匭(匭)是什么意思
匭-汉语大词典
匭
“[匦]”的繁体字。《廣韻》居洧切,上旨,見。【1】匣子,小箱子。《书·禹贡》﹕“包匭菁茅。”{孔}传﹕“匭﹐匣也。”{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初﹐{則天}欲通知天下之事﹐有{魚保宗}者﹐頗機巧﹐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之書﹐{則天}悦而從之。”{清}{戴名世}《种树说》﹕“各貫之以緍﹐而共置一匭中。”{老舍}《赵l曰》十三﹕“{赵子曰}把票放在票匦里﹐不等听选举结果就往外跑。”一说为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匭,猶纏結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竹部》:“簋”:“《尚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吴都賦注》用之。”【2】藏入匦中;藏。{明}{徐渭}《哀诸尚书辞》:“日者相傳,寸楮必匭,人往謁公,以我墨贄。”{清}{魏源}《登太行绝顶》诗之四:“頗疑太素前,陰陽一鑪匭。”【3】“[簋]”的古字。《史记·李斯列传》:“飯土匭,啜土鉶。”《说文·竹部》:“匭,古文簋。”
匭函-汉语大词典
匭函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唐}。{唐}{韩愈}《赠唐衢》诗:“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明光}。”《资治通鉴·後汉高祖乾祐元年》:“{蜀}主以{張業}﹑{王處回}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爲獻納函。”{宋}{欧阳修}《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達窮民﹐設匭函以開言路。”{唐}{元稹}《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爲虚器﹐謂拾遺補闕爲冗員。”【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宋}{岳珂}《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風旨之下﹐凌虐可知。”{宋}{叶適}《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實俱盡。君亟入匭函﹐發常平﹐賣度僧牒﹐轉糴他州﹐詞甚哀痛﹐上大驚。”
匭院-汉语大词典
匭院
【1】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唐}{武后}{垂拱}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宋太宗}{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
匭-汉语大词典
匭
【1】装匣存藏。{宋}{陆游}《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予之始至也﹐纔屹立十餘柱﹐其上未瓦﹐其下未甃﹐其旁未垣﹐經未匭。”
匭書-汉语大词典
匭書
【1】投于匦函中的文书。{宋}{叶適}《刘公墓志铭》:“{隆興}初元﹐匭書千至;天子驚嗟﹐曰纔一二。”
匭匣-汉语大词典
匭匣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金史·程寀传》:“或置匭匣﹐以申寃枉﹐或遣使郡國﹐問民無告﹐皆古巡狩之事。”
匭使-汉语大词典
匭使
【1】匦院的主持人。{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明皇}以‘匭’字似鬼﹐改‘匭使’爲‘獻納使’。{乾元}初﹐復其舊名。”{唐}{白居易}《达聪明致理化策》:“國家承百王已弊之風﹐振千古未行之法;於是始立匭使。”《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以樞密閣直學士﹑左諫議大夫﹑充匭使{閻至}爲工部侍郎充職。”
匭旌-汉语大词典
匭旌
【1】匦函和旌车。{唐}{武则天}置匦函,接受投书,以揽天下人才;{汉}朝廷以蒲车旌帛迎聘在野贤士。{宋}{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畎畝有懷於憂國﹐匭旌無路而陳情。”
匭牘-汉语大词典
匭牘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南朝} {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鉞碧砮之琛﹐奇幹善芳之賦﹐紈牛露犬之玩﹐乘黄兹白之駟﹐盈衍儲邸﹐充仞郊虞﹐匭牘相﹐{鞮}{譯}無曠。”{李善}注:“《聘禮》曰:‘賈人啓櫝取圭﹐垂繅而受宰。’《晋中興書》:‘{王禹}上言曰:貢篚相﹐連舟載路。’”【2】置于匣中的文书。{明}{李东阳}《奉诏育材赋》:“挽英雄於彀弽﹐録匭牘於丹墀。”
包匭-汉语大词典
包匭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匭﹐猶纏結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纏結也。”{蔡沈}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汉}{扬雄}《十二州箴·荆州牧箴》:“{雲夢}塗泥﹐包匭菁茅。”【2】贡物的代称。{晋}{左思}《吴都赋》:“職貢納其包匭。”{明}{归有光}《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陸之珍﹐包匭筐篚之貢。”{清}{王韬}《琉球朝贡考》:“頻年以來﹐輶車在道﹐賮深獻異﹐包匭筐篚﹐絡繹來庭﹐史不絶書﹐未嘗與{明}絶也。”
函匭-汉语大词典
函匭
【1】匣子。{宋}{陆游}《法云寺建观音藏殿疏》:“補落伽之道場﹐蓁蕪已久;修多羅之妙典﹐函匭僅存。”
封匭-汉语大词典
封匭
【1】收受奏章的匣子。{清}{朱琦}《感事》诗:“通參軫民害﹐讜言進封匭。”
理匭-汉语大词典
理匭
【1】“理匭使”的省称。{宋}{王溥}《唐会要·省号下》:“{天寶}九載三月十八日﹐改理匭爲獻納使。”{宋}{欧阳修}《送孔生再游河北》诗:“大軸獻理匭﹐長裾弊街塵。”
理匭使-汉语大词典
理匭使
【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新唐书·百官志二》:“〔{武后}{垂拱}二年〕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爲理匭使……{寶應}元年﹐命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爲理匭使。{建中}二年﹐以御史中丞爲理匭使﹐諫議大夫一人爲知匭使。”
投匭-汉语大词典
投匭
亦作“[投匱]”【1】借指投票。{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本{中國}鄉舉里選之制﹐參泰西投匭公舉之法﹐以遴議員之才望。”【2】{唐}{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以“投匭”谓臣民向皇帝上书。《宋史·瀛国公纪》:“命諸制司各舉才堪將帥者十人﹐不限偏裨士卒﹐如不隸軍中者﹐許投匱自薦。”{唐}{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千餘人復連表詣闕投匭﹐君以墨縗行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徐璧}〕嘗作書萬言﹐欲投匭﹐極言時政﹐無所諱避。”{清}{钱谦益}《狱中杂诗》之八:“書生何用憐文字﹐投匭於今厭草萊。”
招諫匭-汉语大词典
招諫匭
【1】帝王在朝堂上设置的征求规劝的意见箱。《宋史·高锡传》:“{錫}徒步詣招諫匭上書﹐請擇賢任官﹐分治衆職。”
詣匭-汉语大词典
詣匭
【1】指上书言事或谏诤。{唐}{宋}时﹐朝廷设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宋}{苏舜钦}《诣匦疏》:“今臣竊見綱紀隳敗﹐政化闕失﹐其事甚衆﹐不可概舉﹐今條大者二﹐詣匭以聞﹐伏望陛下少賜觀覽。”【2】指收纳谏书的机构。{宋}{苏舜钦}《纳谏书》:“又置詣匭﹐設直言極諫科。”
諫匭-汉语大词典
諫匭
【1】收纳谏章的匦匣。{唐}{陈子昂}《谏刑书》:“賤臣不勝愚懇忠憤之至﹐輒投諫匭﹐昧死上聞。”
銅匭-汉语大词典
銅匭
【1】铜制的匣子。{{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她在朝堂放四个銅匦﹐其中一个收受告密文书。”《新唐书·则天武皇后纪》:“三月戊申﹐作銅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