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揆

揆(揆)是什么意思

  • 度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度揆dù kuí

    【释义】:

    法度。宋·蔡襄《亲祀南郊诗》:“乾纲不息,章明度揆。”

  • 揆之于情,似难搁置-实用委婉语词典

    揆之于情,似难搁置

    用于向人委婉地表示自己与某人有交情,难以不顾。“揆”,即揣度,揆情度理。

  • 揆-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揆kuí

    ①度量,揣度。《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之以日,作于楚室。”《楚辞·离骚》:“皇览~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皇:皇考,死去的父亲。锡:通“赐”,赐给。)②准则。《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一也。”《隋书·高祖纪》:“虽复异~,应天顺人,其道靡异。”③掌管,管理。《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恺使主后土,以~百事。”④政事,事务。《尚书·舜典》:“纳于百~,百~时叙。”《后汉书·张衡传》:“百~允当,庶绩咸熙。”⑤宰相的职位。《晋书·礼志上》:“桓温居~,政由己出。”

    【揆度】(-duó)估量,度量。《淮南子·兵略》:“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者也。”

  • 揆-现代汉语大词典

    揆kuí

    【释义】:

    ①度量,揣度。王西彦《古屋》:“(他)揆其初意,好像来作自己行动的解释。”②道理;准则。如:古今同揆。③管理;掌管。如:总揆百事。因宰相管理百官百事,后遂以指宰相或相当于宰相之职。蔡东藩等《民国通俗演义》:“冯河间由南而北,代任总统。段居首揆。”

  • 揆度-现代汉语大词典

    揆度kuí duó

    【释义】:

    揣度,估量。吴组缃《山洪》:“大哥这番指点,三官是相信的,他一时十分动心,但这种揆度也不见得稀奇。”

  • 揆情度理-现代汉语大词典

    揆情度理kuí qíng duó lǐ

    【释义】:

    依照情理推测揣度。如:不过,揆情度理,他是不会去的。

  • 阁揆-现代汉语大词典

    阁揆gé kuí

    【释义】:

    内阁首脑。指内阁首相、内阁总理等。王芸生《日本对辛亥革命之操纵与干涉》:“自袁世凯出任阁揆,东京外务省以为中国之乱,可由采取君主政体而终止。”

  • 一揆-汉语大词典

    一揆

    【1】《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意谓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谓同一道理;一个模样。《书序》:“雅誥奧義﹐其歸一揆。”《後汉书·荀爽传》:“天地《六經》﹐其旨一揆。”{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袁孫}已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能争雄。”{宋}{苏轼}《醉乡记》:“其氣和平一揆﹐無晦明寒暑。”{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七章:“法律事例﹐古今一揆。”

  • 不揆檮昧-汉语大词典

    不揆檮昧

    【1】自谦之词。谓不自量,愚昧无知。{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檮昧﹐少而習焉。”{邢昺}疏:“揆﹐度也。檮﹐謂檮杌無知之貌。昧﹐闇也。{郭氏}言己不度其無知闇昧﹐自少小而習此書焉。”

  • 不揆-汉语大词典

    不揆

    【1】自谦之词。不自量。{宋}{岳飞}《御书屯田三事跋》:“用屯田以足兵食﹐誠不爲難。臣不揆願遲之歲月﹐敢以奉詔。”{元}{白樸}《满庭芳》词序:“僕不揆狂斐﹐合三家奇句﹐試爲一首﹐必有能辨之者。”

  • 協揆-汉语大词典

    協揆

    【1】{清}代对协办大学士的称呼。意谓协助百揆(指大学士)管理政务。{清}{梁章鉅}《称谓录·内阁大学士》:“案今以大學士協辦爲古之參知政事。故有稱參知者﹐有稱協揆者。”

  • 卜揆-汉语大词典

    卜揆

    【1】测度谋划。{唐}{刘知幾}《史通·书志》:“故知經始之義﹐卜揆之功﹐經百王而不易﹐無一日而可廢也。”

  • 左揆-汉语大词典

    左揆

    【1】左丞相。{明}{宋濂}《题周益公所藏欧阳公遗墨後》:“〔{淳熙}〕十六年己酉正月﹐進左揆。”{唐}{元稹}《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奉常正秩﹐左揆兼榮。”

