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拾遺)是什么意思
不拾遺-汉语大词典
不拾遺
【1】失落的东西没有人捡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史记·酷吏列传》:“居歲餘﹐郡中不拾遺。”
塗不拾遺-汉语大词典
塗不拾遺
【1】犹道不拾遗。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别于塗;塗不拾遺。”
易於拾遺-汉语大词典
易於拾遺
【1】犹易如反掌。《宋书·王景文传》:“諸將咸云:‘平殄小賊﹐易於拾遺。’”{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漢}﹐易於拾遺也。”
拾遺補闕-汉语大词典
拾遺補闕
【1】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盡言直諫﹐所望諸君;拾遺補闕﹐孤亦望之。”{清}{姚鼐}《翰林论》:“爲天子侍從之臣﹐拾遺補闕﹐其常任也。”{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効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新唐书·虞世南传》:“{世南}於我猶一體﹐拾遺補闕﹐無日忘之﹐蓋當代名臣﹐人倫準的。”【2】采录遗逸的事迹。{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宋}{元}編年之役﹐垂二十年﹐始得粗就隱括﹐拾遺補闕﹐商榷繁簡﹐不無搔首苦心。”
拾遺-汉语大词典
拾遺
【1】比喻轻而易举。《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明}所以亡敵於天下也。”{颜师古}注:“拾遺﹐言其易也。”{宋}{司马光}《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太宗}取兩{浙}﹐克{河}東﹐一統天下﹐若振槁拾遺。”{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聖人脩備以待時﹐是以正天下如拾遺。”【2】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晋}{葛洪}《抱朴子·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史记·汲郑列传》:“臣願爲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北史·外戚传·贺讷》:“詔{泥}與{元渾}等八人拾遺左右。”《後汉书·胡广传》:“臣職在拾遺﹐憂深責重﹐是以焦心﹐冒昧陳聞。”{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筆入{承明}﹐努力拾遺供侍從。”【3】拾取他人的失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諸侯畏懼。”{唐}{孟郊}《饥雪吟》:“下有幸災兒﹐拾遺多新争。”《後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明}{梁辰鱼}《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遺﹐幾興{魯}國欲傾{齊}。”{章炳麟}《东夷诗》之一:“隴首餘餱糧﹐道路無拾遺。”【4】官名。{唐}{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5】采录遗逸的事迹。《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遺補蓺﹐成一家之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南齐书·礼志上》:“{吴}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衆典。”
路不拾遺-汉语大词典
路不拾遺
【1】谓东西掉在路上,人们不会捡起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尚好。{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户﹐路不拾遺。”亦作“[路無拾遺]”。《孔子家语·相鲁》:“長幼異食﹐彊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路無拾遺-汉语大词典
路無拾遺
【1】见“路不拾遺”。
道無拾遺-汉语大词典
道無拾遺
同“[道不拾遺]”【1】《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隋书·艺术传·韦鼎》:“自是内部肅然不言﹐咸稱其有神﹐道無拾遺。”
道不拾遺-汉语大词典
道不拾遺
【1】谓路有失物,无人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北史·厍狄士文传》:“法令嚴肅﹐吏人股戰﹐道不拾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七:“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産}退而爲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朱源}做了三年縣宰﹐治得那{武昌縣}道不拾遺﹐犬不夜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