐而{關}西諸將﹐紛紛不一。”【14】地名。{唐}代州名。治所{雒县}﹐在今{四川省}{广汉县}。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二·成都府》。【15】地名。指{汉皋山}。又称{方山}﹑{万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唐}{骆宾王}《萤火赋》:“狀火井之沉熒﹐似明珠之出{漢}。”【16】地名。{汉口}或{武汉市}的省称。如:{京}{汉}铁路;{上海}驻{汉}办事处。【17】姓。参阅《通志·氏族二》。
漢奸-汉语大词典
漢奸
【1】原指汉族的败类。后泛指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民族利益的人。{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檜}既陷此﹐無以自存﹐乃日侍於{漢}奸{戚悟室}之門。”{清}{无名氏}《汉奸辨》:“{中國}{漢}初﹐始防邊患﹐北鄙諸胡日漸交逼。或與之和親﹐或與之構兵。由是{漢}人之名。{漢}奸之號創焉……所謂真{漢}奸者﹐助異種害同種之謂也。”《老残游记》第一回:“他們用的是外國向盤﹐一定是洋鬼子差遣來的{漢}奸!”{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咱们都跟{赵大叔}去抓大{汉}奸!”
漢字-汉语大词典
漢字
【1】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漢佩-汉语大词典
漢佩
亦作“[漢珮]”【1】即{汉皋}珠。{宋}{孙光宪}《临江仙》词之二:“終是有心投{漢}珮﹐低頭但理{秦}筝。”{清}{魏源}《秦淮灯船引》:“泉落鮫宫萬游戲﹐{漢}佩{湘}珠千出没。”
漢白玉石-汉语大词典
漢白玉石
【1】颜色洁白的细粒大理岩,质坚硬,是上等的建筑和雕刻材料。{浩然}《石山柏》:“两堵石块组成的石墩﹐上面铺着石板﹐石板上又抹着石灰﹐洁白﹐光亮﹐冷眼看去﹐像是用{房山}的汉白玉石琢成的。”{碧野}《芦沟桥情思》:“不仅石狮子是出自慧心的艺术创作﹐而且长桥的石栏也都是一色的汉白玉石巧手砌成的。”亦省作“[汉白玉]”。《诗刊》1977年第8期:“汉白玉的碑石﹐映着晨晖﹐巍然矗立在{隆化}西北。”
漢武臺-汉语大词典
漢武臺
【1】{汉武帝}为求仙所筑的高台。在{沧州}。其地俯临大海,长澜接天,巉岩峻石,颇为壮观。
漢土-汉语大词典
漢土
【1】{汉}族地区。{唐}{白居易}《缚戎人》诗:“没蕃被囚思{漢}土﹐歸{漢}被劫爲蕃虜。”【2】指原属{汉}族人的土地。{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各職員僉謂此次軍士﹐光復{漢}土﹐我輩移薪水以作軍餉﹐以示區區酬報之意。”
漢武-汉语大词典
漢武
【1】{汉武帝}{刘彻}的省称。{晋}{郭璞}《游仙》诗之六:“{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唐}{李白}《大猎赋》:“雖{秦皇}與{漢武}兮﹐復何足以争雄?”{鲁迅}《坟·看镜有感》:“{汉武}通{大宛}﹑{安息}。”
漢東蚌-汉语大词典
漢東蚌
【1】{汉}东珠。蚌,蚌胎,指珍珠。旧谓蚌孕珠如人怀妊,与月的盈亏有关。《池北偶谈·谈艺一·粤诗》引{清}{陈子升}《昔昔盐》诗:“月暈圓隨{漢}東蚌﹐天河傾向{汝南}鷄。”
漢姓-汉语大词典
漢姓
【1】指{汉}朝。{唐}{卢照邻}《酬杨比部员外》诗:“{桃源}迷{漢}姓﹐松徑有{秦}官。”【2】指非汉族人所用的汉族的姓。
漢民族-汉语大词典
漢民族
【1】即汉族。参见“[漢族]”。
漢拜-汉语大词典
漢拜
【1】{汉}人的拜仪。《金史·礼志八》:“公服則用{漢}拜﹐便服則各用本俗之拜。”
漢風-汉语大词典
漢風
【1】{汉}代民歌。{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序:“夫{楚}謡{漢}風﹐既非一國。”【2】{汉}代的威风。《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輶軒東踐﹐{漢}風載徂。”{张铣}注:“言{漢}之威風則往矣。”
漢之季-汉语大词典
漢之季
【1】{吴}鼓吹曲名。《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三·吴鼓吹曲》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漢之季》者﹐言{孫堅}悼{漢}之微﹐痛{董卓}之亂﹐興兵奮擊﹐功蓋海内也。當{漢}《思悲翁》。”
漢甘露鼎-汉语大词典
漢甘露鼎
【1】{汉宣帝}所铸之鼎。{宋}{高似孙}《纬略·汉甘露鼎》:“{宣帝}{甘露}元年﹐於{華山}{仙掌}鑄一鼎﹐高三尺﹐受四斗﹐擬承甘露。其文曰:‘萬國伏﹐貽長久﹐鑄神鼎﹐承天酒。’刻以小篆。”
漢元-汉语大词典
漢元
【1】{汉}初。《汉书·平帝纪》:“{漢}元至今﹐十有餘萬人﹐雖有王侯之屬﹐莫能相糾﹐或陷入刑罪﹐教訓不至之咎也。”{王先谦}补注:“{胡}注:‘{漢}元﹐{漢}初也。’”{汉}{王符}《潜夫论·本政》:“遠迹{漢}元以來﹐驕貴之臣﹐每受罪誅。”《後汉书·翟酺传》:“今外戚寵幸﹐功均造化﹐{漢}元以來﹐未有等比。”
漢氏-汉语大词典
漢氏
【1】指{汉}代。{汉}{扬雄}《剧秦美新》:“往時{司馬相如}作《封禪》一篇﹐以彰{漢}氏之休。”{汉}{张衡}《西京赋》:“{漢}氏初都﹐在{渭}之涘。”{晋}{潘岳}《西征赋》:“愍{漢}氏之剥亂﹐朝流亡以離析。”《南史·恩倖传序》:“自{漢}氏以來﹐年且千祀。”