  • 右揆-汉语大词典

    右揆

    【1】右丞相。揆,指宰相之位。{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五:“{周益公}{子充}久在禁苑﹐及除右揆﹐{李巘}{子山}當制詞﹐中有‘三毋’之戒﹐公力辭不拜命。”{明}{宋濂}《文右相像赞》:“終受知於聖主﹐宅右揆而相{秦}。”

  • 同揆-汉语大词典

    同揆

    【1】同一法则,同一道理。《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夫物有感激﹐計因變生﹐古今同揆。”《南史·恩幸传论》:“而任隔疎情﹐殊塗一致﹐權歸近狎﹐異世同揆。”{清}{魏源}《大学古本叙》:“以《中庸》證《大學》﹐先後同揆﹐若合符節。”{章炳麟}《文学说例》:“尋其辭例﹐是亦同揆。”

  • 度揆-汉语大词典

    度揆

    【1】法度。{宋}{蔡襄}《亲祀南郊诗》:“乾綱不息﹐章明度揆。”

  • 庶揆-汉语大词典

    庶揆

    【1】犹百官。{南朝} {梁}{江淹}《萧相让进爵为王第二表》:“而臣包括庶揆﹐總納儀刑。”

  • 宅揆-汉语大词典

    宅揆

    【1】谓总领国政。语本《书·舜典》:“使宅百揆。”{孔}传:“使居百揆之官。”《清史稿·诸王传序》:“{雍正}﹑{乾隆}諒闇之始﹐重臣宅揆﹐亦領以諸王。”

  • 樞揆-汉语大词典

    樞揆

    【1】指宰相之位。《旧唐书·岑文本传》:“{文本}既久有樞揆﹐當塗任事﹐賞賜稠疊﹐凡有財物出入﹐皆委季弟{文昭}﹐一無所問。”

  • 機揆-汉语大词典

    機揆

    【1】机要政务。《魏书·邢峦传论》:“{邢巒}以文武才策﹐當軍國之任﹐内參機揆﹐外寄折衝﹐其緯世之器歟?”

  • 測揆-汉语大词典

    測揆

    【1】测度。《隋书·天文志上》:“渾天象者﹐其制有機而無衡……不如渾儀﹐别有衡管﹐測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

  • 準揆-汉语大词典

    準揆

    【1】犹测度。《大戴礼记·千乘》:“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準揆山林﹐規表衍沃。”{孔广森}补注:“準揆﹐度其形勢也。”

  • 揆-汉语大词典

    《廣韻》求癸切,上旨,羣。【1】度量;揣度。《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毛}传:“揆﹐度也。”《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宋}{沈作喆}《寓简》卷五:“然則深文好殺﹐陷人於死者﹐揆諸天理﹐可不畏哉!”{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三:“他坐了一个相当久的时间。揆其初意﹐好像来作自己行动的解释。”【2】道理;准则。《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隋书·高祖纪》:“{湯}代於{夏}﹐{武}革於{殷}﹐干戈揖讓﹐雖復異揆﹐應天順人﹐其道靡異。”{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詞雖小道﹐可以闚顯晦之故。古今同揆﹐感慨系之矣。”【3】事务;政事。《书·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孔}传:“揆﹐度也﹐度百事總百官。”{周秉钧}易解:“百揆﹐百事也。”《後汉书·张衡传》:“親履艱難者知下情﹐備經險易者達物僞。故能一貫萬機﹐靡所疑惑﹐百揆允當﹐庶績咸熙。”【4】管理;掌管。《左传·文公十八年》:“〔{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5】因宰相管理百官百事﹐后遂以指宰相或相当于宰相之职。《晋书·礼志上》:“{桓温}居揆﹐政由己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久之﹐{道弼}出典藩西﹐而{沈守約}﹑{万俟元忠}並拜左右揆。”{{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宣統帝}仍然遜位。{黎黄陂}也情願辭職。{馮河間}由南而北﹐代任總統。{段}居首揆。”【6】灭;破。《楚辞·天问》:“何{羿}之革﹐而交吞揆之?”{姜亮夫}校注:“揆與吞連文﹐則亦有吞義。吞訓滅則揆亦有滅義。按揆與破爲雙聲﹐古有相通者。《吕氏春秋·知士篇》:‘{靖郭君}大怒﹐曰:“剗而類﹐揆吾家”﹐’《戰國策·齊策》作‘破吾家’﹐是其證!”

  • 揆策-汉语大词典

    揆策

    【1】犹画策。{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

  • 揆違-汉语大词典

    揆違

    【1】离别。《再生缘》第七七回:“揆違宛似三秋隔﹐一日營懷十二辰。”

  • 揆日-汉语大词典

    揆日

    【1】测量日影。古多以之定营造方位。语出《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朱熹}集传:“樹八尺之臬,而度其出入之景,以定東西。又參日中之景,以定南北也。”{晋}{陆机}《演连珠》之二八:“是以望景揆日﹐盈數可期;撫臆論心﹐有時而謬。”《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十五引《蜀异记·南康禄食》:“公覺﹐駭汗久之﹐乃躬詣{雲林}﹐炷香禱福﹐命工揆日修崇﹐作南宫閣四十。”{南朝} {齐}{王屮}《头陀寺碑文》:“因百姓之有餘﹐間天下之無事﹐庀徒揆日﹐各有司存。”【2】指选择时日。{宋}{王安石}《谢夏噩察推启》:“方且揆日﹐以時造門。”

  • 揆伍-汉语大词典

    揆伍

    【1】考虑错综复杂的情况。《韩非子·八经》:“參伍之道﹐行參以謀多﹐揆伍以責失。”{陈奇猷}校注:“故揆伍以責失﹐猶言揆於伍以責其過失也。伍﹐謂錯綜諸事。”

  • 揆格-汉语大词典

    揆格

    【1】谓对客观事物的量度推究。《隋书·天文志上》:“{王蕃}所考﹐校之前説﹐不啻減半。雖非揆格所知﹐而求之以理﹐誠未能遥趣其實﹐蓋近密乎?”

  • 揆路-汉语大词典

    揆路

    【1】宰相之位;内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參知政事恩數比門下﹑中書侍郎﹐在尚書左右丞之上﹐其議出於{李漢老}。{漢老}時爲右丞﹐蓋暗省轉廳﹐可徑登揆路也。”《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裴樞}﹐右僕射{崔遠}﹐雖罷機衡﹐尚居揆路。”{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又十八年﹐{陸}始正春卿之席﹐則今上龍飛﹐{江陵}欲收{陸}以爲重﹐且示意即入揆路。”

  • 揆情審勢-汉语大词典

    揆情審勢

    【1】估量情况审察形势。{清}{陈炽}《<盛世危言>叙》:“我惡西人﹐我思古道﹐禮失求野﹐擇善而從﹐以漸復我{虞}﹑{夏}﹑{商}﹑{周}之盛軌﹐揆情審勢﹐旦暮之間耳。”

  • 揆宰-汉语大词典

    揆宰

    【1】宰相。{宋}{李纲}《罢尚书左仆射第一札子》:“伏念臣愚蠢無取﹐獨守孤忠﹐遭遇陛下龍飛之初﹐特加識擢﹐起於江湖之濱﹐任以揆宰之職。”

  • 揆測-汉语大词典

    揆測

    【1】量度测算。《宋史·天文志一》:“夫赤道終古不移﹐則星舍宜無盈縮矣。然自{唐一行}作《大衍曆》﹐以儀揆測之﹐得畢﹑觜﹑參﹑鬼四宿﹐分度與古不同。”《隋书·天文志上》:“所以準驗辰曆﹐分考次度﹐其於揆測﹐唯所欲爲者也。”

  • 揆度-汉语大词典

    揆度

    【1】揣度,估量。《晋书·外戚传·羊琇》:“又觀察{文帝}爲政損益﹐揆度應所顧問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識之。”{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圖畫安危﹐揆度得失。”{吴组缃}《山洪》二六:“大哥这番指点﹐{三官}是相信的﹐他一时十分动心﹐但这种揆度也不见得稀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彼奉其國王之命﹐航海而來﹐不過欲化{中國}爲彼教﹐揆度事勢﹐寧有是理?”