漢地-汉语大词典
漢地
【1】犹{汉}土。指我国汉族地区。{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法显》:“{漢}地帝王﹐奉佛敬僧。”
漢文-汉语大词典
漢文
【1】{汉文帝}{刘恒}的省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漢文}中年﹐始舉賢良。”{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清}{洪昇}《长生殿·定情》:“庶幾{貞觀}之年﹐刑措成風﹐不減{漢文}之世。”【2】汉语;汉字。{南朝} {梁}{僧祐}《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義而不了漢音﹐或明漢文而不曉梵意。”{清}{昭槤}《啸亭杂录·钱文敏》:“{錢某}漢文優長﹐尚可寬貸。”{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六》:“画着几方小图﹐大意是骂主张废汉文的人的。”【3】{汉}代的文章。{清}{{胡广}等}《性理大全书·论文》:“{韓}文力量﹐不如{漢}文﹐{漢}文不如{先秦}﹑{戰國}。”【4】剑名。《东观汉记·章帝纪》:“帝賜尚書劍各一﹐手署姓名:{韓稜}{楚}龍泉﹐{郅壽}{蜀}漢文。”
漢日天種-汉语大词典
漢日天種
【1】流传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塔吉克}族中的传说。最早见于《大唐西域记》。相传古代{波斯}国王遣使赴{唐}请婚,归途至{帕米尔}时,因路途受阻,遂在山顶筑一宫室让公主暂居。数月后,发现公主已孕,据说乃太阳神所赐,大臣畏惧,乃在此定居。后生一男,即{朅盘陁国}第一代国王。因其与{汉}人有血缘关系,故称其始祖为“漢日天種”。迄今当地群众尚称该地一古堡为“克孜库尔干”,意即“公主堡”。{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朅盘陁国》:“今王淳質﹐敬重三寶﹐儀容閑雅﹐篤志好學。建國已來﹐多歷年所﹐其自稱云是{至那提婆瞿呾羅}……以其先祖之世﹐母則{漢}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種﹐故其自稱‘漢日天種’。然其王族﹐貌同中國﹐首飾方冠﹐身衣胡服。”
漢子-汉语大词典
漢子
【1】古时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族男子的称呼。《北齐书·魏兰根传》:“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2】用为对男子的通称﹐有时含贬义。{唐}{寒山}《诗》之二五三:“碌碌羣漢子﹐萬事由天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水浒传》第二七回:“那兩個漢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聲﹐驚的獃了。”{杨朔}《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3】犹好汉,大丈夫。{宋}{钱愐}《钱氏私志》:“一生聰明﹐要做甚麽三世諸佛﹐則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明}{李贽}《五死篇》:“夫如此而死既已不可得﹐如彼而死又非英雄漢子之所爲﹐然則將何以死乎?”{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世俗稱人曰漢子﹐猶云大丈夫也。”京剧《黑旋风李逵》第四场:“我看你是条汉子﹐为何不投奔{梁山}?”【4】俗称丈夫。《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些女人後面都跟着自己的漢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姑不與若争﹐汝漢子來矣。”
漢刻-汉语大词典
漢刻
【1】{汉}代刻石。{清}{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漢}刻希逢﹐良可寶貴。”
漢苗-汉语大词典
漢苗
【1】{汉和帝}时有嘉苗一茎九穗,时人以为祥瑞。{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赉长生米启》:“{堯}禾五尺﹐未足稱珍;{漢}苗九穗﹐方斯非擬。”
漢白玉-汉语大词典
漢白玉
【1】见“漢白玉石”。
漢京-汉语大词典
漢京
【1】指{汉}朝都城{长安}或{洛阳}。亦借指其他古代汉族政权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汉}{班固}《东都赋》:“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爲之極。”{明}{尹耕}《春怀》诗:“春深關塞尚屯兵﹐萬里防胡拱{漢京}。”
漢官儀-汉语大词典
漢官儀
【1】见“漢官威儀”。
漢宫妃-汉语大词典
漢宫妃
【1】指{汉}代{王昭君}。{唐}{李白}《鞠歌行》:“麗莫似{漢}宫妃﹐謙莫似{黄}家女。”
漢鼎-汉语大词典
漢鼎
【1】{汉}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汉}代社稷。{唐}{司空图}《杂题》诗之一:“若使只憑三傑力﹐猶應{漢}鼎一毫輕。”{清}{沈曰霖}《晋人麈·诗话·关侯祠联》:“獨乩筆一聯云:風裊餘烟悲{漢}鼎﹐花開三月憶桃園。”
漢樂府-汉语大词典
漢樂府
【1】{汉}代的乐府。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漢雞-汉语大词典
漢雞
【1】{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學道……奇方異術,莫不争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産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雲中。”后因以“漢雞”为典。{唐}{吴融}《岐下闻杜鹃》诗:“怨已驚{秦}鳳﹐靈應識{漢}雞。”
漢陰灌-汉语大词典
漢陰灌
【1】指{汉阴丈人}抱瓮灌畦之事。后用为退隐学道的典实。{明}{王守仁}《立春日作》诗:“心存{漢}陰灌﹐躬學{南陽}耕。”
漢緒-汉语大词典
漢緒
【1】{汉}代的业绩。{汉}{班固}《东都赋》:“系{唐}統﹐接{漢}緒﹐茂育羣生﹐恢復疆宇。”
漢音-汉语大词典
漢音
【1】{汉}土的音信。{汉}{蔡琰}《胡笳十八拍》:“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爲得{漢}音。”【2】指汉语。{南朝} {宋}{朱广之}《咨顾道士<夷夏论>》:“想兹{漢}音﹐流入彼國。”【3】日文中汉字字音的一种。一般认为是{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如“人”读じん。可供研究汉语音韵史的参考。
漢皇-汉语大词典
漢皇
【1】{汉}朝皇帝。《晋书·皇甫谧传》:“{醫和}顯術於{秦}{晉}﹐{倉公}發祕於{漢}皇。”{唐}{李白}《古风》之四三:“{周穆}八荒意﹐{漢}皇万乘尊。”【2】借指{唐}朝皇帝。{唐}{白居易}《长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漢官-汉语大词典
漢官
【1】指古代少数民族王朝中的{汉}人官吏。《元史·祭祀志五》:“集賢院奏遣{漢}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在这样不同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夏国}建立起所谓‘蕃官’与‘{汉}官’两套并行的政治制度。”
漢光-汉语大词典
漢光
【1】{汉光武帝}的省称。{唐}{李白}《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白水}興{漢光}。”{唐}{杜甫}《述古》诗之三:“{漢光}得天下﹐祚永固有開。”
漢月-汉语大词典
漢月
【1】{汉}家或{汉}时的明月。{南朝} {陈}{张正见}《明君词》:“寒樹暗胡塵﹐霜棲明{漢}月。”{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空將{漢}月出宫門﹐憶君清淚如鉛水。”【2】借指祖国或故乡。{唐}{杜甫}《前出塞》诗之七:“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九:“萬里隔關山﹐一心思{漢}月。”
漢法-汉语大词典
漢法
【1】{汉}代的法律制度。{汉}{贾谊}《新书·等齐》:“曰一用{漢}法﹐事諸侯王乃事皇帝也。”《史记·田叔列传》:“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新唐书·张九龄传》:“{九齡}曰:‘{漢}法非有功不封﹐{唐}遵{漢}法﹐{太宗}之制也。’”
漢田郎-汉语大词典
漢田郎
【1】指{东汉}{田凤}。{田凤}为尚书郎,容仪端正,每入奏事,{灵帝}目送之。题柱曰:“堂堂乎{張}﹐{京兆}{田郎}。”见《初学记》卷十一引{晋}{挚虞}《三辅决录注》。{唐}{钱起}《和王员外晴雪早朝》:“題柱盛名兼絶唱﹐風流誰繼{漢}{田郎}。”
漢火-汉语大词典
漢火
【1】{汉}代边防报警的烽火。亦借指其他朝代时的边防烽火。{唐}{李端}《雨雪曲》:“濕馬胡歌亂﹐經烽{漢}火微。”
漢大心實-汉语大词典
漢大心實
【1】谓人身材高大而性格老实。{梁斌}《红旗谱》二四:“{朱老忠}看老汉是个汉大心实的江湖人﹐看着{江涛}洗完了脸﹐把房饭安排好了﹐就走到柜房里去。”
漢官威儀-汉语大词典
漢官威儀
【1】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典礼制度。亦泛指华夏的礼仪制度。《後汉书·光武帝纪上》:“及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亦省作“[汉官儀]”。{唐}{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诗:“願同{東觀}士﹐長覩{漢}官儀。”{明}{何景明}《送张国宾进万寿表还》诗:“鳳管暫停{秦}女曲﹐龍旂遥覩{漢}官儀。”{邓溥}《自题印雅》诗:“遠規{秦}制度﹐重見{漢}官儀。”
漢印-汉语大词典
漢印
【1】{汉}代的印章。篆体方正浑朴,布局谨严,风格多样,与{秦}印并为后世取法。{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漢}印皆方寸﹐今觀之差殊不等﹐豈人自爲度﹐不必較以官尺耶?”