  • 揆務-汉语大词典

    揆務

    【1】考虑﹑研究各类事务。{南朝} {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必待天爵具脩﹐人紀咸事﹐然後沿才受職﹐揆務分司。”【2】宰相的职务。{唐}{元稹}《授韩皋尚书左仆射制》:“日者銓覈羣才﹐兼榮揆務。”

  • 揆端-汉语大词典

    揆端

    【1】估量事物的端倪。{汉}{王充}《论衡·实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從閭巷論朝堂﹐由昭昭察冥冥。”

  • 揆文奮武-汉语大词典

    揆文奮武

    【1】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孔}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高宗纪论》:“{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爲盛。”{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奮武。”

  • 揆理度勢-汉语大词典

    揆理度勢

    【1】衡量道理,揣度情势。{清}{林则徐}《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雖若確有把握﹐然專斷一國貿易﹐與概斷各國貿易﹐揆理度勢﹐迥不相同。”

  • 揆席-汉语大词典

    揆席

    【1】相位。指宰辅。{唐}{李乂}《哭仆射鄂公杨再思》诗:“揆席凝邦績﹐臺階闡國猷。”{清}{许承钦}《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崇禎}天子十七年﹐揆席頻翻如易屣。”

  • 揆德-汉语大词典

    揆德

    【1】度量人的品德。《逸周书·官人》:“事阻者不夷……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

  • 揆地-汉语大词典

    揆地

    【1】依据日影测地。{南朝} {梁}{陆倕}《石阙铭》:“陳圭置臬﹐瞻星揆地。興復表門﹐草創華闕。”【2】谓居宰相之位。指内阁。{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當時揆地諸公﹐或自有深意﹐乃藿食之見﹐則如此。”{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三·古道》:“今上丙戌年﹐{王太倉}在揆地時﹐{海鹽}舉人{王文禄}者﹐以公車至﹐{太倉}坐之上席。{文禄}亦不遜﹐踞客位如平日﹐此故友窮達之不拘套者。”

  • 揆衡-汉语大词典

    揆衡

    【1】宰相。{清}{胡克敬}《张文忠公论》:“如{文忠公}者﹐初以{董}{賈}之才﹐終躋揆衡之位。”

  • 揆理度情-汉语大词典

    揆理度情

    【1】从情理上揣度。{明}{刘若愚}《酌中志·辽左弃地》:“揆理度情﹐大有未便。”亦作“[揆情度理]”。《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即如這章書﹐揆情度理﹐我以爲你家四位先賢﹐在夫子面前侍坐時節﹐夫子正是賞識三子﹐並未嘗駁斥{子路}。”《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揆情度理想了去﹐此中也小小的有些天理人情。”

  • 揆情度理-汉语大词典

    揆情度理

    【1】见“揆理度情”。

  • 揆樞-汉语大词典

    揆樞

    【1】内阁。{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张文和公风鸢诗》:“{文和}久直揆樞﹐渥承恩遇。”

  • 揆理-汉语大词典

    揆理

    【1】衡量道理。{明}{无名氏}《四贤记·赴选》:“媽媽﹐我雖鄉丈厚情﹐揆理似難從命。”

  • 揆時度勢-汉语大词典

    揆時度勢

    【1】审度时势。{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欲求一賢督撫言之﹐而揆時度勢﹐不可輕動﹐故遲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自鴉片煙之議興﹐{林則徐}不能揆時度勢﹐妥善辦理﹐致夷人激而用兵。然振厲戎行﹐足以制伏夷人。”

  • 揆課-汉语大词典

    揆課

    【1】占课;占卜。{前蜀}{杜光庭}《司封毛绚员外解灾醮词》:“尚慮陰陽揆課﹐或值凶衰;厄曜運行﹐或爲臨照。”

  • 揆量-汉语大词典

    揆量

    【1】审度。《宋书·律历志下》:“{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漢}朔﹐咸加該驗。”

  • 揆敘-汉语大词典

    揆敘

    【1】《书·舜典》:“百揆時敘。”本谓百官百事承顺。后以“揆敘”为统理安排。{汉}{赵岐}《<孟子>题辞解》:“包羅天地﹐揆敘萬類。”{宋}{曾巩}《相制三》:“惟{文昌}政本﹐揆敘百度﹐介于左省﹐考慎朕命﹐圖濟厥服﹐爾其往哉!”