漢儀-汉语大词典
漢儀
【1】{汉}官威仪。泛指{中国}礼仪制度。{唐}{李白}《赠张相镐》诗:“庶同{昆陽}舉﹐再覩{漢}儀新。”{唐}{刘知幾}《史通·叙事》:“文非文﹐史非史﹐譬夫{烏孫}造室﹐雜以{漢}儀﹐而刻鵠不成﹐反類於鶩者也。”{明}{高启}《奉天殿进<元史>》诗:“書成一代存{殷}鑒﹐朝列千官備{漢}儀。”{孙中山}《大总统告海陆军士文》:“〔{文}〕賴國人之力﹐得返故土﹐重覩{漢}儀。”
漢竹-汉语大词典
漢竹
【1】竹的一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竹》:“{永昌}漢竹﹐可爲桶斛。”{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永昌}有漢竹﹐一節受一斛。”
漢注-汉语大词典
漢注
【1】{汉}代学者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古籍所作的注解。{汉}注对古代注释﹑训诂等有重大的影响。{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兴时代》:“{漢}注古奥﹐{唐}疏繁複﹐初學先看注疏﹐人必畏難﹐當以近人經説先之。”{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我们考证一名一物﹐乃至经济﹑宗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都非倚靠传注﹐不容易了解书中内容。参考旧的解释﹐首先必须钻研{汉}注。”
漢臣-汉语大词典
漢臣
【1】{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爲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爲{漢}臣。”{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诗:“伏柱聞{周}史﹐乘槎有{漢}臣。”{唐}{杜牧}《河湟》诗:“牧羊驅馬雖戍服﹐白髮丹心盡{漢}臣。”
漢民-汉语大词典
漢民
【1】{汉}朝人。《汉书·魏相传》:“間者{匈奴}嘗有善意﹐所得{漢}民輒奉歸之﹐未有犯於邊境。”【2】汉族人。{元}代指北方汉族和其他各族人。《元史·世祖纪十一》:“二月己亥﹐敕中外﹐凡{漢}民持鐵尺﹑手撾及杖之藏刃者﹐悉輸于官。”
漢東珠-汉语大词典
漢東珠
【1】即{隋}珠。{清}{顾炎武}《松江别诸友人》诗:“欲將方寸報﹐惟有{漢}東珠。”
漢王-汉语大词典
漢王
【1】{秦}末{项羽}入{关}后给{刘邦}的封号。《史记·高祖本纪》:“負約﹐更立{沛公}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汉}{班彪}《王命论》:“{漢王}長者﹐必得天下。”{晋}{陆机}《辩亡论上》:“{漢王}亦憑帝王之號﹐帥{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
漢后-汉语大词典
漢后
【1】{汉}帝。《南史·沈怀文传》:“昔{漢}后郊祀太一﹐白日重輪﹐神光四燭。”
漢武泉-汉语大词典
漢武泉
【1】泉名。在{长安}城南,为{曲江}之源。{唐}{赵嘏}《经汉武泉》诗:“{芙蓉苑}裏起清秋﹐{漢武泉}聲落御溝。”
漢兒-汉语大词典
漢兒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歌辞》:“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明}{陈沂}《询刍录·汉子》:“{漢}自{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餘年。馬畜孕重墮殰罷極﹐聞{漢}兵莫不畏者﹐稱之爲{漢}兒。”{清}{昭槤}《啸亭杂录·阿里玛》:“{阿}曰:‘死則死耳﹐余{滿洲}人﹐終不使{漢}兒見之﹐誅於門内可也。’”【2】犹言男子汉。{宋}{文莹}《续湘山野录》:“陛下大謁之日﹐還作漢兒拜邪?女兒拜邪?”【3】指养子不阉的内侍。{清}{褚人穫}《坚瓠三集·单于问家世词》:“{蘇東坡}《送子由使契丹》詩末句云:‘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用{唐}{李揆}事也。{紹興}中﹐{曹功顯}{勳}使{金國}﹐好事者戲作小詞﹐其後闋曰:‘單于若問君家世﹐説與教知﹐便是紅窗迥底兒。’謂{功顯}之父{元寵}﹐昔以此曲著名也。後大璫{張去爲}之子{安世}﹐以閤門宣贊爲副使﹐或改其語曰:‘便是中朝一漢兒。’蓋京師人謂内侍養子不閹者爲漢兒也。”
漢綱-汉语大词典
漢綱
【1】{汉}代的纲纪。{宋}{梅尧臣}《吊李膺祠》诗:“痛{漢}綱之頽圮兮﹐又何毁乎賢哲?”
漢沂-汉语大词典
漢沂
【1】银河边。{汉}{张衡}《周天大象赋》:“動則飛躍於雲外﹐止則盤縈於漢沂。”
漢制-汉语大词典
漢制
【1】{汉}代的制度。{汉}制因循{秦}制。{汉}初,{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军法,{张苍}定历法及度量衡,{叔孙通}定礼仪,{汉}朝制度很快建立起来。《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諸侯拘迫{漢}制﹐牧相執持之也。”《晋书·职官志》:“{孫吴}﹑{劉蜀}﹐多依{漢}制﹐雖復臨時命氏﹐而無忝舊章。”
漢缺-汉语大词典
漢缺
【1】{清}时由{汉}人专任的官位。《清会典·吏部四·文选清吏司一》:“{漢}軍司官而上﹐得用{漢}缺。”{清}{昭槤}《啸亭杂录·汉军用满缺》:“{漢}軍﹐國初時定制皆用{漢}缺。”
漢語拼音字母-汉语大词典
漢語拼音字母
【1】依照《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来使用的拉丁字母。
漢臯-汉语大词典
漢臯
【1】见“漢皋”。
漢陽江-汉语大词典
漢陽江
【1】{长江}的别称。{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兩朝相隔{漢陽江}﹐寫着道{魯肅}請{雲長}﹐安排筵宴不尋常。”{元}{朱凯}《黄鹤楼》第一折:“憑着這的盧戰馬十分壯﹐怎跳過那四十里{漢陽江}。”亦作“[漢洋江]”。{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忙將水卒點﹐不索告龍王﹐管取{涇河}岸﹐翻作{漢洋江}。”
漢語-汉语大词典
漢語
【1】{汉}朝人的文字语言。{明}{唐顺之}《答皇甫百泉郎中书》:“其於文也﹐大率所謂{宋}頭巾氣習﹐求一{秦}字{漢}語了不可得。”《说文·水部》“獵﹐逐禽也”{清}{王筠}句读:“依《類篇》引改以校獵説獵者﹐以{漢}語釋古語也。《孟子》‘獵較’即此。較﹑校通。”【2】汉族的语言。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是{中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历史悠久,使用的人数最多。在语言分类上属汉藏语系﹐同{中国}境内的藏语﹑壮语﹑傣语﹑侗语﹑黎语﹑彝语﹑苗语﹑瑶语等,{中国}境外的泰语﹑缅甸语等都是亲属语言。主要方言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佛影胡人記﹐經文漢語翻。”{唐}{元稹}《缚戎人》诗:“中有一人能漢語﹐自言家本{長安}窟。”{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余於{道光}丙申六月﹐在{廣州}遇{英吉利國}人{儒翰馬禮遜}﹐年廿二﹐能漢語。”
漢酺-汉语大词典
漢酺
【1】皇上赏赐给臣下的干肉,事始于{汉},故称。{宋}{姜夔}《翠楼吟》词:“月冷龍沙﹐塵清虎落﹐今年{漢}酺初賜。”
漢鏡-汉语大词典
漢鏡
【1】{汉}代的铜镜。{汉}镜有圆形﹑方形。纽多作半球形。正面磨光,背面铸有几何形图案或神人禽兽等。{东汉}中期,出现浮雕的画像,造形精美。{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一:“为了作为到过{沙市}的纪念﹐我花了一块钱买了一面{汉}镜。”
漢本房-汉语大词典
漢本房
【1】官署名。{清}置,属内阁,掌管翻译满语为汉语事宜。{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一漢本房﹐{滿}﹑{漢}四侍讀學士統之﹐專司繙{清}譯{漢}。”
漢牘-汉语大词典
漢牘
【1】指{汉}代史籍。{南朝} {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訪游禽於絶■﹐作霸{秦}基;歌《鷄鳴》於闕下﹐稱仁{漢}牘。”
漢學家-汉语大词典
漢學家
【1】指外国研究{中国}学问的专家。{吴稚晖}《书<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後》:“{日本}汉学家{槐南陈人}氏﹐近著《东学西渐》﹐揭于{东京}《日日新闻》。”{郭沫若}《残春及其他·月蚀》:“因为是汉学家的家庭﹐又因为我的女人是他们同国人的原故﹐所以他家里人对于我们特别地另眼看待。”
漢臘-汉语大词典
漢臘
【1】{汉}代祭祀名。各代名称不一,{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故有此称。{汉}以戌日为腊,即农历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见{汉}{应劭}《风俗通·祀典·腊》﹑《後汉书·陈宠传》。{宋}{陆游}《无咎兄郡斋燕集有诗末章见及敬次元韵》:“微吟劇醉不知倦﹐坐閲{漢}臘逾{周}正。”{明}{夏完淳}《寒泛赋》:“北首而懷{漢}臘﹐南冠而詠{越}吟。”{陈去病}《初夏越中杂诗》之一:“生無依{漢}臘﹐死亦采{周}薇。”
漢統-汉语大词典
漢統
【1】{汉}朝的国祚﹑道统。《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孔明}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漢}統。’”
漢思-汉语大词典
漢思
【1】谓思{汉}之心。{南朝} {宋}{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漢史-汉语大词典
漢史
【1】指《东观汉记》。亦泛指{汉}代史书。《後汉书·蔡邕传》:“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唐}{卢纶}《和常舍人晩秋集贤院即事》:“{汲}書{荀勗}定﹐{漢}史{蔡邕}專。”{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歸﹐{漢}史﹑{唐}詩﹑{宋}文﹑{元}曲﹐此世人口頭語也。”
漢賦-汉语大词典
漢賦
【1】{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从《楚辞》发展而来﹐并吸取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和纵横家的铺张手法。有小赋和大赋两种。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绮靡富丽﹐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漢陰老父-汉语大词典
漢陰老父
【1】{东汉}隐者。不详姓名。{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此翁独耕不辍。尚书郎{张温}异之,与之言。老父论古道今,历陈天子逸游之非。问其姓名,不告而去。参阅《後汉书·逸民传·汉阴老父》。
漢族-汉语大词典
漢族
【1】我国的主体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族逐渐发展而成。分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人口九亿三千多万(198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3.3%。语言属汉藏语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六:“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漢室-汉语大词典
漢室
【1】指{汉}朝。《<尚书>序》:“{漢}室龍興﹐開設學校﹐旁求儒雅。”{三国} {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唐}{戴叔伦}《过贾谊旧居》诗:“謾有長書憂{漢}室﹐空將哀些弔{沅}{湘}。”{明}{刘炳}《寄许永明公冕昆季得夫先生》诗:“{諸葛}有心扶{漢}室﹐{包胥}無淚哭{秦}庭。”
漢僧-汉语大词典
漢僧
【1】指男僧。《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茹葷飲酒這兩件事也難。倒還是俺這比丘尼還有些戒行﹐他這漢僧們那裏管。”
漢皋-汉语大词典
漢皋
亦作“[漢臯]”亦作“[漢皐]”【1】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二女解佩相赠。《文选·张衡<南都赋>》:“{耕父}揚光於{清泠之淵}﹐游女弄珠於{漢皐}之曲。”{李善}注引《韩诗外传》:“{鄭交甫}將南適{楚}﹐遵波{漢皐}臺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荆雞之卵。”{唐}{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诗:“{漢臯}古來雄﹐山水天下秀。”《花月痕》第十五回:“寶枕贈{陳思}﹐{漢皋}要{交甫}。”【2】{汉口}的别称。