  • 揆景-汉语大词典

    揆景

    【1】测量日影,以定时间或方位。{南朝} {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天寵方降﹐王姬下姻﹐肅雍揆景﹐陟屺爰臻。”{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南仲}嘗謂古人揆景之法﹐載之經傳雜説者不一。”{章炳麟}《检论·原变》:“自是以推﹐坐不隱地而跪﹐廟不揆景而刻石﹐大臣戮者不賜盤水而拜恩﹐名實既詭﹐則皆可以替。”{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禮》有《表記》﹐謂德見于儀;其在器式﹐揆景曰表。”

  • 揆撫-汉语大词典

    揆撫

    【1】审度省察。{三国} {魏}{曹丕}《让授禅表》:“内自揆撫﹐無德以稱。”

  • 揆畫-汉语大词典

    揆畫

    【1】犹谋划。{唐}{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絶縑非易辨﹐疑璧果難裁。揆畫慚{周}道﹐端憂滯{夏}臺。”

  • 揆門相-汉语大词典

    揆門相

    【1】宰相的别称。语出《书·舜典》 :“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敍,賓于四門。”{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吕蒙正}〕子{從簡}當奏補﹐時公爲揆門相﹐舊制﹐宰相奏子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加朝階……固讓﹐方允止授九品京官。”

  • 揆搆-汉语大词典

    揆搆

    【1】规划营造。{前蜀}{杜光庭}《嘉州王仆射五符镇宅词》:“臣頃以所居﹐須資揆搆﹐巨功既畢﹐輒備焚修。”

  • 揆次-汉语大词典

    揆次

    【1】按照次序。{明}{刘若愚}《酌中志·客魏始末纪略》:“{客氏}到宅陞廳坐﹐自管事起﹐至近侍止﹐揆次叩頭。”

  • 攬揆-汉语大词典

    攬揆

    【1】生日的代称。攬﹐通“覽”。{吴梅}《词学通论·概论四·明人词略》:“庚寅攬揆﹐或獻以諛詞;俳優登場﹐亦寵以華藻。連章累篇﹐不外應酬。”

  • 瞻揆-汉语大词典

    瞻揆

    【1】见“瞻星揆地”。

  • 瞻星揆地-汉语大词典

    瞻星揆地

    【1】上观天候,下察地形。{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世尊}命{舍利子}隨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南朝} {梁}{陆倕}《石阙铭》:“陳圭置臬﹐瞻星揆地。興復表門﹐草創華闕。”亦省作“[瞻揆]”。

  • 稽揆-汉语大词典

    稽揆

    【1】考查揣度。《新唐书·柳宗元传》:“稽揆典誓﹐貞哉惟兹德。”

  • 稽古揆今-汉语大词典

    稽古揆今

    【1】考古衡今。{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望稽古揆今﹐復君之位﹐以安天下。”

  • 百揆-汉语大词典

    百揆

    【1】总理国政之官。《书·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蔡沈}集传:“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猶{周}之冢宰也。”《旧唐书·代宗纪》:“{唐}{虞}之際﹐内有百揆﹐庶政惟和。”{宋}{王安石}《夔说》:“將有治于天下﹐則可以無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明}{张居正}《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帝舜}起匹夫﹐攝百揆。及爲天子﹐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好問﹐好察邇言。”【2】指各种政务。《旧唐书·卢杞传》:“{吉州}長史{盧杞}﹐外矯儉簡﹐内藏奸邪﹐三年擅權﹐百揆失序﹐惡直醜正﹐亂國殄人。”《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長安}城中白晝椎剽﹐吏不敢詰﹐官亂職廢﹐將墮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紛麻。”{胡三省}注:“{唐}{虞}有百揆之官。{孔安國}曰:揆﹐度也。度百事﹐總百官。此所謂百揆﹐蓋言百官之事也。”《後汉书·张衡传》:“百揆允當﹐庶績咸熙。”【3】百官。《新唐书·高祖纪》:“戊辰﹐{隋帝}({楊侑})進{唐王}({李淵})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吾故首則曰﹐擇百揆以協同寅。”{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桓公}({桓温})語{嘉賓}({郗超}):‘{阿源}({殷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与成君瓘书》:“云‘嗣王’﹐謂五年{太子晃}({拓跋晃})副理萬機﹐總統百揆也。”

  • 端揆-汉语大词典

    端揆

    【1】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宋}{司马光}《<百官表>总序》:“三公端揆之貴﹐施於軍校;衣紫執象之榮﹐被於胥史。”{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梁书·沈约传》:“六朝人以僕射爲端揆。”《南史·谢举传》:“雖屢居端揆﹐未嘗肯預時政﹐保身固寵﹐不能有所發明。”《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齡}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爲{韓王}妃﹐男{遺愛}尚{高陽公主}﹐實顯貴之極﹐頻表辭位。”