漢津-汉语大词典
漢津
【1】银汉。亦特指十二星次中的“析木之津”,在尾与南斗之间。《尔雅·释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郝懿行}义疏:“《左傳》及《周語》並云‘析木之津’。{韋昭}注:‘津﹐天漢也。析木﹐次名﹐從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爲析木﹐其間爲漢津。’”【2】{汉水}。{宋}{曾巩}《闻喜亭》诗:“{聞喜}名自昔﹐廣亭臨{漢津}。”
漢易-汉语大词典
漢易
【1】{汉}代《易》学。{汉}《易》有今古文之分。{西汉}今文《易》主要有{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四家,专讲阴阳﹑灾异及谶纬。{东汉}盛行古文{费氏}《易》,以{郑众}﹑{马融}﹑{荀爽}﹑{郑玄}为代表,专讲象数﹑消息﹐以论人事吉凶。其中,{郑玄}注《易》,以古文学为主,兼采今文及谶纬说,而成为两{汉}总结性《易》学。{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惟{李鼎祚}《周易集解》多存古義;後人得以窺{漢}《易》之大略﹐考{荀}{虞}之宗旨﹐賴有此書。”
漢軍八旗-汉语大词典
漢軍八旗
【1】{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原指{满洲}入关前已投降{满洲}或被俘从事兵役的{辽东}{汉}人及其子孙。{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初,将所有户口不分种族都编入,所以在一旗内有{满}﹑{汉}﹑{蒙古}等族人。{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将各旗的{汉}人拨出,另编一旗,定名{汉}军。{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皇太极}就降附的{汉}人组成{汉}军左右翼二旗。四年分建黄﹑白﹑红﹑蓝四旗。七年扩编为{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
漢祚-汉语大词典
漢祚
【1】指{汉}朝的皇位和国统。{汉}{班固}《东都赋》:“往者{王莽}作逆﹐{漢}祚中缺。”{三国} {魏}{锺会}《檄蜀文》:“往者{漢}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幾於泯滅。”{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文武四充﹐{漢}祚克廣。”
漢庭-汉语大词典
漢庭
【1】指{汉}朝。{汉}{张衡}《思玄赋》:“王肆侈於{漢}庭兮﹐卒銜恤而絶緒。”{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漢}庭和異域﹐《晉史》坼中臺。”{明}{何景明}《送雷长史》诗:“{漢}庭亦羨{相如}美﹐{楚}客重看{賈傅}尊。”
漢人-汉语大词典
漢人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唐}{司空图}《河湟有感》诗:“{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駡{漢}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六:“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2】{元}统一{中国}后,称{契丹}﹑{高丽}﹑{女真}等族人和在{金}人统治下北{中国}的汉族人为{汉人}。《元史·世祖纪三》:“詔以{安童}爲長﹐{史天澤}次之﹐其餘{蒙古}﹑{漢}人參用﹐無令員數過多。”{鲁迅}《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元}﹐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漢}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3】{汉}代人。{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漢}人最重師法。”
漢女-汉语大词典
漢女
【1】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文选·扬雄<羽猎赋>》:“{漢女}水潛﹐怪物暗冥﹐不可殫形。”{李善}注引{应劭}曰:“{漢女}﹐{鄭交甫}所逢二女也。”《後汉书·马融传》:“{湘靈}下﹐{漢女}遊。”{李贤}注:“{漢女}﹐{漢水}之神女。”{晋}{张华}《游仙》诗之二:“{湘妃}詠《涉江》﹐{漢女}奏《陽阿》。”{南朝} {梁}{江淹}《丽色赋》:“嗟{靈王}之心悦﹐怨{漢女}之情空。”
漢帝臺-汉语大词典
漢帝臺
【1】指在{汉武帝}射蛟处所筑之台。{清}{姚鼐}《咏古》:“中有{漢帝}臺﹐言是射蛟處。”
漢都-汉语大词典
漢都
【1】{汉}代都城。亦泛指汉族政权的都城。{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慨祖宗之立法﹐廣學校以儲材;非惟衍豐■以貽後人﹐蓋亦隆{漢}都而尊上國。”
漢旅-汉语大词典
漢旅
【1】{汉}人军队。{孙中山}《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文》:“凡我籍隸北軍諸同胞﹐同爲{漢}旅﹐同是軍人﹐舉足重輕﹐動關大局。”
漢分-汉语大词典
漢分
【1】{汉}隶的别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西漢}無挑法﹐而在篆隸之間者﹐名曰{西漢}分。{蔡中郎}説也。{東漢}有挑法者﹐爲{東漢}分﹐總偁爲{漢}分。{王愔}﹑{張懷瓘}説也。”
漢律-汉语大词典
漢律
【1】{汉}代法典的总称。《後汉书·孔融传》:“《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王先谦}集解引{惠栋}曰:“《漢律》有九篇。{李悝}所撰六篇﹐《盜》﹑《賊》﹑《囚》﹑《捕》﹑《雜》﹑《具》也。{蕭何}定律﹐益事律《擅興》﹑《廄》﹑《户》三篇﹐合爲九篇。”{程树德}《九朝律考·汉律考序》:“{漢}{蕭何}作《九章律》﹐益以{叔孫通}《傍章》十八篇及{張湯}《越宫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是爲《漢律》。”