  • 納揆-汉语大词典

    納揆

    【1】任用百官。语出《书·舜典》:“納于百揆, 百揆時叙。”《隋书·高祖纪下》:“登庸納揆之時﹐草昧經綸之日﹐丹誠大節﹐心盡帝圖﹐茂績殊勳﹐力宣王府。”《宋书·恩倖传·徐爰》:“天飛雖王德所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於俾乂﹐上日兆於納揆。”

  • 總揆-汉语大词典

    總揆

    【1】犹枢纽。{元}{王祯}《农书》卷十八:“〔水閘〕開閉水門也……民賴其利﹐又得通濟舟楫﹐轉激碾磑﹐實水利之總揆也。”【2】宰辅之职的代称。{罗正纬}《滦州革命先烈事略》:“公位至總揆﹐何自苦若是?”

  • 覽揆-汉语大词典

    覽揆

    【1】观察衡量。《楚辞·离骚》:“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王逸}注:“覽,觀也;揆,度也……言父{伯庸}觀我始生年時,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賜我以美善之名也。”{明}{张煌言}《乡荐经义·权然後知轻重,度然後知长短》:“覽揆人情者,莫貴乎司直。”后用以代称生辰。{清}{赵翼}《哭门人董东亭庶常之讣》诗之二:“從知墮地須論命﹐何物憑君覽揆初。”{清}{钱谦益}《毕封君八十寿序》:“府丞雖以削杖歸﹐覽揆之辰﹐易衣破涕﹐與諸弟舒鴈行列﹐奉觴上壽。”

  • 量揆-汉语大词典

    量揆

    【1】量度;估量。《陈书·蔡徵传》:“〔{徵}〕初拜吏部尚書﹐啓{後主}借鼓吹﹐{後主}謂所司曰:‘鼓吹軍樂﹐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

  • 道揆-汉语大词典

    道揆

    【1】制订法规。{宋}{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瓘}比緣稟事﹐聞閤下之言﹐指尚書省爲道揆之地﹐{瓘}謂閤下此言失矣。三省長官﹐宜守法而已﹐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豈太宰之所得預乎?”【2】准则;法度。《孟子·离娄上》:“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朱熹}集注:“道﹐義理也;揆﹐度也。道揆﹐謂以義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退而列風紀六事以上。一曰建道揆。請復京師首善書院﹐崇祀{馮從吾}爲瞽宗﹐昭聖明興道致治之意。復天下社學﹐選明德老成者爲之師﹐聚里中彦士教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四年》:“秉國鈞者惟私情之徇﹐主道揆者惟法守之侵。”【3】指制订法规之机构。{宋}{岳珂}《愧郯录·给舍论驳》:“然{元祐}之初﹐{司馬文正}{光}已嘗合三省﹐則是道揆雖一﹐職守仍分。至如合二府於一堂﹐列兩省於同局﹐則固不必爲是區别﹐斯亦南渡簡易之制也。”

  • 閣揆-汉语大词典

    閣揆

    【1】内阁首脑。指内阁首相﹑内阁总理等。{王芸生}《日本对辛亥革命之操纵与干涉》:“自{袁世凱}出任閣揆﹐{東京}外務省以爲{中國}之亂﹐可由採取君主政體而終止。”

  • 首揆-汉语大词典

    首揆

    【1】首相。揆,宰相的职位。{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時{倭文端公}方以首揆掌院﹐偶有違言﹐遂疑{倭公}迂闊沮大計。”《明史·宰辅年表一》:“諸輔之中﹐尤以首揆爲重。”

  • 鳴弦揆日-汉语大词典

    鳴弦揆日

    【1】《晋书·嵇康传》:“{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爲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后以“鳴弦揆日”称赞{嵇康}的恬静寡欲,坦荡无私。《後汉书·逸民传论》:“若伊人者﹐志陵青雲之上﹐身晦泥汙之下﹐心名且猶不顯﹐況怨累之爲哉!與夫委體淵沙﹐鳴弦揆日者﹐不其遠乎!”{李贤}注:“鳴弦揆日﹐謂{嵇康}臨刑顧日景而彈琴也。論者以事迹相明﹐故引{康}爲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