漢檔房-汉语大词典
漢檔房
【1】{清}代缮写满﹑汉文文书之官署。《清会典·刑部四·汉档房》:“{漢}檔房:堂主事﹐{滿洲}三人﹐{漢}軍一人;繕本筆帖式﹐二十有八人。掌繕{清}字﹑{漢}字之題本。”注:“凡各省科鈔題本﹐俱由{漢}檔房承繕。”
漢篆-汉语大词典
漢篆
【1】{汉}代风格的篆书。{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白文印皆用{漢}篆﹐平正方直﹐字不可圓﹐縱有斜筆﹐亦當取巧寫過。”
漢仗-汉语大词典
漢仗
【1】谓体貌雄伟。{清}{梁章鉅}《退庵随笔》卷十三:“選將之法﹐與選士不同﹐智勇固所在先﹐而漢仗亦須兼顧。”《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是我看那般人的漢仗氣概﹐大約本領也不弱。”【2】指身体个头。{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三:“{王立堂}几高的汉仗﹐几壮的身材﹐身当其境﹐也骇得面无人色。”
漢表-汉语大词典
漢表
【1】犹天表,天外。《水浒传》第四回:“嵯峨仿佛接天關﹐崒嵂參差侵漢表。”《四游记·玉帝设宴会群臣》:“{長生}入園中﹐果見其樹﹐毫光衝漢表﹐紫霧入雲霄。”
漢珮-汉语大词典
漢珮
【1】见“漢佩”。
漢畤-汉语大词典
漢畤
【1】{汉}时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地方。{明}{谷宏}《行经华阴》诗:“{秦}關日落行人少﹐{漢}畤天陰古殿空。”
漢皓-汉语大词典
漢皓
【1】指{汉}初{商山}四隐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高祖}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留侯}计,迎此四人,使辅太子。{明}{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幸不到風塵﹐似{漢}皓能逃{漢}﹐{秦}娥解避{秦}。”
漢虜-汉语大词典
漢虜
【1】被俘的汉族人。{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十二爲{真}虜﹑{漢}虜及外鎮投充新舊家丁本身﹐並所生幼子﹐先年俱不當差﹐近年同軍士二三歲幼丁多有派頂賠糧田地。”
漢帝杏-汉语大词典
漢帝杏
【1】杏的一种,相传为{汉武帝}上苑所植之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濟南郡}之東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棃﹐色黄如橘﹐土人謂之漢帝杏﹐亦曰金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杏》〔集解〕引{苏颂}曰:“黄而圓者名金杏。相傳種出自{濟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謂之漢帝杏﹐言{漢武帝}上苑之種也。”
漢軍缺-汉语大词典
漢軍缺
【1】{清}朝{汉}军旗籍中官职的空位。《清会典·兵部四·武选清吏司一》:“分武職官之缺﹐一曰旗缺﹐二曰營缺﹐三曰衛缺﹐四曰門缺。凡旗缺﹐{滿洲}﹑{蒙古}﹑{漢}軍分焉。營有{滿洲}缺﹐有{漢}缺。門爲{漢}軍缺。衛爲{漢}缺。凡營﹐{蒙古}得用{滿洲}缺﹐{滿洲}﹑{蒙古}﹑{漢}軍皆用{漢}缺。”
漢廒-汉语大词典
漢廒
【1】见“漢”。
漢策-汉语大词典
漢策
【1】指{汉}代史册。《後汉书·庞参传》:“非惟兩主有明叡之姿﹐抑亦扤城有■虎之助﹐是以{南}{仲}赫赫﹐列在《周詩》﹐{亞夫}赳赳﹐載於{漢}策。”
漢臚-汉语大词典
漢臚
【1】《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設九賓,臚句傳。”{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傳語告下爲臚。”后因以“漢臚”指帝王的诏旨。{元}{周伯琦}《纪恩三十韵》:“視學瞻{周}禮﹐圜門聽{漢}臚。”
漢壁-汉语大词典
漢壁
【1】{汉}军壁垒。《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不得前﹐復馳還﹐走入{漢}壁。”【2】犹{孔}壁。{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流传时代》:“{秦政}晩謬﹐乃致燔燒;{漢高}宏規﹐未遑庠序。而{叔孫生}﹑{伏生}皆博士故官﹐{杜田生}﹑{申公}亦先朝舊學﹐摭拾{秦}灰之後﹐寶藏{漢}壁之先。”{周予同}注释:“相傳《古文尚書》及《逸禮》等均於{漢武帝}時發壁藏得之。《漢書》卷三十六《劉歆傳》:‘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爲宫﹐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漢書·藝文志》略同。”
漢國-汉语大词典
漢國
【1】{汉}朝。亦借指其他汉族王朝。《汉书·翟方进传》:“天休於安帝室﹐興我{漢國}。”《後汉书·安帝纪》:“今以侯嗣{孝和皇帝}後。其審君{漢國}﹐允執其中。”{唐}{荆叔}《题慈恩寺塔》诗:“{漢國}山河在﹐{秦}陵草木深。”{唐}{张说}《奉和送金城公主》:“戎王子壻寵﹐{漢國}舅家慈。”
漢祖風-汉语大词典
漢祖風
【1】指{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唐玄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诗:“不學{劉琨}舞﹐先歌{漢祖}《風》。”
漢聖-汉语大词典
漢聖
【1】指精通《汉书》的{南朝}{梁}{刘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沛國}{劉顯}﹐博覽經籍﹐偏精{班}《漢》﹐{梁}代謂之《漢》聖。”一说为{显}子{臻}。《隋书·文学传·刘臻》:“〔{臻}〕耽悦經史……精於兩《漢書》﹐時人稱爲《漢》聖。”
漢調-汉语大词典
漢調
【1】流行于{江}{汉}间的戏剧腔调。{明}末流行的昆曲词句文雅,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时人因取昆曲中《红梅》﹑《琵琶》等传奇,编成皮黄,西皮与二黄开始同唱,行之{江}{淮}间,称为汉调。
漢籍-汉语大词典
漢籍
【1】{汉}代典籍。《宋书·律历志下》:“遠考{唐}典﹐近徵{漢}籍。”【2】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称{中国}汉文典籍。如:我需要查一下东洋文库的{汉}籍目录﹐不知这里的参考室有没有?
漢-汉语大词典
漢
【1】{秦}﹑{汉}﹑{三国}{魏}时在{敖山}(今{河南}{荥阳}北)上置谷仓,后因以“汉”称防饥的粮仓。{明}{文徵明}《雪後早朝》诗:“負薪亦有號饑者﹐願得君王發{漢}。”﹐一本作“廒”。
漢陰-汉语大词典
漢陰
【1】{汉水}南岸。《庄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成玄英}疏:“{漢}陰﹐{漢水}之陰。水南曰陰。”{南朝} {梁}{江淹}《为建平王聘隐逸教》:“挹{於陵}之操﹐想{漢}陰之高。”{唐}{杜甫}《喜晴》诗:“{漢}陰有{鹿門}﹐滄海有靈查。”{明}{唐顺之}《秋夜》诗:“{漢}陰鮮機械﹐{河上}多道情。”【2】县名。在{陕西省}南部。{後汉}置{汉阴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漢中}城﹐又南有{漢陰}城。相傳{吕后}所居勝覽。”
漢麻-汉语大词典
漢麻
【1】大麻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一·大麻》。
漢陰機-汉语大词典
漢陰機
【1】指{汉阴丈人}所斥笑的“机心”。语本《庄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爲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爲也。’”{唐}{陈子昂}《题田洗马游岩桔槔》诗:“誰憐{北陵}客﹐未息{漢}陰機。”{唐}{杜甫}《登舟将適汉阳》诗:“{鹿門}自此往﹐永息{漢}陰機。”
漢將-汉语大词典
漢將
【1】{汉}代将军。亦借指其他汉族政权的将军。{南朝} {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擁旄爲{漢}將﹐汗馬出{長城}。”{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
漢劇-汉语大词典
漢劇
【1】{湖北}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约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腔调为西皮和二黄,对京剧﹑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
漢署之香-汉语大词典
漢署之香
【1】指鸡舌香。{汉}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气味芬芳,故名。《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當下{韓夫人}解佩出{湘妃}之玉﹐開唇露{漢}署之香。”《金瓶梅词话》第九七回:“兩個在花亭上﹐解珮露{相如}之玉﹐朱唇點{漢}署之香。”
漢渚-汉语大词典
漢渚
【1】{汉水}水边;{汉水}。{汉}{王逸}《九思·疾进》:“周徘徊兮{漢}渚﹐求水神兮靈女。”《晋书·羊祜传论》:“垂大信於南服﹐傾{吴}人於{漢}渚。”{南朝}{梁简文帝}《从顿蹔还城诗》:“{漢}渚水初渌﹐{江}南草復黄。”【2】银河。{宋}{晏幾道}《鹧鸪天》词之三:“行人莫便銷魂去﹐漢渚星橋尚有期。”{宋}{晏幾道}《鹧鸪天》词之六:“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鶯歌鳳舞前。”
漢經廠-汉语大词典
漢經廠
【1】{明}代内府印经机构之一。专印汉文佛经,区别于印制少数民族语文如藏文﹑蒙文佛经的番经厂。{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皇城内舊設{漢}經廠内臣若干員﹐每遇收選官人﹐則撥數十人﹐習念釋氏經懺。”{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第三章第二节:“{明}代司礼监专设的印刷经卷的机构称经场﹐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
漢節-汉语大词典
漢節
【1】{汉}天子所授予的符节。《史记·吴王濞列传》:“臣非敢求有所將﹐願得王一{漢}節﹐必有以報王。”{宋}{曾巩}《庭桧呈蒋颖叔》诗:“{漢}節從來縱真賞﹐{謝}庭蘭玉載芳音。”{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指日歸來持{漢}節﹐天道何曾虧俊傑。”【2】指持节的使者。{明}{谢榛}《送谢给事封蜀》诗:“使星{巴}{蜀}外﹐{漢}節{夜郎}西。”
漢傅-汉语大词典
漢傅
【1】{汉}{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故称“{漢}傅”。《湘山野录》卷上引{宋}{种放}《潇湘感事》诗:“{漢}傅有才終去國﹐{楚}臣無罪亦沉沙。”{清}{许宗衡}《玉井山馆笔记》:“骸以去﹐敢希{漢}傅之高風;鼓腹而嬉﹐願遂{堯}民之至樂。”
漢碑額-汉语大词典
漢碑額
【1】指{汉}碑题额之字。多为篆书。{清}{恽敬}《张皋文墓志铭》:“{皋文}篆書﹐初學{李陽冰}﹐後學{漢}碑額及石鼓文。”
漢軍-汉语大词典
漢軍
【1】{汉王}{刘邦}的军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2】{汉}朝的军队。《汉书·赵充国传》:“{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爲虜所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3】{元}代{汉}人编成的军队。《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發民爲卒﹐是爲{漢}軍。”【4】{清}旗籍的一种。凡{汉}人於{明}季降{清}者﹐依{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清会典·内阁·典籍厅》:“典籍﹐{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漢}二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這家姓{安}﹐是個{漢}軍世族舊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